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公号:观剧团长】 文 / 龙猫电影《大都会》里有一个设定,让龙猫一直念念不忘。
代表大都会最高文明的科技产物——蒂玛——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人造人,虽然拥有了自我意识,但仍然逃脱不了其初始的使命——服务于人。
但当一个有了生命意识的个体与其无意识的躯壳一同展现时,矛盾自然就会产生。
如今,智能型社会已经是人类可预见的未来。
那么,有很多很多问题便会由此而生,逼迫着人类必须提前去思考。
比如,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影响和推进文明的东西会不会有所改变?
一个有意识的机器人有可能拥有灵魂吗?
现代社会的文明究竟是什么样?
文明的顶端又在哪里?
纵使我们无数次感慨人类的强大创造力,但是无数种启示和事故告诉我们,文明可以引领我们向前,也可以带我们走向地狱。
在《大都会》里,以“统治者”模板创造的人造人蒂玛,在故事的最后凭借着自己残存的意识,拒绝了人类的命令,在朋友健一的目睹下,坠入深渊。
当蒂玛意识到自己的人造人身份后,关于文明的一切都失去了其确定性。
如果说作为人造人的蒂玛具有了个体意识的话,那么同样拥有个体意识的我们,究竟算是机器还是人呢?
当科技不断进步,除了身体的构造不同之外,人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意识——的差异被逐步缩小时,当机器开始思考“我是谁”时,既代表了科技文明的巨大跨越,同时也是由人类思想的本初过渡到机器思想本初的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作品,不断去描绘去猜测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类该怎么阻止它们的反抗和统治。
.比如神剧《西部世界》和《真实的人类》,比如游戏《底特律:变人》。
但近乎一致的是,在这些作品里,都展示了几乎相同的问题解决模式:机器得到思想后,自发的组成了联盟,通过个体领袖的领导来反抗人类,然后与人类达成协议。
要么人类与机器人达成某种妥协,要么与之发生战争。
其实,这与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又何其相似。
文明就像一部大机器,当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内部的零件需要更换,定期还需要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
只有这样,进步的齿轮才不会停止,思想的火苗才不至于熄灭。
因此,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战争与变革,从来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
本次龙猫想讲的《蒸汽男孩》的故事,也是如此。
蒸汽机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比过去更高效的完成工业活动和资本回流,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引领了时代的大跃迁。
然而,没有哪一种文明是毫无瑕疵的,代表了当时工业文明最核心的能源——蒸汽——也是如此。
电影一开头,一对父子就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蒸汽相关的工作。
这场工作看似非常危险,但为了让压力达到理想的数值,作为父亲的洛伊德不顾儿子艾迪的劝阻,命令所有人打开阀门,提高气压。
为了弥补父亲的错误,艾迪选择关闭打开的阀门,但在关闭过程中,意外却发生了。
大量的蒸汽从破裂的管子里喷涌出来,把艾迪包裹在里面,令他生死未卜。
其后由于压力过大,整个实验室更是化为了一片废墟,只剩下了一颗气压球。
而这颗气压球,就是他们这场实验的最终产物。
同时,它也是本片主要的一个线索。
这场实验也是有目的的。
作为实验室的幕后资金扶持方奥哈拉财团,为了获得更纯净更强大的动力驱动机器,委派洛伊德和艾迪这对科学家父子,替他们寻找新能源。
而这个金属球,就是由新能源驱动的超高压力金属球,其内蕴含的能量无法估计,但足以对当前文明造成冲击,稍有不慎甚至会毁掉人类文明。
也正因为如此,得知了真相的洛伊德将金属球寄给了自己的孙子雷——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同样对机器痴迷不已。
