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逃出绝命镇》最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全片没有一个感官意义上的恐怖镜头,那些一惊一乍的视角转换和司空见惯的恐怖意象都被谨慎地屏蔽了。
相较于恐怖,它更愿意营造怪异和扭曲。
所有真正优秀的恐怖片都不会只停留于感官层面的刺激,而注定与人们的焦虑息息相关,这些焦虑可能来自于所处环境的文化压迫、黑暗的历史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慌,换句话说,所有真实的、深刻的、切身的恐惧,都是一种焦虑的外化,那些恐怖意象只是负责将焦虑进行具体化展示的媒介。
在经历了血块、内脏的恶趣味以及交响诗般的嚎叫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发现恐怖片这种独特的类型电影的精神意涵。
从反射中东地区女性内心压抑、权利被剥夺和极度恐慌的《阴影之下》到反思宗教狂热和反射人们对于封闭恐惧的《女巫》,都是如此,而这部从一出生就超级热门的《逃出绝命镇》,从精神意义上,同样一脉相承。
它用一个恐怖故事毫不掩饰地反射了一个有关种族歧视的政治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点讨巧也有点投机,但它确实从另一个维度重新开掘了恐怖片的可能性。
相较于绝大多数标准制式的恐怖片,《逃出绝命镇》更趋近于一次狂想。
一群疯狂的白人以及一个亚裔,引诱一个又一个黑人来到郊外的宅邸,把自己的大脑、神经系统接入那些黑人的身体,他们利用黑人的体魄让自己得以重生和修正。
听起来,它更像一个怪异博士的故事外壳,但它有效地节制了这样的趋向,把它导入了一种日常化的叙述。
白人姑娘和黑人男孩跨越种族的恋爱,从一开始就被置于焦虑的炙烤之上——他们要在周末第一次回到女孩父母的家。
这种俗常化的开端将人们代入了一种错觉的预判之中,这或许将是一段现实主义的猎捕,偏见和歧视会将一个黑人男孩逼入险境。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故事拐向了另一个方向。
《逃出绝命镇》有众多秘而不宣的细节,有些被当做铺垫,让人们在结束时恍然大悟;有些被当做隐喻,以便在高潮时推进情感。
比如最初,在回家的路上,两个人开车时因为意外撞死了一头鹿,不得不叫警察来处理,警察要求坐在副驾的黑人男孩也出示身份证明,但女孩一脸正义地百般阻挠。
人们觉得这是一个有着平权意识的现代姑娘对于自己黑人男友的保护,在这个偏远的,闭塞的,保守的地方,警察仍然象征着压迫少数族裔的存在,而事后证明,那不过是一次对于自己参与的犯罪踪迹的遮掩。
这种难以分辨的虚情假意在随后的故事里愈发弥散。
在那座庞大的宅邸中,黑人男孩见到了一群又一群举止古怪但言行和善的白人。
没有明显的歧视,但却能感觉到更深层的不安。
从这开始,电影对于现实的关照愈发明显——如今的歧视已经弱化了那种物理性的攻击,转而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又难以名状的感受,让人们惴惴不安却无法申辩。
那个周末聚会的场景,那个聚满了白人的院子,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微缩隐喻。
在走廊里,女孩的父亲向男孩介绍自己父亲当年的境遇——在希特勒看重的那届奥运会上,败给了一位黑人田径运动员。
看起来这段对话让女孩的父亲摆脱了歧视的嫌疑,但不久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段叙述其实是在邪恶地宣告黑人男孩的命运,他即将被纳入跨人种的嫁接工程。
从表层上看,这样的方式似乎不是一种歧视,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歧视,都是以排斥作为表现形式的,但这群人却选择了与黑人合二为一,但其实,这是将黑人工具化、功能化、物体化的最极端的方式。
那个在院子里拍卖黑人的场景,用无声的手势,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刻,这个故事又自然而然地接通了历史,贩卖黑奴的戏码仍在上演。
而与此同时,黑人男孩儿被一群衣着体面的白人环绕,围拢的时候,被他们问及各种古怪问题的时候,被老太太抚弄肌肉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对于当代社会的某些具体情境的戏仿,那是一种无声的压力,一种形态柔软的围猎——你被猎奇、被玩赏,像一个动物。
《逃出绝命镇》是一部高度象征化的电影,你不能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标准去挑剔其中的逻辑,但是它又绝非带有超自然色彩的传统恐怖片,严格来讲,它更像那种带有着科学狂想气质,邪恶阴郁,散发着cult气息,以小博大的典型。
它链接着现实,对应着历史,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所传递的那种恐惧感仍将持续。
刚开始看预告片还以为是一部神作,结果感觉就像是一部为了反思而反思的作品。
就感觉过去爷爷奶奶做了一顿忆苦思甜饭,但苦恼的发现过去的食材都已经被人挖掘光了,因此特意把许多高级牛逼屌炸天的素材倒在一起,随便一搅和便让你吃下去,再告诉你他们当年就是吃这些东西这么过来的。
故事大概也就是讲有一个住着全是白色深井病的小镇,里面有一家通晓催眠术的家庭。
他们据说是柏林奥运会跳远运动员的后代。
