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片段:凯西带着金去参观她心中“哥伦布排名第二的建筑“。
“它是美国第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银行,想象一下在当时,完全由玻璃搭建的银行是很少见的。
也很先锋,因为那个时代设计的银行都很壮观,如同堡垒一样。
出纳们在柜台围栏后。
这栋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大门跟路面一样高,不需要门阶,很平易亲和...“她流利地向金讲着当地导游对游客们讲的那套话。
金对着她挥挥手,打断她,问她,你在干嘛?
你是谁?放下导游那套,你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建筑之一,为什么呢?
“她是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风格银行之一...”“不,这不是答案,难道你喜欢这座建筑就是因为这些事实吗?
”“不,同时我也被它触动。
”“那就对了,跟我说说,什么触动了你。
”
去年加拿大签证延误,只好取消去多伦多的行程。
哥伦布离我们不过三小时车程,临时起意,拖上半情不愿的E开车朝南,去打个了卡留念。
这部电影怎样呢?
说实话没有很好看,因为人物塑造和叙事都瞎。
据说应该当成visual essay来看,但我感觉最多是个MV,剪辑太厉害了。
电影里这个诗意的,风格化的哥伦布在现实中看是将城市裁剪到了极致的结果。
亲自来一次,感受天上地下,无法不怯魅。
所以《绝美之城》可以是一封写给罗马的情书,但《在哥伦布》只能写给一个幻想中的midcentury modern utopia(非常中产)。
真要论建筑,印第安纳任意两个小中型城市不会差太大,相似的城市尺度,都能找到相当数量的现代派/后现代派建筑,其中不乏大师之作。
哥伦布的出众之处不过在于密集,而形制上没有太多独到之处。
的确,Saarinen父子,贝聿铭,Robert Venturi...在这里都有作品,但都不是代表作:看Saarinen不如去明尼苏达,看Venturi不如去PA,看贝聿铭...那就太多了。
真想在中西部来一场建筑之旅,那与其来哥伦布想投机取巧一网打尽,倒不如老老实实从芝加哥出发,先在市里遛一遛IIT的Koolhaas和Ronan,第二天去Mies的Farnworth House,在Plato,开车不过一个小时。
逛完了芝加哥取道Racine,参观一下Frank Lloyd Wright的SC Johnson Headquarter(独一无二,体验非常棒),继续向北两个小时就是密尔沃基,还有各式Wright教堂与私宅,换个胃口可以再体验下Calatrava的美术馆。
这一路,别的不论,吃的肯定比在印第安纳好多了。
打卡
本文节选自我的课程期末论文作业(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董豫赣授课)。
特摘选“互文”部分与友邻分享,另在文末附上详细建筑信息与自制地图,方便友邻研究或巡礼。
背景提及哥伦布,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俄亥俄州的首府,但影片中的哥伦布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以南64公里。
这个只有四万人口的城镇看似不起眼,却是现代主义大师之作云集处,被誉为“大草原上的雅典”、“建筑师的麦加”。
原本以发动机制造业闻名的哥伦布,如今能够成为建筑爱好者的天堂,得益于柴油发动机大亨欧文·米勒(J Irwin Miller)对建筑的喜爱。
或许是想要打造一个精神归宿,亦或者出于陶冶情操的目的(人造文化,美国的一大特色),自1954年起,由米勒创立的Cummins基金会聘请贝聿铭、罗伯特·文丘里、伊利尔·沙里宁及其子埃罗·沙里宁等建筑师设计了70余座建筑。
于是这个小镇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试验田,一跃成为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上位居第六的城市。
作为一部“无处不与建筑有关”的电影,《在哥伦布》选择这里作为舞台是合适的。
也因此,影片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知名建筑里面(或附近)。
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作为一部被称为“以建筑为主角”的电影,《在哥伦布》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建筑,例如大量使用远景、大全景、对称构图等等。
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谈论“电影技法如何表现建筑”,而是想更贴近建筑本身,转而谈谈“建筑如何影响电影叙事”。
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是有意识地让建筑本身参与到人物关系的构建当中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是在凯西与金第一次相识时。
