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爸爸德秀啊如果我一去不回,那就在国际市场做买卖的你姑姑的铺子里见吧上那里打听花粉之家都会知道是花粉之家 知道了吧是===========================================然后 德秀 创建了 华为,搞了个俱乐部:花粉之家!
记录一些有关国际市场的事儿,收集于各个地方……1. 擦鞋场景出现 是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做成韩国最伟大的制造业。
出身农民的他,从经营小米店,到汽修,再到建筑,制造,竟一步步建成了如此的商业帝国。
大家不要以为现代就是做汽车,那只是一小部分,现代建设韩国建筑业最大企业,现代重工是世界最大的造船企业,btw,排第二第三的是三星和大宇…… 现代集团目前是上市最少,股份里外资最少的大集团,很韩。。
2. 选布料的场景出现的是安德烈金,韩国知名服装设计师,是韩国人第一次在法国巴黎办时装秀,是获法国政府的艺术文学勋章的韩国第一名男性时装设计师。
韩国艺人以能上他的秀为荣,能穿上他做的衣服都开心的不得了。
他最重要的走出了一条充分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风情的服装设计路线,是大师级的人物。
2010年去世了。
3. 摔跤的小胖子是叫李民基,取得韩国10次天下壮士称号,他的实力比现知名主持人姜虎东厉害的多,是他的前辈,俩人最近也娱乐性质的玩过,姜貌似比不过。
现在李是大学的体育专业的教授。
身材保持相当不错。
4. 越南战争里出现的歌手南镇,是东方神起的允浩出演,貌似和当年南镇真的挺像的。
其他:1.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这就接上了电影开始的兴南大撤退。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38线一带,我们称作抗美援朝战争。
12月13日,德秀一家在码头登上美军战舰。
2.1950年12月开往巨济的美国运输舰Meredith Victory号上,美军抛弃了所有物资,搭载了了1万4千名难民离开兴南码头。
在这个船上,没有一人死亡,但有5名孩子诞生,美军给我们起名叫‘泡菜15号’。
3. 1963-1977,韩国兴起矿工护士赴德潮,缓解韩国的失业难题和赚取大量外汇,为韩国经济的崛起付出了大量的血与泪。
当时大学生占了一半以上。
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27名矿工遇难,4名自杀,19名护士因为抑郁症自杀。
当时外派劳工每人每年收入1200美元,而国内所得仅为70美元/年4. 在6.25战争33周年的时候,韩国KBS电视台,为了让仅仅在南部的离散家属们见上一面,推出了一档寻亲节目。
通过各地的中转信号车进行现场连线。
节目播出后,7月1日,KBS电视台大楼前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寻找亲人的离散家属,KBS不得不延长节目时间。
最终,进行了长达138天的时时放送。
10多万离散家属参加,1万多家属团圆。
5. 韩国的经济水平在战后沦落为当时120个国家中的119位,比朝鲜一直低了很久。
6. 该片成为男配角吴达洙个人第四部突破千万观影人次的电影总结:韩国这虽然地儿不大,但故事不少,加上他们民族里自古以来带有的“恨文化”的情怀,导致他们的影视作品都充溢着满满的感情。
同时,很神奇,如此的小国度竟能诞生如此之多的神话,现代,三星,韩流,等等。
没有在韩国生活过的观众对这个电影的感触其实不会很深,但我在韩国生活了8年,对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深有感触。
日了狗了,白写了几百字,手机网页不是第一次出现这个问题了。
1.像啊甘正传,但不是阿甘正传。
片头片尾的蝴蝶,个人经历与国家战争纠结在一起,有点傻的男主,都很像啊甘正传。
但是美国人说的是个人主义,韩国人说得是责任与承诺。
啊甘铺陈事实,情感冷静。
国际市场情感热烈奔放,是想让观众带入自己,不是从别人的人生中感悟生命。
2.战乱中分离和等待,让我想起了归来。
不过本片视角比归来大,不只是守候。
两部片子相比,也可以看出韩国的老年化妆技术比国内高。
3.本片还提到了两代人的鸿沟。