他们没事派出自己的女儿,到外面去勾引黑人,引诱他们一起回家,在把他们催眠改造,(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最后把他们卖了。。。。。
这个逻辑我真是不能懂啊。
有人说美国人对于种族问题不够关心,否则也不会天天发生那么多抗议和暴动。
然而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不同人的关注度不同导致的。
黑人过度关注,导致一惹他们不爽就暴动抗议,白人没那么关注,就觉得黑人没事总抗议,而其他肤色的人就在瑟瑟发抖。
举个例子,中国记者在采访NBA的更衣室里球员时提前告知不能说“那个”这种语气词,因为会被误听为“黑鬼”这个单词。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但是过度关注就是自找苦吃。
总是陷在过去的人,总会怀着一种苦痛的心情,奋发。
但是这种心态却会限制自己。
历史,该去关注,但可别陷在里面了。
死的历史用墨水书写,活的历史则用鲜血。
种族歧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塞尔玛》、《相助》、《神迹》、《死囚之舞》......都是赫赫有名的“种族”电影。
看多了这些被贴上“不公平”的标签的电影,对其中人物的悲伤、痛苦、失落等情绪会有些麻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审美疲劳吧。
电影其实是需要创新的,而这种创新不是内容上的打开脑洞,而是构思上的推陈出新,技巧上的匠心独运。
同样也是一部有关种族歧视的电影,《逃出绝命镇》却让人看的格外过瘾。
影片用了大量的铺垫让情节可以顺行而上,从而一步一步的铺展开现实的真相,罗斯和克里斯之间的相处,罗斯和家人的相处,克里斯和罗斯家人之间的相处,在小心翼翼中,透露着黑人身份的尴尬。
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关于种族歧视的历史似乎一直都在上演。
美国国会1964、1965年分别通过《公民权利法案》和《选举权利法》,以法律的形式终结了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
然而,事实上,这么多年来,种族歧视的问题一直没有消解,反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在年轻一代中发酵。
比如,社会地位的不公平,让黑人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美国将近百分之七十的警察都是白人,这就让执法过程存在了强弱不公的局面,最终导致的问题就是种族冲突。
《逃出绝命镇》中的黑人克里斯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因为自己的黑人身份顾虑重重,可是,这些问题又不得不面对。
除了身份的敏感之外,克里斯还有的母亲,也是他的软肋。
种种设定,让克里斯这个角色饱满而真实。
克里斯和黑人兄弟安德烈·海华丝之间的碰撞,用黑人独有的文化作为碰撞,在配上诡谲的音乐氛围,着实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
这种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电影,想要玩出新高度,必要的铺垫是不可少的。
而本片的导演乔丹.皮尔,的确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到位。
很多影迷都表示这部电影和《万能钥匙》极为相似,不可否认,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万能钥匙》使用的是巫术,《逃出绝命镇》使用的是医术。
如果说巫术给人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吸引和震撼,那么,医术带来的则是感官上的吸引和震撼。
其中,贝蒂.盖布雷尔饰演的黑人女仆乔治娜,将各种复杂的情绪演绎的非常到位,“身体里住着另一个人”的乔治娜,给影片后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而这也是电影的精彩之处。
虽然《逃出绝命镇》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导演的用心可见一斑。
整部电影完成而流畅,节奏感把握的也非常到位,虽然催眠的设定有些突兀,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观影感受。
《逃出绝命镇》将历史的伤疤重新撕开,“你们的基因特点就是如此”、“黑色在现在反而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些没有任何种族色彩的评论是当今美国人的真实想法还是电影刻意的设定,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其中有导演对美国社会的一种愿景。
一部电影,如果从不同角色视角,例如从男主,从反派,甚至从编剧的视角去看整个故事,依旧能达到合理,这个故事就成功一半,如果无法自圆其说,再精妙的设定,都毁于一旦。
这个故事设定的败笔,在于黑人女仆和黑人男工。
看完电影我们知道,黑人男工女仆分别是女主的爷爷和奶奶。
他们换脑是为了获取更强壮的身体,延续自己的寿命。
可白人换完之后,难道就是去为了黑人男工,黑人女仆,黑人性奴???
看完电影,你肯定知道他们是为了演戏给男主看,可爷爷奶奶你们二老真的诱骗了男主了吗?
