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口碑不错的这部欧洲片,终于年中来看,经过了几次国外出差的经历,更加感慨。
电影讲述圣诞前夕,结束国外工作的中年男人返回到他土生土长的罗马尼山村。
他一边担心着儿子和母亲那里受到的软弱教育,一边渴望着再次见到他的匈牙利前情人。
他发现他的儿子惊恐不言,同时整座村庄都笼罩在一种奇怪的非理性恐惧和不安的阴影之下。
当他情人管理的面包店为了申请欧盟补贴雇佣了两名外国工人时,本地社区怨言丛生,社区和平的表象被打破。
电影名核磁共振本身带有自我审视的感觉,而导演将男主设定于外出务工与本地居民的双重身份,同时与支持雇佣外地工人的妻子保持暧昧,这样中性模糊的身份具有一定的叙述感。
男人外出在屠宰羊场工作,因为儿子忽然患病,他着急忧虑并打倒了辱骂他为吉普赛人的工友仓皇回乡。
在外面他孤单地受着冷眼歧视,而回乡他则成了邻里关系紧密的本地人。
他与身边亲密的人有不同的关系,暗喻着不同的链接。
他对儿子是鼓励性教唆,寄希望继承他男子汉勇猛的气概;对妻子是冷漠的同族合作,固守着同等宗族位置又忍不住蠢蠢欲动;而他对明显优秀爱艺术的情人的迷恋含着隔着距离的倾慕与征服欲。
同时他儿子意外失语与爸爸孤独患病均暗示着身边危机潜伏。
情人作为面包房管理者需要对外地人的示好,男人作为本地人难免需要与身边男性同伴牵扯着向外地人示威。
两人在情感上的拉扯,也是作为双方势力彼此冲突的点,中年人的交往永远充满着博弈。
教堂中本地人关于驱散外乡人的辩论非常精彩,导演对于整个社会的争论涵盖在一起。
这个偏僻荒凉的小镇不同立场的人永远固守着自己的利益,无视大环境下的衰落、生活越来越困窘,或者正是因为这样困在一隅的环境他们才更容易保守地抱团取暖,心生怨言。
结尾,女人选择了情感上的分手,男人选择了势力上的割裂,最终温情友善不再,拿枪相向。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2.14发布) 在城邦中,众人,永远都是最普通又最特殊的角色,他们数量众多,他们可以审判他人,他们代表着正义,他们之间永远存在分歧,他们可以暂时达成妥协,他们都拥有自己私密的欲望,他们当然也可以理所应当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罗马尼亚“国师”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片《R.M.N》,就讲述了一则在罗马尼亚村庄中发生的罗马尼亚众人的故事。
可以说,蒙吉导演凭借电影节体系的提携迅速崛起成名,和罗马尼亚摆脱布贰什维氪猪猡的走狗齐奥塞斯库祸国殃民的歪路后,文化言论审查的消失、不再强行弹压社会矛盾、国家发展回归世界正轨、且全民审视自己曾经的赤色罪孽需求救赎、再次重建市民社会环境的契机,一直在从本土故乡汲取创作养分,也用电影在某种程度度上纪录和反映着罗马尼亚社会的种种问题。
《R.M.N》近结尾村文化中心将近一刻多钟的长镜头,就将欧盟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罗马尼亚中,让人难以忽视又极难结论的议题现实展现了出来。
犹如结尾,一颗巴赞式长镜头加略微晃动的不稳定“固定镜头”共同组成戏剧框架的一场一镜,无疑让观众“不加修饰”地直接眼见为实到了“现状真相”的荆棘。
摄像机与观众融为一体的感同身受的身临其境,仿佛中间没有导演或隐藏作者存在的真实情境,可以使观众充分明白事态的无解;与此同时,其实即便在戛纳观影的评委都离实际罗马尼亚千里之远,更别说万里之外一方小小屏幕观看的其他观众,观众们自己的、现实的、足够远离的生活情境审视距离,同样可以让观众泰然处之地坐观其变。
不过深入探究这段众生相展示,可以发现,观者的感同身受,更多是其实是直接来自借各位角色之口,彼此互动时抛出的概念、辩论、反驳与谩骂等实际的台词对话......而这个一场一镜的“巴赞式”长镜头,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大景深镜头,蒙吉不但在轻微摇晃着镜头,而且焦点始终有人为侧重......在一种拒绝拆分前后景的戏剧性叙事表述,又执着于三一律引导观众注意力的调度中,情感共鸣的拒斥,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打破观众的移情,因为现今很多情感共鸣归根结底就是“金句启动式”的,比如电影中“请文明发言,西方在看着呢!
”、“对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怎么就突然不要民主了?
”、“外国人雇佣你,就是为了剥削你,但他们给的工资确实也高!
”等等;而离间想要达成的所谓思考,让观者主动拼接理解电影的愿景,在三一律“唯美愿景”的理解下,识别离间手段本身类似于“这个长镜头真牛逼啊!
