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拉拉的枪

滚拉拉的枪,Lala's Gun

主演:王吉甩,石明妈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苗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滚拉拉的枪》剧照

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3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4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5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6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7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8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19滚拉拉的枪 剧照 NO.20

《滚拉拉的枪》剧情介绍

滚拉拉的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介绍了我国唯一的带枪部落苗族少年滾拉拉(王吉甩 饰)的成长故事。在我国西南苗族部落,有好多世代相传的民族习俗,比如男孩要行成人礼,到一定年龄将得到父亲赠送的猎枪,以示长大成人。滾拉拉自小与奶奶(石鸣妈 饰)相依为命,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他不止一次问过奶奶爸爸在哪,但毎次都被奶奶搪塞过去。眼下他已届满十五岁,可困窘的家庭实在拿不出500元的制枪费,于是他只身外出寻找父亲。途中,他遇见好友贾古旺(滾当元 饰),俩人曾是患难至交,不料,贾古旺次日罹难,滾拉拉亲自送好友去了极乐世界。奶奶用一生攒下的银饰为他买了一把枪,送给本来应该父亲相赠的猎枪,直到这时他才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弃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朝鲜驱魔师断肠草球体唐人街小炮2勇闯墨尔本爱的监禁御天无常传平原枪声摧毁借名危机后街女孩日本最坏的家伙们暴走午夜不管我怎么去想我不受欢迎这件事都是你们的错!我成了他的班主任午夜先生:小心怪物千门风云任侠学园灵魂相锲暴龙来袭麻雀蛛网男孩可能爱上了你呼朋引伴搜神传遥远之处潮流教主华丽上班族灵契

《滚拉拉的枪》长篇影评

 1 ) 《滚拉拉的枪》:宁静的生活

我非常怀念宁静的生活,就像怀念年轻时候的恋情。

小时候回老家,总是很怀念泥土堆砌的墙壁上的大大的窗户,窗户的后面就是麦田,夏天的风吹过,我能听见麦田里的歌声。

窗户的旁边,有一棵大大的树,从我生下来的时候,这棵树就存在。

下雨的时候,能听见雨水低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放晴的时候,能够看见远山横卧在灿烂的夕阳之中。

夏天,虽然湿热,但是,夜幕降临时的那份宁静却让人感觉到深刻的美,冬天,虽然寒冷,但是,银装素裹的大地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庄严的宁静。

我以为,我的一生都将在这里度过......后来,还是离开了那片土地。

无意间看了一部电影《滚拉拉的枪》,很普通的情节,很普通的演绎,尽管我知道,那是一个关于信仰和成长的故事,然而,我还是被电影中的宁静所感动。

我喜欢看那些淳朴的苗族人在蓊蓊郁郁的林中穿行,或剑拔弩张,或温软如玉,或悄声细语,或仰天长叹,每一种姿态都是对生命的崇敬。

寻找: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不过宁敬武最聪明的一点就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以来,就让主题更纯粹,更具有说服力。

影片中的滚拉拉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成长充满了渴望,然而,成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于是,滚拉拉开始寻找,寻找自己生命中缺席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至于他如何理解自己的成长,自然是不得而知。

那么,滚拉拉为什么要去寻找呢?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圆形,他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去寻找失落的那一个角。

他向前快速的滚动,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我要去寻找失落的一角,啊哈哈,上路啦,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候,他要忍受日晒,有时候,他要忍受雨淋。

因为他缺了一角,不能滚的很快,所以,他会停下来和小虫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尽管这一路非常艰辛,但是他很快乐。

有时候,他也会遇见走失的角,然而,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合适的角,但是自己却错过了,后来又遇见了合适的角,但是抓的太紧,碎掉了。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让自己成了一个圆。

他本应该很快乐,但是,由于自己成了一个完满的圆,所以跑的很快,不能和小虫聊天,不能闻闻花香,也不能唱歌。

最终,他明白了,于是,他放下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一角,从容的走开。

其实,滚拉拉的寻找不过是一种成长的历程,借助于寻找这个主题来描述一个孩子的成人过程。

他需要的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问题的答案,他只是希望,在他的生命中,有人能够见证他的成长。