本来男主并未起疑,直到黑人女仆和男工的出现,他们是黑人,黑人也就算了,还从事地位低下的劳动力,地位低下也就算了,还个个精神不正常。
直接让男主起疑,并告知了朋友,获得了强大的场外援助。
仔细设想,如果没有这两个黑人,男主顺理成章去女主家,没有任何异常,就是正常家庭,然后男主不会联系朋友,没有警觉就被顺利换脑了。
这样成功率不是很高吗?
但这样剧情很乏味,所以塞了两个神色诡异两人,让观众好奇是怎么回事,同时暴露了反派的意图。
所以,黑人爷爷奶奶的戏份,在这个故事里,对自己儿女以及孙女,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成了搅屎棍!!
但对编剧是非常有用的,除了帮助编剧故布疑阵,大大迷惑观众,增加悬念,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男主及其朋友,提供可疑线索和情报。
说真的,爷爷奶奶,你们这时候还不如去旅游渡假呢,非要参一脚做什么?
有技术缺陷的换脑手术让你们演技天生拙劣,而且时不时跳戏,就不要给自己加戏好吗?
或者女主直接说爷爷奶奶过世或者住在其他州,爷爷奶奶住到其他人家嘛。
可真是这样,编剧可不干,这电影要是没有黑人符号了,还怎么拍?
自己选的设定,哭着也要瞎编下去!
所以,强塞了这两个角色进去,但编剧,如果你一定要强塞,至少把他们写得更合理。
电影没有鬼没有变态杀人魔,一切来自一个家族的可怕想法,可怕的是一家人都是专业人士而有着坏的思想。
故事题材不算太新颖,但是细节部分真的不错,足够惊悚,除了故事外角色设定也有很创意的方面,这次白人全是坏人,黑人变成了受害者。
主角最后逃出时没有花销的打斗,用坚决残忍的方式杀出一条血路,这段很血腥精彩。
就像是闹剧版的《万能钥匙》,情节设定比较新颖,悬念铺垫十足,氛围把控得也不错,伏笔一个接一个,埋得利落又扣人心弦。
等你知道最后的结局再回头来看,就会发现前面密密麻麻全是埋好的坑,虽然开始节奏有点慢,但是越到后面越精彩。
这片子不仅适合恐怖惊悚片的影迷,也同样适合所有类型的观众,虽然是一个种族牌的片子,但整体的表达方式却不是以往同题材的老生常谈,观众会不自觉地去猜测所有角色背后的秘密,在各种悬疑的同时导演也不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而且这部惊悚片,折射的种族对立,毫不隐晦,虽不一定高明,但绝对尖锐,虽然没有美式恐怖片的满屏鲜血和怪力乱神,但是整个虚伪到极点的社会和对个人的异化更令人脊背发凉,这是一部出色的处女作,种族主义与悬疑惊悚的出色结合让《逃出绝命镇》具有了令人惊喜的社会批判性,同时一点也不觉得突兀,推荐。
当大多数电影反映种族偏见还在引用百年前的奴隶制时,本片的导演乔丹·皮尔探讨了一个更加贴近当下的问题——从少数族裔外在的文化贡献获利的同时,却无视甚至企图抹杀他们内在的真实感受乃至精神,这难道不是奴隶制的现代变体吗?
皮尔身为非洲裔美国人,同时还是个恐怖片骨灰粉,坐在漆黑的电影院里看着银幕,却从未看到能真正代表自己族裔的人所思所感的角色和故事,对由此产生的失语及无力感深有体会,而本片中主角遭受催眠后被困于的The Sunken Place正是来源于此。
The Sunken Place这部电影之所以意义深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美国种族问题不流于表面的呈现,但受限于文化背景关于这点我能讲的也只限于此,再多说就是装逼了。
接下来我打算单纯从一部恐怖片的角度来审视本片。
刨除社会隐喻的部分,作为恐怖片的本片中诸多桥段与其说是恐怖更不如看成尴尬,与其将本片称为恐怖片不如当作社交恐怖片,我之前经常困惑为什么很少有人用拍恐怖片的方式拍摄社交恐惧这种被青春片和喜剧片垄断了的元素。
当然本片也有更加主流的恐怖氛围营造,皮尔就像很多恐怖片导演一样,经常误导观众,再打破他们的预期以唤起特定的心理反应,而有些时候他又会完全顺着观众的思路走,通过适当的暗示提前告知观众结果,以求当观众的预期得以实现时的感受更为强烈。
但无论他采用何种方法,都时而失手。
这也引向了我对本片的恐怖片身份的看法。
