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

Le Passé,伊朗式离婚(港),咎爱(台),过去,曾经,The Past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宝琳·布雷特,艾丽叶·阿吉斯,珍妮·简丝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伊朗语言:法语,波斯语年份:2013

《过往》剧照

过往 剧照 NO.1过往 剧照 NO.2过往 剧照 NO.3过往 剧照 NO.4过往 剧照 NO.5过往 剧照 NO.6过往 剧照 NO.13过往 剧照 NO.14过往 剧照 NO.15过往 剧照 NO.16过往 剧照 NO.17过往 剧照 NO.18过往 剧照 NO.19过往 剧照 NO.20

《过往》剧情介绍

过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 Ali Mosaffa 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Ahmad看到了妻子与女儿之间冲突不断。Ahmad试图帮助其改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段过去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愿江海一直向上流堕落花之鬼打墙望母成凤白色巨塔寄生异形飞奔去月球中天悬剑男保姆六个视线宫心计恶魔岛一对一杀手奶爸致命海拔这有外星人血色沉香听见我的声音双面甜心地狱神探最美的地方遇见你初次见面我爱你贴身保镖第一季南方与北方放学后战记钢铁少女:决战限时追捕灵能百分百IIOVA我不是疯子肯尼迪家族模特

《过往》长篇影评

 1 ) 【影评】《过往》:平淡中的暗流涌动

《过往》(Le Passe, The Past),今年嘎纳的大热电影,《一次别离》的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再接再励之作。

电影充满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物内心与情感的捕捉和表达到了秋毫之末,的确是欧洲现实主义和人文类型电影的新的高度。

但同时,这又是一部考验你的耐性的絮叨、缓慢而平淡的电影。

一个女人,两个男人,周围的三个孩子。

破败的巴黎郊区。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对话和对话。

电影带着你走进这些人的琐碎、平凡甚至无趣的生活。

但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渐渐地你会发现,平淡后面却是大有暗流涌动。

电影开头,一个女人接她的丈夫;之后你发现原来他是来离婚的;然后你发现女人身边的三个孩子又不都是他们的孩子;然后你发现小儿子的原来是女人现任男友的孩子;然后你又发现原来大女儿又是第三个男人的孩子;然后女人现在的男友出现,与她正要离婚的前夫共处一室。

就在平淡絮叨中,你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婚姻和家庭关系。

电影缓慢地铺陈这些复杂的关系和背景(其实就是他们的“过往”),到了中段开始接近那个秘密:新任男友的植物人妻子为何自杀?

还是在平淡的对话中,剧情一点点抽丝剥茧,直至秘密揭晓,你才发现,靠,这完全可以拍一部惊悚电影了。

这部平淡而同时惊悚的电影,技术上可说炉火纯青。

学院派会给它崇高的赞誉,但作为普通观众,却往往有一种沉重而烦躁的观感。

很少有电影里的人物,像《过往》里这样,每一个人都是不快乐的,于是观影也成了一件不快乐的事。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电影里的这些人,尽管每个人的刻画可谓细腻饱满,而在理性上你也可能真的会同情他们的命运。

电影进行到中段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有从故事中抽离出来的冲动。

女主角的表演,真实到你会对她产生愤慨:好好的日子不过瞎折腾什么?!

但很快,你开始接近所有人不快乐的后面的那个结,那个藏着的秘密。

你跟着电影走向漩涡的中心,又重新被导演带到他的缓慢而高度隐忍的叙事中去了。

法哈蒂之前的《一次别离》,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那部电影里,我们为什么会去关心一个普通的伊朗女人,她的老公和老公公,她家的保姆,以及所有人平淡而困顿的生活?

