第三段的手法.镜头,故事.都非常上乘演员也非常出色....实在是很棒.深得我心.
Tokyo!
与其说是一部拍给城市的电影,不如还是说,他们关注的始终是城市中装载游荡的人们。
人们总是借助城市来承担生活的细枝末节。
所有关于末日的幻想,都把剩余的城市作为历史的载体,孤零零的留下来,让其后的物种对其想入非非。
那些水下的金字塔、庞贝的遗迹、古城的残垣。。。
城市是一个内里丰富的容器。。。
三个导演的三段故事,是对城市生活的放大,放松的态度让导演放开手脚,倒是把内心的影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一:[室内设计]——存在与位置米歇尔•冈瑞的想象力让人惊叹。
对于漂东京的一对男女各种不如意的刻画,在大城市奔波的人必与其共鸣至深。
男生电影的放映似乎并不算坏,在他们毫无头绪的生活中算是精彩的成功。
只是这样的成功却没有给女孩子带来存在感。
那个裹着一堆放映设备奔波于东京街头的坚强的人,在这个时候,到底属于哪里?
不是男友电影的主演、没有住处、兴趣与爱好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
那么,在这个凌乱忙碌城市,到底哪里是属于自己的位置?
内心这种无归属的疑问盘旋盘旋盘旋。。。
盘旋到慢慢变成一把椅子。。。
房间里的椅子,可以在任何位置,杂乱的家具中及其不显眼,可能闲置屋角,可能从餐桌拖到书房,偶尔还要被作为垫脚石用一用。。。
在城市的巨大空间内,可有可无四处游走的椅子,默默呆在陌生人屋中,静静存在的椅子,又怎么只是弘子一人呢。。。
弘子说“我从来没有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你呢?
之二:[美德尔]——ODD?
或是偶像?
MERDE,以及片子一开始那个大大的“粪”字,卡拉克斯的喜好有时真是不好苟同。
那个地下道里钻出来的绿衣长指甲白眼怪人,在干净有序的东京街头狂走的时候,还因为是某个行为艺术家。
之后他的存在引起大乱,而最主要的是这个绿家伙的诡异行径,甚至在东京街头乱掷炸药。
其中丰富的政治隐喻在此不讨论(详见其他评论),但在井井有条的城市,对于一个怪人的认识,大众到底怎么看?
城市人分为两派反对或追捧,真的是对美德尔有所了解?
当然不是,只是那个重复生活的城市,出现这样一个重大异端,不能熟视无睹。
盲目的群人,终于抓住了可以呼喊的一小点机会,城市麻木的生活,被搅起了波澜罢了。
我们抱怨生活无趣,但当一个怪异的人出现的时候,会投以什么样的眼光??
之三:[震动东京]——改变的震动奉俊昊这个东方人,对于那种无言细节,来得更自如,整个片子有微微过暴的光线感,我们也随之有些害怕屋外的阳光。
一个十年的宅男可能有那么点夸张,但宅文化早已蔓延城市。
害怕改变害怕交流的内里,弥漫整个城市。。。
若不是一次不可抗力的意外,他怎么会改变?
怎么会愿意走出去寻找?
苍井优身上的按钮,物化了人们身上的表现。
我们不是不关注、不是不爱、不动,只是太久的时间习惯把所有这些藏起来,谁也不要看谁也不要触摸,我们讨厌改变生活,所以不要关注谁送来的皮萨。
我们在自己的堡垒里,终老。
还好偶尔有意外,就像是时空的安排,强迫你我改变些什么,冲出去,或者伸出手。。。。
在原本空荡的街道看到忽然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
我们抱怨城市冷漠的时候,在这明烈的阳光,耀目的色泽下,到底是谁,造就了城市的冷?
