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看电影,只有有时间都会去看,电影和一个很不错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的影片给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反映了一些真实的侧面。
同时又能放松心情。
本片不是很活跃,相对沉闷。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且通篇没有背景音乐,表现出严肃的氛围。
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侧面进行的深入的刻画。
最大的感受是观影中心态很平静,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中,冷静的想一些问题。
本片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主线围绕(金钱,生命,法律),刻画了主人公一个“普通”的法官,现实中的许多无奈,女儿出事的无奈,因为自己的狗和执法人员动口角的无奈,等等。
整个电影给人比较压抑的感觉,应该和没有音乐有关。
表现了很现实的问题。
结局还算完美,但是有些强加上去的意味!
观后可以让观众有一些回味与思考!
不知道编剧有没有被改笔,但是我觉得细节,每一次的转折,细节非常的强,高群书的他死了便有了法律可依据,签字可以母亲签一张,第二张不签没关系、可以换人签,而且还能给你看.我明天就去办狗证,我是法院的.法院的,法院的你也不能知法犯法!
每一次台词都很扎入人心!
厉害,厉害.彼此之间相互轮换责任谁来承担
即将行刑的当日,恰逢新刑法开始生效,按新法,犯人的罪不足死刑。
这是错误的,这里跟大家讲下刑法的溯及力。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的溯及力,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重点第三条)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
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为犯罪为由而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3、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修订后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
但是,如果修订后的刑法处刑较轻的,则应适用修订后的刑法,即修订后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本片中提到要重新定罪的问题,前提必须是该犯罪没有经过审判或者判决还未确定。
该片在新刑法生效日,都已经要押赴去刑场了,证明判决已经生效,不存在这个前提,所以刑法溯及力从旧兼从轻不适用于本片的情形。
旧文 2013年深圳湾艺穗节·电影+影像展 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放映焦点导演刘杰作品 ,前半部讲述法官的家庭因女儿意外死亡陷入死寂。
后半部讲富有的企业家利用钱财地位竭力想获取死刑犯的肾作移植。
影片很压抑。
导演采取慢节奏及重复场景强调角色的困境。
演员最熟悉是梅婷,黑眼圈、眼袋似乎也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法官的演员是张艺谋御用男配角倪大红,据导演介绍,这部片是他第一次担任男主。
扮演律师的居然是高群书。
导演刚从台湾赶来,他最新的影片、第一次拍的商业片《青春派》有份角逐金马奖奖项。
《透析》是他第二部作品,08年拍摄完碰上奥运,题材敏感没过审,直到09取得龙标,却没兴趣上院线了。
他很喜欢这部电影。
对于刑场叫停执行,导演回复说,他从来不对观众解读自己的作品,都有原型。
我还问导演,小偷妈妈的演员表现真实,在法庭上痛哭时还擤鼻子。
导演答复是当地找来的清洁工。
楼下餐厅忽忽吃个快餐,还要赶往百老汇影院,碰到深大郭熙志老师独自过来吃饭,很想拍张像来着。
透析什么?
第一层是治疗肾病,但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李总的肾病好了没有。
第二层是透析理性。
院长愤愤嘶吼一句,你业务都做到哪里去了,英文字幕里赫赫然“professionality”,但在此之前没人能否认:倪大红上是片子里最有professionality的。
这货是什么,现代社会里,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重,随之而来的必然慢慢要抹去人情,最大化理性。
守死法律,不得变通。
一变通,法官就是在依照非法律的观念行事,而从来没有人赋予了他这样的权力。
法律当然是这样的怪物,别说人情了,人命也不能改变它。
但最后,倪大红叫停了枪,实际他不需要这么做,枪毙秦武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他还是叫停了,为什么。
他也是个人,看着另一个人死得有点悬,害怕了。
理性有时不像人的属性,太冷漠。
太少人真正嗜血,人们都是为了杀戮之外的事情杀戮。
但他还是以理性为名,讲求完美的程序正当。
若秦武最终死,一部分人终究要怪上法律。
那些死在上一法律与下一法律之间的人到底是为何而死?
为什么瞬间之隔,时针不过走过了普普通通的一秒钟,当当当十月一号了,同样的行为却得到了那么不同的结果?