战争年代与战争后年代的两代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男主和儿女偶尔一同出现的几个情节里,儿女对觉得他很固执,他教孙女唱歌,他们也不高兴。
他们没有经历父亲经历的一切,自然不会明白。
国内也是一样。
想起数月前看过的新闻,韩国本土观影人数超过《阿凡达》,来到历史第二位,然后是前些天大钟奖满堂哗然的横扫。
究竟是什么样一部片子,只看标题心里不免还是狐疑,直到一个平凡的星期六早上。
故事从一个接近现实的布景开始,一对老夫妻在楼顶花园里闲坐,黄政民饰演的德秀聊起自己年轻时候梦想成为一名船长的旧事。
镜头转换,成年的一屋子儿女要外出旅游,把年幼的小孩子送来看管。
只房间里见面就看得出,一屋子人都是冲着英子(金允珍饰)奶奶来的,还不断责备德秀爷爷没有照顾好让奶奶生了病。
德秀像是也习惯了自己被这样“不公平”地对待,一个人跑去国际市场街自己经营的小店,和处心积虑想把店买走的开发商缠斗。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出现在这时跑来找外公的小孙女,牵着手被路过行人撞肩的一瞬,德秀蓦然回想起萦绕在记忆最深处、他这一生波澜的缘起。
时间来到1950年,朝鲜战争。
战事的蔓延,还是毛头小子的德秀被迫踏上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父母要背行李和两个婴儿,大一点的妹妹默顺就交由德秀一路照看。
就在难民们争相登上美国军舰的时候,背着有些昏睡的妹妹拼尽全力爬上甲板,却发现手里只紧握着一只撕下的袖口。
得知事况,父亲决定下船去找妹妹。
临行前把大衣给了德秀,并嘱咐说自己如果回不来,你就是一家之主,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以家人为重。
母亲和三个孩子来到釜山一个专门售卖进口商品的小市场来投奔德秀的姑妈。
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但总算安定下来。
为补贴家用,德秀上学堂之外的时间开始在镇里的大街上擦皮鞋,还因此结识了一生的挚友,达久(吴达洙饰)。
比起出身贫苦早早学着当家的德秀,家境尚可的达久却是个满脑子怪主意,每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刺头,有时还“连累”了德秀。
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德秀靠在码头干体力活谋生。
成绩优秀的弟弟考取了汉城的大学,却苦于没有钱念,德秀一筹莫展,总躲在屋子里喝闷酒。
这时一心想要出国见世面的达久跑来拽德秀一起去德国做矿工,深知家人在身边的可贵但面对可观的报酬,德秀决定一试。
异域的生活辛苦而单调,矿井里时而发生的危险更是难以预料。
这一切让德秀彻夜难眠,直到遇见了英子。
同样是为赚钱才不远万里来到德国做护士,相似的经历让两个人感情不断升温。
过去只顾为家奔波的德秀完全不知道怎么和女孩子相处,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厨艺。
然而梦境一般的美好被突如其来的矿难打破。
矿井逃生时为救被落石砸伤的达久,两个人被困在了里面,险些因此丧命。
伤好之后德秀的签证到期,不得不回国。
病床上德秀问英子要不要和自己一起回去。
英子故作坚强地道别,决定留下继续工作。
这段感情没有输给生活,到三个月后英子带着身孕回国找到德秀,两个人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依然不容乐观。
妹妹要出嫁跟家里要钱,和年迈的母亲吵翻;姑妈去世后,酗酒的姑父要卖了姑妈的小店。
时值越战,急用钱的德秀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拉上达久再一次踏上艰险。
比起德国时候,西贡的情况只坏不好。
市镇里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村落里还要时刻小心越共游击队的出现。
一次撤离行动中,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德秀被打穿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