死亡:看了很多电影,总觉得没有死亡的电影是不完美的,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导演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演绎了苗寨人的死亡。

对树神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影片中有一出悲剧,尽管是死亡,但是没有给影片增添更多庄严和肃穆,而是让一个孩子通过介入生命流逝的方式来明白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而贾古旺的死亡,可以看出导演对在物欲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一种暗示。

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死亡”看作是部落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产物,可以说是一种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相对于都市中的人,我更感慨于那些生于宁静和死于宁静的人,就像苗寨中的人,滚拉拉以及滚拉拉的奶奶,他们一生都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因为有信仰,所以他们总是拥有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能保持真实和坦然,诚然,他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感谢上天的馈赠。

相比较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这样的生活恍若梦境。

我并不觉得死亡是一件坏事,诚然,人生中的两件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

在《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死亡是一种背叛故土所付出的代价,自然,这也是一部分成长中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整部电影通过成长这个主题描述了苗族人的文化,不管是演义还是虚构的生活,影片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真正的宁静。

很多时候,这些部落文化被人以为很落后,其实并不落后,相反,这种娴静的生活以及居住的环境恰好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时候想,尽管工业化如此发达或将更发达,我依然喜欢原始的文化以及原始的美,那种没有经过修饰的美才最让人惊心动魄。

宁静: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宁静了吧!

很多时候,做选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选择了城市的生活,就必须放弃掉宁静的故土,你选择了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自己的灵魂行走于物欲之间。

哀叹宁静的消逝本身是意见略带矫情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宁静本身是可笑的。

我们不能在失去宁静的同时也失去对宁静的向往。

 2 ) 含蓄的小花

故事构思有点像阿根廷的《旅行》,但是格局比《旅行》小很多。

《旅行》是绮丽妖艳的奇思妙想的花朵,《滚》只是小草或者小野花。

非职业演员状态不够自然,稍显生硬一点,还算自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适感,但会影响电影的评分。

剧情有些小地方有点潦草。

但整体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

小男孩没有爸妈,一直是跟奶奶一起生活,他想在成人礼前出门找他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其实他是奶奶捡来养的弃儿),跟奶奶说他要出门去打工,奶奶听了什么也没说,从织布机旁边站起来,给他装了一袋子大米,就又坐回去织布,小男孩就背着米走出家门,奶奶也没送出来,依旧是坐在那里织布。

小男孩走了以后,老太太担心,思念,倾家荡产为小孩准备成人礼,都是很含蓄的表现,但就是这种含蓄让人感动到泪。

 3 ) 缓慢地被打动

作为这次巴黎中国电影节的闭幕影片,滚拉拉的枪是对得起这待遇了。

从开幕式到现在,31部片,从30年代的胡蝶到今年的非诚勿扰。

活动被主办方弄得乱七八糟,电影选得倒是还好,至少这部滚拉拉的枪,弥补了我对梅兰芳的失望。

我并不喜欢看这类型的影片,如果它不是闭幕影片,如果可爱的宁敬武同志没有出席,如果前几天没跟毛毛同学遇到而且他也想看这部片,我想我大概会错过它,并且不觉得遗憾。

电影一开场,我就被语言雷到了。

完全没预料到这会是一部连中国人都听不懂的中国影片。

这片子似乎是在四川附近拍的,我这个四川人仍然听不懂,只是看到那个坏心的收树枝的老板比着手说五块五块的时候有点共鸣。。。

TAT 于是只能跟外国人一起看法语字幕。。。

我想触动我的第一个时刻 是GUWANG的歌声。

这个单纯向往着城市卡拉ok的男孩,为了捡个帽子而丢了命。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剪掉的头发,在回家的路上执意换上家乡的服装。

就如同毛毛同学在影片后说的,这不过是个简单的故事。

只是这缓慢又真实的故事,缓慢又美丽的音乐,缓慢又如画的风景。

让拉拉长大的那条路变得格外美丽。

宁导在影片开幕前略带羞涩地讲: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我想说的话,都在这里面了。

