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还是挺好看的,关键是导演和剪辑师很有品味,但是女主角总是很出戏,怎么说呢,她一出现,总给人一种身处抗战雷剧的感觉。
无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荡漾荡漾到你的身旁你可曾听到声响你的影子闪进了我的心房你的言语你的思想也时常教人神往我总是那样盼望盼望有一个晚上倾诉着我的衷肠从今后就莫再彷徨无限柔情像春水一般荡漾荡漾到你的身旁你可曾听到声响你的影子闪进了我的心房你的言语你的思想也时常教人神往我总是那样盼望盼望有一个晚上倾诉着我的衷肠从今后就莫再彷徨
为抗日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不怕牺牲、顾全大局,明镜、黎叔等一系列我党地下工作者的形象,没有摆脱以往抗战剧的窠臼。
但是抗战精神,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得到极大的彰显,令人敬仰和难忘。
集中共、重庆、汪伪政权要员身份于一体的明楼,是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
其实,从《箭在弦上》的荣石,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充满爱国元素、做事沉稳、干净利索的青年人。
在这两部片子里,都反映着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其实也是贯穿于14年民族抗战中。
电视剧只是把这种精神通过几个人,在短短的几十集节目中体现出来。
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更是这种信念。
明台是一个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绑架而成为一个军统干将。
明台的作风凌厉、果断,遇事不慌,让我喜欢。
王天风的戏尽管不是太多,但是一个有着强大的信念,忠于信仰、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领袖的军人形象,令人难忘。
而这种信念,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是非常需要的。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伪装者》这部片子的成功,除了几个正面角色的成功外,更在于没有刻意的贬低对手。
日方特务南田洋子等角色,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自己工作的一丝不苟,工作水平之高,让我感觉敬畏之余,更想到抗战的不易,抗战胜利来之不易。
当然,站在和平年代,更应该明白“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个道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伪装者》一部电视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风雨历程,展示了在强大的抗战信念支撑下,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克服种种困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
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除了落泪、敬仰、反思外,更需要面对现实,奋起有为,将我们国家建设的更强大,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回忆《伪装者》,总会觉得有个幽灵忽隐忽见。
他自然不是徘徊在上海滩的共产主义,他是从第八集消失后,要到第二十九集再出现的王天风。
以全部的集数推算,他差不多只出现了四分之一。
但就是这寥寥的四分之一,让我看见了很多久违的东西。
久违的国民党军统,这个军统在所有人都变成了共产党后依然还是军统。
但他还是那么爱国,那么铮铮铁骨。
但我还是要这里半遮半掩地用一个但是。
久违的人戏不分,随着这个桀骜不驯的军统第一疯子,穿梭于抗日烽火,穿梭于青天之上幽冥之下(这个难度有一点的),穿梭于到底是因为这个角色有魅力,还是诠释这个角色的演员本身呢?
在分析那些台词之前,还是要说一段并非是他自己的台词: 【我没有你这样的老师!
我的老师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他更不会是卖国贼!
我的老师是王天风,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
】 王天风是铮铮铁骨的汉子。
所以,再一次,让我们开始举杯而敬:这铁骨铮铮。
撷取的台词共分六集十段。
再次感谢整理者新浪微博用户@既望冬。
第一集-第八集 暗红尘霎时雪亮 王天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大概很多人都会文质彬彬地说:反常。
他甚至以此作为名片来自我介绍:【我看上去是不是很反常【”。
但是在这种自嘲背后,却马上抛出了猝不及防的悲伤:【每一个抗日的将士,都有家人。
】山河变色,生灵涂炭,很多人依旧如常,如常地逆来顺受,如常地趋炎附势。
在种种如常之中,总要有人变得如此不同寻常,此时的反常是痛心疾首,此时的反常是不屈不挠,此时的反常经扮演者刘奕君平静地徐徐道来,我们可以看见他的眼睛里有着那铁骨在幽幽发光。
就是这样的人,才会说出:【无情,只有无情,才能坚不可摧。
】。
的确很难,的确知道那种软肋会一直隐隐作祟,但也恰恰因为如此,这种痛苦才能变成最好的清新剂,最好的帮凶, 如此反常,如此无情,王天风从人群中孤独地逆流而上。
但这种反常,这种无情会在某些时刻轰然倒塌:【你是立了功,可你知道不知道,你这功劳的背后,有多少人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制定出了周密的计划,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替你们担着死亡的风险,甚至替你们永远消失。
这是一次精密策划的刺杀行动,也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行动。
我原本不必派你这个新手去,我派一个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就可以完成。
你这次是踩着无数弟兄们的肩膀上去的,不图感恩回报也就罢了,居然敢阵前违抗军令,你有几颗脑袋?
