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而去 (2023)8.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陈小雨 / 葛兆美 刘丹无法剥离的故土。
“乡土”与“中国”是无法剥离的自然体。
尽管背井离乡已成常态,但乡土连接着代际,承载着厚重的情感。
如同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数十年来,中国的内部社会变迁实在太急遽,叫人来不及反应。
《乘船而去》让我们静下心来缓一缓,不妨回望那一代人的悠悠岁月。
从台词等诸多细节不难发现,陈导对于生活化情境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
建构“船”这个意象,陈导融入了自身理解。
自幼生活在运河边上,船,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出行工具。
将每个人的人生比作一条“生命之河”,掠过河面上圈圈涟漪的就是那一艘艘小船。
船之于这方水土,是木制的工具载体,更是关于家的朴素情感纽带。
片尾,船毁自沉,同样是陈导的乡村亲历,无比写实与动容。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乘船而去,但「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摇啊摇啊摇」,何时上岸,又何须上岸。
陈导太nice了❣️
太久没有看过一部如此自然、纯粹的影片了。
落叶归根的观念,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令人泪流满面。
作为在城市中长大的一代,只是偶尔在回老家的时间里瞥一眼隐藏在繁华与喧嚣背后诗意自然的落寞。
那不是被时代洪流淹没的遗址,而是一切的源头。
其实在观影前我我有想过片子煽情、或者过于残酷、现实而导致观感压抑沉重,最终我如坐针毡,不停看表,直到结束时长舒一口气。
不是说影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看完一部影片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情绪和经历,实在是有些累人,以至于我现在会或许纠结看不看一部电影。
但是,在几乎刚刚开始时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毫无戏剧痕迹的对话,争吵时自然流露的情绪怨言,还有克制冷静、毫不藻饰做作的镜头与配乐,这所有的一切真的都落在了我的审美喜好上。
我没有过分的情绪沉浸,只是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着这部描摹生活的影像诗,观察、理解着江南的一家人中再平凡不过的变故。
直至最后的最后,奶奶手挽花篮,一身清丽,在交错的树影与光晕中走向远方,音乐才短暂地尽力释放,情感终于浓密地袭来。
那一幕,除了美,任何的词语都是堆砌或污秽。
不只是镜头语言,影片中的角色都仿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的人。
无论哪个年龄段,在他们身上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可以体会到来自生活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现在想来真的很佩服导演对生活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记录动力。
想起去年夏天b站上偶然刷到了陈小雨导演讲述有关这部影片创作中和走上电影节的幕后故事。
哪怕具体的内容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我抑制不住的泪水依旧无法忘却。
同样有着导演梦的我,看着他们在现实的沙土中播种理想的种子,成为了万千中发芽的那个。
虽然数百棵幼苗中都未必有一颗成熟结果,但这似乎已经足够了。
我以为,这又将是止步于电影节的青年导演理想,直到上个月在待映影片中找到它。
能达到这一步,这,也太难了吧。
有幸参与了导演在长春的路演场,时间已经是在电影上映18天了,此时除了长影电影院,在其他地方已经没有排片了。
截止目前只有138万票房。
别说和那些动辄几亿,几十亿体量的电影相比,哪怕和一般的文艺片相比,电影票房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导演不停地跑路演,在全国各地,他说这也是宣传的一种方式。
路演现场《乘船而去》讲述了一个老人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和她身边的人如何面对她死亡这件事情。
也许不能给人足够的感官刺激,但我愿意评价这是一部真诚的、感人的、现实的作品。
船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在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船的羁绊,在这里江南水乡,船是以前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现代人游玩的一种方式。
