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喜欢的纯动物电影,人类在这类型影片中,就是个引线或者点题的“道具”。
导演用了7年时间,把这部电影送到观众面前,国内的导演,现在谁还会有这样一份心?
电影镜头未有多唯美,但真实而漂亮。
小猴子从一开始对自然茫然恐惧懵懂到逐渐融入,在音乐的衬托下水到渠成。
当它放弃回到人类身边,把项圈解下来的时候,这只大自然的孩子就真正回归了!
在自然中活着,虽然各种艰险,但那是真正的活着!
电影情节比较单一,但细节值得玩味。
不推荐带小孩子看,这不是动画,也并不搞笑,孩子没那个耐心,同场的退场好几个。
也不推荐成人看,除非跟我一样喜欢纯动物电影或者喜欢《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PS:如果虫子镜头少点就好了!
“今日有两部新片上映,其中《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以530万元的实时票房超越《华丽上班族》成为本周上映的新片里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9月4日16时,光线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票房数据。
最终,在排片率仅为4.25%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这样一部适合全龄观看的影片,首映当天便取得650万元票房(截至9月4日20点30分)。
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不乏好莱坞动作大片、歌舞片、文艺片、爱情片、战争片等类型片,《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却在上映2小时即拿到500万票房,其上座率从上午5.94%到晚上21.52%持续攀升,力证影片的水准和影响力,连特意赶到中国参加首映礼的法国导演蒂埃里•拉格贝尔本人也觉得非常惊喜。
在当日大盘未能破亿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成为票房担当,在排片并无优势的情况下逆袭创造642万元票房。
无独有偶,7月,《大圣归来》也以公映当天10%的排片率收获1792万元的票房,之后票房一路飘红。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可能将成为又一个“现象级”票房奇迹。
从这些映前“被低估”,映后却以观众口碑的推动获得成功的影片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不少电影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波动,逐渐转向成熟。
邀请大腕参演、砸钱做特效、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已不再是票房的强心剂,“娱乐至死”也不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
尽管“唯票房论”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院的排片,但“娱乐”已被重新定义,它不再等同于表面的喧嚣、感官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愉悦。
毕竟,如果买一张电影票只为娱乐,只会让电影愈来愈“廉价”。
因此影院不再是商业片独揽天下,而是更多元化,给观众以多种选择,院线生态才会更好,观众也越来越有耐心,而是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快餐消费。
尤其在近期,愈加能看出观众在选片时已不会被宣传“牵着鼻子走”,不少影片在票房表现不俗的同时,也获得极好的口碑。
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讨论也更深入电影本身,而不局限于娱乐八卦。
《大圣归来》、《烈日灼心》等影片即是最好范例,电影以质取胜,观众也绝对买账。
此次《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之所以能带动一股观影热潮,不外乎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全由动物出演的影片,虽无对白,但却不是“动物世界”,它剧情丰富,悬念迭起,加上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制作人布鲁诺•库列斯的绝妙配乐,使得很多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正是因为没有语言的干扰,他们才可以真正进入亚马逊热带雨林,倾听自然的声音,这才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为了能让观众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拉格贝尔前后花费了7年时间。
影片拍摄极为辛苦,导演对镜头要求甚高。