】 所有人都只看见成功者的勋章,只有王天风执拗地指出那些背后的“有多少人”,之前所有压抑的感情这次并没有再次用“无情”捆绑起来,王天风近乎榨干了自己的所有体力和魂魄:【你有几颗脑袋?
】,因为再优秀的脑袋也没有权利搭进去“无数兄弟“的肩膀,一个都不行。
这才是正常的王天风,他知道那些人,那些肩膀意味着什么。
无情之门,瞬间碎如齑粉。
王天风用自己的心头之血重新涂红了抗日之旗,他让那沉郁的中华大地在这一刻看见了曙光。
就是他这样的老师,多情公子从此无情走入修罗之场;就是他这样的老师,那么多正常的中华儿女投入慨而慷之的“反常” 就此别后,竟然倏忽直至第二十九集。
——————————————————————————————————————— 第二十九集-第三十集 热春光一阵冰凉 【生活的不错呀。
在上海滩,看看电影,跳跳舞,还可以经营一家像模像样的面粉厂,还有什么?
你们补充一下。
知道,我为什么会来吗?
回来送死。
(咬碎棒棒糖的声音)】 如果说第八集的王天风是长剑燎天,那么再次见到这个人就是鞘破剑锈,暗哑无光。
他就像一个不合时宜的外来者,轻歌曼舞之间,舔着不属于他的棒棒糖。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刘奕君老师是和曼丽的扮演者宋秩老师反复设计,排演过这些场景的。
大象希形,大音希声。
并不仅仅是这个场景让人觉得抗日的寒风从未离开过,并非是刘奕君低沉的嗓音犹如晨钟暮鼓撞破了旖旎芬芳。
而是从这个镜头开始,这是完整的连环套,这是细致的蜘蛛网。
从长衫飘飘,到另一件长衫飘飘,这一次,送无数人去死的教官亲自登场。
这一次,他来死。
【你不是说我是疯子吗?
我这回疯给你看看。
】所有的演算到此为止,王天风就如一架精密的仪器那般开始了自毁程序。
自毁得如此有条不紊,手握滚烫的钢刀戳向自己的瞳仁,不疾不徐。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有多危险,可是谁又会在此时想到所谓的危险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了?
(轻笑)别做梦了。
(轻笑,叹气)】譬如此时的王天风默默苦笑:被捕,牺牲,这就是所谓的痛苦了吗,这就是所谓的牺牲了吗?
【抗战必胜。
抗战必胜。
】 就在两人犬牙交错的交锋中,忽然两个人说出来同样的一句话。
一句四万万人都那么想但几乎都不相信的话。
危险也好,那刀山火海,忽然却变成了世外桃源。
所以要去,所以要一往无前,所以要孤身前往,所以要千言万语,只那么四个字铺在天上: 抗战必胜。
【青出于蓝,我替补了。
】 王天风推倒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
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胜利,皆大欢喜,换了人间。
我喜欢的是走入深渊的那个瞬间,喜欢的是那种虽万人人,吾往也。
也许王天风不会遇见那个他最得意的学生,也许王天风没有机会说服另外一个伟大的人代替他去牺牲。
但他在说出这一句话的瞬间,所有的“也许”都变得都付笑谈中。
那一刻,我再也看不见刘奕君,我竟然真的会相信在那一年,有千千万万,铮铮铁骨的汉子说了一句:我替补了。
而这,也毕竟是真的。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浩淼之间,刘郎披王君之衣为抗战而遁入烈火深处,潘安不老,时人只待看杀可也。
注:题目出自新浪微博@作家张大春的微博:假鬟真送好风梳,万缕青丝出墨猪。
时人不觉潘安老,烂果收来满鹿车。
伪装者是一路追过来的,每天中午吃饭完靠墙站的功夫就是我看伪装者的时候,一 集一集追下来的感觉太紧张了,每天都好奇明天的剧情是什么样的。
明台会不会有事,汪曼春会不会看出破绽等等。
这部剧有好多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其中有一处就是大姐的死。
要知道从最一开始看我就超喜欢大姐的。
大姐当时看着是女辈,背地里赶着爷们的事。
还有就是大姐对明台的宠爱,真的是感染到我。
大姐真的很在意这个弟弟,虽然不是自己的亲弟弟,但真的是放在心尖上宠。
害怕明台在学校吃苦,大姐就去学校看明台,带明台出去吃东西。
一听到明楼打了明台,那个心疼的呦,赶紧到楼上去看看明台有没有伤到。
每次看到明台故意给大姐撒娇,就觉得好恩爱呀。
可是编剧还是给了我们一个不完美的结局,大姐的死去太出乎意料了。
真的太虐心了。
不过三兄弟救大姐的场面真心帅爆了。
赶明台走的那里,哭死我了。
三兄弟身上背负着各自的使命,在那一刻与大姐永远的分别了。
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摆布,明台尤其,这个大姐最宠的弟弟,坐上了一列可能永远回不来的火车。
大姐去世了,没有大姐的家不在是家了。
当明楼对这大姐照片说,大姐,我去上班了,妈蛋 这一句我老泪纵横啊。
仿佛一切没有变,好像大姐还在家里,在操劳着,等着他们兄弟三人晚上回家吃饭。
曼丽是个怎样的女人呢?