儿子阿清木工做的是船,外孙阿涛最后表演也是坐在船上,而外婆乘船而来,最后也乘船而去。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是塞了很多私人的表达和记录,在电影里出现了庞杂的副线人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事情,是活生生的人,被导演完整得放进了电影里。
很多人会觉得电影的副线人物过于繁杂,人物关系散乱,难以聚焦主线故事,影响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和感受,使得故事叙述变得不够清晰。
但这些庞杂的人,全部都通过周瑾的病汇聚在一起,并通过这些人物,才得以还原我们庞杂的生活。
那些具体的人,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里面有些镜头,就像我用手机记录下的播放一样,传达出来高度的真实感(导演也是纪录片出身),有种小津安二郎和杨德昌的风格。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充满了细节和解读空间,如果不是仔细看和讨论,根本无法发现,而当你越去推敲越惊喜。
很多东西电影里没有明说,但通过他们简单的一些事情,我们得以窥探和猜想到他们的故事。
周瑾是个童养媳,长大之后追求自己的幸福,组建了家庭,大儿子却去世了。
苏念真是二婚,那个来看她的人就是前夫,背负着父母的期望,一直是一个干练、勤奋的人。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电影的两段对话,一段是阿真和丈夫莱恩的对话,他们创办了一个补习班,但是收益却很不好,莱恩累了,想要停止,阿真却充满了信念感。
这段对话把每个人的性格,还有中西观念的差异,全部都展现淋漓尽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站在那个角度是合理的,但是碰到一起,这个矛盾就无法解决了。
还有一段是阿真与弟弟阿清,就母亲该不该在医院待着发生的争吵,以前父亲和大哥的去世,让阿真充满了遗憾,她希望不要在母亲身上重演,但是阿真却觉得不如最后的阶段,让母亲快快乐乐的生活。
在电影最后,外婆要去世的时候,阿涛没有回去见外婆,他说外婆是理解他的。
其实在电影里,阿涛是带着外婆的信念活下去。
最懂他的人是外婆,在最后那段独白里,能看到这些。
外婆是一个童养媳,是一个没有家的人,阿涛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也没有家的感觉,他们都对家缺失感情。
外婆说,父母的家、她的家,都不是阿涛的家,家要自己去寻找。
在接受新周刊的采访时,导演说电影创作是需要钱的,他已经欠了几十万,他的渴望当然是对电影的探索。
但他害怕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坏”。
因为要接触太多的人、太多的利益,当你面对欺压和不公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仇恨。
一方面要对抗那些恶意,另一方面要保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保持纯粹,其实挺难的。
他觉得电影就像办一场party。
截止目前,已经有3到4万人走进电影院,参加了这场电影party。
“这场电影party,其实就像结婚办酒席,创作团队帮我张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演员是这场party的主角,我只是主厨,负责把酒席上的菜烧好。
朋友们来参加这场party,随了份子钱,尽管这些份子钱不足以支撑整场party的开销,但是大家都需要这样一场party。
如果能让每个人都尽兴,那就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既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艺术的消费者。
所以,为了创作买单,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
路演的海报在路演场,我一直觉得小雨导演是一个很有思想性的人,始终不紧不慢地、谦虚地、温和尔雅地去回答我们的问题,分享他的思想和感悟。
他很有思想,并且乐意去和我们分享。
很期待和导演的下一部作品见面。
看了昆明的导演路演场。
小桥流水、落霞孤鹜,江南水乡的清新温婉在绝佳的摄影构图中,扑面而来。
电影中情感无比真挚细腻,在死亡这一沉重的命题面前,导演的手法举重若轻,寥寥几笔可窥见外婆曾经苦难的岁月,充满光芒的镜头是通往来生的路径,整部电影像一首写在粼粼水波上的散文诗。
看到片中多次出现的碧水行舟,忽然想起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影片在江南这个地域,思考着不同的人与“故乡”的连接或出走。
看电影过程中我几度落泪,电影中那个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坚守在故乡的“外婆”也让我想到了我去年离世的外婆。
而我这个如电影中的阿真、阿涛一般的故乡“出走者”,多年以后又会如何回望我的故乡呢?