为了展现两人从“陌生人”到“交朋友”,导演让凯西站在图书馆的广场一侧,而让金站在欧文花园旅馆一侧,他们中间隔着栅栏。
当他们开始交流时,两人沿着栅栏往前走,摄影机也向后退。
直到互相自我介绍,他们恰好走到一个缺口——栅栏和隔阂一同消失了。
他们放下了戒备。
我暂且将这种手法称为“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即建筑的造型和结构特点本身与人物关系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于是我开始从这一角度入手,发现全片存在多处类似的手法。
第一基督教教堂 – 不对称的平衡关系第一基督教教堂是伊利尔·沙里宁1942年的作品,是美国第一个简约现代风格的教堂。
该建筑一反传统教堂“对称”的设计原则,只将服事人的圣餐台居于正中,其余所有设计都尽可能地实现“非对称”的理念。
当你观察建筑的正立面时,会发现门不在立面的正中间,同时十字架也不在门的正中间。
同时为了强调这一点,沙里宁还用标准尺寸的网格将其标识出来。
门框到墙体是左三格和右两格,十字架到门框是左四右三。
除开建筑的主要结构,“不对称”的理念同样体现于细部之中。
正门的把手一正一反且一大一小;楼梯左右两边的扶手错落,避免对称;钟表的表盘甚至都没有在钟塔的正中央,而是偏向左侧。
沙里宁“非对称性”的反传统倾向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思想。
第一基督教教堂的非对称性与故事中的两对人物关系互文。
第一对是凯西与金,他们一个出身建筑名门,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对建筑毫无兴趣,一个对建筑充满热忱;一个是外来过客,一个是本地居民。
但他们共同拥有的是“建筑学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
正如凯西第一次带着金参观第一基督教教堂时说的那句“这是不对称的,但仍保持着某种平衡”一样,他们的关系也如同这座教堂一般不对称,但却在最后达成了某种美妙的平衡。
第二对是凯西和她的同事加布。
故事结尾处凯西决定离开时,暗中仰慕她的加布却无法挽留。
他们的关系如同他们的座位/他们身后的教堂一样不对称——凯西在前面,加布在后面看着。
《共和报》办公室 – 半透明的暧昧关系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的重要传人之一,曾经与密斯共事过的迈伦·戈德史密斯自然也偏爱大玻璃幕墙和简约的金属框架结构。
玻璃所具有的材料特点在这里体现——透明但隔音,可看而不可听。
这一点在《Playtime》里有涉及。
玩乐时间 (1967)8.81967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雅克·塔蒂 / 雅克·塔蒂 Barbara Dennek
根据电影给出的画面以及文末的地图,我们可以确定《共和报》办公室和石灰岩柱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是凯西在石灰岩柱下偷窥报社的前提。
郭共达在这段戏里充分利用了玻璃幕墙的特点来展开故事。
凯西打电话向母亲的同事确认她有没有在上班(凯西担心母亲会偷偷翘班去和男人约会),而玻璃那头的同事却故意不接电话,装作没有听到,在凯西留言完后又立马拨出了一个电话。
但玻璃幕墙阻隔了声音,凯西并不知道同事在给谁打电话、在说什么。
观众只能猜测她是给凯西的母亲通风报信:“女儿来查岗了”。
《共和报》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在此处与“凯西-同事 / 凯西-母亲”之间相互隐瞒的暧昧关系互文。
凯西无法听见同事在打给谁,但玻璃提供了她“看到同事在打电话”的可能,如果换成其他不透明的建筑材料,这种暧昧关系便不会存在。
也许会有人觉得我过度解读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特性,因为玻璃随处可见。
但这场戏是以凯西对玻璃的阐释为开头的,多少可以印证我的解读。
哥伦布大会堂 - 断裂的关系与连接的企图哥伦布大会堂是建筑师爱德华·巴塞特于1981年设计的作品,但关于这栋建筑的资料并不多。
作为哥伦布市的市政厅,三角形的建筑外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建筑最大的特色是正面两根出挑的门楣(或是一根断开的门楣,取决于你怎么看它)。
由于断开,这两根门楣在结构上并没有功能,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建筑物体。
我认为它更多地承担了装饰和表意的功能。
来源:谷歌地图街景两根门楣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就家庭伦理观发生争执之后。
凯西执意“母尚在,不远游”,而金却希望自己的父亲死去。
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
而此时摄影机是从下往上俯拍门楣间的缝隙的,这无疑强调和放大了这种“断裂”,与两人关系的破裂互文。
门楣第二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和解后。
此时摄影机却选择从侧面用更大的景别去拍摄,这样一来缝隙在视觉上就小了很多,突出了在水平上的连续性。
