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尼·邓恩是个事业不顺的喜剧追梦人,依靠在酒吧打工勉强度日。
一日,酒吧来了位神色黯然的女顾客玛莎,出于同情,唐尼为她提供了一杯免费的茶水。
他未曾料到,这个简单的善举竟是引火上身,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玛莎解读成示爱。
他更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竟然也在饮鸠止渴,深陷玛莎的“痴情”里无法自拔。
这部剧对玛莎的塑造很巧妙,一方面,除了给她设定了一个“跟踪狂”的身份,既没有描述她患有什么精神疾病,也没有描述使她癫狂的过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观众陷入逻辑自证的陷阱,去合理化“痴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对玛莎欲拒还迎的唐尼却给出了较为明晰的背景描写,解析了其脆弱性的来源。
我忽然想起柏拉图说的:“我们应该拒绝接受这样的论断,即心灵或任何别的事物自身不产生特定的缺陷,它们却会受到毁坏。
情况只是这样的:一个事物为别的某事物的缺陷的产生提供了环境。
” 唐尼的脆弱性的确为玛莎的疯狂提供了环境。
诸多有毒的关系本质都是如此。
尽管痴人之爱并不是真的爱,它的对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机的,因为它是依据扭曲的感知和幻想成立,和对方的具象性无关,只伺其脆弱性而动,一旦对方也沉溺这种拉扯,痴人就如鬣狗咬住不放,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坚定的选择,实际就是一种肆无忌惮地对他人情感领域的侵犯和心灵的强x。
这部剧在最后巧妙地呈现出,在激烈的精神消耗之后,唐尼也意欲滑入玛莎处境的状况。
在最后一帧中,他是警觉了还是理解了,不得而知。
网上对这部剧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感慨之声——我们想要的很简单,无非是被人爱。
这感慨,在我看来真是不寒而栗。
想要被爱、想要陪伴、想要理解、想要认可,都是表述起来很简单的诉求,但我们越是痴迷于这些诉求就会越是疏远真实的判断。
试想,如果玛莎是个疯批美女,人们还会将唐尼视为受害者吗?
但生活中的疯批往往极少能用丑陋冷静我们的判断(doge),所以随时检视自己的脆弱性才是正途啊。
(当然,如果是俩疯批就该锁死,不准流通出来霍霍别人😂)
所以我从实际操作上讲讲男主在行为上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Martha这样的人。
1. 男主我能理解男主的所有的行为的发生,但不那么同情。
他有很爱他的爸妈,他出柜的时候爸妈几乎立即就接受了,并且还是那么爱他、甚至还鼓励他、心疼他。
骚扰他的Martha是陌生人,而不是他的爸妈,如果是父母的话几乎无法摆脱。
事情发生地更不是在中国。
事情发生时他已经二十五六岁,而不是依赖父母的儿童。
他或许看不到的是,即便他很倒霉,但仍然占有一些特权和资源,他多少要为自己的结局负责任。
对,我觉得这些烂事之所以会发生,有一半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有一半是因为倒霉。
就像是一个免疫力低下的人,遇到病毒,就是会病倒。
他遇到的那些烂人,包括Martha和男编剧,还有酒吧里的那些白直男同事,都是病毒。
但你能对病毒说什么?
请你不要是病毒吗?
人应该做的,是发现这些狗东西是病毒的时候,立即转身撤退,回家把自己洗干净,不要再踏入充满病毒的场所。
但是男主怎么做的呢。
他嘴上说着自己不想被纠缠,但他自己在和Martha反反复复纠缠。
和Martha那样的性格有严重缺陷、或者精神异常的人接触,最好就是不要接触。
当然你一开始无法判断对方有问题。
但当你觉得很有问题、并且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自己不要反复无常。
如果你表达了对对方的讨厌,就不要立即又充满同情得表达自己其实没多讨厌对方。
如果你表达出你想要建立边界的意愿,就你要立即跨过自己刚才伸张的边界。
男主有一两次吧,想和对方“说清楚”或者“分手”,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人的距离反而更近了,两人的纠缠反而更深了。
他在该冷漠的时候温情,在该强硬的时候沉默,在该行动的时候逃避,甚至还劝被自己牵连进去的无辜的其她女性同样逃避,在该报案的时候不报案,并且劝服已经被袭击的自己的dating对象也不要报案,在该向外界求助的时候,对别人说“没事我能搞定”,对警察说“挺好的,最近无事发生”。
就真的很难同情他。
他能把每一步都精准做错,也是很难得。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沉迷的那个东西叫“自我厌恶”。
所以他总归要做点什么事,比如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处境,任由那些闻着伤口而来的禽兽伤害了他,他对于这种“我放任自己被他人伤害”其实也是有情感反应的,他会觉得自己蠢、没救、活该,——这个时候,就是“自我厌恶”的情绪的产生。
