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Alice 讲述了50岁的主人公——哥大语言学教授 Alice (Julianne Moore) 发现自己得了非常罕见的“Early Onset Alzheimer (早年老人痴呆)”,在之后病情逐步恶化过程中自己和家人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
同样作为今年靠主角的演技而击出奥斯卡奖水花的片子,之前不久看过的《万物理论》也是一部展现病情逐步恶化的电影。
但《万》貌似更突出了霍金ALS疾病人生中唯美积极的一面,而《依然爱丽丝》却展现了疾病现实的一面。
很巧合的是,《依然爱丽丝》的导演Richard Glatzer在2011年同样被确诊为ALS患者,而很多影评人都猜测那次诊断是促进这部片子成型的一大推手。
影片的拍摄制作质量一般,但是我觉得从演技、到剧本里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很棒,把这个家庭应对疾病的方式表现得很真实、也很踏实。
影片里没有坏蛋,也没有圣人,甚至就连Alice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有时对由Kristen Stewart饰演的小女儿的态度非常不在本)。
但是它对于一个家庭应对妈妈患病的由震惊、到接受、到心碎、到继续的现实,对于表现老年痴呆症对一个相对年轻的事业女人的打击,都非常到位和感人。
Julianne Moore的表演非常有张力,她大呼小叫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很有控制,但又恰到好处,感情收发特别自然,在兴奋点上也就不显得过头。
很多人都说Meryl Streep 是外星人,因为她的演技太超群,太容易被旁人洞察,太善于感染同一场戏里的其他人。
但是在我心目里,Julianne Moore才一直都是这么一个演员。
Boogie Nights里的AV女优、接替Jodie Foster演Clarice,Don Jon里平实又性感的Esther,Game Change里的Sarah Palin,等等,好人、坏人、大小角色,她摇身一变演谁是谁,而且让你觉得那么的轻松,却那么有感染力。
我在大学时也觉得她长得不是我喜欢的那种脸,但是她总是令我很感动。
片子很悲伤,泪点很多。
我不是一个好的电影观众,因为看得太多电影电视,如果觉得以前看过,那么就可能觉得俗。
但凡是电影、电视里有humanity的地方,我都是第一个被打动的。
这部片子也不例外。
看的片子多了,就会慢慢觉得,有时候并不是角色们都在哭的时候你才会哭,有时候,正是角色们在笑着谈论blow job的时候,才是让你感动的。
Kristen Stewart总是提醒我自己曾经喜欢过Twilight,所以看到她总有一丝不爽。
但是她在这部电影里非常好。
前面一段讲到看过太多电影的缺点:由于看过太多Alec Baldwin了,我一直在怀疑他演的丈夫在外面有外遇什么的,但是没有,所以大家不要分心去想了。
影片的重点不是Baldwin和Moore的夫妻感情,而是Moore跟Stewart的母女之爱。
片中的Kristen Stewart 是一个对表演事业很执着的小戏子,前路崎岖,暂时在一个Angels in America的剧组里饰演主角之一Harper。
片尾,她对妈妈读着自己角色Harper在剧本里的结尾独白,而那些语句对于妈妈来讲只是音符罢了,失去了意义。
女儿问妈妈,“这部剧是什么意思啊?
