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你的人不在你眼中斯皮尔伯格大概是想赋予这部电影更多的科幻色彩,他不仅营造了一个未来,还造了一个未来的未来,但这电影又不3D,填充了太多的科幻元素不仅显得可笑,更是让这部电影的画面萧杀又恐怖,本该简单的电影情节变得薄弱又冗长。
为什么原本垂危的马丁那么快就好了?
为什么大卫明明已经脱险了还要抱着马丁往后退?
为什么莫妮卡选择了对于大卫来说比“回厂返修”要危险的多的“放生”?
最重要的,为什么大卫被困在海底之后那个“想见见大卫”的研发小组没有找他?
拜托!
斯皮尔伯格你是在耍我?
一开始这个机器人小男孩给我的感觉就是超级诡异。
他吃饭的时候笑嘻嘻地看着莫妮卡和亨利,学他们的动作;接到电话不还给莫妮卡;站在楼梯上看着莫妮卡和亨利出门;和马丁吃菠菜吃到脸都融化……你可以说他是纯真,可这种纯真里透着一种令人发憷的古怪。
但这并不是最让我讨厌大卫的地方。
看到机器人保姆被行刑前对大卫笑的时候;看到可爱的小女孩去找她爸爸救大卫的时候;看到观众们为了大卫冲行刑者们扔石头的时候;看到乔对大卫说 I am,I was的时候;看到泰迪熊用针缝好自己的时候,我真很不理解:这些人这么好,他们对你这么好,为你做了这么多,但大卫你他妈的为什么偏偏只在乎那个该死的莫妮卡?!
这些人都不值得他爱的话,怎么能说他对抛弃他的莫妮卡就是真爱呢?
《人工智能》到底哪里体现了爱?
大卫和莫妮卡相处的情节甚至没有大卫和乔在一起的时间长呢!
真不敢相信,斯皮尔伯格就是靠这么点东西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大卫执着两千多年的莫妮卡的“爱”吗?
“爱”的起源也只是莫妮卡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开启的一个指令而已。
但是当他打掉了另一个大卫的脑袋,也打碎了我对他最后的一点怜悯。
那一刻,那个机器人小男孩是多么的暴力、扭曲以及恶毒,他强调着自己的独一性,却毁掉了另一个想要和他做朋友的大卫。
然而这种所谓的“爱”给了大卫什么?
我看到的只是争风吃醋,固执自私,伤害别人,强烈到令人害怕的占有欲,虚妄的追求。
这种爱甚至让他忽视了他生命里本该被重视的那些,真正爱他的人。
泰迪,是一种“守护”,他一直陪伴着大卫,去机器屠宰场寻找大卫,陪大卫在海底度过了漫长的两千年,帮大卫小心收着莫妮卡的头发。
那么大卫爱他吗?
乔,是“知恩图报”,他牵着大卫的手的,带他去找万事通博士,带他去曼哈顿,把他从海里救上来,甚至在被抓走的前一秒都记得帮大卫按下“下潜”按钮。
然而大卫又爱他吗?
大卫对待乔和泰迪,与莫妮卡一家对待大卫有什么不同吗?
他有在乎泰迪是否脏了旧了开线了?
他是否有在乎乔被抓走后会怎样?
他是否想起过机器人保姆?
是否感激过机器人屠宰场里救了他的观众?
我猜他没有,因为他甚至没有对谁说过一句谢谢。
及时最后遇到了未来人,他也只是一味的要求,要求他们帮他找回莫妮卡。
这种固执自私的爱,在我眼里已经变成了一种扭曲的恋母情节。
你且对着海底的蓝仙女祈求千年,你且和爱你的莫妮卡欢乐今朝。
反正,都是要醒的黄粱一梦。
就像未来人说的,你这一生都不曾快乐,你永远不会快乐,因为真正爱你的人根本不在你眼中。
《人工智能》居然也能拿奥斯卡?
