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爸爸的强烈推荐下,昨天给这个片子腾出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
爸爸确实还是蛮清楚我的口味的,我想这个片子可以算我最喜欢的top10之一了吧。
实在太喜欢Tessa这个角色了,虽然明知道这也是因为导演的镜头太偏心的缘故。
以往看片子时,习惯于把自己代入女主角,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男主角身上,这一部却是例外。
从头到尾,只要Tessa出现的镜头,我就没有办法将视线从她身上移开,我就和那个温和腼腆的外交官Justin Quayle一样爱上了她,为她着迷,为她震憾,为她心痛,为她哭泣。
不是Rachel Weisz,而是那个把与自己毫无关系的非洲普通百姓放在第一位并且献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的天使,Tess。
情节方面,悬念的设置和抽丝剥茧式的情节铺陈也算得上扣人心弦了,但是多少有点夸张和繁冗--那些制药公司的种种手段和官商勾结的内幕,其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也并没有什么离奇的地方。
这部片子的真正长处,在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动人的非洲,和发生在非洲这块土地上的经久不衰却一直为人们所遗忘忽视的丑陋现实。
庞大的HIV-positive人群,15岁即生子的年轻母亲,绵延不尽的种族屠杀与掠夺,一整块大陆的药品实验室。
This is how the world is fucking Africa。
谁说不是呢!
而Tessa,却那么坚定地爱着这片土地,这里的人。
挺着大肚子还为爱滋病人们四处奔走;顾不上为自己刚刚失去的儿子悲伤,就喂着死去的15岁非洲少女的孩子;大雨的夜里全身湿透着回家,疲惫不堪却牵挂着那份关系着非洲人民生命的报告。
她一定非常清楚自己的境况有多么危险,但她还是一步一步向前走了下去,还是在机场笑着和自己深爱的丈夫说了再见。
就连背叛她,将她直接送给死神之手的Sandy,也曾经情不自禁地说,你看上去如此圣洁。
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吧?
只有天国才有天使的位置啊。
这样美丽的花朵,又怎会留连我这样一个平凡懦弱的园丁的花园?
尽管我是那么想要保护她。
那么,就让我追随她的脚步,与她在天国中相会吧。
Justin坐在被晚霞映成红色的湖边,仰望着那张天堂里的笑脸,寒冷和寂寞就这样被推到了身后。
枪口抬了起来,片子却在枪声之前结束。
有人说这是个让人绝望的故事,我不这么觉得。
先不说这样的结局算不算幸福,但是他们的死,并不是毫无价值的,至少“帮助眼前能帮助的人”,是他们对这个不平衡的世界给出的一种答案。
非洲,总有一天要去的。
我有个师兄,人很好,但也很普通的感觉。
有一天他提起,在念phD之前曾经工作过一段,那时什么也没打算,唯一的目标是要去一次非洲,看他最好的朋友。
所以他大学毕业就作了两年的研究助理,一心赚钱,最后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这个最好的朋友现在已经过世了,其中的原由我没忍心问下去。
我也没问起他的非洲见闻与感受,但从此我看他,就好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他了。
人真的会因为经历而更有分量哪。
所以,有一天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更何况我的专业又让我去的理由多了一个。
在那之前,希望我也能看到眼前需要帮助的人,希望我的心也能多少保留一点Tessa那样的纯洁和自由。
(2/26/2006)http://nknymphet.spaces.live.com/blog/cns!96DC649AE948C3D4!422.entry?_c=BlogPart
《CONSTANT GARDENNER》,这个名字一点儿都不吸引人。