电影放映结束后,导演陈小雨、美术指导卡卡与我们进行了映后交流,而后面要签名时,我也问了导演几个问题,导演的回答也让人感触良多。
他说,每个人其实都在寻找“家”,它可能就在你的住所,也可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也可能需要用上许多时间,才能明白哪里才是能让你产生归属感的“家”。
他说,其实很多人一生,都是在对自由洒脱的追寻,与思念“故乡”、被“故乡”羁绊的撕扯中成长的。
后来我问他电影里的三个人走出了三种对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不同的选择,其实也是不是他自己本身,对现代性影响下的“出走者”与“故乡”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他说是的,但他也无法代替观众做出决定和选择,只能呈现,用电影创造一个契机,唤起大家对因习以为常而忽略的这一问题的追寻。
情感的流淌太可怖了,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能牵引我的泪水瀑涌,都不像电影,更像导演的私人家庭影像,让我想到看完《晒后假日》的感觉。
不把苦难当苦难拍,一切都像水乡优美风景中晃晃悠悠的小船,人生也同如此。
困境是如此真实,几乎触手可及发生在自己的生活,故事里的每个人都那么善良,那是一种被生活折磨过、实在无力反抗的无奈。
两个情节印象特别深:姐姐给妈妈买药时突然听说自己高中玩的好的同学去世了,首先是空白无反应的:记忆里鲜活的人就这么没了?接着羞愧于自己没有联系竟要先辩白几句,有些许悲痛但很快又被尴尬压了下去,急匆匆去扫码支付,然后此事不再提。
她已习惯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波动,试图将这种生离死别缓视淡然。
第二个是老母亲被爷舅刺激后,晚上发病,道出几十年前大儿子去世的秘辛。
她内心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开朗老太太,如此多的苦难被吞咽下去只会形成一生背负的瘤。
穷怕了,苦够了,必须手握着现金才能缓解分毫,于是可推知一派祥和下埋藏着过去如何的惨烈。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隽永悠长没什么硬伤的电影了。
江南水乡,乌篷船白墙,终究回不去的家和终将面对的离别。
摄影的审美在线,节奏舒缓,零不叮的露出一些小幽默,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痛哭流涕,最后的写意镜头都显得唯美可人。
难得是近几年国产片少有的群像戏,站住了。
1、苏念清刘丹饰演的大姐承接了非常大的戏份,可是最后的题眼还是落在了念清身上。
在一切过后,是他留在了老屋,重新拾起了木匠手艺,在物理上和心理上延续了家的存在。
没有让着几片瓦房沦为加工厂或者被拆掉。
苏念清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
这部电影是导演自传,念情身上有相当程度导演的影子,甚至说导演的归宿。
他从小喜欢木匠手艺,想接老爸的班被逼着学习数理化,导致他后来长时间的离家远遁,当了导游实现了真正的走遍天下。
他不买房,极端情况下,甚至不租房,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装进箱子。
他不结婚,是不是gay其实没所谓,他逃避责任,可是在决定母亲大事的时候,坚决要等等大姐的意见。
在经历了外人看起来及其失败流浪的人生后,他反而最通达,毅然决然将母亲接回老家。
对船的执念,深夜里的狂奔,都让这个一开始不起眼的角色,慢慢变得高大。
他也许看起来最废,却是有最强大的内心。
2、苏念真如同名字,这是一位真真切切的大姐,她是所有人眼中的模范生,是家里的骄傲,从小勤学苦读,小镇做题家一路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买房,找了个洋女婿,自己创业办了公司。
简直是标准答案一样的人生。
其实电影暗戳戳的讲述了她的崩溃。
拉着朋友搞投资或者融资遇到诈骗血本无归,投资十败。
朋友着急的要上门动刀,这里说一下讨债这个情节拍的特别好,一直没有给脸,语气也是冷冰冰的,直到软下来说有空一起吃饭才给正脸。
创业开培训机构,入不敷出要被收购,事业失败。
同为合伙人的丈夫选择拆台,因为创业做得房屋抵押到期,房子面临收回。
跟丈夫分开睡,长久没有温存,夫妻感情淡薄。
每天卷女儿,到关键节点女儿要去美国看奶奶,大儿子根本不接她电话,母亲得了绝症还拒绝治疗,家庭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失败。
这样的失败,这样的困境,这样的崩溃,又何尝不是大部分中年人的现状那?
