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里流露的人生智慧远比电影本身更为动人。
导演说:这部电影有一个责任感,我希望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让观众进去这样一个他们可能会有些抵触,有点害怕要进入到的沉重的历史。
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这个微妙的平衡一直在去抓。
云林和妹妹年少时去日本旅行见到了日式庭院,后来回到马来西亚战争发生了,云林被日军掳去切断一根手指做苦役,而妹妹被迫成为了慰安妇。
最后云林逃了出来,而妹妹则葬身在了营地。
带着这份苦痛和对妹妹的歉疚,她决定将妹妹向往已久的花园亲手打造出来,以纪念妹妹。
思量再三她去找了日本御用园林师中村有朋。
两个人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有朋教给云林「借景」的智慧。
「借景」源自日式庭园,而庭园设计最初源自中国寺庙,僧侣借由布置花园来象征往生后的乐土,同时为自己打造一个禅修的住所。
而「借景」是指在一个视觉范围内,借由远方的山,眼前的树,天上的云与雾,呼应人工打造的花园,创造出浑然天成的自然框景。
有朋试图借由园林的艺术帮助云林从过往的痛苦中走出来。
甚至有朋知道,满身痛苦和憎恨的云林,和满是谜团的自己无法走下去,他甚至从云林那里借来时间,让云林明白自己的爱意,让他们的爱得以延伸。
云林也同样从过往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中借景,支撑自己走下去。
就连导演也从时间,景致,氛围,甚至读者的人生经历借景,来让这个故事平静动人。
人生处处都是「借景」,处处充满答案,关键是问出对的问题。
就像李心洁说的,外面的世界很大很乱,我们要选择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便是「借景」的艺术。
《夕雾花园》影评 2019年快过去了,《夕雾花园》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本年度最佳影片了。
很难从客观上评论电影哪部分出彩,因为几乎所有的构成元素,都是我所偏爱的。
先不说由战后创伤引起的负罪感讨论,典型的东亚式含蓄情感表达,不以战争为噱头的角度,不矫揉造作的剧本,明晰合理却不着炫技痕迹的平行叙事,也不说将影片承托起的美得令人窒息的日式园林,揉碎于血肉间,给予颜色以生命的刺青,仅说点睛之笔的肖邦第一号协奏曲,类似向《这个杀手不太冷》致敬的在古典乐中进行战争杀戮,已经很令人着迷。
豆瓣介绍里,将其落脚于一个揪心的爱情故事,未免过于仓促简单。
在我看来,越过爱情之后,可以落在李心洁和阿部宽的自我救赎上,爱情不过是恰好发生了,而且在那种灵魂承受巨大考验的时刻里,爱情也仿佛能趁虚而入。
姐姐李心洁,与同胞妹妹同处一营,白日目睹日军对妹妹的暴行,夜晚听妹妹对日本园艺的设想。
人生的苦难与崇高的艺术理想,像两种浓烈绵绸的红与蓝,当空相向泼出,两者不相溶,却紧紧相依。
最终,姐姐得以逃离,妹妹却命丧矿井之下,这使得李心洁一直活在对妹妹深深的内疚中,这种罪恶感如鬼魂般日日夜夜纠缠着李心洁,直到,她遇见日本皇家园艺师阿部宽。
虽然影片将阿部宽是否为日本间谍设置为了悬念,答案为否也过于明显,但影片但处理还是很值得玩味。
一方面阿部宽用黄金赎买俘虏,另一方面,又强调日本人对国家的忠诚,再加上角色本身对园艺及刺青、折纸、浮世绘等艺术的执着,使得角色的复杂性陡然增加。
李心洁向阿部宽学习园艺,用来建造出妹妹脑中的花园,以实现自我救赎;同时,阿部宽也在教授的同时,也完成自己深陷于国家战争罪恶下的自我救赎。
我觉得故事的发展一切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毕竟,我个人真的很讨厌用力过猛的表达。
豆瓣有短评说,影片有些关键点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这使我想起了《他们已不再变老》。
将故事讲述给观众,而不是将结论投喂给观众。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所说的缺失是不是所谓的主题升华,这或许是受到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宣传的惯性后遗吧。