”的过程,也渐渐扭曲成了离间的目的。
共情与间离并存,是戏剧或者巴赞式长镜头的“理论特性”难以掩盖的,也是每个电影中角色在故事世界自我定位时的巨大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所有观者投身于真实现代世界之中时,与剧中人类似的那种多样性给与的。
就像村庄中村民的家属亲戚或朋友们是罗马尼亚人,去欧盟强国打工(例如德国),作为外来者的他们夺走属于他国人的某些东西,而斯里兰卡的劳工们来到罗马尼亚讨生活,恰似他们一样抢夺了本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属己之物......“我们对这些人没意见,只要它们待在自己的国家里!
”的矛盾诘问回荡于虚构和现实,给与蒙吉的创作以戏剧性,也同样赋予道德与好恶互相拉扯的张力。
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外来的斯里兰卡人好不好,与村子里的各类“原住民”喜不喜欢这些斯里兰卡人看似完全错位,实际却紧密相连。
情节上,从刚来了一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无所谓还挺好,到来个两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微词抱怨,和来了三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愤怒害怕,最后至构想中来了无数的斯里兰卡人后的不堪设想......看上去“好不好”的道德判断,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喜不喜”的好恶判断,在所有外国合法劳动都符合欧盟法律的硬规则之下,村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村民喜不喜欢而已。
像极了某克思的阶级道德论,道德在这种思想视域下,都具有阶级的属性,道德维护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力与利益,宽容、宽恕和忍耐压根就是不道德的、虚伪的、迷惑的、令人不齿的,它们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构建出来,压抑不让无产阶级反抗的统治术而已。
所以斯里兰卡人把手直接插进面团之中,会造成面包不再可食用?!
到底是不是同“法国的黑人、穆斯林要求法国人尊重他们的传统和习惯,为此不惜暴动”与“去往德国避难的难民们抢劫、强奸、殴打收留他们的德国人”都是一样“污蔑”的“道德事实”吗?
答案或许是,因为污蔑是个贬义词,世界上当然没有“污蔑”的道德事实,实际也很难有存粹的“道德事实”,这取决与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局中之人无法甚至不能准确地知道一切,他们无法下判断。
在这个角度上,往往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也只能接受好恶是一个比道德更切题更好的解释,道德判断是精心伪装的好恶判断,其实是正确的。
也可以说,道德或许即是利益,道德是好的概念,利益是好的感觉,感觉当然在人最直观、最符合常识的判断上,远强于概念。
而众人之利益就是正义,而正义就是道德的,然后,道德之众人用好恶瓦解道德。
不过奇怪的是,那些半夜向斯里兰卡工人租住房投掷燃烧瓶的村民,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露出面容,直言讨厌这些外国人,甚至要转向为指责自己人的女主为“罗奸”?
在村镇中心的集会上,不喜欢外国人的村民们为什么非要说一些莫须有的病理学问题、个人卫生问题,最后甚至转到其他问题之上,而不能直言困境呢?
答案大概是,其实好恶本身就蕴含了难以彻底排除的道德属性,我们很多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就是基于道德,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事物是因为它道德,不喜欢另一个事物是因为它不道德,每当费尽心机都找不到所谓“道德瑕疵”之后的好恶,就会发现好恶和道德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想,道德判断有时候确实是伪装的好恶判断,而好恶本身也有着强烈不可分割的价值判断的道德属性,众人之道德并不是真理绝对权威,众人之好恶也并不能任意我行我素。
不难看出,道德其实是一种视角主义的存在。
如同最后辩论终结在半残疾老人的自缢,突如其来却又早有预兆,直观让观者感叹哀痛,而在开篇小男孩,在画外空间观者看不到的死亡,则让观者疑窦不解......换个视点,就即能看到问题的现象(频繁自杀),又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村落凋敝)。
或许蒙吉在片中引入男主这样不甚有道德倾向、随时可以切换好恶的“中立”视点,即是用以综观问题,同时也给予问题一种倾向,一种蒙吉已经熟练的、甚至或许都陷入窠臼、并且观众总是期盼他去主动回应某种意识的转换:面对难解的问题,展示比下结论更重要!
这种意识,就是视点之外的视野,也正是故事之外实际的东欧世界,和回归正常普世社会之中之人的厉害之处:超越视点的唯一合理性。
回望电影,展示与超越合起来的视角,赋予故事&长镜头直接展示罗马尼亚与超越罗马尼亚最直观、最符合感觉、又最概念的道德直觉,即民主政治。
而在民主政治构成的秩序中,智慧和同意不可能两全其美,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极其智慧,那么直接达成根本共识即可,完全不需要投票,而之所以要投票,就是知道达成共识的困难。
因而智慧不能取得完整的同意,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达成基于智慧的完整共识,这被称之为解决问题时文明的体面或体面的文明,而不是某种狗屁不通的所谓阶级局限性或软弱。
反观今天那些至尊式的道德和好恶,背后皆是权力和暴力,它们永远都声称众人至上,把反人类反文明伪装成为伟大刚强。
罗马尼亚这个小村庄历史遗留的国别地域民族问题,留在当地的人歧视外来务工的人,不论肤色,就算是同信仰基督教也不能例外,听起来是不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问题:土著压迫外来。
电影通过奥地利剥削罗马尼亚的矿产、林业;男主在国外工作被歧视;斯里兰卡人在罗马尼亚工作被歧视;罗马尼亚本村居民德裔、匈牙利裔与罗马尼亚土著之间的歧视;哥哥对妹妹歧视;男人对女人压迫;老者对少者压迫等等歧视展开。
观众也并没有忘记电影开头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治疗孩子的心病。
所以同时在展现各种歧视和压迫的无养分环境中,我们还看到一个热爱音乐为正义而站的大提琴女人,她是男主的爱,但男主自己不会爱。
他的世界是拳头、摩托和猎枪。
最后影片利用性别之争上升到男子内心愤懑就去手刃无刀枪的大提琴女子的悲剧结局,看似如此悲观最后笔锋一转:超现实般5头熊出没凝望持枪男主,在更加具有身强力壮的物种面前,人类社群的集结不仍然如动物一般强势欺压弱势?
