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影片以抗日题材为背景,讲述了我党林翔同志和兰芳同志在党的领导下,结成“假夫妇”与日本侵略者和伪政府特务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
在影片中,虽然有所谓的“识时务者”为侵略者卖命,然而也更不缺乏那些为了民族和国家大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
这些英雄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动颇深。
最令我感动的是岑子默,他的不忘初心。
他是一个在战争中和组织失去联系的流浪儿,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回家去,回到自己温暖的党组织中去。
在失去联系以后,他没有依靠自身掌握的党的秘密去投靠侵略者以谋求荣华富贵,而是时刻关注上海的动向以寻找自己的家——党组织。
当找到组织的踪迹之后,他冒着暴露的风险,去营救地下党员,去寻找自己的组织,这是难得可贵的。
我后来也明白了,作为演员,在一部作品里面,你必须完成你的功能。
只要出现在镜头前,就必须要完成你的任务,你的角色任务。
不是说一场戏你把它做满、做足,一定压过对手才是好的。
在这个角色的功能性之内,把它发挥到极致,就OK了。
电影《密战》是一部“老剧新拍”,致敬了1958年的经典红色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剧中男女主角林翔、贺兰芳分别对应了经典的荧幕角色李侠和何兰芬。
但《密战》不是简单的对老片加以翻拍,而是在情节加入了新的故事脉络和影视元素,力图使其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
演员朱一龙在《密战》中饰演了钢琴师岑子默,同时也是一名地下党员,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后来拜男主角林翔为师父之后学习发电报,最后就成为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骨干。
作为《密战》中的配角,朱一龙在剧中的出镜时间加起来仅有七分钟左右(不完全统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配角中的配角。
然而用行话来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岑子默这一角色即使在整部影片中着墨不多,但是对演员本人而言,在每场“岑子默”出场的戏里,他就是自己的主角,是独立存在并需要通过演技来丰富血肉的“主角”。
01 岑子默角色的局限1、与主角高度的同质化人物定型化是类型片的一大特征,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红色谍战片已经累积了大量相似的人物群像。
“岑子默”作为热血的爱国青年,自然而然贴上了正义凛然、信仰坚定、为了理想舍身忘死等深入人心的固有形象,整体而言,他与剧中其他爱国青年的角色并无很大的差异。
从角色的外型气质来看,他也与主角林翔有种一定程度的类似。
作为钢琴家,他沉稳优雅;作为报务人员,他专注机敏;作为地下党员,他不畏牺牲,以上元素在主角林翔身上都能找到。
可以说,岑子默就是年轻版的林翔,是千千万万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气质的传承人。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解释,“一个配角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角设定上无法顾及的元素。
主角性格中缺失的元素越多,配角补位的空间就越大,主角缺失的元素越重要,配角的戏份就越讨巧”。
比如剧中岑子默的发小梁栋,身为投靠日本人的法租界巡捕,行事既有为虎作伥的恶的部分,也有出于人性的良善的部分,即使一度为日本人卖命,但最终还是迷途知返、投身革命。
所以在此剧中,梁栋出现的镜头往往可圈可点,时不时有闪光点出现。
如此可知,配角岑子默自一开始就很难出彩,人物设定与剧中的主角、其他配角都有高度的重合,这样高度类型化的角色,要演出来不难,要演好并不容易。
2、浪漫主义的审美需求谍战剧受到大众的欢迎,在文化层面上反映了大众浪漫主义的审美姿态和价值取向。
这种审美取向使得在塑造英雄人物时,往往对人物形象采取浪漫化的处理方法,正面人物往往被设定为俊男美女,以符合“英雄美人”的审美趣味,使观众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角色身上。