我承认彻底被这么有感觉的片震到了,看完第一部分完全被弘子吸走了魂。
活的如此精明而又如此糊涂,影片将其中的细节抓的极其到位:小聪明,无奈,迷茫,委屈,伤心,自卑,以及最后的小幸福。
交织蔓延在这个fast disappointed city,东京。
影片开始与大雨与堵车场景之中,在阿明抽科打诨的调侃映衬之下的弘子有少许的不安与彷徨,阿明虽然事业未成却有信心与野心,可自己连工作都没有详细的打算,在阿明无心快语中认为弘子胸无大志后弘子爆发了,作为无业的迷茫的打工者心中积压的阴郁与愤怒。
更令人触动的是那委屈的脸和赌气诘问的嘴角,后又讲着冷笑话破涕为笑的纯真。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过由于公司制度等等原因日本青年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利,更何况对于这样一个本不属于现实世界的女孩。
最后阿明的电影终于在一家情色电影院上映了,正当结束时弘子与别人分享喜悦却看到了阿明与她的好友打情骂俏,真正令人可怜的是,在弘子脸上没有看到愤怒,有的只是难过和瞬间膨胀的自卑,却还要忍受言论不断的触碰她敏感的内心。
最后,导演漂亮的完成了他的点睛之笔。
弘子发现她开始慢慢变成了一把椅子,最终到了一位艺术家家中,影片并在一片轻松惬意的气氛中结束了,同时这一段将弘子纯善美的品质升华到了极致,被物化的弘子展现了如孩童般的纯真自然,浇水画画弹琴,弘子终于活在了她无法活在的世界,作为一个室内设计中渺小的角色。
这是一支理想生活的幻想曲,谱写这支曲子的不是导演也不是弘子,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些不断生根发芽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挣扎,看似理想的棱角快被锋利的现实磨平,但当我们都变成一把椅子的时候,现实的外衣便会脱去,一丝不挂的活在理想的世界里。
SDMS:77 分先说第三个短片《震动》,奉俊浩导演。
在这个短片的评价上,我与很多人产生了分歧,我个人认为这个小短片是三部短片中最精致、最出色的。
首先奉俊浩抓住了东京、甚至是日本人普遍拥有的两大心理特点。
一个是“宅”,另一个是对于地震的恐惧。
这个切入点拥有无比完美的解剖角度,然后配合简练的剧本,饱和的色彩光线运用,以及香川照之木棱的表演,一个家里藏满矿泉水瓶和大便卷纸,每天只靠打电话叫披萨吃就能活的宅男就深入人心了。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有很多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香川照之无聊到用卷纸核在手心上按出印来,看这个印多久会消失,比如香川照之叫外卖时从不敢看送外卖的人一眼……在这一小段之后,苍井优出场, 香川照之十年来第一次抬头看了送外卖的人一眼,这个简单的细节因为之前的铺垫,就显得张力十足起来。
这一眼之后,正好地震发生了,苍井优晕倒在香川照之家里,后者顿时手足无措起来。
弄醒苍井优也很有意思,她手臂上画了一个开关,香川照之按一下,她就醒了。
很多人跟我说对这个情节不能理解,我觉得这个设计很美,让整个短片的漫画感呈现出来了,而且看到后来还发现,这个设计是有寓意的。
苍井优走了,香川照之的宅男生活就再也过不下去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叫外卖,来送餐的是个粗鲁的老头。
他说她辞职了,但是告诉了香川照之她的地址。
然后香川照之鼓了好几天的勇气,十年来第一次出门了。
这里导演的处理也很有意思,是由小变大的情节推动,从他刚出门时,瞳孔不适应而呈现的画面过曝,然后用心理旁白的方式展现他的犹豫:坐公车?
坐地铁?
骑车?
他拉出自行车,已经成废铁了,画面再拉升,整栋房子出现了,长满了植物。
最后香川照之决定步行,一路上没有任何人,他看到很多人在窗子里,从面相判断他们分别做宅人几年了。
然后他还看到了送披萨的机器人,人类已经完全不出门了。
最后香川照之停在了苍井优家门口,他叫她出来,她不出来,然后地震了,香川照之去拽她出来,她拼命反抗。
就在对峙了时候,香川照之按到了苍井优手臂上的另一个按钮——爱,奉俊浩给了苍井优的脸一个长达十多秒的特写,美不胜收。
这个按钮的设置,是否意味着人与人情感交流的缺失,而变得程式化?
