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明!
看完电影笔记。
悲剧是撕开好的东西给人看。
我私下觉得,悲剧哪怕是在无意识中也应该给人升华和滤净的感觉。
而不是仅仅把一个有问题的烂棉花团慢慢拆开来给人看。
儿子看似完璧摔碎了,但完璧早已不在。
最后儿子长大后,噙着泪在湖边遥望有意思出来了。
份量不太够。
今早起来后,脑子里对这个片子又转了两转。
觉得很好。
孩子放着相对安全的母亲不选,选了逼他去偷的父亲。
似不逻辑。
可是片子一开始就有铺垫,孩子像个小爸爸,盯着有逃跑前史的妈妈。
孩子哪怕表面再憎恨(恨到咬掉父亲耳朵)但他们永远是站在父母中弱势一方的,带着救赎的心,带着为他死的意志。
当然这些“自甘堕落”,坠到底的救赎心理可能是隐形的,潜在的,自已也不愿面对的。
想到这里,我觉得导演真好。
走到这么深!
孩子要原生的,完整的。
从古到今。
真奇怪,这个片子以出乎我意料的方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在潜意识里自己工作着,消化着,再次呈现着。
音乐,摄影色调!
简直没有话说,专业,超专业。
会联想到fuge的博。
电影叙事语言,表演,演员,马来西亚特殊的“异域杂处”,世界尽头般的场景――多种族,多元交汇的,某种意义上危险的的环境呈现得真好。
两场做爱尤其好。
在一团烂棉花般的,底层的背景上的男欢女爱,欲火难抑,最后的挽留又留不住,真好。
北冰洋里的激流。
人的身体里泌出来的热流。
最终还是冻成冰洋。
马来西亚宁静的小镇,与政治战争无关,纯粹到只剩下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电影没有让我感动。
郭天王饰演的父亲到最后都没有悔改,导演决绝得不留一点余地。
所看版本被剪掉了40分钟。
故事的发展有点不自然,感情的迸发也很突兀,林熙蕾更是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但这都没有破坏电影的质感,一如杂志上所说,油画般的质感。
在想父子这个词。
他们从来就不单是语法上的并列关系,是一种一生都改变不了的依附。
子依附父,父依附子,在时光流转里渐渐转换的关联。
当然,这些和电影无关。
MY BLOG:http://zfyu.blogbus.com
近期对这个片有种期待,好像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如此众多好评的,讲父母与子女之间亲情的电影了。
金马奖大获全胜,连06年最后一期《看电影.午夜场》都以它做了一期父子影片专题…看完之后觉得还可以,欣赏的倒不是片子本身,而是那种在看完后发人深思的感觉,就像当初看完《见鬼》后一样。
说句实话,虽然谭家明功力恰到火候,连配乐都非常出色,各大主角表演也都是配得上各大奖项,尤其是9岁的吴景滔相当的出彩,那种单纯使得再老练的演技也显得苍白无色。
但是,片子还是让我感到遗憾。
因为,我没有看到期待中的父爱,或者说是渴望中的。
城城的演技又大长,饰演得很成功,但是这个角色却令我失望。
自私,自弃,在债主面前低三下四,把气全出在家人和同样的小人物身上。
在他身上没有看到多少对阿宝的父爱,哪怕是默默的那种。
华语的片子缺乏这样的镜头太久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愿意哪怕用一个小片断来表现一下这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没有它,我怎么也感动不起来.于是想起了老爸,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爱的感触越发的清晰。
小时候老爸对我都挺严厉,在我11岁的时候他就去了外地工作,等他调回来时,我已上了大学。
但是那份爱却一刻也不曾停止,通过电波,通过网络,通过心灵。
大一老爸给我发的第一条短信就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天道酬勤。
现在上了研究生,他还不忘对我的督促。
一个老实又不太善言语的男人永远不可能像女人那样表现出细腻的温柔,他只会用行动去表达那份在乎。
这也许正是父爱所表现出的另一种伟大。
而在这部片中,和我一样渴望感受这份爱的阿宝只能在梦中从坐在父亲车后,手拿风车中期许一点,然而,车最后还是倒了...