大多数情况下逻辑严密的剧情推进、冷静机智的主人公、对恐怖片套路的巧妙利用以及对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都说明皮尔对该类型电影的深刻理解,但他又在影片中直接照搬早已用滥的桥段、设置低级的jump scare、并在关键时刻大幅降低剧情的严密性,也似乎说明在恐怖片技巧的视角下逃出绝命镇并没有超过当下美国院线恐怖片的平均水准太多。
虽然这些弊端都可归结为编剧导演能力尚不娴熟,然而联系全片我还看出了另一种可能,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偷懒”:皮尔希望本片剧本的所有部分都能以种族偏见为中心,尽量赋予故事的各个桥段一定的含义,避免无意义的情节,使故事整体更连贯统一,但这么做又是与人物和剧情的真实自然发展并不完全一致的,因为越是贴近现实,也就越不可能保持事态发展和人物行为相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统一和连贯,当然这种矛盾是可以通过编剧的用心创作去消解的,而皮尔也是在这部分偷懒的——棉花堵耳逃生是个绝妙的暗喻,用很不方便的鹿头标本作为杀人武器勉强可以理解,女主明知闪光灯会唤醒宿主的意识还作死递枪给她外公就是超现实的愚蠢了。
导演希望保持故事的整齐划一,而又不愿意避免剧情推进上的生硬的情况在本片中比比皆是,有些尚能接受,其他则完全是硬伤。
而作为本片最大反转的换头手术,它的工作原理除了呼应剧本主题,为故事逻辑找到一个支撑点以外,没有任何独立的并不服务于剧情的一面,也没有和影片前半段相对贴近现实的基调相吻合。
这就像在一部看似写实的侦探片中,主角企图破获一场在某个城市中几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20个受害者以同一方式被杀害,却只有一个嫌疑人的案子,而最终谜底是,嫌疑人是逆闪电。
你能说这不合逻辑吗,也许不能,只能说,方便、够方便。
或许皮尔并没有意识到剧情是否能找到符合逻辑的解释与编剧意图是否盖过了故事逻辑不是一个问题。
逃出绝命镇》是一部很可笑的电影,整体透露出的阴阳怪气的气质,让人大跌眼镜。
很多人把它当恐怖片看,但其实并不恐怖。
整部电影直到最后10分钟才见了血,杀戮也是草草了事。
种种迹象显示出《逃》的创作者根本不想把它弄成恐怖片,而是用恐怖片来伪装某些政治意图。
《逃》的中心思想很赤裸,就是在美国社会还有3K党那样的白人组织存活,他们还在继续迫害着黑人,甚至拿他们的身体当做续命工具。
他们迫害的手段也很可笑,就是豁出去女儿,让她不断勾引黑郞回家,然后母亲在人家眼前搅和瓷杯给人家催眠,把老黑弄晕囚禁,最后村里抓阄从要死的人中选出一位,由父亲开刀把老人的大脑移植到黑人的身体内。
完活!
我想说WTF!太荒诞了吧!
用勺子搅和瓷杯就能给人催眠?
怪不得搞对象的人都喜欢去星巴克。
还有被换脑的黑人都成了家里的佣人,其实他们是女主角的爷爷和奶奶,这家人好像太不孝了吧!
老人如果知道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到最后不是过更好的生活,而是做下人,恐怕他们也不会同意吧!
片中给出的解释是这项技术不完善,黑人的记忆会突然被手机闪光灯给激活。
反正都是瞎掰的,变出花来也是假的!
整部电影的剧情都是胡说八道、危言耸听,如果还有人肯投资拍《惊声尖笑》系列电影,拿《逃》开刀是特别好的选择!
尤其是那个金鱼眼的女佣,演技真的超级棒啊,但她诡异的表情,总是让我觉得搞笑更适合她。
其实在美国,也不乏这样、那样的离谱谣言被大肆炒作、散布,愚弄着老百姓的政治取向。
比如大选前,某媒体爆出希拉里两口子都是恋童癖,他们和某个大亨一起贩卖人口,经常坐着“洛丽塔航班”去东南亚的某个小岛淫乐,不仅如此,华盛顿的一家披萨店后厨就是虐童基地,店里的菜单包含了暗语,点菜就是找不同种类的小孩儿!
可笑的是,竟有很多人相信这样的谣言,甚至一个老哥竟拿着枪去了那家披萨店要“亲自调查”!
所幸没有人伤亡。
上述离奇情节也够拍电影了,再来个《逃出披萨店》、《逃亡洛丽塔》,也一样有市场。
但这些东西只能让美国社会越来越分裂,越来越多疑,越来越可笑。
影片中的台词“如果奥巴马选第三次我还投他!