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创作者抱持的抽象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而是人与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以各种关系相连相关的那种琐碎而深刻的Connectedness. 在那部讲述善意的电影里,伦理不是空洞的说教,它被放在一种貌似平常而蕴含深意的人际关系里,而变得并不是那么的黑白分明对错立现。

生活、世界与人心大概就是这样,平淡但并不简单。

在这部《过往》中,法哈蒂又向前走了一步。

人物的关系更加复杂,隐藏的戏剧冲突更加强烈,人在与自已心灵的阴暗面纠结得更加密实。

人与人还是以一种复杂而古怪的方式联结着,每个人的命运也许都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每个人似乎都逃脱不了“过往”的纠缠。

The Past这个片名是点睛之处。

电影最后一部份,人物在困顿纠缠中都在疲惫地说“忘记吧”。

他们的“过往”,在心灵深处投下太深重的阴影,除了“忘记”还能如何自救?

尽管整个两个小时的电影让人看得很累,但我还是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两个女人之间傍惶的男人,他可以将植物人的妻子抛在身后,与新的女人走向未来;但他沉重的脚步停了下来,重新走回昏迷的女人身边,喷上她曾经喜欢的香水试图唤起她的反应。

镜头缓缓地摇向女人的手,这时我知道这正是电影的“文眼”所在,不由得紧张地惴度:她的手,会动还是不会动?

动与不动都将决定男人的命运,也将决定与他相关的一系列人的命运。

他的妻子醒来会怎样?

继续沉睡又会怎样….. 然而电影定格在两只手上,片尾字幕出现。

下面的故事,由你自已去续写吧。

这是法哈蒂的高明之处,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电影结尾之一。

有这样的结尾,我几乎完全原谅了导演之前在电影中过于自我的慢节奏。

如果他前面如此缓慢、絮叨而貌似平淡地讲这么多,是要引到这一刻的话,那好吧,我认了。

============================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李骥-Josh"努力隔三差五写一些影评、书评、商评、时评或者其他管他什么的心得。

请在“订阅号”中搜索“李骥-Josh" 或微信号"joshli0805"

 2 ) 不

《一次别离》导演拍摄的法国片,一如既往的生活悬念,只是缺少了伊朗文化背景,于是改于关注走出过往这个命题。

电影《过往》讲述了一位想要开始新生活的女性请他的前夫来离婚,意外发现现在男朋友的妻子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和前夫的女儿报复性的发了邮件。

这部作品比导演其他的电影要做作很多,也可能是作为中国观众,和法国人的生活有文化隔阂。

但无论如何,如此多的巧合,如此多的过往都堆积在一起,还是会让人觉得刻意。

导演一如既往的擅长铺垫,让悬疑揭示时更合理,也一如既往的擅长通过孩子去烘托表达,更是一入既往的擅长给情绪留白出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感受,所以观赏性的确很高。

几个角色介有过往,也都能对应上表达,过往始终都要放下的,人总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放下不代表没有感情。

所以女主对前夫有报复的小心理,前夫对女主有所愧疚,现在的男朋友选择完成婚姻但在片尾握住昏迷的妻子不放手。

 3 ) 法哈蒂:讲故事的人

迄今为止,法哈蒂仅共拍过六部电影,便已跻身当今影坛最一流的导演行列。

本人对此六部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叙事研究,集结下残文一篇,从故事的肇启、展现、发展和结尾四个角度来探讨法哈蒂的叙事艺术,以献给这位“不去拍电影,必是戏剧天才无疑”的“诺贝尔文学奖新任候选人”。

(处女作《尘中之舞》不在讨论此列,《美丽城》实则是法哈蒂风格发轫之作。

)1.故事的肇启——适时爆破法哈蒂的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叙事肇启点,在某一时刻进行爆破;而先前不断铺设的引线(或在爆破之后仍在不断铺设)也将被点燃,成为接下来叙事发展的动力。

《美丽城》中男孩杀人之谜是肇启点;《烟花星期三》中夫妇婚姻破碎之谜是肇启点;《关于伊丽》中伊丽失踪之谜成为叙事的肇启点;《一次别离》中女佣摔倒流产之谜成为肇启点;《过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为植物人成为肇启点;2.故事的展现——依靠第三者    ①这一人物做旁观者,展开情节;    ②这一人物参与进叙事,作为故事一份子被展示;    ③以上两点同时存在。