我不得而知,影片停在了这里。
让人久久沉迷。
第一个短片是米歇尔·冈瑞导演的《室内设计》,讲述了一个在东京一事无成的人最终居然变成了一把凳子。
这个短片的寓意似乎是在说东京的生活压力让人崩溃,很多没有工作的人就像家里的一把凳子,或者还不如一把凳子,它至少还能坐。
这个小短片的前半部分过于平淡了,作为短片不够抓人,后半部分猎奇的成分更多了一些。
第二个短片是鼎鼎大名的莱奥·卡拉克斯的作品《美尔德》,美尔德是一个莫名其妙住在东京下水道里的怪人,他讨厌人类,到处破坏,甚至在街上扔手榴弹。
最后对他的审判使一部分人对他恨之入骨,也有一部分人无比崇拜。
我最不喜欢的也是这个短片,首先它让人很不舒服,肮脏的画面,还有美尔德那种没有人能够听懂的语言,导演花了好多时间在美尔德唧唧呜呜如动物般的对白上;然后我觉得他没有抓住任何东京的城市特征,放在这里是不合格的。
一直不是很喜欢卡拉克斯,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太自以为是的人。
他电影中的那种艺术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波拉X》也许得排除),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喜欢他,除非同样自恃甚高的人。
我不知道卡拉克斯对东京是理解的太透彻了,还是根本不理解,也许是我根本没有资格评价这个人。
Gondry在小电影里又玩了把“小电影”。
只在最后用了点CGI,而且故意在花絮里卖关子。
MG工作方式:no rehearsal, keep shooting鲜活直取。
改编自小女孩Gabrielle Bell的漫画书,纽约搬来东京。
http://www.drawnandquarterly.com/imagesPreview/a481638e1f27c2.pdf女主演藤谷文子竟是Steven Seagal的女儿。
Carax的开头很棒,一如他和Lavant之前的风格。
米田共被捕后乱语,画面也乱语。
还有政治隐喻,南京bomb、手机拍绞刑(Carax亲自上阵)。
Lavant不再叫Alex,Carax的电影也不再有爱情。
女老外拿个类似HDV的就把Carax给办了。
第一个长镜头的排练有点像Gondry拍star guitar的准备。
幕后花絮的摄影和剪辑是熊切和嘉,估计也是Carax的粉丝。
奉俊昊的画面是最精致的,要求严啊,故事板,等太阳,等情绪。
三个名导演。
即使前两个故事看似更为玄妙,想象力更丰富,故事内核更宏大,底蕴更深远。
我还是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苍井优和香川照之。
非常难得的搭配。
竟然磨擦出别样火花。
刺眼的阳光下。
她一霎侧脸凝望。
让他走出了整十年的自我封闭。
整个城市都在冰冷的建筑下无法苏醒。
整个城市的人,都甘愿活在自己的围城中。
可是,当末日来临。
他决定迈出第一步。
“如果现在不出来,就永远不会出来了。
”他对她喊。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果现在不迈出去,就永远不会迈出去了。
所以。
他决心。
把那个“love”的按钮按下去。
他。
她。
他们。
决心,在末日来临之前,爱一回。
哪怕,只有一秒。
三部非常有意思的发生在东京的短片,两部由法国导演完成,另一部由韩国导演摄制。
超现实情节混进现实主义的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室内设计》探讨了在拥挤的都市生活中,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感与存在感。
《Merde》是一个天才之作。
卡拉克斯用一个光怪陆离的人物和一个相对并不复杂的故事非常出彩地展现了日本残忍、自负与懦弱并存的民族性格,并对其的暴力与逃避作了象征性的隐射。
片子无论在镜头还是意象(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标语、自创语言、片尾含沙射影的“Merde在纽约”,等等)都独树一帜,让人不但体会到导演的深刻洞见,也能感受到他的独到才华。
《东京地震》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片子。
无论是十年独居的主人公,还是空无一人的城市,导演都在最大可能戏剧化这种都市孤独感。
情感是摇撼这种孤独的惟一方式,它也通过城市的震动(地震)表现出来。
(巾城)
日本一直是我的理想国之一,不管传统意义上的民宅还是告诉发展的都市,在我的想象中,都是神秘和灰色调的。
大概我所有的情感来源都来自于我对于日本文学的眷恋。
至于东京,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书籍,虽然物价高的吓人,但我还是喜欢东京人那高速转动的生活节奏,虽然并不是想要身体力行,但始终保持着极高的遐想。
我不太看实验电影,因为这类电影太过抽象。
不过我还是被东京狂想曲所深深吸引,这三个分别来自于纽约,巴黎和首尔的导演眼中对东京的独到见解。
第一个故事似乎是绝望的。
弘子是一个可爱的女子,短短的头发,眼神中时不时的就流露出让人怜悯的感情。
她并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她喜欢艺术,喜欢摄影,身为一个独立电影导演的女友,她应该过着很小资的生活。
可是在东京这座城市里,她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位置,越来越迷失自我,她发现自己没有自己的房子住,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就连男朋友有时也对她毫不在乎。
于是她发生了物变,变成了椅子。
这很容易的就让我想起了马来西亚籍导演James Lee的美丽的洗衣机,后者是一个台破旧的绿色洗衣机变成了一个的陌生的不说话的女子,天天都在打扫清理着什么。
