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优雅迷人,你风韵犹存,你有高尚的职业,你有深爱的丈夫,你去健身,你去度假,生活总是对你微笑,一天天你以为永远会如此,,,忽然一天,就是平常的一天,轰的一声,这一切就像肥皂泡般逝去,即使你不承认、即使你用幻觉维持,但终掩不住残酷的事实,,,是时候了,是时候了,该走的必的走,该散的已经散,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你的结局,也是每一个人的结局,,,,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夏洛特·兰普林,布鲁诺·克雷默,雅各·诺勒 等 影片中,“沙滩”这个贯穿全片的意象,不仅仅被作为女主人公玛丽的心理面纱,更被诗意地引申至另一层哲学高度,即生活的本质的风景。
在欧容的命题中,“沙之下”已然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猜测,成为一道玄妙的婚姻命题,成为一曲生活的葬歌。
——陆支羽 欧容的作品往往有一种黑色童话的气质。
无论是《失魂家族》中的小白鼠,还是《挑逗性谋杀》中的森林猎人,都被抽离了些许童话的底气,而更像是一种成人式的黑色隐喻。
在《沙之下》中,欧容惯用的童话元素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琐碎的形式,而是成为整体内容上的大的隐喻。
这个隐喻之“大”亦及体现在影片场景的择选上。
“大海”这一意象贯穿全片,但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摆设,更是意指人物内心情感的一个容器。
那广阔辽远的大海,那微火炙烤的情感,那些用细小的生活碎片缀连成的孤岛般的梦境,以及许诺,遗愿,责任,都悄无声息地沉没了,像弥留的人摒弃废旧的账单。
而那样的弥留,更像是心灵的防空洞。
与自己相濡以沫二十年的丈夫突然消失,这该是怎样一个悲怆而冷峻的黑色童话?
当二十年的生活沦为记忆的空洞,当黑天白夜的光被浩瀚的苦海一波波打退,内心的混沌又该如何施受洗礼?
兀自想起李沧东导演的《密阳》,心中悄悄地虚无开去,恍如若干年前失语的安东从窗口探出头颅看空荡荡的夜空,唔,那楼群间的黑漆漆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副形状呢?
那冬日风景里细细爆裂的光线又能照亮多大的广场?
玛丽呐,究竟是谁在暗夜里轻轻地推动半闭的窗子,又是谁在你的梦境里喃喃低语?
没有人回答你。
而这恰恰就是生活的真相。
《沙之下》这个片名蕴含着法式哲学的深邃致远,令我念及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念及莎乐美的面纱,念及杜拉斯的“沙之书”。
影片中,“沙滩”这个贯穿全片的意象,不仅仅被作为女主人公玛丽的心理面纱,更被诗意地引申至另一层哲学高度,即生活的本质的风景。
在欧容的命题中,“沙之下”已然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猜测,成为一道玄妙的婚姻命题,成为一曲生活的葬歌。
欧容的思维是法国式的私密,他所探寻的人性的隐秘之地是迥异于法斯宾德的,尽管两位导演都同质性地关注着同性恋题材,但法斯宾德对女性的剖析更甚于欧容,而欧容在哲学层面的深度则彰显得更为明显。
有人曾这样评析《沙之下》,“这是欧容电影第一次摒弃同性恋暗示,却难得地展示出一种提炼素材的成熟的天赋。
” 淡定中成就永恒。
或而,这就是“大师进军曲”的最好的序幕罢。
在我以为,诸多法国新生代导演中,欧容是最具大师气质的。
欧容善用暗示,常以各种生活细节上的哲理性意象来呈现,如其短片中的血、面具、蚂蚁、碎片等。
而他的故事长片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是野兔,我曾在他的《挑逗性谋杀》和《弥留的时光》中都得见过,及至后来,我就像患了守株待兔后遗症的猎人一般变得虚妄起来。
《沙之下》中,欧容通过蚂蚁来暗示主人公让的心态。
而“蚂蚁”这个意象也曾出现在他的短片《X2000》中。
那枯树根下密密麻麻的蚂蚁,究竟预示着什么呢?