实验的变故,让以往执着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洛伊德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选择用自己和家人的力量将这个错误弥补。
但是好景不长,了解到金属球下落的奥哈拉财团很快就派了人来企图夺回金属球,为了躲避这群人,雷带着金属球逃离了家乡。
电影主要也是讲述的雷一家人和奥哈拉财团的对峙关系的。
在逃跑途中,史蒂芬生和其助手大卫帮助雷摆脱了奥哈拉财团的人,史蒂芬生是奥哈拉财团的行业对手,也正因为这个契机,史蒂芬生了解到了洛伊德和艾迪制作的金属球。
不久,雷就被穷追不舍的奥哈拉财团掳走,让疑惑的史蒂芬生不禁对金属球的真实身份产生了好奇。
之后,他和大卫一同看了被摧毁的实验室,才意识到这个金属球很有可能会让奥哈拉财团在实力上远远超过他。
为了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他有必要做出一些适当的举动。
而借助英格兰的国家军队力量,就是史蒂芬生进攻奥哈拉财团的第一步。
为了夺取金属球,获得新能源的能量支持,代表了国家利益的史蒂芬生和代表了经济利益的奥哈拉财团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业战争。
由此,也产生了代表火器时代的热兵器和代表机器时代的机器士兵的对峙。
但是讽刺的是,即使是发展到如此程度的机器文明,其内核仍然是需要人类去驱动的。
所以即使具有机器的躯壳,人类的肉体也无法抵抗频繁的轰炸和沉重的负担。
这场所谓的机器革新,只不过是让人类穿上了沉重的躯壳,如同蜗牛一般缓慢爬行而已,与其说是文明的发展,不说说它只是人类臆想出来的结果。
文明的发展让人们省却了一部分麻烦,但也让人对机器产生了依赖,以至于我们离开机器就再也不知该如何去生活和工作。
艾迪的重生,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对机器的顶礼膜拜。
在开头生死未卜的艾迪,其实并未死亡,只不过因为遭受了低温蒸汽的侵蚀,他的右眼和右臂被换上了机械加以代替。
一开始拒绝父亲冲动举动的艾迪,在体验到机器带给人的巨大好处后,坚定不移的要帮助奥哈拉财团来完成蒸汽城的建造工作。
他的一句:“科学就是力量”,实则是对工业时代机器文明的最大讽刺,像他的父亲一样执着于科技的力量不能自拔。
但是相比于父亲,艾迪对于科技的理解太过狭隘了。
洛伊德对雷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具理念和哲学的发明,只会带来灾祸。
艾迪始终追求的是科学上的革新,当他专注于这一点时,也会盲目的去否认其他东西,比如科技发展的目的和后果。
洛伊德之所以会放弃继续为奥哈拉财团工作,正是因为财团本身为了利益,并不是为广大人类带来福祉,他们否认了科技的正面作用。
然而,如果不考虑科技所带来的后果的话,那么科技发展本身的意义就值得怀疑。
电影结尾,被蒸汽城压垮的伦敦市区,是否又是暗示着机器文明终将反噬人类呢?
十六世纪的哲学家霍布斯将“机械唯物主义”作为解释世界运作规则的核心体系。
在他的理论中,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一样,被不同大小的齿轮支撑并产生运动,世界因为规则的制定而富有节奏。
但是,世界果真如此吗?
《蒸汽男孩》里,机器时代的反噬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无论是开头提到的《大都会》还是《蒸汽男孩》,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紧随而至的问题也会多样化起来,我们无法总像过去一样生活,所以接受文明的革新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要这种革新是有益的,那么问题总能被解决。
我们也总能在失败的革新中吸取到教训。
电影末尾,伦敦的重建就是如此。
反观当下。
活在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和活在机器时代的他们一样,具有相同的使命,也有义务将科技的美德传递下去。
毕竟——科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喜欢记得点赞、评论和转发哦
又一部日本优秀的商业电影。
场景极其宏大,画面十分精美。
但剧情单薄,叙事速度过快,影片时长把握不当,转场处理不当,让人有了时间错乱的错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观众几乎不能分辨出时间的进程。
影片全程都处在快速的节奏上,过快的节奏让人应接不暇,目眩神迷,没有喘气的时间。
