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这部片的介绍是一年之前在北京的出租车上,主持人对冯巩自导自演的影片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与期待,我想是因为同为北方人的归属感吧。
一年之后偶然听到电影频道的介绍,忍不住找来看。
它一如冯巩从前的片子,小人物小故事,在生活中抖包袱,苦中作乐,笑中带泪。
虽然故事里依然有许多不太合逻辑的细节,虽然镜头的运用也并不纯熟,虽然很多演员操着满口不像天津话的天津话,可它还是一部贴心的生活片。
普通平民的生活与感情,善良与自私的冲突,感情与现实的矛盾,看起来都那么实在真切。
徐帆的表演过于夸张,但是很生动,刘孜的发挥空间不大,但并没有太多缺陷。
小叮当终于返璞归真,没有延续电视剧里古装少侠的古灵精怪,做了一回贴近自己的顽皮孩子。
冯巩在影片里永远都是老好人的面样子,不会让人失望,也不会带来惊喜,只是跟春晚屏幕上张扬充满精气神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的他有所不同。
这也是一种平衡么?
里面竟然又有张嘉译,张嘉译笑起来好看。
我之前一直想用来消遣的就是这种轻喜剧,不用动脑子,还搞笑。
这几天看了好几部,演员也就是这几个人。
之前看冯巩的《谁说我不在乎》还有《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都很好玩儿。
昨天看了个《没事偷着乐》,之前看过电视剧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北京生活,电影版也挺好看的,也都是些角儿。
电影是天津生活,我喜欢天津话,而且发现冯巩的电影都是方言的,中午看了个《埋伏》,里面竟然有张嘉译,那时候还叫张小童,现在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里面还有他,哈哈。
我发现我现在好像不是很喜欢唐山话,之前新鲜,现在腻了,觉得土。
幸好陈道明在《唐山大地震》里说的普通话。
(看到后面提到火烧,难道是保定话?
)也很喜欢这种片子里面的配乐,之前的片子也是,我也不知道是快板什么的,看到一评论里说是西河大鼓,确实很好听,时代感~冯巩确实很适合演这种小市民,不需要英雄式人物,就很普通很平常的生活,《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也是这种感觉,回想起刚才电影里有个镜头,家属院进出门口有铁栅栏,自行车要扶着立起来进出,哈哈,太生活了,我喜欢,刚才突然回想起在北京的某个周末,一个人骑车回来在798晃荡,一闪念。
小时候我喜欢听牛群冯巩的相声,百听不厌,我家好似有一套磁带(那个时候不兴盗版。
)上个学期我们寝室人一起晚上睡觉前听收音机正好了是牛群冯巩专辑,“不吃鸭梨儿我就想吃两条小金鱼儿”无敌了!
这几天他们不怎么合作了我有点失落感觉没相声好听了。
这个电影我老早就想看了,冯巩拍过的电影我好似一部不落的都看了,没有一部令我失望的。
冯巩十分适合演这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角色,没钱,没权,但是正直,善良,同时又都有一个好女人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这部片子里他是骑三轮的,没事偷着乐是暖瓶厂的,他一穿着大白汗衫出来,苦着脸看他的女人或者他的孩子我心里就难受。
这些年来冯巩一直很低调,没有趁热跟一帮supastar们拍不搞笑的情景喜剧,但是每出一部电影必是精品。
牛群出去当县长的时候他一直等着牛群,牛群回来的时候他毫无意见的重新接受牛群。
冯巩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
电影以中年出租车司机寻找对象为故事的主线,小市民的生活图景以较缓慢的速度展开,就如同冯巩脚下那吱呀吱呀地运走着的三轮。
好男人,工厂旧事,与新女友喝酒,把路边倒地的女子送往医院,结婚时的三轮车队,为整个电影塑造了一种“老清新”的氛围。
如同现在的“小清新”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安排如出一辙一般,这种老电影也是由冯导精心拼凑的产物,离不开一个“巧”字。
影片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人物形象的自我矛盾。
电影中力图表现着个主人公温和憨厚善良的性格,但冯巩却始终对几位女友隐瞒自己有一个孩子,还当着儿子的面说这是他舅舅家中的孩子。
他并不“心急”群盘托出,因为他还有心机。
他与那位做衣服的女工交往的已经很深入,却还不告诉她,莫不是想先结婚再说?