或许是呈现一种内心的慌乱与混沌,或许这便是生活的噬咬。
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桥段是关于手掌的一场戏。
那仰脸躺在床铺上的躯体,被四只男人的手掌爱抚。
那摩挲过脸孔的声响,簌簌地若一场微薄的雨。
玛丽心中的让究竟是一座塑雕还是一个影子?
而噬咬让的灵魂的蚁群又终究源自何处?
玛丽和让的母亲的那一场谈话,使我隐约摸索到些许让生前的蛛丝马迹。
关于让的失踪,玛丽和让的母亲是各执己见的。
她们至终都唯有固守着自己的孤岛,才能稍许挽回一些逝去的记忆。
或而,正如小卡说的,这场谈话是一次痛苦的解谜,而谜底藏匿于大海中,虚弱无力却又发人深省。
玛丽:我想让自杀了。
让的母亲:我的儿子?
自杀?
我们家没有人会自杀。
玛丽:我只想告诉你,让精神很差。
他服药治疗…… 让的母亲:这我知道。
玛丽:你怎么知道?
让的母亲:我是他母亲。
玛丽:我是他的妻子。
让的母亲:可你没有意识到他的痛苦。
玛丽:让会向你倾诉,真让我难以置信。
让的母亲:你错了。
你低估了我们的关系。
玛丽:你饶了我吧!
如果你知道什么,就告诉我吧,我再也受不了了。
让的母亲:我认为,让不会自杀,更不会淹死。
事实很残酷,他消失了,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厌倦了,准确地说,是厌倦了你。
他需 要新的生活,重新来过。
这可以理解,对吧?
很多男人都梦想这样做。
不管怎样,你不能给他一个家。
玛丽:你应该呆在精神病收容所,不应该呆在家里。
让的母亲:你应该比我先去。
人说,《沙之下》是欧容的转型之作,相较于前三部作品(《失魂家族》《挑逗性谋杀》《干柴烈火》)而言,《沙之下》全然摒弃了荒诞之气,却呈现出一种沉涩绥远的隽永。
倘若说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洗尽铅华之作”,那欧容的《沙之下》就该是“淘炼真谛之品”。
或而,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才使欧容享誉影坛,成为法国新生代导演的中坚力量。
及后,《八美图》的诞生伴随着如潮的掌声,那部聚集了法国最顶尖的老中青三代女演员的作品,再度把欧容推向另一个高度。
PS:片中饰演玛丽的夏洛特·兰普林出生在英国,从小便游历欧洲各国。
自1966年由T型台跃上大银幕以来,她已经给观众留下了一系列不寻常的角色。
其中包括伍迪·艾伦向费里尼致敬的影片《星尘往事》中自毁的女明星、《夜间守门人》里性格扭曲的集中营幸存者、大岛渚怪异的喜剧片《马克斯,我的爱》中发展出人猿恋的外交官之妻。
《砂之谜》中Charlotte Rampling嘴角的皱纹都那么有魅力,真让人感叹越老越性感,这是法国人独有的气质,在经过岁月历练之后的沉静和优雅,在5、60岁后依然纤瘦颀长,依然穿了高跟鞋一深一浅踩响人生余下的年华。
那个丈夫究竟失踪了吗,或许我们都像剧中女主角一样,都半信半疑,都无所适从,他失踪前有个镜头很耐人寻味,他掀开一块石头,下面无数蚂蚁来回奔忙,他意味深长的表情是否暗示着影片决不会将其失踪作一般处理?