至于为什么影片里面没有马来西亚人,我这个史盲看了一下百度。
由于马来西亚本来就是英国殖民地,对于日军入侵,马来西亚人并没有太大反抗,甚至将其视为赶走英国统治者的恩人,但相反,马来西亚华人却对日军进行了持续的抵抗。
所以,将华人作为主角,也在理。
影片里马共刺杀了英国高级专员是与历史相符的。
虽然我真的不太清楚其中历史意义,但有意者可以借着部电影窥探马来西亚被殖民的历史。
对于阿部宽离去时李心洁为什么没有追上去,反而只是在屋子里将阿部宽挂在门帘上的千纸鹤扯下,我还是没能理解。
虽然现场见到了林书宇导演,以及李心洁,但囿于时间,没能有机会举手提问。
当然,没见到阿部宽也是一大遗憾。
等待资源出来二刷吧。
另外让我存在疑惑的是,明明李心洁讲的是粤语,但为什么角色名字“云林”的发音却是国语。
我对马来西亚的多语言文化有一定的亲身体验,但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这个影评其实真的很尴尬。
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不到电影,或者要过一阵才能拿到资源。
想看的,也不想提前在我这里被剧透。
但我还是很真诚地推荐大家去看《夕雾花园》这部电影。
说多一点,这次是趁着香港亚洲电影节在香港看的,一个月多前就买了票,一开始还有些担心大环境,但碰巧局势发生变化,周末异常宁静。
而选择这部电影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我在众多参展片名中一眼相中,所以也是一种缘分
《夕雾花园》另一个提到的理论是要学习一门艺术,你必要另外再学一门艺术,扩阔自己的眼光,通过它去掌握第一门艺术的精要。
有朋除了是园艺大师外,也精于刺青。
刺青其中一个特色是痛,为什么痛是特别适合云林的触感?
电影有解释,我不剧透。
许多年后,云林通过爱情化解了她对日本hao4k人的仇恨,终于愿意寄出那些死囚的信,也暗合了通过一门艺术学另一门艺术的理论。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多如天上繁星,英国人拍的、美国人拍的、法国人拍的、日本人拍的、中国人拍的、台湾人拍的,不少我都看过,从马来西亚人角度看(导演林书宇是台湾人,但原着小说作者陈团英是马来西亚人)倒是第一次看。
《夕雾花园》优美、精致、感人、演员表现出色,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又有娱乐性,有这样优秀的电影从这个角度说故事,记录这段历史,我也为马来西亚人高兴。
战争片,要么拍得极度残酷,要么就拍得极致浪漫。
有的战争片让人记住历史,但同时它又让观众变得愤懑,激化人们心中的仇恨。
而有的战争片不仅让人记住了历史,还让人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于痛楚之中收获大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每一部战争片都是合格的反战片。
而2019年末上映的这部影片,就再次诠释了反战的重要性——《夕雾花园》
《夕雾花园》的制片地区是马来西亚,看来亚洲人对于日军的愤恨是共通的啊,不过主演阵容是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
主演阵容很强,分别是:李心洁、阿部宽、张艾嘉,都是影帝影后级别的人物。
其中李心洁曾凭借《见鬼》摘得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凭《爱你爱我》获过柏林电影节的新秀奖。
阿部宽也多次摘得日剧学院赏最佳男主角奖,代表作有《龙樱》、《比海更深》、《步履不停》、《不能结婚的男人》等。
总之看见阿部宽就知道,这作品不可轻视。
张艾嘉就更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才女,代表作包含《饮食男女》、《少女小渔》、《相爱相亲》等。
能编能导能演,还常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她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上被提名和获奖的次数,可不是一般女演员能比的。