强国剥削弱国?
地头蛇抵制外来者?
强壮男人打弱小男人和女人?
最后摄影机放到男主宽大的背后,留给观众一个他看村庄的背影,你能思考多少就看你的知识、审美和内心了。
关于孩子设置这一头一尾的起与结呈现了新的希望:电影开头小孩子看到上吊人体的惊吓被结尾治愈——爸爸扛起上吊的奥托爷爷——小孩子终于开口说话而且是“我爱你爸爸”。
本来这个强势的爸爸是要孩子自己对抗伤痕继续独自上学,但是因为有关爱的妈妈小孩子得以有缓冲期,爸爸也变得更有疏导的耐心教他一些野外生存技能(其实是无压力陪伴和转移注意力),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有这样的父亲,这也是男主值得我们喜爱的原因——他有一般能力者男性缺少的自省和包容,还有他虽然在本地和体格是能力强者但是他在别的城市别的国家里同样要吃瘪带来的理解力。
因为拼强,总有更强。
这个电影一点儿也不悲观,因为现实跟悲观,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在《核磁共振》里给出能让歧视和压迫的唯一解决方案是自省。
是不是一点儿也不新鲜?
“吾日三省吾身”。
道理和电影都有,变得更好只差做。
人多做起来就慢时间就还长呢。
核磁共振 (2022)7.72022 / 罗马尼亚 法国 比利时 瑞典 / 剧情 / 克里斯蒂安·蒙吉 / 马林·格里戈利 朱迪思·斯泰特本片评分 5.8 ⭐⭐看起来明明是想用男主这个外出打工被歧视的人的视角,对比男主回到村子后,被动陷入村子里的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从而展开一些观察和讨论。
但聚焦在男主这条线上,我只看到了男主对家庭的不忠,对教育小孩的傲慢,对女性的掌控欲,对自身的无能狂怒。
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平淡,甚至在活动中心爆发辩论之前之后,都是一种各种议题元素都杂糅了一些,然后又无疾而终,我不能理解这场群像长镜头厉害在哪里,这不就是简中互联网任何一次社会事件下的评论区。
我已经对这种混乱无序的辩论深感麻木了,不然就是自己会被消耗得很厉害。
而且对欧洲的文化环境没什么了解,观感上就是非常吵闹,各方各执一词,吵到最后又什么都解决不了。
片名的寓意大概是一种对于社会观察的切片,然后没有然后了,是的,只给看切片,很让人难受。
而且我搞不懂男主儿子上学路上偶遇别人上吊自杀,然后被吓到失语,到后来男主父亲也上吊自杀,儿子又突然开口说话,这两段剧情的闭环里,导演到底想要表达?
不懂。
于我而言,非常枯燥漫长的两个小时。
全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转渡cinema克里斯蒂安·蒙吉,1968年4月27日出生于罗马尼亚雅西(罗马尼亚第3大城市,位于东北部),他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也是一名典型的知识分子型导演。
蒙吉自编自导的5部长片电影有4部都入围了戛纳主竞赛,也担任过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成员和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在大学期间爱上写作的蒙吉,其实很早也萌生了电影梦想。
在做了几年新闻记者后,蒙吉选择到首都布加勒斯特攻读导演专业。
1998年,他的毕业短片《帕乌利什塔的手》以喜剧的方式解读了肥皂剧对社会的影响,用空间的变换探讨了现实生活与影视作品的虚实关系。
蒙吉从最开始就奠定了以罗马尼亚社会现实问题作延伸,从而剖析人类社会共通病症的初心和多线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至今5部长片作品无不如此。
·历史沿革·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
1918年,奥匈帝国一战后解体。
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同罗马尼亚王国合并,罗马尼亚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5年,国名改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国名改为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于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
历史上,罗马尼亚曾被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二战后也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后又经历东欧剧变的动荡,但罗马尼亚依旧毅然屹立在欧洲夹缝中2000年不倒,这个民族的“自负”或许就源自于此。