同时,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观察两个门楣,会给人以一种“连接”的倾向。
我思考了很久这种连接的倾向感由何而来,虽然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但它确实让我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那是一种带有神性的“连接的企图”。
(而且看起来的确很像)
如此,哥伦布大会堂与“凯西 - 金”关系的互文便显而易见——暂时的断裂,但趋向连接。
并且,凯西和金在情感上的连接的确是通过建筑完成的,但此处指向抽象的建筑学。
建筑物暗示情感连接,建筑学推动情感连接,最终引向影片的主旨——建筑是可以承载和连接人的情感的。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这个门楣成为了蓝光碟片版本的封面。
建筑附录该附录完整收录14处建筑地标,末尾附地图。
1. 米勒之家 The Miller House and Garden,埃罗·萨里宁 Eero Saarinen,1957. 故事开场时,李再勇参观的建筑。
2. 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 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贝聿铭 I.M.Pei,1969. 女主角凯西工作的图书馆。
https://www.mybcpl.org/about
3.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942.以非对称性闻名。
4. 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 The Robert N. Stewart Bridge,J·穆勒 J. Muller,1999. https://www.columbus.in.gov/engineering/about/about-the-bridge/
5.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2016)。
6. 欧文花园旅馆 The Inn at Irwin Gardens, 亨利·菲利普斯 Henry A. Phillips,1910. 男主角金的下塌处。
https://columbus.in.us/inn-at-irwin-gardens/
7. 欧文会议中心 Irwin Conference Center,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0. 凯西第二喜欢的建筑。
8.《共和报》办公室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迈伦•戈德史密斯 Myron Goldsmith,1971. 凯西第五喜欢的建筑。
《共和报》办公室:http://www.som.com/china/projects/the_republic__newspaper_plant__offices
9. 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詹姆斯·波尔舍克 James Stewart Polshek,年代不详。
詹姆斯·波尔舍克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主任,第74届AIA金奖获得者。
10. 石灰岩柱退伍军人纪念馆 Limestone Pillars - Veterans Memorial,作者不详,年代不详。
石灰岩柱位于“8号建筑”《共和报》办公室街对面。
11. 北区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9.
12. 新布朗斯维尔廊桥 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史蒂芬·朗 Stephen H. Long,1840.
13. 哥伦布大会堂 Columbus City Hall,爱德华·巴塞特 Edward Charles Bassett,1981.凯西第十八喜欢的建筑。
爱德华·巴塞特口述史:http://digital-libraries.saic.edu/cdm/ref/collection/caohp/id/235
14. Mill Race公园瞭望塔 Mill Race Park Observation Tower,斯坦利·塞托维茨 Stanley Saitowitz,年代不详。
建筑师个人主页:http://www.saitowitz.com/感谢友邻Amazin @211444626 提供瞭望塔信息。
14个出场建筑的空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为哥伦布市全貌,图2为“上图所示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图1 哥伦布市全貌
图2 “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参考文献】 [1] 发条橙的暴力美学 = 粗野主义建筑?