前夫的出场特别出彩,前夫是一个安然在现场开诊所或者医院上班的医生,文文弱弱,性格温和,从他夸妻子菜烧的好吃来看,很有可能是他婚内出轨,妻子念真应该是熟识的。
这个人物反衬了念真的性格,她是强势和要强的,自然跟小富即安的前夫不在一个频道。
最后的那罐咸鸭蛋暗示了她对自己和亲情的和解,生活继续往前。
3、外婆葛兆美老师真的值一座奖杯。
这类角色最近见的比较多,如《姥姥的外孙》里的姥姥,《走走停停》里的妈妈,都是人之将死,演绎了从正常到逐渐病态的过程,都是很复杂的角色。
葛老师的出彩地方在于她演了一位很自信要强的外婆。
她有一个特别小的动作设计,当表达亲密的时候,动手打一下对方胳膊。
前半段电影铺陈了很长时间的细节,比如开始念经的时候呛办丧事一家分家产的嘴脸,对洋女婿的关心,对涛演戏的支持,得病后的坦然,急着看电视剧顾不上吃饭,分配家产的冷静,跟弟弟的犟嘴,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开朗,通透,自信的小老太太。
俨然一位大家闺秀。
直到娘舅出现,只言片语说出了外婆童养媳的遭遇,原来外婆的通达不是生而有之,是经过了多少辛酸沧桑后的豁达,是经历了生活的毒打依然笑对人生的大智慧。
人至将死,她仍然放不下老屋,放不下没结婚的小儿子,放不下大女儿的生活,放不下外孙涛,放不下外孙女儿,除了放不下,还有对过往生活的回忆,眷恋,对死后的未知。
4、莱恩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他代表了典型外国人形象,刻板,务实,甚至不近人情。
在岳母病重的情况下,他坚持双方约定每年要回美国两个月,还把女儿带走。
在公司受阻的时候,他能说出来把我的股份卖掉,跟中国传统的家天下的观念是格格不入。
西方人的眼中,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不要混为一谈。
人生努力的根本目的还是享受人生的,人是生来生活的,如果工作一再挤,没有了看电影,约会,打棒球的时间,那人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5、灿灿这是一个非常出彩的角色。
中西的文化碰撞在她身上达到了一种特殊的融合,她既有洋人的务实,也有中国人的细腻。
她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每次拿了外婆的咸鸭蛋回家还要扔掉,但是每次她都懂事的去拿外婆的东西。
她可以在濒死的外婆跟前说,你的外孙马上就回来了,因为她很快就不记得,哄外婆开心有什么错。
最出彩的还是接待妈妈朋友讨债的环节,她的察言观色,小心谨慎一览无余。
她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通透,不知道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6、涛很 明显涛就是导演自己。
电影中这个角色单薄的像纸片,更像是导演借他的口说出自己的心声。
当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其实就没有家了,你的父母的家不是你的家,你的外婆爷爷的家更不是你的家,你的家不应该是一只箱子,到底在哪,只有靠你自己寻求。
不过这个角色之所以能立起来,还是导演给了他彻底的不孝,在得知外婆病重,他并没有选择回去奔丧,而是抓住特约演员的机会,在一片绿幕面前表演在故乡水乡一样惬意的划船,一遍遍的练习同一个动作,努力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才是导演最想说的话吧。
他的无情,通过一段蒙太奇,却让他和外婆的感情连接更加动人。
相信最后外婆拎着一篮子花,在船头笑容灿灿,是他真正的祭奠。
《乘船而去》看完了,导演是绿色控和细节控。
电影里的绿色无处不在,绿色的树草、绿色的墙、绿色的河流、绿色的数钞机、绿色的桌布、绿色的广告牌、绿色的青苔、绿色的衬衫、绿色的油漆门、绿色的床单、绿色的铁窗、绿色的贴纸、绿色的沙发、绿色的酒瓶、绿色的书柜、绿色的台灯、绿色的花露水、绿色的氧气瓶……每个场次里,几乎没有一幕失去绿色背景,让我的眼睛无比舒服。
绿色,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颜色,也是万物新生的颜色。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逐渐逝去的生命的老年人。
电影没有回避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中那些老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面临的各种生存困境,但它妙的地方是不会为了去表现困境或痛苦的真实性而去“特写”或放大痛苦以博取共鸣。
是很江浙沪的体面式的,是点到为止的,是小桥流水的舒缓的,是可以令人得到放松与安心的。
生活总起起落落落落,社会的加压设限,外部环境的“审判”。
电影却远离了都市,远离了繁华,远离了灯红酒绿,只留下了最原始的底色。
故事里,他们再绷紧神经,绝症治不好就不治了,葬礼不隆重操办就不大办了,培训机构办不下去那就关了,人到中年没有成家就没有成家了……最重要的是“心安”。
唯一让我触动的,是老人两次发病的时候,老人颤抖的双手,语无伦次的声音,都让我想起我那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可是我除了陪伴她,给她买好吃的,什么都做不到。
我的奶奶,曾经带我去过好多地方的奶奶,如今却躺在冰冷的床上。
未来我也会老的,我也要经历这一段时间不是吗?