·真实事件·自2020年1月26日开始,位于罗马尼亚中西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哈尔吉塔县迪特勒村(village of Ditrău)发生了一起公社排外事件—1800多名当地公社居民不满本地面包厂(Ditrói Pékség)雇佣2名斯里兰卡籍的工人,并通过请愿书正式要求该面包厂不得雇用外籍工人。
·片名·本片片名《R.M.N》三个字母既取自罗马尼亚的国名RoMaNia,也是罗马尼亚语核磁共振Rezonanță Magnetică Nucleară的首字母大写缩写。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请酌情阅读)
影片开始,男主马蒂亚斯在德国一家屠宰场打工不顺,一怒之下打了监工跑回了罗马尼亚的老家。
马蒂亚斯和妻子安娜的感情已经名存实亡,曾经也动手打过安娜,儿子鲁迪因为之前在上学途中受到惊吓得了失语症。
通过马蒂亚斯和鲁迪的几句对话,能看出马蒂亚斯是一个很传统保守、有大男子主义的人,他极不认可8岁的鲁迪不学德语、上学需要人送、独自睡觉会尿床、会织毛线等行为,认为这是“不男人”的表现。
马蒂亚斯带鲁迪去树林中设置捕兽陷阱、学习过滤被矿场污染的水、放空枪吓熊、用刀吓走狐狸等马蒂亚斯小时候很实用的技能,不过在当今社会发展程度下已然过时,可马蒂亚斯还停留在对他成长环境的固化认知中。
就像这个小镇的很多人一样,虽然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已经10多年,但罗马尼亚人的思想并没有与欧盟发达国家真正接轨。
女主奇拉在当地一家面包厂当经理,她是匈牙利族的罗马利亚国民,所以当她向阿利克介绍自己时,才会先说自己不是罗马尼亚人(身份认同问题)。
因为想额外申请5.6万欧元的欧盟补助,面包厂急需再招聘5名员工(让雇员总数超过申请标准的30人),但张贴招聘启示数周,没有一个本地人来应聘(给的最低工资)。
无奈中她找中介招到了3个斯里兰卡人(矛盾导火索),先来的阿利克和马欣达被面包厂安排住进了巴丘家的一间小屋里。
马蒂亚斯和奇拉是旧情人,两人的情感故事也是电影的一条支线。
在巴丘家的饭桌上,进行了全片第一场政治辩论(3分钟的固定机位镜头),蒙吉想要表达的各种观点开始浮现。
来自法国的非盈利组织的本,到他们村庄来调查生物多样性(数有多少熊,是罗马尼亚加入欧盟的合约之一)。
不大的饭桌上,罗马尼亚语、法语、英语交替出现,对话中表现出罗马尼亚人对西方和东方拥有同样的偏执,他们的“自负”也开始显现(自称罗马尼亚历史上多次打退侵略者、法国打赢2次世界大战),这里的民族自豪感很多时候是不具备包容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保守和闭塞的。
马蒂亚斯的父亲奥托身体每况愈下,奥托晕倒后去医院做了头部的核磁共振。
马蒂亚斯前后2次在手机上翻看父亲的核磁共振报告。
马蒂亚斯在舞会外与3个匈牙利族谈话,进一步表现他们对外来人(之前赶走了吉普赛人)的排挤程度。
本地人都出去工作了,留下了孩子,他们抱怨面包厂招的斯里兰卡人(他们甚至认为是尼泊尔人,对南亚人的刻板印象)。
来村庄里开发完林区的准备离开的奥地利人马上就被他们骂,之前肯定是解决了不少当地就业问题。
简短几句话,这个村庄的种族主义仇外心理尽显。
当马蒂亚斯在的时候,3个匈牙利族说罗马尼亚语,马蒂亚斯一走他们马上转说匈牙利语。
奇拉让马蒂亚斯帮忙去接面包厂第3个斯里兰卡人劳夫,途中劳夫问马蒂亚斯哪边是西边,劳夫说对斯里兰卡(地处南亚,紧挨印度)来说哪里都是西边(向往更发达的西欧)。
后面劳夫失踪,可能也是在这个提问中就埋下了伏笔。
村民身着民族服装,盛装出行(有人扮成熊)举行庆祝游行活动,口中吼着“达契亚万岁,自由!
”(达契亚人被认为是罗马尼亚人和摩尔多瓦人的祖先),阿利克3人在手机上收到死亡威胁。
(罗马尼亚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就是达契亚公司,1999年被法国雷诺收购)
阿利克3人想进入正在做礼拜的天主教教堂,却被赶走。
礼拜中止,教堂内的信众希望牧师去找面包厂谈谈,要求面包厂立即解雇外籍劳工,大家甚至不想吃外籍劳工经手过的面包,同时发表了亚洲的病理学是不同的,艾滋病、禽流感归咎于亚洲的自由迁徙等仇视言论,并再次宣泄了对之前吉卜赛人来到他们村庄的愤怒。
部分居民聚集,发起联合签名要求面包厂解雇阿利克3人。
奇拉与阿利克、马欣达、劳夫一起聚餐时,窗外突然有人扔了燃烧瓶进来。
奇拉冲到楼下,看到3个戴着头套举着火把的人(其中一人甚至头戴美国种族歧视组织3K党象征性的白色面罩)。
发生了这件事,巴丘迫不得己只能让阿利克他们立即搬走,劳夫悄悄跑走后失踪,阿利克和马欣达临时住进奇拉的家。
随后马蒂亚斯来找奇拉,他对外籍劳工的真实态度被奇拉彻底看穿。
通过鲁迪画的画,安娜知道了他是因为在树林里看到一个吊死的人,才会害怕的突然不说话。
(最后鲁迪的爷爷奥托上吊自杀了,并且就是在鲁迪上学必经的那条树林小道)
然后,全片最精彩的一场戏来了—长达14多分钟的固定机位群戏长镜头。
在文化中心,村民们聚集在一起,主要围绕面包厂是否该雇佣外籍劳工而进行辩论。
这场戏,内容极为丰富,对这个偏远村庄长久以来的矛盾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把病理清晰地展现给观众。
通过语气与情绪的递进,将罗马尼亚这个欠发达的东欧国家的民族积怨非常直观合理的展现了出来,并以马蒂亚斯父亲奥托的死亡宣告作为高潮结束,整场戏下来酣畅淋漓,相当过瘾!
