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后,我们被告知“母爱是最伟大的”。
然而,世界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没有绝对。
大部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有些母亲却并非如此。
影片中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只有憎恨、厌烦、抛弃,而孩子长大后也是无穷无尽的控制与伤害。
有些爱不是爱,而是以爱之名在为恶。
新手妈妈的惶恐与慌张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但母亲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有些人会慢慢适应这个身份的转变,而有些人却不能。
她们始终停留在“女孩”的世界里,无法向前一步。
于是,她们开始憎恨那个突然闯入的“第三者”——自己的孩子,破坏了她们的浪漫爱情;她们厌烦孩子无时无刻的需要,甚至因为沉迷于自由的生活,而将孩子抛之脑后,一年都不归。
影片中的母亲就是如此。
她还没学会承担母亲的责任,就匆匆生下了孩子。
如果她能彻底绝情地抛弃孩子,或许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
然而,当她再次回来,看到孩子仍在等待她时,她的掌控欲就开始作祟。
她抛下孩子时毫不留情,掌控孩子时也毫不心慈手软。
第一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信教的。
他们在精神和信仰上给予了女儿充实,但母亲却指责女儿没有自我。
第二个收养女儿的是一个收留所,在那里,女儿遇到了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然而,母亲却以“女人当自强”为由,强行阻断了他们的感情。
第三个收养女儿的家庭是最适合阿斯特丽德的。
富裕的家庭条件可以供她学习昂贵的画画,善良、耐心的养母克莱尔也能温暖她曾经受过的伤。
但母亲却害怕了,她害怕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会夺走她的女儿。
于是,她用言语教唆善良的养母反抗养父的出轨,最终导致脆弱的养母伤心欲绝,自杀身亡。
第四个家庭是阿斯特丽德自己选择的。
此时的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母亲控制。
克莱尔的死让她彻底醒悟:她的悲剧从来不是外界因素,而是源于她的生母。
她选择这个混乱的家庭,就是对母亲的彻底反抗。
母亲告诉她不要依赖男人,但她自己却离不开男人,被父亲抛弃,被男友戏耍;母亲告诉她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去信他人的教唆,但她却连自己都控制不住;母亲不让她信任男友,但她面对男友的背叛时,却还在自欺欺人。
一个不独立、不自主的母亲,无法以身作则。
无论她如何洗脑式地灌输,都不可能让儿女成为她想要的样子。
女儿无法抵抗来自母亲的精神控制,这并不难以理解。
小孩子无论多小,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些理解。
母亲小时候的离开给她造成了精神伤害,她害怕离开母亲,而母亲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控制她与外界的交流:不让她信教、不让她交朋友、不让她和善良美好的人在一起。
她都默默接受,只为了能一直留在母亲身边,让母亲开心。
然而,人总会长大,身体上、精神上都会逐渐独立。
在第一个家庭,养母对她的怀疑与抵触,养父对她不良的两性影响,让她开始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次被收留时,她遇到的那个男孩让她明白,人与人之间可以不是对抗,而是惺惺相惜、互相陪伴成长。
第三次的家庭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煦的母爱——母爱不是控制,而是支持、鼓励和保护。
第四次的收养让她经历了一个彻底叛逆的青春期。
在这个混乱的环境里,她依然坚持画画,也许她也意识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有些亲人不适合长久陪伴生活。
离开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很强的自我意识。
但阿斯特丽德做到了。
骨肉相连的人无法抹去血流里的亲情,学会放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是放弃对他们的保护,还是控制。
母亲最终也做到了。
亲情里,绝不会只有一种情感,幸福、快乐、痛苦、压抑……往往都交织在一起。
彻底放弃不可能,默默忍受也不可能长久。
学会和平相处和宽容,才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公众号:三横兰