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的,但每个人依旧要找到自己的路。
家可以在我们心里也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故事的最后,老人离开人世。
葬礼上,绿色的花圈围绕在她的照片四周,令人感到很安详。
在根本层面上讲,任何一个导演以及创造出来的电影,通常也始终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角度。
但是在相对层面上讲,一个人理解世界到何种程度,以及一个导演,一部电影,所提供何种程度和角度的理解,是可被决定的。
主流影片(娱乐片)所宣传的是只有一种选择的结局,其实在社会的面向上,比如短视频,网络,学历等等,所提供了也只是一种角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一部好电影应该做的是提供属于自己最真实的对于世界的理解。
当然这要想完成对于这种自己理解世界本身这个行为的觉察,首先要做到的是迷恋上这个世界,然后看到这个世界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导演往往有旅居异乡或外出打工,留学海外的经历。
而那些比这些电影更具有电影本身本性的导演则会有意识的不断质疑主流的理解方式和主流的价值观。
在他们的电影里,所提供的不再是独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视角了,而是会混杂着,重叠着对多样化的视野。
而这些电影往往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杰作,而同时这些电影本身的题材也往往是直接关于理解/真相/生活/意义/宗教… 而往往这样的导演因为自身的“颠覆性”也更容易成为时代性/地区性的异端。
在具体层面上,要去追求这个目的,有的导演和电影靠的是煽情,而另一些则是通过一种冷峻的视角。
其中煽情是危险的,冷峻则是安全的,因为煽情很容易就会重新导向一种,对于价值主流的肯定上来。
所以往往上述中的电影都是较为冷峻的。
再过去的历史当中,交给我们人类理解的对象是上帝一或者说使命运,而如今这个时代留给我们人类去理解的终极对象,或者说在我们这个上帝缺席的存在主义时代理解成为了个人性的命题。
所以这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的呈现方式是作为(古典史诗意义上的)“悲剧”,即关于人类用不可战胜的命运的大悲剧。
而到了现代则演变为了生活中不可理解的永恒悲剧—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爱情故事(爱情和亲密关系是日常生活当中最需要我们付出理解的事物)。
这一对于现代性的悲剧做出最具有本质性阐述的作品便是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聚焦于音乐上,音乐在构造电影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所述,音乐的作用不应该用于抒情(肯定情感和价值观),而应该用于对画面所呈现的情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反思或者批判。
这是电影和MV的区别,即理解与迷恋的区别。
尽管我自诩一个在江南长大的孩子,但与水乡的关系其实也并不密切,只听得父母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在观影时听到奶奶说“小时候一直乘船 为什么要买票坐船”而会心一笑。
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好像看到了一场生活,一幕真实,一秒光阴,柔光落在绿叶上,鲜花长在人面中。
体贴固执的奶奶,要强努力的姐姐,温暖怯懦的弟弟,活泼闪亮的孙女,浪漫包容的外国姐夫,固执坚定的孙子,市侩的亲戚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人性的温暖与缺陷,构成了一大家子,奔走在自己的家。
剧情就像小溪流般缓缓流过,我不知道他会流向哪儿,我也不在意他在流向哪儿,只要他抵达的,就是我所期望的,安静的,温柔的。
奶奶隐瞒自己的身体状况,姐姐和弟弟在医院里的争吵,我久违地没有去猜后面的剧情,而是沉浸在此刻,体会他们的情感,或许期待一些奇迹,但是顺其自然,已是最好。
让我感动落泪的地方有三个,一个是那封信,一个是奶奶要钱,一个是阿涛回家。
当然,这几处只是我感触很深的地方,实际上,结局的时候也依旧哭的泣不成声。
船这个意象贯穿始终,我更喜欢把它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
奶奶乘着船逃离了苦难生活,和爱的人来到了崭新的家,船带来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未来的盼望,对家的爱。
弟弟找到船,放下船,做出船,也是一种一点点拾起过往的热爱的过程。
我也很喜欢姐姐这个角色,她坚强,要强,扛起了一大家子,她也会落泪也会大喊,她说话声音不是很大,但却很有力量。
另外,整部影片的画面实在是每一帧都可以拿来做壁纸的程度。
颜色饱满的绿色经常出现,是生命的绽放,是美丽的心情,是崭新的世界,而灰蒙蒙时,好似整个世界蒙上了层纱,好像预示着什么改变了。
结尾奶奶拿着花离开了,真好,她真漂亮。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部影片。
先说一下缺点:1.不少镜头的构图过于教科书,像大学生摄影作业,有点太工整2.对白写得太硬太文艺,又用的普通话,还有很多配音,削弱了一些生活性3.尽管导演明白“不要让角色成为导演的传声筒”,但不少台词还是很“旁白”4.影片后半段有点拖沓,梦境化的处理落于窠臼,感觉不够高明尽管缺点明显,但优点仍然十分突出,首先应该赞美导演非常真诚,这种真诚体现在他不使用特殊的技法来掩盖自己的瑕疵,也不使用虚假的叙事掩盖生活的“真实”。
因此,尽管故事简单,但作品只展现真实的生活,就足以打动人心。
关于“家”有两个落点,一个是离开一个是留下。
去年金曲奖最佳单曲《最好的时光》里有一句非常打动我的歌词:“每天离开了家,再回去时有沒有新的挣扎?