(最有趣的两个点是:本地居民指责面包厂老板、牧师开奔驰车,面包厂罗马尼亚族员工起身反对匈牙利族居民有什么资格歧视其他外国人)
当马蒂亚斯抗起自己父亲的时候,鲁迪突然抱住了马蒂亚斯,用匈牙利语说“我爱你,爸爸,我爱你”,这是鲁迪全片唯一的一句台词。
社区大会结束后,面包厂老板最终选择了向现实妥协,解雇了阿利克3人,奇拉彻底失望,选择接受德国的工作机会。
马蒂亚斯发现父亲奥托养的羊仅剩一只后,便背上猎枪四处寻找熊的踪影。
至此全片迎来第二场高潮戏—马蒂亚斯在奇拉家的后院打死了一只熊,随后冲进树林的马蒂亚斯看到了好几只熊的“幻影”(熊象征了一直笼罩罗马尼亚的恐惧阴影),他感到彻头彻尾的无力和绝望,缓慢回头,望向村庄。
最后这3分钟的长镜头,气氛营造得十分紧张,也非常有冲击力。
全片结束。
·电影后·后苏联时代的阴影,甚至在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之后都并没有被完全消除,罗马尼亚的经济水平也一直处于欧洲最低水平,人均GDP更是只有中国的一半,经济体系十分脆弱。
作为奥匈帝国遗留下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罗马尼亚现有罗马尼亚族、匈牙利族、罗姆族(吉普赛人)、日耳曼族等民族,特别是大部分罗马尼亚族和匈牙利族(这两族之间互相也存在隔阂)对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人仍保有特别刻板的印象,极强的排外主义情绪也折射出整个欧洲的集体焦虑。
从男主马蒂亚斯的经历就能知道,罗马尼亚人出走西欧务工已是普遍现象,在西欧国家眼中他们也被叫做“吉普赛人”,大多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在自身遭受歧视的情况下,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本国歧视其他外来人。
某种程度上,罗马尼亚甚至是进一步“完善巩固”了这条种族鄙视链。
2000年间,罗马尼亚混乱的国民身份认同在欧洲夹缝中摇摆不定,而语言,始终是人类最好的辨别异己的工具。
(比如片中奇拉与女老板单独在一起就说匈牙利语,有其他人在场就说罗马尼亚语、英语、法语,村庄里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如此,语言的切换也代表身份立场的不同)
奇拉实际是一个高资的中产阶级女性,拥有全球化的视野,所以她对外籍劳工特别友好(外籍劳工也威胁不到她的工作)。
奇拉和本都与本地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自身不受限于罗马尼亚,他们有能力随时选择离开,在社会资本上也与本地居民存在根本性差异。
马蒂亚斯的祖辈是700多年前从卢森堡(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环绕的内陆小国)迁移到罗马尼亚的,他有二分之一的德国血统(也不是纯种罗马尼亚人),在罗马尼亚当过屠夫(他回村之后奇拉也尝试帮他寻找屠夫的工作),去了德国也是在屠宰场工作。
总体来说,马蒂亚斯代表了恶性循环下被阉割的父权制的愤怒和无力感。
思想陈旧,移民问题,仇外心理(同时体现在民族和宗教两个方面),加入欧盟只为既要又要(既觉得欧盟的一些标准严苛,又想要欧盟的补助资金),本国工作薪酬低,年轻劳动力外流,出国工作又被排挤。
虽然罗马尼亚是欧洲国家,也加入了欧盟,但罗马尼亚人民的生活现状与西欧国家相差甚远,这种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心理落差,让他们感到仿佛身处“夹缝”之中,各种矛盾也就很容易被放大和激化,恶意也无法消散。
蒙吉的意图明显,旨在用这部影片来讽刺冷战时代,从罗马尼亚人的角度来探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移民问题,同时表达如今罗马尼亚人的精神状态,用非常现实主义的电影手法,将罗马尼亚的国家“病灶”用核磁共振成像,将问题的横剖面一一陈列展示给观众,却并没有想过要给出任何解决方法(此题无解)。
其实仔细想想,不管是在过去的历史中,还是在今时今日的其他国家地区中,或多或少,罗马尼亚存在的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片中提到的法国民族融合产生的问题)。
·第53届戛纳电影节·那一届的戛纳,是华语电影的大年,3部华语电影入围主竞赛,均获得大奖。
杨德昌凭借《一一》拿下最佳导演,姜文的《鬼子来了》拿下评审团大奖,梁朝伟凭借《花样年华》拿下影帝(弥补了《春光乍泄》一票之差痛失戛纳影帝的遗憾),成为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男演员,第一位是葛优(凭借《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影帝)。
·配乐·全片配乐极少,而Yumeji's Theme就在正片中出现了3次,这3次出现在镜头里的都是男女主马蒂亚斯和奇拉,电影也直接用这首曲子来结尾。
Yumeji's Theme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是在日本导演铃木清顺1991年上映的电影《梦二》,由同样来自日本的配乐家梅林茂为其所作,但是真正带火Yumeji's Theme的却是王家卫。
王家卫在2000年上映的《花样年华》中多次使用这首曲子,98分钟片长时间内,Yumeji's Theme适时响起了9次(在前63分钟就出现了7次之多,同样作为片尾曲)。
