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庆导演的《拾荒少年》描绘一个贫困年代,两代人在遭遇困境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的感人故事,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也架起了心灵的桥梁!
影片运用了客观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一个为了生活不懈努力的老汉和一个为了寻找“亲人”的天真的孩童形象,一间小屋,一对座椅,一个老汉,一个孩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
影片多采用中景,更好表达人物情绪,将两个人的性格展现了出来,机智的少年在遇到老汉前始终是一个“聋哑人”,而当他真正了解老汉后,才真正读懂了老汉,才慢慢选择信任了老汉。
两人的穿着打扮以及所处环境是故事的核心主题,是导演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描绘,那种面对艰难而不放弃的精神,破旧的衣服,拥挤的小木屋,却放得下两人溢出的情,尽管生活很苦,两个人并没有抱怨,依然为了自己的“信仰”不屑地努力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影片中多次出现两人送对方东西,男孩的“玩偶”和“酒”,老汉的“故事会”和“车票”,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两人情感上的互动,也是他们彼此不放弃的动力。
而那张女作家的照片,也曾是两人的希望,但是当两人的希望破灭时,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且继续微笑着活下去。
影片的色彩呈暖色调,故事都是小故事,但无不给人温暖,幸福。
结尾采用大景别,描绘了两人的背影,以及那个灰暗中耀眼的红色袋子,预示两人不破平凡的命运。
最后老汉那句“你要好好读书”预示故事的发展。
社会遗弃的角落——评《拾荒少年》该短片主题清晰明了,以亲情做基调,通过一老一小两个拾荒者的一系列相处故事,既能道出一对陌生父子间的关爱,也显现出现代社会中底层人物的心酸。
照片——希望从影片的开头,到老少拾荒者的相见,再到老人去帮孩子找母亲,导演都给了该照片一个特写镜头。
同样的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不同的则是一个强调了老拾荒者的爱钱性格,一个表现了老人替孩子去找父母被人怀疑的无奈。
导演用不同的角度拍摄孩子“母亲”照片的特写,让观众一下子就进入孩子孤独、渴望母爱的情绪中。
此法不仅能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也为观众留下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金钱——亲情作为本短片中的主要线索之一的钱包,象征着金钱。
装满卡片的黑皮钱包以重复蒙太奇的形式不断出现,并贯穿全片。
这样,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还能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而在这一部比较突出现实的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运动镜头和长镜头形式,几处的运动镜头与远景的结合为老少追逐的那场戏增添了些许动感,镜头渲染了整个气氛,给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到了两人因钱包而拼命的挣扎与逃脱。
同时还用全景与特写的拍摄,在小孩抱住老人的腿想求他还回钱包时,巧妙地将象征金钱的钱包和亲情相结合。
可是该片需要改进之处便是在运动镜头中的配乐,总给人一种文不搭意之感。
对抗——相依老拾荒者和小拾荒者存在这从一开始的两人对抗到后来为合作的转变,再到后来两人的相依为命。
这些转变铸成影片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影片发展的可能性。
而在这片中的镜头语言运用,使得这一转变“引发”的爱朴实无比。
当小拾荒者第一晚住宿于老拾荒者小屋,两人吃饭时,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里,两人至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隔开,既拉近了观众于角色之间的距离,也让观众看出两人彼此之间因钱包而产生的矛盾,并有着极大的隔阂。
而在影片中段,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同样是在吃饭,但在这个除夕夜的近景画面中,老拾荒者不仅给小孩夹虾,两人还互送礼品。
这两个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的人,就像是父子。
两个简单的镜头便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由陌生到抵抗再到相依的真诚情感;而最后的长镜头中,老人和孩子越走越远,只留下一双相依的背影,也展现了两个本无交集的小人物在一系列事件中逐渐变为血浓于水的亲人,使得观众感受到淳朴的爱。
社会底层人物,是世人讨论的永恒主题。
而导演通过交叉蒙太奇,让拾荒袋交叉出现,不仅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世事无常,更是揭示了社会遗弃角落中的底层民众之间苦难,将相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独到的社会反思。
