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作“伦敦生活”还是不够精准的。
“脱线人生”勉强还搭。
fleabag英文意思是邋遢的人,肮脏的动物,或者廉价旅馆。
联想剧情,好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般的女主,尚未脱线,崩溃的边缘出现一道光。
于是无比期待第二季赶紧出啊。
谁没把眼影哭花神情恍惚地走在凌晨天亮的大街上?
看豆瓣评论,很多人表示不明白为什么分数如此高,为什么女主这么渣还能招来这么多观众怜爱。
很简单,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找到了共鸣。
如果你从出生到现在一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家庭变故情路坎坷,那么你的观后共情度一定不高。
再进一步剖析就是女主代表了一部分在大都市打拼的独身女性,她们跟家人没什么情感沟通,身边也许有一两个朋友,大部分时间独身一人,很难维系一段长期恋情,有炮友,自以为能够把性与爱拆分清楚干净,而面对炮友离去依然掩饰不了内心的失落。
她们常常微笑,用这一积极正面的行为来遮掩内心的孤独不安。
其他类型情感的缺失让友情显得弥足珍贵。
于是当友情也崩塌的时候,她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与混乱。
除了友情尚没有全线崩塌,剧中的其他部分我几乎都经历过,这恐怕也是为何我感慨颇深的原因。
你没有办法跟继母和平相处,也没有办法跟父亲自然沟通,你害怕孤独却又毫不犹豫地分手,你喜欢一个人却又没有办法跟他正常交流。
总之看到最后一集剧末我哭得稀里哗啦。
这是一部堪称跟另一部著名致郁剧Bojack Horseman相媲美的英剧,Bojack是中年过气抑郁男明星的男性危机视角,这个我们可以日后再做讨论。
在我抑郁沮丧的这几个月里,这两部致郁剧都起到了以毒攻毒的治疗作用。
偶尔哭一哭,神清气爽。
Fleabag编剧即女主扮演者Phoebe Waller Bridge,现年31岁,除了刚刚播完的这部Fleabag,她编剧主演的另一部剧Crashing也已经在BBC播完。
Crashing我也看完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颓丧气质浓郁的Fleabag。
但这两部剧对英国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价值观的洞悉观察都相当犀利,一刀见血。
以下截图来自Crashing,中文译成“情迷意乱”。
这段即兴弹唱的戏码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玩啊~
酒吧里画起来,就是这么直爽。
在剧中演骚浪贱的是个帅小哥,还是个双。
弯的时候也挺帅的呢。
Phoebe大姐还在去年的英产小成本电影《MAN UP》里面客串了一个女主闺蜜的角色。
慨叹我国电视剧产业,即使有年轻编剧写出如此贴合年轻人世界的剧本,恐怕也没人敢拍,即使拍了恐怕也没有电视台敢播。
再看目前网剧内容,除了一味炒作鲜肉同性剧情,还有啥可圈可点的?
这段不能再真诚了。
喜欢不做作直接撕开人性的简单粗暴,这才是台词的魅力。
我希望能把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真实地写下来。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想买房子买车,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受制于逼婚的父母,也不是所有年轻人以约炮和孤独为耻。
而且我相信这类年轻人正在慢慢形成一股力量,让正在全面吸收信息的更年轻的一代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cool——不随大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探索真理的冒险精神。
问题是,我敢写,你敢拍吗?
部分信息用拼音或英文是怕审核通不过,也怕被举报hhhhhhhhh怂含部分剧透。
《伦敦生活》,2016年7月21日首播,英文名为“Fleabag”,由菲比·沃勒-布里奇编剧并参与出演,在Imdb上被归类为comedy,评分8.2。
英文片名,也是女主角的名字——Fleabag——本身就有“邋遢的人”之意,而在6集故事里展示出来的一件件生活琐事,准确地印证着这个词。
她经营着一家咖啡馆,但几乎没人光顾,偶尔登门的顾客还仅仅是来蹭电的;她有男友,有sexual life,却感受不到爱情;她有姐姐,但连拥抱都觉得像恐怖袭击;有父亲,还不如没有;她有朋友,恰恰是她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女主角和朋友boo开了一家咖啡厅,但boo发现男友劈腿,本打算到自行车道上受个轻伤,结果被撞到了马路上不幸去世。
而女主角的男友,因为多次看到她ziwei,分合几次后终于分手。
女主角和在公交车上遇到了的丑陋男人约会,一言不合,又结束了约会。
在面试场上,她因为奔放的行为举止失去了机会,跟boo合开的那间咖啡馆也面临倒闭。
然而一母同胞的姐姐不但有钱而且生活“完美”,两人为数不多的交集还是拜父亲所赐,去听一场她们根本没有兴趣的女权讲座。
女主角不停地搞砸事情,约炮也好,跟男友复合也好,最后都因她的“满不在乎”“无礼举止”而碎了一地。
她带着遇到的yp对象去情趣用品店挑振动棒,在跟男友复合之夜自己动手满足自己,从父亲家里偷走继母的收藏品想换钱花……最后在经历了亲人的抛弃、事业的失败、感情的离去之后,这个一向满不在乎的女人,终于坐在那间没什么人关顾的咖啡厅里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一直以来的事实:只有我**是个异类。
《伦敦生活》的剧情看上去很乱,人物交替出现,打开你世界观的各种“生僻”单词,加上角色和观众交流的拍摄手法,稍有掌控不好,就会从黑色幽默变成弄巧成拙。