” 妈妈艰难的说出,“Love.” 这大概讲出了我对Angels in America最初的印象,如果你没有看过Tony Kushner写的《天使在美国》,或者2012年的《林肯》,我来介绍一下,Tony Kushner写的东西本来就有些晦涩,我在大学时第一次看完《天使》,就是什么都不懂。
《天使》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种族、宗教、里根的政治、艾滋、性取向……但粗粗一想,这部7小时话剧吸引我的就是冲破这些划分的界限的共鸣和“爱”。
Alice那句呆呆的“love,” 让我觉得格外的熟悉、温馨,也激起了我更多的共鸣和感动(连听不怎么懂话的Alice都能体会到《天使》浓浓的爱意,这还从侧面表明了Kushner 的水平)。
片中的温馨场景不止这些,但是整体带给人的情绪却还是有些阴暗和恐惧的,但它却不让人消极,这是片子的出发点,也是片子的成功之处。
我在《万物理论》的影评里故意拼出了ALS到底是什么,并提到了持续了整夏的冰桶挑战。
但是想想还是不够,既然讲到了两种非常需要关注的疾病,不如多出一份力,附上一段感人的视频(开头比较无厘头):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2NTE1ODE2.htmlALS是比起老年痴呆更令病人恐惧的一种病,由于这种病遗传,很多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否会得病,成年以后每一寸肌肉的抽动都会让自己胆颤,因为那可能就是第一病征。
Alice在影片里的老年痴呆症也是由基因携带的,所以我想让大家看完上面那段视频,然后再想想《依然爱丽丝》里面的一些人物,可能会有一层新的感受。
这篇影评个人的东西讲得略多,但是也介绍了不少信息,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去看看HBO拍的《天使在美国》,它也是压抑却不消极,我把我的毕业论文当作影评发到了它的豆瓣页上了。
另外,《天使》的导演Mike Nichols 11月份刚刚去世,他是得过格莱美、艾美、Tony、奥斯卡四个奖的人,精通各种艺术风格,备受敬爱。
去搜搜他的片子吧。
此刻突然觉得阿尔茨海默症或许是仅次于死亡的一种存在:你还活着,但是你已经离去,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失去的痛苦,面对面喃喃而语,彼此想表达的爱永远再也表达不出来,仿佛是内心最害怕翻起的那个离别的场景,一直难以平息。
试想一下,你会慢慢失去记忆,失去你原本的生活、社交、朋友,失去所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精彩和成就。
就像宣判了你的死期,它会步步地靠近,逐渐地剥夺,也许会慢慢来,也许会很快,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在明天睡醒,你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忘记了身边的人,你感受到正在发生,想要记住却无力抗拒遗忘,那种无力的感觉就像黑幕一样逐渐笼罩自己,最终会困在一个漆黑孤独的黑境。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那些独立的思想,因为那些独特记忆,因为身边所爱的人,当我们遗忘了,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无助和孤独。
正如一位美女哲学家Dr Swing所说:对抗遗忘的终极武器,就是用载体记住美好的,和过去的自己保持联系,告诉自己已经lived a full life,记住自己曾经完满丰富的人生。
而我们更应该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爱在当下,不保留地去表达去陪伴。
在他变成孩子的时候,继续陪伴着他,爱着他,守护着和他之间的回忆。
晚上含泪看完了《依然爱丽丝Still Alice》,现在还不能完全细述我为什么为这部影片流了如此多的眼泪。
也许是因为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人类面对疾病、面对小我的挣扎和无力。
但是通过这部影片我更看到了:你越害怕失去的越会离你而去。
Alice是一个事业家庭都非常成功的女性。
她热爱生活,渴望把生命过到极致。
她喜爱她的工作,爱她的丈夫和三个子女,似乎她太过幸福,于是上帝给她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五十岁生日刚过的她被确诊了老年痴呆症。
而且因为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女性,病情在她身上恶化的更快。
Alice曾向丈夫诉说:她宁愿自己得的是癌症,至少那样她不会有社交障碍。
是啊,体面而光鲜的生活对她来说太重要了。
她享受站在讲台和大家分享她运用精妙词句的能力,享受公众演讲给她的明星光环和成就感。
她出钱帮助自己的两个孩子读法律读医,这是美国最体面的几类工作之二。
高晓松在他的《晓松奇谈》里都说过,美国的普通民众和有钱人都拿着大把的钱给了律师和医生。
她的小女儿Lydia活的最真实,但是在她看来Lydia任性倔强的选择了一份不能有保障的职业:演员。