《拾荒少年这部短片讲述了21世纪初在厦门大都市看似明朗,飞速发展时,在城市边缘黑暗的角落里,小人物的辛酸历程,从拾荒者的经历刻画反映当时社会繁荣背后与社会脱节的一部分市井人物,电影反映出现实,而人物却是现实社会中振生存在着的.<拾荒少年>正是着以小见大的手法细腻的描绘着2000年故事里的真实. 毕竟音乐的准确运用让情节贴近生活,甚至高于生活,真实地不像话,音乐更是把情节包裹起来,充满情感的砸向观众.电影开始时,拾荒老人追逐孩子一路经过巷院,胡同,大桥,反置着运用的却是一种狡黠逗乐的背景音乐,滑稽的动作,有些让人发笑,讽刺的意味却重的让人笑不出来,即使是一点生活资源也拼尽全力,那种拼尽全力在我看来有些可笑,更心疼些,好像有双手抓着他们的无奈绝不放手,料尽他们会一直在这肮脏的地方挣扎度日。
而另一给人印象深刻的音乐运用是在老人与孩子在厦门回安徽的火车上,老人为人父的喜悦,话语不多见的开始多了起来,竟然开始罪者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着滑稽的音乐,把老人与男孩的喜悦放大化,这种雀跃在看到“拆”字是=时戛然而止,一瞬间的寂静,有些尴尬,更多痛心的老人开始故作镇定,这种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了无法与现实斗争的无奈和麻木,是一种与现实接轨。
电影结束时,一切真相水落石出,老人却不愿打破孩子美好的幻想,悲怆得浓郁的音乐响起,伴着老人和孩子牵手走过的墟废场景,并且渐行渐远,把声画同步作到极致。
音乐为情节的刻画添彩,也为烘托现实做出了贡献。
本部电影最成功,真实的莫过于几个人物的刻画,以小人物身上那个折射出所代表的一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带入感。
拾荒老人,唯利是图,耍小聪明,见钱眼开使观众已开始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在后来对男孩不计后果的帮助,一心奉献,父爱的想象也很突出,有些脆弱,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不失为对拾荒老人的一首赞歌了。
身为主角的少年,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为了反映社会上黑暗的现实,父母无情抛弃,丧尽天良人贩子的拐卖。
而片中出场时间不长的图书制作公司的老板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切存在的一部份,他们不无可怜,却极度可恨,主观想象为主,以貌取人,没有一丝同情心,虽然极端,但特殊本就孕育于普通之中。
故事是另一个现实,电影是另一个社会,而橘红人物却是真切在身边的小人物们.
故事情节分析不考虑影片中种种不合理的巧合的设置,故事的叙述基本保证了完整性,从影片的情节设置,创作手法,以及镜头的表达上也勉强能够表现出影片的主题。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有的人生活得如鱼得水,有的人却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每个人为了生存忍气吞声,哪怕是在城市的一角拾破烂。。。。
这并不是人们的本意,但身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那些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随处可见,但却又鲜为人们所知晓,也很少有人能够注意起他们的存在…该部影片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表现了社会边缘人的生存方式,同样是体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所要表现的主题在某些方面也不谋而合。
但该部影片在主题深度的表达上相对于《三峡好人》来讲,不得不承认望尘莫及………创作手法影片在多出使用到了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
例如:1.影片中“他妈妈”的那张明信片,象征的是他和马跃进以及底层人民所期望的幸福生活。
2.当马跃进回到安徽老家,看到自己家中的情景时女儿已经不在这里了,而此时,这个一直陪着他的小男孩的命运仿佛就是对他女儿命运的一种暗示。
3.影片中几个俯拍的镜头内容:在高耸的大厦下面一排排残破简陋的房子。
这是对人们生活得直接反映,很具讽刺意义,但也很深刻。
镜头分析1.影片一开始的追逐戏中,特别插入的几个脚步和水潭的特写镜头制造出了追逐过程中的紧张气氛。
2.写信的内容以及信封的几处特写镜头既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也为情节的合理性做出了交代,完美的体现了特写镜头在影片叙事中的作用。
3.影片中还用到了跳切镜头,虽然前面有几处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跳切,但在后面这种方式的使用深刻的表现出人物内心急躁的心理活动。
4.在影片结尾的画面内容中:高耸的城市大厦下面一排排残破简陋的房子,这个镜头充分的运用到了镜头语言的作用。
仅仅一副画面背后,却有着说不完的寓意。
5.注:当马跃进回到安徽阜阳刚刚到家时接了一个电话,此时导演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在虚化的背景中我们看到有一只狗存在,笔者认为这里应该使用一个”变焦镜头更好一点。
”在影片《三峡好人》中贾樟柯运用到了这样一个镜头,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下层人民流离失所,像狗一样狼狈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音响分析影片的的背景音乐过于冗长,几乎全程都能够听得到,这是影片不好的一点,弱化了影片台词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在追逐的过程中那首闽南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曲子的节奏和影片追逐的节奏把握的非常好,而且曲子的歌词和影片的主题也相契合,这是值得点评的。