《烟花星期三》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即将结婚的女孩闯入一个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视角下这一秘密不断地被暴露出来,同时作为联系两个女人的纽带她也参与进了叙事,影响了故事的发展。

而在《美丽城》中那个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杀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断地将过往发生的事件挖掘出来,同时也参与进了叙事(爱上姐姐和被老妇人收归);同样在《一次别离》中,女佣作为这个面临离婚危机的家庭的介入者,不仅以其视角展开了一个破碎家庭的内部空间,同时她也被卷进这此危机之中(如没照顾好老人、被推流产等等);在《过往》中就更加明显,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前夫这一第三者的视角展开的:他闯进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将过往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来。

3.故事的发展——依赖人物的抉择    ①人物陷于两难处境:内因(对自己有利)与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②人物在抉择前——心理动机刻画人物;    ③人物在抉择后——决定是故事继续发展。

人物的两难处境是法哈蒂发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贯手法。

最明显的是在《美丽城》中,每一人物都被两难的处境所包围:男孩最后面临的抉择是在放弃救赎朋友、向他的姐姐示爱和救出朋友、放弃他的姐姐、娶弱智女为妻之间摇摆;被杀者的父亲所陷的两难境地是宗教的良心发现和为儿子的死复仇;那位母亲的两难在于被杀者并不是她真正的儿子,而她规劝丈夫饶恕罪人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那弱智的女儿嫁给小伙子;还有杀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爱着那位前来宽恕救赎的男孩,但她同时也希望弟弟能获救,于是最后只能以谎言伤害男孩。

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利益与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摇摆,而效果是明显的:抉择之前的犹豫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而抉择之后则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至于其它几部电影中此点的生发,比比皆是,不详赘述。

4.故事的结尾——永远暧昧不明,留人余思这也是法哈蒂电影的一大特色,人物即便在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的过程中,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而所有观众都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激荡,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礼,故事魅力在过程而不在结尾。

最后还有一点,法哈蒂几乎是完全基于戏剧的角度来创作他的电影,所以关于人物的真实性必然与现实有所偏差。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别离》中小女孩的角色,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从她的口中说出的,这在现实中不可置信,但在电影中是可以成立的,这是戏剧的手法。

而电影的真实性不必去联系现实,在自我构建的体系、结构中它可以自我生存。

从这一点,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法哈蒂电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块完整的拼图缺任何一小块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最后完整图像(真相)的过程。

 4 ) 法哈廸:你為什麼不說?

《伊朗式離婚》,承襲導演得獎傑作《伊朗式分居》譯名,但事實上跟伊朗的關係不大。

原名”Le passé”,意思就是「過去」。

故事講述一個伊朗男人應分別四年的法籍妻子要求,回到法國辦離婚手續,好讓她能重新上路;事情當然沒這樣簡單辦妥,等著他的是妻子生活裡一籮爛攤子,而一切歸根結底,自然是箇中人一籃子的「過去」⋯⋯導演 Asghar FARHADI 的敘事技藝大抵會令每一位編劇驚嘆,繼《分居》後,又一次把一個倫理劇情片弄得如斯撲朔迷離,卻又在人情世故裡如此的確鑿。

這麼別樹一幟的「家庭懸念片」幾乎就是導演的簽名了。

記得伊郎男人對前妻有這麼令人熟悉的一句:「你為什麼不說你有一段新的關係?

」其實電影裡不同人物之間都好幾次問到對方「你為什麼不說⋯」這樣那樣的事了,我覺得這正好問到點子上---對於 FARHADI 這位懸念達人的敘事技藝而言,關鍵不就是「你為什麼不說?

