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裡活新片The Taking of Pelham 123於本周在悉尼上畫,余今往GreatUnion佐治街影戲館觀之。
之所以關注此片者,蓋其中兩大主演——丹華Denzel Washington與尊特John Travolta——皆為余最推崇之美國大名角也,一切能力技藝均可謂幾近爐火純青之境界,丹華之影帝身份自不待言,尊特雖在獎項方面略顯遜色,但其演技于觀眾之中實在是有口皆碑——此二位連袂出演,自然不可不看了。
據網上資料云,此片系七十年代電影之翻拍本,然余未見過最初之版本,故純以新片眼光欣賞,頗覺導演主創之聰明手法。
蓋全片紙精力大部份用在丹華所演之紐約城市地鐵調度員和尊特所演之劫匪頭目之衝突之上而減少著墨于故事情節之前因後果,此等手法頗合乎我國舊劇之編劇法則,即以最快速度將情節推動至某一特定場景,再以百分之九十以上之篇幅渲染特定情景下特定人物之感情與性格,期間縱使有不合邏輯之處亦在所不惜,此為演員中心制編劇之不二法門,用之於有兩大名角主演之本片,確實頗為恰當,而丹華與尊特亦頗不負導演之苦心安排,但就表演一點而言,可謂近乎完美矣!
全片之精髓,全在調度員與匪首之無線電通話,一面是調度員試圖參詳匪首之心理活動,以求阻止其殘殺人質,一面則是匪首對調度員之奇特的好感,此二者皆在兩者不見面之交談中表現。
而場景之設置,丹華所飾演之調度員處身控制室內,大多穩坐控制桌旁,所重者,念白與表情;尊特所飾演之匪首,則處身于地鐵隧道中所被劫持的車廂,往往需要往來于駕駛室于車廂之間,又頗多威脅、殺害人質之表演,故于念白、表情之外,多有身段表演,亦體現出兩人一靜一動之對照。
其中最精彩莫過於匪首以人質性命為威脅,迫使調度員承認自己曾接受日本地鐵生產廠家之金錢回報一段,尊特從好奇探聽到暴躁狂怒,以人質性命為脅迫,表現如暴風驟起,至槍指人質之後又冷酷決斷,步步緊迫,咄咄逼人;丹華從開始義正詞嚴,繼而巧言令色,再陷入猶豫兩難最終吐露實言,則如春雲乍展,層次分明,且兩人問答之間言語交鋒,快而不亂、字字分明而情緒飽滿,種種心理轉折,皆有明白交代,此皆演員臺詞功力之體現,演技實力派大名家之功夫,真非眼下所謂偶像明星一味裝酷扮帥者可望相背也。
然頗覺遺憾者唯此片所有話白臺詞,皆為彼國紐約地方俚語俗詞,影戲院中又無字幕代耳,聽來頗覺吃力,恐有三、四成對話,未能盡得其妙,待光碟發行之時,當再細細觀賞,方可盡顯其佳處。
另外片中小細節亦頗有佳處,以Notebook視頻聯絡之小情人,一心護衛兒子之母親,激于袍澤之義而挺身赴死之退伍黑人,皆有可觀之處,然而所不足者系全片之結尾,街頭追車與橋頭對峙一段純屬蛇足,倘若結穴于地鐵隧道之內,則全片可更加緊湊完整,余亦可打五星矣!
翻拍电影,本身在原创价值上就已失分许多,所以就更应在改编过程中谨慎处理好如何在保留精髓同时,修正错误并融入自己的风格特色。
可遗憾地是,这个2009新版《骑劫地下铁》非但没有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连原作的精髓也都丢失殆尽。
看过老版的观众恐怕都会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印象深刻:沃尔特马修所扮演主人公推开屋门探进头来,一副嘲讽戏谑神情!
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被某些影迷冠以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就在于让劫匪最后一刻原形毕露的母题设计之精妙。
与那些强迫观众注意母题存在的手法(《湖畔小屋》中的随风鼓动的窗帘,《伊普克雷斯档案》中灯罩)有所不同,它虽从一开始便交代给了观众并在后面反复出现,但却是那么自然和不经意。
以至于观众几乎已经忘了它的存在。
可正因铺陈的如此低调,最终爆发时所释放的戏剧张力才更为强烈!