我初中3年纪的时候,不懂得很多事情。
却看了很多小说。
【白色夹竹桃】便是其中之一。
反复的看了几遍。
所以印象是深刻了。
还讲过这个故事。
女主角是个小女孩,在她童年被一直不停收养的故事。
那时候不是很懂的结局,现在想来,那个小说里的结局算是好的,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男人。
所以想看电影版本的。
来温习那时候的书的印象。
(芷宁写于2009年12月4日)有时,成长很漫长,有时,又只是一瞬,某件事在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时并不明确,甚至很茫然,就像影片《白色夹竹桃(White Oleander)》中女儿阿斯特丽德所言的那样——“只有到了结尾,我才明白开头是什么意思。
”最终,当一个人能完全脱离父母的影响,独立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时,他已然成长,而这个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或许漫长,又或许只需点燃导火线。
有人生来是完美主义者,又具有极强的控制欲,总希望子女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一旦不按“剧本”演,就会极端情绪化。
《白色夹竹桃》中的艺术家母亲英格丽德无疑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容貌美丽,气质出众,个性独立自信而坚强,她以艺术家的眼光和曾经情感不幸者的偏执,希望把女儿塑造成另一个她——独立思考,坚强而完美。
同时,她又是极端纯粹主义者,不能接受女儿违背她的愿望和标准,即便她在高墙之内,也不断对女儿施加影响,殊不知,她的言行已经让饱经世事的女儿千疮百孔……02年的《白色夹竹桃》,一部关于母女关系和女儿成长的影片,自看过之后,每逢“反刍期”,都会不由自主地从记忆中窜起,片段或整段会浮现眼前,于是再一次体悟阿斯特丽德于15到18岁之间的痛苦历程——母亲因谋杀入狱,阿斯特丽德辗转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之间,在修养水准、价值观和处事方式迥异的家庭中,寻找着属于自己成长空间,而母亲的影响依旧无处不在,利用书信往来和探视时间,不断向女儿灌输着自己的理念和影响力。
离开母亲的日子,女儿遭遇了一段冷暖人生。
第一个寄养家庭,让缺失父爱的阿斯特丽德寻到了一丝亦父亦友的“朦胧”,然而信教的善妒“养母”以一颗子弹将她的“朦胧”击碎,于是母亲的智慧言论让女儿放弃了上帝,她不需要圣经,只需要独立的个性与思考。
母女间的裂痕出现在寄养学校男生给予孤独女儿的理解和温暖,母亲以决绝的话语打碎了女儿短暂的甜蜜。
母女间的激烈碰撞、控制与反控制,出现在母亲仅以书信和一次见面会谈就毁了女儿喜爱的克莱尔的生存斗志之后。
此后,女儿经历了极力挣脱母亲影响力的煎熬期,从曾经的崇拜走向多重质疑再到完全颠覆,女儿改变的不只是形象,于是,母亲痛苦地看到眼前一身叛逆装扮的女儿,女儿却以交易的方式,让母亲说出失败的情路往事以换取她出庭说谎……在这部痛苦而美丽电影里,叙事看似淡然,却处处充满了力量,让观众颇有亲历感,不管是否遭遇过那样的人生,其中的某些东西是共通的,如青春期的心理蜕变。
而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拍摄该片的手法,也让影片氛围始终像一首哀婉的诗,有着“非同寻常的凄婉与美丽”(NW有线新闻的评语)。
这部女人电影中的女演员各个表演出色,饰演女儿的年轻的爱莉森·洛曼有很好的内心表现力,在片中,她准确地拿捏了阿斯特丽德在各种遭遇下的挣扎与纠结,即脆弱又坚强,在沉默或反击中暗涌着内在的力量,并最终完成了蜕变和升华。
此次似乎是米歇尔·菲佛与角色最合二为一的演出,就像UPN电视台评价的那样:“这很可能是米歇尔·菲佛一生中最难得的角色,和最伟大的演出。
”而原著作者写英格丽德这个角色时,脑子里想的就是菲佛。
菲佛在片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飘洒的金色长发,坚毅的下巴,洞悉的眼神,智慧而有力的言辞,无不刻画出这个人物的特色,仿佛一棵美丽孤傲且有毒的白色夹竹桃,也诠释了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毒自美丽》。
英格丽德最终对女儿放手,着白衬衫的她被押解着离去,依旧金发飘洒,她依旧有魅力让观众和女儿目送她上车远去。
蕾妮·齐威格饰演的克莱尔是一个有事业追求却不成功内心脆弱的女人,当去监狱探望英格丽德时,后者几句话就点出了表象热情乐观的她内质的脆弱和敏感。
影片继而给了齐威格一个中远景,克莱尔默默地坐回等待区,面容上流露着显而易见的失落和无措,令观众顿时明了,英格丽德点到了她的痛处,她已经不能再假装相安无事的生活,这为克莱尔的自杀以及阿斯特丽德和母亲的决裂打下了伏笔。
齐威格的确是那种不浪费丁点镜头的演员。
影片首尾呼应,始于阿斯特丽德的工作室,也终于此。
镜头依次扫过她收藏的那些值得纪念的箱子,上面所题的字样见证了一个少女的痛苦嬗变——伤心的露、悲痛的蜜、忧愁的水、痛苦的泪以及心脏的河流。