他吸食这个。
但是人无法只吸食完全黑暗的东西。
他还需要有那么一刻、或者有那么一两个方向的窗口是有阳光的。
他把这些窗口寄托在自己的喜剧事业,以及得到的赞美与肯定。
这其中有很微妙的比例,我们每个人的比例都不一样。
对男主的人来说,他之前遇到的人也包括他的父母,都是很阳光、正常的,也给了他很多爱和包容。
但这对他不足够啊。
他内心深处被吸引的是黑暗、是病毒、是不正常的东西,甚至说,就是虐待、是对他的凌辱和伤害,而不是更多这样正常又温暖的爱。
心理比较健康的人,可以安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肯定,既不会对此上瘾,也不会产生不安内疚。
遇到批评,虽然不开心,但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就因此崩塌、中断。
遇到看着要谩骂和伤害的人,立即就跑,不会与之反复纠缠,被迫要与之纠缠了就立即报警。
对于男主来说,温暖和正常的东西他仍然需要,但只需要那么一丢丢。
所以他还是会联系父母、会出去和新的人约会。
但是一旦他的生活真的开始进入我们所说的正轨,他就会自己让自己脱轨,重新进入病态的、充满恐惧但也刺激的状态。
他在与Martha这样的人、以及男编剧这样的人、甚至与跨性别女友交往时的所有行为,都堪称一本精准且完全的反面教材。
因此说起来,正确的行为可以很简单地说完:不要再和Martha联系、接触;保留证据,一旦觉得不舒服,就去警察那儿。
不要再去男编剧家里了。
不要再吸毒。
换个轻微点的坏习惯吧,比如买彩票?
电子烟?
保护你的女友。
你和人家交往了,你就要负责任,别把自己的烂事牵连到自己的女友身上。
应该要预见到,Martha这样情绪随时失控的人,在说了那么多威胁性的言语后,就是很可能会袭击女友的。
(搞笑的是袭击了之后他还不让女友报案。
)当然了我也不懂这个剧里的“正常人”。
他的女友竟然会爱上他这样的人。
我完全看不到男主从样貌到性格招人喜欢的地方。
她总算提出了分手,分手之后她交了新男友,这是我觉得她唯一正常的地方。
2. Martha她的很多行为:盯梢;线上搜索一个人的生活痕迹,然后给对方发那些“你看我非常掌握你的生活”的信息;遭到对方任何拒绝意味的话就瞬间暴怒,然后非常脏、恶毒得咒骂对方,甚至准备动手殴打;被第三方尤其是权力比自己大、或自己需要的第三方介入时,立即转换为无辜、可怜、弱小的面貌;骚扰对方周围的人,给ta的爸妈打电话,给ta的朋友打电话,告诉ta周围的每一个人,ta多么恶劣,自己多么无辜;在情绪失控的时候看起来像情绪是那么失控,但只要对方做出能让自己抓住把柄的事,就能立即冷静下来并抓住这个把柄、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以上种种,嗯,看完这个片子以后,想起我妈就是这样的人。
片子里男主被Martha缠扰了6个月,当然我觉得事情应该比6个月要久。
我和我妈之间应该有……去掉我还没有自我意识、以及不被她抚养的0-8岁,那么有14年,我和我妈在反复重复男主和Martha之间的行为,并且我还无法报案、我也无法自立生活。
自我厌恶、自伤自残种种,我只比男主更严重。
所以我也理解他对于成名的渴望,成名意味着自己与众不同,如果自己与众不同,那会减缓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厌恶。
可我是因为有一个martha这样的母亲,我的心理才有很多对于正常标准的偏失,他到底是为啥啊?
后来我花了很多钱,很多很多钱,以及很多时间,来重新建造自己内心的房子,把每一个螺丝都敲正确。
我在上一段里提到了某种比例。
我不赞同只有完全阳光正面的才是一种健康,但内心的大部分得是这类倾向的。
对别人的赞美可以开心、不带负担地接受;对别人的批评也能消化;对觉得不安全的事敏感上心、立即避开,对于会影响到别人安全的问题鼓励自己去解决;对于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正常地接收,而不是阴谋论般阴暗地解读种种这些,所以我才可以在这里,既理解男主的行为与心理,又瞧不上他的应对。
除此之外,我警告了任何一个可能认识我妈的朋友不要透露我的联系方式,我不惜说出这种“家庭丑事”,我不惜让别人看我的眼光变得复杂;我自己拉黑了我妈任何一种可以联系到我的方式;我搬到了国外。
我已经有十几年没联系她了,也不曾见到她;我已经三十几岁了,我完全独立了;我现在只是很偶尔做关于她的噩梦了。
但还是会做噩梦,从梦里惊醒。
so,主旨就是,遇到这样的人,认下这个倒霉,然后不要纠缠,尽早结束与对方的交集,不要把自己未来的人生也搭进去;拒绝、反抗、逃离、断绝联系,可以报案的,就报案。
对于那种也怀着自以为是的善意的朋友或者家人,妄图当和事佬的那种人,也与之断绝关系,这种“帮手”很有毒的,自以为聪明但其实笨;自以为是善但其实恶。
3. 男编剧他是剧里唯一披着正常人外衣但内心是100%纯恶的那种人。
他走出门,走到酒吧或者音乐节,和人喝着啤酒吹牛的时候,你会完全看不出来他会教唆人吸毒并强奸别人。
你听他说话可能还会觉得,幽默、有趣、谦逊、有文化、工作稳定、外表一般但收拾得挺干净,挺好一人。
想一想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人?