比起那台洗衣机来说,Michel Gondry刻画的这把椅子更加让人喜爱。
弘子可以趁“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喂喂鸟,看看书,弹弹琴,当她远离东京这座城市带给她的压力时,她也可以逞心如意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是她却只是一把椅子,她还是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自己生存的方式。
“我从来都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觉得自己有用”这句话我琢磨了许久,我猜想Michel大概是想刻画出东京人的自我矛盾感和生存价值观。
怎么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
这预示了以后的东京如果再继续飞速前进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到了最后,就如影片的开头那样,东京将会一片汪洋,人们都会异化,扭曲.... 第二个故事带有很强烈的政治味道。
这部短片带有同“燕尾蝶”类似的后工业的金属气息,虽然东京还是那么的井井有条,但是还是有一片污秽肮脏的世界存在。
阴沟怪人打闹东京,并杀了很多无辜的东京市民。
那扔手榴弹的场景很容易想起日本的过去种种。
当然这样的场景的出现也颇有戏剧性,带有点日本将受到所犯下的罪行的惩罚,终将会被毁灭的意思。
Merde在法庭上的辩解也成为本片的中心,他说他是圣母派来的,他恨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眼睛都像女人的穴。
这段对话带有Leos Carax本人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大和民族的不满,在他的刻画下,Merde虽然是害人的一方,长长的指甲,浑浊的眼睛,但相比之下他却像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因为了解了真相而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
最后他的消失就好似一场梦,好像根本没有什么阴沟怪人出现过。
但是不是也给日本敲了敲警钟,不要在抱有扭曲的民族复仇感呢?
不管是不是理解歧义,我还是希望世界和平。
第三个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作品,讲述的是日本宅男宅女的爱情故事。
带有很浓厚的日本文化气息。
近年来什么宅男,正太控,干物女,飞特族之类的新型文化名词不断的在曾多。
导演所刻画的空城兴许是最可怕的现象,也抱有对东京未来的大胆猜测。
人们不断的欺骗被欺骗,伤害被伤害,终讲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对彼此失望,他们发现与人相处一点也不安全。
这毕竟是可怕的,Shaking在影片中与弘子物变后人们面无表情的反应一样,地震哪怕世界末日了人们也不会多问对方一句:“你还好吗?
” 当然导演最后给了我们一线希望,震动之中的东京摇摇欲坠,就要毁灭,但男人按了女人的Love键,这说明人们还是期待爱和被爱的.... 三部短片都相当有趣,并且一针见血的对东京以后的发展做出大胆猜测,虽然一切都不是那么有希望, 我还是希望东京能够良性循环的发展下去,每天多有一点爱和希望发生,我还是期待着明年踏上日本的土地。
三部水平相当的短篇,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都市对人带来的影响以及导演自身对东京的感受。
《室内设计》里年轻情侣来东京圆导演梦,但被沉重的现实所打击。
片子最出彩的点在于对人际关系微妙之处的刻画,女主高中时代亲密的好友却在深夜和其男友抱怨女主整天无所事事,还剪她的杂志。
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女主最终变成了一把椅子,只在没人的时候变回人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全然没有做人的压力,也没有人再说她多余,日子简单幸福而悠闲。
《梅德》里狂人梅德在东京街头将手雷掷向人群,最终被审判,但是其中引起的社会现象(梅德教、无罪释放梅德的游行)以及和梅德外貌相似并能与他沟通的律师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法庭审判三个视角的镜头、梅德对日本社会的批判可能才是作者想表达的。
《战栗东京》则非常小清新,着眼于日本的御宅族问题,社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走出家门。
震动在片子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地震,二是某男看到外卖员时内心的战栗。
剧情由两种不同的震动推进。
外卖员看到某男选择不再出门,但是某男却最终将她救出。
导演用了很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情感表达。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室内设计》,可能比较契合我当下的处境,东京对人际关系和人本身的异化也适用于北京,没有下定决心的话,还是不要选择被这头猛兽吞噬吧
室内设计,是米歇尔冈瑞的作品。
其实三部里我最喜欢这个。
很像他的东西,但看的时候并没有想起他的其他作品。
故事和拍摄手法都很喜欢。
比起暖暖内含光好多了。
粪。
carax还能更疯么……虽然我很喜欢很喜欢新桥恋人,但是坦白说这个片段我并不是很喜欢。
但是三个导演里我最喜欢他。
战栗东京。
毕竟都是亚洲人,彼此理解可能容易点吧。
但是故事本身不是特别喜欢。
啊,就这样。
我爱荒诞剧,荒诞怎么了?假设,假设一下不可以么?
