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单告急》应该是国产喜剧里可圈可点的电影了,三位主演为这部戏加了不少分,而且钟楚曦真的是豁出去了,泼辣校花的形象演绎的十分到位 一部讲述大学时代脱单的故事,故事本身就很贴近生活,哪怕是大学毕业十几年的我看过之后,也能从影片中的很多情景联想到当时的校园时光,有青涩也有欢笑,有宿舍兄弟友情也有集体出谋划策去追求心仪女生的趣事,活脱脱的一个校园追女指南,很适合正在读大学的单身或已经脱单的男同学们来学习一下,校花教你来追另一个校花,套路简单实用,让你轻松读懂女同学的所思所想!
校园题材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狗血剧情,虽说比较简单,好就好在它简单,轻松,又纯真。
钟楚曦那个角色,喜欢,很棒,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都是很棒的,只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的美好,或者像我一样,从小在一种打压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略带自卑,很多好事自己真的遇到了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我不配,会下意识的退缩,但是当自己慢慢成长起来之后,应该要学会正视自己的性格,多读书,多旅行,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维方式,中间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可能会陷入高傲自大的另外一个误区,但是当你把自己掰正之后再看外面的世界,你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
钟楚曦这个角色就是逆袭的一个典范,但是她还是缺乏一点勇气,不过好在最后她上了那架飞机。
董子健则更加是逆袭了,一个单身四年的屌丝男青年, 吻到了学校三大女神!!!
最后还拐跑了一个!!!
要是大学能有这样的机遇,我也愿意单身四年,可是,哪儿来呢。
今年30岁了,经历了离婚失业再就业,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最后这几天,决定开始写豆瓣影评,希望明年自己过的更好,这一年的遭遇也算是尝尽了人间百味,靠自己吧,希望有一天可以背上行囊,走遍千山万水,看遍世间美景,最重要的是可以尽情挥霍属于自己的大把人生!
经过少年班和解忧杂货店之后,小董的演技大法又一次展现了!
少年巴比伦的那股子劲没有丢掉,搭档的钟楚曦小姐姐酷劲十足,感觉特别好看的戏。
全程的台词设计基本处于爆笑,出乎意料的是,偶尔也能撒一波文艺腔。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董在医务室里的那段表演,感觉每一根筋都在使力。
吃饭假装男友的那段感觉也是设计的非常好了。
怎么就没能像前任攻略3一样大爆一下呢?
最后分享一下影片最后的一些台词吧:恋爱跟造飞机一样,是可以通过精准的计算,严紧的推导,还有精心的设计造成的,她没有骗我,只是连她自己的都忽略了,恋爱的公式其实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我们的心。
每一种相遇都是没有办法预期的,而每一段交流都只不过是平时的小事情,还有,所有最好的追求,从来都不可能是刻意安排的。
当然,还有最难受的考验阶段,但是考验之所以那么痛苦,不就是因为感情真的那么深刻吗。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真故电影(ID:zhengudianying)
《后来的我们》火遍五一档,几乎所有的电影自媒体都在讨论这部片子。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一部同样主打青春和爱情的国产片可以说是不温不火。
《脱单告急》。
本来这种片子没什么好说的,但今天,真故君很想借这部电影,聊一聊这个老司机遍地、PUA横行的年代,年轻人们的爱与性。