14岁被养父卖进妓院,不像其他电视剧里的女主女配,总能在初夜被某位少爷或真爱买下,然后过上或安定或波折的人生。
她的开始,就是那么无情的不堪。
没有侥幸,也没有爱情。
她接客、卖笑、染病、被丢在路边等死,好不容易用尽人品遇上好心的商人,却在苦尽甘来以为得到救赎的时候又被三个土匪推入了深渊。
命运对这个女人格外嫉恨,像捉住老鼠的猫一样,一次次的放过她,又抓住她,让她踏足女子最肮脏万劫不复之地,使尽脑筋折辱她,把她践踏成泥不算,还一定要让她从肉体到灵魂都屈服、堕落。
她所受的苦难,对任何女人来说都是生不如死。
但是于曼丽是不肯死的。
她绝不能无所作为的、绝望地放任仇人而自己寻死,也不肯麻木的堕落的苟活。
她用女性特有的刻毒和隐忍,将那三个破坏她的人生、伤害她的恩人的土匪屠戮。
她穿过三次红嫁衣,却没有一次是为了爱情。
她也不再奢求爱情,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
可是就是这样的她,除了那个商人,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爱和关心的她,却遇见了明台。
那个明台,英俊、正直、强大、家世过人、温暖的像太阳,是她在梦里都没敢奢想过的人 ,却对她好的令人惶恐。
他们有一个最偶像剧的开端。
女孩子在沐浴后不小心被一个帅气男人撞见,然后不打不相识。
那个男人也的确开始被她吸引,明明刚见面时自己不是因为洗澡被撞见揍他,就是在他手搭在自己肩上时掀翻他,还在舞会上为了主导权和他大打出手,不是口腹蜜剑就是冷言冷语,那个人却好像不知道记仇,下次见面还是笑得狡黠而爽朗。
他会为了当时只见过几次面的她和教官打架然后在操场罚站,会在长官训话时偷偷往她手里塞香水,傻乎乎地制定十几页的计划表要带她去旅行,培养默契,结果被长官骂个半死;顶着饭盆敲她窗口喊她去吃饭,躺在她的床上看书,夸她做的刺绣精致,还一口叫出她针法的来源。
她曾经在杀了仇人之后自首,想要了结余生。
后来为王天风所用,变成特工预备学员,可是她仍然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热情,也没有热血。
他慢慢地融化着那个冰冷的、麻木的她,让她逐渐兴起对生活的渴望。
明台是她生命中从未遇见过的阳光,那样清爽,透明,温暖,照亮了那个蹲在阴暗里的锦瑟。
她忽然感觉自己想要活下去,抛弃过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她不再是那个肮脏的妓女,杀了人的死囚犯,而就像记忆里有过的短暂光阴那样,她能够在书院里上学,做个干干净净的女孩子,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重新遇见那个笑容温暖狡黠的男孩,开始一段堂堂正正的爱情。
所以出任务时,她逃跑了,像只惶恐的兔子,泪眼朦胧地留下一句:“对不起,你让我走吧!
”就仓皇消失在烟尘里。
她甚至不敢回头看她,那个被她抛弃的生死搭档。
她以为他不会原谅她了,也不会再想看见她了。
可是当她被跟踪,即将被抓捕回去时,又是明台为她解决一切,贴在她身后耳语:你走吧,不要回头。
她回去了,这次,是出于她本人的意愿。
她一直是这样的女子,对她好的人,她可以为他而活,也为他而死。
她只想跟在明台身边,从此以后不再彷徨。
从此他们成为了彼此独一无二的生死搭档,朝夕相对,如影随形,一起训练、学习、生活,他们逐渐活成了彼此的半身。
连出任务也不再是九死一生的痛苦挣扎,而是和搭档出去放风的隐秘的欢喜。
明台改变了她的人生。
第一次,是让她重新树立起对新生活的渴望。
第二次,是让她敢于回头,去承担她的责任。
第三次,则是让她终于能够放下往事,面对过去那个不堪的自己。
他保护她,在她受惩罚时为她辩护,在出任务时做她的后盾。
他守护她,骑着飞马连滚带爬地跑回来,满身泥水的嘶吼着要救她,放弃了回家,做回前途光明的小少爷的最后机会。
他甚至可以为她去死,毫不犹豫的在自己太阳穴上扣动扳机。
当看见那个当年推她入深渊的养父时,她愤恨、痛苦、回忆像绝望的黑水一样要把她拖回深渊,所以她一定要手刃仇人,这是她寻求解脱的一贯方式。
可是当明台比她更愤怒、动作更快的拔刀冲向养父时,她的愤怒却一下子被熄灭了。
就像一个小孩子,以前她不能叫疼、不能示弱,但是现在,她是被人宠爱着、被人保护着的了!