岑子默这一角色也不能免俗的带有上述“浪漫主义”色彩,英俊潇洒、充满文艺气质的爱国青年,在鱼龙混杂的华懋饭店以风度翩翩的钢琴师身份作掩护,时时与敌人周旋,不断结交三教九流。
事实上,真实的特工往往外表不引人注目,其生活场景也尽量避免涉足复杂的场所和环境,以尽可能不引人注目的姿态来确保传递情报的隐秘和安全。
隐蔽战线工作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处”三字,才是谍战题材的魅力所在,浪漫主义的审美导向固然重要,然而如果能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将更好地驾驭此类题材。
岑子默这类角色所虚构的历史图景,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谍战”题材的独特美学意蕴。
02 表演者演绎的分寸1、微表情的准确运用作为《密战》的配角,演员朱一龙应该说是完成了他的角色任务。
岑子默在全局中的戏份并不太多,很多场景都是按秒来计算出镜时间,但是这个角色却始终贯穿全剧,是故事情节中一条不可或缺的线索,用演员朱一龙的话来说,就是“每场还挺有戏、挺有意思的”。
比如在本剧的重要场景交通员“大猫”牺牲的那场戏中,朱一龙很好地诠释了热血青年在目睹战友被捕时,一方面本能地想冲上前不顾一切帮战友脱困,但另一方面,身为地下工作者,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的矛盾与痛苦,他用恰到好处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演出了其中的隐忍与克制。
镜头中,当看到“大猫”被围捕时,第一时间,岑子默的脸上闪过了愤怒表情,继而他蓄势而发,想冲上去营救“大猫”。
此时,“大猫”却甩给一个他警告的眼神。
岑子默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动作渐渐停止,表情顿时转为焦急和茫然无措。
而在“大猫”从二楼护栏摔下来再无法逃脱后,惊愕、痛苦、悲愤在岑子默脸上一闪而过,他下意识后退了一步,但眼神立刻警觉地看向别处,生怕自己的真实情绪被敌人所察觉。
朱一龙在谈论到“大猫死的那场戏”时,他说,“当时是真的有那种感触,看剧本的时候不会那么大的感觉,但演的时候感受就特别强烈,那种特别想做点什么又确实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所以拍那场戏我哭了,真的觉得特别难受”。
从画面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岑子默眼眶微红、嘴角颤抖,情绪无法克制地有些许外露。
在一般人的预想中,此时此刻的岑子默应该极力保持面无表情与肢体的静止,但是演员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很多细腻的小动作和微表情来诠释内心的情绪,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我以为,演员朱一龙对这个场景的诠释是恰如其分的,岑子默此时此刻的表现正与他“青年革命者”的人物设定是相匹配的。
岑子默从事革命的时间不长,尚未经历太多血与火的洗礼,尚不能做到“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他无法克制地流露出痛苦和愤怒,是完全合理的,演员朱一龙对此的演绎,也是恰到好处的。
2、多向度的人物内涵演员朱一龙扮演的钢琴师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展现了兼顾优雅与勇敢的热血进步青年形象,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但是如果仅从这个方向上着力展示人物特质时,岑子默这个人物又略显得单薄。
人物并不是静态地生活在固定的场景里,每个角色在整体故事框架里都应有着多元的面貌,只是故事的讲述者、影片的观赏者只能从一个视角观察,所以那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往往只能呈现单一的、片面的形象。
可喜的是,岑子默的表演者在为数不多的镜头里,赋予了这个人物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为这个在弄堂中长大的钢琴师增添了市井气和真实感。
剧中,梁栋因心情郁闷而在楼下射击酒瓶发泄,偶然路过的岑子默主动给他递烟,陪他聊天。
面对发小“从小到大,你就喜欢当好人,但我告诉你好人没好报”的质疑,岑子默吐着烟圈,颇为戏谑地反问:“做好人也有错吗?