没错,Martha虽然难应对,但她一开始就能让人发现她难缠、她不正常。
难搞的反而是男编剧这样的人。
男主报案Martha骚扰,Martha最后被判刑了,男主如果报案男编剧强奸自己,是不会有结果的。
即便是在英国。
那种在街上遇到,就把你突然绑架到荒郊野外,然后强奸了你,——的强奸,是极少的,非常非常少。
熟人之间的强奸才是最多的。
熟人之间的强奸,也不是很久未见、再见到、就把你关起来强奸你的。
而是先从摸一下你开始。
下次见面可能再摸一下你。
第五次、第六次,可能是用手指。
可能第七次你找上门的时候,是用性器官的强奸。
这个时候你早已陷入“如果你知道那是强奸你为什么不拒绝不反抗、自己送上门”的陷阱,你哑口无言,虽然你的确是被强奸了,但是你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个剧,的确,很好得刻画了强奸、诱奸是怎样发生的。
虽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该发生的遗憾还是会发生。
往往是,“我要是早看到这部剧就好了”,但更多的是,每个人都自大到“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似乎很多人都爱分析一个人变成疯子,怪胎,心理疾病患者的原因。
我们总是想从他的经历,原生家庭中找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堕落”的答案。
当男主袒露自己伤痛的记忆时,我相信很多人在荧幕前如释重负,好像我们找到了那个伤口,面对它,治愈它,我们就可以痊愈。
第二次有这种感觉是男主和父母坦白的时候,这两个场景都给人那种俗套的“明天起来就是崭新的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觉。
可我很感谢的是,作者没有这么做,才使得这部剧对我这样的边缘人来讲具有真正的意义。
男主和我都有不太完美但总体来说还算正常有爱的原生家庭,成长的这一路上虽然受过伤也同时得到了很多爱。
但是自我厌弃还是时不时的出现,像摆脱不了的噩梦。
会有一件事的出现会让一切从此都好起来么,我个人是不相信的,自我厌弃是我们的一部分,阴暗的一部分,它会伴随我们一生,只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已经可以与它还算和平的相处,它不会毁掉我的生活,只是偶尔的造访,每当与它到来时,我要献上我全部的快乐作为招待,可它走后也会还给我难以描述的平静。
Baby reindeer像是婴儿的安抚玩具,痛苦不可回避,但抱着我的小驯鹿的时候我会感受到这点足可以陪我挺过黑夜的温暖,爱亦如是,爱从来不是救赎,爱是一只baby reindeer。
有几个影评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如同一锅汤里的老鼠一般令人生厌。
难道因为男主是个懦弱缺爱渴望成功且自私的人,所以受到一系列侵犯、骚扰的事件都是活该吗?
得了吧,即使不愿意承认,但是人生来就有劣根性,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更别说完美的受害者了。
我特别讨厌把性侵害事件区分性别来看待,在这样的一个事件里,给男主先安上罪名,再来讲他的受害事件是不是活该,nah 是人就不该这样,请问你这样做之前有想过换个性别吗?
(哦你只是厌♂而已?
那没事了)前三集里,男主问自己“她到底为什么这样,她看上了我什么”,呵呵。
我初三到高二被霸凌很严重,中间转了三次校,每一次都能遇见之前学校里的同学,他们就跟新同学说我以前被霸凌的事,然后就这样开始新的霸凌,所以我是那种特别渴望受到喜爱的人。
大学对我来说宛若新生,没有了霸凌我就是一个又自信又开朗的人,交了许多朋友,毕业后我在离家三千多公里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钱的上海做了私教。
健身房三个女孩,一个已婚一个和同事恋爱中,我被四个男教练分别x骚扰过(摸屁股和背后搂抱),被其中一个尾随跟踪过(后来报警,这个人被开除),两个月后辞职去了一个新健身房,私人的,被老板x骚扰,又辞职,而我那个时候连房租都要付不起,父母在电话另一旁只会责怪我为什么工作了还赚不到钱。
所以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是我妆化太浓了?
太女性化了?