有人会为了她的愤怒而更愤怒,会为了她的仇恨而更仇恨,她反而能够释怀了。
因为可以爱,所以宽容。
于曼丽对明台的爱来的太顺理成章了。
因为没有人可以在这样的宠爱和付出下无动于衷。
她的理智告诉她,她和明台不是一路人,根本不可能有未来。
明台其人,在惫赖任性的少爷皮囊下,裹着一把潇潇君子骨,流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少年热血,他终将坚定的走在那条正直的崇高的道路上,而她,在这条道路上可以和他并行一段时间,却注定默默死在半路上。
他们两个,不相配。
更别说,明台也没有说过喜欢她。
他看她的眼神没有情欲和痴迷,只有清澈和关切。
但是,如果不是爱,他为什么要对自己这么好?
只是因为他们是搭档?
曼丽想不明白,她也不需要明白。
她只要知道,明台对她那么好,她喜欢明台,她要回报给明台同样的好和更多的爱,他们两个是生死搭档,同生共死,会一直一直在一处,就好。
她是明台的半条命,但明台,是她的整条命啊!
属于曼丽的爱情到这里已经接近高潮,如果她是命运的女主角,那故事也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可是她不知道,她只是真正故事开启的前奏。
当真正的女主角,程锦云出现的时候,上天就毫不容情地将曾经赐给她的幸运尽数收回了。
程锦云大概是命运打造出来专门克制于曼丽的。
于曼丽面容妩媚、身姿妖娆,像一朵艳丽娇柔的红蔷薇。
程锦云就清丽端庄、大家闺秀,举手投足都优雅高贵、见之忘俗。
于曼丽身世不堪,还保留着死囚犯的身份,如浮萍一般孤苦无依。
程锦云就是名门世家出身,国外留洋归来的进步女青年,和明台门当户对。
于曼丽被人践踏如残花,进入军统后成为不能见光的女特工,明台甚至不能把她介绍给家人。
程锦云则纯洁的像一朵白莲花,早早被明台大姐认可,安排两人相亲、顺理成章的在一起。
就连立场,于曼丽是腐败的军统特工,为了任务牺牲色相,执行一些灰色任务和肮脏交易程锦云是“为了理想和人民解放事业战斗的阶级战士”,是XX党员,在后期策反了明台,成为她的俘虏。
这还不够,编剧拼命为程锦云加金手指,为她和明台的邂逅创造条件。
执行任务会遇见,在街上行走会遇见,发传单会遇见,相亲会遇见,在书房里偷文件都会遇见……不是让明台为她解围,就是明台深陷险境,明楼安排让程锦云去救援。
就算两个人都遇到危险,困在楼顶,还可以看月亮谈人生相互对视接个吻,各种刻意安排的爱情桥段在这部以谍战为主题的剧中是如此造作又突兀,当看到那个聪明绝顶的明台在永远只有一个表情的女主角面前,莫名其妙的智商下降到令人不忍直视的地步时,尴尬的让人只想快进。
但是对于曼丽来说,这些她都不在乎,她在乎的只有明台。
明台对她好,却不承认自己喜欢她。
她求而不得的那份爱情,在初次见面时就掉在了程锦云身上。
明明是她先和明台相识、相处的,出生入死、朝夕相对……但程什么也不需要做,曼丽已经一败涂地。
如果把争夺明台的爱作为一场战役,程锦云大概是那种气运之子,身边的人全是神助攻,危险的任务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踏板,明台对她一见面就产生好感,她从头到尾只需要端着高高在上的优雅女神姿态,坚定的为自己的理想前进,就可以轻易折服这个强大、聪明、坚定的男人。
而于曼丽,她在第一次见到程锦云的时候,从明台看她的眼神里就明白,自己终将慢慢失去这个男人,无可挽回。
后来的故事不需要多说,曼丽逐渐沦为背景,生死搭档有名无实,她更多是和郭副官搭档做一些准备工作,眼睁睁看着明台和程锦云越走越近。
那个曾想着要带于曼丽去维也纳旅行的明台,那个偷偷往她手里塞香水,然后被长官骂的耷拉了头却倔强不吭声的明台,那个执行任务时系着和她旗袍同色领带,和她一起转身拔枪,默契十足的明台,那个一手扛着枪一手搂着她的腰跳探戈、英俊邪气的像个小恶魔、却让她移不开视线的明台……她就这样慢慢失去他了……在除夕的时候不愿意为她放一支烟花,却会为回家路上邂逅的程锦云摘一枝梅花。
真舍不得放手啊……明台把青涩留给了曼丽,把成熟留给了程锦云。
遇见曼丽的时候,他只是个被家人宠爱的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虎头虎脑闯进了特工军校,却还秉持着自己的意气和原则,对漂亮又神秘的搭档满怀好奇和好感,又天然带着怜惜,他还不懂爱情,就将于曼丽的沉重过往背负在自己的肩上,他可以为她去死,却从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想对她好,就将这份好感归咎为同情、怜惜和友情。
曼丽成了他的责任,他的战友,他的亲密半身,却不能是爱人。
后来他遇到了他的命定女主角。
在编剧大笔一挥的玛丽苏的光环照射下,他像中了邪一样,莫名其妙爱上了那个面瘫高冷端着不知哪里来的优越感毫无特工素养双商低演技差一遭盘问就露馅一看小孩就同情心泛滥不知轻重的圣母白莲花程锦云——(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了!