《夕雾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二战时期隶属英国殖民地的马来西亚曾遭遇日军的入侵,影片就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有悖伦理道德的凄美爱情故事。
影片女主名叫云林,她和妹妹云红曾在二战时期受过日军侵害,云林沦为日军的底层劳工,一天得工作18个小时以上。
妹妹云红的命运更惨,她成了日军的慰安妇,并在战争结束时丧生于日军手中。
孤身逃脱的云林,怀着愧疚找到了阿部宽所饰演的有朋,后者是著名的日本皇家园艺师:
云林找到他,希望他能帮自己建造一座日式园林,实现妹妹未完成的梦。
《夕雾花园》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冲突感和撕裂感。
比如沦为慰安妇且命丧日军之手的妹妹,她在战前就爱上了日式园艺,结果自己梦想的艺术,和残害自己的人,竟然来自同一个国度。
所以妹妹曾对女主说,她爱的是花园,而不是建造它的人:
听起来很神圣,但却更像是身处地狱时不得不对自己说的心理安慰。
后来姐姐面对男主时,说的那句“艺术无国界,但艺术源于文化,文化是有国界的”,刚好与妹妹的话形成反衬。
妹妹的矛盾和痛苦延续到了姐姐身上,为了帮妹妹实现梦想,女主不得不去向日本人拜师学艺,中间更是心不由己地爱上了对方。
期间有一段争执,男主责备女主,说她与自己在一起,只不过是源于内心对痛苦的追逐罢了。
因为云林在赎罪,只有她和日本人在一起的痛苦更深一些,她对妹妹的愧疚才能更轻一些。
故事的高潮点在于一个纹身图案:
云林跟男主讲了妹妹的故事,还给对方看了背脊上那些受日军鞭打留下的伤痕。
于是男主提议,在云林的背上做一个全背纹身,用来遮挡疤痕。
纹身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云林从未想过那些图案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后来两人之间有过痛苦,有过怀疑,最终分手。
云林一直怀疑男主曾在二战时期担任过日军的间谍,直到多年后她才得知,原来那些她追寻了一生的秘密,男主早已帮她把答案写在背上了。
女主背脊纹身的轮廓,跟金马伦高原的地图是一样的,而中间被特意留下的那块空白,正是妹妹被埋葬的地方。
《夕雾花园》的节奏比较缓慢,但剧情极具张力,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感,让人可以感觉到人物身上撕心裂肺的痛。
比如男主,他用黄金买下了那些被日军侵害的战俘,拯救了许多人。
但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不愿说出日军埋藏黄金的地点在哪里。
他肯定士兵们对于国家的忠诚,同时又极尽一生都在为日军赎罪。
这就是《夕雾花园》好的地方,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撕裂感,影片以此来告诉观众,战争残酷的本质。
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受战争侵害的,不止是那些内心怀着仇恨的人,还有那些同时怀着仇恨与爱的人。
战争年代,有多少人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战争隔绝了种族,隔绝了文化,《夕雾花园》中有许多关于日式园艺、浮世绘、刺青、折纸的描述,然而这些日本文化都给女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战争对于生命的践踏,不仅仅体现在那些泯灭人性的行径上,即便是一个好好活着的人,他的精神也可能正在被摧毁和杀死。
作为战争剧情片,《夕雾花园》也有一些令人不适的场面。
比如前一秒姐妹俩还在讨论梦想与未来,后一秒妹妹就被冲进来的日军暴力对待。
作为姐姐,除了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屏息听着妹妹绝望的声音,什么也做不了:
影片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输出自己的反战理念,给观众造成极大的冲击感。
当然了《夕雾花园》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前期铺垫过长,导致结尾有些仓促,女主获知真相后的情绪变化,描绘得不够饱满。
还有两位女主的演技差距有点大,在张艾嘉的衬托下,李心洁确实稍逊了好几筹。