我知道它是一部获奖,或者接近获奖的好片子,也知道大致是关于寻找妻子死因的悬疑片,但这些都没让我有足够的兴趣在一开始就去看它。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它是一部讲婚外情的伦理片,再看了一会儿,以为它是一部讲破案的侦探片,看到一半儿,我认定它肯定是和《辛瑞纳》一样的政治片……但看到结尾,我实在没法说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好的电影总是能够不由自主打动你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看完《不朽的园丁》之后,我内心一直不平静了很久。
这种情绪包含着愤怒绝望伤感,还有很强的柔情。
在很久以前,我就觉得自己不会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公义——基本上,在我看来,任何事情的道德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败坏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但看完《不朽的园丁》之后,我发觉自己仍然会为伪善冷血和欺骗而怒不可遏——这甚至在我看完《辛瑞纳》之后都没有如此强烈,虽然它们都很让我震撼地揭示了财富追逐者和他们的政府对苦难地区的榨取。
但《辛瑞纳》更多的是让我感到地缘政治的残酷,而《不朽的园丁》则直接赤裸裸地让我看见人心的冷酷。
现在回想起来,我情绪上的震撼要归功于女主角单纯勇敢正直的浪漫和她身处的大英帝国外交圈所表现出来的伪善冷血和阴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说在《CONSTANTINE》中,Rachel Weisz还只是美丽和细腻之外,她在《不朽的园丁》中则充分展现了Tessa,一个理想左派年轻女性的形象。
她很直率勇敢,这是显而易见的。
她很善良,这也很符合逻辑,但她为了得到一个事情的真相却不惜主动邀请丈夫的好友上床,这样的执着和为了非洲的公义而不择手段就比较少见了。
但她如此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影片里有无数的镜头说明了这点,这甚至让我觉得《不朽的园丁》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爱情浪漫片。
这样的浪漫不是毫无用处,或者渲染气氛的——它和探索西方资本在非洲灭绝人性的牟利真相的对比,产生的直接效果之一,就是让我觉得她是如此不可屈服,又如此弱小,而面对的黑暗如此强大,以至于让人绝望。
男主角Ralph Fiennes的演技也值得称道,作为一个温和寡言深爱妻子的角色,他在探索那个外向奔放善良的妻子的真相道路上渐渐被她的品格和对自己的保护所感受到的震撼甚至影响了观众。
在接近结束,他独自开车在肯尼亚寻找妻子的一份文件的道路上,空旷的公路边上,孤独的旋风和妻子的影像互相交织,那一段感人至深,也让我毫不犹豫将整个片子划分到浪漫爱情片的范畴之中。
最后他在妻子遇难的地方等待同样的枪手将自己杀害。
这样的深情我似乎只有在《姊妹坡》中看到过,但其深刻程度而言,远不及《不朽的园丁》。
整个电影的基调是苍凉绝望而悲悯的,即便最后在男主人公Justin的葬礼上,整个阴谋被揭露出,也无济于事。
因为个人对抗组织和政府,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知道这样的电影,会在左派思潮占据主流的好莱坞受到欢迎,但没想到它能如此打动我。
可能原因是,套用一个比较陈腐的词,它讲述的是人性中关于爱和公平的故事。
非洲的美丽是最斑斓的,却要被叫做黑非洲,何止是肤色,更是这片大地的沉默。
电影描写着爱情,揭露着政治,展示着非洲,煽情又绝望。
结尾也像现实一样沉默。
是的,非洲的极权者有着各个大国和利益集团撑腰,于是土地流血,国家内耗,混沌天地,各方终才各得其所。
那里有奇谲的景观,稀有的动物,丰富的矿藏,唯独没有“人”,他们只是最廉价、最不具意义的生物。
难怪,刚果的同学会说,当他拿到去法国的签证,全家族的人都会跟他说,你永远也不要再回来了。
于是,我所有黑皮肤的朋友都无比的骄傲,那种深彻骨髓的自卑是用法兰西护照都平衡不了的。
非洲的沉默还在于,离开那里的人,竟不愿再提起那里的种种,仿佛再世为人,不复前生记忆。
我想起在Ardèche遇见的那个女子,消瘦、强健而又嗓音暗哑,同性恋,戒毒后从200多斤变为100多斤。
她抽着纯大麻的烟卷,一言就带过自己在国际红十字会十几年的见闻:这就是个给各国政府洗黑钱的地方。
海湾战争,中东烟云,终于她离开了。
这世界没有哪里是干净的。
<不朽的园丁>/
光xiu的公众号欢迎你 不时来打探 hhhha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
离开我,去作你的救世主我不懂政治,也不喜欢政治。