一万个问题里什么是最简单的回答”——“家”这个概念很多时候就意味着牵绊、挣扎、纠葛、问题重重。
影片中似乎有意无意地设置了许多对照组:远嫁的外婆与老家的娘舅、离异的本地前夫和现任的外国丈夫、剧组的哥哥与上海的妹妹、北漂的弟弟与时常回老家的姐姐、沪漂的姐姐与最终留在祖宅的弟弟……在这种工整的对照之中,导演很容易地就建构出了生活进退两难的矛盾,人似乎做什么都是不对的,怎么选也选不出正确答案。
然而,能够试图包容这些痛苦、挣扎、纠葛的,最终还是可以称之为“家”的东西。
“家”同时也是女性的困境。
因此,外婆羡慕娘舅“是城里人”、外孙女羡慕外孙的“流浪”。
不得不说导演构建的这种不公恰巧正是一种现实——女性必须做得足够好、足够坚强,又要看起来优雅(如同外公写给外婆的那封信:“你要一边种地一边带两个孩子,实属不易”),才能得到一种自我认可,但最终仍然得到一句“她是嫁出去的”,因而“需要男人来做决定”的讽刺回答。
而男人只需要“不在场”——外公可以逃离繁重的生活带着大哥治病、弟弟可以逃离家乡肆意北漂、外孙可以带着“梦想”来“不孝”。
没有人会谴责男人。
试想,如果逐梦演艺圈不参加外婆葬礼、老大不小不结婚仍在激情北漂的都是女儿,会得到怎样的社会评价,这个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也是通过“不在场”来完成的。
几十年前的书信通过不在场构建了历史、现实里的电话通过不在场构建了梦境。
梦想、希望和失去、历史交相辉映,在影片里具象为“船”——它带来了人,也带走了人。
再说一下影片的细节,卷了边的二维码贴纸、外孙参加创造营的照片(查了一下发现演员是真的参加了创造营)、给被子上洒花露水……这些真实的细节让这部电影变得很有血有肉。
最后,真的很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
希望有才华、在这个时代仍然坚持简单真诚地进行表达、关注女性的导演,可以得到更多机会、更大的舞台。
看了一下本市的排片,排片数没有场均观众数惨……
只有生老病死,才是人生大事。想到了我来不及说再见的亲人,泪飞顿作倾盆雨。
乏味无聊,作为家庭私人影像,比《小伟》可能差了一千部《鱼花塘》。美术和摄影很厉害,有刘丹的场戏就活没她就死。现在看到这种感伤故旧的主题就头疼,不知道该说观念保守还是选材鸡贼还是中年老中都会迷恋乡土,然后凑几场经济形势不好返乡创业的戏各安天命。
4.5。本就偏爱螺蛳壳里出道场的中式家庭剧,这部小切口娓娓道来的家族史,真是写透了中国当代人既无去路又无归途的精神困境。惊喜在既悼念传统的消亡,又绝不回避历史的阴云,把希望放在新一代人哪怕看似不孝,也要对自我恣意求索当中(蓝幕用得太妙),真是非常大胆又令人叹服的落点。影像和文本的控制力都相当惊人,职业戏的细节如此扎实自然,后程单场戏的信息量和情感力度都如此深长,这才只是导演的剧情长片首作啊!锁一个个人年度最佳!
表演和故事非常生涩符合人情凉薄的江浙 所有的关系都浮于表面 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关怀
演
浙江人一边吐槽方言一边眼泪失禁了。不过倒不是因为拍得有多高明,而是因为我有个外婆。比起技巧真诚更胜一筹,选角太好了,好像看到了从小到大身边的人,还有曾经的生活……但是我真不想迎来沉船这天😭不说了我要继续去哭了
这个题材拍得打动人也不难吧,加上点儿超现实的想象力就是看上去很厉害的作品吧。但是台词写得太差了啊,一直在输出非常肤浅的“当代”观点,没有一点意思,就像ai吃了几个十万加公众号之后自动生成的(以及你们南方人在老家说这样微微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吗?还是说有个全吴语版本,给我们北方观众看的普通话配音版??