起初我单纯地以为影片将重点落在她怀念丈夫上(那无处不在的影子像空气一样难以避让,她和另一个男人做爱时,明明看见他在门口,于是她微笑了她流泪了,于是她再难掩饰自己真实的心情,她不能欺骗自己非要委屈跟别人在一起,有关这些细节的描写很感人很动人很女人),其实更深的内容是在她解读他身后的故事,失眠、药方、婆媳间针锋相对的质问,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也和她一样不得不怀疑其单纯性,最后在海滩上奔向背影的镜头告诉我们,她永远奔不到了,她分明已错过。
大屏幕的那个笔记本键盘进水了,于是就跑到学校图书馆视听室去看。
一个人对着久违的大电视,蜷在沙发里。
本来觉得欧容是戳不到我的,最多唏嘘罢了,但实在是没想到这部片子固然没有带入感元素,但还是看得很销魂。
我大概从marie回家开始幻觉那个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滚,一直滚到她最后趴在沙滩上哭,我反而哭不出来了。
对这个片子我实在没办法头头是道搞什么心理分析,只能说上一次哭成这样是安哲洛普罗斯的养蜂人,而且当时1/3眼泪是给垂暮的marcello的。
rampling真乃演技天人。
我本来以为她只是擅长演绎邪气冲天的贵妇,没想到中年女知识分子也是手到擒来。
怪不得评论说这是她演技最出色的一次(如果之前的更多是本色演出的话)。
模范啊,的确不愧为模范啊!
如果我40岁的时候有她的一半气势,那真的没有白活了。
另说几句题外话,不晓得豆瓣上rampling的fans多不多。
想见她的话可以夏天去Horn附近的一个镇子,她在那有套避暑的别墅,偶尔会去。
那镇上有家悬崖上的餐馆,该餐馆的罂粟冰淇淋堪称一绝,可以一边堕落一边俯视东欧平原大好河山,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不要太有成就感。
以上
又一部内心与现实互相冲突的爱情电影。
与其说这是一部突出描写女人内心的故事,还不如解释为通过细腻描写女人的内心从而展现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更为人性化。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我与爱人之间的承诺,更加加深意识到人类的爱情脆弱与坚强完全取决于爱情的本身。
一切情欲上的或其他外在的附加物都不可能左右爱情。
当你的爱人消失或死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感情出现了根本的需求,通过外人来填补这份需求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当你的需求在被一点一点的填补之中时你才会发现,这份需求并非那么简单,原来只有你的爱人才是真正的爱情填补者。
法国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细腻的描写现实之中的真实与情感上的理想化,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法国这个浪漫国度的浪漫心理。
经常能看到一些作品里的人们对自己已死去的爱人坚贞不逾,但是及少有这部作品里的女人那样,从始至终的感受爱人的存在。
并在现实之中的事实面前也没有妥协。
感情上的触动不是有如死后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般平面,而是超越现实的多唯立体化存在。
说弗朗索瓦·欧容是一个很懂女人的导演,从《失魂家族》《沙之下》到《八美图》,欧容的女主角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栩栩如生。
《沙之下》,讲一个丈夫失踪后女人开始自我欺骗的故事。
一对中年男女,交替着驾车,来到一座乡间小屋度假。
清扫房间、壁炉生火、吃晚饭睡觉。
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平淡的对白,记录式的画面,勾勒出一个乏味的家庭。
如果说欧容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戏剧性”,那么这就是其中最平淡的一部。
只是对“丈夫失踪”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从影片里仔细寻找蛛丝马迹,直到女人一觉从沙滩上醒来,发现丈夫失了踪迹。
从乡间小屋转换到朋友聚会,原来是朋友给她介绍新的男人认识。
那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此刻与朋友相谈甚欢,你惊讶于她的美丽,一时间也忘记了寻找失踪丈夫的事。
导演谨慎地给出故事背景信息。
这个丈夫失了踪的美丽女人,在大学里教授英国文学,关心自己的容颜,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游泳锻炼身体。
每晚回到家里,都与丈夫谈论今天的际遇。
你会怀疑这是回忆。
饰演她的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凭藉此片获得凯撒、伦敦影评人协会、欧洲等各大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名传说中风华绝代的女人,绝对是“第二眼美女”。
单凭海报上,她那下垂的双眼和缩进的下唇,会让你怀疑媒体的诚意。
她与朋友聚会,穿着黑色礼服,头发盘起来,高挑的身材细长的脖子,第一次让人惊艳。
第二次,她穿着新买的红色裙子,倒卧在白色床单上,开始幻想两个男人同时爱抚她。
倒置的镜头,对比的色彩,四只男人的粗燥的手抚摸着她那光滑白皙的脸。
再次的惊艳。
直到她睁开双眼,停止自慰,两双男人的手慢慢褪去。
她回到了真实,但并不快乐。
打破她自我欺骗的,是从海里捞上来的一具男尸。
官方认定这就是她的丈夫,她否定。
然后坐在丈夫失踪的那片沙滩上,第一次哭泣。
手掌紧紧捏着一把一把的沙子,想要得到些依靠。
突然,她看到远方一个体型极似丈夫的男人,她朝他跑去。
镜头固定在她先前坐下的位置,一串歪斜的脚印,一个影子朝着另一个影子奔去。
我们只能像看天上的星星一样,凭藉大小来判断它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高潮。
丈夫为什么离开了她?