. Wallpaper卷宗, 2018. http://www.sohu.com/a/275034810_656460[2] 把噗.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35765/[3] 朱马查. 深焦 x Kogonada:美国网红弃读博士后宁静的处女作. 深焦DeepFoucs, 2018.http://www.sohu.com/a/217984758_758090[4] 李明洁. 建筑师的麦加:哥伦布小镇. 《航空港》, 2015(2). http://greatchina.ecnu.edu.cn/e7/36/c2259a59190/page.htm[5] 人间世.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1500/ [6] ALE.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豆瓣网, 2017.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51527/ [7] 董豫赣.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希望对为建筑而来的同学们有帮助No.1,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 1942)“非对称的平衡”(24',第一次与男主聊天)No.2,欧文会议中心(Irwin Conference Center, by Eero Saarinen, 1950)“全玻璃的银行”(32',第二次与男主聊天)男主提及喜欢当地的卫生中心(Quinco Regional Mental Health Center, by James Polshek)提及 James Polshek 自己出的书是 Build, Memory(2014, Monacelli)No.3,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 by Deborah Berke, 2006)(42',夜晚找男主聊天)女主因此知道 Eero Saarinen,开始去了解当地建筑(58',又一次聊天)提及 Eliel Saarinen(1873-1950) 是 Eero Saarinen(1910-1961) 的父亲男主提及父亲在北区基督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 by Eero Saarinen, 1959)里写作No.5,女主母亲工作的报社大楼(The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 by Myron Goldsmith, 1971)(1h13',又是一个聊天的夜晚)No.20+,哥伦布大会堂(Columbus City Hall, by Edward Charles Bassett, 1981)(1h26',一起吃东西)男主认为这就是父亲笔记里所描述的建筑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墨西哥建筑师)从建筑的美学体系,到人生的成长轨迹。
从建筑的对称现象,到人生的平衡理论。
建筑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建筑不可能离开人类,独存于世;人类不可能远离建筑,旅居旷野。
我们,人的一生!
就像建筑一般!
不断的拆毁、构建、装饰、推倒、再建...周而复始...美国电影《Columbus》(哥伦布)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ohn Cho(饰演建筑大师的儿子Jin)、Haley Lu Richardson(饰演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自己未来的女儿Casey)故事概述:Jin与Casey各自所经历的人生构建 上映时间:2017年8月4日在美国上映
静态的建筑、动态的人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在影片《哥伦布》中,交织出了不一样的图案,美丽却泛着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穿梭游离于建筑、人生之间,仔细探讨一番。
影像篇本作拍摄地点,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
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地方,拥有着近60座著名建筑,高居“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第六位,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中,大师之作鳞次节比。
如:Saarinen设计的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贝聿铭设计的图书馆(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Warnecke设计的学校与校舍(The Mabel McDowell School)...行走于建筑乐园之中,导演Kogonada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像美学),安排了一场“观众与建筑”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让荧幕前的每一位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与深度!
工整细腻的摄影构图,巧妙柔和的光线处理,清新治愈的慵懒气息,弥漫于作品的影像中,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思考篇作品的两名主角,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出现、相遇、分开,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主Jin:由于建筑师父亲发生意外,心不甘、情不愿的从首尔飞赴哥伦布小镇加以照看。
女主Casey:因为母亲的缘故(曾有吸毒史),放弃外出深造机会(追寻建筑梦想),留守家中。
看似命运迥异的两人,却有着不少共通点①与建筑之间的缘分②心中的压抑与彷徨③受困于家人的牵挂正是这些无形的交点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在缓慢推进的叙事中,Jin与Casey的心理都经历了“迷惑->彷徨->犹豫->释放->坦然”一系列的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过程)。
导演利用”空镜头“搭配上男女主角之间的心理变化,有效的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影片终极主题——心灵的归宿。
(与自己和好)非常震撼!
对称篇建筑物⇄ 主人公对称,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①建筑设计的对称性②主角家庭背景的对称性(反差)③Jin、Casey心态变化的对称性(压抑->释怀)④结局时,Jin、Casey对于未来选择的对称性(一个留下,一个离开)⑤画面与叙事的对称性(前者:工整、清新;后者:有序、温暖)⑥视觉与语境的对称性⑦摄影构图的对称性
“对称之美”散落在影片各个角落,美不胜收!