毫无疑问,老版的经典母题构思给翻拍者带了极大的困扰。
假如原封不动将其保留,影片将因悬念将尽失而变得索然无味。
而寻找等量齐观的替代者呢?
创作功力是否跟得上就要打个大大问号。
09版的导演当然只能选择替代者。
但事实证明,那个颇具时代特征的无线情色视窗并未给影片增彩。
能否始终保持连接之类的技术问题我们姑且放在一边,单是诺大的本本对着车厢过道而劫持者反复走动居然没有丝毫察觉,就足以宣判这次改造的死刑!
虽然一度还替他们找个诸如劫匪是电脑盲的借口,可当看到屈伏塔老兄自己还在开着本本无线上网监视着股票行情波动和警方行动进展时,唉……写道这里突然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墨西哥地铁站的枪击案。
当时站台的实时监控摄影头真实记录下了整个枪战过程,甚至罪犯的面孔都清晰可辨。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的确为警方办案维护社会治安贡献很大。
但对于电影,更准确的说对于犯罪题材电影编剧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当罪犯更容易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悬念和紧张的空间将被被大大压缩,影片也因此很快,同时也是很合理地被追车、枪战、搏斗情节所接管——脸都看的一清二楚了,还瞎**猜什么呀!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一些类型片导演才重回几十年前去寻找创作灵感。
比如斯坦森的《银行大劫案》。
如果当时警方拥有现代移动通讯工具,片中最精彩的一段情节好像就不可能发生。
回到影片中。
两人第一次电话交谈中,屈伏塔提及对方曾因涉嫌接受日本人贿赂而被起诉。
而这似乎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老版的婉转呼应。
因为老版也有一段与日本人相关的小插曲:马修领着东京地铁的同行参观纽约地铁公司。
参观过程中,客人们频频点头满脸堆笑却总是一言不发。
马修以为这些小个子日本人根本听不懂英语,开始用些侮辱歧视字眼进行调侃。
可随后,劫案突发。
日本客人很有礼貌一一上前用流利的英语道谢作别,搞得马修一脸尴尬。
除了这个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喜桥段此外,影片许多对白都极具幽默色彩。
甚至上面提到了母题,也被演绎的颇有几分喜感。
只可惜,所有这些在新版中通通失去了踪迹。
为什么喜剧风格从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指悬疑、惊悚、动作片)中迅速消失?
除去演员大多缺乏喜剧表演天赋之外,喜剧桥段创作成本过高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相对来说,无论是追车枪战还是床戏,都可以相似套路反复使用,观众也往往乐此不疲。
即便有人觉得俗套,也有话回应:开枪、做爱不就那几个动作吗?
而喜剧则不然。
这种东西没法模式化套路化。
如果你尝试新片里插入一段坏蛋恶狠狠的从背后拔出三节棍然后却改装成一副衣架,那观众肯定会一脸不屑:切老梗!
既然被迫扔掉喜剧不搞夸张,那电影就只能往写实化的方向上走。
可问题是好莱坞所钟爱的那些类型题材偏偏又是反写实的。
于是近年来美国的影视作品开始频繁出现了这样一种诡异特征:一方面,气氛营造的紧张压抑,片中角色一个个煞有介事小脸紧绷。
整得好像什么都是真的,核弹真要爆炸女儿真要被恐怖份子枪杀;可另一方面情节的起承转合还在走戏剧化老路。
坏蛋有机会下手却不开枪非等着对方突然反击;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却总也伤不了主人公……而本片为这种突兀感所提供案例就是,一只不知从哪蹦出来的老鼠,居然促成了双雄聚首!
就像《窃听风云》中古天乐。
儿子有病?
不行!
你自己也得患绝症!
反正必须要去渎职!
虽然整体上持否定态度,但对新版其中一处的改动还是颇为欣赏,那就是结尾处双雄对决。
赎金到手,劫匪押着华盛顿步行逃离地铁隧道。
这时一列火车驶过,华盛顿借机脱逃。
手法不够新颖,却照应到故事的发生场所以及主人公的职业特点。
接下去,一番追车狂跑之后华盛顿终于赶上了匪首屈伏塔,掏枪隔着铁网指定对方。
这时偏巧又有一列火车驶来。
注意此时华盛顿的动作细节:他先于火车穿过铁网迈过铁轨,没有给对方任何旧戏重演的可趁之机。
两次火车驶过,结果截然不同。
好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
前几天做家务活时,顺便调到电影台,又看了一遍这片子。
中文的配音,不至于太糟糕。
当初看碟时写的记录是“看两位演员层层递进的演技,其他人物怎么都那么小心眼呢?