而人物塑造上有很大的问题,男主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看不到任何的成长;女主只保留了个刁蛮的特性,塑造得很单薄;父子角色脸谱化,也没有太多的情感交集。
最后的剧情简直和电影的场景一样——灾难。
爷爷莫名其妙的要把蒸汽城移到泰晤士河中央;爸爸莫名其妙的从座位消失;莫名其妙的跑出来个操作机械手臂的角色;莫名其妙的男主穿上了飞行衣;莫名其妙的男主突然就公主抱了女主;莫名其妙的爷爷和爸爸都跑掉了。
最搞笑的是男主的最后一句话,他莫名其妙地认为爷爷和爸爸都能跑掉。
但这对于商业片来说,并不算是问题,而单薄的剧情其实是优点。
毕竟短短的两小时内,伴随着巨大的声音和绚丽的色彩,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剧情,太过复杂的剧情反而是观影的障碍 而影片思辨性不足,思想深度不够。
中期抛出的父子之间关于科技使用的争论,影片没有对其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只停留在了表面。
最能与之相比较的就是宫崎骏,比如宫崎骏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是根植、贯穿于幽灵公主全片的,并非只是简单用来制造戏剧冲突和凸显戏剧张力的工具。
其实一部电影,也不用说十年二十年,只要三年、五年,人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管它再精彩、再好看,场景再宏大。
真正能留存于人们心间的,只有思想。
因为你能经常地用到它,而你每每用到它的时候,你就能回忆起电影的只言片语,你就能想起电影的名字。
一个有着机械天赋的男孩在面对如何对待和使用他最爱的技术的抉择。
影响他的抉择的几班人马代表着各自的利益。
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展示科技能力的父亲,认为技术不应该成为人类自大武器的爷爷,为了利用技术来制造贩卖军火来赚钱的财团,与国家军队合作的立场复杂的本地科学家,甚至还有傲娇但是在意环境在意生命的财团大小姐。
几个势力怀着各自的组织和人们,想要在伦敦的博览会上证明自己。
将这个有天赋的少年卷入了这场华丽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蒸汽时代大舞台。
蒸汽男孩还是有成长的,从开始的单纯的对机械科学的喜爱,到后来开始思考科学究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应该如何去使用科学。
其实从头到位我想男孩的想法还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部至少不应该让科学成为会导致危险的推进剂。
这一点我感觉大小姐的思想底蕴也是如此,从看到地面蒸汽兵亮相高速管家要赢,到之后发现蒸汽兵里面是有人时候的震惊,大小姐虽然傲娇但是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判断的。
在男孩到达蒸汽城内部的时候,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其实他的心里已经对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些冲突,整体的剧情我想也是想要围绕这个点来让观众们进行思考。
我想可能技术本身不存在对错,真正导致最后是正确还是错误,还是要看使用它的人是如何去使用它的。
可是技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呢?
大秀肌肉还是藏器于身,前提还是要有那个能力吧,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再去寻找最正确的使用方式作为答案吧。
另外不得不说画面上真的很细节,喜欢片尾最后的那些画面,精致而浪漫。
日本导演大友克洋的大银幕新作。
雷的父亲与爷爷都是蒸汽机迷,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压缩无限蒸汽的装置。
但是爷爷发现父亲已经被财团控制,痴迷于机器本身的力量而忘记了科学的目的,就决心破坏这个计划。
为了赚钱认为怎么都行的美国财团在伦敦博览会上搭了巨大的帐篷,来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武器,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来破坏博览会,而雷将在父亲和爷爷,以及为了维护英国国家利益的史博士之见,选择自己的立场。
