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2010年代-DY-066 一个DJ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妥协,电子乐真好听,但终究不是全部。
喜欢极了。自然而然下去的故事。音乐爱到极。感动。感动。电子音乐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开始了我知道。
如果把毒品的镜头拍得再梦幻一点儿,就经典了。但是导演本身也并没有想去这么做,平静如水的轮回中,才是青年们的伊甸园。
电影的节奏真好,不是说电音那些,电音跟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也确实不错,很好想法。电影的叙事节奏不用费力看到底在演什么,单是跟着叙事的剪辑节奏走就看的很愉悦,当然内容还是能出些东西,内容是叙事节奏的背景,氛围的一部分,是在节奏下笼罩的填充,看保罗他们这群人,随着时间一点点的变化,那种时间流动中带出的人的际遇变动让节奏变得更厚重。一些技术性的过度导演用的手法不是很好,读信读诗浮现重叠画面,去美国飞机地图示意,用的太违和,跟其他的剪辑手法,用的太顾忌观众的感觉。开头动画亮光飞鸟用的也感觉太随意,单单一闪出现有点破坏电影的逻辑,要是从头到尾时不时出现动漫的东西还有逻辑可循。结尾也结的随意,这种节奏逻辑是很难结尾结的好,但是有好的手法的。不过导演没有努着劲硬套不合导演逻辑的结尾也好,她对自己的功力很诚实。
改天一定要写一个《Eden中穿插的Thomas和Guy-Man及车库音乐的兴衰史》!#Flag
看片的前几个月正好去了旧金山的夜店,接触了电子音乐。影片本身并没有拍出什么情怀来,对于主角的生活完全是流水账叙述。可能间断穿插的配乐就是最好的表达了吧。男主很迷人。
最不喜欢的一部米娅
可能期望值太高,对于daftpunk梗还是很喜欢
几位先锋少年在酒精,烟雾,磕药,性瘾和电音等摇滚行为中的成长历程,也伴随着音乐史的兴衰,还有一对旧情难忘的男女感慨着往昔青春岁月。
打低分的多半是期待展现电音文化,但如此生活化的表达其实才更令人动容。Daft Punk的元素不过是锦上添花。
像电子版《醉乡民谣》,剪辑碎得有点懵,但你法现实主义风格也rio有感觉。电影开头不久paul跟朋友闲聊:“那哥们和一朋友组了个团,叫Darling(Daft Punk原用名)”应该是最sad的台词了吧。
精准捕捉到了电音的气质,没有把传记片拍成平铺直叙的白开水。BGM真的是每一首都很好听,手持镜头的微微晃动很棒,年轻人的气质一览无余。这是音乐汗水酒精毒品的伊甸园。
3.0 好老气的电影,看不到电子音乐的活力,所有人都像是从将来的事穿越过来然后被迫玩音乐一样
所以是禁毒宣传片嘛? 男主搭档不吸毒就小日子过得挺好的额. 男主长得好像梅西, 还是长腿升级版梅西, real出戏. 男主是看下去的唯一动力惹. 女导演每部戏都这么法式流水账, 人淡如菊, 真的不烦嘛? 果然是电影手册出身的.
看时感动得不行,但回味起来淡如水
techno拍得这么萎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是为了不让人误入歧途么 daft punk两人不带头套报本名没人认识这种梗也耍了两次 都是不做解释跟门卫尴尬地僵持着 直到host出来说这是daft punk放他们进来蠢蛋 让人不禁怀疑此二人是不是有自闭症 另momasp1原来是个夜店风大院 俯拍镜头也算是一解没有进去过的遗憾了
看Mia的电影如同咀嚼苦莲子,缓缓而来的苦涩。只是将来的事比伊甸园更多了一份从容。
叙事舒缓到和少年时代差不多了 一年一年推进 却好似没有什么剧情一般 从头到尾就是用电音和夜店的场景构成整个故事 还有就是男主的爱情史 不过这条线完全没啥意义 除去格蕾塔·葛韦格的客串部分 剩下就是男主不断卖颜 不过本片还是很法式小清新的 充斥着好看的男孩子们
确实也没什么剧情,平静地接受和慢慢地理解、回味,人生如此。
每个演员的精神状态都好好啊,属于吸了毒还光彩夺目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