也让王家卫在独特的影像风格外,再一次在西方电影世界成为了“异域情调”的顶流,自他之后,出现更多导演选用这首曲子作为各自电影的配乐,一度成为B格小资专用曲。
整部电影的色调被梦幻般的冰河蓝和积雪白所覆盖,这是一种东欧民族性被大历史环境所压迫的反应,一种朦胧般的色调。
辩论的时候那个村民一语道破,罗马尼亚正变成外人踏入西方的跳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遭遇,男主在辩论的时候并没有为了情人义愤填膺打抱不平,或许在他眼里,这种辩论简直莫名其妙,是啊,那些人又没在国外打过工,当自己被歧视的时候,再去歧视别人,确实别扭。
而孩子的失语,某种程度上是罗马尼亚民族的失语,想想看,自从二战结束,被强行纳入到社会主义阵营,被迫苏维埃化(主要是斯大林模式化),齐奥塞斯库的独裁,后冷战时代面临国家机器崩溃重组,没过多少年又被迫拉入全球化的进程,加入欧盟,欧盟真的是想把好处分给这个民族吗,还是跟苏联一样,只不过把罗马尼亚当成挡住西方的安全屏障,帮欧盟解决点儿难民问题?
而作为欧盟资本在村子里的代言人,男主的情人和面包厂老板当然不会被村民受待见,这里的村民还是带有相当程度上的民粹特点,以为表面上有神父(上帝旨意)作为民主代言人,进行开会辩论,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意义。
又或许,村民们真的就这么不待见那几个外国人吗,出了骨子里的排外,恐怕没有别的因素,这只是导火索,是一个借口,民族矛盾压抑了太久,实在是火没处撒了。
面包厂老板口中好吃懒惰,甚至可以靠救济金生活的村民简直是太贴近生活了,面对现代性的困境,如今大部分人的态度就只是摆烂,但前提是别来烦我,别来打乱我的生活节奏,否则我就发疯。
一个女村民说只要他们不来我们这里我就不讨厌他们,女老板的反驳显得苍白无力,说他们很勤劳,这反而让我不舒服,因为想到了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勤劳不是一个褒义词……在高度发展且自觉的资本全球化时代,显然,宣扬只靠双手劳动发家致富就是在骂人。
更为可怕的是,男主的情人看似非常同情外国工人,给他们想办法提供住宿,为他们打抱不平,她估计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吧,其实仔细想想只是因为他们便宜,廉价,而这么一对比,男主还是比较真实,为了打炮帮情人说服丈母娘…… 神父作为村子里上帝的代言人,并没有听男主情人说的那些外国工人也是基督徒的争辩,他们依然被禁止进入教堂,所谓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已经抛入脑后,现代社会的宗教意义本来就在趋于淡化,但如此一看宗教依然要提防被沦为工具作为手段的目的。
看完核磁共振有很多懵的地方,找到去年戛纳记者招待会看了看,记录一下。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那种还蛮喜欢阅读理解的人,虽然时常会落入价值升华和结构解析的窠臼,但在知识不足感知力跟着不足的时候,确实很需要解析答案)导演提到,这个故事并不是只是关于罗马尼亚或是关于特兰西瓦尼亚多的,其实是关于一个汇有来自不同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的这么一个地方,而故事需要发生地点。
故事本身的灵感来自一个法国乡村,但是并没有在那拍摄,而是寻找了许多其他地方,并且查看了当地的种族性以确保故事的正确与真实性。
而蒙吉希望找到一个被森林围抱的村庄,因为“I wanted to have this forest as the place form which i don’t know the most the deepest impulses come and all the fears you know. You feel that there’s something there but you don’t really know what why are afraid you don’t know but you know what matters is what you feel and you feel that there’s something there’s something gripping waiting there in the dark as there’s something in our heads always.”(我很喜欢这段对森林的定位阐述,而很耐人寻味的便是,鲁迪因为在森林看到了什么于是再也说不了话,他很害怕,对于这样无法言说自己恐惧之源的儿子,母亲的做法是陪伴,父亲的做法是逼迫,而最后爷爷在森林里上吊自杀)来自意大利的记者提问电影结尾熊的象征意义。
蒙吉听了提问反问记者他是怎么认为的,淦这个记者跟我一毛一样,一晚上没想明白,然后就直接找作者要答案,而蒙吉后面的回答也让我觉得:这种抄捷径的做法其实是用西瓜换芝麻。
他(对于记者的猜测)回答说:可能都有,但我不能用语言说出来,这是电影,一切都是关于电影的,语言在这时会降低电影叙述的精准,如若我可以把我想说的全部用文字写下来那我何不给你传个传真,可实际上那远比那复杂得多。
且此时谈这个还太早,在之后还要公映,或许几星期之后我会在报道里谈谈这个,又或许去到另一个国家时谈得更详细些。
以及,其实在电影中你会找到一切解释,而这里确实有一种对一切发生的理性解释,每一个幕的发生背后都有一个理性解释,你看见他们打曲棍球,看他们假扮熊游行,你看见一些颜色,在某些地方的耶稣。
继续提问他对于熊的构想是出于什么。