”几年过去了,周遭的环境愈来愈差,从空气到人心,以至于每天送孩子出门都像是一场冒险之旅,因为灾难,不知何时何地就会不期而至。
也许,是太多的天灾人祸之类的负面消息影响到了我的状态,也许,是我好容易稍微甩掉一点的悲观抑郁情绪又被激活了。
北京城的地下交通轨道越来越庞大,对于没车族来说,地铁出行是首选。
可不知怎的,眼前地铁里发生的命悬一线的紧张场景,突然好担心会在真实世界里上演,在我的身边。
因为劫持人质的动机,手段,警匪对峙的中间牵扯出的种种利害关系,似乎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
我是说,这些有可能爆发的导火索并非电影中的想象。
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琢磨着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猛的意识到,是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连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
当初观影纯粹为了“看电影”而已,如今,无论什么消息传来,首先想到的先是对孩子、家人有无影响。
而且,最糟糕的是,往往大部分都非好消息,从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到道德信仰的精神层面,全都显示出令人担忧的颜色,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约翰·特拉沃尔塔是位相当出色的演员,他饰演过的几个反派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因其不脸谱化,能够呈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是让观众忽略角色的恶,而是让观众了解角色的恶之源。
就像我们身边的新闻报道,一旦稍稍深入到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令人惊悚震惊。
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
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引爆导火索的那个人。
好莱坞的犯罪片,从技术角度来讲已经趋于完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音响、特效、剪辑等等,无一不显出高度的专业化水准。
倘若仅仅只是“看电影”,自然是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与逼真的细节,难免让人产生隐隐的不安,究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本来就低于艺术?
或者说,如此完整地再现一桩犯罪事实的始末,是不是正好成了诱发现实中新的犯罪的可能?
影片结尾处,劫匪中枪倒地前那句“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觉得很尴尬。
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当然也不能解释劫匪实施这场犯罪的终极目的,但以一人之力(地铁调度员)结束整个事件,很明显仍是好莱坞影片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谁是英雄?
我怎么觉得影片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是劫匪的帮凶,甚至包括我们这些看客呢?
不行,不再纠结下去了。
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
在孩子还不会自己选片的时候,我还是宁愿每天给她放一遍《小蝌蚪找妈妈》。
当然,我更祈祷每天出行都要乘坐的地铁里面,千万不要发生这样的惊魂事件。
2013/05/08
影片翻拍自70年代的同名电影,如今原创剧本是越来越难找了,翻拍不费事。
纽约的交通大概是全世界最繁忙的了,以至于市长上班也只能搭轨道交通。
在这上面做文章,拍出来一定是大手笔。
在NYC实景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费老鼻子钱了,两个主演片酬也应该不低。
所以虽然有1亿美元的投资,却没看到什么大规模的特效场面,实在是有违爆米花电影的宗旨。
影片并没有追求同类影片一贯的速度感与紧张感,而加入了两位主演在空中的交锋。
告解室式的追问,人命与罪责之间的选择,倒是给两位王牌演员的表演加了分,却对影片整体毫无意义。
影片的结局似乎也是为两位主角服务的,正面交锋,完全没有任何的悬念。