尽管如此,把这部片子放到现在看,还是能引起人的一些怀旧情绪的,如果你只是看它的话。
他的镜头运用,还是自然的。
逻辑,还是大体合理的。
这部电影的标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深入骨髓,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而作为一个观众,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中丰富的情节、独特的主题和温暖的基调所吸引。
情节是电影的骨架。
在这部作品中,情节设计巧妙,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
它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成长和接纳的故事,让人在观看过程中,既感到心情的起伏,又不失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正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主题和基调是电影的灵魂。
这部电影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主题,基调温暖,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选择和决定,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这种真实,让人感同身受,也让人深思。
表演和角色是电影的肉体。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生动,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人物的魅力和深度。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线,这些故事被演员们很好地诠释出来,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经历。
方向、配乐、电影摄影、制作设计、特效等是电影的装饰。
这部电影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导演的指导精准有力,配乐的插入恰到好处,电影摄影的画面精美绝伦,制作设计的细节丰富,特效的使用也十分得当。
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在强调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时,我想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温馨、感动和振奋。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也让我看到了爱的力量和成长的价值。
它让我感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和成长。
这种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温暖而深刻的人性剧。
它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主题,通过各种元素和手法,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和成长等主题。
它让我感到温馨、感动和振奋,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激。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和思考的电影。
最近有一本小津安二郎的书很火,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论风格,这部片和小津是有点搭边的,都是在写平淡的生活。
自然在水平上是无法跟小津比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缺乏艺术性,不只剧情中没有,连镜头也没有,都是平淡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是表面的,也是深层次的。
表面是它选取的题材就是平淡的生活中的一面,深层次是它的内涵也是平淡的,没有深刻的地方。
不过作为喜剧片来看,也没有必要要求它做得有多么深刻。
喜剧片第一要务是好笑,导演是小品相声表演界的多年老手,自然懂得如何引发笑点,电影中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得出是导演的刻意搞笑之作。
而这也是它的,可以说是缺点吧,太明显了。
你看美国的伍迪艾伦,同样拍喜剧片,搞笑片,但就是能够拍得深刻,让人也笑得深刻。
毕竟修养不同,经历不同,很难要求冯巩也拍出这种片,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也应该是最后一部了。
看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片子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刘好(冯巩饰)身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巩真实太搞笑了,表情极其丰富,而且里面的配音都是河北保定那一带的口音,特搞!
那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
刘好与刘小好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时改变着整部乐曲行进的节奏。
当“爸爸”两个字从小好嘴里喊出的时候,不但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真善美画上了有力的注脚,让人的心灵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真诚、温情又不乏轻松幽默,影片以轻喜剧的表现方式,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与思考。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尤其是徐帆在里面演的角色挺另类的!
她戴着头套,点上痦子,给自己设计了一副市井小女子的样子,大大改变了以往漂亮、端庄的形象,还在片中充分展现了她的喜剧天赋。
嘿嘿!
本片有一个设定令我从小困惑不已,始终意难平。
那就是明明是前妻婚前被人强暴与别人生下的野种,为什么同时见了大小好的人都脱口而出“这外甥长得可真像舅舅”。
能有多像?
朝夕相处就能长得像吗?
还是母亲怀着他期间跟刘好发生关系,小好的基因就能受到影响?
这些推测有科学依据吗?
小时候我曾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刘好同志。
贺文兰既然说不出强暴他的是谁,那么会不会就是刘好本人,但他必须一辈子死死咬住这个秘密,拒不承认自己的亲生儿子?
我不愿意这样辱没一个本质善良宽厚、只是性格有些懦弱油滑的好人。
所以费了好大的工夫用脑补来替冯巩填这个坑。
我的脑补,很可能就是冯巩导演为了补偿刘好这样一个好人,不便明说,却又执着地用“长得真像舅舅”这样的台词去暗示的情节。
贺文兰确实是被野狼或者其他坏人强奸,但并未怀孕,只是验孕棒失效或妇科问题造成的误断(那个年代她很可能不敢去医院查)。
她太急于找刘好当这个接盘侠,所以二人几乎是闪婚,然后很快真的怀上了刘好的孩子。
当时生活条件差,刘小好可能是早产。
所以刘好才笃定这孩子不是他的。
这么一想,心里舒服多了。
刘好这个人物,看似桃花运不断,实际只是因为“人好、老实”而不断地被不检点的坏女人和命不好的好女人选来当“接盘侠”罢了。
虽然我从不认可这个词,但为了大多数男同胞好理解,暂时借用一下。
万年接盘侠刘好,终于遇到一个跟他一样善良本分勤劳朴实、且条件跟他差不多相配的女人。
贺文兰人品低劣配不上她,杨倩精明世故对生活规划十分明确,老实说他可配不上,也难怪杨倩打他。
天下的确多的是称得上善良本分,却偏偏让你恨铁不成钢的男人。
正如天下的确多的是功成名就衣冠楚楚却败絮其中衣冠禽兽的男人。
可气就可气在,衣冠禽兽的女儿本就享有更多资源还学习那么优秀,本就与爷爷姐姐相依为命的可怜小子却贪玩闯祸不为老师所喜。
这片子可以说十分写实了。
结局也许是善有善报大团圆,显得有些童话,但每一个过程的细节里都藏着笑中带泪的酸楚。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本片,多次重看。
许多人控诉主人公的懦弱使本片传递了不好的价值观。
事实上,有几个平凡的小老百姓,有胆子在黑社会面前为了正义亮出拳头呢?