然后我把头发剪了,其实更像是剃了,结果guess what,我之后被三个女的x骚扰,其中两个没那么严重,顶多是偷亲我一下之类的,但是另一个是我的客户,在我给她上课的时候把我的手放在她胸上,在没人看见的时候捏一把我的屁股,总是要我陪她去更衣室和邀请我去她家,每天给我发sq短信和给我发她的裸照。
后来我拒绝了她,那么,一个猎头公司女老板因为看上了你所以在你的健身房买了十万私教课,当你拒绝她后,她会怎么做?
所以是的,男的女的都会x骚扰别人,你化不化妆都可能被骚扰,你长发短发都可能被骚扰,而且是的,当这种骚扰跟你自身的利益或者情感挂钩,你很可能会容忍它继续发生,长期缺乏自信的你甚至很可能会迷恋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因为这让你产生了一种“因为我很糟糕,所以会遇到这些不幸的事,而这个人可能是爱我的,所以证明我不是个糟糕的人”。
被骚扰被跟踪这种事本身就是错误的,那种所谓对你有所付出所以做这些事伤害你是应该的这种言论,都是FANG PI,对一个人友好、挑逗、哪怕你跟ta睡了,也不代表ta可以不顾你的感受做让你不愉快的事情,不代表ta可以跟踪你骚扰你强制与你发生关系。
那些说着漂亮话质疑的人,我只能说你没有切实作为当事人,实在不配去评判,你的理智批评在我看来很可笑,一个没有去过罗马的人去谈罗马的伟大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评论区有些人,有些女的要是在我面前我非得给你一巴掌,你tm也够建的,毕竟我闲得要si,这个世界真够怪的,因为我是女的,所以在一个犯罪事件中,当受害者是不同于普遍性别为女的的男性受害者时,我没有发言权?
因为我喷抨击自己同性别的人?
吃点好的吧,什么都跟你们是一个群体是吧?
你好歹也是新时代的女性了,尊重尊重自己吧。
——————————————————2024.5.24 观看第二遍这部剧之前上了榜单,所以吸引了很多人观看,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本身不是一个无条件反对与我持不同意见的人,但是我确实一开始被一些评论刺痛了,这让我非常气愤,我觉得非常不可理喻怎么会有人对一件显而易见错误的事情有这样不同的见解,也同时非常感谢那些和我一样认为我们非常需要一部这样的剧,也需要它被更多人看见,因为作为曾经处于或正处于相同处境的人们需要被理解,被看见,我们的声音非常小,我们需要社会正视这样的事情正发生。
同样的题材往往被拍成犯罪片,描述犯罪过程和剖析罪犯的动机,并没有太多以受害者作为中心,描述他们的心理过程的影视剧,难道受害者的内心不复杂吗?
受害者除了哭泣悔恨难道不会有其他的情绪吗?
受害者辗转反侧的样子又有谁知道?
受害者思考再三终于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最信赖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听到了什么样的“安慰”?
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我做了这件事,我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我试图理解和我不同想法的人,试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玛莎同时也是受害者,结果就是,我能理解,因为对玛莎产生恻隐之心正是主角一步一步迈入深渊的开端,如果看完这部剧,你也在观看过程中或多或少对玛莎有过恻隐之心,那么你有什么理由质疑主角一次次退缩一次次抱着侥幸心理?
你难道不该为自己没有经历过相同的事而感到庆幸吗?
因为显然你也并不知道遇到这种事正确的处理方法,即使你知道,你也做不到,你只有嘴巴会说而已。
即使处于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在看这部剧之前就知道大概轮廓,依然会一边希望男主赶紧报警惩治玛莎,一边为最后落泪的玛莎感到惋惜,也同时有些心疼她,玛莎不疯狂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很sweet的姑娘,这就是恻隐之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玛莎也许没那么坏,她做的事情还不至于被惩罚,而且她是女孩子。
我曾经报警抓过一个男同事,他跟踪我,把我挡在我家楼下骚扰我,动手动脚,所以我报警了,这是应该的,对吗?
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报警或者报复骚扰我的女孩子,她们也会动手动脚,也会把你逼到墙角,也会触碰你身上的隐私部位,但是为什么我从没想过报警呢?
你们想象一下报警抓一个女孩子说她x骚扰,有人会当回事吗?
如果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么无论男女你们可以告诉你们的最好的朋友或者父母,说自己被女生骚扰,看看他们的反应,了解一下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话。
最大的理由是女生不会做太过分的事,她能对你做什么?