此时的阿斯特丽德恢复了她像母亲的外貌和装扮,金色的发辫,白色的衣衫,她已经不需要用外形上浓妆艳抹的反差来区隔自己,确立自己的独立。
也已理解了母亲爱的方式,她也会时常想起母亲和白色夹竹桃,但她已经超脱,一如波士顿环球的评价——“心碎之后,会展翅翱翔”。
(该影评博客http://nicolew.blog.hexun.com/41496280_d.html)
1.这里刊登的这部电影的情节介绍太烂了,完全都没看懂故事情节就乱讲。
2.这部小说很棒。
英文和中文翻译的都好。
虽然译林精装版封面很丑,简介很烂。
3.电影大大压缩了小说。
另外感觉上导演没有特别好地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精神……艺术在原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则没有这种感觉。
另外选角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失败的:Renée Zellweger。
感觉她和小说中描述的气质高雅但精神脆弱的女演员相去甚远。
4.但因为太喜欢小说,还是对这部电影有好感。
片尾音乐safe and sound特别美。
另外惊喜的是k-pax的片尾音乐也是它。
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都非常棒。
(看看人家的翻拍水平……)5.买英文小说的话,最好还是第一版的封面,优美含蓄。
后面的版本为了配合电影宣传换成了电影海报。
一点遗憾。
其实整体下来感觉没怎么懂啊,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啥。。。
后来看了影评,知道原来是想表达小女孩成长摆脱母亲的控制?
他母亲确实是毒药,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把她母亲说的也太那啥了吧。。
她母亲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啊。
首先,她很坚强,虽然这坚强是来自于以前所受的伤害。
只是很遗憾地说,她在受到伤害以后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变成了一颗有毒的夹竹桃来进行自我防卫。
所以最后她毒死了离他而去的情人,锒铛入狱。
她最后对女儿说,巴里想杀她,她是自卫。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巴里并不是想杀她,只是离开她,而那痛苦跟杀了她也差不多吧。
包括她对她女儿的占有与控制,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防卫,因为人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
其实她也是在传授给她女儿她自己活了半辈子的经验和教训吧,虽然她有些偏激,但是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吗,我们的父母总是教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免走弯路。
也许以后我们为人父母,其实也想这样的。
比如她教她女儿要独立,思考,坚强,不要因为那个人对你好,你就跟着他,你得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些就是好事情。
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来说,难道我们不需要吗?
就像她寄宿的那些家庭,斯达怕她抢走了男人而开枪杀她,mac学校的女生打她因为她看了她的男朋友,包括后面的克莱尔,为了一个不爱他的男人选择自杀等等,每一个女人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为了占有这些男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如果那个男人走了会怎样?
是的,我们承认我们爱,我们怕失去,我们难过,我们悲伤,但这不是我们占有和依赖的借口,更不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一个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的时候,我们可以悲伤和痛苦,但不要因为占有和嫉妒去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坚强一点,然后潇洒地去过自己想过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实现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做成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母亲,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而不是歇斯底里,甚至自杀。
像题目问的那样,你的夹竹桃是为谁开?