战争又一次让德秀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活着的意义。
八十年代,生活稳定下来。
国内兴起了返乡寻亲的热潮,无数被战争打散家庭的人们聚集到汉城汝矣岛广场,写满、贴满大字报希望找回失散的血亲。
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引得万人空巷,人们为两鬓斑白的亲人相认泪流满面、鼓掌欢呼。
达久陪德秀一起也加入其中,想找回父亲和觉得是被自己弄丢的妹妹,而一次现场连线未果一度让德秀和全家人失去了信心。
就在几近绝望的边缘,一个自称是在逃难中失散后来被美国人收养的女孩联系了电视台,德秀激动得声音颤抖,又一次来到演播厅。
当对方说出自己和妹妹分别前最后说过的“这不是游乐园,我们不是来玩的”和那件少了一只袖子的童衫,德秀和电视机前的家人们喜极而泣。
时间最后回到现实,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给劳苦一生的德秀母亲拜祭。
席间要小孙女唱歌,而当小孙女唱起爷爷教给的唱小时候逃难离乡的曲子时,大家面面相觑,接着又开始埋怨德秀。
离开欢笑和喧闹,德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抱着父亲批给自己的那件大衣老泪纵横。
父亲的嘱托自己做到了,德秀守护了这个家,没有让任何一个家人受苦。
那一刻,他也仿佛看到了父亲拍着自己的肩膀,说着感谢。
观影后以及行文到此,笔者两次落泪。
影片并非无可挑剔:相似的故事结构我们在《阿甘正传》甚至《活着》里面都有见过;时间前后的切换也不难想起《阳光姐妹淘》(总觉得里面也有金允珍,看来是笔者记错啦);煽情手法也不免通俗甚至有过度的嫌疑;老套收尾呼应和苦中作乐的桥段更是见多不怪。
然而,打动人内心最深处的却正是耍把戏躲追兵才得来的好时巧克力;是孩子追问母亲违和从不提起妹妹时候的稚气;是久别甚至是大难不死后重逢时家人之间拥抱与玩笑;是西贡丛林里偶遇被搭救的南天王成为一生偶像;也是象征家族的袖口的蝴蝶和花。
这些点滴,组成了这幅名叫“家”的图画,画面里不是只有家人就足够,还要有彼此的羁绊,包括那些我们称作“苦难”的冷色彩,点缀其中,才可能是无限接近完美的杰作。
黄政民还是痞气十足,一头白发都好像罩不住(笑),大概笔者的印象还有些停留在《新世界》的黑帮大哥那儿。
金允珍看过的作品比较少,觉得前面一出场扮相有些过于成熟,而后面刚刚好,最喜欢丈夫越战归来的那一场戏,很真。
黄金配角吴达洙就不多提了,出彩又不抢戏,今年的另一部作品《暗杀》里饰演河正宇的副手,也是可圈可点。
最后点个题吧。
苦难从不曾彻底远离,而我歌颂生命的美好。
2015.11.28
如同《阿甘正传》中的串联,《国际市场》中也出现了韩国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把韩国战后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带入了一番。
首先,德秀幼时擦皮鞋的顾客,嘴炮造船的那位眼镜兄。
此人乘车离开时,车上的司机称其为郑社长,而车子后面写着汉字“现代建设”,不出意外,这个戴着眼镜喜感的大叔就是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
现代集团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接着,在徳秀从德国回来之后为姑姑照看铺子的时候,达九带来了以为满嘴英文韩文夹杂不轻,行为娘炮的大叔,此人名为金峰南,又名安德烈·金,国际时装界极具声望的韩国顶尖设计师,众多韩国明星都以担任他的时装秀主秀为荣(来自百科)。
在剧中,剧情设定他受到了徳秀姑姑的韩服绣花灵感设计,这一点很像是《阿甘》中的猫王的舞步灵感来自于正在做矫正的阿甘。
最后要提到的是南珍(남진),老牌韩国流行音乐人,1968年以海军身份参加越战。
电影中,南珍和在越战中与徳秀有一面之缘,乃至生死之交,所以徳秀会在老了之后依旧维护这个在别人眼中有点娘的年轻偶像。
不过,相比于《阿甘正传》,《国际市场》对于这些名人的串联处理的比较生硬,好在这只是影片的添头,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1950年,兴南港的冬夜,你背着妹妹在上万名逃难的人群里用力向前。
美军的舰艇仍在等你们,远处的炮火声越来越近了,遍地是哭喊声和绝望的面孔,爸爸那样有力的大手,却也终于散了。