 5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情绪的高潮,始于露西和艾哈迈德谈论起母亲的未婚夫时情绪崩溃的场景。

剧情过半才发现让露西敞开心扉的艾哈迈德竟然不是她的生父,而只是母亲的前夫之一。

一直抱着解开谜团的心情去看法哈蒂的电影结果当然只有“然并卵”。

《一次别离》的开放性叙事让他的电影似乎永远难以到达结局。

在他那里,电影只是一场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谛。

真相大白也不是他想要的方向。

你可以认为一个把自己的婚姻生活过得一塌糊涂的母亲不配得到女儿的理解,也可以把一个丢下病妻和另一个女人同居的男人当做人渣,但似乎道德审判官的艾哈迈德也并没有落得一身清白,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至于西方和伊斯兰文化冲突彻底沦为一个陷于“口音“和表情的背景。

层层剥茧的叙事节奏像极了《一次别离》,但凌厉准确的情绪痛点谬以千里。

我更相信《一次别离》的是法哈蒂半梦之际的呓语,无法复制。

或者我们都是贪婪的观影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喂不饱,如果淡了文化宗教性别种种调料,就拒绝下咽。

如同开头玛利亚和艾哈迈德隔着玻璃交流全然静默的场景。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隔着空气,却听不见彼此呼吸。

 6 ) 阿斯哈又调皮了

看了《过往》,阿斯哈依然像在拍《一次离别》的时候一样调皮,全片唯一的一段音乐又是在字幕升起时才响起。

一口气看完,听到结尾的钢琴声,才惊觉前面是没有插入配乐的。

脑中马上浮出一幅画面——这位固执的小老头咧开嘴坏笑道,看到没!

我偏不用音乐来煽情,照样让你们看得心惊肉跳,男默女泪。

不得不怒赞这位伊朗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已经出神入化了,这般从头到尾,充满扑鼻生活气息的题材也能拍成悬疑片。

手法十分精妙,情绪铺垫那是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几段主要冲突也很有感染力。

不过说实话,纵然是这样的上乘之作,偏偏坐在电脑前的我,临到快结束了却愈发有点尴尬。

不仅仅是因为情绪从开头就一直被一种交流的隔离感和阴沉的角色笼罩着,处于持续的高压中;更是因心里经一段段的悬念翻涌起了许多能量,须藉个始终没能出现的最终大反转宣泄出来。

如此自然巧妙的悬念,卯足了劲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我等着看高潮呢,导演却在结尾放了一支哑炮,噗……就好像有人讲了一个小明的故事:小明呐,他自幼便与别个不同。

生下来嘴巴里头竟衔了块石头,抓周时偏只把些脂粉钗镮抓来,越大起来行事越是疯疯癫癫。

几个贴身丫鬟都十分清俊,那诗礼之家的温婉女子与他也是青梅竹马,小明成日便只好混在这女儿堆里。

口中讲的是:「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心头想的是:「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说到这里,讲故事的停下吃了口茶。

围了一圈的闲人听到这里一想,这岂不是西门庆到了女儿国吗,如何了得!

马上买了瓜子,搬来小板凳选了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定。

随后这讲故事的家伙继续道,谁知他年纪轻轻被人气得箭伤复发,跌下马去,竟心力交瘁,不治身亡了。

没有这样捉弄人的好伐,下次要还这样,抡起板凳可就呼上来了。

 7 ) 观影笔记——真相的尽头

1.从戛纳开始一直关注这电影,但是并不知道故事发生在法国,所以刚开始女主Marie出现的时候还很吃惊的以为伊朗女人现在可以不戴头巾了?

2.很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因为他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身临其境,好像自己是一个隐形人他们就站在我面前毫无察觉的做自己的事情。

一开始面对面听不到声音以及随后开关车门后外界噪声的变化都很细腻。

3.萨米尔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男主Ahmad刮了胡子。

所以后来他女儿lucie说她母亲之所以找了那个蠢货就是因为他很像你。

4.Marie跟Ahmad去法庭的时候萨米尔打电话过来,女主的手机响了两次,是Ahmad的旅行箱到了,箱子是坏掉的,这为后来小萝莉蕾雅和正太Fouad因为翻礼物受惩罚做铺垫。

当然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我想说的是萝莉和正太受到惩罚后相互抱怨的对话话:————“箱子是开着的,但我从来没有拿礼物” ——————“我没说你也会去拿的“ ————————“我知道你为什么不高兴了,因为你没拿到直升机” 这样的逻辑跟整个故事的逻辑不谋而合,没有对错,也没有人认为会是自己的错。