熟悉的家庭结构唤起了熟悉的情感。在各个人物身上既能看到我的亲人,也能看到各个生命阶段的自己。故事里的人们努力互相接纳,共同守护家的存在,守护亲情交织的网。在人与生命的矛盾面前,人与人的矛盾都被柔软地化解了,这的确是一种抚慰。早上刚看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而在《乘船而上》结尾妈妈的身上又看到了老人和少女重叠的感觉。这是一种之前没有过的新的印象。
250206 Amsterdam to BJ
老太太的绝症没有改变任何人,都说生死之外无大事,其实生死也不是。对白属于华语影史最美的那一档,这样的片子或许二十年才能出一部吧,羽化而登仙。
3.5;情感的高浓度满溢银幕而出,一部在众多做作院线系或卖弄技巧的作者系中显得如此清新而真诚,生涩和笨拙虽然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某些不必要的旁白和配乐,视点分散到众人,剪辑需精进,结尾的煽情处理,但你还是会被打动,会代入到每个挣扎在生活湍流中的芸芸众生(身兼多职的长女宛如看到另一个自己,但耐心细心远胜于我)。「船」作为核心意象,被阐释、包裹得特别完整(可能过于完满直白甚而不够有余味),船是逃离上一代逃离伤痛的工具,是下一代漂泊他乡的乡愁符号,是归去来兮的最终载体;绿色浓荫的江南风物并未沦为无用的抒情消费,而是与情感深度联结,在整体略欠技巧的情况下,可视为一种难得的直觉。
严重的高开低走,有点枉费演员这么好的表演。剧本透露着大量对于杨德昌的模仿,但伏笔与暗示设置得非常刻意。剪辑和分镜简直是灾难,调度也是一言难尽。
寡淡无味。
充满不真实感,难以融入。1.剧情:开头的聚餐氛围就不像一家人的,而且试问有几个儿女老妈腌鸡蛋时间不够当面不讲还带走,带回去就扔的?女儿和女婿的关系也处得冷漠;影片里的人遇到问题能不大吵大叫么;教室里无缘无故“暴走”的男孩儿、医院里嫌奶奶恶心的男孩儿也是过分夸大了。2.台词:一股台本味儿,和情绪、场景不融,而且有些片段一个人说好多,其他人不给什么反馈,不像是真实世界的。3.配音:有些地方配音痕迹很重,严重出戏。除去以上不足,充满童真的老奶奶还是很可爱的。
摄影不错的家庭片,表演好,别的不太夸得出来。剪辑节奏慢,摄影又不是和是枝裕和式和演员紧密联动的类型,所以看起来若即若离?娘舅说奶奶小时候是童养媳那里奶奶突然发病是唯一一次打动我。都浙江了,找的演员口音上不能南一点吗?
【5】真情假意的电影。一方面导演对自己描绘的场景,对“家”的情感关怀以及镜头的控制都有体感温度。另一方面,这个故事剧情矛盾的设计,人物的直觉性,乃至故事点题,隐晦的家庭伤痕,抒情方式都特别地令人疑惑。哪哪都不对劲,哪哪都想讲,哪哪都讲不好,乃至于最后强行用了段蒙太奇将所有人定格在一个幻想的位置。我信服导演的真心,但无法理解导演的用意,也希望导演别太沉醉在自己的真实世界里去创作了。
看完觉得阿清是gay,翻短评区发现真有人问过导演,导演说取决于个人理解。这个回答也真好。其可贵是把一个很可能是少数性向的人拍得像个“普通人”(做到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对大部分顺直男导演来说这么难?confused),这个角色有和主流格格不入的地方,然而这个格格不入又完全不构成什么重大的事件,直男导演拍gay就该拍成这样,要么不是你的题材你别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他不是gay,只是单纯拒绝性缘关系,一个人也能过得自洽,同样是非常不落俗的处理。这个角色塑造得比阿念好。
在这两年屎味儿纷呈的国产片里可以算是好看的清新脱俗了
总不能因为是小众文艺片就虚高给分吧,这几个主演除了锅姐之外都是从街上临时拉来演的吧,这台词,人物简直令人发指。
一首举重若轻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