关于校园性喜剧,真故君之前有一篇《中国性喜剧的匮乏,才有了前任3的票房奇迹》,借《前任3》的火热分析了国内校园性喜剧的土壤和现状。
这里不再赘述。
文末会放那篇的链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脱单告急》(以下简称“脱”)的海报上打出了“无码上映”的宣传语,片名又叫《完全男生手册》,号称里面有史上最大尺度的脱单套路。
发挥一下想象力,你就知道里面少不了直男意淫和撩妹教程。
从前,国内校园青春片粗略可分为两类:一种致力于表现残酷青春,主调压抑、伤感、迷茫,另一种着重展示年华青涩懵懂,风格偏向小清新的轻喜剧。
无论哪一类,只要登上大荧幕,性的表达还是比较隐晦的。
而在《脱》中,校园环境里毫无避讳地出现了充气娃娃、约pao、被调侃的“奸情”。
大学生的性不再在爱的遮掩下存在,它大胆直白、无拘无束。
尺度大的不只是画面,还有电影里的童靴们对“性”轻松淡定的态度——春夏饰演的女神李舒舒主动向董子健饰演的屌丝何晓阳发出“一夜春宵”的邀约,说“你想干嘛就干嘛”。
富二代在校园开宝马追女孩,张口就是:“有些事只能在宝马上做,不能在自行车上做”。
男孩子张口就开车,不分场合开黄腔,淡定从容。
女孩们没有害羞和矜持,没有暧昧的暗示,没有在“失身”后哭哭啼啼,也没有“被睡”的心理负担。
你情我愿地约,开开心心地撩。
用时下的话说,就是“谁睡谁,还不一定呢”。
青春片终于在性观念上有了新突破。
11年前,在美国电影《一夜大肚》、《朱诺》里,女孩早已不再是欲望客体,她们在青春期学会了主动把握并保护自己。
《朱诺》剧照如今,国产青春片里,性也不再神神秘秘,不再关涉道德,变成了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事,并呈现在了国内的大荧幕上。
这是一大进步。
说回电影。
《脱》的故事框架比较简单:木讷但善良、不高也不帅的工科男何晓阳,想尽办法结束处男身份,最后在恋爱达人关欣的精密指导下,追到了校园女神李舒舒。
正要共度良宵的时候,何晓阳却良心发现:自己好像没那么喜欢李舒舒。
像所有的性喜剧一样,性是噱头,是卖点,电影的落点一定会回到主流价值观的轨道上。
而他两个好哥们儿,荷尔蒙泛滥的肌肉男、除了钱什么都缺的富二代,同样领悟到各自爱情里的真谛。
这部片子通过讲述何晓阳撩妹脱(po)单(chu)的故事,说的却是非常古老的感情课题——性与爱的矛盾,撩与爱的区别。
性政治pk真爱,用手段或许能够让人得逞一时,但如果没有足够真心,它最终会让人丧失获得一段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脱》里有一个和《美丽心灵》中相似的桥段: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酒吧里,4个男生正商量着如何去追求一位漂亮女生,当时还正在大学读书的纳什却在朦胧的“博弈论”思维逻辑引导下推导出如下理论:“如果他们4个人全部去追求那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睬。
然后再去追其他女孩子,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意当次品。
但如果他们先追其他女生,那么漂亮女生就会感到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会容易得多。
”
在他眼里,追求女生就是一场“博弈”,《脱》里的关欣正是用类似套路教会何晓阳怎样搭讪漂亮女生,一杯酒的功夫,他拿到了三个女生的联系方式。
之后,何晓阳在关欣的指导下对李舒舒展开了感情攻势。
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沉默的李舒舒逐渐被何晓阳打动,并在此时看到了整整满墙的“追求计划”。
李舒舒约何晓阳过夜,其实是在逼他面对自己内心的情感选择。
何晓阳这样沉浸在飞行器世界里的宅男,宁愿选择充气娃娃也不撩女的“气筒哥”,在即将“得手”时才会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喜欢一直在撩的妹子?
他一直以来在不断提升性魅力,却忘了问问自己,这段关系究竟要向何处去。
要恋爱还是要把妹?