最后,巨大的蒸汽国飞上了天空,引起的温度下降将整条泰晤士河冰冻,雷认同了爷爷的观念,科技应该为了使人幸福,不是为了制造武器而存在的,但是父亲却依然坚持,只要有人看到过机器压倒一切的力量,人类追求更强的痴心就不会灭绝。
喜欢影片本身对于机器的想象力和迷恋,把机械本身的力量感表现出来了,蒸汽王国腾飞的画面是赞歌级别的,非常贴切地描绘了人的梦想为什么会寄托在非人性的机器上,因为机器实在太强大了,强大的东西总是接近神,接近无限的,让人错觉,自己什么都可以。
喜欢立意。
对白中说,科学是为了什么,为了使人幸福,而不是体现力量,因为人类的心灵还不够健全和伟大,承担不起科技本身的力量。
复杂的选题,很哲学了,就是说,人在利用技术的时候,应该自律,还是应该顺应欲望求无限发展,到结果影片给出了倾向,却 没有答案,可以说财团,英国博士,爷爷,父亲,给出了人类面对这个问题的各种立场。
大友迷会觉得这个电影的结果还是太直白,太主流了,因为这是部投资巨大的商业电影,不是作者自己的艺术电影,有这样的追求已经不容易了,没有丢掉电影本来应该有的多重性,不同人从这电影里看到的肯定不一样,对于迷恋机器的人来说,从这里一定只会看到机器的伟大。
画面精美极了。
喜欢disney的人也许不习惯本片灰暗的色调,但是这种颜色是大友克洋最迷恋的,昏暗,浑浊,但是层次丰富,象他电影的故事一样。
虽然一片青褐色,但是红色的运用非常点到为止,女主角财团大小姐的红裙子恰当地表现了她的傲慢和简单,红色的机械手有着无庸置疑的力度。
金色的镶边效果也很优秀,表现夕阳的光照感,尤其是父亲讲述理想的那段,很美,不因为是反派人物而故意贬低。
绿色很少,但是开头在原野上追逐的戏里,把原野的颜色定成了最青葱的绿色,丑陋的暗色机器飞驰而过,作者很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哲学。
构图也好,动态的处理配合单幅画面的完美构图,成倍地扩大了感染力。
其中几个重点场面,热气球撞向火车站,从船上看博览会,瞬间低温使河结冰,非常符合商业大片应该有的视觉高潮冲击。
值得观赏的还有,到处可见的蒸汽的画面感,玻璃反光和映射的精心绘制,天空与河水的细节。
现在三维技术都那么发达了,却还是在二维搞这些,就象故事设定年代是过去的世纪初,而不是一般此类作品乐于描画的未来,这种宁可退一步,其实也是大友的气质和苦心。
音乐不清楚,我家女儿在睡觉,所以开得很轻。
很多电影虽然有意思,但是讲故事的方式很传统,比如我们熟悉的冯小刚电影。
而本片是尊重戏剧传统的正统的“故事”。
在情节的铺开上,是最典型的一个环节带出更大环节,好象进一个院子,先是影壁,再是玄关,堂屋和花园,越来越大,主题越来越丰富。
而前后呼应,暗示,意外,都安排得精致,可以说看着开头想不到结尾,看到中段猜到结尾却看下来还有惊喜。
比如,开头爷爷让雷把蒸汽球交给史博士,雷亲眼看到父亲与爷爷决裂以后,见到史博士,还是不放心,问,你觉得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史博士说,是为了使人幸福,雷这才放心把球交给他,可史博士接过球就说:“但是,首先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人才会幸福。
”然后一挥手,出现一大票士兵,原来史博士用球也是去造武器,不同的是财团造武器为了卖,国家造武器是为了抵御,雷都傻了,相信观众也会有点小小意外,便跟随作者更往里走了一进。
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用对白讲故事,更是作者电影感娴熟的体现。
对于看过大友的MEMORY的观众来说,肯定会觉得他更应该去做那种诗人一样的电影,但是抛开成见,单独的《蒸汽男孩》依然是少见的上乘之作,鉴于全世界都在看美国动画,日本的动画还是有存在必要的,至少可以给出乐观的美国精神以外的另外一重选择。
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都是感觉世界设定不错,一些元素的设计得很漂亮,毁灭画面也很有特色。
比如阿基拉的新东京,蒸汽男孩中精细的机械构造,别了武器里面精致的机甲画面,蒸汽男孩中的冰封城市和大都会最后伴着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音乐缓缓崩溃的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总是觉得差点意思。
最好能把每个世界设定丰富一下,表现一下在他的设定下社会的文化,人的精神状态等等。
如果想要表现科技给人类社会将会带来正反两面都有的复杂影响,那么这种影响该是一种必然的、深刻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不要总落了发现大boss-->去见大boss-->打败大boss的俗套,大boss解决了之后呢?