片中的阿胜赶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常用的句式便是“只是……而已嘛,干什么……”,只会怨声载道地说他人的不是而从来不会从自身的原因找寻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这步田地。
从客观原因找它的问题却从未在主观上反省自律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了人生不如意的事实。
凡事意气用事,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只要发发火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了,其中一句台词似乎正是对阿胜的概括“大人不懂事,小孩要受罪”,乖巧可爱的儿子成了大人之间游戏的祭品,正如国家之间战争总是百姓遭殃一般弱者总是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无不尊循物竟天泽,适者生存的不二法门,人类社会只是动物世界的拷贝,弱肉强食,成王败寇,自古美人配英雄(如若丈夫懦弱不中用即使拥得佳人归又如何?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水浒》中便能举出最经典的两例忠厚的林冲以及忍气吞声的武大)无不如此。
宇宙的本质似乎便是如此,而人类中的某一部分似乎是一个异数,尽管如此但“只因身在此山”中而同样受制于些法则。
就先到这儿,待续
若你对南洋风情心有切切之情,那么也许会对这部电影多一些不同的感受。
木头百叶窗、家家户户的小院子、繁盛的叶子和花、水边的栈桥、斑驳的墙壁,还有那些旧的街道、旧的电影院、旧的餐厅、旧的巴士……我在看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了电影的拍摄地点:马来西亚。
有一些细节叫人心里一暖,有一些却真是哑然失笑。
阿胜去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报社的人拿出块板,大小不同的格子收费不同。
当他们搬到鸿乐那个小镇,长途巴士停在老房子旁边,车开走,留下一面斑驳的墙和寥落街角的远景。
叮叮咚咚的吉他,两个黯然的背影。
小旅馆的窗帘是薄薄的花布,被风吹得鼓鼓的。
阿莲的裙子是细细的花纹、细细的褶子。
穿着南洋长衫的林熙蕾手里提着一袋插着吸管的fruit shake走上楼。
摇头电扇转来转去,好像不曾停下来过。
可是,十几年前的小朋友就有PSP玩了吗?
可是,一定要郭富城演那个跟阿胜长得很像的男人吗?
可是,一定要在河对岸应景的出现阿胜和怀孕的新妻散步的情景吗?
而只是那孩子的眼神真叫人难忘,他紧锁眉头的样子,低着头慢慢的走。
一再的隐忍。
可看到天上的星星,难得他还是会露出童真的笑容:“爸爸,你看天上的星星好美……”郭富城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我想,至少比刘德华好。
他放掉了原来的自己,他的背影,走路的姿势,一甩一甩,很底层。
可是,这个角色,也许是剧本或者导演的原因,还是觉得层次单薄。
他只是一个粗暴的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大声地应对所有的事情。
可是他的眼神不对,过于简单,没有挣扎,没有不甘,没有痛苦。
一个失败的男人,不应是如此单纯的暴烈。
看《父子》之前,我对这部貌似在打亲情牌的片子并没有太大期待,尽管它已经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拿了很多奖项。
故事梗概之前已经听说:女人不堪家庭困苦离开,男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度日。
听起来老套之极的情节让我觉得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拍成温暖的励志片,要么拍成催泪的悲情片。
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眼界狭窄。