幸运的是,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就是编剧,用自己对语言及表演节奏的准确把控,巧妙地串联起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琐事,最终在最后一集的高潮部分,把主角的生活推向“丧”的巅峰。
在这部片子里,从始至终都没有高频出现的词汇,却一直暗暗笼罩着贯穿6集的画面。
失败。
毫无疑问也找不到借口的,单纯的失败。
粗口、无节操、充满了sex暗示的台词,在画面底端一行一行地出现又消失。
你被它们和女主角的表情包、各种夸张的表演桥段逗得拍桌大笑的时候,在笑容里总像是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往下拽你的嘴角,它舒平你眼角因为笑得太投入而发皱的纹路,它隐隐约约地蒙上你的眼睛,好让你听到耳边那个声音:你在笑的只是你自己。
如果真的去做一个调查,这世界上失败的人或许远比成功的人多。
关于失败的界定标准,可以用自我评价,也可以用社会评价。
而本片中女主角最丧的部分,正是无论从哪个标准来断定,她都是失败的。
她并不符合社会对成功或幸福的普遍标准,没有温馨和美的家庭,甚至连稳定的恋爱关系都难以维持。
更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仅是没有名片的那种,她甚至连一个职称、头衔都没有。
然而她也不符合自我评价里的幸福,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搞砸了所有事情,却依旧没有停手的意思。
失去了朋友,也不被亲人所信任,加上只有性没有爱的感情生活。
在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里,她脸上夸张的笑容、瞪大的眼睛,终于换了另一种风格。
目光暗淡,面无表情。
在B站围观完这部剧之后,对弹幕上的部分观点印象深刻。
有人不理解“这样一个邋遢糟糕的女主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也有人表示“怪不得任何人因为事情全都是她自己弄糟的”。
可失败者需要被同情吗?
可能甚至都不需要被理解。
短小精悍的剧本和精湛到位的表演,使《伦敦生活》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一部宣传片或教育片。
在我的理解,它并不想说明失败的可怕或成功的可贵,也没有要靠对比来呼唤人们积极乐观生活下去的意思。
《伦敦生活》更偏重于呈现,呈现一种极端但真实的生活状态,一种与主流宣传几乎完全相反的人生态度。
自负和自卑并存,毒舌和温柔同在,冷漠跟真情交织在同一个角色里,所有的所谓“反转”恰是我们从生活中习惯了的“意料之中”。
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所有影视剧必然会有一个主题,便于归纳总结或分析成文。
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剧的结局都是正向的,合家欢类型的剧里,最后大多会有类似一家人其乐融融、情侣相拥而笑的镜头。
而在有反派或反派为主的剧里,最后哪怕反派没被绳之以法,也一定会出现一个与之力量匹敌的正面形象,代表人民群众向往真善美的心声。
追求真善美,排斥假大空,这并没有什么争论的点,因为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社会大和谐,有利于一个文明法制自由平等社会的形成。
但如果仅仅是个人世界,在不违背法理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真善美真的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
真的就是绝对指导一样的地位吗?
在那本著名的编剧教材里,有一段关于反派角色的说明,大概意思是哪怕是坏人,他也是在做他价值观里正确的事情。
而事实也证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彻底的真善美或彻底的假大空。
人就像世界上好坏正反事物的集合,当好的正面的部分远多过恶的部分,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善良积极的人,但并不意味着阴暗不再存在,它只是窝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角落里。
而《伦敦生活》之所以让人觉得丧,又觉得有共鸣,正是因为它把正反两方都同时装在画面里。
丧的部分是女主角夸张的表情动作、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社交礼仪的行为举止,以及荒诞、自私、自暴自弃的处事逻辑。
有共鸣的部分则是她在姐姐迷茫犹豫时给予的支持、在被不信任或者说背叛之后真实的反应,是她站在再婚父亲的门口说出自己是个失败者的事实、眼神里却还有对父亲会说出一些安慰话语的期待。
这才是《伦敦生活》让人觉得“无法同情”却也“无法贬低”的原因。
很开心我们终于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不把成功者神化,也不把失败妖魔化。
我们可以给成功拍摄一部赞美诗,同样也能为失败摄制一套“纪录片”。
在这部片子里,你不需要像小学时的满分作文一样大喊“失败是成功之母”,更不必强迫自己从失败中寻找一丝一毫的有用经验,只用坐在屏幕前,打开可能喝了就胖吃了就胖的可乐薯片,安静地看完一个“失败”的全过程。
和女主角一样,可能你放声大笑,可能你眼眶微红,但最终当黑屏出现“THE END”,你坐起来,生活还会继续。
这部失败者的“纪录片”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完整的扎心体验,在最后一幕中,那位面试官坐在女主角对面,笑着给了她一次重新面试的机会。
故事选择在这里停止,我也拒绝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无论那些未来是好是坏,我都不愿去猜测。
只知道,那毕竟是一部剧,如果是生活中,那位面试官真的还会给出第二次机会吗?