谢幕时我看到有外国人抹着眼泪站起来鼓掌。

我想我们都听到你想说的话了。

 4 ) 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两个多月的酗酒和熬夜,终于让睡眠习惯彻底崩溃了,升华到了一种打破时间概念的境界。

比如前天晚上八点多趴在桌子上睡了两个小时,然后碾转到床上,凌晨三点起床,兴致勃勃的做了碗炸酱面。

再比如昨天凌晨一点多睡了,早晨五点多起来后熬了碗白粥。

其实这些都还好,最令人恐惧的莫过于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一直以来,这个时间总让我莫名的深深感到绝望。

没有中午的清醒,没有下午的慵懒,没有深夜的宁静。

家里的窗帘都是透光的,无奈翻出两幅弟弟送的蜡染的画挂在窗口,结果太短,仍旧没什么效果。

幸好,一部安静的影片,稀释了这种绝望的气氛。

影片以贵州岜沙苗族为背景,讲述一个苗族少年寻找父亲的一个旅程。

寻找,是一种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寻找的结果是少年滚拉拉获得了身世的真相。

同时,也在这个旅程获得了少年对生活,对爱情以及亲情的感知,不同的人教会了滚拉拉不同的东西。

也正是这个过程才是滚拉拉真正的成人礼。

而少年贾古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找,企图融入现代文明的环境,却再《指路歌》的吟唱中回归到祖先那里。

导演没有直接描述古老民族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的对撞冲击,而是仅仅在质朴宁静深山生活中氛围穿插了几个县城的画面。

这种方式让人平静的心绪不时被偶尔出来的画面搅乱,也逼迫观众不得不进行思考。

我一直自私认为少数民族都应该成为文化孤岛,以保全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可惜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成全了物质,毁灭了意识。

单纯平淡的思维被欲望黑洞所取代。

影片中有些镜头似曾相识,几年前在山里赶路,碰到同样赶路当地人一起坐下来休息。

当地人拿出树叶包着的米饭,水煮白肉和我们分享。

用锋利的小刀割下来的一片片白肉,分明是对现在文明的一种嘲讽,没有味道的白肉却异常好吃。

剧中的岜沙苗族也确实固执的守卫着孤岛,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顶部绾着“户棍”,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

可是,这样的守卫,还能坚持多久?

现代文明始终如同猛兽,个体意识被削弱甚至同化不过是迟早的事。

据说少年滚拉拉的扮演者王吉甩也已经剪掉户棍。

很久没有看人文色彩的片儿了,这个类型的片儿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饕餮大片总是枕头加拳头,这种社会意识和电影工业互相作用的结果最终堆砌出畸形虚幻意识壁垒,让人们争先恐后的进去,却再也逃不出来。

“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人类学的一部分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正如电影结束后导演所述,至少我们都企图改变过世界,可经过种种残酷的,残忍的,无奈的,于是都扛不住了,于是绝望了。

所谓绝望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

不过,应该有两种“生”。

一种变成顺应,一种演化成旁观。

旁观的人把生活建立个人意识的基础上,构成自己的世界,刻意避免与群体意识发生交集。

看这片的时候还天黑,看完忽然发现天光大亮。

楼下,人们发动汽车,各奔前程。

 5 ) 儿童寻枪与成人礼

08年我最喜欢的国片。

儿童片的神秘诡异与青春片的越界主题在青山间水乳交融。

得到一支自己的火枪,是最后持枪苗人部落的成年礼,因此在精巧的儿童视野下,电影以这么一次“寻枪”历程,去观察和剖析现实和心灵两个世界。

现实又被县城客运车站这样一个凝聚当代中国特色的流动性空间,切割为古老苗族文明和充满诱惑和危险的外界,在力量悬殊的彼此角力间,让孩子旁观了乡土蜕变之痛,也完成了自己茫然不知未来的成年礼。

 6 ) 觸動

一部中國苗族的故事,哄!!

真是非常好看!!

那個影像太使人享受了。。。

森林裡的故事,一開始就是苗族的成年禮,有蘆笙,一種當地樂器。

故事裡關於對於【樹】的敬重,真使人動容哪!