导演或也在引着人们想这个问题,法律究竟救了多少人,又害了多少人。
为什么有人要去背负法律变更时期不明不白的死亡。
为什么?
是或为现代的祭祀,小记一番。
去年湖南卫视曾经放了连续剧《底线》,被群嘲为没有底线偏说自己有底线!
这片子下载放硬盘有几天了,一直没看,上次拖了看了一下,刑场叫停的场景。
这刑场是很真实的,虽然我没有现场看过,但我看过集中执行死刑的视频,应该是在片中的1997年之后。
1980年代,严打的时候,确实有盗窃1万多元被判处死刑的。
我对这个涉案金额印象非常深刻,应该是小学的时候,看到一连串七八张大布告,其他可能都是杀人,唯有一张是盗窃,当时的金额我如果到现在没记错,就是1万多元。
不过那时候1万多元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可能在百元以下,现在工资万元以上也不稀奇。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跟现在的法院肯定区别很大了。
我因为最近几年接触了几个民事法官,也去过法院好几次,我相信现在到法院找法官随便聊的情形应该很少了,法官也要避嫌。
片中民营企业家97年的装修真让人惊叹,25年之后的我们也不过如此,甚至还不如呢。
那时候法官制服还是挺土气的,死刑复核也没有全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
当然观影中我又提了一次赖小民从一审到最高法复核再执行,总计20多天,这个记录估计空前绝后!
不管如何,我觉得法官判决每一个案子,都应该尊重事实,更要严格按照法律来。
刑法如果出修正案,肯定提前很久就发布了到期执行,不应该如片中法官、副院长、院长都不知道。
我也希望,每一个枉法裁判的法官,都应该被追究。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文明需要进步,法律需要人性。
本片其实还是很尖锐的,把刑法的变化对生命的影响客观表达,当然中国器官捐赠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至于演员倪大红,老戏骨,戏骨中的骨灰,太厉害了,把执法者的矛盾和受害者的彷徨体制内的愤懑演绎的非常到位。
真是每个场景都是经典。
中国有这么一群国际电影节导演,他们隔几年就有新的电影出炉,但是国内影院是永远也看不到这些电影上映,但是留意每年的世界各大电影节,不时会传来中国电影获奖的消息,这一批隐藏的片子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葩”;另外还有一种主旋律电影,投拍前就肩负着宣传的使命,赞助都拉好了,故事结构也是高大全,照着雷锋、江姐、董存瑞拍,虽然主人公一般是《新闻联播》经常专题宣传的英雄模范、道德楷模,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电影也不愁票房,成本有人承担,不用自己卖票,中央各大部委发个红头文件,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包场观看,观后组织征文大赛,几千万的票房也很容易达到,谁叫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看电影;再有一种就是所谓金牌大导演拍的“大片”,投资不上亿都不好意思出来混,请上大量武警上演人海战术,在各大影视城里大兴土木,用对比度很强的颜色向世界名导致敬,然后请上内地、台湾、香港一线影星开始拼盘,就是这种模式的电影成了电影院里国片的主力,虽然票房过两亿,但是观众的胃口都被吃坏了。
不过去年的《建国大业》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到来,第二和第三种电影可以嫁接在一起,大明星、大制作和主旋律也能和谐相处,除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能实现“票房大业”,是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影片模式也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
我想《透析》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趣的尝试。
电影的节奏很慢,如果不看介绍,开始时完全搞不清楚在讲什么,田法官在丧女后平淡、苦涩的生活竟然持续了十几分钟,没有一点耐心的观众肯定都快发梦了。
这就是拍给国际电影节得奖小众中国电影的范儿,要有大量的留白,让多愁伤感的评委们有灵魂出窍、充分利用小宇宙的时间,不能把故事讲得太满,要给观众自我思考和联系的空间;这种特质很难在建在商场顶楼的电影院里得到施展、而逛街等人间隙想要快速的放松一下的观众也受不了这么深邃的立意,注定不能得到大众的票房。