”他没有义正言辞地纠正梁栋的想法,采用的姿态也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无所谓,吸烟的手法也颇为老练,实话说,镜头里的岑子默与模式化的单纯执着的正面爱国青年形象略有反差,但也正是这一点反差,一点隐隐约约的江湖气,让岑子默这个形象不那么平面,同时也带给观众一些关于他的成长经历的想象空间。
相似的处理手法也出现在林翔被捕后,兰芳、岑子默、梁栋三人因怎么去营救林翔而产生争执。
兰芳在马路上差点被过路的车辆撞到,没想到车门一开,秦老板的小妾从车里探出头来,娇滴滴地唤了句:“子默”。
此时,镜头中岑子默的外在气质立马有了改变,变得有些游戏人间的意味,这与影片前端,秦老板小妾曾从二楼包厢向弹琴的岑子默招手示意遥相呼应。
在华懋饭店的花花世界里,风流倜傥的钢琴师到底有过什么故事,特务头子的小妾与他是否曾有过遐思,都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这条人物故事线丰富起来。
同时,这个情节也承前启后,推动了剧情的向后发展。
结语在每一个角色当中,其实我都在做自己心里的一些小的突破吧,不管是角色还是在表演上,所以一点一点突破……(岑子默和我自己)都有自己的执念吧,有自己想要去追求的东西。
岑子默这个角色在《密战》中戏份不多,作为完成一定角色任务的功能性配角,在全剧中负责推动剧情的发展,承前启后,贯穿始终。
该角色因为天然设定的局限性,可以发挥的空间不大,并不是那种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念念不忘的人物。
演员朱一龙在表演中很好地把握了配角配戏的分寸,尽可能完整、丰富又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岑子默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在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
最终,大荧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岑子默”,是演员朱一龙作为表演者的用心和诚意,镜头不多,仍犹有光彩。
你的用心,我们收下了。
彩蛋 观影写评时收获的小知识【中共无线电电台的创立】中共在隐蔽战线的无线电工作可以追溯到中央特科时期,特科的四科为无线电科,负责人为李强、陈寿昌。
早在1928年10月,中共中央就决定建立无线电通讯。
1929年冬,李强在上海英租界装配出电台设备。
1930年涂作潮(《永不消失的电波》原型人物李白的电台机务老师)回国协助,李强带着电台潜入九龙,从香港沟通上海,实现了中共首次远程无线电联络,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无线电电台就此诞生。
【林翔与岑子墨师徒传承的故事原型猜想】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男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1905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派遣李白到上海建立电台,担任与党中央的秘密通报工作。
李白遂改名李霞,在位于法租界霞飞路的一幢三层楼房中隐身下来。
他还由此结识了另一位隐蔽战线的杰出战士——涂作潮(外号“木匠”)。
1939年冬,涂作潮奉命培训报务员李白的机务技术。
在威海路338号的福声无线电行,涂作潮化名蒋林根(或蒋贵庭),是老板兼师傅,李白是账房兼学徒。
【10厘米的电线圈】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组制作了在外观上和当年完全一样的道具,主角李侠,抱着卧室内的收音机,上阁楼去收发报;他右手抄报,左手微调无形收报机的旋钮……但老电影没有继续展示的是,1942年9月15日,日本人闯入前的刹那,李白卸下了那根只有约10厘米长的电线,从窗户扔出去了。
这个场景在《密战》中进行了还原,林翔在被捕前的最后时刻,用力拆下了发报机上的红色电线圈。
这就解释了当时日本人抄出了发报机,摸着仍然发热的收音机束手无策;也解释了影片中,日本人方面的无线电专家在做完技术鉴定后会说:“从林翔家里缴获的是一台单向发报机和一个普通的收音机,根本算不上什么电台”,这才有了后续营救林翔的可能。
【犹如指纹的发报手法】“发报手法就像发报员的指纹,没有两个会完全相同。
所以,模仿别人的发报手法,是有效的隐蔽手段。
”——这是《密战》中的台词,也是岑子默迷惑敌人营救林翔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这个桥段不是编剧的杜撰。
我党无线电工作先驱王诤(后任我国四机部部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无线电工作起步时大胆启用的国民党军归化的技术人员,他能从发报手法中判断敌军报务员的所属部队,为及时准确掌握敌情提供了依据。
最后,借用电影《密战》的结束语:“谨以此文献给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以及所有为新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不错,挺好看的,朱一龙岑子默好帅,嘻嘻,岑子默的眼睛好看,眼睛有戏!