我知道Tessa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她为了非洲的人民做到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但我真的不喜欢她,甚至有些厌恶。
行侠仗义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你既没把内裤穿在外面,也没顶在头上,又不会抓着蜘蛛网来回飞,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把自己当成万能的神。
你说这是你的理想,是你毕生的追求,那你就自己去追求,为什么要结婚,然后视自己的丈夫于无物。
还是你之所以大闹报告厅,只是为了引起Justin的注意,而之后的激情一夜也只是为了能够去非洲实现理想的精心计划。
可以和Arnold志同道合,同进同出。
甚至在医院里和Sandy说出你的怀疑,却为什么不告诉自己最最亲近的人。
在医院和Sandy说话时故意将丈夫支开,在家里和Arnold窃窃私语,却背着Justin。
当着别人的面和丈夫吵架。
这一切都完全没有考虑到爱人的感受。
一个连最爱你的人都伤害的人,有什么资格去作救世主。
而当听到她在Sandy家为了看信而说出的那番话后,我只能说,如果我是Justin,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这个女人。
女人请你记住在你是正义的卫道士的同时也是一个男人的妻子。
我没有家,Tessa就是我的家Justin完全没有必要为怀疑Tessa而道歉,我想所有男人在妻子如此行为下都要怀疑的。
两人相遇的很偶然,从Justin的“thank you for the wonderful gift”和Tessa要和他同去非洲是的反应来看,也许Justin认为他和Tessa相遇后的激情只是一夜即逝。
然而他却一头栽了下去。
Tessa过于激进,调查的太明目张胆了,在宴会上公然顶撞所有官员,被杀是迟早的事。
可Justin毅然决然的放弃一切的为妻子伸冤,才是真正另人为之感动的。
Justin性情如此温和善良,却能爆发出如此强劲的动力,爱真是这个世界上最能创造奇迹的东西。
做好事,用好方法Tessa为了揭发Dypraxa用尽时间和心思,但她成功了吗?
没有。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是比勇敢,而是比战术。
抓到一点证据就大呼小叫,告诉所有敌人说我在查你,你给我小心点。
你会成功才怪,没人和你正大光明的拼个刺刀见红。
我真奇怪她是不是学法律的。
贫富差距挤压第三世界人类到底是否生而平等,以前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肆意欺负弱小国家的无辜平民,现在更是发达国家的一个公司就可以在贫苦人民身上为所欲为。
世界越来越不像样了。
非洲历来是欧美列强的实验场,人类不是小白鼠,当你们衣冠楚楚的在高级餐厅讨论吃鳎还是雪扒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在地球的另一边那些排队等待过期食品的无辜眼神。
电影深刻又真实地反映出英国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与其前殖民地的关系。
肯尼亚,在我们看来也许非常陌生。
可是,对于英国人来说,谈论肯尼亚也许就像谈论我们的省份一样。
无数的文学作品,电影和文化元素均是来自肯尼亚。
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比如《走出非洲》;文学作品,比如《夜航西飞》,均是以肯尼亚为背景。
如果说上述记录仍属于反映英统殖民时期对与统治者日常生活的记录,或者同时揭开彼时殖民地时期非洲部落的生活一角,该叙述仍是停留在殖民时期的话语。
然而,这部影片直指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罪行。
后殖民主义时期,英国与肯尼亚(或是非洲)不再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
在积极的话语叙事中,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援助和国家发展项目帮助非洲发展。
现实却是非洲越来越穷,越来越依赖援助,既没有工业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市场。
这问题出在哪里呢?