每一個人一出生時,就有一株屬於他的生命樹。。。

情節很多,每句話都想抄錄下來。。。

呵呵呵~~~一部非常溫厚的影片,幾乎每個片段都讓人非常感動到心坎裡,但是它完全一點都不煽情,反而是那種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一來一往一來一返,很平實的對待、很務實地說話感應彼此,讓人非常觸動,導演寧敬武在片尾說:「這是一部劇情片,也是一部珍貴的人類學紀錄片,我無力改變世界,只能把握自己的夢想,把它寫在三千米的膠捲上」.....有機會,一定要看喔!!

滿滿的,喜歡。

 7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摘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一句,以为题。

这也是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滚拉拉的枪》这部电影取材于贵州芭沙,据说芭沙是一个文化孤岛,当地人是正宗的苗族。

虽已禁止打猎,但男子皆配枪,镰刀剃头,留户棍。

敬畏树神,绝不随便砍伐树木。

人人一棵生命树,出生时种下,死后砍倒做棺材。

种种当地的传统、习俗在电影里都有体现。

宁导演在结尾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它除了是一部剧情片,同时也是一部人类学的珍贵纪录片。

我无力改变世界,只有把握自己的梦想,写在这三千米的胶卷上,以图无愧于卑微的人生。

”也许现实并非如电影般如诗如画,芭沙人也并非那么顽固、保守,电影纪录的不过是导演梦中的“边城”罢了,但导演张扬的是自己的梦想,对现实的表述也并不过分。

想要对芭沙、对男主角有更多了解的,不妨看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该节目有一期叫“山呼海唤”,是将芭沙的王吉甩(也就是电影里的滚拉拉)和广西北海的一个家境优越的问题少年互换,虽说里面那个瞎分析的心理学专家有些二,但节目是个好节目。

此电影在国外放映过,发达国家最狡猾,一个劲地夸后进国家,提倡文明多样化,不像中国的一些人,只懂得鄙视穷人。

当然中国其实更像西方世界,只是还没有到那个地步,也还没有学会虚伪。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如果稍作引申,便会发现这是一个终极问题。

对个人来说,我的好坏与他人何干?

对社区来说,我们为何要按照外部的标准、他人的规范来生活?

现在看来,钉子户是要被荡平的,即使那些没有影响到“市政建设”的边缘人群也得“被进步”。

“进步”也许是好的,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该给人以一些选择的自由?

肯定有人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有人愿意选择返璞归真生活在乡村。

无论是搞城乡一刀切,还是打着文化保护的旗号人为地划出一块与世隔绝的居住地,都不可取。

教育还很必要,只有让人充分了解外部世界后,他才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结果从短期来看也许因人而异,但从长远来看真善美以及纯朴简单的生活肯定还是众望所归。

无论什么样的选择,好坏皆各得其所,但我相信高贵、完善的生活方式终究不会被埋没。

我向往小农社会,向往田园牧歌似的生活,但要把我归到极端环保主义者那一类,我就郁闷了。

如果说人类的行为能够破坏自然,甚至引发地震、海啸、气候变迁,那把人看得忒高,如果是这样,那既然人类有能力引发灾难,那怎么能说没有能力控制灾难?

也许可以说人类的行为最多把自己玩死,汽车尾气最多先把自己熏死,但要想撼动自然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宁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展现的,好像不只是对个别卑微生命的肯定,而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影片温情、浪漫,到处是美丽的风景与善良朴实的好人,更重要的是那份沁人心脾的平淡,生老病死的悲伤与无奈在这里化为含着眼泪的超脱与从容。

人们都是善良的,但现实却灰色残酷,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有些人渴望文化孤岛,大概是因为那里有着巩固的社区,有着身份认同。

故乡一去不返的人,心灵也很难找到归宿。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去从中找寻那份质朴的感动吧。