电影一开头就演到她想改变Lydia的选择,想让她上大学,哪怕是学戏剧。
当她确诊患病后,她甚至以自己的健康为理由想让小女儿就范上大学。
Alice如此强烈的想控制她及她子女的生活,但是她并不像她展现给世人的那样幸福。
小时候,她听到老师说美丽的蝴蝶生命短暂会痛哭;十八岁她珍爱的母亲和姐姐车祸去世;这些事情给了她深深的烙印:她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她热切的想把生命过到极致美好。
但是她没有来得及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就绑架了她:卓越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她把自己过成了完美的Alice。
她生活唯一的遗憾似乎就是小女儿的职业问题,所以她时刻想尽办法想解决。
但是实际上,她想牢牢抓住的一切都在悄然失去。
作为一个熟练掌握文字的语言学家,她在演讲中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忘记某些单词,并最终因为疾病连说出简单的句子都很困难;作为一位被爱着的妻子,当她告知丈夫自己的病情时,丈夫根本不敢相信不敢面对,当她病情恶化时,丈夫还希望她能很好的完成体面的社交,当她半夜呼求着找手机时,丈夫只是敷衍着安抚她;作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母亲,她的子女关系并不融洽,大女儿像她一样追求卓越,热切的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对弟弟妹妹冷嘲热讽…Alice热切追求的一切,也许曾经得到过,但是都非常可悲的失去了,一切都只存留在了家人的记忆里…可叹的是:那个看似最不爱她的小女儿Lydia,是唯一一个在她患病后仍用心和她聊天,关心她的感受的人;是在其他家人,包括她的丈夫为了事业离开时,反而选择回到她的身边照顾她的人。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她的工作最没有价值。
如果你单纯的用经济收入去衡量Lydia,那你还太不懂生活。
在Lydia的世界里,演员是她真正热爱之所在,但是她懂得家人更重要。
她不会为了追求事业放弃对最亲的人的临终陪伴。
所以当爸爸对她说:You are a better man than me(你是一个比我好的人)时,我深以为然。
影片中的爸爸没法充满爱和关怀的面对日渐糟糕的Alice,他只爱那个卓越能干的Alice。
所以即便妻子如此的需要他日日陪伴,他仍会选择事业。
Alice害怕生命的短促,害怕自己没有极致的活着,害怕自己家庭不够美满,害怕子女不够幸福,害怕自己的工作受到质疑(所以她才会如此的在意自己的演讲是否足够完美,是否准确的使用了词句)…随着疾病的到来,她终于飞快的失去了对这一切的控制。
Alice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她生病后脑海里常常跳出的青少年时期的画面来看,从她生病后对老公休假陪她的期盼来看,以及她对子女拥有稳定保障的工作来看,她真正在乎的也许就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而在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她完全对自己能拥有什么生活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的大脑完全不懂得害怕的时候,她却真正拥有了来自小女儿深沉的亲情陪伴。
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你越害怕越会失去的例子。
越是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他们给子女规划学业工作和婚姻,却越发现子女不受控制;越想得到的爱人,尽管倾己所有,尊严、钱财都舍弃,却越得不到所爱;越是想要生活完美的人,越害怕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却越发现自己的人生不完美;越希望被周围人喜欢的人,尽管花了很多心思取悦他人,却越容易发现自己不被人真正的喜爱…曾经成功学在我们的社会非常火爆,但是当大家发现读再多关于成功的书籍,真正成功的也是少数人,而且大家更发现成功的人不一定幸福快乐,不一定真正懂得生命的内涵。
成功学终于失去了市场,毕竟连李开复也需要经历癌症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按照成功的标准,为什么要热切的追求一切,打造外表光鲜的生活…因为我们很恐惧,很迷茫。
社会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我们甚至为此忙碌的没有时间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敢与众不同,不敢离经叛道,沉迷于对过去的悔恨与愧疚,执着于对未来的计划和期盼,却忘了我们真正拥有什么。
Alice在她患病后的演讲中提到:我告诉自己,活在当下Live the moment,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是啊!