曾经我以为这是发展援助的自身悖论,援助越多,该国的能力建设动力越不足,反而依赖援助,不能有效发展。
或者,是因为政府的腐败,使得援助成为当地官员中饱私囊的工具。
都不是。
真正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发达国家钳制非洲发展,意图把非洲永久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持续掠夺廉价的自然资源,倾销本国商品和垃圾。
剥夺了发展的能力,就是剥夺了话语权。
不能发展的非洲只能任人宰割。
跨国公司可以在这里倾倒垃圾和废物,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为了保持某些发达国家的工作岗位和其他利益,二手衣物和过期药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非洲。
特别是影片揭露出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更可耻的罪行——试验新药。
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就变成他人牟利的工具,就变成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非洲人没有人权的观念,因为他们既不懂得尊重别人,也不懂得保护自己。
《人类简史》的作者认为,人权也是我们虚构出来的概念,只存在某些人的头脑中。
可是,非洲,连去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人权的权力都没有。
They are programmed to be driven by livelihood, for that whatever that will give them money to survive.最可悲的是,一旦非洲真正获得了发展,转眼间又会掉入现代性的陷阱。
商品和广告驱使的欲望会成为人们新的牢笼。
发展真的是一场最大的骗局。
其实我没有把整部影片看完,可能因为之前看了剧情介绍吧。
这部影片曾经被提名OSCAR,我原以为是史诗般的电影,后来才知道它借助了丈夫寻找残酷杀害妻子的真凶这样一条主线是来揭露政坛黑暗的。
很多影评都说影片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的爱,我却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妻子是残酷的,是自私的。
她人格中的伟大只是针对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非洲穷苦人民,她同情他们,想为他们做些事,于是她一步一步的迈入了政治漩涡,并最终为此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可对于她的丈夫,一个温和平静,只喜欢在闲暇时摆弄花花草草的大使而言,她是残酷的!
她把他推上风口浪尖,一再使他处于窘境并危害了他事业上的晋升;她为了自己的事业,主动提出跟丈夫的上司进行性交易;她总是跟她的黑人医生朋友在一起,即使周围人都误会了他们的关系她也不跟自己的丈夫解释。。。。。。
我甚至认为,她爱的不是她丈夫这个人,而是他的职业--驻非大使。
这个职业使她有机会更多的进入非洲,了解非洲的方方面面,从而进行她的事业。
还以为是个爱情故事,结果非但不是,而且阴暗的一毕,最后以男主角安静等待如期而至的杀戮为结局,丑闻虽然也被曝光,但非洲的饥饿和愚昧不会改变,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大国对非洲的掠夺和残害不会停止,丑闻的曝光只会引来更加黑暗的丑闻,正义苟延残喘,邪恶势力无可撼动。
看到结尾,犹如堕入万丈深渊。
爱情的部分很阴暗,泰莎对非洲人民的爱心和对正义的捍卫超越了一切,让人觉得并不舒服,咄咄逼人的战士只能让我等敬畏,描述的直接一些,女主人公在一开始就利用了外交官,跟他结婚然后来到非洲调查药物事件,并且在调查的过程中勾引另一名政府官员同时是丈夫的好友以达到调查和揭露丑闻的目的。
确实与我们的道德观不相符,但你看她挺着肚子催促当地人做艾滋病检疫,看到非洲小孩儿送给她废品做的风铃,最后她被残酷的杀死。
只能说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越我们能理解的。
拉尔夫·费因斯(贾斯廷)没有饰演过一个幸福的角色,越是与世无争越是命运多舛,因为利用他的泰莎而卷入这场阴谋,因为对泰莎的爱开始亡命追查,最后坐在泰莎遇害的河边满怀对爱人的追忆等待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爱情和他本人都成了泰莎人道精神和捍卫正义的牺牲品。
印象深刻那个非洲小女孩儿从就要起飞的飞机上跳下来后奔跑在黄土里的身影,认命并且螳臂当车一样的奋力生存。
(几年前的老影评了,补发一下。
)肯尼亚热带风情,跨国阴谋,浪漫的爱情——本来是重量级大片,偏偏少了点大片的范儿。
女主很像脸型宽一点点的温斯莱特。
影片里那个最高级别的官员,是《咖啡馆女孩》里面那个老头(他怎么老演高官)。
“我爱过她,我不以此为耻。
”——可以看出男二确实是爱她的,不仅仅是她的肉体。
因为这句话,这份爱可圈可点,但在影片里,轻薄得不值一提。
“上帝造亚当的时候是初稿,造夏娃的时候改进了很多。
”——同意!