这是我之前听到过很多次的话,女性不比男性具有威胁性这确实是被公认的事实,但她确实也能伤害你,被菜刀割破了手很疼,被水果刀划一下也很疼。
这不算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个非常自我和私密的个人经历分享
据说,爱丁堡戏剧节每年都会吸引上万名演员或团体参加。
男主就是其中一个抱着喜剧梦想的年轻人。
劝君莫笑非龙池,可能是由于天赋不足(我认为确实尬),男主的喜剧生涯非常不顺利,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结识了业内有名的老编剧。
这个老编剧提出了诸多表演意见,这让男主的喜剧表演一下子受到了极度欢迎。
不仅如此,老编剧每天晚上都会带男主去参加非常高端的私人俱乐部,在那里他们谈天说地。
可是有一天老编剧却突然消失,消失速度之快,让男主自己都怀疑——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吗?
后来的一天,老编剧又突然联系到了男主,邀请他去自己家里。
在老编剧的家里,二人除了谈天说地、讨论创作之外,就是嗑药。
老编剧在男主身上尝试了各种精神药品,在男主神志不清时对其进行猥亵。
每次男主醒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阴茎上有老编剧的分泌物,虽然他能够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他第二天还是去老编剧家里。
终于,他被老编剧强奸了。
为了合理化自己被强奸的事实,男主开始放荡不羁——如果我的身体本身就是很随便的,那被强奸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合理化只是在逃避,被老编剧强奸成为了男主的心魔。
离开了老编剧之后,男主在一家酒吧打工,同时坚持喜剧梦想。
有一天,酒吧来了一位垂头丧气的肥胖女人。
这个胖女人“无法承担任何酒水的费用”,男主便请了一杯。
可能是出于喜剧演员的本性,男主尽力去逗笑眼前的这个可怜人,可是没想到其实这个胖女人是著名的连环追踪狂与精神虐待狂。
被物理虐待,报警可以解决;但被精神骚扰与虐待,报警也很难搜集证据——每天出现在你的面前,每天出现在你的工作场合,每天都跟别人说是你的女朋友,每天都强行和你聊天,这好像是个神经病,但好像并不触犯法律。
男主知道这个胖女人很危险,但就像老编剧每次嗑药后都猥亵男主但男主第二天还去一样,男主始终没有及时与胖女人切割。
这背后的原因,无法与老编剧切割是因为男主想要成名,男主想要被老编剧提携;无法与胖女人切割是因为男主生活很失败,胖女人虽然神经病,但好像还是爱男主的,不管男主做什么,胖女人都会使劲夸。
男主的处境可谓极其复杂与极其矛盾,剧集对于情感细微之处的刻画如同方方的中篇小说一样,一笔入魂。
本剧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情节紧凑,台词精妙,冲突此起彼伏。
我没看过话剧版,我想话剧版可能会更精彩,但观看体验一定会更累。
剧集的形式与体量,在不失深度的同时,放缓了节奏,看起来更舒服些。
在收到41071封电子邮件、744条推文和350小时的语音留言后,35岁的“伦漂”、脱口秀演员理查德·加德决定告官,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在被人跟踪和侵犯。
Netflix这部黑色喜剧惊悚迷你剧集根据加德本人的同名自传独角戏改编。
问题来了——“你为什么忍了这么久?
”本剧无意揭露跟踪狂的作案手法,而是对创伤及其运行机制的抽丝剥茧——为什么我会被那些应该导致我痛苦的事情唤醒?
我身上一定有一些令人厌恶的东西,吸引坏人来虐待我,为什么别人就好好滴?这部以个人真实经验改编的剧作雄辩地证明了,我们这个物种并不是以干净、可理解的逻辑行事的机器,我们脆弱易伤,可我们身上修复的动力又那么强,创造力既无限又无效,既可悲又可爱,既坚持不懈又自暴自弃……“想在你下巴底下装一条拉链,这样就可以钻进你里面。
”这句话很疼,却又莫名散发着爽的甜腥(151)。
本来非常困惑😧男主已经意识觉醒,为啥还要跑去知名编剧家寒暄。
他明明清清楚楚地跟观众和家人告白了编剧性侵他的事实。
他为何还去加害者家里,要面对现实要勇敢站起来吗?
之后的发展令人胆寒,真正毁灭别人身体和灵魂的编剧居高临下地评价着被害者的视频:你很勇敢。
来我家吧,我不会再做那样的事情。
剧作影视化加入吧!