观影结束后,笔者痴痴的坐在沙发上许久,脑海中不断掠过影片的画面、对白,意犹未尽...导演★★★★☆(处女作,太”高大上“了)演员★★★☆☆(女主演技没得挑,男主John Cho的表演有待提高)剧情★★★★☆(看建筑之美、谈家庭之殇、品人生五味)视效★★★★★(年度最强画面表现力)音效★★★★★(温暖、柔和的配乐,与画面丝丝入扣)推荐度★★★★☆(治愈系,“放下过去,与自己和好”,堪称年度佳作,推荐给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同学们)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每个人总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挣扎,如何离开,去往新地点是我们真正成人的第一步。
虽然抗拒,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圈子总是将我们禁锢在一个空间之中,想要跳出的人占大多数,能跑出来的只有那么几个。
跳出舒适圈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一件事,走不出来的是我们对于已知的安心,在圈子里的人告诉你外界险恶,你信或者不信都是你的臆想。
但不可置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失去些什么。
失去我们究竟要保持怎么样的状态,我们想要在外树立起一个好的状态,或许是体面地装作无所谓,亦是歇斯底里宣泄不满,无论是怎么样的情况,我们能做到的或许不是我们真的想做到的。
Jim虽然是个亚洲人,有着相当独立的人格,对于爱的对象,居然是自己的继母,病重的父亲也不过是个缺少感情基础的亲人,所以才能对Casey说出不怎么期待父亲醒来的想法,而Casey截然相反,她承担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放弃天赋,放弃学业,还被不懂事的母亲不领情,她没有人生可言,而只成为了某个人的女儿而已。
当她再一次面对Jim走出去的邀请,她开始沉默,不再讲熟练的台词。
有句话讲,喜欢你因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很难把两个人简单归属于爱情,即使继母已经给出答案,Casey像年轻时候的她,但也从来没有哪一个镜头真正给予两个人爱情的碰击,更多的只是困惑和艰难。
我总能想起《里昂》里小女孩问杀手:“生活总是如此艰难吗?
“男人沉默说”总是“的样子。
不如意,什么都不如意,心爱的人总是不够对等的爱着你,喜欢的一切总是不能完全拥有,就连我们的圈子也无法真正选择。
最终的结局,Casey还是眼泪汪汪离开妈妈去往新地方,而Jim却留在父亲房间安静看着书。
导演爱极了对立拍摄,从对称美的建筑到镜子拍摄,好几次的轮回给人一种视觉感官效果,剧情平淡没起伏,入睡感特别明显,两个角色之间的默契度也参照剧情,陌生人一般,情感交流的部分少得可怜,看得人昏昏入睡。
年轻的凯西是本地人,在图书馆工作,对建筑充满热情。
男主角是个知名建筑师的儿子,父亲来哥伦布演讲,突然陷入昏迷。
他只好来到哥伦布以尽孝道。
凯西与金偶然相遇,两人开始一起游览小镇、欣赏建筑、谈论生活。
身为建筑师之子的金对建筑丝毫不感兴趣,他对凯西的导游介绍也非常反感,他不断的打断她,追问她,什么是真正打动你的。
两个人通过一系列对话,打开了心扉。
金和凯西都在对父母的义务中挣扎,凯西因为要照顾对渣男和毒品上瘾的母亲,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上大学,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虽然母女情深,但她的妈妈显然是她的枷锁,令她无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金则恼怒于自己不得不中断工作来到哥伦布陪护父亲,而他的父亲一生中从未为他停下过片刻。
他不愿意去医院看望父亲,跟父亲说话让他不舒服,他甚至希望父亲永远不要醒来。
父亲的生命最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没有亲朋闲言碎语的地方,在没有传统礼教束缚的地方结束。
两个人,一个不情不愿的来到了他不想来的地方,而另一个则在试图弄清楚她是否应该离开这里,去往别的地方。
凯西和金都陷入了生活的僵局,而在哥伦布的巧遇成为他们命运的催化剂。
这让影片显得似乎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但幸运的是没有成为影片着力描绘的东西。
影片真正在着力讲述的更可能是亲情关系。
承认父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障碍对于大多数人不是一件可以轻松说出口的事实。
再失职的父母也是给予孩子生命的那个人,那一切美妙与苦难的缔造者。
子女需要回馈到什么程度,才算公平,才算符合社会规范,才算是,爱?