不过《透析》还是给我惊喜的,让我庆幸最开始的耐心总能收获汇报。
当邱武偷车被判死刑、王总尿毒症急需换肾两条线索加入叙事,最后三个故事搅到一起时,故事才开始好看起来,人性的微妙、很难厘清的善恶之分、欲说还休的市井人情,总是在恰到好处时收住,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空间。
电影的结束是典型的苦涩着并快乐着,田法官夫妻之前相视一笑、人生的百味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字幕也是很有看头的,通过它,我们知道了原来最高人民法院是主办方之一,恍然大悟,这原来是打着地下小片旗号的主旋律电影呀,只是原来高大全的英模变身成有血有肉的、小毛病不少的田法官,而故事并不发生在“京南生态卫星城——涿州”,而是另有所在,只是涿州很近很便宜、地方官员同意本色出演罢了。
故事开头:1、法官女儿死于盗窃车辆交通事故2、法官主审偷车犯,偷车犯在当时的法规则下该判死刑故事结尾:1、新法规颁布,在新旧法规都有道理的边界地带,在死刑场上,法官制止了死刑,他遭到了阻力和质疑,但最终改按新法,救人一命2、夫妻关系好转,妻子得知还能生育这个片子大的方面可以探讨的有很多,但我感触最大的是法官的转变在以前,或许因为他是一个执法者,他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古板,原则有余而人情不足社会关系上:他拒绝过某警官提出的帮忙请求,致使该警官怀恨在心,落井下石,甚至查狗证的有意刁难也和该警官有关夫妻关系上:夫妻不能正常交流,妻子“精神不能受刺激”,提出想离婚也就是这样一个执法者,不巧遭到了“不守法”的挑战——养了狗但无狗证,不巧城管(狗证执法者)也是非常古板的执法者,必须当场把狗带走,而这会激怒“精神不能受刺激”的妻子法官协商无果,把狗交出,妻子跑出来疯狂制止,一开法官沉默,任由城管和妻子撕扯,后来终于帮妻子护狗,把城管挡在门外。
正是这点转变:一方面,他被法律为难了,挂彩了,被上级批评了另一方面,妻子变的正常了,原来是法官做饭,现在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甚至慢慢有了交流他开始关注到人情了,这也就间接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的突破:从无情的执行者,到以情理为本的对已定执法方案say No的正义的反叛者法官为什么遇到这种遭遇?
他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环境和个人性格共同塑造了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站在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点评论足的角度,是非常能理解他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善于人情世故的处理,女儿死后,他接受了生活带给他的不幸,但没找到夫妻关系的处理方案,并长期照既定的方式生活而已通过这件事我觉得1、人生是有惯性,人是有盲点的你过往所有的经历塑造了你,你的盲点一直都在。
生活顺遂时,盲点被遮蔽,人在惯性下生活生活突变时,某些事情会通过你的盲点对你造成伤害,你可能会怀疑当下的惯性,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盲点人面对危机大概率会采取行动,而行动会带给你新的改变和视角,这就是捅破盲点的契机2、一点点戳破自己的盲点,一点点重建新我,是每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我们的生命会经历从依赖→独立→互赖的转变,我们要先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才能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打破盲点的时机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承受的痛苦越小,并且会越来越走向正轨3、道德优先于情感(人性)优先于理性(观点出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个角色的理性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道德是一切的原则人是群居动物,感情倾向统一相较于干讲理性讲道理在社会生活中更行得通4、相较于关注圈,关注并改变影像圈威力巨大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改进,可能会撬动更大的改进:你变了,你周边的人也就变了,你会发现周边的所有情况都变了。