 8 ) 主

央视电影频道还是出过不少的国产佳片的。

《滚拉拉的枪》讲述了快要进行成年礼的苗族少年滚拉拉希望下山找到父亲,让父亲给自己买一把猎枪,等他失败回来后发现自己是被奶奶捡回来的孩子。

故事内核虽然简单,但也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并且苗族的文化以及苗族人的质朴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滚拉拉一路人遇见新的朋友,每个人对于滚拉拉而言都颇有深意。

他一直在构建父亲的形象,是猎人、农民还是船夫,是举债在逃、爱上别的女人还是守着使命。

船夫教给他指路歌,告诉他亲爹是谁不重要,他忽然明白奶奶是最亲近的人。

瑕疵在于,电影看完后,总觉得对于我而言没有强烈的共鸣。

故事的主人公是苗族少年,讲述的又是被领养的孩子和奶奶的亲情关系,且视角单一,情节带着一点文学性但缺乏生活气息。

如果把表达稍作调整,去讲述“相比离去的人,更应该去爱身边的人”,在共性上会更好。

 9 ) 和泰戈尔的诗一样美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时,数度落泪。

很庆幸,在这个满街充满《爱情买卖》《老鼠爱大米》的年代,这个随处都是《寻找周杰伦》《寻找成龙》这样电影的影坛。

能有这样的一部影片,充满着人文主义,泛爱主义,和平主义情怀的影片。

影片很好的,将 神,人,自然的和谐性表达的淋漓尽致。

影片以树木为引导,以寻找为核心来讲述这个朴素的乡村的点点滴滴。

思绪回到现在,我在繁华城市的一个大宾馆看完这个电影。

我不禁想到:如此现代化的世界其实是建立在践踏文明之上的。

拉拉的父亲去北京建设奥运会鸟巢了,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未成年的儿子。

小伙子去广州打工赚钱了,去看看外面所谓精彩的世界。

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在伤心之余,看到那几个女孩纯真的笑容,听到她们天籁的山歌,我很庆幸这些女孩还没有到城市找有钱人嫁了。

很庆幸看到店老板没有宰拉拉的血汗钱,而是那么自然而然的送出那些代表纯真爱心的商品。

每次奶奶一出现,我总是无名的感动,为了家里的两个男子汉,她总是在沉默的付出与等待。

跟随自己一辈子的银饰也比不上 成为男子汉的一刻来的有用。

忽然觉得《百年孤独》中的奶奶不是也如此吗?

最后,广州打工的小伙子走了,山歌祭奠,还有那一排排的树:此时此刻,心与那一颗颗大树,都是最好的祈祷者(泰戈尔《飞鸟集》)。

祈祷每年不再有干旱,有泥石流,有地震。

当我们喝着可口可乐,吃着麦当劳,还能庆幸听到那没失传的山歌,看到那一片片的森林,感受那最原始的感动。

 10 ) 经历旅行的寻找,一个真正的成人礼

滚拉拉,为了能有个真正的成人礼而去寻枪,去寻父。

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一路上他经历了各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

在第一个猎人那里,寻枪这个命题就被质疑了,在现代社会中枪的存在远不能在银行的贷款面前保护你,而动物早已不能被猎杀,枪在猎人手里就如同一个摆设,一个符号。

在那收获的家庭中,寻父的目的似乎也变得模糊,如果自己苦苦寻找的父亲也如那男主人一样,那寻父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喜欢一个人和被一个人喜欢总是让人开心的事情,那自己又为何要介入到父亲的新的生活之中呢?

火灾中的人生的无常,仿佛让人觉得一切都变得虚无。

一切飘忽不定,一个家庭在一把火面前是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一切的意义都在什么地方呢?

最终,滚拉拉在船工师傅那里找到了答案!