影片在微妙的回答这个问题。
导演喜欢小津安二郎。
影片显然在处理小津最惯常探讨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问题,影像上,和小津一样,导演也经常让观众透过门缝和镜子观察演员,大多数时候摄影机机位固定,人物走进来,离开,人是在空间中的,空间揭示着人物性格和情感。
影片中有大量建筑内外的空镜头,无人的图书馆,夜幕里的城市,人物缺席,建筑仍在言说。
影片风格明显具有小津安静温柔的气质。
影片的核心是情感而非情节。
凯西与金在城中漫步,缓慢的节奏,安静的对话,延绵的沉默,这种刻意的节奏让我们有时间去感受人物的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精致的取景、色彩、光线编织出优美的氛围,观众沉浸其中,既让人忧伤又感到温情脉脉。
在影片中流动的情感,是无法言明的痛楚,是不甚明确的惆怅,是令人不满的愤懑,是隐约的破碎,是小小的希望点燃的些许热情,是要么过多,要么欠缺,要么来得不是时候,总之,各种微小的、琐碎的、细枝末节的,难以捕捉的情感。
但导演找到独特的媒介,成功的将之呈现---通过建筑。
哥伦布,这里有沙里宁父子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北基督教堂、欧文会议中心、米勒之家。
爱德华•巴塞特设计的市政厅、德博拉•伯克设计的欧文联合银行、J•穆勒设计的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亨利•菲利普斯设计的欧文花园酒店、贝聿铭设计的克利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史蒂芬•朗设计的新布朗斯维尔廊桥、詹姆斯•波尔舍克设计的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迈伦•戈德史密斯设计的共和报办公室。
导演把哥伦布最著名的建筑都拍进了影片,它们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在影片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一直出现在凯西和金之间,与台词一样充满暗示性。
两个人都谈到了建筑的“治愈”作用,第一次是凯西带金来到欧文联合银行的前面,她说她偶然发现了这里,惊讶于她竟从不知道自己的城市里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建筑,此后她经常来这里,因为在这里,她觉得自己被“治愈”。
第二次是金,站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办公楼的廊桥前面,向凯西复述自己前一天才从建筑师传记中读到的对于这栋建筑的阐释:治愈是这座建筑的责任。
两个经受着家庭创伤的人在建筑中寻找治愈,其实,建筑所能做的,远不仅于此。
由爱情和亲情推衍出来的其实是更广泛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在城镇社区中发生。
在通透的欧文联合银行出现之前,银行设计的核心是将其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从视觉上向储户保证他们的钱是安全的。
欧文联合银行引人注目的是其流畅的玻璃墙,将建筑内部一览无余。
大楼周围绿树成荫,将顾客放置于一个更加自然、田园般的空间。
设计师想让人们感觉银行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如临大敌般躲在砖墙和砂浆墙后面。
建筑的责任是治愈,信任,爱。
在影片中建筑言说着比凯西和金的人生与难题更宏大的东西。
说来似乎有点像是废话,但实际上很多导演做不到,在这部影片里,观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摄影机与演员正在向我们讲述同一个故事。
你无法忽略摄影机的存在,它温柔的注视着这个城市,而人们从城市中走过。。。
人为建筑增加了人性的深度,建筑传递着人的情绪,城市与人,静谧安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影片的安静气质与那些静谧无言的建筑成就了这部影片令人久久难忘的美。
在哥伦布,有很多很多名师设计的建筑物(连同外部的环境装置、内部的装饰物件),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建筑物本身,就是巨大醒目的存在,兼具了实用性和抽象性。
建筑遮风挡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建筑又被设计、被欣赏,被赋予艺术性和时代性,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建筑是人的造物,只有在人的参与之下,它才有意义。
而同时,只要这种互动在继续,建筑所承载的意义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超越其客体,成为更隐私更暧昧的情感的载物。
在哥伦布,有一对男女因这些建筑而相遇相识了,他们生活也随之改变。
男的是一个叫金的韩国人。
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建筑师,在哥伦布考察时突然病倒,于是金也来到了这里。
但金和父亲现在已变得很生疏,之前他因父亲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忽视了他而离开他。
父亲倒下陷入昏迷也无法唤起他的怜悯与爱,他还无法选择原谅,他的到来只是例行公事般的出席。
他甚至不希望父亲能撑着回到韩国,他等着彼此的解脱,而不是虚伪的演戏。
女的叫凯西,她生活在这里。
她对建筑非常感兴趣,高中毕业后也有机会可以外出继续深造寻梦,但她选择留了下来。
她有个吸毒的母亲要照顾,她无法抛下她一个人离开。