这不是一个自私命题,而是一个独立命题。
你没完没了的依赖和占有,对别人而言从来就不是无私的表现。
所以,女人要独立。
其次,我们得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我承认,人是社会群居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安全感。
但也不要盲目接受或者索取。
就像女主,她一直在等待,直到她遇见了克莱尔,知道被爱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女主每在一个家庭,受到别人的影响总是很大,至少从穿着打扮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她太小的缘故。
母亲说“知道27种眼泪的叫法并不能让你得到什么”虽然这是有些问题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得衡量哪些东西对我们是有益的,帮助成长的,哪些事应该摒弃的。
就像女主最后的自甘堕落其实是一种极端。
如果我们接受上一辈的结论,也许少走弯路,但却如傀儡一般,如果想独立,总是要摔几个跟头。
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些坚持无关乎形式,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力量。
而这些东西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女主在成长的最重要时期,经历了四个家庭阶段,应该说,和克莱尔相处的日子对她价值观的影响是最大的。
可以想象,如果母亲没有入狱,那么女孩长大后,会是个了不起的画家,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但也一定像极了她的母亲,虽美丽,却危险。
最后,女孩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让母亲放她走,她成功了,她自由了,换来的却是母亲永远的监狱生活。
这个代价大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起我同学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太愚笨,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一定会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白色夹竹桃白色夹竹桃是一种美丽但含有剧毒的植物,正如本片主人公Astrid的艺术家母亲——美丽优雅却又极度危险。
站在孩子的角度,Astrid有着充分的理由恨她的艺术家母亲。
她极度自私,固执地坚持只有自己的信念才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她控制欲强,千方百计阻止女儿接受异于自己执念的事物;她缺乏母亲的责任感,竟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丢在家里长达数月。
她阻止Astrid的亲生父亲来看望女儿,让女儿从小就缺乏父爱。
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别人被告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扮演这一角色的一般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的偏好会塑造我们的认知。
尽管子女不是父母的复刻,但不可否认,父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孩子们心智还不完全的时候。
Astrid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对母亲有很大程度的依赖,会理所应当地接受母亲灌输给她的想法。
因此在母亲做出那么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后,她都不曾试着阻止,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她预感到母亲会杀那个男人,却什么也没做。
三个不同的寄养家庭,让Astrid了解到了母亲之外的世界,与母亲以外几个人产生了情感上的羁绊。
这使得她开始思考,开始全方位地质疑母亲的教导是否正确。
经历种种之后,她得出了结论,母亲的教诲是错误的,至少它们不适合自己。
她几乎就要认定,自己的不幸几乎全是拜这个女人所赐。
可是母亲最后的决定,又把母女之间几乎要断掉的联系重新连了起来。
要是没有母亲最后的决定,Astrid就能认定,她的妈妈是个极度自私的女人,是她把自己拖入了地狱,让她流连失所,失去父爱,担惊受怕。
可是那个决定,又动摇了Astrid的结论。
她的妈妈终究是爱她的,尽管这份爱让她伤痕累累。
我一直在想,父母爱子是本能的,而伤害他们也是本能的吧?