不愧是谭家明,不愧是香港新浪潮时期与徐克、许鞍华等并称的才子导演,《父子》也无愧为《杀手蝴蝶梦》之后17年又出山的力作。
影片拍得真挚细腻,又不滥情拖沓,处处显出清醒的深情。
片子开始,杨采妮饰演的母亲送儿子上学,并暗自准备好离家。
儿子发现端倪,跑去告诉郭富城饰演的父亲。
郭怒冲冲跑回家里,与杨大吵一家,阻止了她离开。
情节毫不新奇,但十分真切细腻,你会不由想到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争吵,也有这样的矛盾。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逻辑,各自觉得自己委屈,其实谁都有错的一面,谁也都不容易。
杨采妮最后还是离开了,郭试图寻找未果,又因高利贷逼债太紧只好带着儿子跑路。
他们到了另一个小镇,住旅馆,郭打算找一份工作,后来也想过去英国挣钱,但是都没有成功。
生活实在窘迫,郭竟然唆使儿子去偷盗。
儿子叫做阿宝,上小学,后来不得不中断学习。
他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妈妈离开,爸爸暴力,家境又十分艰难,与那些富贵同学相比,他很难维持自己幼小心灵的尊严。
但是这样一个小孩子,依旧善良、单纯,偶尔咧嘴一笑,让人想到纯纯的小白兔,简单而美好。
饰演阿宝的演员叫做吴景涛,演技真的非常出色。
他控制感情收放自如,该乖巧的时候十分安静克制,该释放的时候也不声嘶力竭,只是眉头紧皱的看着你,或是低声啜泣不已,让人心疼。
这与影片的整体格调非常和谐,宁静中掺杂着小剧烈。
唯一的一次猛烈释放出现在少教所里。
阿宝偷东西被人抓住,但是爸爸看到警察来了不敢去救他。
当他去看阿宝时,阿宝就那么皱着眉头盯着他,又恨又放不下。
经头一转,郭富城一个人蹒跚地走在夜色里,左耳包扎着绷带,隐隐带着血迹。
观众正在猜测之时,才出现情节的回放:阿宝在爸爸俯身过来安慰他时突然咬住爸爸的耳朵,死死不放,直到爸爸挣开,他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让我偷东西?
我不敢去,你偏要让我去……”这个动静的处理极妙,完全意料不到,又出乎情理之中,相信观众看到这里都是一恸。
很少见这样描写父子关系的电影,父亲也不是不爱儿子,但更多时候,儿子是他占有的财产,是他情感的依赖,甚至成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得到少于付出。
这个个男人对待女人也是一样,你无法说他不爱杨采妮,只是他爱的方法让人难以接受。
郭富城的演技也很让我吃惊,难怪又夺得这次金马奖的影帝。
之前大家交口称赞的《三岔口》我没有太多感受,但是《父子》里面这个落魄困顿的中年男人,被郭富城演绎得十分到位。
他终于脱离了以前只靠外貌、舞蹈吃饭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杨采妮的演技我也很欣赏的,尽管很多影评都说她不具备风尘女子的气质。
不过我觉得《父子》里面着重要表现的是她在家庭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对于坐台女的工作并没有怎么强调,她的隐忍、矛盾表现得很充分。
片里还有郭富城跟林熙蕾的一段戏,后者演一个妓女,与郭同住在一个旅馆里。
两个清苦、漂泊的人产生了相互依恋的感情,只是郭无法给林承诺,也害怕重复被抛弃的经历。
这段戏本来应该很好看的,据说大陆上映的版本删减了很多。
还好林熙蕾我不喜欢,也不觉得太惋惜。
片子结尾,阿宝长大了,回以前住的旅馆看看,把以前自己偷的金表物归原主,又找到许久未见的父亲,看到他与新的女人走在一起,脑中想起以往种种情景。
这个结尾我以为是个败笔,还表的情节显得生硬造作,看到父亲的这个交代也似乎没有必要。
尤其这里还有一段独白,之前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前面的流畅、细腻相比,结尾显得非常突兀。
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整体深情、真切,郭富城几次恸哭并不煽情,但让人觉得辛酸,觉得他的无力和悲哀。
谭家明自八十年代开始由电视转向电影,积攒到现在功力果然深厚,导演、编剧都很不凡,之前由他剪辑的《阿飞正传》和《杀手蝴蝶梦》都是精品,这次镜头剪辑更有独到之处。
推荐!