Ps一个超级不成熟的视听分析不会写视听分析,所以避开了画面调度、色彩和音乐、镜头和角度,单纯地谈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是的我自己清楚的知道以上那些都是乱七八糟的废话23333)想法,但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远不止那些。
首先就是被称为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摄手法,指的是角色人物直接对着摄像机——也就是观众——直接对话。
这种手法在戏剧舞台上比较多见,影视剧方面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手法被重点使用是在《纸牌屋》,里面的安德伍德经常转过身来冲着镜头解释剧情、交代内心活动或者直接跟观众对话、交流。
哪怕是在床上运动正激烈进行的时候,女主角也会转过头来跟观众做简单的交流。
虽然看上去相当酷炫,但其实很需要演员的功力。
转过头来的一瞬间,要达到绝对的自然流畅,稍微有点偏差,不仅观众容易跳戏,还会让人发现这个拍摄手法上的故意之处,原意的效果自然就达不到了。
其次是剧里的镜头转换,被成为镜头转换教科书的电影《毕业生》里,一组床戏的镜头被剪接的相当酷炫,我只能用酷炫来形容,因为看了几遍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在《伦敦生活》里,自然的镜头转换,帮助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
而在不断打破“第四墙”的过程中,以及叙述与回忆穿插的过程中,镜头的恰当转换,主要帮助剧情达到了喜剧效果,也有助于把控整体节奏。
最后是怪诞和讽刺场景的设计,在墓地慢跑时生死的对比、成人用品店里自如的女主角和局促不安的男人的对比,都饶有趣味。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画面,应该是在地铁上,女主角臆想人们通过纠结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呐喊出内心痛苦挣扎的这一组。
配合上AWOLNATION的歌曲《Sail》,节奏卡得恰到好处,每一次无声的呐喊完美地对应了歌曲中的“痛苦呻吟”(虽然觉得这么形容有点不对,但我真的不了解那个叫重音还是和声还是什么其他专业词汇)。
好多人在弹幕里表示终于找到了鬼畜视频的出处,这也是全剧的用心之处。
只选了这三点最有表达欲望的来说了,其实全剧有很多人物的镜头,多人或单人的,无论是画面安排还是虚实的把握,虽然基础但是都挺值得学习的。
画面色调风格整体一致,偏昏暗,哪怕是明快的场景下也有一层昏黄的感觉,符合人们对伦敦的普遍认知。
而且色调完整真的会让观众看起来很舒服。
全剧穿插的音乐并不是特别多,在网易云上找到了几张歌单,只听出了Sail和一个片尾曲。
对音乐我就更不懂了,只能说出Sail真的好听。
最后希望大家有一次满意的观剧体验。
(是的这个结尾相当的不专业)
这是一部喜剧,一部看到流泪的喜剧。
为什么人人这么孤独,却不能相互依偎?
渴望被他人了解,在意,却又害怕这种过于亲密的关系。
所有の拥有都是失去的开始,只有孤独如影随形,永不离去。
我不会告诉你我爱你,如果我说了,代表我可能真的不爱你。
或者有人说,不要矫情了,爱就大声说出来啊,有什么?
可是说了就要等对方的回应,多么辛苦的事情,还要在生活各个方面来试探我们的爱有没有像你说的那样浓。
于是,我们都变成了疯子。
没有哪种生活是好的,我的欲望,我所想要的东西,超过了对其他的关注,甚至于计算每天的得失,分析教训の原因,默念再也不犯。
其实,我拥有的永远不会跟上我的欲望,所以一切又何必挣扎。
生活这个疯子,一边渴望关注渴望讨好,一边愿意自得其乐厌恶虚伪。
得出一个答案,亲爱的自己,享受孤独吧!
这是近年来我看过的最好的剧之一,在类型里更是一骑绝尘,我几乎很少这样深刻的共情,深刻的共鸣,同时,它又是是一部真切的女性主义作品,也许就是因为真实+女本位,让一些人天然的抵触E1看到3min就笑抽立刻打五星,E1看完之后真的omg,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英剧吗,和女主的共鸣太强了,居然有人不喜欢她!