是生是死?
最后她有没有见到沙滩上那个男人?
真实就像她手掌里紧紧捏住的沙子。
从影片想到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对别的那一方有一万个不可宣之于口的理由,而且都是自己严肃分析定义之后下得对这一段亲密关系最后的判决,所以可以走得干净利索,是不留风的痕迹。
影片展示的是一种留下的人的结果(大多数人的深夜惶恐,自我否定),是被抛弃(暂且就说是抛弃,如果是意外导演何必要演这样一个故事)的人自恰下去的理由,如果不疯已经是平稳地治愈了。
相信很多人都被抛弃过,很多时候被恋人抛弃是没有理由的,或者它不会给你理由,那还剩下什么呢?
不是回忆,不是眷恋,是未来的时间!
这宝贵的时间是唯一可以治愈伤口的利器。
离开的人无声无息走掉,之前没有一丝要沟通的迹象,甚至相处多年在离别之后会发现对方是一个陌生人。
那么相处中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时常灵魂拷问自己让别人忍那么久最后一句理由没有一走了之,是谁有病?
是谁混账?
在这种时候只有被留下一方坚强一点,即便抱歉也是走掉的人错在多,错在没有早点离开,错在还要假式的隐瞒,忍耐,错在忍耐的悲哀和不敢理直气壮地道别。
被留下的人也许是一个不自知逼人到逃跑的巫婆,也许是一个被厌弃的装模作样的人。
但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足够善良请一定要给自己打气,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前方还有光明未来,芳草天涯都在。
《沙之下》中的幻想,对话,不解是一个哲学表达方式,艺术电影探究人,探索物质能量守恒,探求宇宙无解。
关于中年人的爱情,有些克制、沉重,死亡的真相永远停留在离开的那刻,海浪冲刷着记忆,悲伤的沙土从指尖流逝让在波涛的海浪中消失,而自杀还是溺水车成了一个谜。
妻子玛丽是英国文学的教授,她回到城市生活依旧如续,教书、购物、健身、约会,平静的外表下似乎一切从未发生,回到家,她的丈夫还在(然而这仅仅是幻想)。
当死亡的消息还未降临,让的尸体还未打捞起,悲伤也被按了暂停键。
情绪慢慢的才显现出来,她对学生说从未去过那片海滩,告诉丈夫正在发生的一切,购物时也会为丈夫买领带,她的生活在真实与幻想中交织,她的愧疚不露声色,穿着红色衬裙的欲望太过美好,苍老褶皱的手指抚摸着她的脸庞,所有岁月的痕迹都消失殆尽。
婚姻平静如水般的生活随着让的消失慢慢退去,那些压抑的、克制的、平淡的日子像断了的弦般开始松弛。
关于丈夫的一切都停留在了度假前,她去辨识未支付的账单日期,去翻阅丈夫的书桌,查询药物的信息,死亡的真相在慢慢逼近,而对于丈夫的痛苦她一无所知。
即使她重新开始生活,曾经的习惯还在,闹钟铃响、黄油吐司,平淡的生活依旧是记忆。
当玛丽从幻梦中苏醒过来,无法抑制的悲伤显露在她苍老的脸庞,哪怕她试着去逃避,哪怕真的只是失踪也比死亡好一些。
海边的另一端,站着和让相似的男人,她向他跑过去,是他不是他,玛丽都应该开始正视这段婚姻,去理解丈夫的痛苦,去释放内心的压抑,而掩埋在沙土之下的真相也变得不重要了。
无论是“沙之下”还是“枕边谜”,名字好像都挺能说明电影主题的。
人类真是奇怪的生物,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身边人在想什么,即使我们同床共枕,即使外人眼中或自己心中,我们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对于玛丽来说,丈夫究竟是爱他而选择病终前自杀,还是不爱他故意制造意外离开,亦或是这真的只是一场单纯的意外……这些答案,都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沙之下”,成了解不开的疑团,也许也成了她心中过不去的坎。
倒数第二部Ozon的片子了,也是觉得奇怪,这部的性&情如此之寡淡,为啥国内没有引进?