”更像是一句笑话。
奥巴马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平庸的总统,他的政策如今也被全盘否定,不知还有多少人对他有所留恋,看来影片的主创就是其中之一。
《逃出绝命镇》这么离谱的电影也能被人吹捧,显然是闻到了社会上的某种味道。
如今反对特朗普的人大行其道,他的白人至上、美国至上口号让黑人和移民们感到了恐慌,而好莱坞一向是惨败的民主党的活动中心,所以这种荒谬电影的出炉也不足为奇了。
意识形态是一件可以操纵民意的大杀器,曾几何时,中国人也被当做“黄祸”、“蝗虫”被美国人大加贬低,我们也成天在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
希望大家把这些东西都看成笑话,不要太认真。
逃出绝命镇Get Out 1 主旨:从影片的主旨来说,表现的是反对种族歧视的题材,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说,显然,这是一个大视角,大题材,能引起全世界太多人共鸣的话题,就如同《大卫戈尔的一生》之废除死刑,就如同《勇敢的心》之For Freedom,就如同《出租车司机》之民主自由,都是大格局,从这个角度说,《逃出绝命镇》是成功的。
2 类型:从影片类型看,这是一部主要悬疑,兼具点点恐怖元素和喜剧元素的电影。
影片步步深入,层层铺垫,营造出了悬疑氛围。
悬疑氛围的创造,能够有效的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单纯从悬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影片做的并不好。
3 铺垫:(比较明显的)a) 影片开始,黑人被绑架,然后就没了下文,直到后来在Party现身b) Rose反对白人警察查看Chris的身份证,观众在当时会以为是Rose反对种族歧视的理所当然的反应,观影后回想是因为Rose不想泄露Chris身份导致以后麻烦,算是一个铺垫,但是恰巧这看似较好的铺垫,我却觉得大有问题,见后c) Chris给发小打电话的时候让发小和Rose也通电话了,只说了两句就挂了,但是仅有的两句中,Rose说我跟Chris交往其实是给咱俩做铺垫,当然这是普通聊骚的桥段,不知道是否导演有意为之,为以后Rose物色下一个目标做准备?
此话题见仁见智d) Rose父亲介绍自己父亲的时候说,他一直坚持锻炼跑步,结果影片就出现半夜男佣跑步的桥段,细心的观众可能会看出点什么e) Rose父亲说这是一个极其适合于隐居的场所f) 宾果游戏场景,显然就是一场无声的拍卖会,这个时候剧情已经相当明显了吧4 隐喻:(其实和铺垫是一样效果,只不过手法比较隐蔽)a) Rose父亲介绍佣人的时候说,雇佣他们来照顾父母,无法忍受父母离开自己b) Rose奶奶的欲哭还笑,以及被绑架黑人的表现,展示着被害者的本身宿主潜在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泯灭c) 被绑架黑人气急败坏的对Chris喊着:Get Out,这有双重作用,第一是点题,第二有可能是宿主的潜意识d) Party上盲人(后来的买主)跟Chris交谈,谈到我希望拥有你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影后想想这句话,细思极恐啊。。。。。。
原来他说的是真的,只是最简单的话面意思而已5 漏洞:从种种铺垫和隐喻来看,导演是耐心细致的,但是片中却出现几个令我我发忍受的瑕疵,当然我说的并非是能否实现换脑手术这种吹毛求疵的话题。
a) 无论如何,种种行为,都是实实在在的犯罪,Rose一家心知肚明,所以必然会做很多安保措施,但是,Rose第一次和弟弟合谋拐骗片头的绑架者,然后无人问津,不了了之,这有情可原,正好导演可以表现黑人社会地位之差b) Rose反对白人警察查看Chris的证件,可想而知是担心日后查询人空失踪案查到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还是需要小心防范的。
但是,他们却交往了4个月,而且还认识了Chris的发小好友,而且还让发小知道Chris失踪前是跟Rose去了她家。
c) 从后面看,如果Chris失踪了,Rose可以说Chris已经从她家离开,但是无论如何,警察都会到她家去探访,她家竟展示着着她以往每一个战利品的照片墙d) Party上,Chris不小心用闪光灯给被绑架者拍照,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他们竟然无人制止,难道不知道拍的照片随时可以分享给全世界嘛,这可是一个非法绑架的失踪人口啊e) 四肢被捆在椅子上,扣坏了沙发,这个时候,能用手撕到棉花塞到耳朵里面嘛,我试了一下貌似是实现不了f) Chris最后和男佣搏斗,快完蛋了,竟然还能腾出手来,从容的对准别人的面部,从容的按快门g) 换脑这么牛逼的手术,竟然都不防尘,随便开门啊(吹毛求疵一下)6 对比:逃出绝命镇正好是具有悬疑色彩,而且是以他人身体为自己续命的题材,刚好和《万能钥匙》吻合,所以只要是两个片子都看过的,不能不令人放在一起作为对比。
首先说明,二者的主旨是完全不同的,逃出绝命镇格局更大,表现的题材更好,这是加分项。
但是万能钥匙仅仅是一个故事片,讲了这样一个悬疑故事而已,所以二者作为对比的,只有悬疑故事本身。
从故事来看,万能钥匙是非常成功的,而逃出绝命镇非常失败。
万能钥匙从始至终的悬疑色彩很浓重,女主“好奇害死猫”的个性让她万劫不复,而她原本是不相信所谓迷信的,而对于这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情,最后一步一步的,让女主这样一个信念坚定者深深的陷了进去,从整体来看,这就是一个大的陷阱,下了很大一盘棋,等下完之后,再去回想,毛骨悚然。
而逃出绝命镇呢,悬疑色彩有,但不浓,而且从影片中的种种迹象很容易猜出后面的结局,而且最后破题的时候,男主轻而易举的逆袭成功,一个人搞定弟弟、父亲、母亲、奶奶、爷爷,而且毫无悬念,轻而易举。
另外,从套路上来说,逃出绝命镇也并不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这完全可以就是纯粹的绑架或者抢劫。
试问,影片开头,弟弟开车直接把黑人绑架走了,使用的完全是武力,Rose的作用,只是用电话把他带到一个适于作案的荒郊野外而已,同理,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在一个无人光顾的荒郊野外随便绑架另外一个Chris呢?