E3食毕,真实到毫不留情,不矫饰不做作,懂反感女主的原因了,因为她不是好莱坞式白人女主(opposite of it、甚至有屌丝女士的感觉,love it!
)E4食毕,剧里闪过的亮点让人浑身发麻E5,这集我啃着火腿肠看的,后半集我痛哭加大笑,它没有煽情,它只是让我看到操蛋尴尬愤怒却偶尔闪耀真情的我自己的人生,没有比它更完美的女性主义作品了E6,what do we live for? Maybe it’s fucking up everything and finding salvation in despair.看到评论“现实中这样的女人想想就可怕”,其实现实中,都是这样的女人,都是这样的人。
by this i dont mean we fuck around, 而是我们都在挣扎,面对尴尬的,失控的,无趣的生活,面对自我价值的怀疑,面对感情的去留,面对犯下的错误,我不知道你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但我能真的感受到女主所有的第四面墙,所有的感情波动从何而来,菲写作和演技一样封神,她对现实一定有着最敏感贴切的体验,她一定每时每刻用心地活着这不是讽刺现实,这是最真实的内心还原,虽然它并不完美,仍然还带着一丝丝有若无的雕琢气,可它的真实深深地打动着愿意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人
女主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作”,而我们因为或多或少拥有这种“作”的品质而感同身受。
所谓“作”,是你知道这件事做了之后的结局,但你却挡不住自己去做,而结果是无可避免的悔恨。
时时刻刻扎在心上的刺,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庞大的怪兽造成的。
痛苦却无法去埋怨,只能陷入更糟或等待救赎。
为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好,却往往无法维系这种美好。
就像女主深知自己最好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却无法克制自己做了伤害朋友的事情。
朋友的死亡是意外还是自杀,已经不需要讨论,随时随地的幻想中,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
无论时间流逝,怎样推动我们向前走,这样“作”的结果在心里打了一个结,如果你摸到这个结,就会一阵抽搐。
对自己的了解,总是欠缺一角,心存侥幸。
无法驾驭自己这个怪兽,其实是一种借口,无非是按捺不住欲望的挣扎,任其肆无忌惮。
到底是哪里不满足?
才失去了控制力,让一切倾斜?
是情感吗?
是不安吗?
是孤独吗?
就像女主,母亲去世,父亲和教母再婚,姐姐有钱与自己强烈的反差。
这些有点糟,但没有非常糟,女主孤身一人,她用心底的自卑来冷眼旁观身边所有有缺点的亲密的人,然后用言语和行为带给他们和自己巨大的伤害,她只有这样才能龟缩在自己心底的角落。
也曾经有一些温暖的时刻的,和陌生人在美丽的夕阳下吸烟,没有伤人的言语,安静了,也撕下了保护的面具,只有一句话“想哭”,最真实的表达。
第五集停留在和姐姐的和解,向我们展示了,如果猛然间迎接美好,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只会跌得粉碎。
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交织体,就像女主一样,痛苦到不可自拔,也没有勇气就这样放弃生命,因为不知道是不是在下一个时刻,人生会亮起一个火花。
没有习惯驯服自己这个怪兽之前,任何亲密关系都有着危险的前景。
时刻告诉自己没有想象得那么聪明,没有那么不堪,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
世界可能会豁然开朗一些。
何时放下了“作”,真正接纳自己,就不再是这样故作喜剧的悲剧了。
(文/杨时旸)大多数人豢养宠物,都是用尽办法将其留在身边,某种程度上说,那是一种囚禁,而《伦敦生活》中女主角身边的动物却一直都在逃窜。
那只寄托着友谊和哀思的豚鼠,一次次跑出笼子,无论怎样都锁不住;她去往父亲家,在那个纪念生母的日子里却与继母发生了预料之中的不快,她抱起了那只一直被禁止出门的昂贵的猫,帮它逃出了窗外。
这成为了两道隐秘又残忍的隐喻,那些没头没脑的小动物都在奔向自由,但她自己却一直困于生活。
没人能帮她放生。
作为一部迷你剧,《伦敦生活》的格局毫不张扬,工整又本分地讲述一个小体积的故事,一个女主角和环绕她的四五个人的不堪与琐碎,但这看似毫无野心的设定却意外引爆了人们普遍的情绪。
作为一部标准的喜剧,它粗口、逗趣、没节操,但它同时又让人沉默、心酸、掉眼泪,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标准的悲剧,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悲喜交加又不可言说吗?