郭的父亲演得很好,很好的演出了周广胜一角的内心。
周前半生的悲哀在自己,在不知珍惜。
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知道珍惜,在怎么样的求终究无效。。。
周不停的求多一次的机会,向失望的妻子,向前来逃债的人,向儿子,。。
但在得到原谅后却又旧病复发。。
他外在的强悍更显示出内心的脆弱,一个不健全的内心。
看完了这部片子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也许导演就是想传递这种情绪,人都是矛盾的复杂综合体,没有一个人可以用“好人”或是“坏人”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标记。
郭富城在片中饰演父亲一角,暴戾,颓废,功利,有着极强的欲望。
在谴责他的时候,我低下头在想自己,在想周围的人。
我们何尝不是拥有极强的欲望,一些人会因为电脑游戏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麻将而沉迷,一些人会因为懒惰而逃避……我们一样软弱,只不过程度不一样。
导演最后安排阿胜成功转型,这样子的剧情确实满足了大多数人美好的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赌徒可以迷途知返?
父子之间的感情没有得到体现。
人性虽然难免具有软弱的一面,但人性之光环也不应该尽失。
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温柔的关怀。
看完了《父子》里郭富城像个傻B一样的演出,专门又找了《搭错车》来看,演父亲哑叔的就是传说中的孙越。
1983年拍的《搭错车》真是单纯,哑叔的隐忍、忠厚,表现得丝丝入扣。
相比之下,同样打亲情牌的《父子》(这部片子跟《搭错车》一块儿提,我都觉得脸红),做作得让人怀疑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都太急功近利,想打动评委拿奖回家胜于一切。
郭富城拼了老命地表现,还是很像一个手舞足蹈的傻B。
话说回来,《父子》里所有的大人都没有小演员吴景滔演得好,大概大人演的,才真的叫“演戏”。
说实话 要不是看到有人说剪掉了 四十多分钟还真的很失望 今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 虽然明白情节是怎么一回事了 但感觉没有灵魂 很生硬 很牵强完全没感觉到 父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只是觉得 似乎在用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他爸爸的故事讲述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片头那首歌到很喜欢 和狗咬狗结尾是同一首看来今年流行用这歌 呵呵还是去找个粤语版 完完整整看一遍
强行用新浪潮手法来处理一个苦情故事,陈英雄也干过,《三轮车夫》。
郭富城黎明刘德华的演技也只能停留在这点水平了。。。
小男生很可爱
冗长琐碎,啰嗦混乱,人浮于事,郭富城一人分饰两角,造作无聊,完全不是熟悉的谭家明。只有表演还值得圈点。
没看懂...
小孩長得是相當的可人啊
蛋疼了 这部电影居然只有6。7分
杨采妮在床上可真``
一般般。情欲戲那場很出色。
小孩太帅了
唉,我只有一声叹息。
这样生硬的电影也可以获奖?
三星半,看的是159分钟的那版。虽说是父子,但是并不是一部常规的父爱电影,而是一段畸形的父爱,也以爱的借口模糊了好与坏的界限。影片里父亲的戏份很重,虽然郭富城拼接此片的表演获得金马,但是卖力有余实力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杨采妮和林熙蕾的大胆参演还真是看点十足啊。
各方面都还可以
这样的父亲有什么意义?!
当父亲成了儿子的拖累,凝望儿子的眼神,只剩下两条路——堂堂正正的活与卑微安静的死
有时,震撼并不需要爆炸和煽情,它只是绵绵悠长的回味,持续到你永远无法释怀。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很写实,很压抑,暴躁、自私又没用的父亲与无辜、可怜又绝望的儿子,最后偷东西被抓也是好事,要是再跟着这样的父亲,迟早会被彻底毁掉,逼走了妻子,害惨了儿子,这样的父亲在结尾能改过自新好好生活也感觉难以置信
恩,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