因为有时候,很难区分爱与伤害的边界。
人们常常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造成了爱与恨的纠缠。
Astrid就陷入了这种挣扎之中,最后以某种方式达成了和解。
而不幸的是,在更多的结局中,情分一刀两断——正如Astrid在最后的决定之前,本打算做的那样。
1,海报并未体现电影精髓2. 也想有个这样的女儿 3. 人生在世 罪与罚4. 还是美国式思维 5. 感动于残酷中6. 片名很美
夹竹桃,茎叶根皮均可入药,但要慎用,因有巨毒性,误食可致命。
勒紧枷锁后,抽干思想能力,直至完全桎梏行为方式,施与受间如何达到互享的平衡。
有点像污染的空气,毒害心肺器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逐渐衰竭死亡。
又有点像无菌的纯氧舱,以爱的名义强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永远无需长大。
但结果却毫无二致,要以喜剧结束,只能在两面性危险的夹缝中顽强存活,直到最终胜利。
《白色夹竹桃》用这种危险极端的故事旋律谱写了一对母女共同成长的人生插曲。
用回忆的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用现实的宁静幸福把不安锁进小说与电影中,却留下驱不走的一丝怅然。
一个人的性格若不具备宽厚仁爱的特征,是很容易玩火自焚的。
傲慢与偏见总是蒙蔽人的双眼,误以为自己是那高山仰止的“能人”,能一览众山小,还会时不时地用高处不胜寒来自我安慰。
殊不知,因胡搅蛮缠而成为众矢之的,全拜自身问题所赐。
错而不改,故被弃。
英格丽德(米歇尔.菲佛饰)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精神偏离正轨的艺术家,她就是这样的人。
当坐在屋顶上吹风,强拉近女儿的那一刻,那种强悍无礼的个性已暴露无遗。
而女儿阿斯特丽德(艾莉森.洛曼饰)由怯懦的拒绝到无力的顺从,这小小的行为也完全表明了她的精神地位。
我近似迷信一种错觉,接近英格丽德的女人都将面对悲惨的人生。
而爱上英格丽德的男人都会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或消失。
克莱尔(蕾妮.齐薇格饰)是作者心中理想型的母亲形象,也是激起阿斯特丽德彻底抗拒母亲的精神支柱。
可怜的女人,虽然拥有可成为伟大母亲的潜质,却依然经受不起另一个女人的蛊惑。
作祟的不是寂寞与孤独,也不是自恃美丽的外表。
是仇恨的怒火,伤了无辜的人,也伤了自己本该恢复健康的心。
阿斯特丽德不断更换住所,找新的寄居地,结识新的“家人“,这真是个开眼界的奇妙旅程。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若满足于漂泊,并以此为傲,那就要给英格丽德加上一功了。
事实上,这无疑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拔苗助长。
每每当这个孩子想用正常的生活忘记过去的不快时,为人母的英格丽德,即使身处囹圄,也会用尽办法把女儿拉出人类社会,放逐到荒芜的无人地带。
这是母爱,是伟大的母爱,英格丽德至始至终都这样认为。
而我作为书友及影迷,不会欣赏这样的性格、人物,也会用感性的文字讽刺她的灵魂。
当然,结尾给了英格丽德修正错误的机会,她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圆的谎。
《幕后玩家》是解读好莱坞电影运作的可视性小手册,对于被选中的剧本及投拍的可能性,里面明晰地列出了万里挑一的法则。
对艺术家而言,最无法忍受的是虎头蛇尾,无端被篡改的结局方式,如果是悲剧,就一定要用喜剧收尾。
接受这样的方式,才能继续艺术之路。
说这么多无关主题的话,无非是要为英格丽德的平反找个不可能的理由,至少在我这个读者心中,不愿谅解一个一开始就用惩罚幼小生命来痛恨自身命运的女人。
关于这部影片,我喜欢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方式与阐述角度。
并非忽略英格丽德的悲剧命运,但揪出问题症结,并对阿斯特丽德给予形象上的补偿,使人物主线丰富饱满才能达到更好的反思效果。
作为影视作品,这样做显然是在无法完全诠释原著内涵的前提下,直白却又不失明智的处理方式。
从艾莉森.洛曼很早就进入影坛的经历来看,能够从此角色的选秀中脱颖而出,也算未辜负慧眼识珠的伯乐。
后来在《火柴男人》、《大鱼》中的表现就更显示了她的好学与表演天赋,直至今年的《堕入地狱》,在她的乖巧、清新、叛逆的性格气质中又填充了神秘感,这种自然的可塑性,自然会拓宽她的演艺之路,使其未来更加光明。
对于米歇尔.菲佛,只能用大赞来表达她在电影中的魅力。
在这部剧中,我想她完全领悟了英格丽德这样一个角色,她是小说与剧本相妥协后衍生出的人物,更具戏剧的冲突性。