别的不说,现在还有骑着声闻十里的大摩托招摇过市的小青年,而你只是个骑共享单车挤地铁的普通上班族,如果不是别无选择,你愿意跟这种人起冲突么?
还不是指望国家扫黑除恶,替你伸张正义?
野狼最后还是被公安抓了,这样设定是最符合实际的。
刘好虽然明知不敌没胆还手,但至少,他在明知可能会被责难的情况下,毅然天天护送心仪却没勇气表白的女人上下班,硬着头皮扛下那些打,才换来抱得美人归(虽然他遇人不淑)。
扪心自问,换做是我,想要有这样的勇气,除非我真的很爱这个女人。
许多人的心态其实跟郭冬临演的那位差不多——大家都一样怂,凭什么接盘侠都挑他不挑我?
嗯,这也就是刘好的过人之处——如果你安于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愿意在知足常乐中获得小确幸,那么他会是个非常安心的选择。
偏偏,女人的野心说大不大,不过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说小也不小,想要白首不相离就得人能靠得住、日子有奔头,二者不可缺其一。
如果你觉得生活没意思,人生到处都是黑暗,不如来看看这部电影。
特别记得刘好在三轮车后面打的标语“只比大奔少个轮”。
看似很逗的一句话,涵盖了多少的人生意义。
不可能每个人都开大奔,开宝马。
可是每个人都可以把生活看成是很美的事。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拥有的东西总觉得不够,为什么有些人活得不快乐,明明衣食无忧,明明自己的生活让别人羡慕,却一手把自己的生活毁掉——为了满足那无止境的欲望。
一个善良的人,总是让人感动。
刘好真的是个好人。
把自己妻子和别人生的儿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妻子跟别人跑了默默吞声;被一个势利的女人诬陷仍然没有反抗;自己掏腰包给一个陌生的姑娘看病……这样的好人如今估计已经绝了种,能把不富裕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很少很少了。
包括我自己,也丢了那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个世界,太现实,太物质。
不过,就算世界再肮脏,也要相信没有什么不可以!
没牙也能吃豆腐,没钱也能活得开心。
2004年拍摄,2005年上映,由冯巩自编自导自演的都市文艺叙事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记录了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电影中各个角色全部采用保定话,从中可领略地道的保定方言,取景拍摄地也为保定,观影过程中我拍了一些照片,并做了一些取景地等的标注,附在了下面的短视频中,因为拍摄时间在18年前,好多电影中出现的地方我也傻傻分不清楚,老保定人看了应该能分辨出大部分地方。
电影采用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三蹦子驾驶员刘好经历的生活种种,他当过工人,经历过下岗,救助过路人,垫付过医药费,多次相亲,经常被班主任传唤,有一个从未叫过爸爸的非亲生儿子……他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心肠软。
影片情节平淡而深刻,它让我思索何为生活?
说到底无非就是这些柴米油盐,琐琐碎碎,无论何时都要乐观而积极,饭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还有就是,好人终有好报。
http://www.bighead.cn/?p=123
1.保定话。2.冯巩和徐帆的准床戏。 两个亮点足够了。
冯巩 being 冯巩n好人 being 好人
电视上看的
爱情都得慢慢来
恶心的徐帆
那时候的人也是单纯………
给刘孜点分吧
保定话
老实人会获得白净纯洁的仙女作为奖励,中年女人就是又精明又市侩又充满了欲望。还能不能有点别的了。
看这片子的时候还很naive,不知道平淡才是真
挺有意思的~~
...CV6看的,不是故意的
只比大奔少一个轮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正能满满三观闪耀之下隐藏一道不大不小的观念颠覆:刘小好小哥俩见天泡吧上课犯困,原以为是调皮捣蛋待导正的儿教思路,谁曾想完全没耽误仗义执言勇敢揭露骗色渣男,女同学的爸!网吧门卫李琦说看长相已过成年本意唯利是图睁眼瞎话,可在生活洞悉和正义心智上他俩还真就过了十八!……演职员表中艺术总监:黄建新。话说名导在这种自演型喜剧明星偶尔挂导的作品中担任艺术总监或监制,基本可以判定实际履行导演职能,当然必须限定在专业艺术范畴,选材和主题导向上还是要配合服从冯巩。换成黄建新自己来导,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位知识分子。
初中同桌很喜欢里面的梗,老唱葡萄树、后仨字儿
后仨字儿~
一般的,还是可以看
记得一个镜头,刘孜被一阵风吹倒:)
又是底层生活+方言+老好人
刘小好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