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诹访敦彦
主演:莫托拉·世理奈,西岛秀俊,三浦友和,西田敏行,渡边真起子,山本未来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简介:影片讲述少女小春从广岛回到故乡岩手,去往风的电话所在地的一段旅程,是一个关于内心治愈,以及我们忘却的珍贵记忆的故事。详细 >
好厉害的脸…
#Berlinale70th 26# 对这部诹访敦彦有些失望,其实日本导演一旦拍上纯粹关于311的电影都像失去了手脚,被桎梏在看不见的东西里。现在想来我完全理解这种巨大的恐慌,如果让我想象该如何拍一部武汉疫情的电影的话,恐怕我是半点都想不出来,因为这种庞大体积的悲恸会压碎人的表达欲。影像的噤声是悲痛体验的二次经历,但我们不得不把痛喊出来。可如何表达这种彻骨的痛呢,风的电话给出的答案仍旧处于摸索状态,但其实已经比很多电影要出色了。
我理解的活下去,并不是像浮萍四海为家,而是像小草生根发芽。
4。实在难以共鸣,不仅仅是节奏拖沓,而且文本孱弱,演员也没撑起来,看的我昏昏欲睡。
也算是公路片,在一路邂逅的种种人与事之后,逐渐获得心灵的救赎与超脱。所遇之人折射社会现状,虽群像丰富,但也偏于功能化,在助力情感转折度方面,有较明显的铺排痕迹;比较有趣的是日影中甚少提及的库尔德人,相比其敏感身份,与陌生女孩的短暂交心与转瞬即逝的笑容更瞩目---最深的痛苦绝对无法与亲近之人分享(所以讲姑妈生病后女孩的离开具有内在逻辑),唯有在陌生人面前才能卸下各种计较,袒露心事。女主几段一镜到底的爆发挺考验演技,可惜结尾实在过于冗余直白,仿佛是为了强行匹配最后才横空出世的主题点睛,如果处理得更虚幻些或许更好。最催泪的却是重回废墟偶遇昔日同学的母亲,当中空白的时光对彼此都多么残忍。
上影节最香,睡得最香,没有之一
又是2020柏林的片子 烦
2020SIFF 2020.7.26 @影城一厅 前面实在太冗长了,看得昏昏欲睡。2011日本大地震中失去亲人、被歧视被怀疑辐射是否会传染等心理创伤,短时间内无法治愈的,如此沉重的话题很难拍摄。摄影和取景很美
日本主旋律
这绝对是我近期或者这阶段以来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了 天灾与战争 女主邂逅的每一位破碎的人都引出不同的经历和天灾 与其说没有拍出那么强烈的灾后感 倒不如说是导演刻意削弱这一部分的感觉,,每邂逅一位新的人物都能为之落泪 画面整体也很美很美 没有想象中灾后的末日感(?)又或许也是导演刻意削弱后的样子 天灾无情 愿世界和平
一段聚集了伤痛者的重访之旅,也唯有同样伤痛的经历,可以让人被理解、被接纳,稍得以片刻释怀。女主小春在中段与西岛叔相遇后,两人共同的两次重访,联接时空跨度下的记忆与心伤,从而认知到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在走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最终小春从电话亭出来后,引导她前往的“弟弟”已然消失,后景公路上车辆驶过,如世俗中仅仅偶然存在的刹那神启,但实际上3万多人曾在这里袒露心伤。缺憾是以“议题阵列”的形式连串排布下来,群体性伤痛事件的一应俱全,所必然产生的刻意取巧感,如果直接从遇上西岛叔开始可能会好一点。幸而演员群戏非常细腻、深刻,至少呈现效果上是自然的。
好慢好慢的公路片…导演完全沉浸于拍女主而无法自拔了?