这是这部电影提出的核心问题。
从世俗意义上说,“性”是一种关系控制手段,始终贯穿着男女双方的心理博弈。
令人遗憾的是,在一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逐渐被教育成为两性关系的掌控者,他们被灌输了太多性政治的观念和手段,一次次重复着加深着性别优越感,却没人教给他如何去爱。
荷尔蒙泛滥的肌肉男,认为“有钱就牛”的富二代,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要么用男子气概,要么用金钱,总之,没有泡不到的妞。
这是传统男权视角下的两性哲学。
我们的教育里充满了社会性别的教育,没有性教育,更没有关于爱的教育。
问题是,这样的控制权也可以掌握在女孩手里。
当女孩也不付诸感情的时候,她们个个都可以是泡汉子的高手。
许多文章帮助女性答疑解惑,支招情感问题,“如何留住男人”、“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表面上讲恋爱,其实心里各种算计、表演、利益权衡。
最典型的是网红Ayawawa。
她创造出了“PU/MU“,“长择/短择”,“锤子-剪刀-布”一系列“专业术语”。
说穿了,就是让姑娘们把自己扮成物美价廉的物件,然后卖给合适的男人,最后生孩子。
奇论如下:“父亲强奸女儿是因为母亲PU过高”“老公出轨是因为女人条件不如老公。
”·······
这种物化女性的说辞,仍旧有广阔市场,其本质,正是对男版把妹理论的迎合。
国产校园性喜剧其实非常少,主要原因在于尺度很难拿捏。
少一分不伦不类,多一分直接跳票。
再加上看过了好莱坞的校园性喜剧,看国产校园性喜剧总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脱》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主创团队还是按照审查意见剪掉了好几个性暗示比较直白的镜头,比如富二代那对情侣“车震”的画面。
虽然相比好莱坞收敛很多,但大家还是提出了不少质疑:《脱》里的校园生活不真实,性喜剧不是自己的青春。
青春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脱》的编剧任鹏说,国产青春片似乎和怀旧捆绑在一起了,实际上身处其中时,感受到更多的是单纯无邪的美好。
“当我们(我是80后)还在青春期的时候,看的是什么?
《美国派》、《窈窕美眉》、《流星花园》……相信很多人那时候会觉得,这才是青春。
等到了跨三望四的年纪,忽然惊觉,我青春时候可单纯了,这电影很不真实”。
任鹏认为,青春和性喜剧本身就是矛盾的,平平无奇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
在创作的时候,他放弃了把《脱》做成一个完全接地气的故事,想用性喜剧的壳讲一个不管是20岁、30岁还是40岁的人都能看明白的爱情观,“它不是真实的青春,却是一小段可爱的爱情”。
那些年我们看的性喜剧,表面看上去特别咸湿,实质上却无一不是在说,性冲动很正常,爱很珍贵,请处理好自己的荷尔蒙吧。
爱情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再会玩手段的人也无法掌控所有。
所有的缜密计划、精心安排、殷勤付出都只是量的积累。
所谓“百聋不能成一聪,百盲不能成一明”,感恩、感激、感动也不能成为爱情。
何晓阳对李舒舒做的一切都是精心算计而为的,但他的心思都在如何达成目标上,并没有享受过半点“恋爱”的过程。
最后的结果就是打动了李舒舒,却没有打动自己。
而何晓阳跟关欣之间才是顺其自然的相处,两个人永远在做着最真实自我的表达,不知不觉间发现了对方的可爱之处,最后的告白不过是顺心而为。
你会发现,虽然这些精通方法论的“恋爱达人”可以成功指导他人撩妹、撩汉,但他们面对自己的感情却无法适从。
片子里,认为“女人最懂女人”的关欣,阅片无数、自称泡妞高手的肌肉男,都是情场上的失意者。
真心不够,套路来凑。
真故君从前接触过一位从业多年的情感咨询师,他每天都在为别人的感情提供指导,帮别人表白、复合,拆散婚外恋,分析各类情感难题,一小时的咨询费高达2000元。
而他自己,谈了五次恋爱,回回被甩。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他把每次恋爱都看做是一次捕猎,目的是检验自己对女人心理的了解程度,对越搞不定的,征服欲就越强,越想搞定。