你会有收入。
如出一辙,胡萝卜🥕还是老三件,金钱权力和名声,这三件套之前就害得男主一次次不顾被伤害被剥削的危险,跳入火坑。
现在经历了一切,重新走进火坑,还是被诱惑。
迅速卑微答应邀约。
对于上位者的陷害(嗑药和性伤害),因为上位者的光环,被害者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与憎恨。
一边恨自己一边乞求着被肯定。
所以在回归平静时,看到编剧给自己的剧本评价:很不错,你远不止如此,你一定能出名。
即便清醒过,知道这是编剧给自己的诱饵,还是义无反顾地再次找上门去。
那个恶心编剧作为狩猎者,反复施虐反复得手全身而退,无疑是男主的悲剧根源。
这个设定最好的就是男性对男性,不敢想女性被性侵又进去男性圈套的惨像。
反而是下位者玛莎,付出了扭曲的真切的变态的情感,难逃法网,她是需要治疗和帮助的人。
但她作为和编剧的对比项,她一无所有却总是愿意提供帮助。
编剧拥有一切世间成功的标志,金钱名声权力,却是个赤裸裸的压榨者,压榨男主的身体和灵魂,让他堕落而无法自拔。
这一切的反差太深刻了,包括结尾男主又一次颤栗地走出编剧家,听到驯鹿宝宝称呼的缘由。
闻者流泪。
可怜🥺🥺🥺的玛莎,把自己曾经受伤的心灵寄托在毛茸茸的驯鹿宝宝玩偶身上,又一次次爱而不得。
何尝不像男主,一次次寄托自己的成功在编剧身上,求而不得。
同是天涯沦落人罢了。
《驯鹿宝贝》源于男主角唐尼的扮演者理查德·加德的真实经历,他也是本片的编剧。
特别之处在于,该剧并没有走向我们通常认知中的犯罪悬疑类型,而是充斥着受害者大量详尽的独白和心理剖析,仿佛读了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
且在该剧中,男主始终处在被骚扰、被跟踪、被性侵的位置,而在一般语境中处于这个位置的都是女性,再次验证了“女性是一种处境”这一观点。
没有类似生命体验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男主不懂得拒绝,为什么他会放任一个罪犯入侵自己的生活,还一次次对其施以同情和怜悯,甚至在情感上产生依恋。
在查阅大量心理方面的论文资料后,我将试着对男主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做一个可能性分析。
1.精神症趋势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中认为“精神症趋势”分为三个类型: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
在这三种表现中,首先是无助状态,然后是敌对情绪,再次是孤立脱群。
剧中,一切事件的缘起只是唐尼请玛莎喝了一杯茶,他仅仅觉得她可怜。
在亲近人类型里,患者能敏锐地感受到他人所需,且将自己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他人身上,时刻准备着给予他人同情。
在不断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中,他变得没有自我,自认为爱所有人,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不会真正地关心帮助别人,倾向于认为别人都是虚伪的、自私的。
且当他盲目给予,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同等回报时,他会加深此认知,但又无法从同情他人的道德满足感中抽身出来,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不管哪种类型的精神症患者,内心都十分脆弱,总有一种被轻视践踏的感觉,为了让这种感觉消失,患者会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包括赞成,吹捧,认同等。
而这正是玛莎一直在做的,她在每个小细节上夸奖唐尼,对唐尼尴尬的喜剧表演展现出强烈且公开的支持,甚至能轻易察觉到唐尼的痛苦。
患者还会不由自主地讨厌每个优秀的人,但如果某人压下了他的傲气,他会转而对那些盛气凌人、声称自己无可取代的人产生盲目的崇拜感,因为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正是他理想中的形象。
这也许能对唐尼和达里安的关系做出一定解释。
达里安一直吹嘘自己在影视界的名声和地位,也一直强调自己对唐尼才华的欣赏,还不停给唐尼画饼。
唐尼难免会对如此成功的达里安产生崇拜之情,也迷失在大编剧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中,他希望验证自己的价值,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性侵发生。
2.成瘾倾向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药物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理和心理已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
广义的成瘾则延伸到对一些行为的强迫性依赖,如病态赌博、疯狂购物、网络成瘾等。
达瑞安带给唐尼的不仅是药物成瘾,还有某种在性和自我底线探索上的成瘾趋势。
有研究表明,PTSD是导致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性侵的经历显然让唐尼患上PTSD,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正常进行性生活,且每一次的吸食药物都可能再次唤起他的PTSD,但他又无法摆脱药物依赖,从而陷入更深的药物和行为成瘾中。
为何和玛莎上床后他神奇地重拾性能力?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再次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成瘾者有一套歪曲现实的逻辑原则和认知过程。
在他的认知中,也许对自我底线的突破和吸食药物一样让他兴奋。
紧紧绷着的那根弦终于断了,巨大的痛苦伴随着快感一同袭来,从而唤醒了与之关联的性能力,这也是他无法摆脱玛莎的原因之一。
3.自我厌恶唐尼在喜剧大赛的决赛舞台上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严肃剖析,他说他遇到了这辈子见过最美的人(指泰瑞),但他没法好好爱她,因为他对自己的痛恨,远胜于对她的爱。
他为何会陷入如此之深的自我厌恶中?