Japan Cuts 2020
剧本上主题挖掘问题,开场十分钟就已经把该讲的都讲了,影片中间一大块弧度弱,其实都可以精简成一个事件。另外小姑娘演得很用心,好像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电影里一样。不知道她3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会是怎样的。主题挖掘能力上弱,但拍得很给力。
太难看了,女主赶客。
日版海边的曼彻斯特加地久天长,节奏偏慢,大段的放空有点打哈欠。但也有几段高潮,遇到的路人们都很有故事,福岛老爷爷那段关于故土的论述是我最喜欢。库尔德人的日语说的很好,但这段并不能让我不出戏。。。
“你要活下去,这样死去的人才能被人想起”;“人活着就要好好吃饭啊”,一个女高中生的暴走,沿途相遇了形形色色的人,地震、海啸、核泄漏,一一通过女生视角勾勒出灾害后那些幸存者的生活面貌。最打动我的是福岛那位老人,大部分人都迁出了核污染区,但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想着回到出生的地方,或许落叶归根是东亚民族共有的精神写照吧。意外的是库尔德人这个特殊的民族也被牵连出来,他们没有了家园,也没有了国家,但是生活态度也很坦然,只要能生活在相同的文化里,有没有家无所谓了。(好奇老人提及的让他泪流满面的那部电影叫什么)观影过程相当揪心,女生一点点被路过的人从失去亲人的悲怆中拉了出来……【百老汇东方新天地·日本影展】
siff第六场。诹访敦彦对于创伤群体,制造了一种新概念的精准,精准地剖析,精准的重塑。至此产生的情绪是无可比拟的。
一段痛感的旅途,三浦友和那一段起的无比精彩,女主角演技好的不可思议,路途中感觉有穿插的伏笔但是好像在西岛秀俊那里有点力不从心。观感上的体验是不可思议的,抛下姑姑那里其实我觉得可以多一点理解,忘记过去真的等于背叛吗?有时不得不开启新生活啊,人的心要有归宿。无家可归的人才能互相温暖,细节处很动人。导演很真诚的在拍,少女感,以及最后那个风的电话让浑浊的感受又多了一份纯洁
如实的取向盖过了很多青黄不接的地方,显然片子的财务状况比较公益,准备时间看上去也不会多的,所以感到无所谓。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好厉害的脸…
#Berlinale70th 26# 对这部诹访敦彦有些失望,其实日本导演一旦拍上纯粹关于311的电影都像失去了手脚,被桎梏在看不见的东西里。现在想来我完全理解这种巨大的恐慌,如果让我想象该如何拍一部武汉疫情的电影的话,恐怕我是半点都想不出来,因为这种庞大体积的悲恸会压碎人的表达欲。影像的噤声是悲痛体验的二次经历,但我们不得不把痛喊出来。可如何表达这种彻骨的痛呢,风的电话给出的答案仍旧处于摸索状态,但其实已经比很多电影要出色了。
我理解的活下去,并不是像浮萍四海为家,而是像小草生根发芽。
4。实在难以共鸣,不仅仅是节奏拖沓,而且文本孱弱,演员也没撑起来,看的我昏昏欲睡。
也算是公路片,在一路邂逅的种种人与事之后,逐渐获得心灵的救赎与超脱。所遇之人折射社会现状,虽群像丰富,但也偏于功能化,在助力情感转折度方面,有较明显的铺排痕迹;比较有趣的是日影中甚少提及的库尔德人,相比其敏感身份,与陌生女孩的短暂交心与转瞬即逝的笑容更瞩目---最深的痛苦绝对无法与亲近之人分享(所以讲姑妈生病后女孩的离开具有内在逻辑),唯有在陌生人面前才能卸下各种计较,袒露心事。女主几段一镜到底的爆发挺考验演技,可惜结尾实在过于冗余直白,仿佛是为了强行匹配最后才横空出世的主题点睛,如果处理得更虚幻些或许更好。最催泪的却是重回废墟偶遇昔日同学的母亲,当中空白的时光对彼此都多么残忍。
上影节最香,睡得最香,没有之一