尤其是开篇的这段瞪眼式表演,让人有点出戏:
还有沦为战俘的部分,妹妹发现姐姐逃了出去,既开心又绝望的神情也演绎地极为到位:
她希望姐姐赶紧逃走,不要管自己,同时又为已经预见的死亡感到害怕和绝望,各种复杂的情绪在短短几秒之内就被呈现出来。
就这段来说,妹妹的光彩比女主更盛。
《夕雾花园》不完美,但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值得看的战争片。
纯粹浪漫主义情怀的战争片很老套,但也越来越少见了,似乎我们都活得越来越麻木,把那些极致的残酷和浪漫忘记了太久。
《夕雾花园》的导演林书宇曾经说过:“许多电影谈到战争与伤痛,但有时反而让观众的心里产生仇恨,这是我特别注意和避免的。
如果战争的结果没有让人意识到爱与和平的珍贵,却适得其反深化了人的仇恨与愤怒。
死于战场上的那些孤独的灵魂就是被辜负。
”如今看来,《夕雾花园》没有辜负那些灵魂。
青石电影编辑部|老王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圍繞山下寶藏的一段淒美愛情故事阿部寬飾演的園藝師有朋戰時名義上是園藝師,實際是負責埋藏山下奉文寶藏的負責人,而當地駐軍司令小林守則是具體的執行人,他們以當地勞工婦女為勞動力挖掘埋藏寶藏,正因為這個原因,有朋才能解救一些女慰安婦,然而他坐視更多的婦女和勞工被糟蹋蹂躪,最後被炸死滅口,他們打著是國家的名義,然而行罪惡的實行,他和那些軍人一樣有罪,小林守至死不吐露戰俘營的所在,也即寶藏的所在,應該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
不知道是不是從這時開始,帶有負罪感的有朋喜歡上了受盡虐待的張雲林,他讓雲林講戰俘營的經歷以折磨自己,為自己最後以刺青的形式告知雲林她妹妹雲紅埋骨所在增加理由,他征服雲林的心也是也有贖罪之意,讓雲林在他的庇護下忘記過去,並以建造夕霧花園的方式埋沒山下寶藏的秘密,達成雲紅的心願,作為他對那些冤魂的救贖,然而他採取移景的方式過於隱諱,直到他失蹤二十年後雲林才從四方形的移景暗示中明白了寶藏的所在,了解了她們當年勞動的目的,明白了有朋當年離開她時的那個笑意。
他的確是日本間諜,但是他埋藏了寶藏後並沒有告訴國家(那三個讓他回國的日本人其實是要他告知山下寶藏的存在,他的沈默就意味著對國家的背叛),雲林最後的選擇是否認有朋的間諜身分,即是不願意讓更多人知道寶藏所在,也是不願意雲紅的遺骸受到挖掘和侵擾,同時,她謀求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遠景也不允許她洩漏寶藏的存在,最後五十歲的雲林凝視著夕霧花園庭院外有朋離去的身影,正如她當年目睹一樣,只是時光流逝,有朋身影依舊,而她紅顏白髮,令人唏噓。
本部影片雖然引入了馬共,但只是為了介紹時代背景以及引出山下寶藏,但僅憑這個內容加上對日本人的美化就註定引入大陸無望,我有幸能在對岸看到這部金馬獎九個提名的影片。
有機會的話,希望能看原著,看看電影改動有多大。
本片中出演的障礙技巧,李心潔,阿部寬演技都可圈可點,值得稱讚。
在阿巴斯谈电影中,他这样说:“所有艺术的基础都是诗歌。
艺术是为了披露,为了提供新的信息。
同样,真正的诗歌把我们提升到崇高之境。
它帮助我们逃离习惯、熟悉、机械的常规,这是朝向发现和突破的第一步。
它暴露了一个隐藏于人类视域之外的世界。
它超越现实,深入真实的领域,使我们能够在一千英尺高空飞翔并俯视这个世界。
其他的一切都不是诗歌。
没有艺术,没有诗歌,贫瘠就会到来。
”艺术和战争是《夕雾花园》中两个并行不悖的重要主题。
几乎可以说是如影随形。
它既没有落入一般战争片的套路,把视线聚焦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特别强调战争的惨烈与黑暗,同时也没有用艺术来弱化个人身上饱含伤痛的战争记忆。
在《夕雾花园》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无论是从历史、爱情、推理还是其他,如果单从一个故事的层面或一种叙事技巧来推敲这个电影,未免可惜。
对我来说影片最深的魅力来源于渗透其中美学,哲学和诗意。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一个问题,如果艺术不能用来反映社会现实,艺术还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是否还需要诗?