那一年,祖国是被撕裂的半岛,是无法回头的北方家园,是异族高喊光明口号要匡扶正义的战争,是死亡和不屈服,是手里紧握的妹妹剩下的衣袖。
1953年,釜山国际市场,你是和伙伴一起擦皮鞋贴补家用的少年。
战争终于停止了,妈妈说因为你是哥哥啊,你是所有的指望。
那一年,祖国是贫穷,是满目疮痍,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左邻右舍们,是跳着狗腿舞向美军大兵讨来的巧克力,是国际市场上数不清的难民、店铺和罐头。
1964年,你是码头挥汗如雨的搬运工,是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长子。
弟弟考上了首尔大学,你决定远赴欧洲,做那向西德输出的上万名韩国矿工的一分子。
那一年,祖国是“汉江奇迹”开始萌芽的地方,是经济起飞急需外汇积蓄的幼小力量,是无数同胞在异国的血泪,是站在莱茵河畔涌上心头的刻骨乡愁,和一回头就看到的那个心爱姑娘。
1973年,你是回到故土已经成家立业的好儿子好丈夫。
却为了凑齐妹妹的嫁妆和保住姑姑的杂货店,终于放弃那一纸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次去往远方,上了叫做越南的他国相争的战场。
那一年,祖国是战火硝烟外遥远的安稳的存在,是昂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是民主转型前夕的威权阴影,是生命里对弟妹无法卸掉的责任,对妻子对自己无法交待的残忍,是即使一条腿残废了也仍然要回去的那个家。
1983年夏,你是KBS电视台节目里大声嚎啕寻找失散妹妹的哥哥。
138天的现场直播,五万个以上的离散家庭,一万多次的重逢,你和你的民族在经历了几十年最悲恸的生离死别后,却仍没丧失等待的勇气。
那一年,祖国是眼泪,是数不清的泛黄的伤痛,是童年乡村院子里追打跑闹的模糊记忆,是与妹妹相认后终于可以回来一起向母亲下跪请安的这片土地,是多少历史的捉弄多少人祸的蹂躏也打不垮的尊严。
你终于老去,儿孙满堂。
你和老伴坐在顶楼的天台上,微微眯着眼睛,望向这个你们奋斗过的城市,望向这一片安乐和繁荣。
你心里仍时时念着北方,那个父亲或许至今还在生活的仍然被禁锢的国家。
你哭了,你说这一生好累好累,爸,我真的很想你。
路途艰难,生命里许许多多的困境,你真的孱弱不堪。
或许多少次被历史抛甩,被国族凌辱,被谎言愚弄。
或许忍耐太漫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在无尽的试探里要向着对的方向是那样难。
却愿你无论多少次跌倒仍能爬起,在这个你终其一生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它的每一寸苦难里有你的承担,它的每一寸骄傲里有你作伴,它值得你用心去坚守,它的崛起和自由是你的不妥协不屈服盛开的花朵,它是你不会厌弃的,无论你离开多久也要回来的,是你可以为之挺胸自豪的,是柔软宽厚的——那个可以称为祖国的地方。
也许是奢望,愿这世上许多漂泊的灵魂和你一样,走过再远再孤独的路,也终有祖国可以怀抱。
本文首发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152750/
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不仅丝毫没有意识导向的还原了🇰🇵🇰🇷战争和🇻🇳战,更是把建国初期的韩国矿工出国挣外汇的经历真实呈现,是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丝毫掩饰,当然所有残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和尹德秀一样,经历过的都值得回忆。
电影中亲情、友情、爱情都有非常感人至深的体现,在那个战乱纷飞而后又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尹德秀遇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人,一见钟情的爱人,还有生死与共的友人!
这样的经历,才真正算得上痛快并快乐着!
黄政民的演技毋庸置疑,年轻扮相和老年扮相并不出戏,德国杜伊斯堡矿场那段戏算得上拼命,几段极其出彩的台词也非常精彩,和金允珍也夫妻相十足,和金牌配角吴达洙更是配合的相得益彰!