开始的一长幕,是男女主一起趁着假期去郊外的农庄度假,开篇两个交替开车、在休息站的休息以及两个人互相要求对方做啥时,即已看出夫妻共度几十年后的貌合神离,按道理,如果是25年的夫妻,到了后更多的应该两个人的互动,而不是总是单一视角镜头,Ozon在情绪表达上的镜头运用还是非常精准的。
然后第二天一起去野沙滩,迪隆想去游泳,一去不复返,兰普林刚刚开始还以为没有什么,但是真得猜到了些许后,她才急迫地去开车求救,求救的时候并没有疯狂的哭泣,而只是掩面悲伤,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此刻地她一定想的是,我现在该如何?
该怎么办?
未来怎么办?
这和后面几个在她度假屋的镜头亦可廖表,失踪的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她启程回到城里,开始继续生活。
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的开始便是女主兰普林以一个贵妇的姿态在朋友聚会,在述说着和丈夫的过往,以致于好友都插话希望她不要陷入回忆,但是她还是假装没事儿,直到回到家,好像感受丈夫还在,像《致不灭的你》中的大段自言自语,当然Ozon也是把丈夫拍了出来,以保持他历来悬疑风以及拍摄虚实结合的延续。
女主始终在排斥丈夫的失踪,在排斥当时的在场见证人,在排斥接听丈夫失踪的电话等等,直到突然有一天,接受心理治疗的她发现丈夫曾来过,这似乎有可能的自杀又成为击破她的幻想和她对她自己过往的置疑,这份置疑如果不解开,她的人生就完了,抱着这份置疑,她开始搜寻真相,开启了第三幕。
第三幕一路都在追寻真相,与丈夫亲近的人,失踪海滩打捞上来的尸体的辨认,各种麻弊自己,可是当要接近真相的时候,她又用概率学里我们所谓的1%的概率 去满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得以逃避,于是真相永远不会再存在,只是一片虚无。
最后一个长镜头是真的美,兰普林看到海滩边上一个穿着衣服很像她老公的人,她跌跌撞撞地向他跑去,远远地,那种令人姗然泪下的不顾一切,不仅为了寻找她的老公,也为了寻找她内心真正的安宁,因为她一直完美,从来没有不完美过,老公只要还活着并回到身边,那份完美便是永存,但是这份执念依然在最后的长镜头里那么的动人!
传统作品会让主人公在伤口上绽出一朵花来,[沙之下]则不然。欧荣这部unheimlich的心理剧认为失去带来的空白永远无法愈合,只能被不断反复地加工。用幻想来填空有如握紧一拳的沙子,终究是要流尽的。他勇敢而先见地拒绝给出closure,但却也没能把这个故事变成一部寓言,这场旅程最终尴尬地回到了起点。
当你不再拒绝伤痛,你便已经开始治疗心灵。
#LFF3# 花了三天左右看完,前两天内容枯燥,再加上重音,字幕漏翻,体验很不好,第三天从母亲会面开始起,逐渐开始惊艳,婚姻中,你真的了解对方吗?不妨拨开这时间蒙上的沙尘看看真相。
生日快乐。
what under the sand is our love ,life and loney.forever.