这部影片是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生的学生作品,获得了第49届台北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
影片以小男孩找妈妈为主要线索展开,运用环环相扣的情节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背景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火车站,一个小男孩在垃圾箱里找东西,这时画面切到一个老头身上,老头用报纸捂住脸,贼眉鼠眼的观察着小偷的举动,而后尾随着小偷,捡起钱包打给失主,获得报酬。
但是这里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好,小偷在拿钱包里钱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剪辑失误。
老头再一次捡钱包的时候,小男孩出现了,他在翻老头放在门口的袋子时,被老头捉住了。
接着是追逐的过程,这段使用了手持摄影,背景音乐响起,导演运用俯拍,仰拍,特写,主观镜头的拍摄手法相互转换,而且镜头间的转换十分迅速,晃动的镜头和这些拍摄手法带给人一种紧张感。
老头追上少年之后,知道了他的事情,善良的他便把小男孩带回了家。
两个人的故事在这里正式开始。
小男孩刚到老头家里,两人吃饭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平拍的全景镜头,两人位于画面的两端,中间一张小小的桌子将他们远远的隔开,对角线的构图反映了两人的对立关系,向人们展示了两人之间此时存在着隔阂。
在影片同样一个平拍的镜头中,两个人同样是在吃饭,构图变为平行构图,在这个近景的画面中,两个人紧紧靠在画面的中间,就像是父子一般亲密。
两个简单的镜头展现了两人之间从隔阂到相互依靠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两人之间真诚的情感。
关系转变后,两人一起赚钱回安徽老家,这段赚钱的过程运用了积累式蒙太奇。
在阴差阳错的过程中老头得知那张照片上的女人不是小男孩的母亲,老头不知道该不该告诉小男孩,这时运用了近景镜头,展示出了老人的不忍心和犹豫。
影片的最后,老人选择了不告诉小男孩真相,以一个缓缓上摇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小男孩和老头走下夕阳的余晖中,属于他们的明天会是怎样呢。
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在于主题,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题材和写实化的拍摄手法都带我们心灵上的微微触动。
影片的配乐也恰好的为影片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渲染作用,追逐时富有节奏的音乐提供了紧张感,在火车上时,轻快的音乐表达出归途的喜悦,而影片的最后低沉的配乐,带给观众些许伤感,让我们为两人之间的感情所动容。
作为一部学生作业来说它是出色的,但是作为一部专业影片来说,它又充满了很多的不足,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主题深刻,值得不断努力的片子。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这部获过金马奖的微电影,让我颇有感触,这是个大陆难得的好作品,看完我立即去搜了演员,里面的少年在现实身份就是一个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几乎是本色演出,这让我感叹到这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其实是最真实的,它的表演不像那些精心设计过,有专业训练的一些浮华和不真实。
总之我是一个非常对这一类市井生活电影颇有感触的人,也是一个对贫困人民有深深同情的人,所以每每看这些电影后都会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思考社会。
这是一个很有戏剧化的故事,故事结尾却异常感人。
这微电影其实让我觉得很有艺术感,从里面的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和一些镜头的感觉,配合得相得益彰。
它揭露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恶的时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温暖就在身边,请善待那些善良的人们。
在越来越复杂和险恶的社会请不忘保持一颗性本善的心。
我要为广大为社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我从看到片子中间,孩子开口说话就一直哭着看完。
因为心里一直在想,现实中有多少孩子,原本应该快快乐乐生活在父母身边,却很有可能现在在寒冷的冬日里流浪,有可能被人贩子弄残在要饭,有可能像片中的孩子那样拾荒,好一些的有可能被卖到了陌生人家里。
无论是孩子,还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分离都是一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吧。
如果孩子丢了,父母会一直在担心,他现在是死是活,过的好不好,有没人欺负他,冷了会担心他有没有衣服穿,饿了有没有东西吃,会不会一直在吃苦。。。
余生都一直会这样担心下去。。。
这将使怎么样的痛苦啊!!