他人的看法并不重要,社会的价值观并不重要,我们热切想掌控的一切也终将失去。
我们唯有当下!
活在当下,你不用害怕失去,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活在当下,你不用想要控制,因为你知道一切等你创造;活在当下,你不用担忧,因为对未来担忧的内容是未来才能得到答案的;活在当下,你曾经拥有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
唯有活在当下,疾病才能被真正击垮。
昨天离开家前还特意去了外公外婆原来住的房子,翻出了外公三十年前的工作日记。
曾经兢兢业业过一生的人,最后还是免不了一点一点糊涂起来。
我以为看到《依然爱丽丝》这样的片子我是一定会哭的,但其实观影的过程里我有一点焦虑,按了好多次暂停,去上厕所,去盛一碗粥,去翻看手机,我想和观影内容无关吧,已经慢慢沾染了被碾压成碎片的生活。
若干年前,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寒暑假都去外公外婆家,因为外公一点点糊涂起来,家里需要人陪伴,而放假我在家,妈妈就能轻松一些。
我学会了如何像哄小孩一样地去安抚老人,但也只有洗脸更衣喂药而已;也暗自计算没有兄弟姐妹的自己在父母年老后需要攒够多少钱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陪伴与支持。
我都记不起来外公是最初是怎样昵称我的了,最后只是望着我说“这个小家伙”。
那时候看《我脑中的橡皮擦》好像哭得很厉害过。
在我从青少年到成年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外公一点点的病变而变得懂事起来。
但这些不是我愿意的成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记忆一点一点消退,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可是人们对待老人永远不会像对待小孩那样。
外公过世后我从没梦到过他,直到现在每每到外公墓前也只会沉默着点香磕头,外公那么多的过往都来不及告诉我,也许外公是家里和我最像的人——严谨认真又爱讲道理——但是在我听得懂道理前,外公已经糊涂了。
在我想听道理的时候,外公已经过世了。
于是我只能拼凑着记忆,还有那些手记、自传,去怀念。
很小我就知道,随着年龄增长,病痛在所难免。
现在八十多岁的外婆,也在愈发糊涂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每天念叨最多的,还是我——去了哪里,回不回来,小心翼翼地询问今晚陪不陪她睡。
总是分不清我是要去上学还是去上班,总是反复叮嘱我晚上不要独自出门不要下河下塘游泳……而我,也总是在耐心,冷漠,愧疚,逃避,又再次面对的循环里,无力感倍增。
你知道,更多病痛缠绕的,是普通人和普通家庭。
有时候我觉得我有点儿杞人忧天,于是要求自己保持乐观的勇气,才能踏踏实实过好今天罢。
哪怕是只明明白白活到五十岁,现在也还有一半儿呢。
这会儿,你踏入了社会,自己赚钱,一点点学会享受生活与负责人生,该来的总会来,对不对?
老天爷,我还是有点儿悲观,言不由衷的话,就此打住吧。
《依然爱丽丝》苍白无力的爱!
一位大学教授被诊断出阿尔兹海默病,从此她的生活彻底变了样。
有时候面对死亡并不可怕,失去自我、失去你曾经最珍惜的一切而你却无能为力才是最可怕的。
全片依托朱利安·摩尔出色的表演展现出人们在阿尔兹海默病面前深深的无奈。
以爱为主题,贵在真实,生活还在继续,纵然你是大家无比珍惜的人也无法停止各自追求生活的脚步,只能自己积极面对,爱在此时也显出一丝卑微和无奈。
8分。
ps:被戳中久违泪点!
三次!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应该选择继续生活下去,还是选择安乐死跟这个世界告别?