电影是首映日去看的,拉了朋友一起,她们平时也不会专门看这类电影,抵不过我的诱惑。
整部电影的主题立住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有感染力,不管主角还是配角。
电影看完后对那段历史中奋起反抗、斗争、牺牲的先辈们心生感激和敬佩。
这不是空话,像这类电影看完后如果内心毫无波动只能说明电影拍得确实不好。
以下内容含剧透。
电影开头几分钟就是上海电台被毁,在这几分钟里没有侥幸逃脱可言,只要出现了的我方人员全部牺牲。
这不仅交代了剧情也是在为电影奠定一个基调,在那个时候的前辈们是如何艰难地努力又是怎样视死如归。
郭富城演我党人员一点都不违和,贴合度不错。
为了找零件去被炸毁的报社那里差点没认出来,不过那个造型很显眼啊,也怪不得被监视的人怀疑了。
郭富城的表演完成度很好,以前没看过他演的电影,情绪把控很到位,受刑那段周围伙伴都不敢看,不过我没怂。
赵丽颖眼神戏很好,虽然戏份不算多但是好几场戏的情绪很饱满,她的哭戏一直都很走心,不表面。
但是角色深度不够,层次感不够强,配合男主假扮太太从抵触到认同的成长过程太短,只用了一段吵架的戏来表现。
可能因为电影时长不够不能展开。
张翰的角色很有亮点,前后转变切换的细节演的不错。
一开始的出场有点装酷,后来见到日本人马上点头哈腰,去日本人的晚会被批还得舔着脸笑嘻嘻拍马屁,一副小人无奈样。
从一开始的只为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到后来看到有人不怕牺牲被震撼,在合理的情况下完成了蜕变。
电影的节奏很快,有些地方衔接不够好,结局很仓促,不知道是不是审查再剪辑的原因。
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不够好,导演功力一般。
如果是无奈有些镜头需要被剪那也没办法了。
以为是风声那样类型的电影,满怀期待进场…这不就一动作片吗?!
鬼子都傻,关键时刻有枪不用,非用腿踹用车碾。
结尾处,我方三人,为掩护女主角逃生,干掉日本一个女军官,多辆荷枪实弹的摩托和吉普,别忘了,还有两卡车鬼子…有这实力,咱不用地下了,几个人直接去端了日军上海总部吧。
尊重先烈,也请用恰当的方式。
密战是我为数不多在电影院里看的抗日题材类的电影。
今天我不说别的,只想说说这个戏份不多的地下党员岑子默。
子默出现的场景不多,印象让我深刻的却有很多。
当然,不否认,我也着实比较关注他。
那个撕心裂肺喊着五叔想要回家的“孤儿”,那一声声的“我想回家”,喊的我汗毛都竖起来。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尽管与组织失去联系却不放弃自己做人底线和原则的好青年。
那个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坐在一起抽烟谈心的少年人,题外话,抽烟真的很帅。
他问道:“做好人有错吗?
”眼神坚定,让我看到一个坚持信仰的当时家国环境下的挣扎者。
那个坐在钢琴前百无聊赖弹着琴的钢琴师,当林翔坐在身边告诉他可以回家了的时候,我尤记得当时在电影院我的眼泪都掉下来!
我不否认我是个容易伤春悲秋的人。
但是,我可以理解子默当时的心情,一个在外漂泊的孤儿终于找到了家乡,遇见了亲人,自己对于信仰的坚持终于有了归宿,我替他开心。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有决心有抱负为了理想可以奋斗终身的优秀预备党员。
那个拿到汪精卫濒死照片时眼神都在放光的子默,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国家即将在困苦中取得胜利的希望…… 岑子默代表了当时水深火热的中国大环境下那一批愿意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付出和牺牲的青年革命者。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林翔”、“岑子默”,才有了今天我们美好和平的新生活。
我还要夸奖一下朱一龙的演技。
在这个全篇戏份极少的影视作品里,朱一龙演出了多种不一样的情绪,不一样的感情,甚至我觉得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子默。
朱一龙真的是眼技派,那一双眼睛,能够传达出的东西太多太多。
子默想回家的“焦急”、想劝说梁栋的“坚定”、可以回家的“激动”以及知道林翔被抓时的“惴惴不安……”每一个镜头,朱一龙都抓的紧紧的,不愧对任何一帧映像。
最后,感谢前仆后继为了祖国奋斗牺牲的所有英雄,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一个这么美好的生活。
赵丽颖的脸一离开偶像剧的烘托完全不能看,要气质没气质 要身材没身材 唯一能看的郭富城也经不起剧情和导演的摧残,劝大家 珍惜时间 远离此片 。
剧情差到不行,赵丽颖真的不适合大荧幕脸 再回去修炼修炼演技吧!
张瀚比较可惜,以后别和老丽搭档了 ,好好的去大片里混吧!