其中他回答,这是旁人给他的意见,于是他用熊开头,也一直继续下来。
人与动物的关系一直存在,游行是一个可视化的表现,他也找不到比假扮动物游行这样的形式更好的表达方式,同时他也在利用这种方式叩问传统,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如果你深究下去,它是一种与恐惧对抗的方式,也是一种发泄你心中的暴力冲动的方式,你确实是有的,我们是一种很暴力的动物,我们仅需要一点点信息就能定义我们的敌人,这一点你可以在现在的乌克兰战争中见到,人们需要24小时有人告诉他隔壁住的人是我们的敌人,而他们对于杀害、折磨和强奸自己的邻居也没有任何愧疚。
这不新鲜,我们总是有能力去惊讶另一个世界,如果你再回过头去学习一点古时战争的细节,一些我们曾尊敬的例如罗马和希腊人——别钻得太深了,你会发现事情总是一样的。
关于那个长达十七分钟的辩论长镜头,导演和演员都谈了一些,其中饰演厂长的那位女士说,她自己就生活在那个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发生过类似的冲突,而他们需要用三十年那治愈那一次冲突留下的伤口,而那次经历给她留下的教训是“If we live our identity against somebody as a demonstration at not for the sake of building ourselves we can be able as a community as a society to respond well to the social economical and even political changes that are unstoppably present in our daily lives.”提到色彩和取景。
色彩主要是想要一种浓重、有沙砾质感的、紧密的氛围,也通过与外界灰色沉重的颜色与屋内更鲜亮的颜色作对比,凸显一种冲突。
蒙吉说取景也来自声音,有时候没有看见什么,却听见了什么,你只能感知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那里,但不知其确切的形状,和恐惧很像,“we feel something in the air.”也和现在新闻上读到的一些国际问题很像。
说到音乐。
整部电影只有一首歌,in the mood for love,也总是和奇拉相伴,对于电影中所抛出的沉重的现实问题,这首歌对于电影前的人来说,也是导演通过奇拉这样一个会为他人着想的角色想传达的,我们需要一种openness to others、closeness、or intimacy。
最后是剪辑。
剪辑师说,要通过剪辑,使在电影开头没能立即得到答案的问题不断回响。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一个米兰昆德拉的对谈,也让我想到在这个招待会中蒙吉提到几次的layers。
米兰昆德拉说他自己的写作是一种音乐式的构建:重复、变奏,不断变化,而在变化之中展示了一个动机,使人不会忘记,有一种极强的和谐性。
而在电影中,通过剧情推动、背景、声音、对比冲突,各种变化之中蕴含某一种或者几种不变,因而解读这部电影也可以从不同层次来探寻,那些主题就在那之间回响。
当看到影片里说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两个懒汉,他们宁愿领救济金也不愿意工作。
我第一反应是,还有救济金?
全片精华就在那18分钟全村大辩论了,核心矛盾就是面包厂的资本家不愿意给本地工人涨工资,雇了廉价外国劳工,这个矛盾被保守民族主义的排外浪潮裹挟爆发出来。
而这个罗马尼亚小村子的问题又被更大的政经问题所裹挟,欧盟用经济援助深度影响当地政策,而欧盟自身因为经济衰退也急速右转了。
片子里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现实中老板一年几千万,工人一个月2千的厂一抓一大把。
如此莫名其妙的名字,看了之后才知道其隐晦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做检查,会痛苦自尽,那么一个国家或集体没有及时检查是不是也会瓦解消亡呢?
故事从一个“外国人”回到家乡开始,到一群“外国人”被赶出而终止。
最喜欢电影中对村庄景致的描绘,对乡民互动的捕捉。
尤其是高潮处,所有人在礼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固定机位冷静注视着一层又一层的声浪:本地人与外地人、穆斯林与天主教、本国与欧盟、穷人与富人、环保与经济、公义与私情、甚至历史上先来的与后来的人…… 导演的布局复杂但不凌乱,功力可见一斑。
最令人唏嘘的,是整件事情没有赢家。
外籍员工失去了工作,面包店失去了补贴,更多人失去了工作机会。
什么时候一个群体会变得保守和偏激?
自己蛋糕不够分的时候。
从年前的山野变成木桩和荒废的矿场,从前的教堂不能容纳所有的居民而变成保守的代言,从前的屠夫卖出了工具,从前的猎人变成了护林人,从前的男子汉气概变得无用甚至有害……规则在变化,有人被淘汰,但人只能牢牢抓住机会把戾气冲向更弱的人。
能逃出来的只有死去的人和高级人才,留下来的永远是可怜人。
我不知道导演最后一幕到底在暗示什么,但我看到浑身颤栗——或许人类说到底还是一群动物,本没有什么公平,最后的人只能等着被利爪剔除。
戏多不精,纯蹭热点,什么都演,什么都没演出来。
这么高的评分,本以为是什么意义深刻发人深省的好片,结果片子是又慢又长又没重点也没高潮,耐着性子看完,完全不懂演了些啥,一脸的懵逼。
如果说是讲种族排外歧视的片子,那男主那条线和家庭线费那么多时间干嘛?