可一旦追到手,女孩开始生出情愫,他的挑战却宣告结束。
要去维持一段细水长流的感情,他发现很难。
还有那本风靡国内的泡学教科书《把妹达人》里的谜男。
作为把妹事业的发起者和领导人,他被万人敬仰,每次出行都能抱得美人归,甚至能和刚认识的妹子在几分钟内开始激吻。
他的把妹课程在美国大受欢迎,哪怕学费甚高,学员也是源源不断。
然而风光背后,谜男因为抑郁症和精神失常,被送去了精神病院。
另一位把妹达人“型男”,在达到“千人斩”后,也感到厌倦。
他在一本书里说:“我们想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具肉体,面对这个可能性,爱就荡然无存。
”他们多在爱情里久病成医,或是爱无能患者,懂得的套路越多,越害怕全心投入。
泡学给他们带来了骄傲和虚荣,却无法弥补爱的空虚。
妄图驾驭和操纵感情的人,倒头来被巨大的情感空虚所反噬,变成了爱无能。
好比吸星大法,一旦走错岔道,就必定面临反噬的危险。
泡学的荒谬之处正在于此。
复杂微妙的情感被简化成一道精密的计算题,最后都推向“推倒上床”这个动作。
初见时的莽撞、误解时的小心思、以及百爪挠心的等待,这些构成爱情本身最微妙的情绪,都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雷同的套路。
爱情或许根本就不重要,“推倒上床”才是这套理论的终极目的。
在一份广为流传的PUA课程介绍中,“自尊摧毁”、“情感虐待”、“疯狂榨取”、“自杀鼓励”等词汇,看得人胆战心惊。
现实中,很快就有学员这么做了,甚至未成年女性也是他们的“捕猎”对象。
成功者还在群里炫耀实况照片或者视频,一群人相互吹捧,分享经验。
更可怕的还有学了PUA课程的艾滋病患者。
真故君觉得,这已经涉嫌犯罪了。
好在,这个浪迹教育已经被查封。
说到底,一个人在感情中玩起套路,物化的不仅是对方,更是自己。
给对方评级“定价”,再把自己打造成适合那个“价位”的样子,选取范式去进行交往,最后的感情也不过是标准生产线上的产品。
男人们集邮般去推倒数不清的姑娘,女人们为了留住男人,放低身段,物化自己。
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爱情吗?
爱情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就在于人心。
心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就是因为不能被掌控,不能被复制,所以才弥足珍贵。
套路从来都无法真正得到人心。
想看这部电影学套路的人,都别傻了。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关注真故电影,我把好电影横切给你看。
把场景设置在大学里有点违和,泼妇自己都没有男朋友,却无师自通俨然恋爱砖家,指导三个毫无男性荷尔蒙的娘炮谈恋爱,三个娘炮还都是傻楞憨的类型,有钱的只会乱砸钱,自我感觉很牛,真要这么有钱,大把美女主动扑上来,哪用得着这么傻乎乎的一个妞泡到烂,李叔叔和气筒哥都进入前奏了还能停下来,不可能的事。
总评二星4分,最后五分钟泼妇骑到气筒身上,太雷了,太污了。
剧中部分情节有点儿尴尬,尤其是两位男配存在即尴尬。
比如男配们求爱的方式,肌肉男就是把女生灌多然后用激将法哄去开房,美其名曰快乐星期三?
女友没时间他就网上撩妹约到宿舍?
这是爱情?
还有土豪男那句“我对你不好么,我给你买了这多东西?
”这是谈恋爱呢还是做买卖呢?
酒吧里要陌生女孩微信那段儿,两个男配一个走到陌生女孩旁边莫名抖胸,另一个戴两块儿手表跑过去问别人几点,尴尬都要溢出屏幕了。
但是从女主发现自己对男主动了心,想要靠在他背上又不可以的时候,真的开始有那么一丢丢好看了,可能是因为要开始走心了吧。
还有男女主在餐厅吃饭,遇见胡子男,男主主动解围这段儿真挺帅的。
但是我以为胡子男是女主前男友什么的,谁能想到他只是个戴有色眼镜看人的中学老师,少了些看点。
最后空中告白虽然特效假,但是感情到位,鼓风机吹的也到位,满屏牙花子还是很搞笑的。
最后两人在医院度过毕业前的最后五分钟也算是圆满了,但是细品一下飞机上相互告白了难道不是告别单身了么?
但是为什么男主在医院说自己到最后都还是单身?
就因为没上床么?
这爱情观真不敢苟同好么,从什么时候起上床成了一段恋情开始的标志了?