像她这种老戏骨,表演果然不成问题,轻松把握住了前后的细微变换,最后那一瞥淡淡的眼神,我以为只是一个低头前的最后一次骄傲,现在想来,那个画面依然在我的印象里,真是奇妙。
而蕾妮.齐薇格,演技自然不用怀疑。
不过我在意的是她的头发,觉得深棕色比金色更配她。
英国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除去严肃的电影人身份,他也是个性情中人。
从他对剧本对演员的苛刻态度,就能感知到他用理智做事,用情感引路的态度与方式。
据说彼得.考斯明斯金要拍有关哈里王子的电影,影片名暂定为《后备之王》。
这位生来没有自己的地位,一直成长于长兄威廉及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影子里的个性二王子,以“备用品”做身份代号,的确形象,在考斯明斯金的胶片中一定又将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角色人物。
不管是记录还是戏说,我都不怀疑彼得.考斯明斯金的的工作能力,假若罗伯特.帕丁森能够幸运地拿到此角,一定是个热闹异常的影片。
小时候《黑猫警长》里有一集,讲某个小动物挂掉了,找了半天凶手,凶手原来是院子里的夹竹桃,题外话一下,其实以前好多动画片还是蛮科普的。
当时就觉得这花很漂亮,后来慢慢长大,知道玫瑰带刺,花蘑菇往往有毒,就形成了“美丽的东西就会自我保护”这个观念,在豆瓣看到有人说“夹竹桃只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
”我英文不好,反正我看的电影里中文翻译没有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句话挺诗意的,而且容易往脑子里钻,但是我并不太喜欢这句话,因为,太拟人了,也太,怎么说呢,人类思维了,我不是夹竹桃,谁也不是夹竹桃,夹竹桃不会上网,更不会注册豆瓣,大抵也不会有“我不想给人养”这样的想法,就算它真有,也很难告知一位人类朋友。
这些想法都是人为了表述观点和情感时,自己想出来的,就像说狐狸狡猾,熊却笨拙似的。
所以,这样的话说也就说了,要是真觉得意味着什么,就弄错了。
另外,植物就是植物,就像鼠标就是鼠标一样,所谓“万物都有灵性有情感,所以要善待”,其实我很讨厌这说法,人善待万物,就善待万物好了。
难道没灵性没情感的东西就不该被善待么?
难道所有美丽的东西都会自我保护么?
难道不美丽的东西就不用自我保护么?
成年之后我就对女人形容自己是什么蛇蝎啊毒品啊之类的玩意很反感,之所以有人会这么说自己,无非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容易让人上瘾,有魅力,无法抗拒。
文艺作品中常常创作出这样的角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又爱又恨的,我以前也喜欢过这样的角色,慢慢地看过了,就觉得不舒服,觉得好像作者是在故意搞坏我的是非观似的,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看《大闹天宫》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孙悟空的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多棒的一件事,喜欢的就是喜欢的,厌恶的就是厌恶的,别找借口,没有理由,又喜欢又讨厌?
哇,这个情感太成人了,太复杂了。
人长大了,看事情就会看好多角度了,判断起来就困难了,比如电影里女主角的妈妈,她控制欲超强,几乎是在强奸自己闺女的大脑和思维方式,对女儿的养母毫无善意,甚至言语刺激引发她自杀,还因为失去了男友就删了他写的文章,最终弄死他。
以上罪名,足可以让任何人讨厌她。
但是,等等,她很美?
她极有艺术天赋?
她还特别坚强?
我想想我是不是还是会讨厌她呢?
我想好了,她是个艺术家,但她道德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讨厌她。
我真厌倦透了来评价这种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美丽自以为是用保护自己当借口来破坏他人的所谓的坚强的女性了。
他们太千篇一律了,他们往往不是那种标准意义上的第一眼美女,但是他们拥有着摄人魂魄的气质,或者捉摸不透的神秘,他们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一般是艺术方面的),性格方面有点儿咄咄逼人,但周围就会有人说:“她没有恶意,她只是心直口快。
”当她们做错了事,其实内心想的是“这帮鼠辈,我才不在乎你们呢,我是个天才。
”但是旁人看到她们的无动于衷就会说:“哦她真坚强,遭遇了这么多事还能微笑的面对。
”废话,死的又不是她。
她凭什么不坚强,如果她是该被同情的,那死者该如何对待?
