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台湾片一贯的慢节奏,但故事情节还是比较有吸引力,三个主角,奶奶,妈妈和儿子都很像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所以还是很能唤起共鸣的。
“或許就因為,你已習慣什麽都不說,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難過。
”片中的奶奶被骗子骗了钱,默默难过,到这个年纪和处境,老人虽然还是很善良但也不会随意救助。
倔强的老年人,默默寻找,终于找到了骗子并且对付了他,过程还是颇为让人担心的。
而男主,虽然开头看起来叛逆,但还是很能理解奶奶和妈妈的难处,因为早逝的爸爸,其实三个人都是心中有块缺失。
隔代的感情,家人之间的关心、责备,甚至是对对方犯错的迁怒以及真正内心的心疼和自责表现的很到位。
影片中爸爸的角色的缺失(包括后来奶奶也去了【阴国深造】),用虚假的影像代替,从所对应的角色的角度来表现,真实有立体感。
叙述方式插叙,过渡平滑,不冲突,非常真切。
童年的无知,少年的叛逆,青年的迷茫,成年的担当。
最后妈妈成了奶奶,仍选择住在老家,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奶奶。
影片的确有的地方是强加上自己的感情(自我),但作为一个回忆录,应该是可以原谅的吧。
这是一部看了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什么话的温情电影。
故事主要讲阿达和奶奶的故事,这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父亲的离世,成了这个家庭不可言说的一个秘密。
奶奶背负着丧子之痛,母亲承受着年轻守寡的厄运,唯有阿达被两个女人的爱保护得天衣无缝,从未因父亲的离世而黯然神伤。
就像阿达所说的“或许因为,你以习惯什么都不说,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难过”这个秘密成了这个家庭的难言之隐,默默承受。
在阿达的各种幻想中,父亲出现在了各种场景,直到那个雪夜,在阿达向家人宣布女友怀孕的时刻,父亲准时出现在家人身边,或是穿着当兵时的军衣,或是穿着结婚时的西服,或是穿着居家时的便装。
这分别代表父亲在奶奶、母亲、阿达心中最美好的那个形象,他虽已去世多年,但却从未真正离开。
回忆从来都是一件奇妙的事,它能瞬间带着你回到过去,让你重温那种感觉,一切亲近而又遥远。
回忆又是很片段的,将连续的生活变成支离破碎的片段,让你觉得一直在生命里,却又只有寥寥无几的片段。
故事很简单,就是奶奶对孙儿的爱。
我的奶奶在我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去世了。
奶奶对我一直很好。
我也曾想写文章纪念她。
每次动笔都写不完。
现在每次回家还要去奶奶家看看,看到屋里的家具及其摆设,每一件物品都会引起我的怀念。
比如大立柜,比如茶壶,比如床。
太多了,看到熟悉的物件就会浮现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童年里,每逢周末及法定假日。
我们一家都会去奶奶家。
奶奶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有排骨,有鱼,等等。
每次我都吃的饱饱的。
每次我都会提前到奶奶家,先出去玩去,到吃饭再回来。
吃饭后再疯去。
童年就这样无比美好的过去了。
当我从初中准备升高中的时候,奶奶走了。
奶奶,孙儿还没有孝顺您呢。
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没有享受到一点就先走了。
送您走的那天我没有当着大伙的面哭,我知道,我不能哭。
虽然事后我哭的很厉害。
奶奶,您孙儿长大了,成家了。
可以挣钱了。
可以孝顺您了。
这一切来的有点晚。
电影里面某些场景发生的故事似曾相识,看完之后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我还想再尝尝您做的拔丝地瓜,您包的饺子,您煮的排骨,您炖的鱼。
您偷偷给我吃的刚出锅的炸鱼,太多了。
数也数不来。
太甜蜜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奶奶还在世,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她,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
奶奶,我真的很想你。
首先谢谢“豆瓣观影club”,给了电影票看这部电影,最后还见到了导演。
首先说下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其中导演说的几点:1.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导演自己的亲生经历编写的,据导演说有70%的内容,除了电影里使女朋友怀孕的情节是导演自己想的。
2.这部电影中饰演奶奶的老人是張岫雲,台湾豫剧大师,说着一口河南话。
感觉很亲切。
3.电影里饰演死去的爸爸是张世,电影里也常常出现,电影要表达的是家中每个人想象的父亲的形象。
4.电影里有一场是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家中发了大水,这也要表达一种悲伤之情。
这部电影在叙述上感觉是有些凌乱,不过还都能看的明白。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带着点悲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也没有什么突然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
电影的最后,奶奶去世后,妈妈似乎也变成了奶奶。