5.我不知道萨米尔的员工是不是喜欢萨米尔。

电影没告诉我们Ahmad为什么离开,为什么没看到邮件,Marie是不是真的因为她所说的原因没有定旅馆,萨米尔的妻子赛琳娜为什么会抑郁。

所以电影根本就没有真相,我们以为看到了真相,但事实上每一个真相又被证明是另一个真相的假象。

即使,电影后来明确的告诉我们,那条脏掉的裙子就是是小正太Fouad弄脏的,也不能保证不会再出来一个人物证明这其实也是一个假象。

故事的真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意识到爱情里的真相。

6.《 过往》远没有《一次别离》有张力

 8 ) 往事如烟,却不易散去

过去的会过去,但不会消失,它就在那里。

“初恋、旧爱、新欢,第几个才是你的伴。

” 女主在前夫和男友之间不断纠结,男友在女主和前妻之间犹豫徘徊。

其实,父母的再婚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正确引导,是会有后遗症的。

父母总认为,孩子的想法嘛,没那么重要,其实不然,孩子或许不懂很多东西,但他们一定知道他们是否被重视了。

从小,我就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家里大事小事,妈妈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哪怕我只是个孩子,可能我对很多事没有概念,但至少我知道了,我被重视了,我的地位很重要,那么,我的家庭责任感也就会与日俱增。

影片多次提到了萨米尔前妻自杀的原因,但都没有明确。

影片的最后,做了交代,也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尽管女主和萨米尔达成了共识,要放下过去,面向未来。

但这并不简单,不是么?

最后,萨米尔还是握住了前妻的手。

 9 ) 异族眼中的法兰西

追过法哈蒂电影的很多人和我说这部电影拍的有失法哈蒂水准,第一遍看下来也觉得有些不知所云,不知这是否是法哈蒂准备将伊朗与西方生活方式冲突推广到更国际化层次的一个不大成功的尝试。

但是作为喜欢从简单剧情中抽离出社会现实问题的观众,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很多情节的设定背后有着法哈蒂尝试反映法国多种族现状和无意识冲突的意图和些许思考。

主角Ahmad是在法国生活过的伊朗人,而Samir则应该是北非的移民或移民后代,最开始的两对夫妻Ahmad和Marie以及Samir和Celine其实都是异族人+法国人的搭配。

(其实从演员表上看演Samir妻子Celine的演员是波兰人,但电影中有交代Celine是法国人,于是暂且这样认为)婚姻关系中的猜忌和所信奉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是不同种族背景和社会阶层都存在的问题,但显然在不同背景人的爱情中则显得更为激烈。

片中没有直接交代四年前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Ahmad甚至没来得及扯清自己的婚姻便回到了伊朗,但Ahmad短暂的一段自述透露出了他当时的绝望状态,这之中想必有一个异族人在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压力,否则他为什么不重新换一个城市生活而一定要回到祖国?

而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也能看到Ahmad和Marie迥异的性格,Ahmad有着东方式的谦卑和忍让,这一点尤其体现于他对待三个孩子们的友善中,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不是这三个孩子中任何一个的生父却取得了三个孩子的信任。

而面对误解,他的第一选择也是原谅,小到孩子偷拿礼物一直到妻子隐瞒了Samir的存在这件事,他永远冷静而沉默,与之形成对比的自然是Marie典型法国女人般的冲动,随性和极端。

片中有一个细节是Ahmad在Marie家做传统的伊朗菜,而Marie还是习惯性地要拿刀叉吃,也可见从根本上其实两个人并没有完全接纳对方的文化。

两个人一见面就吵架不断,也因而变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而这第一个家庭故事中的另外一个插曲则是另外一个不可忽略的小配角-伊朗裔餐馆老板Shahryar,从他收留Lucie的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善于理解的波斯人角色,不过影片中交代他有一个前妻(前女友?)Mitra,而目前与一个叫做Valeria的意大利女厨师在一起,也颇有一些生活艰辛而与同样在异国打拼的人相依为命的悲凉感。