而孩子从小没了父母的疼爱,那又是怎样悲惨的人生!
这个社会上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泯灭人性的人,有可能也是被生活和现实逼的。
如果人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这种事情就会没有了吧。
如果这个社会充满爱和正义,过着苦难生活的人,也会感到些温暖吧。
现在的我自己的生活都没有过好,没有能力,不够强大。
但至少我觉得我今后更加有理由让自己过得更好,变得有能力,更强大,去传播爱与正义。
对比我现在的生活,我真的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幸福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对充满感情的主角团,他们从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互相关心照顾,体现了他们的爱。
拾荒少年对于妈妈追寻,拾荒男人对于女儿的思恋则是他们的愁。
人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可以解决掉自己的愁,但是他们可以一起扶持走的很远很远。
影片的剪辑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当拾荒男人和拾荒少年在一座小房子互相追逐时,导演用剪辑将一段时空省略,只是展示了两人“交手”的场景,营造了一段滑稽的场景。
就这样吧,新手...
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在囧途》中,王宝强的花式搞笑与徐峥的正经对比强烈,两人从陌生到熟识,最终完成了由冷酷到温情的转化。
而在《拾荒少年》中,这样两个陌生人的联系不仅仅是一张照片,更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片中多次出现的女人照片是重要线索,也是一条明线,因为这张照片,老人与小孩之间才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影片的另一条暗线,则是小孩与老人之间情感的变化,从开始的相互仇视到相互依赖,中间发生的故事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在情节方面,导演没有平铺直叙,而是让影片出现了几次大反转。
第一次,孩子在与老人的争执中,开口说了话。
伴随着,镜头由仰到俯,将主动权交给老人,继而就有了后面那段孩子对自己心酸身世的述说,也证明了孩子对老人的信任。
而一个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世故,不能不让人心寒。
影片的第二次反转,也是最后最大的反转,男孩历尽艰难险阻要找的妈妈,竟然只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然而在这趟可能没有结果的寻亲之旅上,在寻找一个陌生人之时,却找到了那个最终相依为命的人,这可能是影片最温情的地方了。
同时影片也有几个耐人寻味的细节:片头的老人交接拾荒所得时,处在一个巨大肮脏、遍地狼藉的垃圾场,而在主体之后,陪体却是不远处耸立着的高楼大厦。
这样的场景出现不止一次,而其强烈的象征意义,也暗示了影片的基调,小孩在寻母道路上屡次碰壁,麻木不仁的老板对于老人的温情没有丝毫怜惜同情。
当痛苦与磨难成了家常便饭,此中的温情便显得尤为动人。
而要说这个片子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不是老人与小孩互相关心,也不是老人为小孩买三十多本故事会,而是出现三次的“回家”。
夜里江水倒映着高楼大厦闪耀的灯光,湖水波动,而桥上,伴随着虫鸣,老人佝偻着脊背,缓缓地瞪着三轮车,昏黄的吊灯下,蜷缩着目光炯炯的孩子。