很奇怪,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导演的思念似乎太过悲伤了。
不过谢谢导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拍了这部真诚的作品。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亲情。
奶奶操着山东/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当初随蒋来台湾的大陆人,片中没说爷爷的事,但是只有一种种可能,爷爷也是大陆人,奶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因为她在很大年纪时还抽烟,打扮自己。
来台时可能爸爸还没出生,因为爸爸给奶奶写的信是台式书写格式。
想想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丈夫远离家人,5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真的很不容易。
片中没说爷爷去世时爸爸的年龄。
但愿不是很小,要不命运对奶奶太不公了。
在阿达很小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去世了。
她害怕儿媳妇抛弃他们,一直阻碍对儿媳妇有意思的男人。
不要说奶奶自私,她是怕阿达的未来。
阿达在阁楼里看到爸爸去世时的文件,他问奶奶有没有关于爸爸的照片,奶奶说没有,她听到阿达的抽泣,故意把他支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生病去医院看病,得知阿达出了车祸,留了眼泪,说自己的病好了。
她是太紧张阿达了,怕他有什么闪失。
奶奶用来给阿达买摩托的钱被骗了,她一个人跟踪骗子,结果被带到警察局。
她想儿子,扑在儿子怀里失声哭起来。
妈妈也很伟大,有很多男人对她钟情,但是她对拒绝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照顾年迈的婆婆。
阿达要辍学养儿子,妈妈,奶奶在经过艰难的平静后,同意了阿达想法。
她们认为既然是阿达的想法,就应该帮他完成。
最后,奶奶的葬礼结束后,阿达看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奶奶冲他挥手,我的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有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家人对我们的的默默的爱。
只有等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
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也许是世上最痛心的事。
人生最大的BUG在于,面对你挚爱的亲人离世,我们全部都无能为力。
每个小孩心里都永远住着一个老人,也许是那个牵你手带你去市场买菜的爷爷,也许是总在偷偷塞零花钱给你的奶奶。
他们是孩童时陪伴你的人,却也是在你不知不觉中飞速老去的人。
也许上次见面,他们还可以身型硬朗的走出弄堂目送你离开,下一次,已经意识不清却总在念叨你的名字。
《亲爱的奶奶》是由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因为真实感,更是因为普天之下,所有老人对小孩的爱,都是一样的。
甚至是一模一样的。
看本片的时候,我们一定都与回忆共存,一定在记忆里,重新和那个爱你的老人相遇。
现在常常会听见一种言论:小孩不可以给老人带,会被溺爱坏的。
作为一个有老人陪伴长大的80后,我想说:其实被老人带大的小孩,是幸福的。
老人家通常都善良,更柔软。
而且他们的陪伴,更专心。
父母因为工作累什么的,有时会敷衍的应付小孩。
而对老人而言,你就是他们的全部。
就像是片中的奶奶明明没有经济来源,却一直攒钱给阿达买摩托车。
那笔钱,想必是攒了非常久,非常非常久。
奶奶们也一定想了解我们的世界吧,但大概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爱说话,为什么闷闷不乐。
给你买你最喜欢的东西大概你就会重新开心起来吧,老人讨好小孩的一贯方法,是这么简单却这么温暖。
若真的要说溺爱,我也曾看过父母溺爱小孩,小孩变得很没有礼貌的。
这部片,对于喜欢台湾的朋友们更是福利了。
我总是非常喜欢台湾电影里那些街道的样子,人们礼貌相待的温和氛围。
奶奶丢钱以后,在市场转悠,不断的向摊位小贩打听骗子的下落,那些摊主也不像我日常所见的人们。
——“买不买啊,不买快滚,说了一万遍没看见不知道。
”可惜我没有台湾自由行的户口。
虽然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将一个平凡的家庭,奶奶是如何把它们拉扯大的,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那份宽容和慈悲.....可能因为自己和男主角的年龄相仿,所以他做出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她女友......一天你告诉你男友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了,他会怎么回答?
这个时候不适合要孩子,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还是咱们一定要把他生下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咱们一起把他抚养好......当然身为学生的他还不成熟,选择第一种打算打掉孩子,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家里人坦白了这件事,并希望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喜欢一个女人,难道你忍心杀死她的孩子?