值得深思。
从这个方面讲,我觉得万能钥匙就是使用了一个非常严谨的全套来请君入瓮,让你从身体到精神上慢慢的陷进去,而逃出绝命镇呢,比较生硬,赤裸的抢劫。
6 共鸣:逃出绝命镇,作为讨论种族歧视的话题,必然会引起全球世人的共鸣,尤其是黑人群体。
但是作为非黑人种族的人来说,可能就会有所弱化,例如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同样,看看IMDB和豆瓣的评价也略知一二。
故事有一个非常种族主义的开头:白人富家女交了一个黑人男友,要带他回家见父母。
这个开头本身非常有套路,要不是看过剧透,我还以为接下来会是《为黛西小姐开车》或者《撞车》之类的情节,毕竟种族主义是好莱坞拍电影的大噱头。
富家女的父母家在深山老林里面一个巨大的宅子里,父亲是神经外科医生,母亲是精神科医生,为他们家为什么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做了很好的说明。
一个弟弟,典型富二代表现,两个佣人,像从《汤姆叔叔的小屋》走出来的典型。
开头五十分钟,我仍然以为这是一部种族问题的恐怖片;后面三十分钟,我才发现这是一部“后种族主义”的科幻片。
种族主义和后种族主义什么区别呢?
就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一样。
基本上,后现代主义解构了现代主义的一切东西。
怎么解构呢?
所有黑人被歧视的点,都被本片反转了。
*下面全是剧透,还想看片的请看完片再回来*女主的爷爷在三六年奥运会上输给了杰西欧文斯,从此日日在深夜里发足狂奔,立誓要在新的身体上夺回来。
老态龙钟的白人老太羡慕地摸着黑人男友的胳膊,问人家床上是不是特别好使;老头说现在黑皮肤最流行,白不流行了;女主的爸爸说要是有第三次投票,他还会投给奥巴马;警察听见黑哥们报警说抓黑人当性奴,哈哈大笑,言下之意是这都二十一世纪了,您还有这种抓马?
是啊,都二十一世纪了,奥巴马都当完两任总统了,怎么可能还歧视黑人呢。
可是影片里的富人老头老太太,真是与歧视无关了吗?
带着病态的崇拜、打量商品的眼神看黑人,怎知不是另外一种歧视呢?
把黑人的思想关进泥潭,让他们的灵魂在深渊里永世不得翻身,难道不是二十一世纪的奴隶形式吗?
估计只有黑人导演,才能创作出对自己的种族形象刻画如此深刻的剧吧。
片子让我想起《闪灵》,也是在幽闭的环境中,男主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秘密,逃而不能脱的恐惧;拍卖的那一场拍得很精彩,像哥特小说,在缄默诡异的气氛中,隐藏着的都是罪恶的人性;最让我觉得相似的还是《万能钥匙》,只是《Get Out》反转得早了一点,后半部都在看男主怎么逃脱,而女主的前后判若两人让我想起《消失的爱人》中的妻子,头发束起,气质判若两人。
最可怕的当然还是那个老太太,嗯,至于是哪个老太太,看完电影你就会知道。
看完电影我头皮发麻,半个晚上没有睡好,生怕身边的人哪天把我卖了当奴隶。
身体被囚禁,总还是有可能逃脱的;灵魂被囚禁了,除了闪光灯的那一瞬间记忆闪回,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挣脱呢?
当初虽然很喜欢get out,但是真没想到能一路打到奥斯卡还拿到最佳编剧!
然而一直看到很多,尤其是国内的朋友拿一句“政治正确”来评价本片,讽刺其抛去这个因素不配拿奥斯卡。
下文我也说了,其实get out其中隐藏着很多梗,这些梗由于很美国化,可能没有在这个多种族环境中生活过的人并不能理解;我们可以承认这种不理解,也当然有权力觉得电影不好看,但不应该因此而全盘否认一部影片。
本人在北美常住,观影的时候电影院的气氛是非常非常好的。
再说了,提奥的哪一部影片不是“政治正确”的呢?