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在老人与小孩互相认识的第一晚,两人都有各自的意图,各自的目的,各自的守望,却又相聚。
而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画面,是在老人与小孩发生冲突后,老人拉着孩子回了家,老人被这个可怜的孩子牵住了心,孩子也同样将一切都坦白给眼前的老人,把信任完全交予他。
而第三次出现时,老人与小孩已经依赖彼此,老人帮孩子找母亲,孩子也带给一个孤独的老人以温暖。
从陌生到信任,同一个情景,却带给人不同的感情。
在影片的结尾,得知真相的老人在孩子坚定的眼神下,与他一起,再起踏上了这趟没有结果的路程。
他们的身影由远到近再到远,就像一对对本来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从陌生到熟识再至并肩,他们的故事,给这个冷酷无情的城市,注入了一丝温暖,也为我们可能被太多丑恶蒙蔽的双眼,打开了一线光明。
这样的拾荒者,拾起的不是破铜烂铁,而是冰冷城市里的一份温情、一束暖光。
值得思考的是,影片在叙述顺序上,采取顺序,从头到尾,缓缓道来,在片头出现的引子,是老人的日常生活,镜头的晃动凸显了真实感,也增添了生活气息。
但作为一个开场白,未免让人有些扫兴。
若影片并没有从头开始,而是运用插叙,先从老人进书店买三十本《故事会》,出门被照片吸引,镜头转化为老人视角,由远及近,直到照片占据整个镜头,而再一拉远,则是小孩视角,接开头他在老人破烂中刨出钱包看着照片,镜头拉远,继而就是老人发现小孩,小孩抽出照片,撒腿就跑的情节。
这样的叙述可能更加吸引观众。
而影片在程序和手法上很娴熟,但却缺少新意,没有突破性,比如在老人与小孩巷子里的追逐戏中,整个影片的镜头,剪辑,角度似乎都很眼熟;再比如老人与小孩和解,互相关心的那一段积累式蒙太奇,是太常见的手法;而整个故事,似乎又与《故事会》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会被影片中的温情打动,却也在看过后忘记它的名字。
不错的短片,人心思善,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快乐,马跃进最后做的很对,不要让孩子心中的希望破灭,有时候不就是靠着这点希望的动力继续前进的吗。
短片奖和最佳影片的口味差不多,大学生DV水准。
感人
作业咋写→ →
话说小孩子演得不太好啊 不过孩子的眼泪还真是,让人心都碎了
生硬。
故事老师给放的
金马奖最佳短片,在厦门拍的~很不错~结尾稍微弱了点
有点问题,但是很感人
7.5
略有失望的原因除了莫名其妙的配乐,大概就是因为缺少由于太过追求剪辑的明快感而丢失掉的张弛了
立意深度真的很重要
故事片
一点都不劲爆
这就是现实
故事会剧本
拾荒忘年交,这类祖孙情的题材倒是不少。大学生DV的调调,故事会情节,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美好愿望的憧憬,不过有些刻意抒情,情节也没什么新意,节奏掌握欠佳,拿下金马奖多少有些过于拔高,不过值得鼓励。小男孩还蛮有灵气。
说真的我要拍成这样都不好意思给别人看。不过还是恭喜了,现在可以辞职脱离苦海了,有这个奖足够出去忽悠活儿了。
工整,技巧成熟,题材边缘但没有陷入“文艺”的浮夸,非常接地气而且乐观
不错,小朋友演得好
其实,已经是不错的短片水平了。但无奈的是我刚过完我们学校的电影电视节,看了不少学长的作品,恍然间对接了。拍摄很好,但却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硬梗。我无法释怀拾荒小孩一张嘴一口台湾腔,好在后来说他妈就是台湾人。但……如果是哑巴,也完全不会少戏,反而更有表现力。还是欠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