这是个看似很好决定实则很难的问题。
我们都说生命诚可贵,可当你几十年来所有的记忆都消失的时候,当你无法再辨认出周围所有人,当你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们生命的价值还剩下什么?
其实,如果单纯记忆丧失,比如有人车祸失忆,似乎还没有阿尔茨海默病这么可怕,因为即使你找不回记忆,你还可以重新创造记忆,而他们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最可怕的,似乎还是人们对于这个病症的歧视。
女主曾说,我宁可我患的是癌症,而不是这个会让你接受他人奇怪目光,尊严丧失的病症。
这么看,社会对于很多疾病的认知都是存在疏漏的,比如抑郁症,比如阿尔茨海默症。
影片用暖暖的色调去拍悲伤的故事,人物情绪的变化也很真实的呈现,女主自己,女主丈夫,女主孩子们的不同反应情绪变化都很细腻。
女主虽然从哥伦比亚大学的语言教授变成了如今的样子,可她仍是很幸运的。
周围的人纵然最开始还在表面承认心理反抗她生病的事实,但是后来都是用最浓的爱对待她不离不弃。
影片中有一幕她丈夫在领她去吃冰淇淋,替她点曾经有记忆时喜欢的口味后,默默的在她吃的时候望向她的那一眼,真的刻画的好棒,对妻子浓浓的爱,惋惜,伤感,痛心,苏苏的却看后万分痛心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如果有一天,对于你自己来说,生活已无质量可谈,或者说你都已经不懂什么是生活自己是谁,这对于他人是精神折磨,但却没有人想放手,那么这种时候是就如此生活下去,还是真的早早写一份声明,然后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哪?
大概真的只有那句话,Everyone has his own choice.
Night flight to San Francisco, chase the moon across America. God! It’s been years since I was on a plane. When we hit 35,000 feet, we’ll have reached the tropopause, the great belt of calm air, as close as it will ever get to the ozone. I dreamed we were there. The plane leapt the tropopause, the safe air, and attained the outer rim, the ozone, which was ragged, torn, patches of it, threadbare as old cheesecloth, and that was frightening. But I saw something only I could see, because of my astonishing ability to see such things. Souls were rising, from the earth, far below. Souls of the dead of people who’d perished from famine, from war, from the plague, and they floated up… Like skydivers in reverse, limbs all akimbo, wheeling and spinning. And the souls of these departed joined hands, clasped ankles and formed a web, a great net of souls. And the souls were three-atom oxygen molecules of the stuff of ozone, and the outer rim absorbed them and was repaired. 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 At least I think that’s so. —— from《Angels in America》译文:坐晚班机飞机去旧金山,追着月亮,划过美国。
上帝,我多年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我们就会到平流层,在完美的无风带,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到达安全气流,在臭氧外层边缘,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像旧布一样破旧,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因为我有看到他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飘舞而上……像反向的跳伞员,双手叉腰,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脚靠着脚,形成一张网,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它们被臭氧层吸收、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至少我这么认为。
好莱坞的专业人士大概是从题材上、以及奥斯卡影后的名声和演技上对此片致敬吧,但作为观众来说,此片叙事平淡无奇,戏剧冲突相当俗套。
大概是美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本来就比较淡吧,我没有看出家人对主人公有多么深的爱,感觉只是在尽义务。
本片只能算是那种“唤起社会关注某种弱势群体”的宣传片吧。
跟以前的《雨人》《叫我第一名》这样类似的片子比太差了。