是不是所有人都该在心中暗暗的说:“虽然他死的很惨,但是没办法啊,谁让他抛弃那个女人呢,她可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人啊,而且她那么爱他,她不能失去他啊”道德观已经被艺术作品颠覆了。
艺术作品一次又一次把丑的东西,包上美丽的壳,来迷惑世人,使人们对表象的重要性的肯定不断的升高,然后把丑陋本质弱化,使矛盾的天平一点点的平衡,这种早在几十年前根本不是矛盾的矛盾,到了21世纪,却成了不朽的课题。
真可笑啊。
无辜的夹竹桃,无辜的玫瑰,无辜的各种带毒带刺的小家伙们,被艺术家们反复利用,如果有一天真的有人可以和夹竹桃对话。
没准夹竹桃会说:“他妈的,我一直想摆在谁家阳台上当盆栽,我想毒死那个让我带毒的上帝。
”既然打了四星,前边又说了不满,总有些特别喜欢的地方要说说的。
我在十几岁的有段时间,对本我的坚持几乎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觉得周围的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要改变我,同化我,给我洗脑的,我几乎觉得所有人都是敌人,虽然我没有伤害他们,但是我多少拒绝了他们的善意。
那个时期没有维持多久就过去了,因为我终于发现,把刺放在外面,是会被磨光的,人是谁,会成为谁,是要放在心里的东西。
不用说给谁听,也不需要摆出样子,如果抗拒世界,抗拒改变,就会被摧毁,或者被世界磨平。
坚持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很长远的计划,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自省,需要接纳和包容,需要走进他人和他人的生活,吸收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就放在一边,不用销毁,因为那些都不重要,需要擦净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不看。
爱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情感,爱本身不伤人,爱人也不会伤人,伤害自己的,只是那些虚荣、仇恨和占有欲。
这是我喜欢那个女孩的原因。
她终于遵从了心灵,她拒绝别人认为,她是一棵夹竹桃。
独一无二的,哪怕爱也不能让人被谁占有。
不知道要过多久,也许很久很久。
我终会从你的影子里分离,哪怕面目全非。
Let me go ,and I wil go.
因为看过原著所以这能给三星。看来有时候文字的魅力还是无语伦比。或许我们不是缺少好的文字,而是缺少好的文学作品。
边缘人总有边缘故事
There has never been a savior. Be strong and clear,my angel.
盛名之下
这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good end版本,女主在每一次失望的经历被伤害,重塑自己的认知,被伤害去改变,逐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真正的自己。
该片是一部通过坎坷的人生遭遇来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它以敏锐的视角、跌宕的剧情、血肉丰满的角色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如此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
看完就一个感想,真·母子俩那头长发实在太美了~
Alison演的实在是太棒了,无法言说~当我们在成长中身处逆境的时候,该如何抉择。
女人的成长像花开一样。
家庭教育。母亲对女儿的完全占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能。AlisonLohman演少女美呆了。MF一如既往地美到夺命!Z老了。
这亲生母亲真的太令人窒息了,时时刻刻想要控制女儿的身体和精神……当然了本片所有女性演员都是大牌美女,这点对我眼睛很好
我知道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艰难的
哦。
片名
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刻。很多感情都在无言中,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显得铺垫得不够。母亲自私、骄傲,直到女儿奋起反抗她的时候,她才开始真正认识她。我发现许多孩子,或是拼命追随着父母的脚步,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或是拼命摆脱父母的影响。但任何一种都是不好的。都不是真正的自己。拥有自己喜欢尊敬的父母是件幸运的事,如果没有,也不要觉得这是自己的缺陷。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沾了太多水的画笔,画出来的颜色太淡了。尽管美,但是太淡了。不过,母女俩还是极美的。
i know my mother loves me
you know what is the real good? 然后拿出狗屎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A dramatic plot leads to a mediocre ending.
这他吗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