又是2020柏林的片子 烦
2020SIFF 2020.7.26 @影城一厅 前面实在太冗长了,看得昏昏欲睡。2011日本大地震中失去亲人、被歧视被怀疑辐射是否会传染等心理创伤,短时间内无法治愈的,如此沉重的话题很难拍摄。摄影和取景很美
日本主旋律
这绝对是我近期或者这阶段以来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了 天灾与战争 女主邂逅的每一位破碎的人都引出不同的经历和天灾 与其说没有拍出那么强烈的灾后感 倒不如说是导演刻意削弱这一部分的感觉,,每邂逅一位新的人物都能为之落泪 画面整体也很美很美 没有想象中灾后的末日感(?)又或许也是导演刻意削弱后的样子 天灾无情 愿世界和平
一段聚集了伤痛者的重访之旅,也唯有同样伤痛的经历,可以让人被理解、被接纳,稍得以片刻释怀。女主小春在中段与西岛叔相遇后,两人共同的两次重访,联接时空跨度下的记忆与心伤,从而认知到人活在世界上,就是在走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最终小春从电话亭出来后,引导她前往的“弟弟”已然消失,后景公路上车辆驶过,如世俗中仅仅偶然存在的刹那神启,但实际上3万多人曾在这里袒露心伤。缺憾是以“议题阵列”的形式连串排布下来,群体性伤痛事件的一应俱全,所必然产生的刻意取巧感,如果直接从遇上西岛叔开始可能会好一点。幸而演员群戏非常细腻、深刻,至少呈现效果上是自然的。
好慢好慢的公路片…导演完全沉浸于拍女主而无法自拔了?
Japan Cuts 2020
剧本上主题挖掘问题,开场十分钟就已经把该讲的都讲了,影片中间一大块弧度弱,其实都可以精简成一个事件。另外小姑娘演得很用心,好像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电影里一样。不知道她30年后再看这部电影会是怎样的。主题挖掘能力上弱,但拍得很给力。
太难看了,女主赶客。
日版海边的曼彻斯特加地久天长,节奏偏慢,大段的放空有点打哈欠。但也有几段高潮,遇到的路人们都很有故事,福岛老爷爷那段关于故土的论述是我最喜欢。库尔德人的日语说的很好,但这段并不能让我不出戏。。。
“你要活下去,这样死去的人才能被人想起”;“人活着就要好好吃饭啊”,一个女高中生的暴走,沿途相遇了形形色色的人,地震、海啸、核泄漏,一一通过女生视角勾勒出灾害后那些幸存者的生活面貌。最打动我的是福岛那位老人,大部分人都迁出了核污染区,但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想着回到出生的地方,或许落叶归根是东亚民族共有的精神写照吧。意外的是库尔德人这个特殊的民族也被牵连出来,他们没有了家园,也没有了国家,但是生活态度也很坦然,只要能生活在相同的文化里,有没有家无所谓了。(好奇老人提及的让他泪流满面的那部电影叫什么)观影过程相当揪心,女生一点点被路过的人从失去亲人的悲怆中拉了出来……【百老汇东方新天地·日本影展】
siff第六场。诹访敦彦对于创伤群体,制造了一种新概念的精准,精准地剖析,精准的重塑。至此产生的情绪是无可比拟的。
一段痛感的旅途,三浦友和那一段起的无比精彩,女主角演技好的不可思议,路途中感觉有穿插的伏笔但是好像在西岛秀俊那里有点力不从心。观感上的体验是不可思议的,抛下姑姑那里其实我觉得可以多一点理解,忘记过去真的等于背叛吗?有时不得不开启新生活啊,人的心要有归宿。无家可归的人才能互相温暖,细节处很动人。导演很真诚的在拍,少女感,以及最后那个风的电话让浑浊的感受又多了一份纯洁
如实的取向盖过了很多青黄不接的地方,显然片子的财务状况比较公益,准备时间看上去也不会多的,所以感到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