总之,一部原本可以拍的很有价值的电影被糟蹋了,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一部《战狼2》的出现,引爆了今年主旋律影片的步伐;虽然这部《密战》在题材和票房上偏小众,但是它却依然是一部承载着满满诚意与感人的作品,不仅是抗战的历史题材,还有那些影片里呼之欲出的罪与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恐怖阴森的,曾经繁华的大都市沦陷成一片荒凉之地,日军的战旗飘扬在灰色的天空、战车和训练有速的士兵们在街上肆无忌惮的杀戮。
林翔被委以重任重建地下电台。
影片开场大肆的杀戮与打斗已透露着某种原罪,还原了那段真实可怖的历史,期间各色人物一一登场,除去正能量满满的林翔,还有纱厂女工贺兰芳,看着兰芳被玷污而束手无策的“汉奸”梁栋,凶狠能打的日本军官秋山雅子……个个人物的登场都为电影带来了一股正邪剑拔弩张的较量;被枪决的纱厂工人、死在兰芳面前被打成“血筛子”的万冰,那时候的上海,瓢泼的大雨里都染着血腥,是真正枪林弹雨的生死场。
虽然恐怖的阴霾笼罩着上海的天空,但是有许许多多像电影男女主人公是林翔和贺兰芳一样的人,他们由相同的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隐秘着也波涛暗涌着,带来胜利的曙光。
林翔与兰芳两个人最初“假扮夫妻”,两个不畏生死的人,由最初的陌生到最后的鼎力互助,那是一朝一夕里培养出的默契,是一种比爱更大的情怀。
两人都是聪明又舍生忘死的人,他们身上刻着那个年代地下党人的英勇无畏,不得不说兰芳孤身一人救林翔那场戏,举手投足都透着聪慧,这个不平凡的女人每天都在“能与敌人战斗的地方”。
聪明的头脑,坚定的意志与信仰,全能的技术,那时的“地下党”们,所表现出的强大内心在这部电影里淋漓尽致,影片最为动容的地方就是兰芳在救下林翔后,他问她如何背出的号码,她说“浏阳河,我知道的,那就是你。
”颠簸的车一路从黑暗走向光明,他和她的心也终于真正的紧紧贴在了一起。
电影取材自一部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故事的题材和剧情都不复杂,萧条的上海街道与造作繁华的舞池音乐厅,“假扮夫妻”的地下党,地下电台的声波,都预示着战斗的急促与紧张。
电影里刻画的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那个年代逼迫着每个人去战斗,无论是大义凛然的林翔,善良正义又勇敢的贺兰芳,还是霸气阴冷的秋山雅子、卖国求荣的大汉奸秦老板,都是忠奸一目了然。
剧情里两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是梁栋和岑子墨,他们就像是林翔和秦老板的缩小版,其中剧情反转最强的是梁栋,他和岑子墨坐在庭院里讨论这个时代,他忍受屈辱骂名,顶着汉奸的名声,却依然坚信这个世道“要么做坏人,要么做死人”。
直到看到“大猫”的牺牲,彻底触动了他,林翔告诉他,他是英雄的儿子,他的本质并不坏,最初救下兰芳,暗中帮助和保护兰芳,都能看出这个人物的本质,最终他回归了善良的正义,也接受了良心的惩罚,也体现了这个角色的张力。
风雨飘摇的时代,充斥着血腥杀戮的上海,各路人马层出不穷,但是都传递着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无奈与悲哀,除了遭受良心谴责最终弃暗投明的梁栋,还有心狠手辣为日本人卖命最终死在日本人屠杀的秦老板,心狠手辣的日本高官秋山雅子,他们也不过都是时代下的一枚棋子;我始终记得在“大猫”牺牲后,林翔从水里捞起的那块手帕上清晰的印着六个字:“东风雨,珍珠泪”,无疑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带着诚意且向经典致敬的电影,那些人物命运,都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接受时代的拷问,独享着专属于他们的罪与罚,虽然故事结构内核单一、融合了太多炫酷的打斗和现代元素,可是依然不失为一部让人接受精神洗礼的作品,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信仰”与“忠诚"。
关键时刻女鬼子不爆头,不用枪也不用工具,甚至不用脚踢,非要勒林翔脖子,结果被反杀…而且这飞机连点防护都没有,几卡车人机关枪扫射,隔着几米的距离,就是打不中…张翰和朱一龙拿个手枪就把几卡车鬼子都突突了,这战斗力比一个团都厉害…还有就是张翰看赵丽颖被鬼子强暴的时候,闪回到两个小孩的镜头,那是啥意思,他俩青梅竹马?
还是张翰暗恋过赵丽颖?