一方面是与理想自我差距过大。
唐尼是如此渴望成为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他说他做梦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这个在普通人看来只是锦上添花的特质成为了他自我价值认定的唯一标准。
可惜的是,他在喜剧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精心准备的表演也差强人意,导致他的焦虑、痛苦最终演化为自我厌恶。
另一方面是重大心理创伤导致的低价值感、低配得感。
唐尼在遭受性侵后,父权社会下对男性的期望让他对这段经历羞于启齿,为了保护自己,他选择不面对、不承认,但其造成的巨大伤害确实无法忽视。
这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已经出现问题,他对自己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又反过来损害个体的自尊心,影响到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稳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你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类似的有毒关系,请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这一步可能很难,但希望你知道一切都还有救,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是一个扭曲的故事。
立志当脱口秀演员然而失败的唐尼在酒吧兼职,某日来了个哭泣的胖女人玛莎,勾起他的好奇和怜悯,他给了玛莎免费饮料并想发挥下自己不成功的喜剧天赋逗她开心,赞美她,这一下可好,引来一位有前科的跟踪狂。
这是网飞大热剧《驯鹿宝贝》的故事。
唐尼的故事 唐尼在爱丁堡时的得到著名编剧提点,老男人对唐尼不断赞美肯定,空口承诺未来的成功。
对一无所有的唐尼来说。
成功人士的赞美让他无比受用,他以为老男人为他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结果爱丁堡戏剧节结束之后,老男人消失了。
唐尼搬到伦敦当伦敦漂儿,老男人又来电话了,邀请他一起写作剧本。
唐明欣然赴约,结果老男人还是给他画饼,并一次又一次给他毒品并猥亵他,愈演愈烈,直到成功强奸了他。
被强奸的唐尼明明不喜欢,却也没法儿撕破脸皮或是报警,还居然又在老男人家呆了几天。
离开之后他越想越不开心,演化出心理问题。
在这之后玛莎出现了。
可怜的俩人成了跟踪者和欲拒还迎的被跟踪者关系。
他不停地奉承与赞美这个明显看起来一团糟的玛莎,玛莎受宠若惊,开始疯狂关注他,并开始以女友自居。
一天发几百封邮件,对他的生活产生困扰。
这时他才想起拒绝,引得玛莎彻底发作,袭击他的约会对象,咒骂他们,甚至骚扰唐尼的父母。
等到唐尼终于去警局报案,骚扰已经历时半年之多。
虽然不堪其控制欲与骚扰。
唐尼扭曲的内心还是享受这种关注的,因此即使到了警局他也没有把玛莎打人的这种定罪处说出来。
玛莎的故事 如此扭曲的俩人天生一对,倘若这个玛莎不老不胖,或许他俩就成了伴侣了。
互相掌控,互相达不到目的就发疯,这跟大部分有毒的两性关系没什么两样。
人经常就是病态的,故事把病态男的故事呈现得很完整,可是玛莎的故事呢?
玛莎本来是律师,她第一次被警局定罪是因为跟踪骚扰自己的上司。
有没有人想到过这个故事点的可疑之处?
无论你听到什么样的故事,切不可尽信。
玛莎上司必然是有权有势的大律师。
也许他就像那位编剧老男人一样,口头给予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在实际中毫无帮助,以此引诱玛莎,跟编剧不同的是上司是有家有室的,也许他又甩掉了玛莎才让这个女人变成了疯子。
也许从玛莎的视角,《驯鹿宝宝》的故事会很不一样。
故事的作者就是唐尼原型本人,此剧大言不惭为真实经历并没有说是改编。
等电视剧大热之后,玛莎原型也被请上了电视节目,说了一大堆否认的话。
结果是好多观众先入为主,更觉得她疯狂,跟剧里一模一样。
玛莎因为跟踪骚扰唐尼再次被定罪入狱。
倒是迷奸唐尼的老男人毫发无损。
只要用虚无缥缈的未来和肯定的话语就能骗年轻人的崇拜,进而为所欲为,人类社会又猥琐又残酷。
为什么不拒绝有毒关系?
唐尼为什么没有拒绝老男人?
因为他想成功,结果被骗了。
他为什么不拒绝玛莎?
因为他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
按照这样说来好像是受害者有罪论,没有太大深度和讨论意义。
可他为什么两次都犹犹豫豫,拖延不报警?