从影片中给的信息看,在黄金市场上赚的钱已经远远大于1000万,影片本可以安排一个比较灰色而无奈的结局。
两位主角的风头盖过了整个事件,写人大过写事,这种罪案电影就毫无看头了。
影片对轨道交通的推崇到处可见。
没有了地铁,市长要迟到,赎金送不到,罪犯跑不远,地铁的员工还能为人民群众挡子弹(除了警察和退役军人,死的都是地铁司机),关键时刻还能当救世主,NYC地铁真是既安全又快捷的交通方式。
片子很带劲,导演Tony Scott在一开篇用的rap真的很带劲,一下就将NYC的屌样的带出来了。
John Travolta的反派演的很到位,Denzel是老戏骨了,中规中矩。
几点想法不吐不快:1.感觉本片充满了政治嘲讽。
首先看片中纽约市长装模作样地做地铁上班,年薪只有1美元,不就是对现实中的纽约市长Bloomberg的嘲讽吗?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之后,Bloomberg的民调支持率一路下滑,纽约市民越来越讨厌这个自以为是的市长。
透过影评后来的陈述,我们知道片中的市长还有未证实的婚外情,穿着3000美刀的西服,肥头大耳…总之,这回Tony Scott是把Bloomberg作弄够了。
2.非常喜欢Travolta饰演的劫匪头目Ryder。
这个人很有头脑,Garber透过和他寥寥数语的对话,推断出他曾经供职于wall street。
后来警方的调查表明,Ryder曾是一家私募基金的交易员,因为交易失败,导致本市一家养老基金破产。
他主动认罪,但仍被判入狱十年。
他因此怀恨政府。
政府当年你追回了大部分款项,但是仍有200万美刀失踪,而这就是Ryder东山再起的资本。
他将200万美刀投入黄金交易。
而他精心导演的劫匪局,就是为了让股市暴跌。
果然三大股指全数下跌,美元也下跌,而黄金则暴涨890%,最后200万的成本变成了3亿美刀。
不得不佩服Ryder的头脑严密。
911之后,只要和恐怖袭击相关,股市必然暴跌,Ryder抓住了这条规律,赚了一笔。
3.和宗教有关。
看到有网友说,Ryder一帮人的逃跑路线似乎设计的并不高明,一下就让警察抓住了。
有没有想过Ryder其实是想死的呢?
他反复说过一句话we all owe the God one death,只不过他想在死之前好好捉弄这个可笑的官僚体系一把。
根据Garber推断,Ryder是Catholic,天主教徒。
我们知道天主教徒是不能自杀的,所以结局导演安排Garber杀了Ryder。
在Ryder看来,Garber是他的soul-mate,他们都是这个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的牺牲者。
Garber因为莫须有的受贿指控被降职(虽然后来在Ryder的生死相逼下Garber承认了自己的受贿事实),而Ryder已经认罪,且在赃款基本被追回的情况下却仍被判入狱十年。
如果说Garber会因帮助捉拿Ryder而戴罪立功,那么死在Garber的手中就是Ryder最好的结局了。
4.对政府无情的嘲弄:愚蠢的警察(连送给赎金都送不好,翻车了几次,为什么不用chopper呢);愚蠢的谈判专家(一上来就死了一个人质);Garber的愚蠢上司(在劫匪逃离车厢之后,坚持认为劫匪还在车上);总之除了G和R,其他人都是蠢货。
电影了的这句很感人,当时鼻子有点酸的其他的嘛,就是丹泽尔华盛顿又拯救了纽约人民。。
整个情节来说并没有太多可说的,只是约翰屈伏塔到底要什么呢?
一个属于他的英雄吗??
至于股价跌,黄金涨的问题,并不是很清楚,希望懂金融的人可以来解释一下。。。
当年电影院看屈伏塔和华盛顿黑白对决,观众大概20人的样子,有观众在全程聊天,也有小孩子哭着喊妈妈,这多少有点让人丧气,不过电影本身还是蛮精彩。
双雄片自然都是狂飙演技的惯例,虽是remake,但有了e时代元素。
音效和配音演员近乎完美,但台词译制是小灾难,有不少小问题:如果说把 ass model(臀模)译成手模还情有可原,但yankee(纽约洋基棒球队)译为美国队,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看到了几位熟悉的面孔,影帝的加持让单调的剧情增添了紧张的气氛,这年头真的能把主动权拿在自己手里,敢于执行杀人质的罪犯不多了。
剧情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忽略,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导演想表达什么主题升华,什么你是我的英雄,都欠上帝一条命啥的,讲这么多我还以为是在铺垫啥内容,结果就是普普通通的绑架,而且开头那段动态模糊的画面差点让我劝退,太费眼睛了。
把聚焦点放在调度员和罪犯的对线上,那这部剧就还能看,罪犯在杀掉第一个人质的时候人物就已经立起来了,看似失去理智但实则掌控全场,而看似是个小人物的调度员也装着一肚子墨水,能跟罪犯打的有来有回,整个犯罪现场看似是困兽之斗,但也一步步朝着罪犯的计划中前进,拿到钱,逃离现场,而整个影片的节奏也在让你忘记这是一个简单能预测的犯罪剧情,能跟着罪犯沉浸其中。