拍着玩呢?
如果说是讲当地现状的,那又啥也没介绍,也完全没抓住重点啊?
如果说是讲企业家剥削的,那更扯了,就这么点内容?
而且面包房工人一个没演啊?
那如果说是讲:种族排外歧视+当地现状+企业家剥削+社会变化+局势动荡+父子教育+夫妻关系+小3出轨小4的超现实魔幻艺术纪实伦理片呢?
我泥马导演你在这给我放魔法呢?!
搁这叠阿美莉卡的魔法buff呢?!
还有就是女主的正义感太圣母太矫情了,人家都出来正规打工了,去哪打工不是打?
凭啥非要在这小村拿那么低的工资还被排挤受威胁?
女主的正义感这不是纯纯的不考虑别人的自我感动吗?
导演你搁这沃尔玛购物袋呢?!
想玩演员总统那一套“正义的裹挟”?!
还有评论区,你说人家导演玩就玩吧,毕竟现在的他们就吃那一套,咱们的评论区搞啥呢?
一堆装高深的在那说什么站队啥的,片子里除了男主误举手那段,演了哪怕一点逼男主站队的戏了吗?
就是不站队对男主生活有啥影响吗?
而且人家导演也说了没有这个意思,这强行脑补真可以。
你们也是沃尔玛购物袋啊?
还有就是片子漏洞百出,劳夫没了没一个人关心?
老人上吊完全不提是因为啥?
吓小孩的尸体一笔带过连个线头都没有?
男主最后打熊两枪然后呢?
这都演的啥啊??
真是无语,浪费时间。
二十分钟长镜头偷情真的太震撼辣,公民大会沦为偷晴的背景板,再端着的自由人也忍不住要吃民粹分子的大局吧,可惜蒙吉的连贯性太差,一场景一镜让电影太分裂,时而荒谬,时而刺激,时而幽默,一切都乱糟糟的,结合的不好。
4早期症状在返乡情景下露出马脚,病入膏肓之时也可在对大脑的RMN深层剖析中横向测得病灶的地理位置,甚至纵向地推断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只是不知如何根治甚至缓解,也只得速速求死,甚至来不及感受被压迫之下的大脑究竟在哪个部位产生了如何的痛苦。
文化中心一场戏就足以把奥斯特伦德的把戏按在地上摩擦。
论点蛮清晰,包括长镜头大辩论也直中要害,但结尾,太不明觉厉,解读空间大的很。
三星半,整部电影全在讲问题,政治问题、种族问题、阶级问题、家庭问题……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难受之处。
所以只有我没看懂吗?也没有精彩的想看第二遍啊
罗马尼亚的一次核磁共振,社会、宗教与排外,燃起的焰火和反对的浪潮,从辩论到割席只用了十几分钟,带动了电影里的看客、包括我们的情绪调动。枪打在熊身上,也打在这个村子身上,打在每一个人身上。
看到最后懵了,还以为孙子预见了爷爷的死亡,结果一群“熊”冒了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一个封闭的电影结局有多么重要,因为你不封闭,大家讲东讲西都可以,最后全都成了一群菜鸡;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说,一个十多分钟的聊天长镜头,会有多么的无聊,这个长镜头当然也完美呼应了我们前面总结的主题:你不封闭,全都有理,也或者全都无理,讲到底还是一群菜鸡......
稳如那啥,纵使低产却仍对现实保持高度敏锐,吐槽精准议题深刻,当然这一切都建立于娴熟的技法和对剧本超强的掌控力之上,在蒙吉的片子里听到花样年华,就像看到姆巴佩和莎拉波娃坐一桌吃火锅,有一种不和谐的惊奇感。
押一个评审团大奖(手动狗头)
5# 不行 后程绝佳的长镜头辩论 好得让人头皮发麻的调度 关于移民和经济分配的微妙探讨 核磁共振的隐喻 几乎都拯救不了过分崩坏的结构 观众们来看的是什么呢 昏昏欲睡地等着 如坐针毡地期待着最后的半小时 那其余的段落呢 几条散在地上的线接续不起 鸡毛零落也没有拾掇起来的能力 最后解决不了就用超现实划归 可惜了那么好的 极具戏剧性又野心勃勃的后半段 /Renoir Plaza España
气氛冷峻,议题深刻,剧情无聊。
我宣布,竞赛片与我无关。
题材挺深刻的,但是拍的挺无聊的。IMDb:7.2、🍅:96% 🍿:98%
去年戛纳真是瞎了狗眼了,这比拿奖的那几部都更应该拿奖吧。结尾处理我:WOW。👍🏻十几分钟长镜头辩论戏俺说怎么这么眼熟,噢噢——简 中 互 联 网 评 论 区。
全篇的节奏都很奇怪
有啥看头吗?故意拍的莫名其妙,白开水剧情,平庸之作
蒙大这次发挥一般,不能指着一条长镜头拯救全局
超级没意思的电影。没什么情节,什么暗流之下的涌动,看不出来。色调就是典型的好莱坞色调,冷,蓝。
蒙吉的电影总是很有意思,单镜头的群像戏和结尾就很像四月三周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