(说起来Valeria说到那句“我们至少有个共同点就是国旗颜色一样”的时候我还是笑了一下,不过后来思考觉得这句话很有自嘲意味)影片发展的主线还是在于Celine的自杀之谜,因而Samir与Celine这一对的故事就有着更显著的可关注点。

首先Samir的设定是一个普通的洗衣店老板,他的洗衣店拥挤破败不堪,而自己也大概是买不起房子只能和妻子住在洗衣店二楼一间永远看不到阳光的小屋子里,在Marie家还被送货员当成过油漆工人(送货员送皮箱这段也非常有意思,皮箱损坏了应该是可以索赔,但是Samir什么都没说,能看出他也是一个尽量忍让的角色)。

但片尾Samir在寻找妻子用过的香水的时候一个妻子摆满了化妆品的梳妆台的长镜头,与陋室的背景相映衬,暗示出法国妻子的虚荣和现实的矛盾可能是导致这段婚姻最初出现裂痕和妻子最初出现抑郁症倾向的原因。

这段故事中关键的角色却不是这两个人,而是洗衣店非法雇佣的非洲裔劳工Naima。

在Celine从怀疑Naima到最终自杀的过程之中,很难说这两个女人谁对谁错。

但为何Celine从来没怀疑过Marie却先会怀疑Naima?

不难想象其中的原因-Naima在Celine的心中一定只是一个下层人物,又有充分的做小三的理由(通过婚姻取得法国的合法居留身份),这之中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种族歧视成分在里面,而这种疑心最终达到了试图嫁祸Naima的程度,于是导致了Naima最终借着Lucie的机会澄清真相+复仇,“我受够了无限的猜疑”。

但是最后,Celine还是在Naima的面前灌下了洗衣液,到死都没有原谅这个无辜的女人。

如果说Celine是被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所害,那么Naima孤独地离去的背影,又何尝不是又一个人性自私面的牺牲品?

从结尾反观而看,这两对都是相爱的,Lucie说Marie和Samir在一起仅仅是因为Samir和Ahmad长的相似或许有些夸张,但如果不爱,就没有四年后平静的报复,没有离婚那一刻才告诉丈夫自己怀了别人的孩子,没有无穷无解的家庭和孩子的问题。

而Samir和Celine的爱情自然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了出来。

而Samir和Marie,究竟只是填补互相生命中的那个缺失的位置,还是有更多复杂的情愫在里面,我们无从得知,但不管最终两个人能否顺利地结婚生下孩子,想必依然会面临一样的问题,使人分离的原因往往不是感情的淡漠,而在于不同背景的人与人间的误解和不信任。

不过法哈蒂毕竟本人也是异族,比起多如牛毛的反映法国边缘人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没能走出异族的视角,有一些旁观者的色彩,很多可以铺展开来讨论的点也只是一笔带过。

但或许,本身法哈蒂还是希望站在一个伊朗人的角度来讲故事。

伊斯兰革命之前,法国一直都是伊朗人留学和工作的第一目的地,主角Ahmad从法国回到伊朗多年再返回法国,却发现西方世界无穷的复杂性和问题瞬间砸在自己的头上,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整个当代伊朗人的心态——从开放回到封闭,再重新审视西方世界,却发现自己的传统和包容早已不能提供复杂的人类社会以任何实质的解决措施。

 10 ) 每个人都生活不易,不要轻易给人差评!