以前我的答案或许是一种毫无疑问的肯定,但现在我想其实没有人可以真正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
因为它是一种个人而私密的体验。
有如一种信仰。
如果相信,它就是肯定的,而如果不相信,那它可以被理解为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问题,电影中的解答来自一个简单的情节。
当云林冒着生命危险,隔着战俘营的栅栏偷偷去看望妹妹。
云林发现,是往日一段她们共有的回忆还一直在支撑着妹妹彼时有如身处炼狱的生活。
战前他们一家人去日本京都旅行,让妹妹对彼时所见的日本庭园永生难忘,并从此在心中暗暗埋下了一个庭园情结。
云林问妹妹云红,日本人这样对待我们,为何你还喜欢他们的庭园?
云红说,我爱的是花园,而不是建造它的人。
那是我的花园,爱也是我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它。
这个残酷而不乏温柔的情节,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个画面,就好比一个人被关在黑暗的囚牢之中,但她仍然需要从那扇狭小的囚窗去看到微弱的星光,以获得心灵的慰藉。
电影中,日本庭园不仅成为妹妹生命最后的支撑与安慰,同时也成为姐姐云林生命背后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后来让她不顾一切去完成妹妹的遗愿。
日本庭园作为一种貌似与生死毫无关联,尤其在战争年代显得无用的艺术,并不意味着醉生梦死或纸醉金迷的生活的一种,它不是一种靡靡之音。
而是帮助人类实现了一种心灵层面的构建与维持。
而这个构建与维持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的达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发生,一种自然。
如果说云林关于妹妹云红的一段回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影片的主旨,园艺师的出现则是对影片主旨一种狂澜式的深化与推进。
就好比前者是庭园中的一树或一石,而后者呈现出了庭园的全貌。
理解影片中日本宫廷园艺师中村有朋的世界观,是理解影片主旨的一个必要前提。
在彼时乱世背景下,从一开始有朋就是一个社会意识淡薄,游离于世界之外有如天人般的存在。
有朋的眼中,看待世界一切没有分别。
有的只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尊崇。
在有朋的身上,体现出了道家的哲学。
而这种道家的哲学体现在日本传统美学中,呈现侘寂之美的庭园就是文化融合所结出的果实的一种。
他对俗世中的杀戮征战没有任何兴趣,而是隐居深山潜心造园。
乱世之中,他身处的仍然是一个纯净无垢并且超越的艺术世界。
那个艺术的世界来源于他静谧而诗意的内心构建,而这个艺术构建的外在体现,就是以从自然中借景作为表现形式的日本庭园艺术,同时也是影片的核心意象。
一方面,有朋的身份对云林来说是敌人。
他们国家的铁蹄踏入自己的家园,并且把亲人带向毁灭是事实;而另一方面,有朋又是辅助自己完成妹妹遗愿的老师,跟敌我无关,也是事实。
影片冲突在此时深化。
如果云林对园艺师产生了感情,那她是否就是对惨痛战争记忆的一种背叛?