1 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我脑中的橡皮擦》是典型的韩剧有三宝套路,车祸、癌症、医不好,《Still Alice》则一直既往地拷问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抗击打能力。
以Memory为主题,很容易讲出吸引人的故事,尤其是科幻片,比如Totally Recall,Edge of Tomorrow,Source Code这一系列。
记忆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穿梭,于细微之处寻找痕迹。
记忆如果错乱倒置人格分裂,则是数量更加庞大的精分片系列。
看过一篇叫《逆行的钟》的短篇,讲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人的降生是从墓地开始的,倒着活回去。
“他们变得相爱,变得彼此信任,变得默契而心照不宣。
然而残酷的时间随着逆行的钟渐渐吞噬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他们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会共同遗忘一件事情,感情也会随之减温。
于是他们渐渐开始有隔阂,变得陌生而拘束,不过他们之间也回归了几分激情与新鲜感,言谈间多了几分羞涩和矜持,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脸红心跳的瞬间,他们虽然不再亲密,却开始像朋友一样相敬如宾,他们忘却了所有彼此的缺点与不快,尽管每一天的对方都会显得更为陌生而神秘,但这种青涩的感觉却无端让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终于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最后一杯咖啡,将对方的电话从自己的手机里永远地消去,然后开心地交谈,彼此寒暄。
当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远远望着她时,脑海里仅剩下对于她的好感与好奇心在燃烧蒸腾。
最后,他起身倒着走出了咖啡店,而那个姑娘,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回忆里存在过。
”故事讲的非常浪漫,就像是《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在恰好的那一刻里的所有心动。
但阿尔兹海默症的遗忘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残酷的。
因此也是这一类片子存在的意义。
2 Alice的身份设定是知名语言学家,或许是为了加深人生无常之感。
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她对抗遗忘的方式的逻辑性,文件夹分门别类,记忆练习,用笔划字以避免重复。
由此就比别人忘得少些吗?
并没有。
分享会上的演讲尽显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病中的悲怆,去忘记曾经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那一刻她是格外清醒的,格外痛苦的。
3 跟韩剧的为爱痴狂完全不同,看病有医院和医生,在家有护理,影片所塑造的丈夫对Alice的实质性关怀几乎是缺席的。
从得知病情的焦躁,到看着Alice半夜找手机的无语,再到最后的离开,他是诚实的,难以接受这一切。
丈夫预设的垂垂老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不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这与韩剧里面痴情男子的设置截然不同。
Alice曾经自己去看过疗养院,但最后她已经丧失了主导自己的能力。
4 子女关系的布置上中规中矩。
三个孩子,一个学医一个学法一个拒绝上大学。
在这里可以关注两点,一是基本反应了美国的亲子关系,双方都是独立的人格,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父母皆祸害』所描述的种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尽管Alice非常希望小女儿上学找份稳定工作,当终究也只是止于念叨),弊端则是亲子之间似乎也没有那么亲密(《八月奥色治郡》),涉及到的是东西之间的家庭伦理。
二是三个孩子,最终来陪伴Alice的是看起来最『失败』的小女儿。
注意父亲和大女儿、儿子讨论如何『处理』Alice的那场戏,三个人围坐在饭桌,表明仍然维持着家庭的温馨,Alice独自坐在客厅对着他们,跟家具混为一体。
三个人相互肯定对方的付出,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
只有家庭会议上缺席的小女儿Lydia,第一次说她看出来妈妈有病了(被大姐打断),第二次耐心回应妈妈的反复提问(被大姐打断),第三次问妈妈这个病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妈妈说完之后她说那真是挺惨的,两人对视而笑,第四次把自己的日记放在妈妈床上,写着No Secrets(对Alice来说已经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对她来说是对母亲彻底敞开胸怀),第五次给她念剧本,问她你觉得这个讲的是什么,妈妈说,It’s love,两人一起笑了。
大姐作为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Lydia作为『浪荡的真诚者』的形象,可以继续分析。
5 假如人生的最后,只能活在一个moment里面,你猜最后会记得的那个是什么?