要么你不成熟,要么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当你决定爱上她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默认爱上她的负担,她的缺点,要么就不要轻易的说爱她,那是对她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可能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早,所以很关注亲情类的影片,不是大陆的生活泡沫剧,而是将真正亲情的,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能把这份为了的责任执行下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本来是豆瓣的那个活动中奖得的票,可惜因为没有找到地方耽误了也就没去成,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遍,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奶奶,很倔强的奶奶,平凡的奶奶,电影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从小时候到成家立业和奶奶的交集,一些小事的拼凑,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
首先,抱着哭完一盒纸巾的想法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等着落泪,可整部电影下来只有片尾奶奶去世后只有稍稍一点点的感动,却不至于落泪,可见这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那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第一要说的是电影的结构,倒叙加插叙吧算是,(全是个人观点,勿喷)总觉得结构乱乱的,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导演是在竭力的回忆和奶奶之间的情节,可频频出现的父亲又是一条线索,可这条线索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觉得父亲是否出现值得商榷,这到底是回忆奶奶的事情还是回忆父亲的事情,既然是奶奶,那是不是应该可以看到父亲多一些的应该是奶奶而不是孙子。
总觉得这是一部导演要献给奶奶的礼物的一部片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看这部片子其实也挺好的。
第二个应该是小事琐事太多,如果能集中地讲一两件两三件动人的事情整个电影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打动人。
每次遇上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忍不住,泪点低,老人什么的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总的来说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是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好,三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有人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
一个有点特殊的家庭故事,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跟妈妈还有奶奶一起生活。
与其说是他的成长史,不如说是对奶奶的回忆录。
奶奶的性格有点固执,也不喜欢依靠别人,总之是个很主观的人,却十分疼爱孙子。
就像所有的老人一样,不喜欢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年老,还像年轻人一样做事,对于子女的事情也总喜欢用一些过来人的观点指手画脚,觉得她自有她的道理。
也从不在子女面前展示她的软弱,就好像他一直是很厉害的那个年轻时的自己。
在我们离开他们时,从未意识到他们的老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家许久,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早已苍白了鬓角,他们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背后支持我们的那个人了。
或是等到,他们离去,才发现自己竟没有好好的对待他们,而是一直习惯了依赖。
那一刻,突然成长,原来他们也会老去。
而大概也是那天,意识到他们会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无论老去还是离开,一直一直地在那里,就像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拍的有些散,影响了情绪的饱满度。
奶奶的故事倒是很平淡分散,捋不出什么线索,只看到被两个女人带大的孩子,一直困惑同情这两个也一样困惑痛苦忍耐的女人,想象爸爸的样子,而且爸爸年夜饭时听到妈妈说珍珠丸子,你阿公最爱吃的之后愣神的样子是全片最大催泪点了,前面无聊的小故事配各种煽情音乐还觉得台湾电影就这么文艺,但年夜饭却
长辈的爱是这么的无声无息,令人敬佩!
“只能说世事无常,快得来不及欣赏,再匆忙,总有牵挂不能放。”倒叙逆时光,哭到脑缺氧。每一条弹幕都那么悲伤~
亮亮说起码能给到9分。
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的风格,独树一帜的小清新。有关爸爸的幻象一段极具辨识度。对奶奶的深情回忆、对爸爸缺席自己成长的惋惜、对妈妈的敬意、对电影的情怀,也许都是真真切切的,但始终是未能拍得动人。叙事结构十分怪异,毫无倒叙的必要。奶奶说的什么话?
有戳中泪点的地方,但是叙事有点拖 喜欢这个奶奶
没有预告片好看,略失望。前面一直不对劲,少点什么,散乱打不到点。我奶奶都看得昏昏欲睡了。后面孙子骑摩托载奶奶去租电影回来的时候,我哭了,孙子说要看和奶奶一起看ET,奶奶说老了看不懂,孙子说小时候都你带我去看电影的呀。长长的一路,奶奶安静贴着孙子的后背,像小孩一样笑得好温暖。
那天我还在厨屋做饭炒菜,奶奶一旁佝偻的站着指点,放多少油啊,少放点盐啊,花椒炸到出味捞出来啊。又一天午后,我给奶奶梳头,七十的高龄还是满头黑发,只是油腻了些,我一边梳着一边用过了力,奶奶叫了一声:“疼死我了!”几回没忍住泪崩。
雖然能感覺到誠意和導演投射的自身情感,但整體成果並不太理想,魔幻的部分用得生硬,阿里巴巴那段處理最差,而張世出場過多到有喜感了。不過演奶奶的豫劇大師張岫雲女士真是非常動人
观众恐怕很难抓住思路,但依然能感觉到家庭里的那份真情。真心受不了台湾腔了,还是老奶奶的话听着舒服
有点意识流,零碎,与其说怀念奶奶,不如说怀念自己的成长经历。
touching story.
能感受到导演浓浓的情感投射,为了怀念奶奶而拍的电影。其实我蛮喜欢这种零碎的生活描写,简单真实,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平淡里又蕴含着点点温情,不过凌乱的插叙实在是很破坏观影情绪,从奶奶带孙子看电影一段风格大变,逐渐平庸,最喜欢结尾的年夜饭,有吵有闹有笑有爱,三星半。
套用三年前的影评标题:有感情不一定是好电影
瞿导还是比较适合拍电视剧一些。风行已经有高清版本了~不过里面奶奶讲的方言我真的听不懂。
想念那个充满我记忆的老太太
故事可以但鬼魅般的想像实在无法认同
略失望
奶奶啊,平淡的故事也有感人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