把多年来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有色人种群体,同性恋群体,女性群体等话题作为电影主题来展现,以呼唤社会对他们更多的关注,有什么不好呢?
事实是,有多少人一边讽刺着“政治正确”,又一边用有色眼镜在看待这部电影呢?
—————————————————————首先恭喜get out获得奥提~不管怎么说还是一部很精彩的影片。
此片虽然归类为惊悚片,但其中有很多涉及种族歧视的细节和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很多朋友对这方面可能体会不深,所以少了一些观看乐趣。
关于本片中种族歧视的观点,我认为楼中@蟹大ROXIE 的解释可以说很完美了,感谢他的授权,我也把这段话贴在主楼供大家参考:觉得“黑人的唯一意义在于身体强健”也是一种种族歧视啊!
种族歧视不是说认为某个人中从头到脚都是一无是处,而是仅仅因为种族不同就区别对待另一个群体。
西方还有一种种族歧视是针对亚洲女孩,叫做yellow fever(黄热病)。
就是认为亚洲女孩在床上非常性感火辣,但是仅仅因为喜欢亚洲女孩的肉体不断和亚洲女孩约会,就像数猎物般的对亚洲女孩如数家珍。
这也是一种种族歧视,只不过藏的有点深,很多人还以为【大力称赞黑人体格强健】或者【说黄种人女生都是性感野猫】是一种称赞,但其实是非常冒犯、非常歧视的行为。
PS:有很多精彩评论也值得一看哦~—————————————————————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刷了两遍,每次电影院都爆满并且气氛热烈大家其乐融融哈哈哈。
想到哪些写哪些,充满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慎入。
不一定对,欢迎讨论。
1. Chris和rose在一起的时候是rose开车,因为Chris对于自己母亲的死(hit and run)一直有阴影,导致他不敢开车。
2. 关于警察想要查看Chris的id但是rose不让,这个大家肯定都知道为什么了。
3. rose的爸爸dean在给Chris介绍爷爷的照片的时候,说他在运动会上跑步输给了黑人,所以爷爷对黑人的身体有执念,到现在在晚上还会坚持跑步锻炼。
4. Dean跟Chris介绍家里的两个黑人时候说到:we hired them to take care of my parents. After my parents gone, I can't let them go(大概)这句话当时听起来觉得是爸爸想展现自己对于家里两个黑人仆人的友好,但是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5. 镇子上的人来开party的时候可以看到Walter和Georgina在车旁边迎接并且和客人拥抱,仔细想想作为仆人这样是不是有点奇怪?
因为他们其实是主人啊。
6. Georgina(奶奶)一直在照镜子。
一方面是因为她喜欢自己崭新的面孔,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意额头上手术的伤疤(包括爷爷一直戴着帽子也是这个原因)。
7. 打高尔夫球的强调自己喜欢tiger的夫妇;摸着小哥胸肌问rose是不是黑人x能力比较强的夫妇;问小哥作为African-american的好处和坏处的亚洲人;还有弟弟Jeremy对于黑人身体素质微妙的嫉妒等等。
这些别扭又顺理成章的小细节都设计得很妙(当然还有Obama哈哈哈),知道真相以后又觉得西斯空寂。
8. Rose放照片的暗格开了两次(一次Chris出去抽烟的晚上,一次最后他发现照片那里),按理说这个暗格不应该那么容易开着被Chris发现的,有可能是Georgina的潜意识想帮助Chris所以去打开的。
9. 这些照片最后Rose在吃麦片的时候可以看到被挂在她身后的墙上。
应该是本来一直挂在墙上的,只是请Chris来了之后比较草率地收了起来。
10. 最后警车来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倒吸一口气替黑人小哥担心,看到是朋友来了以后鼓起了掌lol11. 朋友跟我说了一个比较悬的猜想,但是蛮有趣的:rose的照片显示他们应该已经诱拐过不少黑人了,但是镇上只有三个,那么其他人去哪里了呢?
有可能是爸爸把他们用于了动物实验,比说附近随处可见的鹿。
影片开始撞到车的那头鹿的脑子有没有可能是其中一个黑人的呢?