在哥伦布的这些建筑,是她日常中寄情忘忧获得安慰的所在。
她因自己投射的情感而去了解建筑,而因为了解而产生了更多的情感。
她还是有些害怕,离开了,对母亲的爱,对建筑的爱,是否还会依然存在。
两个陷在各自困境中的人,在哥伦布相遇。
凯西对建筑感兴趣,对金的父亲感兴趣,对金也有了兴趣;金对建筑和父亲都不感兴趣,但他被凯西的热情感染,也为这热情背后的苦闷而心有戚戚。
金和凯西的状况并不相同,但金的现在可能就是凯西的未来。
她对母亲的照顾关心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压抑自己逃避问题终非出路,她也会因为被忽略被欺骗而愤怒吧。
金鼓励凯西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她为将来走出哥伦布。
同时,他自己也有了去了解建筑的机会。
哥伦布的存在,凯西的介绍,父亲的遗留物,了解建筑,也是了解父亲,不一定要原谅,至少可以弥补自己因为愤怒而产生的无知。
后来,凯西发现母亲一直在骗她,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离开了。
这并不容易。
但她必须面对自己,母亲也需要面对她自己。
除了被寄情而望之外,建筑在电影中还有着更多元化的作用。
建筑本身也是被表现的对象,它在现实中在故事里的存在被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自己去体会美与感动。
建筑也被利用,它的线条它的体积,细节和颜色的拼贴与点缀,参与到影片的构图中,形成电影层面的新的美学意义。
建筑营造空间,又分割空间。
它为人提供隐蔽之所,又将这隐私暴露出来。
空间的隔离也是人的隔阂,现实的距离变成情感与时间的想象。
建筑,是她的未来,是他的过去。
现在,建筑让改变发生,她离开了,他留了下来。
《在哥伦布》,情与景的融合与变化,像水一般不动声色,涟漪荡漾余韵悠悠。
这可能和导演是剪辑出身有相当的关系。
配乐的运用也是如此,恰如其分融为一体。
《在哥伦布》,是一场与建筑的邂逅,也是两个灵魂的邂逅。
我们看到了建筑之美,更感受到了人的美好。
首发于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结合了安东尼奥尼的建筑空间精神外化与小津招牌的pillow shot,郭共达通过人物的游走与镜头的游移构建了影片中的哥伦布。
对于这座市中心布满现代主义杰作的制造业小镇而言,最大的矛盾无疑在于如今它主要产业与其城市建筑之间的巨大裂痕。
而这也建立了片中最基础的,也是凯西所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那些建筑不过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纪念碑(monument),”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s nothing.” 而了解这些建筑,并产生共鸣,对于凯西来说是成长中面临家庭困境的情感寄托,也是梦想与现实残酷的对立。
作为人物镜像的对立,金的到来则叩开了凯西生活中静止的(建筑-丰碑【档案/历史】-生活)三位一体的状态,在交谈中将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意指与近乎永恒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推动力,推着凯西越过那片美利坚walmartvile的藩篱。
I can assure that Haley Lu Richardson will become a star after her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in this film. In "Columbus", Richardson plays Casey, a high-school graduate who struggles between her obsess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care of her drug-addicted mother. Casey 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child to an adult, and is uncertain of her future.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Jin, played by John Cho, she finally determines to leaves Columbus to pursue her dreams. Richardson, gives a natural, honest and powerful portrayal of the character. Her performance lifts the film from beautifully shot scenery to a new level that is heartfelt, warm and inspirational. Jin, John Cho's role, is less complete compared to Casey, in the sense that his estranged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is not solved in the end. 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Richardson plays a truly leading role, considering her not-so-important roles in "The Edge of Seventeen" and "Split".