而如果园艺师远离天皇至上的祖国,把国家机密透漏给殖民地的女人,并与其恋爱,是否同样也是一种背叛?
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二元对立的答案。
事实上,影片对这个答案的处理是暧昧的。
故事呈现了冲突但没有给出结果。
园艺师在隐逸密林中最终消失,他对云林的爱也因此被迫阻断,无法在当下就获得验证与确认。
而是被遥遥无期地悬置。
只有在经过足够漫长的时间淘洗以后,云林已经走出半生。
彼时的战火纷飞已经化为云烟,一切尘埃落定。
时机成熟,机缘巧合,云林才终于能够明白昔日那个男人的用心良苦。
他把对她的爱,用一种私密而几近残忍的方式,一针一针种在了她的身上。
那就是云林背上的刺青。
就像某一天他们在建造庭园休息的间隙,有朋让她讲出自己的历史。
云林说,你不需要为此负责。
有朋说,从遇见你的最初,你就让我负责了。
她背上的鞭痕历历在目,没有逃出他的眼睛。
刺青这段将故事推进到高潮的情节,可以说是《夕雾花园》中美学的又一次深化与推进。
如果了解谷崎润一郎,或许就会对这个被称为“恶魔主义者”,在文学中将唯美主义贯穿始终的作家,多年以后另一位马华作家又悄悄继承了他的遗风。
而花园的名字夕雾,又直接来源于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
《夕雾花园》是一个浸透了日本传统美学的故事,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审美。
但种种这些被《夕雾花园》悉数收入囊中的日本传统美学,在这里却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感官的愉悦,而是充当了一座战时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束将胸中坚冰融化的光。
它发挥出了更重要的用途。
有朋对云林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她立刻反驳他。
他说,生逢乱世,庭园的存在提醒我们,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苦痛。
但我们,仍能觅得一丝宁静。
在一次采访中,影片导演林书宇说,有许多电影谈到战争与伤痛,但有时反而让观众的心里产生仇恨,这是我特别注意和避免的。
如果战争的结果没有让人意识到爱与和平的珍贵,却适得其反深化了人的仇恨与愤怒。
死于战场上的那些孤独的灵魂就是被辜负。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遗忘更不可能背叛自己国家的历史。
但或许在反复号召、命令、强迫,提醒的反面,人可以选择让灵魂升华的艺术去溶解冰冷与仇恨。
用爱去打破壁垒。
因为它会不停地提醒人们,这样的宁静来得如此不易,如此艰难。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拾粒)
很幸运,猪尾巴时看到这部片。
前半段琐碎又说教,我几乎以为在看“日本艺术大赏”,好在导演节奏蛮好,几乎是一条线看累的时候就跳到另外一条,尤其是姐妹的故事线,不论是画面,场面,还是情感流露,都令人重新打起精神。
恋爱开始,电影变得有意思起来。
禁欲系阿布宽和情绪外露的李心洁,意外般配。
尽管恋爱过程有些老套,日本艺术的说教桥段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编剧借女主之口吐槽自己也厉害了),但是美景和细节铺垫足够动人。
最后一部分,前面铺垫的细节疯狂涌现,情感线上有千纸鹤、肖邦等等,金百合线有纹身、园艺,只是前面有些冗长,导致煽情并不圆满,但也至少做到了前后呼应,记忆点*10。
想吐槽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对日本文化介绍太浅薄,teaser部分作用几乎为0,恍惚间以为自己在看纯文艺片。
另外,如果一个女孩被日军一次次侵犯,她还热爱日本园艺文化,我觉得也不是很合理。