我要掀桌了!
我克制了3000多字掐死女主角的冲动,但是作为台历党我很想亲自跳出来把女主献给汪处长!!!
)看着曼丽死去的那一集,听着那首《诉衷肠》的插曲,我饱含着爱的角色们都便当的热泪写下此篇长评,仅以纪念那个身姿曼妙、面容清丽的于曼丽。
于曼丽割断绳索、从城墙上倒栽下去的一幕让我哭得颤抖。
她和明台是生死搭档,为了他,既愿舍心,当然也会舍身,也会毫不犹豫地舍命。
她是超人的特工,聪明冷静、身手不凡,是明台的“一半”生命。
程锦云呢,不仅脏活累活基本没替明台干,还有利用明台之嫌。
但明台的选择始终明确。
如果说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爱情的话,那献身是表达的极致。
但极致的爱情似乎并无意义,至少自明台那里,它换来的只是愧疚。
不同于大家,我很喜欢扮演程锦云的演员,既温婉又大气。
而且,就表演而言,她从头到尾都保持控制。
她对于明台代表一种向往。
火车初遇被明台强吻,她翕动的睫毛和震惊无语,让明台看到的是一个纯洁明亮的世界。
她制造了很大混乱去拯救满崽,还没有成功。
不是她的愚蠢,而是编导在点题。
彻底改变了明台人生的老师王天风让明台时刻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相信任何人”。
而在营救战俘时,黎叔却很自然地说,“假如不相信同志、那我们连一天也活不下去”。
于曼丽曾经希望明台离开军统训练学校,自己也一再想逃开。
因为她自小就见识了肮脏和罪恶,自己也与罪恶共生。
所以她很清楚地知道军统上层和汪伪政府的勾结,也知道容忍这种勾结是一种“常规”。
而于年轻热情的明台来说,这种意料之外的黑暗几乎是灭顶之灾。
张爱玲曾经写出爱情的百转千回,我们也都知道爱情是一种不可控、不可说的情感。
有时候对爱情的选择却不完全出于爱情。
剧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奋不顾身,于曼丽的奋不顾身最彻底、也最凄惨。
她和汪曼春于明氏兄弟的意义,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她陪他共入地狱,与魔鬼作交易;她为他冲锋陷阵,搏命履险;他却不介意她有可能的牺牲色相、充当诱饵……她把全部的心、所有的爱都给了他。
但,在爱情的类别里,她的生命于他并无意义。
汪曼春之于明楼更加凄惨。
这个统治了76号、让全上海都闻风丧胆的女人,却象小女孩一样对师哥始终痴心一片。
她被师哥全盘利用、欺骗,设计、陷害,并最终死在他的枪口下。
明楼当然是爱曼春的,至少曾经。
无论起自于年轻的恋情、还是爱恨交织中她的魅力与深情。
对她,他一定是疼爱痛伤的。
但,一定要在打死她之后。
于男人的名利、家国相比,爱情是女人更大的赌局。
我想于曼丽比汪曼春要聪明得多。
她不争,她在他面前自承自己的“不洁”。
她笑着祝福他的订婚,她告诉他不必内疚。
为了他,她自断绳索,慢慢沉入死亡之谷,她最后向着他微笑,面容象山谷中的月光。
他和她拥有另一种盟约,两人都曾为彼此不惜牺牲生命。
于爱情,他负了她;但于生命,她无怨无悔。
世间有n种事物比爱情大,比如生活方式、比如选择;世间万物又以生命为最大。
而可以超出生命的,除了时间,就是记忆了。
向所有的牺牲者致敬。
和琅琊榜一样,伪装者是当下坊间议论最多的热门国产电视剧,当我决定看这个剧前,各方的朋友们曾不断安利我,这是一部编剧脑洞全开的神剧,然而,他们也不忘强调,如果想看得爽,当明台跟女主谈恋爱时,选择适当快进即可。
这部电视剧拥有一个很酷炫的框架结构,明家姐弟三人在乱世之中隐藏身份各为其主,在日占区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伪装着保护自己,为各自信仰而战斗,特别是明楼和阿城的“蝙蝠侠与罗宾”式的组合,在国产谍战剧中也是难得一见的又有颜值,又有缜密逻辑的设定,让人不忍弃剧。
然而,事实上到了明台的设定上,为了体现这个人物的改变而做出的种种情节,却显得如此苍白乏力,令人扼腕叹息。