【6】卡拉克斯>米歇尔·贡德里>奉俊昊。每个故事单拎出来都是及格的水准,但拼凑在一起似乎不怎么协调。第一个故事是本全1.0的东京一角的拍法,怪异,浪漫,有趣。第二个故事只能说卡拉克斯和德旺成就了奇怪夸张化的东京城市,这是拼盘电影拍地域城市中出现的法式-日式的怪诞,将电影拔高至1.5水准。第三个故事已经用上了2.0的末日坍塌,可还是不够有趣,只是宅男的故事归根到底奉俊昊依旧死气沉沉的。依旧认为本片叫《东京狂想曲》比《东京!》有意义和精准。
什么乱七八糟的。
三个短片都很喜欢。第一个:米歇尔冈瑞的构想很神奇,导演男友的电影好实验,最后变形好棒。第二个:卡拉克斯还想发表下自己的政治观?奇葩导演的奇葩片。第三个:小优好美啊。我也觉得宅男的房子好棒啊。强迫帝!
本来是看到岩井俊二有演出才看这片子,结果看半天没找到他。影片由3个独立的故事组成,走的不是《巴黎我爱你》的套路,而是都市奇谈的路线。片名虽叫《东京》,但三位导演均不是日本的。我最熟悉的就是韩国的奉俊昊,他导的第三个故事《震动东京》,讲的是宅男,比较得我心。
用最吊诡的方法讲述最浅显的道理。也就看看大牌影星们,其余的任何感情和思考都是纯纯的浪费。
這三部短片反映出導演們對東京都沒什麼好印象……第一個詭異,第二個嚇尿,第三個蒼井優好美。文藝中年真是無處不在,我從他跳下巴士的一個背影都能認出來。
神经兮兮的东京
故事1还不错,有几个拉伸镜头;故事2有长镜头;故事3拍出了震动感PS. 看评论发现是 异化 主题,细想确实不错
抽象到不行,就苍井优那个还看的顺
颓废超现实。每个人内心都可能是那个下水道怪物。
对心理和视觉的挑战。妻夫木聪出场只是昙花一现。
3部小电影及其荒诞,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么寓意的了
第一个故事:米歇尔·冈瑞第二個故事:莱奥·卡拉克斯第三個故事:奉俊昊影片中无人东京的灵感来自中野正贵的著名摄影作品集《TOKYO NOBODY》クソ
Gondry是导演界的卡夫卡,变成椅子的女友跟《泡沫人生》的鬼马异曲同工,他拍的大概是迷影人心中的东京,或者是东京的电影人;卡拉克斯用《神圣车行》的剧本拍的是日本人讨厌和逃避的东京;奉俊昊拍的是东亚人眼中的动漫式东京,送批萨的机器人那一瞥是点睛之笔。
不得不说这里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目瞪口呆。空洞而没有梦想的人变成一把“人間椅子”,只为别人而活。城市的下水道永远暗藏着秘密和堆积的问题最终化成哥斯拉般的野蛮猛兽侵袭现代文明。居然地震成了城市人走出家门的契机,交流就差那么一步。
外国导演眼里神经质又奇幻的日本,卡拉克斯那段就是《神圣车行》的延长版嘛(配乐都一模一样)!三个故事都很有意思,而且完完全全是三个导演自己的风格。喜欢。
什么玩意 我靠。
妻夫看加濑亮的眼神有些暧昧,加濑亮还是短发更可人;卡拉克斯这个就是神圣车行的蓝本吧,很多场景都能在后来找到,看来是当时拍的不过瘾;奉俊昊原来也可以这么文艺...
第一个是我迷上加濑亮的初始,但其实女主才是主线吧,故事的情调非常喜欢,还有妻夫木的一个面。第二个还行,虽然主角不是日本演员但完全的日本风格。我打心眼里不喜欢第三个,无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