我很喜欢钟楚曦和董子健,他们俩都属于演技比较自然,眼睛里有东西的那种演员。
而且我很吃他俩的颜,哈哈哈。
给两位主演一颗星。
尴尬扣一颗星,爱情观扣一颗星,女二病态造型扣一颗星。
这部电影看一遍就够了。
本来是很少看国产青春片的,不过这个是纯粹被“北影版预告片”吸引了,抛开了纯爱的套路,更加真实,接地气。
首先内地青春喜剧最喜欢纯爱,从来不会有屎屁尿的元素,而这部明显显得比较美式,具体可参照美国派,开放的美国学府等,就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衣着也明显不那么呆板了,虽然不推崇根据衣服判断人物个性,不过这部确实穿衣很能看出个性。
梗很多,貌似是很低俗,但一部分其实是真实校园写照,看现在网络上的社交媒体用户绝大部分是大学生就能知道他们的状态了。
还有就是片头片尾的设置使用了社交网络格式,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对当代人生活的重要性,还有设置了八卦女这一人物形象,方便了叙事。
平添了戏剧感,此人跳出当事人的叙事角度我也很喜欢。
董子健兄弟三人组的两个哥们再也不是陪衬,每个人的性格都很有层次,故事在最后也算是讲圆了,泪点也有,个人觉得情感方面挺真实的。
卡司是我看这个电影的原因,三个人都是兼具势力与文艺的,能挑这个本子证明也不会太糟糕,后来看到剪辑有李栋全,是专门给彭浩翔做剪辑的,觉得此片恶趣味一定少不了,果然是。
其实硬伤也有,钟楚曦饰演的关欣不得不说有点婊 却也是真情流露,而李舒舒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乖乖女,最不招女生待见那种,最后关欣毫无掩饰的转换倒也挺真实的。
而两位女主所说的“女生最了解女生”也是全片重点,最后的反转戏码也是意料之中。
还有就是,也是国产电影的通病,对微妙事物的感知,微妙情感的感知,主人公所见所想都一见到底,确实在情感拿捏方面,有点无趣也少了蕴藉。
人物设置挺梦幻的,李舒舒是钢琴才女,关欣是田径女神,何晓阳是飞行器少年,颇有点起风了的味道,这就把接地气的校园爱情电影赋予了梦幻的色彩,包括开趴,毕业旅行,好看的宿舍,这也是国内校园没有的,不过与微微一笑等不同,这些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因为男主是个技术宅,女主文艺咖,稍微升华一点也没什么不妥的。
(因为男女主学的专业太梦幻了;-)前半段是无节操,屎屁尿,后半段开始回归正经,探究人物心理变化,钟楚曦沙滩那场戏,扔掉手机有戳我的点,确实,社交网络很新鲜很酷不过确实有些东西是要靠我们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脑子来判断不是嘛。
而关于李舒舒对何晓阳说的一些话 必须承认还是对直男有些启发的,你不懂女孩子的心怎么办,需要同理心与共情力,因为不是每个男生身边都有个关欣该告诉他怎么做。
其实最大的亮点还是我私人对于假戏真做戏码的偏爱,两个人本来是盟友关系,后来慢慢友达以上恋人未满。
其实很多电影探讨过,不过这部抛出了,恋爱不能被计算的终极命题,越是有目的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整体挺喜欢的,就包括何晓阳室友也很有戏,男孩子总归是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各种各样,所以那种人也是大有人在。
不过!
不要被电影骗了,因为怂如何晓阳,不一定是学霸也不一定有董子健的颜,盟友也许在同盟过程中毫无火花,而像李舒舒那种与现实脱轨的宅女,一门心思练琴的文艺女,说实话除了这个电影和日剧悠长假期里我基本没见过。
所以梦幻爱情,期待的话,还是看看电影吧
也许在这个平均分只有5.5的电影里,我给了8分,会显得我很不正常,但是这个分,我还是给了。
本影评涉及少部分剧透,但并不影响观看,是否观看本影评,您可自行选择。
另外,我看了很多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物化女性,但是我并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物化女性,也许是本人知识水平不够,看不到这些。
就像是剧中周政博说的“人类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魅力”、“无论是男是女都有被吸引的时候”。
但是说出来是一回事,有没有去做和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剧中最终和现实一样,弄巧成拙,不是没做好,而是没找对方向。
后半部分周政博在关欣的骂过之后,意识到了自己对小慧不够关心。
虽然剧中一笔带过,但是小慧从周政博收集的自己喜好,从里面明确感受到了周政博的爱。
这就是我说的找对了方向。
我也剧中看到了周政博的转变。
剧中还有一点我认为说的非常好:“你用钱吸引女人,这个女人迟早会被更有钱的人吸引走。
”这句话我是感受颇深,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一个闺蜜交了四个男朋友,迟迟拖着不结婚,就是为了钓到更有钱的。
还明确要求她这四个男朋友每个月至少给她买8000元的礼物,具体要什么礼物,她会自己指定。
剧中没说这一点,而是任逸和江萍两个有钱人选择了在一起,也许是为了避开女拳吧?