所以,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复刻。
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故事,那个在伦敦孤独又努力生活的姑娘,成为了每一个在大都市中挣扎的人的镜像,我们看着她,也就看到了自己。
伦敦生活的美好与糟糕,友谊与疏离,在北上广生活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们装作对一切都不在乎,对每个半生不熟的人报以微笑,然后转身撞入自己的生活,甘苦自知。
这毫无戏剧性的日常就足以让我们难以抵挡。
《伦敦生活》的剧名翻译得过于无趣了,远没有原名fleabag来得有力,它的本意是邋遢、糟糕的生活之类的意思,你都能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画面——无法收拾、自顾不暇、被旁人厌恶的那一款。
这是女主真实的写照,她总是很丧,但她颜值尚可,又总装得很酷,所以微微一丧也很倾城。
她是那种“自助式”的女孩,从不向任何人袒露心扉,自己经营着一家几乎无人光顾的豚鼠主题的咖啡馆,有个懦弱又无趣的男友,几个从颜值到气质都差别极大的炮友,她面对性时很痴迷,面对爱时不言不语,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到后来,你就明白,那不过都是一种隐藏,隐藏真实的感受,隐藏柔弱的内心,只有这样一副屌屌的样子,才可以避免受到伤害,就算最终仍躲不过受伤,她还可以装得满不在乎。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周遭很多都市女孩的样子,看着大大咧咧,混不吝,但实际上无措无助无辜,但这三无的生活又是如何锻造的呢?
有些剧集是从原本琐碎的生活中虚构出光晕,铸成一桩桩炫目的骗局,比如那些塑料感十足的韩剧,而有些剧集,则是把有着光环的大都会中的细部拆解给你看,那里没有光晕,都是抖落不尽的尘土。
《伦敦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这剧集中有静谧安宁的郊区大宅,也有着装模作样的中产生活,但你总觉得有些无法掩盖的心酸、沮丧和破碎的东西探头探脑的出没。
那是生活的真相。
从叙述上讲,《伦敦生活》看起来是那种单一主角的戏,配角的性格和故事都伴随着女主一点点展开。
但慢慢就会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
人们原本以为,只有女主很丧,其他人都过得如鱼得水,但最终,一切都开始败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堪。
人们都在硬撑,才不至于让生活瓦解。
女主的姐姐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有着虚妄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一个貌合神离的老公,这个拥有双学位和巴宝莉风衣的女人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她不敢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离开丈夫,即便她知道那个男人虚伪又猥琐。
而她们的父亲夹在第二任太太和两个女儿之间,不知所措;还有那一堆环绕着女主的男人们,一群被荷尔蒙驱使的雄性动物。
这些人也一样在维系着某种体面,只不过,观察得久了,就看见那遍布的裂纹。
《伦敦生活》充满那种对生活俯视之后才能获得的刻薄又锐利的笑料,但它却一直引而不发地用闪回播放着一些悲伤的桥段,女主大脑里错乱短路的瞬间永远出现的是自己与闺蜜男友缠绵的时刻,以及自己和闺蜜筹建那个咖啡馆时的默契时光,还有,闺蜜崩溃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瞬。
那段记忆像一条一直在燃烧的引信,始终阴险地提醒着她终有崩塌的一天。
这个时候,你或许就能理解女主那些狂乱又有些自暴自弃的私生活了,那是一种暂时的通往遗忘的途径,恐惧可以被狂欢抵挡。
闺蜜小波,几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让她感到亲密的人,当时,生活虽然一样充满孔洞,但毕竟有人可以慰藉,但她却亲手蛀空了那根可以依靠的柱子,她和闺蜜男友的一夜,让闺蜜崩溃,残酷地讲,是她杀死了闺蜜,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未来。
当一个总是嘻嘻哈哈,满脸坏笑的人真的陷入悲痛,那种轰然而至的情绪几乎不可收拾。
所以,结尾她痛哭的时刻,你会看到她努力维系的一切光鲜的表面,都再无意义,没有什么比生活碎裂的声音更让人绝望。
《伦敦生活》的呈现方式很有趣,它自带吐槽音轨,女主在说出台词的同时,也会对着屏幕把心里话向观众吐露,这招并不新鲜,《摩登家庭》中也同样用过,但是它很有效,它会让人们觉得女主替自己说出了那些憋闷在心里又永远不敢说的话,这样一来,人们有一种和女主一起对这郁闷的生活同仇敌忾的共情。
她平凡又不甘,努力却失意,在一切破碎之后,还需要重新布置起坏笑,收拾好生活的碎片,把它重新粘贴成原本的样子。
谁又不是如此呢?
最终,她的父亲也还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边,即便他知道那个做作又势利的女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女儿的;她的姐姐仍然骗自己丈夫是可信赖的,为此宁愿放弃升迁与出国;她的男友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分手后又回到她身边,而是和一个小鸟依人的亚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个英俊的炮友告诉她,自己爱上了一个人,决定离她而去……所以,她还是得一个人,独自撑起一切。
有个细节,滑稽又悲凉,女主和姐姐第一次共同出场时,是在一个古怪的讲座上,结束后,两人想像正常人那样拥抱一下,彼此却因为戒备心理给了对方一巴掌,到底是怎样的疏离才能把亲密的拥抱理解为潜在的威胁呢?