其威力真可以说是指数级5、人都是有盲点的,每个人的盲点都不一样。
但有些盲点具有共性,比如说偏见推脱逃避最近身边发现一个很怪诞的现象,东西出了问题,大家都下意识的反应是不是刚离职的XX留的坑。
其实都不是。
或许先把事情推给一个这样的角色是大家能想到的最快的结论,因为足够简单就可以撇清自己或者说让自己有个方向可以心安了,它足够没有争议、好达成一致、且无人反驳但其实这可能都是偏见,有时时间会带来真相有时时间也会无言(比如弄不清原委的吃瓜群众将偏见误以为真相并且信息得不到更新)我也反思了,我之前也会有这种偏见,比如遇到了问题或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之前的XXX留下的但最近这件事,是别人误以为坑是我认可的朋友留下的,我是信任他的,最后证明和他无关偏见产生于自己的盲点和对他人的不了解。
6、如何应对自身的盲点和偏见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相处,自己的盲点是自己终生的课题,人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看到自己的盲点。
我们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所携带的盲点,慢慢完成修正之旅,每走一步就离完善更进一步。
对别人的不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难的课题。
用客观的角度待人接物,主观视角审视自己如果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生活接触,会增进了解,做事沟通就方便;而如果是兴趣性格差距较大找不到融合点的,我觉得能做的只有道德优先于理性的原则,尽量摘掉偏见的眼镜,先改变自己。
如果真的是对方的局限或盲点,保持自己的本心和情绪不要受到影响就好。
如果你不能对他造成直接的影响,让他看到自己的盲点,说明要完成这个使命的另有其人,或者起码不是当下的你。
我们能影响的人是有限的,也要辨别识趣爱惜羽毛,在影像圈一点点发挥光和热并逐步扩大影响圈就好
对人物的刻画很克制,对一件事,不参与过程的时候可能很坦然,带着目的去参与过程的时候,良心会挣扎。
死刑犯被判死刑,这是法院的裁决。
梅婷饰演的女秘书很想救老板,但当她拿着代理律师函和器官捐赠书一起去找犯人的时候,却觉得自己不人道。
为了要一个人的肾而盼着他去死。
如果倪大红饰演的审判长同意换肾,死刑犯减刑,商人得救,看似也能两全其美。
他在后来选择了救犯人,也为自己挽救一条生命而喜悦,他似乎有了改变。
电影展示的是一段剪影,故事的前后给人物性格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
国家的法规、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选择,都在相互影响,有的人叫做命运,只能说都是机缘,和你自己、你所接触的人、所处的时代相关,都含着因果。
影片英文名judge,我们通过法律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法律在不断被修改,那么在修改前被处以严苛惩罚的人呢。
影片里有警察在执行死刑前说,“这哥们儿真倒霉,可能是最后一个因为偷车被判死刑的人。
”那么之前被执行的人呢,不倒霉吗。
死刑犯在枪决前都要吃顿好的,片里的犯人不吃也不喝,他说“有什么用呢(反正都要死了)”。
没错,行刑前吃顿好的,似乎是出于参与此过程的人们的一种补偿心理。
现代文明都是系统性操作,这系统在时代里颠簸,在人性里动荡。
它所能保证的可能是让大多数人不想的太多,让大多数人可以按部就班的活着。
over idealistic and unrealistic
这片片有点意思,某大公司老总需要换肾,一个一审死刑犯为了“表现”,当然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刑,同意捐肾。由于自身死刑犯捐肾没有法律依据,所以便陷入了各种矛盾的掣肘;可是,法律有规定死刑犯被执行死刑之后,可以“取”尸体上的器官,于是柳暗花明又有了希望。可是,一审判了死刑不等于二审还是死刑,并且一审判决下来之后,被告已经表示上诉。于是,换肾的问题就变成了:必须二审判死刑。于是,各方人等——资本、权力、良心、法律等,等各种力量展开了博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该片想我们呈现了这国一群鬼魅魍魉群魔乱舞的逼真画面……
一部内秀需要脑补的好片,如果不是企业家而是政府中的高官估计过不了审,懂得都懂关于良知,引导良心风气一开始判死刑是因为女儿的事,后来叫停死刑是良知昭显现行法禁止器官交易,所以无论口头还是书面协议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邱武死后被拿器官家人都不会拿到钱