(尽管导演试图解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问题——“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艺术来自你的文化,文化是有国界的。
”)最后女主目送男主离开的镜头,让我突然感动:爱情,能穿越时间、空间、家国仇恨、文化差异,从心里向你奔袭而来,带你回到最美好的时光。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馬來西亞經歷了二次大戰的洗禮迎來的是共產政權和殖民統治的對抗女主的妹妹在日軍離去的那天被燒死與花園主人的相遇,然後一起建造這花園完成女主妹妹的願望他們相知相愛,卻又失之交臂,繾綣半生卻由背上的那幅刺青道出真相。
120分鐘,把你我都帶進了充滿回憶又感人的過去。
之前看电影梗概说是战后受害者以日式庭院来治愈的情节,总是怀疑这是个什么阳春白雪不接地气奔着拿奖去的文艺片,所以一直跳过这部没看。
今天看完之后呆坐了很久。
抛开电影里时不时让我想吐槽的一些关于庭院文化历史溯源问题,总觉得电影里是在以枯山水的波纹来隐喻一切发生的已发生,且印记永恒。
但花园里的每样元素都有自己的时间,不变的也会慢慢被多变的改变风貌。
整部电影的地域和时代背景让无数的文化审美元素被安置在一个框架下,就好像庭院设计,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浮空且炫目的感觉,就好像在梦境中总是不能完全睁开眼睛看清楚,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里面的不同故事线,不同的人物,都如同庭院元素一般,在自己的时间里各自精彩。
在一起却绘制成了一幅南洋背景的浮世绘。
关于感情,有几个点真的太戳中我了。
一是纹身的时候妹妹擦去李心洁的眼泪,后面阿部宽也说,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痛苦的时候,只有肉体上的疼痛才能带来解脱感和赎罪感,“only pain feels right”。
再来就是关于借时间这个概念。
我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我简直是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但是他总是跟我说慢慢来,慢慢来。
以后的时间还长,我们还什么事情都没一起经历过呢。
曾经我以为我懂了。
电影里李心洁和张艾嘉两次与阿部宽对望,我忽然感觉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一点。
对于某一种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五分的好电影。
有着亚洲电影的细腻风格和精美画面,坚强的女性,姐妹的悲剧,爱与恨的交织,三个国家的恩怨……看的时候很感动。
但过后又总觉得哪里不对。
仔细想想,我其实是为了造园子这个主题看的。
女主为了给被日本人杀害的妹妹造一座她喜欢的日式庭园,不得不跟一个日本隐士学习,中间那段不得不跟中村学,又不能不恨日本人的对抗情绪表现得挺好,但慢慢的故事就改变了方向。
女主最后并没学会造园,他们也没有真正为妹妹造一座“属于她的”园子,山上的园子似乎也没造出个所以然,而且很快就被两人抛弃了,因此为妹妹造园这个主题悄悄被消解,变成了女主执着于妹妹到底埋骨何处。
这个问题造园师利用了一个背后的纹身,一个园子,跨越数十年,在完全不保证她能领悟的情况下转弯抹角告诉她一个大概位置。
先不说可行性,关键是其中仅作为辅助标志的园子,“先用石头摆出方形,再用三块石头掩盖这个方形”,(一般人都会到死也看不出来吧)这样利用自己的作品真的是一个顶级造园师会干的事?
一个把石头埋下去又搬起来,矮几厘米都不能接受的人,一个因为不愿意在日式园林里造网球场宁肯不为皇室服务的造园师,为了爱情,为了指路,宁肯破坏自己最后造的一个园子?