影帝果然名副其实…
韩战—西德矿夫—越战—寻亲,苦难史深刻地浸入在个人生命中。
其实整个东亚都有韩国这样的苦难一代,《国际市场》以商业片的方式拍了出来。
很难讲是真实,都是单方面的故事,却是韩国率先走出苦难的证明。
不知何时我们能有这份处理自己伤口的心态。
但很质疑这种历史观—伪装在个人视点里的韩国单方面的历史态度,处理历史时过于独断轻易,并不是很好的反思历史的态度,是一种假“勇气”。
不知道说什么.... 只是非常非常感概。
这种以家喻国 以国为家的比喻中 无形中也是一种对于国家无所怨言的付出来达成自我成就感的价值观输出 我就是生在这样 妈妈为了一家人永远在付出的家庭里....我...深受其苦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了成全父母对于大家庭的牺牲 无论是配偶还是作为孩子的我都承受的太多。
他们承受的辛苦和常年的持续性付出所带来的不平衡感,其艰难不亚于男主家里的饭桌上印象里很少有一家三口吃饭 总是哄哄隆隆的一家人我的家是公共厨房 公共会客厅以及亲戚们赞助的公共酒店或者不是今天这个亲戚来家里暂住3个月 明年就是那个远方亲戚来住半年。
印象里我的小床住过不下十个亲戚。
有远远房的表哥表弟有姥姥的外甥女有舅妈的亲戚有大概5年左右 舅舅 舅妈一直住在我的家里。
共用生活的一切从化妆品到卫生巾被迫跟爸爸妈妈睡的每个晚上都怀念自己只用过一次的小兔子床单就这么被从小到大没见过几次的亲戚安然的睡在上面。
小姑娘嘛 会嫌弃被被男人用过自己的床单一个人生闷气 当然不能表现在脸上 让人发现 否则会被扣上不懂事 看不起人的大帽子而且如果你长大没有延续父母这样的作风也会被扣上xx 办事不如她爸妈啊!
办事真差劲!
一点也不她妈 你瞅他妈妈多好一个人 一点没随着...........现在长大了也要在如何做自我和对家族“有情有义”的人之间平衡....印象中也少有安安静静一个人或者和妈妈在家的时候老人基本长期在我家 大家也以看老人的名义长期来你家 这个家仿佛不是我的家 大家来了如果你不从房间里走出来 陪好也会被扣上不懂事的帽子。
现在结了婚特别喜欢一个人在家 即使在家晒晒太阳也很舒服觉得电影的篇幅有限,其实已婚的夫妻很多吵架的根源就是夫妻的资源对于双方家庭的分配的撕扯。
还有作为配偶子女,小家庭的界限被打破。
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而造成的冲突。
这样的文化如此深刻,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一个主题。
可见荼毒之深啊!
你会感动于这种对于家庭的自我牺牲和责任感。
也会感慨于男主在这种价值里的自我围困。
没有家庭的拖累,也许他能做的更多吧!
但是这种在付出过程中的自我成就感麻痹着男主也麻痹着观众。
好像做不到这个程度的牺牲都有负重托不值得感动观众也不能够被打动。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牢骚满腹或者新生不平衡之感一旦这样立马感动不了人了并且亲戚之间也许立马变成了仇人.... 要毫无怨言 任劳任怨 作为小家庭的人要全力支持。
你看男主的妹妹完全不知生活的水深火热 一味索取以及完全不能共情男主的牺牲 只是在多年无所事事又懵懂的翻看一下相册。
在这个时候作为大嫂的妻子绝不能插言或者埋怨 否则男主的付出立刻变成了家庭伦理剧 不高尚了要背上骂名电影里男主的妻子的这条线被完全忽略了。
甚至连她的家庭情况都没有交代。
妻子完全是为了男主付出的提线木偶,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情绪。
为了成全男主的承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女主即使会德语会护理的专业技能在婚后也只能变身全职。
即使在男主要去越南作战前夕的夫妻争吵里也是妻子对于老公要为自己考虑的呼唤。
我发现在特别艰苦的年代或者特别贫穷的家庭里,很多人对于拯救一家人的感受会被激发出一种天然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一旦确立 就会成为人生的其中一个目标。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父母的正向回馈,其动力更是源源不断。
其一生的价值也被绑定在家庭中。
我一直想在我所看的其他国家电影中有没有如此强烈的传达这样的牺牲感。
印象中几乎没有,只有中日韩如此突出。
我一直在想这种为家庭牺牲自我的责任感的来源,是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的历史根源?