诶,等等,有钱人和有钱人在一起!?
这种话题我不多言论。
再多就涉及剧透影响观看了,看完电影后想具体聊聊的,可以私信我,我们私下聊聊。
会跑去看《脱单告急》,主要是冲着卡司里的春夏和董子健。
在我看来,这两位90后都是演技超出同龄演员,而且天生具有一种匹配大银幕的气质。
但尽管有偶像加持,我并没有对电影本身抱多高的期待。
毕竟,它的卖相太像一部程式化的校园爱情喜剧,而最近几年这个门类的华语片早就饱和了,都在吃老本重复老套路剥削老情怀。
何晓阳,其貌很扬,吃亏在性格极其内向。
因为一次“充气娃娃惊魂事件”,他被冠上“气筒哥”的头衔,举校闻名,颜面尽丧。
本来就不擅长跟女生打交道的他,直接当了四年的大学单身狗。
关欣,瓜子脸学霸,高颜值的校园大姐大。
因为一次厕所与林晓阳上演的“拉链事件”,被无良媒体黑出了翔,举校闻名,颜面尽丧。
一心抹掉黑历史的关欣,只好加入给林晓阳“破处”的智囊团,帮他向校园中的另一女神李舒舒发起了进攻。
就是这样一个乍看套路满满的故事,在看到大约15分钟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想错了两点:第一,它根本不是所谓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对于这一点我很肯定,除非我当年上的是假大学。
第二,它打出的,也根本不是一手情怀牌,对于唤起我们的集体回忆这种青春片都在做的事,它真的一点兴趣也没有。
确切地说,片中的大学就像处在一个平行宇宙,学生们不听时代金曲,不穿丑爆的校服,跟课桌、教室、参考书和班主任几乎不挨边。
他们每天干什么呢?
一个个打扮新潮时髦,忙着开派对、谈恋爱、毕业旅行,偶尔还打开APP约一发。
难得有个搞学术的,专业竟然是造飞机。
第一眼我还以为看错了呢,林晓阳鼓捣的毕业设计,是一架有翅膀有螺旋桨有座舱,正儿八经能载人上天的飞机。
不禁让人怀疑,这学校是不是每年能毕业好几打的未来马斯克。
片中的校园生活,浮夸放荡,五光十色,那些让我这样的未成年脸红的羞羞擦边球,密集而露骨,一切都像披上了校园外衣的《前任》系列。
更确切来说,本片就是《美国派》那样的青春性喜剧被搬到了中文土壤,不接地气的校园俨然是一片乐土,供年轻男女投射爱与性的幻想美梦。
对此,我并不反感,反而非常受用:谁说校园题材一定要反映真实的青春,满足一下我们没有体验过的幻梦,不更应该是电影的功能吗?
我们的校园当然不长这样,但一定有许多年轻人,巴不得它是这样荷尔蒙汹涌、呆在宿舍分分钟约来网红脸大长腿的样子呢。
电影的前半段,有点像威尔·史密斯那部《全民情敌》,都是一个笨拙的男生在恋爱专家的指导下,鼓起勇气使出手段狂追女神。
而后半段,渐渐变成性别颠倒的《单身男女》,原本无人问津的林晓阳,突然发现自己陷入另一种困境:必须在两个女神之间作取舍。
一个小处男,同时收获两个女神的垂青,嗯,我不否认这里面有迎合直男幻想的成分。
但既然他长了一张董子健的脸,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意淫,哪怕所有人都曾嘲笑他:你真是对把妹套路一窍不通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说到感情话题,“套路”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词。
这也难怪,人们一向对套路有种天然的迷恋。
小时候看的港片里,充斥了“好兄弟假装劫色男主英雄救美”的桥段。
当关欣身为万人迷现身说法,传授那些似是而非的“女生心理学”时,更容易让人觉得套路可贵。
你看,人的内心世界如此复杂:想的未必说出来,说出来的可能言不由衷,喜欢的未必去拥抱,不喜欢的又可能佯装友善、背后捅刀……人都是有惰性的啊,既然心思这个东西如此莫测,想弄清一定超级费劲,还不如绕过这一环,直接借助那些现成的套路呢。
也因此,套路在人们口中成了一个贬义词。