简单梳理一下明台这一角色,他首先是一张没有鲜明立场的白纸,半推半就中进入了军统,他本有各种机会脱身,最后却因为于曼丽而选择了留下,并接受了潜回上海的特工任务,然而当他一回到上海,就开始与我党地下特工女主不断地相遇相遇再相遇(任务也就算了,相亲也能碰上),原先关系暧昧的于曼丽在编剧的安排下就此成为纯粹的革命友谊和路人甲(我党女主明明才是路人甲)。
这只是该剧走向崩溃的第一步,而从29集开始,全剧就因为编剧的无能而陷入了失控的危险境地之中。
简单地说,编剧为我们主要展现了以下一些剧情,我党地下情报小组组长通过翻找旧报纸而发现明台是自己的亲儿子,并向阿城方面摊牌;明台发现军统涉嫌走私,表达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并设法炸毁了走私线路;明台向我党情报小组组长(还不知道是亲爹)摊牌希望加入共产党;明台接受任务后主动向组员提出要跟我党联手解救日军战俘;明台以“花拳绣腿”(毛尖老师语)的方式执行任务;明台订婚。
我们光看这些剧情就能够体会到编剧在编排剧本大纲时心急火燎的状态,为了让明台向我党靠拢,编剧甚至不断地让剧中人物用对话的形式直接向观众们表达:“说不定哪天我就变成你们自己人了。
”然而,作为一个占到全剧比重大半的核心角色,明台的所谓“进步”竟然是全靠谈恋爱、认血缘、反对走私这些外部的条件变化来向观众们证明,他最后的转变具备了足够的合理性,这显然是编剧的败笔。
明台这一角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选择了“重庆政府”的立场,而这一立场的根本出发点是他的家国情怀,然后才有了大哥明楼的暗中保护、大姐明面上的主持大局的戏剧冲突。
在无法寻找到改变这一人物内心的根本点的基础上,企图所谓的发现自己人“不争气”(走私),或者说情感上的变化(跟路人甲般的我党女主谈恋爱以及血亲关系)等生造出来的旁枝末节来证明这个人物需要做出改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看明台谈恋爱或者执行任务就别扭的根本原因。
再拿他跟明家另外三个主要角色做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一漏洞。
明楼和阿城的人物是捆绑塑造的,大姐是亲近我党的红色资本家,这些人物的根本立场都是从一开始就牢牢确定的(可以将其理解成同样的家国情怀),驱动这些人物在剧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立场和符合角色本身的情感而进行的,比如大姐明镜,她既是为我党服务,又在明面上作为一个不知情的家长维系着家族的稳定和安全(比如一开始责罚、试探明楼,责罚明台等);大哥明楼是三重间谍,同时又是掌控全局者,既要满足大姐对于亲人安全感的需要,又要时刻关注和保护弟弟的人身安全。
因此,当这些人物在剧中说话、行动时,观众才会真正代入其中,因为他们的所有言行都已经被赋予了逻辑上的合理性。
再回过头来看明台,我很难理解,一个从本质上依然保持初心的热血青年,得像编剧的提线木偶一样,一开始与于曼丽暧昧不清,到了上海滩,立马就为了“政治正确”而跟我党特工谈起恋爱,甚至开始染上了精神洁癖(只有他发现走私会暴走,并丝毫不接受任何解释),并很快就表现出转变的意愿,更别提那些任务过程中浮夸的编排和诡异的逻辑了。
也许是毒蜂忘记在军校里开政治课了。
先出场的是于曼丽。
第一个镜头虽然明台“什么都看到了”,但作为观众,我什么也没看清。
接着曼丽从浴室出来,披着湿漉漉的长发,素肌胜雪。
当时我的表情和明台的一样,瞬间被她吸引了。
接着是一连串的疑问,身世、背景、个性,甚至姓名,迷雾重重。
然而故事并没有急着解答。
重庆任务,曼丽出逃。
码头送别那场戏,明台没有露脸,只是在她身后轻轻地叮嘱,送别;曼丽在感恩和负罪感中强忍泪水。
所有的节奏、台词、情绪都那么准确。
曼丽最后的回眸,又让我惊叹一次,怎么有这么好看的姑娘。
然而,曼丽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自由,与明台一同回到那个冰冷的地方。
同样的,后来当明台得知了曼丽的身世和结局,也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回家机会,选择半路折回,继续共生。
这就是生死搭档的羁绊!!!!