我觉得他有一百个方法可以用,但唯独不会用这个。
所以“即使在乱世,艺术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丝宁静”这个主题也消失了。
更不要提那些蜻蜓点水的英国殖民,当地反抗武装等等,忽然都变跟庭院里的石头一样的命运——初看以为是主角结果都是边角料——全世界只剩下了一段本可以不顾一切的爱情……云红喜欢的是枯山水,这本是一种禅意的体现,是清寂,是修行。
它本是可以超脱生死,悲欢的境界。
结果这样一个命题最终却不得不俯身于尘世的情爱,成为染上脂粉的道具……如果这是作者的“借景”,那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很好的讲述了特殊历史环境下人与人,与国家之间不得不隐忍克制的感情。虽然爱情动人,但姐妹俩的乐观坚强是最美的亮色,毕竟人性原本都是不堪一击的。也是第一次如此深切的感受到,被时代裹挟的人们,不管你的亲情,爱情多挚多诚,都是微不足道的,你无法改变任何人的一生,甚至自己的人生都左右不了。
对罪恶施以温柔,把国仇淡成虐恋,总觉得怪怪的,诗意中带着苍蝇。
殖民者优雅 侵略者有文化 都是可以原谅的 唯独那啥不行
实在是有点言之无物
实在不用将花园拍出来。她的眼中早已有一座花园。
虽有深沉厚重的历史背景(二战与50年代的马来西亚),但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个体的却又带有普世性的情感表达,当然从中也能略微窥见东南亚(包括台湾)对于日本那种既有喜爱又有怨恨的复杂态度。两个主角的设置很有意思,一个是饱受战争摧残,依靠痛苦回忆为生的女主,另一个则是既背负了不可饶恕的罪恶,同时又保留了人性之善的日本人,他们之间存在过的爱情证明了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可以超越意识形态与国别种族的感情,但那份爱情最终的消陨又意味着某些东西是难以被克服的。
一星+
國族敘事與個人傷痛難得的融合到了一起,有些歷史和仇恨不應被遺忘,但有些愛和遺憾也需要達成和解。“藝術無國界,但藝術生長靠文化滋養,而文化有疆界。”所以,還是得先讓自身的文化實力強起來,才能不被外來的文化影響而變得不論不類。
電影版的改編蠻好的,小說版比較像是一個已經看淡看透的人想在失憶前留住這段回憶,拍成畫面其實蠻無聊的。電影版改為一個被射後不理一直耿耿於懷的女人,被這個前渣男拖累事業,所以回去他們啪啪啪的地方找證據證明自己清白的過程中意識到阿部寬演的男主角其實一早把所有她希望知道的資訊都留給她了,而她在這過程中也學會放下歷史創傷和情傷,不過電影版不試圖交待一下阿部寬的去向有點可惜。
两个小时拍出这么一个东西那可就太糟糕了
文艺片套路很重,但宽叔和李心洁搭配还是非常带感,而且还有David Oak。但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我竟然边看边考虑政治正确的问题,在10年前是不可能的,想想很可怕。
平平无奇
「這輩子我一直試圖遺忘,但如今卻渴望回憶⋯⋯」、「外面的世界永遠都在,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選擇如何去看。」(Ps:李心洁在此片中是最像宋丽伶的一次)
#HBO HDTV115min #配乐加分 坂上之云后就很能get宽叔 这部直接拉满
节奏太慢了,磨磨唧唧的
李心洁算不算是对张艾嘉的一种“借景”?
主题是讲慰安妇的题材,讲对她们造成的伤害是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无法磨灭的。但是从个人角度上女配对日式庭院的喜爱让整个故事的走向变得有些奇怪。对战争和慰安妇的描述变成电影画面还是不够残酷。
3.5/5 完成度頗高,有種娓娓道來的史詩感,但總覺得故事交代頗快,有些細節還沒搞清楚就過去了,阿部寬的角色真是溫柔,原來彼此都成為彼此贖罪的方式,最後解謎的方式不錯,「借景」這個構思太有意思了,李欣潔演的很好,張艾嘉沒提名是自己放棄還是真的沒被選上啊?戲份不多但一有鏡頭就超會演的啊!
本质还是个小清新故事。张艾嘉真的不遗余力扶持导演…
大可不必期待小人物書寫歷史,但是這樣過於感性的呈現筆法實在流於小氣,最後的跨時空對望真是偷懶得可以,(「美學的陷落」)。倘若是在大屏幕看,攝影美學是在線的,青翠舒服。但本質還是一種東方主義視角下的符號拼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