我们把它置于真诚的反面,指代欺瞒的手段、人工的表演、心口不一的举止和心理操纵术,一种诱骗别人就范的伎俩。
也因此,很多爱情电影才会不遗余力地批判套路,安排主角动用各种套路,结果机关算尽自讨苦吃。
我一度以为,《脱单告急》会落入这样的窠臼,并满打满算料到了结局。
可影片的高潮处,来自《催眠大师》的幕后团队,用他们擅长的悬念手法,狠狠打了我的脸。
考虑到很多读者还没有看电影,这里不方便透露谜底,我只能说,《脱单告急》是一部为套路正名的电影,而且包袱抖得节奏精准、三观极正。
关欣曾经坚信,爱情就像数学,可以通过精确的推导来实现,她煞费苦心,为何晓阳打造了一条几近完美的套路。
所以,当那个套路出现奇怪的偏差时,她搞不懂哪里出了状况。
却原来,她对爱情的计算并没有失误,唯独忘了计入那个重要的参数:我们的内心。
电影的最后,我们发现,套路并不是什么坏东西。
不论来自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本质上,我们都是相差无几的人。
我们的邂逅、心动、告白和相恋,遵循着一条乍看天差万别、实则内在相通的道路。
套路,就是最符合人性的那条路啊。
只不过,套路不是芸芸众生可以掌控的东西,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洞悉他人内心的每一个细节。
失去了这个参数,所谓的套路只能是一个幻象。
遵照这个幻象,我们也注定吻不到爱着的那个人。
但是,当我们把制造套路的任务交给命运,一切就不同了。
命运会在冥冥之中,在我们意识到之前,通过一种奇迹般的方式,就把那个人带到我们身边,跟我们一起经历尴尬、喜悦、悲伤、惆怅、惊喜、嫉恨,经历相守和离别,经历甜蜜和磨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真诚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勇敢地行走在命运铺就的套路上。
直到两颗心,碰到一起。
还是一个老土的男版丑小鸭的故事,整个故事充满了各种奇葩的设定、人物和光怪陆离。
最终,孱弱的剧情,土气而明显的反转终于把整部影片都不情不愿的女主推到了男主的飞机上。。。
随着男女主开心的滚床单。
整个故事也就结束了。
我想问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仙学校?
只要是在这个影片当中出现的,有台词的露脸角色,包括男主,跟他的两个蠢货跟班(及其女友),包括女主,再包括女主认为的两个竞争对手,满脑子想着的都是谈恋爱,要不就是男女床上那点事情。
而除了这些事情,包括上学,包括读书,包括找工作,以及毕业设计的压力,全部被这些学生非常娱乐化而糜烂的大学生活消弭的无影无踪,知道的说这是在大学校园里面,不知道的,真的还以为是海天盛宴。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真正的大学生活,我呸!
最恶心的设定,是影片当中赤裸裸的直男癌。
两个跟班,一个是精力旺盛的人肉打桩机,另一个是多金又脑子不灵光的富二代没头脑。
两个人追求女生的方式,就是发挥自己的优点,直接上。。。
而男主的认知则更为奇葩。
两个人都在飞机上互相告白了,还不算男女朋友么,难道非得上了床,才算是有女朋友?
我就真的不太明白了,即便上了床,五分钟能有啥快乐呢?
从剧情上来看,整个影片的剧情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音乐学院的校花。
但是从故事逻辑上来说,我真看不出来有什么强烈的推动。
女主如果想撇清与男主的关系,为什么要以男主追到跟他同等级的两个校花为前提条件呢?
追求上别的女生不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么?
为了这样无理取闹一样的目标提出来的要求,居然真的有人答应。
男主和女主怎么就暗生情愫了?
就因为男主非常大男人的拉住女主替他解围?