不要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人,那怕他只是个孩子。

剧中没有坏人,但每个人却都因为某种动因犯下了不同的错误。

一贯写实的伊朗电影只要稍有耐心,还是非常经观景而且耐人寻味。

对于我这个70年代的人而言,通过镜头下的伊朗还经常能找寻回自己孩时的生活影子。

再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的再婚,永远无法回避的要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过往。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不自然的去特别地记住那些于自己而言没有答案的纠结,而这些纠结又会一直不停的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催使你去努力去寻找答案,并不在关键时刻出来影响你的决定。

带给再婚带来纠结的不光是当事人,还有前任、家人以及朋友。

本剧人物不多(女主、男一、男二、三个孩子、非法务工、开餐馆的好友夫妻、男二妻子),每个人都卷入到了在三个主人公的婚姻更替中,于是乎心中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纠结让他们都犯下了无法收回的错误,结剧看似开放,实则无奈,问题需要重视但生活还得继续。

《过往》短评

依然是对婚姻家庭的一次剖析,相比前作一次离别 本片内容上的冲击力被弱化 利用小格局的设定放大生活中琐碎的冲突矛盾,前段还不错 脉络清晰情绪代入感很强 到后来就开始感觉越来越无力 突兀 甚至大部分时间有些显得沉闷。

3分钟前
  • B7K
  • 还行

文艺片就是屁大点事扯两三个小时的蛋,商业片就是多扯淡的事都能当个屁放了,光棍节前夕看这种片子实在是...作你妹啊,情侣都特么给老子滚!!

6分钟前
  • 道臣岚
  • 还行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六场。没有看《一次别离》时的震憾和感动,故事有点散,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些秘密上,给予观众的回味空间少了一点。但导演的讲故事方式还是很不错的,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饶有兴趣的看下去,最后的一个长镜头更是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还蛮喜欢那几场撕逼戏的。

9分钟前
  • Ron Chan
  • 推荐

已经找不到[一次别离]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的家庭琐事带出的各种误解争执,这次是真的太琐碎了。最后植物人妻子抓住男人的手说明什么?这三个主角依旧脱不开过往的纠缠?

14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散。

19分钟前
  • 玊未
  • 还行

冗长

22分钟前
  • 阿可
  • 较差

導演前作講兩家庭之間的糾紛,加了伊朗的factor。這次拍一個傳統melodrama倫理劇,有一定困難。角色之間的tension精彩,每一場都有戲劇感。四顆半。

26分钟前
  • LMFDean9
  • 推荐

过往,你以为伤口已愈合,但看到伤疤时还是会隐隐感受到受伤时的痛。

29分钟前
  • 漫漫鱼
  • 力荐

C。文化差异,不能理解,这到底多大事?

33分钟前
  • 黑夜白眼
  • 很差

喜欢导演对揭露真相视角的选择,也喜欢导演对造成事件的因果绝不仅是来自一个方面的探讨。但也是由于这样的选择,故事进行得太拖沓,而且不够合理,不像《一次离别》每个情节都能有力的击在观看者的心中。

38分钟前
  • 嚯嗨呀咿呀嚯
  • 推荐

啊 女主不知哪里挺像我?的

41分钟前
  • 绝情母蟑螂
  • 较差

非常沉闷,冗长,又无聊的片子!

45分钟前
  • 八月
  • 较差

女主越看越美,越看越有味道。

4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現實中層層相扣的真相和糾葛情感照樣拿手,但這次我對於文眼(Le Passé)已無抵抗。法哈蒂敲鑿下的劇本沒有太多濫情的空間,我依然深陷在那兩段於劇本闕如的過去......

53分钟前
  • hsein
  • 推荐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言语,言语在纷乱离合的世故面前根本无法准确传递内心的情感,这是当代变迁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的缩影,但言语背后的动机都是爱,爱的越深伤的越深,唯有结尾处安静的握手才可能会是和解的开始,此时有音乐响起。

57分钟前
  • 向阳花
  • 推荐

什么鸟电影真JB无聊,浪费我时间

1小时前
  • KingX
  • 很差

不知道是节奏太慢还是我还不了解结婚后的事情,入不了男主女主的世界。看的很纠结。女主和她的女儿确实长好像!

1小时前
  • Ellis
  • 还行

0314#

1小时前
  • 綠阿水。
  • 较差

荒谬

1小时前
  • Twostupidzi
  • 较差

为twists and turns而twists and turns

1小时前
  • saturdaylo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