那或许是这部戏中最残忍的一幕。
还好,女主被一个陌生人救了场,那个曾经和她发生不快的贷款审批人,最终与她和解了。
那也是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
他们的和解,也是彼此的救赎。
就如同那些逃逸的小宠物,女主终于有机会可能冲出这生活的囚笼。
这部戏中,女主角没有名字。
因为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频道鉴剧科专栏)
也许有时候人们不得不付出某些代价来换取另一样东西,但是如果是自己作出的选择,而且是错误的,就要自食其果,这还算得上是负责。
所以,不该做的事,错的事,会伤害他人的事永远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去做,特别是扣上我特立独行我很酷我骄傲的帽子,即使后悔自责一辈子,也该去承受,因为失去的可能比你现在的救赎多得多。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有时候是的。
想了下还是决定写一篇评论。
有剧透,而且我不同意剧里的观点。
第一集很好看,最后一集觉得很fuck。
最后看完给我同学说“女主真是又作又虐”。
女主来自一个不健全的家庭。
故事里没讲全,但是我们可以猜到,一开始父母姐妹俩一家四口看似很美满,但是父亲出轨母亲好友也就是姐妹俩的教母,之后女主父母离异,母亲很快乳腺癌去世,女主父亲另娶继母,受制于继母,爱女儿但是更爱继母,两个女儿心里一直不接受bitch继母和父亲那么迅速的move on。
母亲的去世纪念日,父亲和姐妹俩回忆母亲再世时的快乐,我们知道父亲确实爱着母亲,但是他也确实出轨了,确实也为前妻的去世和女儿的疏离而愧疚,也确实move on了,所以面对深夜来找他的女儿,他只是说“我给你叫出租车”,虽然自己买的起房子却不愿意给濒临破产的女儿一点资助,因为这个世界的真理就是“有继母必有继父”。
有时候我想犯过错误的人不愿意面对知道他们犯错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自在,毕竟他们还有仅存的一点良心。
在第五集,我们以为女主和姐姐彼此沟通,姐姐会去芬兰,离开丈夫和继子。
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第6集就狠狠的扇了我们一耳光。
姐夫反咬一口,姐姐并不相信妹妹,因为妹妹确实和好友的男友上床,造成了好友的自杀,有不光彩的前科。
那姐夫呢,我觉得他确实被女主吸引,但是他又觉得和好友男友上床的女主就是个贱人,他唾弃女主也唾弃自己。
最后一集时,我一直在想女主会不会自杀,爱fuck菊花的帅深柜男只把女主当泄欲工具离开,长期离开自动又找理由滚回来的小男友终于正式离开女主了(但是继母知道前小男友的penis形状有点值得深思),姐姐放弃升职加薪去芬兰不离开姐夫反而质疑女主勾引,父亲维护继母最终还是站在继母那一边。
女主彻彻底底孤家寡人。
但是陌生贷款人的一点善意,女主最终还是有点希望的。
但是我要说,我不同意剧里的三观,剧里有一幕,女主告诉好友“一个男孩用铅笔捅豚鼠屁股”,女主的小天使好友表示,“男孩显然不幸福,我更关心他为什么不幸福”,很典型的欧洲式,原谅论推理,每一个犯错的人都可以悔改,就像铅笔的上面带着的橡皮就是为了修改错误,他犯错误可能是因为他家庭不幸福,可能是因为没人关心他,所以他可怜,他值得被原谅。
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每一种行为都值得被原谅,人犯的错误当有底线,一旦跨过底线,对别人的伤害就不可宽恕的。
很显然,女主和好友的男友上床就是跨过了底线。
她其实一直都挺渣的,偷走姐姐的衣服穿,故意和小男友分手这样小男友就会打扫卫生,和小男友做爱精神上幻想的是别人,偷拿继母的雕像,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
只有和好友男友上床不可以。
不过故事已经发生在事后了,所以生活怎么办呢,即使女主是个贱人,她也是要move on的,所以she suffers what she deserves。
这片子会令人厌世像红酒一样,后劲真他妈足。
在将近第十次被人推荐这个剧,勉强压制住对它的排斥,我和室友吃着鸭脖喝着酒,把它看完了。
正在我感慨“你看还有人要帮她,这剧没那么绝望啊”的时候字幕起了,自动分p结束了。
然后我们不可置信的查看一下已播放的集数,不得不承认,结束了,这一切结束了。
“还行啊,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我当即对它的评价就是这样。
然后我和室友继续喝着酒,聊着她的前女友,另一个室友出去约会晚归的现实,以及我冲口而出的,我讨厌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脱缰的野兽咆哮着对这个生活的厌恶。
我忽然就理解它/她了,仿佛不经大脑说出的伤人的话,不合时宜不遵循社会道德不负责任的举动。
why so serious? Nothing means anything, sister.我也想肆意的戳破别人粉饰太平的伪装,看她们被迫面对自以为掩饰的很好的失败与伤痛。
想破坏美好有秩序的一切,原本一切都是丑陋的自私的血淋淋的,你们看不出来么?