这么多年第一次相遇?
还是一直就有联系?
…后来张翰一厢情愿?
赵丽颖爱上了林翔?
…没头没脑的…
战狼、密战,张瀚的角色都是逐渐洗白,由懦弱到血性的转变。
门缝中留下的眼泪既是愤怒又是无赖的融合,有着抉择的艰难,为后面白化埋下伏笔。
天王就不用说了,沉稳老练,眼神中就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颖宝给整部剧情感润色,能捕获人心的,除了剧情,还有情感,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剧情高手。
最后确实像神剧收尾,几个人能全歼日本兵有点脱离实际;抗日题材太多,这种司空见惯的剧情容易形成噪点。
总体来看,题材不错,整体还行。
喜欢张翰。
地下党撤退还有飞机。。。这操作太666了
这片的演技担当是老艺术家奚美娟,身材担当是郭富城,大头担当是我龙哥(我真的是真爱粉)意外担当是张翰(都说他没演技我脚着还可以啊)剧情?昂?逻辑?昂?(发出居一龙的声音,此处脑补表情包)
作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现代版本,《密战》拥有更接近当下人群的喜好特质,却是精华糟糠兼带了,而且后者比例更甚,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部分,神剧氛围极其强烈,过于夸大则不可避免减弱了人物的张力。合家欢的结局不必强求,不然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而已。
简评:郭天王的谍战之旅。剧情:讲述了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与兰芳,临时组成的假夫妇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生死较量的故事。类型:谍战片,钟少雄执导,张炭编剧。表演:郭天王基本合格,赵丽颖本片中规中矩,张翰还是那样。其他:影片的核心是地下党与电台,所以谍战与悬疑的故事情节才应是突出的重点;本片将侧重点放在大量打斗戏份上从而导致主题轻重颠倒,另外剪接有点凌乱冒进。观感:与2009风声、1958永不消逝的电波差距太大,不过我依旧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谍战片出现,鼓励一下吧。
剧情一般 赵丽颖哭戏让人动容 张翰有突破
剧情比较单薄,部分剧情逻辑欠佳不能自洽,所以造成观感欠佳,不是能完全入戏。演员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赵丽颖有时候接不住戏,但也没觉得像评论里说的那么差,不过确实有不少提升空间。
完蛋了我根本分不清赵丽颖和杨幂,更完蛋的是我似乎正在慢慢失去分辨电影好坏的能力……
说老实话,票是人送的,题材不够吸引年轻人,但是还是目不转睛的看完了,没拿出手机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电影很给力了!分数这么低,是真的看过还是别的原因?我都以为我们看的不是同一部电影😅
郭天王啊!拍的什么,特效太假了
剧存在一些瑕疵。也没别人说的那么烂。郭天王和各位演员演技都很不错。本来想打三星的。看看这么多尬黑得。给个五星平衡下
女主的脸也太不适合大银幕了。。演技也是尴尬。。但是电影更烂。。。
全片可以说是毫无波澜, 好久不见这种抗日神剧了
可能是看过太多弱智谍战剧,就觉得没那么拉胯,至少动作场面还行。6.0
我不看红色片 所以对这种把红色片拍成可以消灭掉一桶爆米花的枪战片都比较有好感 例如之前的建军大业 当然这片本身槽点很多 为难老郭拍这样个片子一点发挥的余地都没有 塘主开头的汉奸样倒有点意思 某小花被强吹演技也是够够了 单就第一个镜头双眼无神的样子 哪来的灵气
这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影片,它没有战争片式的枪林弹雨,也没有传统谍战片式的烧脑高深,而是以很自然的方式,以松驰有度的节奏,就像讲述真实历史一样将那些曾经为国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的事迹娓娓道来。
单位组织看的 同事说 这革命还插着空生个孩子。。。剧情毫无逻辑 差就一个字
张蓝心的打戏真的太帅了,不愧是跆拳道冠军,整部剧在剧情上尤其在结尾处有欠缺,总觉得删了好多,评5分,是平均一下分数,特么神烦恶意打低分的了!演员明明个个演技在线,这部电影也是压了一两年的片子才播的,看都没看过,就跑来打个一分,什么毛病
电视剧质感,平平无奇
很久没有不看豆瓣评分就去看的电影了,期待可能太低,但是很惊喜,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