矯揉造作
建筑/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17最好观感之一。有几场戏真实戳哭。
看起来好费时
#33rd Sundance# 不对称建筑理论构建之下的画面 冷淡至极的固定镜头 建筑讨论指涉家庭内心
唯美的画面,建筑融入电影,一个热爱建筑学千方百计想走进建筑学的女孩,和一个父亲是建筑学教授却丝毫未走进建筑世界的男主,相遇在建筑圣地,用建筑探讨人生。
我想问导演,你是脑抽吗?你是在拍电影,你是在做视觉产品呀,不是拿着制片人跪舔弄的钱玩你所谓的风格好吗?Shit!再说了,构图和director auteur有半毛钱关系吗,那是DP的功劳好吧。这些年sb真tm多,这7分+是怎么整出来的?By the way,男主这五短身材还好意思拿出来秀,无耻不?有些东西是点睛,有些东西可就恶心了。
慕名而来,比较失望,仅仅只是创造了一种“ppt+念白”的模式,所谓的美学和内容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建筑在文本当中真的参与了多少的情节推动,还是说仅仅只是作为某种“呈现”?虽说气质是独特的,但人物的情绪空洞到难以落地,实在是cannot relate……
仅是为建筑加一颗星,电影空虚且所有情绪的流动无来由
摄影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小镇建筑的魅力,但疏远了观众和主要角色内心的距离。
两个孤独而平行的灵魂相遇,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庆幸的事。正如这部电影里的两个人,他们以摩登前卫的建筑为媒介,帮助彼此跨越心中的藩篱。这一切镶嵌在影片每一帧考究别致的画面里,让所有观感都相当赏心悦目。
流行诗电影,疗愈,离开
导演本来计划拍一部建筑纪录片,但因为投资人原因,改成了一部跨州跨种族的爱情尬聊片,男女主角主要是给建筑构图配音解说。
建筑不只是以场景的身份出场,同时也嵌入文本。摄影好美,创造出一种会呼吸的影像。进入电影,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一旦进入,挺通透轻盈。
quite poetic. 画面很美,构图很美,John Cho真的越看越有魅力~
只能说是一部过得去的学生之作
日影的透明氧气感。建筑作为母题嵌入影片里,作为背景默立在人物Before式的对话漫步后,又几乎成为一个角色去推动情节故事的发展成立,而当主人公聊起建筑的疗愈功能,那众多沉静明晰的固定镜头,精确顺畅的剪辑仿佛也成为了这些规整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片的镜像,疗愈着我们。
#BJIFF#无疑导演爱建筑比爱人多,看完有一种随时拿尺子的冲动。“哪怕只治愈了一个人也算达成使命的建筑”的鸡汤不太适合这部片子但好像就是这样。想去现代主义建筑革命的哥伦布小镇住古典主义的欧文花园酒店。
有关“搭建”,用建筑链接角色,文本,影像,值得反复观看和讨论,构图控高潮片,但又不仅于此。
建筑学与自然主义,克制与静谧,不随目的的任由情感连接形成天然的生态。且不说《弹子球游戏》这样的商业制作,审美与表达至少与《杨之后》是高度一脉相承的。几何构图与氛围配乐构建的视听,沉醉其中,至死方休。
美丽、通透、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又亲近又遥远,能感受到微微颤动的疼痛,把戏剧性的《建筑学概论》甩开老远。关于如何建筑地拍电影,如何用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掉书袋,以及如何利用建筑空间构筑电影空间,进而构筑心理空间,拍出一段舒服的都市情感关系。它是一个精密、坚实又松弛的声画共同体——可见与不可见的时空,声音的隐退或前置,情感的在场与超前——观众的注意力可以在空间与文本之间自如地相互迁移。有很多神性的时刻,挖掘日常生活和建筑里的诗意。固定镜头、对称构图以及对镜像的利用,无不展示出导演对电影出色的理解。噢老天,谁能控制自己不爱上海莉·露·理查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