一位摄影师为了拍到美洲角雕,在40米高的树上呆了整整6天,因此,影片里的镜头才能做到独一无二的。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当下,这样的拍摄方法几乎等同于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的差别,但潜心做好电影每一帧的“匠人之气”,才最能打动观众。
因此,好电影,观众是等得起的,而只有不以功利心制作出的电影才是观众所需要的,这也应该是电影的底线,《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一个佐证。
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年龄门槛。
有观众表示,从影片中,孩子看到的是“自然“,成人读出的是“社会”。
孩子看到小猴在自然中求生的艰难,成人看到的是猴子“背后”的自己,一路走来,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百般滋味,终究长大。
事实证明,没有喧嚣与商业元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看一部“安静”的电影,这才是电影最好的生态。
嗯,没错,昨天我又去看电影了。
同样的,还是没有太多了解就去了。
所以,再一次发现自己深陷儿童剧场。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要得罪那些有娃的家长们的意思。
但是,说真的,当一个成年人抱着正经看电影的心情走进播放厅却发现身边尽是小朋友,叽叽喳喳有如在幼小且整场不绝于耳时,心情很难不沮丧。
我想起最近一次同样的场景好像是在看光头强时上演的。
咳咳,言归正传吧。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一只圈养的宠物僧帽猴偶然情况下被野外生存了。
在经历了由生疏笨拙到适应接纳,最终真心爱上自由滋味的一系列奇遇之后,主动扯掉象征"被养"的颈圈,真正回归自然。
不必多想什么深奥的哲理,单纯欣赏就好。
睁大双眼摒住呼吸,丛林中奇幻多彩的生物会吸引你,跟着小猴子一路行去,不时为它捏把冷汗,那个危机四伏又生机勃发的大森林其实是我们小时候都幻想过的乐园,只是你大了,很多事情你就忘记了。
画面拍摄的太美,你会觉得我们仿佛是上帝之眼,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而整部片子流畅自然真实,几乎让人以为这简直是一部纪录片了,或许正是影片最成功之处。
ps,最后提醒家长们一句,如果要带小朋友看,最好提前做点功课,至少知道那些动物,鸟类,昆虫的名字。
自从知道了一些自然博物界牛人以来,我常常为自己对周遭事物的无知感到羞愧。
我跟着一群植物爱好者去爬山,每见到一种使我惊奇的花草时,队友便会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反应过来那是什么——并且精确形容到部位,比如“这是某某草的未开的花”,“这是某某的叶子”……这时,一股迟钝的酸涩感缓缓袭来。
毕竟,在过去的岁月中,我虽算不得博学,但自诩对花草虫鱼鸟兽等大家都熟视无睹的东西还算有点敏感。
而现在,在面对这个世界时,这些人表现得仿佛他们比我对世界更熟悉。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时,也不时有着类似的轻微的焦虑感。
当镜头缓缓展开,跃过茂密深邃的丛林、沿着宽阔的河流滑过,最终定格在了一片人类居住地上一只尾巴卷卷的猴子身上时,一时间很难猜想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会去猜想,坐在笼内的这只名叫小Sai的猴子是卷尾猴吗?
当飞机失事,剧烈地颠簸震荡时,小Sai惊慌失措,关在笼内的它只能不断尖叫,急促地转着圈却出不去。
两只长得像猪却有着浣熊尾巴的动物,它们凭着长长的嘴和看上去并不灵巧的爪子,凑巧的、奇迹般的打开了小Sai的笼门。
这又是什么动物呢?
然而很快你只能停止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奇幻的亚马逊森林,镜头每滑过一处,所见之景皆是你不认识的。
叫人想起列维-斯特劳斯对热带雨林的想象:“如果有人告诉我在地球相对的两面所发现到的同类的动物和植物,外表会相同的话,我一定会觉得非常奇怪。
我想象中的每一只动物、每一棵树或每一株草都非常不同,热带地方一眼就可看得出其热带特色。
” 小Sai在丛林里游历的所见所遇似乎也是如此,刚一出飞机蚊虫便袭上了身,缓缓移动着的多足甲虫、发出莫名叫声的大嘴彩色鸟儿、或潜伏或奔跑着各类野兽、肥沃土壤中到处丛生的高高低低极度茂密的植物……热带丛林以它顽强的原始鲜活力占据了你全部的大脑。
也许突如其来的热带雷雨避无可避,而清晨依旧会将你唤醒,阳光从高处的树木间的缝隙间穿过,将森林照射得雾气蒸腾。
我们历来在文学中看到有关森林与河流的主题,而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成为了一只猴子,谨慎地、小心地、无知地、壮着胆子体验着这片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森林,在第一次遭遇危险时便连滚带爬地跑回已成残骸的失事飞机中。
人类究竟有多贪恋自然呢?