“你迟早会成为你爱的那个人。
”技术上不分析了,我觉得遗憾的是,女主应该早点把事情告诉爱人啊!
她从整件事情开始就知道自己很可能会死,只是没有预料到会这么快。
那么,打定了主意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后果,独自去冒险,却要对方好好活下去——可他在知晓这生命中难以承受的一切后,还能活下去吗?
这其实是另一种自私。
这样做很值得尊敬,确实很伟大,但对他不公平,你真的有为对方考虑过吗?
别忘了,你不是他,你永远也无法在隐瞒实情的情况下,为对方作出选择。
你最爱最亲密的人,对你的事有知情权,不要擅自为他做决定!
即使关乎生死,即使这件事要以失去生命为代价。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奔着做伟人而去。
很多伟大的人或事,只是事情摊到自己头上了,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得不去做。
与其说伟大,不如说命运使然。
我们普通人,一辈子也难遇到这样的事情,何况是跟几国政府利益作斗争。
这么大的选题一般轮不到我们来做。
但如果是我,撞上了这种事,我一定会告诉他。
如果他愿意跟我一起承担命运,我们便携手赴死无怨无悔;如果他不愿意,或者为别的原因而不得不退却,那么我再作考虑。
相爱的人会有很多,我们之所以要选择一个人作为最亲密的终身伴侣,不就是因为相信对方可以跟我们共同承担命运吗?
我为女主热泪盈眶了,可是我同时也替男主委屈:你TMD为什么不告诉我?
你为什么要自己默默承担一切?
我愿意跟你共同面对,可是你连一个机会都不肯给我!
你让我知道了你有多么爱我,可是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告诉你我也是多么地爱你!
所以,影片最后,男主选择了来到了妻子被杀的湖边,随她而去。
他的情感里,除了对妻子深切的怀念和爱意,还有为之前怀疑妻子不忠的强烈的内疚,对妻子缺乏关心的自责。。。
这些沉甸甸的、永远没有倾诉机会的情感,甚至重于死亡,是连死亡都无法抵却的。
他不得不辜负女主,辜负了她想让他好好活下去的期望,因为,她先辜负了他啊。
所有的一切,如果在她活着、他也还活着的时候就说清楚,两人心意相契,执手赴死,不是更好吗?
肯定也有助于真相更早被澄清!
可惜,可惜了!
同样的感慨,也送给《茶花女》,送给沉浸在伟大光芒里的人们!
最近终于闲了,却找来找去没什么电影可看。
Cinderella Man早已经下片,傲慢与偏见时间总是不对,僵尸新娘和flightplan都已经看过,铺天盖地的HP4,自己又兴趣不大。
这部片子也是随便选的,观众大约十来个,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
IMDb的平均分是7.6,看完后,我打了7分,多少有些东西可以说道。
这个故事总让我想到上IR课的时候,一班十来个人坐在那里清谈,人权啦贫困啦战争啦不平等啦,也总会有一两个“人道主义者”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人的生命还没有石油重要,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不能和平相处。
这个时候,我总会在心里窃笑,觉得他们真是幼稚。
政治就是政治,游戏规则如此,什么平等博爱自由全是放P,这个世界只是为少数elites的利益在运行着。
呵呵,其实我真的很聪明么?
我能回答这些问题么?
那这个世界怎样才能变得美好?
没有答案。
一群强盗烧杀抢掠,Justin带着一个黑人小女孩跳上联合国粮食组织的直升机,机长说:我不能带这个小女孩走。
理由就如Justin曾经对Tessa说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 不可能帮助他们每一个。
而Justin的回答如同以前的Tessa:But we can help this one! Just here!让我流下鳄鱼眼泪的是下一幕:只有五六岁的小女孩听到他们的对话,自己跳下飞机跑开,飞机起飞,只看见一个弱小的身影在尘土间奔跑。
Justin问:What will happen to her?