而在这之前二人完全是损友的关系,也没有相互吐露什么。
怎么就迅速的升温到了爱情的程度,难道看别人追求人这么有快感么无聊的剧情太多,两个蠢跟班的戏份有点刻意的感觉,始终不太理解精力男女朋友拒绝精力男快乐星期三的原因。
同时也不太明白两个蠢跟班怎么就通过三四流的方式就把冷战中的女生哄回来这样的神奇剧情。
蠢货富二代还傻人有傻福一样的确认了女朋友上市公司家公主的身份。
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剧情,全部放在女主对男主情感过度的方面,这个影片说不定还有的看。
比较喜欢钟楚曦,身材,颜值一流,虽然在这部影片当中虽然还是不能完全驾驭一个女汉子的,但是他的表演,已经是这部影片当中最优秀的。
两个跟班看上去应该是本色出演。
而董子健,个人觉得虽然这哥们从业时间不短,也遇到过许多优秀的导演和剧本,但是在表演方面始终没有形成台生动的风格,很受限于导演的水平,表演的模式千篇一律,就本片的表现来说,他没有把一个丑小鸭的真正形象表现出来(他可能完全就不是这种类型的人),因此个人觉得表现还是相对较差的。
校园版前任攻略,钟楚曦确实好看,但是春夏和董子健演技明显比她好太多。价值观不太喜欢,在中国要丑成什么样才会被全班嘲笑?这样班主任会被投诉到死吧
董子健的作品都不错啊(迷姐脸)钟楚曦身材好好
对钟楚曦路转粉,春夏可能真的得罪了化妆师。
《脱单告急》之前的名字还是叫《完全男生手册》呢,三大优秀90后演员的作品。俩男配挺靠谱,故事其实就是那种看开头知道结尾的故事,只是有些PG13的笑话挺逗。只是钟楚曦在电影里嗷嗷的喊“神经病啊你!”让我莫名想到薛之谦…喊的我耳朵疼。ಥ_ಥ 属于三分悠闲小片吧。
实在可惜了三个主演,特别是春夏,好歹也是影后起步,我无数次的怨念咋就是接不到好本子。
3.4星。1.对单身人士没有任何指导意义。2.编剧导演对不起讨喜的演员阵容。3.Get到春夏的美,钟楚曦的台湾腔很可爱。董子健演屌丝其实颜值过高,他这种大学男生没人要和新垣结衣总被人甩的不合理程度差不多了。4.巧合太多俗套太多逻辑错误太多。前半段不错后半段大崩。5.对爆米花的用法做了详细解释。
作为颜狗我买单了……
还是对故作坚强的女孩太仁慈了。再不敢怀疑董咚咚的眼光了。
首映礼上见到了小董和钟楚曦,见证了曾经最好的他们贡献出的自己;啊,我终于体会了渣男们的心路历程 如果春夏和楚曦同时放在我的面前,我一定选择脚踩两只船
基本上是各种不适,想搞《非常男女》那种青少年性喜剧,又完全没有那个环境,最后非得把荤段子讲成纯爱。
三个年轻演员都非常符合人设,且有演技保障。如果有年度最佳casting奖,那一定是我们这个剧组了。以商业片的角度去评价,《脱单告急》可能是近几年完成度最高的一部校园片,而且更是前所未有的性喜剧。全场爆笑,值得你去找找乐子。
就我见多识广吗?这不跟泰国某电影海报一模一样吗
全程开挂 连最后五分钟都不肯放过 好吧宅男爽剧胶囊嗑一粒
作为青春校园喜剧的《脱单告急》,固然没有多少被国产青春片用烂了的狗血套路,电影一面打着青春荷尔蒙的擦边球来营造种种逗人捧腹的包袱,一面又想在用关乎何为真爱的沉淀来诱人共鸣,但实则二者皆做的乏善可陈,空无地气的低俗气质,生硬更为尴尬。
挺清新的咸湿片,做得很年轻。
果然是典型的台湾校园喜剧风格,我觉得跟几年前陈柏霖演的那部《追爱大布局》感觉很像,不少桥段和形式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钟楚曦为什么要给我学台湾偶像剧女主角的浮夸表演方式啊!!!
开篇完全是毕志飞即视感,吓得立马关了。
不错的哦
22 Apr 2018。不管是不是從一開始看就猜得到故事完全的走向與結局 不管是不是兩個挺好看的女生喜歡這麼一個真的太平凡的男生沒有啥信服力 但是回國第一次看電影 終於看到大螢屏上說的是自己的母語的開心 以及最近發生的事情的帶入感 這些私人情感上的plus 使我滿意這次觀影。
烂了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