像蒸汽男孩,其实完全可以探讨一下人为什么迷恋机器,还有毁灭了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人有可能健康地爱科技、使用科技吗。
再有就是人物的形象不是很立体,虽然我很喜欢大都会,但这里面也就Rock还有点那种分层和阶级森严社会下培养出来的阴郁和冷酷,kenichi就是个具有各种正面品质的标准男主,然而他的那些正面品质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傻白甜性质的,然后Tima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部电影两个主角都是这种。
不得不说今敏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人物塑造与他作品中的社会设定是贴合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反过来也能体现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开头那些被人追什么的,总想起天空之城里面类似的剧情昨天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今天再想想感觉整体故事结构有些乱如果只说片子本身只是觉得还可以但是通过看这个片子,联系到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仔细想想我喜欢的是自己联想出去的东西,却并非这个片子本身有几个喜欢的小地方一是一句台词:不具有理念与哲学的发明只会带来灾祸二是最后那个模仿了很多乐器的控制台,手风琴八音盒什么的元素都能看到三是那个任性的大小姐爸爸的发型和那个眼睛觉得很恶心至于很多东西莫名其妙和不符合常识啥的就忽略不计了,本来就是个动画片感觉大友克洋要说什么个东西,总是喜欢说一半然后就突然没了,让人很不爽至于技术方面,staff方面,制作历史方面,个人完全不关心有几个地方画面做得确实漂亮只是不喜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P.S.如果想让别人迅速对你喜欢的某一个人的作品产生厌恶感就去跟对方讲一堆你如何喜欢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的作品如何牛逼,运用了怎样的牛逼技术,查阅了多少资料,调查了多少历史,如何推测作者本身的心思,如何推理最后成片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你是多么喜欢这个人的作品
1、架空历史的剧目中,《蒸汽男孩》评为四颗星。
因为前有《大都会》才是五颗星的佳作。
2、人物薄弱。
虽然没有讨好观众的角色,也没有明显好人坏人标签,但人物的描述还是有些薄弱。
有点像是儿童剧。
3、社会文化的描述,仅为三星。
既然是架空历史,那么创作出来的这个社会的文化和平民的形态就是决定此剧是否厚实的关键。
如果描述一个“蒸汽科技”为主的社会,那么蒸汽对于社会的影响,肯定不会仅仅限于科技方面。
而是对于文化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都会有影响。
比如,在教育中,蒸汽技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并进步下去?
比如,在生活中,“蒸汽”这个东西会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就像咱们这个平行宇宙的“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比如,这个城市的街道、下水道、百货商店、学校、男人和女人的社交活动、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细节不用专门描述,但要渗透到每个镜头中去。
而《大都会》则要丰满得多。
当然了,《蒸汽男孩》的画面描绘很宏大,很有机械感(虽然有多处不符合牛顿力学定律的地方),蒸汽喷出的白烟的效果很好。
大友克洋的动画多运用昏暗色调、混沌感较多。
在《回忆三部曲》《老人Z》中,也有类似画面效果。
做个对比,宫崎骏则擅长用鲜艳的色彩、活泼的绿树、粉嫩生机的花,蓝天白云,碧水小鱼。
很美。
前者是现实主义的,用一种悲观的描述,使观众反思。
后者是理想主义的,给我们正能量,使观众向往未来。
结论。
哲学一点。
龙哥曾说过:一个文明的科技和文化必须同时进步,不能相差太多。
如果科技远远超过文化,那么文明本身就会自我毁灭。
如果文化超过科技,那么文明就会陷入类似宗教等的泥潭中,艰难前行。
虽不明,但觉厉。