别人回答:如果运气好的话她可以跑到难民营。
所有的不平等不公平,中国人有最轻巧的解释:都是命呀。
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已经明白自己的命运,默默接受。
我们只是在一边冷冷旁观,心底泛起一些廉价的同情,然后被自己感动。
感人至深 一直很喜欢和关注拉尔夫 女主是木乃伊的女主角 很有英伦气质 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什么狗屁东西
英国都是病人。女菩萨普度众生,政府公司齐聚妖魔鬼怪。男主整个一《西游记·非洲版》,走到最后还把自己搭进去了。其实全片那么多恶人,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他老婆。
观赏性奇差,这种片不要加惊悚悬疑标签好么
有着背叛与救赎的深刻主题,镜头也很有特点,一贯的费尔南多式的凌厉剪辑,不过还是少了点儿什么;我们的利益唾手可得,他们的生命微不足道---非洲永远是片苦难之地,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3.5 有时候一位导演在某部片中运用特别成功的风格,不见得可以成为万能公式移植到他的其他作品中,本片感觉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暗杀、制药企业草菅人命、军阀混战、勾结等等众多充满阴谋论色彩的悬疑片与充满纪录片风格的手持摄影,穿梭在贫民窟,贴身注视着饥饿病痛的非洲孩子,两种差异极大的类型元素有种严重不兼容的感觉,让这个本来其实非常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与悲悯色彩、关注非洲、关注总是沦为牺牲品的贫穷小国人民的视角,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本应具有的力量,尽管能体会到,也很为之难过,才更加觉得遗憾 @衡山
非常讨厌妻子。
电影开始时间不长便不难看出,这并不是一部标准的政治惊悚片,而是男主角片断式的回忆和探寻真相的过程,只是实在不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质疑采用这种风格的必要性。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伟大的伏地魔只是考验了拉尔夫·费因斯的演技,可在本片以及我最爱的《英国病人》中拉尔夫才真正演出了自己那种柔情到绝望的爱,蕾切尔·薇兹的那部《城市广场》也是如此。
20181226周三,冲着费因斯看的,和女主没化学反应,感情戏都略尴尬,非洲的景色拍得也不美,比较失望。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036659/&amp;dt_dapp=1
利益链条讲的挺清楚的,立意也不错,但是整个追查过程太冗长拖沓了,以至于片子中段有些无聊。
Tessa的伟大在于不顾一切追寻正义,Justin的伟大在于不顾一切追寻爱人的足迹。全片把非洲风光、地下交易与情深似海借悬疑案情而展开,很好看。但反过来说,又真的很压抑和哀伤T T。
在图文2楼看的,画面很慌神,看简介才能明白过来故事在讲什么。
拼贴套路大全,人物动机混乱模糊,性格不鲜明,行为不统一
非洲——地球永远无法痊愈的伤口.....(我刚好是第10000个看此片的人,哈哈)
非洲题材的电影。我不知道怎么归类。Tessa失去了生命,Justin发誓要找出真相。然后他就看到了许多生命的廉价、脆弱与无奈——因为那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命价会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降到底线以下。Tessa令我难过,但更值得悲伤的是被当作实验品的人们。Justin或许只是另一个Tessa(这个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但他从他妻子那里继承下去的勇气让人震撼。当然,影片的结构好像并不完整,至少不符合悬疑片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其传达所应传达的深意。虽然说,震撼了一下就没了。在2005年的影片里,那是很出色的一部了
定位的太尴尬了 如果拍成悬疑片会是很好的题材啊 以非洲雄浑的风景为背景拍成爱情片也会很经典 冗长
看名字完全不知道是非洲悬疑片,尽管将普通的政治丑恶、医疗纠纷放在了非洲人道主义的背景下,还是那么无趣。。唯有费因斯的深情足以迷倒我,一个男人的神情
这片子和拉尔夫之前演的英国病人感觉上太像了。。长。难理解,2小时全看那张帅气的脸去了。对妻子的爱表演的不到位,真心没看出来爱的有多真挚。最后选择死亡也略弱。或许由拉尔夫这样气质的人来演就该这么以温柔展开剧情,并浪漫的结束吧。
你感觉到勇敢,以及背后的恐惧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