这个就有意思了。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描写过祥子是怎样落入虎妞魔掌的。
本来祥子想要娶一个清白健康的乡下姑娘。
结果被 “丑、老、厉害、不要脸” 的虎妞诱惑失了清白。
他应该恨虎妞。
离她远远的,结果还是被虎妞骗进了婚姻和过度性索取,越陷越深,因为虎妞“像一堆破烂那样,碎铜烂铁之中也有一二发光的有色小物件,使人不忍得拒绝。
” 老舍在一句话就点明了人性。
人就是在一堆垃圾中看到了希望,就居然去忍受一些本来不应该能够忍下去人或者事。
尽管玛莎又老又胖还是个疯婆子,唐尼还是上瘾这种关注。
尽管编剧不断的给他毒品诱奸他直到强奸他,他还一次又一次到他家里去遭罪,就为了心里那一点儿希望,希望老编剧能真的在事业上对他有所帮助。
人无奈,不自重,就只能在破烂里挣扎。
不得不佩服演员的演技,把自我怀疑,自我剖析,深陷泥潭却无法自拔的那种纠结演的恰到好处。
最后一集,当martha哭着说她童年唯一最美好的记忆就是那只reindeer toy,她极尽疯狂的渴望靠近,占有那份她仅剩的幸福时,一切谜题都有了答案。
结尾的首尾呼应把整个故事线串联了起来,真的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Dunny为Martha难过的同时,又痴迷的享受着Martha带给他的“安全感”,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点a little bit sick吧
三星半 太twisted了,接受不来。
活到一定岁数大概其都会明白:人生看起来,一开始是喜剧,后来会成为悬疑夹杂着热血和吉光片羽的爱情,最后当你真的以为本质是活脱脱的悲剧时,no,轮回无尽
fascinating,男主和 Martha 的的病态执着和自毁表现得即 subtle 又强烈,有点第一季《Killing Eve》给人的感觉了。全剧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压抑的同时又有好多同样黑色幽默风格的对现实讽刺数不过来(有直钩如警察执法效率和“我是在天主教会长大的”,也有含蓄如编剧线的收尾和对 victim 身份的正反探讨),很多童话般地幸运和善意经常会被夹杂在更多稀松平常的冷漠黑暗中,劲儿太大了。最后两集不是太满意,节奏有点散,但瑕不掩瑜。看完发现演技很棒的男主本人竟然就是编剧,俩女导演的把控也恰到好处。四星半
包装神经病的剧,与其说是给机会给大家共情,其实只是一味的倾诉。
兩個支離破碎的人,看到最後有一絲難過。這戲有很多新穎的地方,在人物處理或者性別議題上,都呈現出了一種少見的複雜性。
女性的处境要一个男人来演?
演员很好,剧很套路,所谓最后三分钟反转更是套路中的套路。
第六集,几乎整篇男主独白表演很赞。结尾很绝,又一个循环开始么。真希望自己平日里的友善能起某些化学作用,但通常是自我感动
因为过于失语,所以没有短评。只留下一个勘误:这根本不是一个“性转版的stalker&victim”故事,这种说法会让人误以为本剧在从一个新视角探讨stalking,从而反思、审视女性群体长久以来所遭受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性犯罪。并。没。有。THIS STORY IS ABOUT SOMETHING ELSE ENTIRELY. 如果一定要总结的话,我会说,这是一个试图把两颗心挖出来给你看的故事。
呃完全无法共情,只能说他值得
忒吓人,一点儿没有浪漫因素的纪实感......
角色性别互换可能会掀起更大水花吧,男主我总觉得他在扭曲的享受这一切。
十分惊艳。跟踪者与被跟踪者相互毁灭和重塑彼此的人格与存在,在一段充满扭曲病态的斯德哥尔摩式依恋关系中剖析了人与人在社会属性上作为共生一体的价值本源,他人即地狱,作为个体的我们到底是被他人操弄的玩具?亦或是我们本身就被上帝注入进了作为玩物的本能?剧中没有给出答案,男主有才华但不多,极度渴求认同,同时内心又敏感脆弱,他的人格在一次又一次面临崩坏和重组的过程中是否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观众不得而知,但其中的挣扎与困顿却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女主的形象反而更加直观,无论性格经历了怎么的扭曲反转最后痛哭的一刹那还是暴露了自己作为单纯索求一方的无助与可悲。总的来说复杂的人性纠葛在7集的体量里丝丝入扣娓娓道来,毫无疑问是美剧中人物塑造最高水准的体现。
无法共情 无法同情
第一次看只有英文字幕的全英剧集,在Elise家里。全剧就是让人糟心的存在,不懂得拒绝的人有苦头吃的!不懂得拒绝有时候就是在害自己,足够爱自己就要好好表达自己!剧集疑似真人真事!只是想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缺爱的人很容易走向深渊!
男主承认 he loves self-hat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的那种脆弱感太强了 做这部剧的过程绝对彻底的抽丝剥茧
好可怕,没一个正常的男女主演技太好了
友邻评价为男版fleabag 算了吧 只能说即使是同样的素材 在不同人的手里 创造出的东西也是天差地别 / 不致郁不治愈不惊悚不好笑 / 最好笑的是not talented到一定程度 只能写发生在自己身上唯一一件unusual事件——自己的stalker 居然还写不好 // “当你愿意去倾听一个疯子、了解一个疯子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也一样疯”
共情不了一点的主题
最后演出的monologue很好,被abuse的过的人,自此之后人生就再也好不了,只能打开自己的伤口吸引各种怪胎。没想到跟踪狂女主不是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