http://www.56.com/u79/v_NTE3NDYyNjg.html
故事之外的部分还是单薄了一些,导致中间部分的神经质桥段离我太远了。像是观赏一种奇观,不能够共情。兰普林阿姨的表演固然精彩。
说老实话,德语的真没怎么看懂,不过是OZON的电影么~
阿姨很强大,在不同片子里看过她,英法意德都能很牛逼地演。片中出现了VW的the waves
大部分评论都认为玛丽的丈夫是因为生活平淡而逃避或者自杀的。但这样的根据恐怕我只能找到两个,一个是片子开始时虽然玛丽有引诱,但她丈夫依旧没有跟她做爱,一个是她奶奶直接说他不会自杀,只是逃避玛丽。
本以为不会被这个故事打动,可是最后夏洛特兰普林在得知一切之后,围巾翻飞着奔向丈夫的时候,我感动了。和《蓝》类似的故事,女主却有了不一样的选择,一个选择自我救赎,一个选择自我沉沦,很难说两种爱或是选择哪个更深情。仅本片而言,女主固执而毫无保留奔向一个幻影的时候,你很难说这不是伟大的爱情。结局点睛之笔。
3.5 如果讓于少女演女主角,目測眼神對上小鮮肉時劇情走向就會變成鋼琴教師而不是現在的法版幻之光。其實感覺和Personal Shopper很像,只不過小K是極度焦慮的神經質,蘭普林則是表面冷靜的神經質,都是依賴演員的臉孔來撐起電影,但Assayas比歐容老練在於他混合了類型片的懸疑,而那時候的歐容則是乖學生模仿大師拍悶片。亮點是念Woolf遺書那段,除此以外真的很平淡⋯⋯不過歐容的優點在於技術很穩定,雖然未發掘到自己的風格, 不過之後的8美圖和游泳池簡直進步神速,難怪空降主競賽
伍尔夫海浪席卷过的生活,早就长满重重波澜。不仅是窥见温和丈夫内心的厌离,更是倔出自己心底深深的欲望。一对活在沙之上忠诚相守的夫妻。兰普林有一双世界上最深邃的眼睛。
俄国双语配音太影响观影体验,几乎是面无表情看完,幸好结尾没有对白,否则海浪的声音就要被俄语吞没了,有机会的话重新看一遍吧。
7.0/10 欧容对“不可预测的美学、叙事和制作选择”在其作品中进行的实验,巧妙处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并模糊了二者间的界限。但镜头太散,观众并非是被吸引,而是感到枯燥。流动性情节和开放性结局,为整部电影增添不少模棱两可的特性,但却使电影的制作意义含糊不明,而整部影片又是在这种模棱两可中探寻不断发展的自我和身份观念,所以到头来更加“模棱两可”。在《沙之下》中,德勒兹的“水晶-影像”通过镜像的多方面图像传达,“镜像反射真实和非真实,主观和客观的交换,多重视点,真实和虚幻的交错,以及内在/主观和外在/客观的对比”,不过仅有显示却并不显著
很多年前看的,当时只觉得各种好,现在想却怎么也不起来了,过些日子再找碟出来复习一下。
兰普林的表演细流暗涌,令人信服。我一直相信,电影和文学一样,最大魅力来源于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这一点《沙之下》做到了,可是不够。结尾,女主向浪边的人影跑过去,海风凛冽,围巾翻飞,然而我们看不见她的到达。没有到达。
当你发现自己根本不了解本以为最亲密的人,当对方不发一言,骤然离去,永远离开自己的生活,忽视和逃避成了一种本能,那是不用直面痛苦的最后港湾。而真相终于赤裸裸摆在眼前,自我欺骗再也无法继续,一切该走向何方?眼泪过后不一定是全新的人生篇章,也可能是永远留在过去。
看完简介期望太高 电影的走向仿佛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但整体而言还可以 3.5
奥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