以一己之力带整个家族有种英雄主义的悲壮感,尤其实在东亚民族深刻的苦难中,更增悲壮。
在电影电视剧的母题里也屡试不爽 总能感动到观众只是成全这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配偶和小孩的心路历程也够写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啦。
哈哈 发发牢骚 中国这样的家庭实在太多了吧
故事背景设定在1950年爆发的韩国战争。
在6.25事件爆发后年幼的德秀(黄政民饰)一家逃亡到釜山投靠在国际市场开店的亲戚,但父亲和妹妹却在逃亡中走散,从此德秀作为年轻家长照顾老幼挑起养家的大梁,不得已到德国当矿工。
这时遇上了护士英子(金允珍饰)而相恋婚后回到釜山,但随着孩子的出生,要养家的德秀不得不只身到越南打工和想办法找回父亲和妹妹,一生都在为家庭奔波劳碌。
虽然2小时内演绎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但它却不会让人有速度太快或者太狗血的感觉。
不过反方面,导演处处细节都细腻来演绎的方面,有点太明显刻意,想感动又感动不起来
西德:长子矿工&长女护士 当把最平常又最辛苦的职业融合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下,看懂了一直不能理解的韩国人在世界上“自信”的底气 PS:这段结合《国际市场》的片名雕琢下会是不错的题材,我们的一带一路电影呢?越南:婚礼 瘸着腿的哥哥让不懂事的妹妹终于有了嫁妆…认亲:远隔重洋的妹妹易寻(哪怕仅有一片布),咫尺之隔的父亲难觅(虽然诺大一店铺),如同片中一些对战争对手的“不友好”,有一些政治隐喻~不赞同、能理解 Ps:虽然觉得没啥好哭的却还是哭了出来电影硬伤(除了西德篇其实没多少史诗的感觉,又如黄政民的老人妆真的太烂了…)明显,但如同KBS的寻亲直播,哪怕再嗤之以鼻它的煽情也会情不自禁的流泪~ 5星值得
一分,10分钟即关
朝鲜半岛特性:哭!你们都给我哭!
各种韩式狗血煽情大杂烩,偏偏硬生生把我看哭了,看来近年来内心柔软不少。
历史进程中浮浮沉沉的一生,父辈们挑起的生活大梁。不否认导演复现从前的态度,也不否认我们看到从前生活的复杂心情。但故事煽情点确实有些刻意为之了,几次死里逃生更是突出主角光环的闪耀,叙事上除了转场顺滑外,过于平淡如水了,整体看点稀疏,群像戏也设计得过于简陋了,基本一眼就看完了。整体的史实感,宏大感都感觉不到。
真是催泪弹啊,非常完整
这也叫剧本?这也叫电影?白瞎了一个好题材几个好演员。年代戏这么容易出彩的底子,愣是拍成了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人物空洞的像一堆塑料,从头到尾就在那里煽啊煽,竟然豆瓣还给了8分,当年的韩剧脑残粉都长大了吧。
对韩国这段历史不了解我不感兴趣。电影角度讲,开头不吸引人,妆容造型也很不好,看不下去。
我打了一星。虽然我理解商业电影迎合市场需求的压力,但在一个民族最痛的记忆上进行幽默化,轻浮化,琐碎化有点太过了。
基本上是按照《活着》的路子在拍……
有些bug还是挺明显的,某人就没看进去,但我还是看进去了。催泪的地方我也哭了,人的命运无法改变的感觉。反正中国拍不出来这种电影。
韩国电影真的好,这些年的电影,韩国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相似的模样,相似的文化,还有看得懂的汉字、历史。拍的好,演得好,故事好,真好。
晓松奇谈里剪出的韩朝认亲片段太揪心,结果一看正片竟然如此流水账。大师年代的电影将悲怆命运拍得深邃平静,很多韩国电影却将悲怆命运变成煽情的贩卖。说到底我觉得这个国家是因为气度才滋养不出真正的大师。
韩国电影慢慢跟她们的整容一样了,都往一个模子刻
这么说吧,开篇的基调就让我“一开始就是拒绝的”,很明显的想要一煽到底。其实小人物史诗是可以的,无所谓你大起大落,但非要让你哭的出发点真的很难去迎合。不过兄妹相认时众人泣不成声确实动人。
不喜欢煽情的
年度催泪大片,从一开始登船那一刻泪都停不下来,到找到末顺的时候简直是一片泪海了。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韩国人,令人肃然起敬。真不明白为毛后来的韩流都变成了肥猪流那样的。
有点阿甘正传的意思,不过拍的实在是一般,一锅烩。离散家属寻亲那段挺感人的。
韩国票房冠军电影也不咋样,流水账叙事,要是没有最后几场煽情戏只值两星。
大写的好多个尴尬+超级催泪弹,不过棒子这种底气超强的骄傲和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实在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