当普通的剧情结束以后,就是不普通的调度员登场了,一股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使命感让他能放下安全回家的机会选择迎难而上,拿着没用过的枪就独自追罪犯,这一段要不是我看了开头,我还真以为在大马路上、大桥上狂奔捉拿罪犯的是一名纽约警察。
众所周知,只有主角才能逞英雄,像列车上的憨憨警察,憨憨特种兵,那都是撞枪口上送的,所以当一个列车公司里的调度员在公路上肆无忌惮的追极度危险的罪犯的时候,请你相信,他一定是主角才能这么干。
Tony Scott不愧是拍好莱坞商业大片出身的,一部具有黑色幽默性质的70年代反讽片的经典,到了他手里就翻拍出了那种美式英雄主义的特定模式了,这大概也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用些催泪弹情节什么的来吊起观众们的唏嘘感以便到达某种程度的商业效果,想来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很不想拿原先那部Pelham 123跟它比,但是当片中那GarageRock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怀念曾经的Jazz背景音效啊,不过一个时代总得有一个时代的象征,所以这背景音效的与时俱进感也是翻拍必须要体现的,其必要程度不亚于片中全程ON LINE转播的LAPTOP,时代感太强了。
当然,在与时俱进的商业化同时,导演也是很注重对原剧的那种经典幽默致敬的,比方说原剧中为我们所熟知的蓝、绿、棕、灰那4位Mr.Colour,本剧虽然没了这种颜色代号,但导演还是挺有意思要往那方面YY一下的,屈伏塔大叔在自报家门时用的那个RED的谐音里头居然还特别标注了一个Y,当然,此Y非彼Y,这个Y是有那种Mr.White的意思在的,Whiteman是多标准的一个美国先生形象啊,导演哥们是有深意的啊,他的深意还在于把别的Mr.Colour的戏份都删减了,全集中到了屈伏塔大叔这位代言人身上,屈伏塔大叔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也没有让广大观众失望,他把那种华尔街流氓的气质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了。
那种金钱至上主义者的信仰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展现出来了——剧中他在看了黄金期指后来了一句“我接受你们的条件,我的上帝告诉我了。
”这哥们心里的上帝原来有着一张红绿两色的脸啊;那种流氓气质屈伏塔大叔他也演的太到位了——GOOGLE到了华盛顿大叔受贿的昔日污点后他喜不自胜的来了一句,“Oh,baby~”;那种华尔街特有的金融流氓属性,已经鲜明的反应到了他的犯罪行为上去了,他不停的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恶行合理化——杀第一个人(列车司机)的时候他说不能怪他,是因为这个扭曲的NY社会;杀第二个人(曾经混过帮会的小黑)的时候,他把责任推到了那位母亲的身上。
这种否认责任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心理学家戴维·马茨阿和雷沙姆·赛克斯的中和理论,当一种行为会受到别人责难时,某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看能不能找借口,这种妥协反应也称作合理化,有了这种合理化他们就可以摆脱在童年就已经习惯的道德准则,找到一种新的借口来证明自己的违法是合理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和技术,原本很邪恶的事情因为找到了托辞,经过中和就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作为一个曾经包过ASS MODEL去冰岛HAPPY的华尔街流氓来说,屈伏塔大叔的反应是深具这种合理化机制的,不仅如此,他还要谴责那些宣告自己有罪的人,认为他们才是伪君子,所以对华盛顿大叔受贿的事他才会那样咬死不放,所以他才会嘲讽市长1D的工资的事情,很简单,他不过是想用谴责来掩盖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罢了。
虽然是新瓶装旧酒,但就这方面来说,倒是这片的亮点了。
至于有些评论里头说的那什么屈伏塔大叔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在他最后为了社保基金死而后已那种态度上,我实在是不能苟同,大叔他有那种精神么?
我怎么没看出来啊?
很明显的一点,他要是那么崇高,最后被枪毙的时候干吗不欣慰的给个圆满的笑脸呢?