猴子不会去触碰毒蘑菇,我们却可以让它去吞食,并在它中毒眩晕之后给了它一个漫长而迷乱的梦。
梦里它还在亚马逊河上漂流着,它随树枝冲入了瀑布,水漫过了眼睛和耳朵;岸上的树丫上立着一只猫头鹰,一面转头,一面深深地眨了一下眼睛……白天的遭遇混乱地重演,那是它如初生般懵懂而无措地、独自经历的亚马逊。
这个亚马逊,既展示着它的蓬勃生机与无心的残酷,又脆弱地经受着人类的戕伐。
于是我们很不浪漫地,要看到文学主题变成环保主题。
可是又有什么关系?
无论它是生机勃勃,还是满目苍夷,没有人能拒绝亚马逊。
影片一开始,飞机失事加上亚马逊雨林突如其来的大雨,小猴躲回飞机上的笼子里,拽着它的毛绒玩偶。
颤抖的小身躯和惊恐的小眼神瞬间俘虏了我的心。
片名虽然叫萌猴历险记,整部电影却并没有用太多惊心动魄的“历险”去博人眼球。
在我看来,电影的主演也不是小猴,而是整片亚马逊雨林和不断出场的所有动物们。
片头,小女孩放下小猴对它说说Bye,惊恐不安的小猴只身踏入了未知的亚马逊大雨林。
片尾,小女孩向小猴招手想带它离开砍伐日益严重大森林,小猴坚定的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首尾自然呼应,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部剧没有任何剧情,不要担心剧透实际上我去看之前,也看过影片,知道此片剧情较弱,但是冲着亚马逊的风光还是去看了但是去了之后才感受到深深的恶意整部片子,70%的时间是在拍猴子,20%的时间是在拍树,注意,是在拍同样的树,白天的树和下雨的树,并且没有反应出亚马逊的感觉,绝对会有审美疲劳。
另外还有10%的时间,才拍了些亚马逊里生活的其他动物。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群小朋友还在大喊 蛇,猴子,虫子等等,但是过了半个小时,一个个小朋友就在大声问:怎么还不完啊,没意思不好看啊。
因为到半个小时之后,基本上该出现的物种就已经出现完了,后面就没有什么新鲜物种了。
所以,想要在这部片子里欣赏亚马逊的朋友们,你们就真的不用去了。
因为片子里根本就没有什么亚马逊。
最多拍的就是树林而已70%的时间都在拍猴子,你想能有多少给亚马逊?
猴子都做了什么?
其实什么都没做,因为没剧情,就跟你在动物园看的差不多。
没啥特殊的,估计就多了个猴子游泳而已
一只小猴子因飞机坠毁独自落入亚马逊丛林中心,他要在丛林中学会生存和保护自己,他需要适应在这未知的世界,神奇的大自然充满精彩,也充斥着敌意……作为失事飞机的幸存者,他是幸运的,但他还是要独自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与食肉动物、有毒的植物以及亚马逊丛林的绿色屏障作斗争……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又是这种以动物为主角,没有一句台词,光是凭这个故事观众能认识大自然的珍奇动物那种。
虽然拍这类型片,除了像前面说的展现奇珍异兽,还有就是热带雨林。
虽然风景独特秀丽,但就这部看下来我不是很喜欢,不知道为什么。
我觉得故事还是不够精彩,有大起没大落。
总之,爱看不看。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一部全球顶级团队耗时7年打造、全动物出演的3D故事片。
很高兴看到除了阿诺导演外又多了一个擅于拍动物的导演。
小猴子本是被人饲养在笼子里的,在运输途中由于遭雷电飞机失事,阴差阳错的,他就落脚在亚马逊丛林中,从一个只会啃手指的、看到五颜六色昆虫吓的汗毛直竖的小家伙,成长为会寻找食物,会寻找住处,会寻找伙伴,会逃避敌人,逃避蟒蛇、鳄鱼、美洲雕和美洲豹的袭击的勇士,景色优美,情节动人幽默,佳片!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台词,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和优美的背景音乐,但是电影院里却是我看过的最吵的一部电影,每出现一个动物,小朋友们就开始说它们的名字以显示自己生物知识的渊博,明明是蓝色的蝴蝶也被他称作枯叶蝶,然后就开始枯叶龟、枯叶兽(树懒)等,反正是盯上“枯叶”了,一边是小朋友们的辨认,一边是家长的解说,坐在相隔较远的两个互不相识的小朋友还一唱一和的讨论,唉,反正是热闹非凡!