愚蠢至极,可笑至极!
然而最后,失声痛哭独自买醉的是谁。
我讨厌马男和此剧的统一点,那就是之所以活的荒诞活得虚无,其实还是因为他/她咎由自取。
谁说痛苦都是咎由自取,人生来孤独,死亦孤独。
痛苦是天生赋予,所有不痛苦的瞬间不过是自欺欺人。
就算你没犯下那么大的错,你依然可以憎恶一切,包括你自己。
天经地义不是么。
为什么我们没有朋友?
因为你总是伤害真心爱你的人?
谁真心爱我?
你们最爱的都是你们自己,只是你们愚蠢到都不知道这个罢了。
可笑。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我从未如此清醒过。
麻烦谁明天早晨请递给我一杯酒。
如果你问我还好么,我肯定会说,我很好。
是的,我很好:)
我一个人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咖啡馆。
但我过得并不好。
我有一个很帅的炮友。
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居然能和一个这么帅的男人约炮,虽然他爆我的菊,还不停地说我的胸小,不过我不介意。
我甚至让他假扮成我男友去我继母家,我继母不断夸他帅,让我很自豪,虽然有点恶心。
我们最后一次上床,是在去我继母的展览之前,第二天他告诉我他第一次有了不安感,他从来没有对一个女人有这样的感觉。
我以为这是好事,结果他在展览后甩了我,他说因为我他认清了他对另外一个大胸女人的感情,他想结束这段关系,跟那个女人好好在一起。
我还祝福了他,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只猪。
我还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
他叫Harry,我们分分合合,每次我们分手的时候,他就会把我家一起大扫除一遍,然后收拾自己的东西离开,不过他每次他都会留下一件东西,这样好有借口回来拿,或者我大晚上假装喝醉酒去他家门口哭,然后我们就会和好。
因为他有分手大扫除的习惯,所以当我觉得自己家需要清洁的时候就计划一次分手,很管用。
我们最后两次分手,一次是因为我看着奥巴马的演讲自慰;另外一次是他让我不要自慰了,可是我做不到,所以我们分手了。
我以为他会跟以前一样,留下自己东西,他确实留下了,但后来他让我扔了,因为他有了新的女朋友,我们不可能了。
我并不伤心,可是,也还是有点失落,就像,一直握在手里的沙子,其实早就流走了。
我只是有点失落。
我有一个不称职的爸爸,他自打和我们教母结婚之后就没再理过我们。
他们在法国买了一套别墅,却告诉我他没钱,在知道我没钱交房租的时候。
或许为了和继母相安无事地相处,所以他明明看到我继母打了我一巴掌,也当做没看到。
无论什么时候,他从来没有维护过我,都没有。
我问过他,想过我的妈吗?
他反问我,你想过你的朋友吗,我说我一直在想,他说他也是。
所以他或许不称职,但我想和他和解,如果没有我继母的话。
我有一个关系不亲密的姐姐。
她属于学历高工作好穿巴宝莉大衣的那一群人,她是一个严肃的人,而我是个女屌丝,我们想的不一样。
有时候我会取笑她,偷她的东西,她会抓狂,但拿我没办法,这是我们姐妹间的独特相处方式。
我在继母家里偷了个雕塑,想让我姐夫卖掉,我们分成,但姐夫把它给了我姐,我姐知道是我偷的,所以让我放回去。
我放回去之后,我姐又偷拿了回来,因为她和我一样,看不惯继母那副咄咄逼人的嘴脸,她想保护我,我们第一次变得比较亲近。
我告诉她,姐夫亲了我。
要她离开姐夫,然后去芬兰工作,这样对她最好,她本来答应我了,可是并没有做到,最终还是和姐夫那个傻逼和好了,升职加薪的机会也放弃了。
我姐不是不信我,她只是选择自欺欺人。
而我,是不是也在自欺欺人?