枪确实已成为一种符号,而人类的文化正是在无数的符号中传承,就如同祖辈传下来的歌可以将人死后的灵魂带往冥界的家,留着的长发和成人礼上的枪都是滚拉拉能在天地之间找到家的标识。

而当认同了自身的文化后,滚拉拉终于在师傅对没能参加母亲葬礼的终身遗憾中发现,原来自己的心,不在作为符号的枪那里,也不在虚无缥缈的父亲那里。

他的心早已被安放在和她相依为命的奶奶那里。

相对于滚拉拉的旅行,贾古旺的悲剧则可以看成是导演对在物质主义中寻找生活意义的一种隐喻。

片中许多场景反映出文化的冲击,反映出传统聚落对自然的态度,反映出对所谓现代文明的思考。

我在过去几年的学习中,经常往返于传统村落和现代都市之中。

在村落中经常和老人们交谈,了解村落的历史,了解他们的生活。

我并不觉得那些场景被导演刻意的雕饰。

相反那些场景显得相当的真实。

我常感慨于传统聚落中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他们在天地之间生活的自由,他们在人生无常面前的真实和坦荡,他们获得时的感恩和知足。

相比之下城市生活的物欲横流不正折磨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么?

我想,我们这些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生活城市的人都需要补上如滚拉拉一样的寻找之旅来作为我们的成人礼,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心是在何处安放。

《滚拉拉的枪》短评

宁敬武同志是多么敬业的一位宣传兵啊。即使是自己独立出品也都是在宣扬真善美。原生演员、原生环境,纪录的表,剧情的核。很有代表性。老宁的价值观全都体现在这部作品里了。

4分钟前
  • 影左
  • 推荐

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

5分钟前
  • Ray
  • 推荐

比较刻意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当最后滚拉拉举起奶奶给他的那把枪,我哭了

15分钟前
  • Raven
  • 力荐

在北京Broadway电影中心看的第一部片子,对两者都很有爱。朋友在kubrick送了我Heaven的日版海报,很爱。吉甩很有独立片明星的潜质!

19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记录下来真好

21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希望多出一些少数民族电影

22分钟前
  • 啸杨
  • 还行

岜沙男子,最后的持枪部落

27分钟前
  • 豆婷
  • 还行

宁敬武带来小惊喜

31分钟前
  • JJLOVE
  • 推荐

好好活着。

35分钟前
  • 弹弹猪
  • 推荐

人类学

36分钟前
  • 洋人
  • 还行

太可惜了。

37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较差

看到拉拉行成人礼的那一刻,和奶奶眼睛对视的那一瞬,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42分钟前
  • 子莫
  • 推荐

只希望那片质朴的山不要改变,可是...

45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苗族小伙滚拉拉要成年了,带枪是重要的标志。往往由父亲送给孩子枪,可是滚拉拉自小不知父亲去了哪里,于是开始了一趟寻人之旅。在此过程中,导演展示了传统部落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自给自足,不过多捕杀,也不过多砍伐;展示了他们面对感情的真诚,就算一个有妇之夫又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人们也选择了谅解;展示了他们对离开的认知,认为那只不过是祖先要他回到身边;展示了他们对死亡的看法,那不过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侍奉神;当然,也展示了城市文明对部落的冲击。这些感情在城市文明里人们是痛苦的,是不安的,那是因为城市文明中充斥着虚伪和自私,但是在传统部落里,他们虽然也会悲伤,但是对待人类感情时更多选择了随遇而安。感情不受人控制,是受神控制的,这是他们的认知,可也体现着他们的真诚,而城市文明这份尊重人之本性早已剩下无多。

50分钟前
  • 奇异影像研习君
  • 推荐

没有拿个少数民族啥的当噱头来意淫,拍得不错

55分钟前
  • 豆友1174140
  • 推荐

2013年9月28日在電影頻道上和老婆一起看的,很不錯的一部片子,本色演出,纯朴感人,苗人对土地、森林、自然、爱情、死亡的态度值得汉人反思。

58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推荐

岜沙的仪式观察记录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再次看拉拉的抢,服化道美不用说,那里本来就是这样子,侗苗文化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片中基本可以满足你对从江苗族的生活体验……演员比预想的要好很多,导演想纯粹又有仪式做作,尴尬症者请避让……推荐阿彼察邦式影迷可观……但是对我们从江来说的确是#电影资料馆 般的存在…

1小时前
  • 守望者
  • 还行

邑沙族男孩成人礼前的练习曲,我再一次感动于人心的美好善良

1小时前
  • 蓝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