以上,铺垫这么充分,人物这么饱满,情感这么积累,然后编剧说这只是 “过客”。
—————————————————————————————— 那么来看看 “真爱 ”程锦云。
火车站。
明台替素不相识的锦云解围,两人算是认识了但彼此猜忌。
车厢里,明台为了不暴露身份,情急之下夺了锦云初吻。
然后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
接着亮立场,一个是我党,一个是你党。
然后!
明台就特么看上她了!
男的一个劲儿贴,女的一个劲儿“无可奉告”。
———————————————————————————————— *如果要说“一见钟情”,明台第一次见曼丽的眼神算是标准表现。
如果在高危环境下,人会自然地多分泌点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明台和曼丽有更多这样的经历。
如果相信“患难建真情”,就凭你一个女共D一次共患难?
呵呵呵。
这感觉就像:明台曼丽天天开黑,配合完美所向披靡,最后明台爱上了一个匹配的路人,而且还是对面的。
所以,明台到底为什么会对锦云一往情深?
试着分析一下。
1,相貌....一个清秀一个端庄,虽然明台眼神已给出答案。
2,身世。
曼丽被卖青楼,被包养,嫁过人,杀过人;锦云家世清白,初吻还在。
←←好像get到什么了 3,神秘感。
曼丽出场自带,但都一一揭晓;锦云对于自己的事打死也不说,听组织建议,欲拒还迎。
←←恩,又get到什么了。
这么看来,虽然要费点力,但逻辑上还是圆回来。
那么,观众为什么还是不认可呢?
再试着分析一下。
1,不如曼丽漂亮(见仁见智,但目测大部分是这么觉得的)。
2,演技太僵(还真别提什么“内心戏”,尴尬)。
3,锦云半路杀出,前戏不足。
4,31集救人质。
一个果敢杀伐,一个坍缩成全剧黑洞。
要是连看这集都能不骂一声程锦云的,你们是彼此的天使。
总结: 以上1和2,演员的锅;3和4,编剧的锅。
—————————————————————————— 如果把两个演员调换一下会是什么结果? “明台有一个端庄内敛的生死搭档,二人同窗伴读,不论文化课专业课还是大小考试形影不离感情深厚。
谁料半路杀出一位妖艳曼妙的女共D,轻轻的一个吻,让明台叛逃,加入共D,双宿双飞”。
这样难道好受点?
相信有人会说“开玩乐!
明台只是一时被狐狸精迷了眼而已”。
再说,“女共D”能长得多狐狸精啊!
因此,不管演员怎样,总之这样叙事就是又硬又伤。
剧情本身就很难让这个角色讨喜,更何况还挑了个资质平平的演员,而且还受了伤,只能拍大特写。
差点忘了还有一点!!
曼丽对明台的爱那是有目共睹。
那程锦云对明台的爱呢?
在那漫无边际空洞的眼神里...你们看到了吗?反正我替对戏的胡歌尴尬。
综上,休怪观众喊狗带。
——————————————更一波,“不选曼丽,而选程锦云”,这是角色明台的选择,<—— 我想聊的是这个。
“谁该是女一、谁该是女二”,那是编剧导演的选择,我不关心。
但之前文中出现了“女一”、“女二”的字眼导致误解,现已经改成 “过客” 和 “真爱”。
——————————————更二波,我们都能 get 理想和信仰的力量,只是想要个配得上理想和信仰的化身。
努力坚持看到了最后一集,山影还是保证了质量的,在主旋律的主题下拍出了偶像剧的味道,虽然强大的主角光环的枪战镜头让人感觉太假外,但瑕不掩瑜,故事还是讲出了些味道。
喜欢画面的调色,喜欢演员们的现场收音台词,喜欢故事里烧脑的伪装加伪装,还有那战争年代的亲情加爱情,无论正派还是反派,都演出了自己的立场,这是部有故事的电视剧,不认为胡歌的明台是男主,同样也不认为程锦云是女主,这应该是个群戏,重在情节,每个人物都是这个情节线上的环扣,缺了谁都不行,何必去分主配角。
如今的抗战剧雷剧偏多,情节浮夸,人物外挂,主旨漂浮,为剧而剧,这部剧让我看到了编剧的用心,起码我琢磨台词与情节比琢磨人物穿着打扮要多,上次看同样的剧是电视剧版《十月围城》,精致的镜头,烧脑的情节,精彩的勾心斗角,活灵活现的人物塑造,当然还有我喜欢的调色和余荫山房的美韵,原来的抗战剧可能是冲锋,牺牲和不屈不挠来吹响主旋律,赢得观众甚至带领观众树立人生观,现如今估计要加上烧脑的逻辑推理和敌我双方的势均力敌来吸引观众的收视率,这委实不是一种时代特征。
这部戏不是我第一次认识靳东这个演员,他和华妃娘娘拍的箭在弦上,我就认识了这个演员,当时是被他的声音秒杀了的,这部伪装者亦是如此,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底果然非同一般。
挺欣赏他的一句采访回答:人红是一时,不能因为红就乱接戏,戏拍好了是永久的事。
只有有阅历的男人才有这样冷静的回答吧。
谁来给我普及一下关于山影?