全剧画面、音乐、风格都非常出色,可惜剧情稍显混乱,人物关系立场复杂,剧情发展既写实又很童话,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主角其实全程只是一个工具人视角的缘故,让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边都看的不太爽,整体7-8分三星半左右。
剧中除了主角爷爷是理想主义外,其它大人和大小姐都是现实主义,本人是赞成父亲做法的,就是觉得父亲说话很偏激。
科学是力量,也是一种工具,是为了达成人类的目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资本,资本也离不开科学,隐晦的讲,先从军用到民用也是符合历史的。
爷爷的观点太过乌托邦也不符合现实,但适合儿童。
爷爷、父亲都是科学狂人,可以为此献身的。
爷爷容不下父亲,父亲始终放纵爷爷。
商人贯彻己到,黄发助手崇尚科学但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小姐虽然现实但是任性、幼稚,而我们的蒸汽男孩没有任何思想,他只是想救自己的父亲和爷爷和听他们的话罢了,是个妥妥的工具人。
大概能给一个三点五星吧,主要打给作画。
作画惊人,尤其喜欢这种老派的美术风格,不滥用透视和变形,3d转2d也偷摸用得很克制,非常清爽流畅,给人一种老子不玩花的,就要认真讲故事的预期。
可是说到讲故事,就不那么乐观了。
和大都会、王立宇宙军类似,这类大男孩导演一不小心,没有副手的制约,容易跌入自嗨中。
影片情节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个人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主角团的动机不明确。
从两派开战、爷孙的矛盾、包括蒸汽城起飞、破坏、爆炸,都缺乏非此不可的必要性。
你可以抢夺蒸汽球,可以制造蒸汽城,当然也可以把蒸汽城开动起来,但几派人马的立场对立没有尖锐到非此不可的地步,这几件事完全有折中的空间,这就让后半段的战争显得很滑稽。
再一个是影片的高潮重头,蒸汽城的设定,确实有些撑不起来。
从美术上看这个大铁钟就极不讨巧,相比哈尔的移动城堡等,这个铁疙瘩复杂、让人难以理解,也缺乏吸引观众的点。
蒸汽朋克的作品已经有很多,蒸汽城在其中一定是相当乏味的一个。
如果角色能赋予蒸汽城某种价值内涵,也是一种办法。
但影片的结果是,蒸汽城似乎就是个人偏执的产物(就像贫民窟里的铁皮房),尤其是蒸汽城强行启动后(没有缘由地)杀害平民百,让观众很难有代入感,甚至生厌。
最后说主角团队塑造,首先完全不怕蒸汽啊,不管烫伤还是冻伤,铁人一个个。
爷爷和父亲就不说了,就当两个疯子吧。
财团也是超级大神经,就任凭手底下装修工人下班之余偷偷造故宫。
女主角算一抹亮色吧,但仔细一想,完全是没有立场的一个人,毁的是她家的产业,最后司法清算也是要他们家擦屁股啊,这个角度说,女主角依然是传统文学中无脑贴男主的女性形象。
种种非逻辑的行为,不能用一个傲娇属性强行解释过去。
至于男主角,不功不过的工具人,非常传统王道的天才发明家少年人设,你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命运。
最后,片尾字幕部分,用几张插画把影片的格局大为拓展,虽然电气时代、内燃机时代等交替出现,我有点没理清,但依然好评。
总之,我觉得导演能做得更好。
終於都在大銀幕前看過大友克洋的電影﹐可算是還了一半的心願﹐另一半當然是想在戲院裡頭看一次《AKIRA》。
還以為香港的片商都只會購入宮崎駿或藤子不二雄的作品﹐雖然香港的另類片種總比人慢一兩拍﹐但姍姍來遲也好過只能在家中觀看 DVD罷﹐但不知情底下的我早就買了影碟在家中看了兩次。
真不能想像一齣要製作十三年之久的動畫會是怎樣﹐不過動畫這名稱未免兒戲了一點﹐他們只是把一齣電影一筆一筆畫出來﹐很多技術都從電影那邊搬了過來﹐不會常用在動畫的手法使它更有電影感。
縱使有電腦的幫助幸好戲中電腦動畫好算多,有些大型背境畫作更要做上一年或以上,想想那可能只出鏡幾秒鐘,聽起來真有點可怕。
大友克洋在日本甚至世界動畫界被冠以大師之名﹐雖然在銀幕上只有兩套作品﹐但我看他實在影響了不少後浪﹐他有份參與的無論動或漫﹐由《童夢》﹐《ROBOT CARNIAL》﹐《迷宮物語》﹐《AKIRA》﹐《老人Z》﹐《MEMORIES》﹐《砂流羅》﹐《METROPOLIS》﹐統統都是在大友克洋妄想的未來裡﹐但今次故事的卻走回一個科學文明初始的時代﹐而不在日本本地是次移師到十九世界的英國。
雖然內容不及《AKIRA》一般極端﹐但整個故事只不過是開始﹐在製作名單的背境插圖才正是他要說的東西﹐文明的腐敗。
十多個年頭裡面,這種未世預言作中心的故事出現不計其數,可不可以算得上是糖衣毒藥的一種?