如果不是屈伏塔大叔对角色的揣摩不到位,那可能就是某些理解有偏颇的问题了,大叔他不过是不想再回监狱而已,死亡不过是他“趋乐避苦”的功利主义选择,没什么崇高不崇高的,一点儿都不圆满。
我深深的拜倒在屈伏塔大叔彪悍的演技之下,老实说,本片的亮点都被他抢完了,我真没看出来演对手戏的华盛顿大叔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难道要我说最后那段莫名其妙的飚车追缉?
这种强大到荒谬的责任感实在不应该是他的败笔,要说也只能说是导演哥们的好莱坞大片的商业情节,就像那一加仑牛奶的莫名其妙的戏份,不过想来那也是煽情需要,别说牛奶了,随便什么别的,就算是个SHIT,只要能煽情,就都是允许有戏份的,几加仑都行!
尽管导演哥们把地铁里那几个乘客的戏份都让给那一加仑牛奶和华盛顿大叔了,但遗憾的是好像是不太能够补平的,原剧中地铁乘客们都很有镜头感,幽默的很特别,表演的很出彩啊,包括作为龙套角色的市长哥们,他的瑞士小金库的幽默也独具魅力,那么多深具社会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镜头的被CUT,确实是有点遗憾的,这种遗憾绝对不是靠警察撞车或者堵车的时候给TAXI顶灯上“MADE IN NY”一个高亮镜头就能弥补的,至于市长的发型和西装的笑点,说实话也是很低的。
不过总体来说吧,这翻拍片还凑合,虽然是商业化的厉害了点,但是套一句Mr.Natural大师的话来说吧,那就是“IT DONT'T MEAN SHIT!
”
我都没注意原来这是个今年上映的电影,今天跟着室友看了。
没明白这电影想讲啥。
电影,算是艺术吧,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定偏差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样的偏差一般比较有目的性,跑到骑劫地下铁这里就不知道导演想说啥了。
英雄主人公?
悲情反派?
谈判专家?
都靠不上,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赞一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更不着边际。
基本不合理的剧情,除了说明大苹果是个fxcking city以外,实在是脱线的可以。
制造了悬念,但又和主线无关,难道想走文艺片路线?
但sony/columbia给你tony scott一个亿肯定不是让你这么玩的。
片子第一个周末拿到2千3百万票房,然后一路狂泻,十分符合雷声大雨点小,超炫预告大卡司烂电影的经典套路。
请来denzel washington和john travolta也不能扭转乾坤。
这哥俩属于水准发挥,但在没有好剧本好导演的情况下,还是没戏。
不过看来denzel很喜欢tony同学,自从man on fire上了这条贼船,就不舍得下来了。
不要认为obama有黑人兄弟撑腰当了总统你也一样能行。
该演好电影还是要演,在一个烂片里演的再好再想,也只能说是敬业,想再摸小金人可就难了。
没有高潮的电影和没有高潮的XX一样,都是不行的!
DW也老了
还是挺惊险的片子,就是结尾让我看不到,不可理解。
两大男星共同演绎了一部很平庸的电影
这种片子美国拍的还是很到位的,虽然剧情俗套,最后都是正义战胜邪恶,场面还有紧凑感还是很给力的。看看人家的警察!!
这就是重拍10年前的片啊 你说的很对 这些条都是我分愤慨的 我还FAN特拉沃尔塔呢 表演太一般了。。。就知道爆粗 片子没有深度
后面情节感觉有漏洞,他逃跑居然选择打出租车,结果堵车了,可大桥上的火车开得很快,除非他压根就没想着活着离开。。。。
剧情渐渐深入 渐渐紧张 值得深思
美国 都是拿真钱的啊····
无聊透顶= =
Denzel Washington和John Travolta同台飙戏,挺赞!岁月催人,看看Denzel在这片里的大屁股。。。再看看Fat John那满脸的横肉。。。
久违的屈伏塔,胖了不少啊。
感觉比老版渣多了
真脑残的劫匪 后来是衍生出基情了么? 非要让黑丹来个颜射然后舒服的说出 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没看过原作,这个还算挺好看的。细节很不错
影帝上阵就是不一样.剧情的确很无趣,不过有了华盛顿还是看得人心潮澎湃
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佳片有约。。。这个很一般阿,看了就忘的那种
冲着两大主演看的
沉着,冷静,从未惊慌。我所敬佩的品质。牛奶,地铁,笑着回家。令人难忘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