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富家少爷明台(胡歌饰)赴港大读书的途中,被军统高官王天风看中并绑架至军统训练班,经过艰苦特训,成为一名优秀的军统特工。
之后明台与生死搭档于曼丽(宋轶饰)前往上海,展开一系列秘密活动。
在“粉碎计划”中,明台与中共地下党成员程锦云(王乐君饰)联手,成功爆破汪伪政府运送日军高官的专列,二人在战斗中产生了感情。
之后,明台暗杀汪伪高官,刺杀日本间谍,屡立奇功。
然而明台在一次次行动中,对国民党发“国难财”的举措渐渐心灰意冷,程锦云发展他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潜伏工作者。
为了获得前方战场的最终胜利,明台与身份复杂的兄长明楼(靳东饰)兄弟同心,启动“丧钟敲响”行动,成功用虚假情报迷惑了日军,为抗战最终胜利赢得了转机。
虽然剧情神展,但为了向平台妥协也能理解,关键人物写得太好了,不分主配,有血有肉。唯一尴尬的是大家看得又燃又感动,刷了满屏的抗战必胜国泰民安壮哉我大中华,然而同时又一起刷三兄弟抗战结束一定要赶紧出国……啊,现实也是蛮唏嘘
很少看谍战片,这部片子是因为老胡才看的,三兄弟演技很赞,大姐还有其他配角演技也挺好的,最喜欢于曼丽这个角色,让人心疼,不喜欢女主角,感觉颜值和演技都差了点,整部剧总体还是挺精彩的,可惜的是烂尾了
明楼和啊诚真的很好被帅到…但明台让人很无语……对于曼丽那么好又转头喜欢程锦云…喜欢不起来这就是任性小少爷嘛
姥家看电视系列。于曼丽不是官配,差评。女角色刻画太差,差评。台词差评。服化道差评。打光差评。刘奕君和岳旸演得好。
演员对角色鲜明的塑造让本来就弱的主线更是沦为无关紧要的鸡肋,导演对张弛有度把握得真糟心,本该一波三折到最后却没一点惊艳之感,被卡司的个人光芒抢足了风头。所以,三颗星给护犊子的明家日常和有爱的配角。女主是最平面的一个角色。PS:看的时候就觉得大哥活过战争可能才是不幸,原型果然。
两星给演员演技,剧本逻辑一塌糊涂,谍战剧逻辑差真的没救了
抗战片已经被拍烂掉了,但不得不说伪装者称得上良心剧,剧情,演员,演技都是顶级的
依然逃不出偶像剧的架子,亮点是两个女主塑造的让人喜欢,没有王鸥老师看不下去。
莫名钟爱程锦云而不爱于曼丽是最致命硬伤,31集救满崽真是十分无语,当然这是官配官配官配!
请把程锦云的戏全部cut 谢谢。
谍战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看了几集越来越不想看系列
一向对做作剧,脑残剧评分都不高,此剧正好两者兼备
就这台词和剧情,实在是太侮辱我的智商
这是一部近几年难得好评的谍战剧,除程锦云稍微尴尬之外,全剧演员演技都在线。剧情设置很好,虽然有些许bug,但总体绝对是上乘之作!
很棒的谍战剧,演员演技也好,可以反复嚼的电视剧
谍战片,男女主角执行任务时动不动打情骂俏真的好吗
三个男人一台戏,三个帅哥撑起一部剧,三个智商高的帅哥演的谍战剧怎能不看
前半段还行,后半段有点开挂了
制作精良,剧情呵呵
男女主演的不行,其他配角均出彩,楼诚部分尤为出色。但作为谍战剧,剧情还是略弱,好在节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