以往看到小说或是电视剧、电影里有男女主角得病,总是不屑地觉得“好假,怎么又拿得病或是车祸搪塞观众”。
直到自己身边开始出现真正得了不可能再好了的重病的人,才发现原来其实病痛和死亡一直离自己很近,不知何时,它就这么来了,你所能做的只有接受,无法拒绝、无法逃避、无法逆转。
有两个不太远房的姐姐,都是非常不容易地从宁夏考出来、名牌大学毕业,一个二十头,一个二十尾,却在人生的大好年华时,忽地就相继被诊断出一种基因病变的毛病,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会逐渐萎缩、失去力气,没有治愈的方法,唯有吃昂贵的进口药延缓。
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过去,我逐渐看着她们两个从要扶着墙走路到只能做轮椅才能行动,从能够看书解闷到现在电视都看不了多会(牵着眼球的肌肉也在退化),等着她们的继续恶化将是完全不能动、吞咽都会没有力气做到,等等。
剧中的Alice不断让我想起她们,Alice的老年痴呆症是在脑部的,身体并无大碍;而那两个姐姐的病在丧失身体的自由,而脑子依旧是百分百清醒。
我不知道哪一个疾病更残忍一些,可是可想而知那种看着生命一点一滴每天从身上消失逝去的感觉会多么恐惧与无力对抗。
这种缓慢地一点一点夺去生命的病,最残忍的不是身体疼痛,而是它将人一点一点剥去自尊和体面、让病人一点一点不成人形——无法行走久了,腿就萎缩,背就弓着,脊柱变形;长期无法出门呼吸新鲜空气,面色就枯槁,丧失全部气色;长时间没有敏锐思考的能力,目光就呆滞,眼球变得浑浊。
在电影里,Alice几乎还算是优雅地病着,可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生命被病痛逐渐抽去的过程从来都是丑陋与无尊严的。
我原本以为自己已对生命看得很淡,我很清楚每个人都总是要走的,早晚的事情而已,可是看到这样加速流走的生命,终究还是会伤感。
在这样无法挽留的狂流中,人们能够做的难道只有等待死亡?
去年的有一天,比较年长的那个姐姐突然宣布自己网恋了,要带着所有的钱投奔山东的一个男人,说他答应要娶她。
所有人,家人和亲戚,着实全被她吓坏了——大家自然觉得像她现在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状况,不可能有人真爱上她,何况是完全没有见过面的网友,所有人都觉得那个男人肯定是要骗了她的钱就把她抛弃,于是都反对她去山东结婚。
不久大家又得知,那个男人,是个脚有残废、还有个儿子的离婚人士,而且家里很穷,居住环境比较差,于是所有人更加觉得这事像是个诈骗预谋,怕姐姐去了就被人抢了所有存款,然后就被抛弃,或者家暴。
但是她坚持要去,说什么都要去,谁的劝都不听。
我想,大概她把这段感情当做是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吧——一个在彻底被病痛夺去自己前得到“幸福”的最后机会。
那时候我的想法就转变了,我突然觉得既然是这样,那就让她去吧,既然已经处在走向最坏结果的路上,那岔路上突然射进的一缕阳光为什么不抓住它呢?