超現實的動畫美學,頹廢但寫實,想信他也不會想當年他筆下的NEO TOKYO成真吧!
難怪那時《AKIRA》像《紅樓夢》一樣成為一時的禁書。
在美國票房大賣後,傳聞史提芬史匹堡曾邀請過大友克洋合作,最後二人亦無開花結果,不過傳聞還傳聞孰真孰假無人知。
p.s. 以上全屬「眼裡出西施」之發言。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5/07/steamboy.html
蒸汽朋克的巅峰啊,大友克洋哪里是探讨科学是什么的,就是为了自己爽啊!!片尾曲的背景很牛
05.09.06
画面非常精致,很有大友克洋的风格。但是剧情比较勉强,有刻意拼凑的感觉。对于画面党来说屌得飞起,但是如果想看剧情的话,这剧情跟好莱坞无脑片一个水平
剧情太垃圾了,主角全是幼稚病,画风是很好,报复性一星。
要说卖点的话 它是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制作最昂贵的动画电影(24亿日元 折合人民币1亿8100万元左右)画面震撼 而且堪比电影;影片用蒸汽朋克的元素结合第二次工业时代的诞生来探讨一个宏大的命题——科学 这个具有两面性的的东西 但是主题光靠形式的支撑没用 故事才是真正的骨架 ★★★☆
之前就听说是烂片 还是固执地找来看。看一会发觉还真挺烂 还是固执地看下去。看完觉得这真他妈烂并因自己的固执浪费了两小时而恼羞成怒。结论 这是部烂片。(什么鬼蒸汽情怀 我也有 但不妨碍它是烂片的事实
不得不说有点失望 不管是什么题材 故事发展真是老套路了
节奏控制的很好,气势宏伟的画风,故事性相对弱一些,最后的玉树银花真是赞。★★★☆
一直幻想著有個世界,存在著奇幻的魔法,與達文西工業的科技~~
粗糙到没有颗粒感的璞玉,肆意玩弄画面、技术、哲学和想象力,逻辑受力点各种妥协,不在更高的维度寻求统一感、节奏感,弹幕“3代人的胡闹城堡真是确切”。6.9
奇特,说日语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竟然在伦敦打起来而伊丽莎白一世竟然没有出面干预。另外这个飞机动力学系统似乎太猛了
视觉大于想象力,但真是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那年夏天,酣畅淋漓的新天地UME。
两年前看过,记不清了,但是感觉还在。
所谓的蒸汽朋克审美实在过头了,欣赏不能,另,美国财团放个大杀器在伦敦并宣战?
所有的观点都被表达过了。纯粹为某一个镜头打三星:蒸汽瞬间冷凝成冰,蒸汽城在最后一秒化为绽放的巨大冰花。
看弹幕上的一句话总结特别好,本片就是部祖孙爷儿三用蒸汽重型机器搞垮伦敦的故事,亏我之前还特期待,结果一切都好在画面上了,感觉故事挺假大空的,人设也挺无趣的,幸亏B站上还有三段式,要不看到一半我都快看不下去了,其实很喜欢这片里所描绘的蒸汽朋克和柴油朋克伦敦,好想亲自去一趟!
真不想贴上日本动画的标签,可惜大友克洋肯定不这么看……
男孩,女孩,被争夺追逐的宝物,拥有强大力量的军队组织。背景设定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很相似。但是宫崎骏更浪漫温柔,总是记得巨大的机器人俯下身来,将掌心的鲜花送给女孩的字幕,还有那些乍看凶狠实则可爱的空中盗贼们。而大友克洋更为现实,以性命为赌注的男孩将蒸汽球交给了科学家,才意识到其实是从一个深渊跳进了另一个深渊,而财团大小姐自始至终不改傲慢任性(也很可爱)的本色。那些精密的机器、石砖的纹理,真是令人赞叹。失去人性的科学家,只是一群掌握了力量的野兽罢了。科学,本应当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可惜最终,几乎都用作了杀人武器。
有点天空之城的意思,不过差远了。
一般,想象力不如宫崎。中规中矩缺乏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