介绍几部非常优秀的动物电影,纪录片《可爱的动物》和《微观世界》,和动物有关的故事片《虎兄虎弟》《子熊故事》《我和狐狸》《狼图腾》。
可惜优秀的引进影片总是排片很少,场次安排的也不好,影院迎合观众,观众也被培养的只看嘻嘻哈哈的片子。
无论是观众还是我国的电影人,都是太多浮躁,很少有能这样专心做一部佳片的人。
再过十年,或许就能沉淀下来了。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
起初还以为这世界总是充满阳光与霓虹,却被现实中一场一场冷酷的雨水浇的毫无脾气。
世界的变化使我们根本无法停止脚步,我们能做的便只是努力适应,等待变化,再拥抱变化,周而复始。
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生存的法则,去看、去感受,在汗水中成长,在泪水中坚强。
摔得遍体鳞伤后,也想过放弃,却又总是在最后拾起当初那份独立闯世界的倔强。
慢慢的,我们学会了行走的规则,前进的诀窍,我们发现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不仅是阳光与霓虹,也有雨雪风霜,因为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起见证我们成长。
希望某天,我们可以自己亲手,剪断拴在身上的风筝线,收起头顶的保护伞,解开脖颈的项圈,继续前行。
能夠應對環境的變化而進化生存能力才能繼續存活,適者生存,大自然的試煉。
大剧场版《动物世界》,可能是动物做主角又要走剧情,整体不好控制的关系,片子略平淡,总觉得差那么一口气
没办法,我对这类片没有抵抗力。配乐优秀,加分。
记录片风格,一部展现大自然各种珍奇品种动物的风光片,画面绝美,故事略淡。总之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真涨姿势:鸬鹚、吼猴、犰狳、狐猴、独角仙、角雕、狼蛛、眼睛鸮、麝雉、王蛇、绒毛猴、夜猴、螲蟷、动冠伞鸟、鹰头鹦鹉、肉垂凤雉、绿瘦蛇、虎猫…
猴仔萌萌哒!好看!这片适合电影院看!画面色彩都很棒
3.5。简直就是来接受旁边俩孩子的动物科普教育的,活生生已经被10后拍死了……
看在小动物的份上,勉强给三星。说是奇遇记,简介把我骗来,结果就是一部雨林生态纪录片。
相比于其他动物剧情片或者人文纪录片,此片非常无聊。
哈,竟然还有小萌猴吃迷幻蘑菇的场景~~~
她在旁边睡着了。。
最后一句甜美的人声,就很打动人,亚马逊之旅,美仑美奂又历经艰辛😂
吃蘑菇那段儿脑洞好大!
有点抄袭子熊,好多镜头太刻意
starve真人版
从片段来说,还不如《人与自然》精彩。但毕竟这是按剧本演出啊,演员是只猴子……拍了七年。适合博物馆里3D放映。
陪顺顺看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看过就忘了。#20151002
法国人是没有动物世界嘛!
故事情节版动物世界。情节很简单。动物好萌。亚马逊风光无限。适合携娃观看。
我有许许多多疑问:这部电影剧本是怎么写的?角色怎么选的?拍摄过程中每场戏拍了几条?过程中有没有真实的小动物受伤??.....
朋友问我这么无聊的片子你是怎么看的津津有味的,还自带解说词的,可能跟我本来就喜欢看动物世界有关吧,总是会为那些从未见过的动物而惊喜,特别是在热带雨林里的那些稀有的野生动物,有很多都叫不上名字来,感觉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拍动物要比拍人难多了,很佩服摄影师和驯兽师们,能拍的这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