非常好的题材,好到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在哪个角度上去收尾。至少可以想到三个角度:一是走社会法制路线,大胆触碰死刑犯器官摘取这一禁忌题材,顺带讲新旧刑法内核精神之变化。二是讲道德焦虑,在剧本中构建一个官商民互相作用的三角结构,官因为个人私情与商之利益判处民之死刑,却在其中因各种巧合观念改变,救下了民但却牺牲了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牺牲生命的悲剧。三是讲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状态,被法及其背后的秩序体系所规范束缚甚至碾压。但导演最后哪个都没选,这个结尾实在是泄气得厉害,最终暴露了这部片子背后的主旋律背景。
哎。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艰难。
觉得这部片做得好的地方是对于剧情的编排上,既带有讽刺,也有批判反思,最后结局也是成立的而不像后期硬加的,整个过程又是有深度有价值的。一条线是明面上的肾需要透析,需要新肾,寻找方式是靠钱和权,另一个条线是在社会这个“人体”中,主角/法院是一颗勤勤恳恳的肾,靠它判别过滤着各种魑魅魍魉,当他出问题了整个人就不行了,而肾也带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当在某个特权下,也有一丝私欲,而最后的结尾主角的表现完成了整个人物的弧光,这个编法可圈可点。至于节奏上属于是我可以接受,这种编排故意压抑了情绪和氛围,体现了黑暗,突出了结尾,是可以的。美中不足的就是感觉力度还是弱了点,商人和法官都是,不过目前这种更有现实感吧,没有为了商业妥协,也算可以。监狱戏不喜欢,既没有让人同情也没有交代更多,可以删减一些。
是不是現在大陸所謂的小衆文藝電影都喜歡這樣,厭倦了,沒啥新意。有點像王小帥的《左右》,但比《左右》差點,原來導演就是《十七嵗的單車》的攝影阿。
刘杰直指社会弊端,这个社会“肾”坏了,需要靠“透析”来维持。这个“透析”就是老田这样的“一根筋”,但是治标不治本,不换“肾脏”迟早要完。权贵操纵着法律的灰色空间,为了一个肾脏甚至不惜草菅人命,这里虽然给了压抑的年代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是真的会想到那些更暗无天日的时刻,比如zzx的肾哪去了?
题材选择方面勇气可嘉,放在今日大概率是通过不了。处于97年新刑法颁布施行、实务适用尴尬的背景下,串起了一些涉及量刑的社会因素。讲法的人被报复、讲人情的认为讲法的顽固,在拘留室的冲突是本片最有讽刺意味的一场戏了。
褒揚中國的法治。
全片节奏极慢,人物几乎没有表情,画面很暗,应该是刻意为之吧。苏大强实在没看懂,最后突然良心发现了还是怎么的,看了网友的评论,说是他的正义之举,原来开篇女儿只是为了后面的铺垫,就还挺突然的,一直以为后面还会交代。可能是我浅薄了吧,不是很能get
基层的问题直白剖析
节奏慢了点
依循科学(新刑法)逻辑的《透析》其实严重违背了哲学语境中的“国家道德”。由于对“人情世故”这个基本国情的忽视,本片当中的政治宣言全都沦为了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刘杰的投机心理致使这部蓄意抨击体制的作品彻底立于法的对立面,并义正辞严地选择与群众(贫困的死刑犯、富裕的企业家以及那些拒绝体制化的人)为伍。然而影片最大的虚假便是他用(道德)法网上的大窟窿遮蔽了个体生死背后那层隐秘的权力关系以及阶级间的生态法则。刻意放大受害者的苦难;让既得利益者伪装成一副良心受审的模样;将冷漠无情的刽子手塑造成良心发现的救世主,这些试图扭曲现实的艺术表达赤裸裸地揭露了他真实的野心与目的。
相对中性的讲了个新旧法交替间的死刑案例,至于有人看到了讽刺、有人看到了人性,我觉得都是个人解读,见仁见智。那个盗窃犯,演的挺好。
没看到结尾之前我都在怀疑看的片子是不是叫“窒息”。
带有意识形态指向的题材,人物空洞体量过小不足以支撑叙事,摄影和表演的拉胯令人一言难尽
一般般,只想评价下以前的配乐真好听。
片名取得好,一语双关,既是表面意思,片中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更是对人性和法律的透析。全片充斥着一股窒息感。题材很大胆,现实主义杰作,虽然结尾还是美化了很多,有点泄气了,但瑕不掩瑜,如果结尾不这样,影片绝对过不了审。刘杰最好的作品,倪大红的独角戏,发挥的非常出色,值得一个影帝。8分。
刑场叫停那段戏真是黑色幽默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