我有一个超级无敌好的闺蜜。
但因为我睡了她男友,所以她自杀了。
她本来是想让自己被自行车撞到,出点意外受点伤来挽回她男友的心,但结果却是被自行车撞到之后又被汽车撞倒,所以她意外死了,而且她到最后都还不知道,跟她男朋友上床的那个bitch,是我。
而之后的我,陷入对她的无限思念,一个人经营着我们两人合开的这家“豚鼠”咖啡馆,但是生意很不好,经常会有一两个不消费来蹭网的傻逼。
快没钱交租金了,所以有生意的时候我也想办法算贵一点,游客和其他地方来的人最好宰,只要告诉他们伦敦物价比较高,他们也没办法。
我不知道Boo会不会原谅我,但我真的很想她。
很想她。
讽刺的是,在我被周围人背叛的时候,很绝望的时候,对我伸出援手的,居然是一个陌生人,可能出于同情,他同意了我的贷款。
我能继续经营我的咖啡馆了,只不过,我还是一个人。
或许,我只是太想我的好朋友。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总的来说不觉得有大家说的这么神吧 第四道墙来讲 之前miranda已经享受过 这里不惊喜了 之前看了nt live版在先 再看剧有疲惫感 不过孤独精的生活啊 还是…哎🚬
突然不是很想看丧剧了,自己本来就够丧了,人间不值得啊😂low . 看着睡着了。。。
Le journal d’une femme sous le regard des hommes… 一个女人写的关于女人的剧里竟然没有一个女性稍微有点自我意识… 女主搞砸了家庭(和继母竞争失败父亲、和姐姐因为姐夫闹掰),搞砸了朋友(为了男人),搞砸了工作(整部剧里就没见女主努力过),万念俱灰之际,“最害怕的是对男人来说自己不再有吸引力”…听完了这番与工作无关、与性别有关的哭诉,银行男人决定重新审核女主的贷款请求,女主终于被一个陌生男人(看见)拯救了!
3.5/5。Fleabag就像是披着女人皮的某种生物,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只是一个烂人。即便烂人,也有存在于世的意义,也害怕孤独,也渴望被爱——这点倒是很认同了。第四集全剧最佳,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从来都是不平等的。
喜欢不起来女主。谁都孤独谁的原生家庭谁的生活都有问题,但是女主一副“我是受害者我知道自己很垃圾但是我比你们真诚啊”的感觉实在讨厌。
好像我们都是把生活过成这样,浑浑噩噩,却又爱憎分明。
看了两集。。。看不下去了。。。
这种类型在当世的确讨好,孤独的人多,失意的人多,无病呻吟的人也多,并且这些人都爱上豆瓣。
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把生活的搞得乌七八糟,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愤世嫉俗,原来我只是一个人。聒噪又用力的都市情感故事,很不喜欢女主角的表演。
很多人都渴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改变,结果当跟别人约定好一起挣脱生活的枷锁,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事物之后,却发现大家都还在原地。做出改变意味着生活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差,可是偶尔也会有一些意外的小惊喜,这也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剧本其实挺有创意的,我特别喜欢第四集,男人和女人在同一个疗养院下,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这两方放在一起特别诙谐,也对当代社会男人和女人的地位作出了些许影射。
哪来那么多感同身受???
长不大的熊孩子?
女主兼编剧真是天才。幸好最后有一个relief。以及那个行为矫正疗法男德培训班建议全球推广。
自食恶果的人一点都不可怜。女主一面渴望爱,一面又作天作地令身边的人都望而却步,最后却怪“全世界都抛弃了我” ???这种垂影自怜的丧是否过于无病呻吟了???设身处地想一想,换作是我我反正不愿意跟这种又贱又蠢的女生交朋友。这种荒谬淫乱的生活无法打动人心,我也没有办法因“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而感同身受,我甚至怀疑广大公众号推这部剧串的都是一样的词
...i just don't like it, that's all..i feel strong male gaze...我可以理解女主一直想要找男人/dick的心和情,我不能理解几乎全剧出现的女人都要找dick或者围绕sex问题不停给话题的设置,也不理解被人打了左脸又伸右脸的情节。女主演的也不怎么样。只要是女人做主角就不一样是吗?只要是女人写的“就是怕没有男人傍身”就不能被审视是吗?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女编剧,你可以写你天天夜夜无法org天天夜夜想男人,天天夜夜想死亡及自责,但拜托给一个稍微自主的女性角色行吗?姐妹两个都缺sex这种设置也是写的出来。英剧大妈看的多,或者算是符合了大妈的心,我宁愿你写一个找moneyboy的女性角色好吗都2019!法国出了一摸一样的copy版,文化上完全对不上,特别灾难。好多男人都很喜欢这部剧,觉得好笑,多好,特别好,一切都十分好。
从一个不痛不痒的喜剧忽然就开始变得锋利起来了。
?有xing瘾就去治,别祸害别人的家庭。也别以此作为你哭诉与博得同情的借口。我们同情的是自身已陷入泥泞但仍然想往上爬的那些人,而不是陷入泥泞,自暴自弃还一边装可怜,一边哭诉自己过得有多么不容易的人。
妥妥的英国黑色幽默style
不黑暗也不幽默啊,两姐妹太神烦了,以及第一次这么讨厌第四堵墙。奥利维娅·科尔曼是整部剧最好的部分。
★☆☆☆☆ 很久没看过让我如此厌恶的剧了,非常现代英剧,总想着狠狠颓废一把,但抖得全是煞有介事的假机灵。原来创造非刻板印象下女性主义女主的方式,就是让她用性转版的油腻直男癌视角去看待和对待男性角色,然后再把这些想象安在伦敦底层女性的设定上,我愿称之为小资女的“爽丧”,which means,看比你差的人有着与你有着同样的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