虽然不知这是天堂还是地狱的一束光,但或许是她人生里最后一个可以赌一把的机会。
经过了好几个月的争执与僵持,她还坚持着,她的家人拗不过,就只好把她送去了山东。
没有婚礼、没有祝福、没有新房,他们就这么住到了一起。
出乎所有亲戚的预料,竟然这一次姐姐赌赢了,她的男人对她很好,之后的几个月里,家人、亲戚分别去看望了她,都说男人非常照顾她,他们生活得安好。
或许这也算是一个注定了悲剧结尾的故事里,一个小小的温暖段落了。
就像电影的结尾,Alice的小女儿搬回纽约照顾她,给她念了“Angels in America”书里长长的晦涩的一段,Alice自然已经完全不知道女儿在念些什么了,女儿做到妈妈身边,温柔地问妈妈刚才她念的是关于什么,Alice说:“Lo..ve.....love”。
如果生命注定是向死而生,明白并接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若还对人世间有些许执念的话,一定不是功名财富,而是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爱了。
演技确实好,但电影看到后来我都开始快进了。。
故事递进得太快或者说病情发展得太快 割断式地 病情就突然严重了 俨然像一个科教片 不像电影 导致情绪传达不到位 摩尔阿姨这次的演技好像有点在她水准以下 而K就是一个LGBT流量明星,真心无演技可言
讲真,电影这个产业,除开恐怖悬疑惊悚片几乎每个片种都在挖空心思煽情,恰恰这种真实主题的反映往往避重就轻
大学教授摩尔遗传性的阿尔茨海默症爆发,整个剧情编的太平了,三个孩子里面,她只跟从事表演的女儿有个争执到和解的过程,另两个没什么用,丈夫和医生也都挺友好没什么矛盾点,她本人的痛苦是来自从靠脑子吃饭变成了记不住事的落差,但这点就是在台词直楞的扔给观众,没有从前多犀利而如今迟钝的对比。我觉得是跟编导的境遇有关,正在得病的这一对同性爱人编导,已经没有体力和心力去还原健康状态的感受,中段摩尔作为病人的五分钟小演讲也像编导在自述感受,片尾她试图自杀又打起精神过日子,这些都是全片作为编导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份真实感受也许动人,但全片素材的编织只能说是按部就班没什么尖锐、有趣的桥段,手法也偏纪录片,有点冷漠的扔给观众这第三方观看,你看不到这个角色昔日神采的痕迹,全片在精神上可以说是垮掉了
表演没得说,片子实在是含蓄得过头- -
演的真假
珍惜眼前的美好,接纳时间的流逝,学习失去的艺术。(看到里面Alice服用的药物还是基于Aβ研究产物,结合前段时间的学术造假,感觉更难过了,药物也都是无用的,没有人能阻止记忆离她而去
除了演技,其他的好平庸啊
请继续陪跑
阿尔茨海默病历程,电影没有卖弄苦情,印象加分。越是克制内敛,情感内核越具爆发力,不苦情反而更悲伤。剧本给了摩尔阿姨发挥的空间,摩尔阿姨也成功的完成了这次个人秀,个人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表演。
怎么说呢,就像正常人眼里的盲人、男人眼里的女人、女人眼里的男人。
陪伴胜过治疗。说宁可患癌因为有丝带组织让人很骄傲,——可以理解但很伤人。预设高知中产背景是为了戏感吧,不知如果女主家底不好该怎么办,一般人也难拥有这好几套房产,好几个优秀儿女,患者们呢?那些醉人的光圈和失焦惹,太老套了,如果不是朱阿姨演技赞,这片就挂了,三星半。
就在我以为今年没什么可看的电影的时候,这片突然冒了出来!
典型的名不副实……摩尔阿姨个人演技秀之外毫无亮点。6分合适,拉低一下评分。
我们对认知水平从婴儿成长到成人充满期待,对成人退回到婴儿却缺少耐心。认知功能障碍带给家庭的伤害比机体功能障碍更大更远更令人绝望。6
没感受到朱莉摩尔的特别牛逼的演技,同类型片子远远输给爱丽丝·芒罗编剧的柳暗花明。奥斯卡入围不了吧根本 = =
比起原著,电影大概只在靠摩尔阿姨撑场。并不爱丽丝,别叫依然了,谢谢。
片尾,女儿对妈妈读着自己角色在剧本里的独白,而那些语句对于失忆的妈妈来讲只是音符罢了,失去了意义。女儿问妈妈,“这部剧是什么意思啊?” 妈妈艰难的说出,“Love.” ——摩尔阿姨讲对生命的感知与爱一丝一点地渗透到灵魂的深处。learning the art of losing.
导演能力不行,有几场戏的运镜特别迷,整体设计感不强,浪费阿姨好演技。
不喜欢,就讨厌电影里这种美国中产阶级虚头巴脑的假装有情义的调儿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