12. 说到鹿又想到一些东西…自己认为鹿是导演用来隐喻黑人群体的,鹿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一、男女主回家路上撞死一头鹿。
这里很佩服导演,用一个情节引出了几个关键,1.黑人小哥由于童年经历对hit and run无法置之不理(所以他后面撞了Georgina也没办法丢下她)2.白人警察搜身件 3.小哥和鹿最后有一个长长的对视… 二、两人回家以后谈起此事,rose爸爸表示:鹿该死。
他们又多又烦,撞死一个算一个(大意)。
听到这里小哥和银幕前的我们都不太舒服,因为rose爸爸下意识把生命分了三六九等,并且对认为比自己低下的物种表示出冷血和残酷。
如果把他话语中的“鹿”换成“黑人”的话,其实他就是赤裸裸地说出了很多种族主义者的心声。
本片中的白人无一例外是伪善的,只有在这一刻导演借助爸爸对鹿的态度,揭开了他们伪善的表皮。
三、小哥被关在地下室以后,和挂在墙上的鹿头对视,是不是在彼此的眼中看见了自己?
最后他用这头鹿的鹿角叉死了爸爸(掌声),也代表着对于种族歧视者的一种反抗吧。
其实结尾可以更嗨,但全体依旧鼓掌两次,可以的!
T.S.motherfucking.A.,we handle shit. Run rabbit run rabbit run run run. 被洗白的黑哥们,所以奥巴马也是其中一员么? : ) 惊悚部分还好,看开头就猜到尾少了很多乐趣,但TSA老友耍嘴皮和怪屋反杀都挺痛快~
有点神棍,一股说不出的怪味,前半段好评,被悬疑吊诡的氛围吊足了胃口,细节加分,后半段有点跨,让人泄气,从棉花开始不难猜到杀…一路杀出条血路,高潮太随便了。出门在外,记得随身备个充电宝。核心还是种族问题,外包装上花的心思还算有新意,不差但也没那么好,看之前将期待值降到最低更明智。
牛逼啊,用了一个种族歧视的外壳讲了一个悬疑反转的故事,最后的高潮太精彩了,看到黑人小哥一路反杀真过瘾,我在想以后黑人小哥要是听到“叮”了,这可咋办?
抛却所谓的政治寓言,剧情拖沓陈旧
《万能钥匙》+《神秘村》。看了前面以为是社会派,没想到结果却是个科幻片。
为什么换了脑了还保留一部分原意识啊?对催眠也是吹得太夸张。男主角朋友的部分喜感太强冲淡了惊悚感,最后高潮的部分又B级片既视感。 (想像女主一样,不断的吃到新的黑人^_^)
用种族歧视的方式反种族歧视,最终的结果就是黑人问号脸
很不错的惊悚喜剧片。观影过程中不由得想起《万能钥匙》。虽然整体比《万能钥匙》差了一个级别,而且有不少Bug,但有想法有创意,演员演得好,拍得也好看。就是前半段蹦鬼头式吓人有点多。至于政治正确什么的,完全不会想到。
Blumhouse近几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人们在谈论这部黑人版《万能钥匙》时总会提到后种族主义的事情。生逢其时——是我对影片在面对政治正确质疑时最大的辩护了,在一个喜爱讨论“太白”或“太黑”的时代,有些电影即便是命题作文,在类型挖掘和叙事策略也下了功夫。但西方世界里的黄色面孔却总是日本人
从gambino响起到最后一幕enjoyed every minute of it 节奏掌握一级棒 预告被这么hype竟然不失望 / 皮囊的kaluuya转眼要变身movie star了👏🏻
一个黑人被袭、一头鹿被撞、无聊的家庭谈话、无聊的正装花园派对。来了段白人崇尚黑人的身体而秘密进行换脑的剧情,然后就开始男主的开挂杀人,最后男主被老基友救了。剧情前半段的处理太乏味,后半段剧情也不算新鲜,只是抓住种族歧视很讨巧,音效还行,有点老片的感觉,很不爽女主黑化前的永恒微笑。
what???这就是个20多分钟就能完成的短片浪费我那么多时间???想着最后还有啥弯弯绕,结果暴力反抗,结束……摊手……唯一的看点可能只有他好基友报警那段了………
演得不错,尤其女仆
悬疑大过惊悚,魑魅魍魉的氛围营造很成功,可惜故事太扯蛋了,种族至上论反着炒一遍啊~~~~~
挺烂的,但是在我评价系统中,还是cmbyn和某月光才是政治正确产物
很考验智商的一部电影。开始没看懂里面的一些隐喻,后来听人说了才明白。有内涵。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有一些压抑。
别的电影的梗,逃出部分也没有高潮,过誉的片子。
恐怖段落不落俗套这点完成得不错,都是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惊吓点,诡异感无处不在又说不清道不明。就是剧情扯淡到心疼演员。
快看一下这部电影,它对悬疑和神秘的恰当表现一定会让你不时地竖起寒毛,同时对电影的惊悚表现有些新的认识。这是一部出色的处女作,种族主义与悬疑惊悚的出色结合让《逃出绝命镇》具有了令人惊喜的社会批判性,同时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一点也不故意,处女作就应该有这样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