难怪今年斯皮尔伯格败给李安,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绝大多数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被大卫的爱深深感动,因为他的无私和执着.可是我却觉得特别的虚无和不值得,尤其是看了他被遗弃后的部分.首先,他的爱很自私.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感觉.他只在乎自己去爱,并且强烈的要求与被爱的对象在一起,很强的占有欲.或许,他只被输入初级阶段的爱的程序吧.他无法感受对方的感觉,所以他固执的认为莫妮卡也是强烈的爱他的.他不能接受对方很大程度上只把他当做某种形式上的玩具.其次,他的爱其实很虚无.之所以会对莫妮卡产生强烈的爱,仅仅因为被输入了那几个代码.也就是说,他也可能会爱上另一个人,如果当初向他输入代码的是那个人.悲哀的是,他无法选择,因为爱的印记被设置在了硬盘上.总之,我无法觉得这样的爱是美的,只是觉得压抑和可悲.为了一个根本虚无的爱,千年的执着和等待.更可悲的是,大卫祈求蓝仙女可以把他变为真实,但蓝仙女只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连存在都算不上.倒是舞男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我存在着;我存在过.这就足够了,存在即真实.
“David is 11 years old. He weighs 60 pounds. He is 4 feet, 6 inches tall. He has brown hair. His love is real. But he is not.” 为《AI》写点什么,很早以前就想过,不是要突增悲哀,只是有些东西,看过便不能忘记。
一如“他的爱是真的,然而,他不是”。
初涉南北极冰融化,海水淹没城市,气候变幻莫测,饥荒肆虐蔓延……一个正在崩塌的家园,末日一样的未来。
这里,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以及自己最杰出的产品——人工智能,它的影子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也许,还将到那不可被替代的情感。
科学家们在争论不休,新的Robot将应运而生,他们“超越简单的情感模拟器”,他们将记忆痛学习爱甚至会做梦,他们的感情将永恒不变,而人类,“能对这份爱付出相等的回应吗”?
Monica,孤单而悲伤的母亲,不能面对儿子Martin因绝症躺在冷冻箱里将渐渐死去事实,陷于情感崩溃的边缘。
David,11岁,身高4尺6英寸,金发的机器男孩,他的到来是为了抚平年轻母亲的伤痛。
小小身影逆光走进Monica的家门,迈下第一步台阶,翘起脚尖轻轻敲着地板,然后转过身说“I like your floor”,一个有双清澄蓝眼睛的小男孩冲她坦诚地微笑。
惊惧,Monica无法接受这种情感的替代,却为一个如此真实的孩子而疑惑,丈夫Henry说“A made child”,“这是一次普通的免费使用,一个极好的向公司表现的机会”。
理智与感情的矛盾,也许在那一刻已注定了David在这个家庭里的最终命运。
爱的体验孩子,爱也盼被爱的孩子,人工智能赋予David不可变更的身份。
“登陆注册之后,机器小孩的爱将被密封储存,永远成为他的的一部分,……即使被收养的父母遗弃,亦不再出售”,唯一的结局是销毁,爱的前提是残酷。
David对世界最初体验的源于好奇,照片里的另一个男孩是谁?
Monica早晨喝的黑色液体是什么?
被关到壁橱里是一个游戏吗?
然后开始模仿,找出卫生间里的Monica,以为这也是捉迷藏;一本一眼地学父母餐桌上的动作,再因Monica嘴角的面条大笑。
这是他最简单的情感表达,同初生宝宝的第一次微笑一样,将消逝已久的快乐再次带回了Monica与Henry身边。
从开始的拒绝、排斥,到隔着雕花玻璃门的观察,再到愿意哄这个永远睡不着的孩子入睡,Monica的理智在瓦解,她只知道她需要这个孩子,而David单纯眼睛里,看不见的是,在Monica心底儿子Martin那沉睡的脸。
清晨的阳光里,七道程序启动的指令,一声“Mommy”来得毫无防备,David蜷入Monica的怀中,她的爱从此由他来承担,而他新的人生是否真正能走进她的世界?
如果故事就此打住,可能平淡却会很幸福,但那不是导演的本意,快乐易逝,悲哀却总难遗忘,也许意义的深刻才会由此而生。
寻找梦想去舞会之前,Monica对David的关心让Henry提醒她说“It’s a toy”。
David调皮打翻了Monica的香水,看着空空的香水瓶,此时Monica才开始重新思考David在她心中的位置。
“妈妈,你会死吗?
”“有一天会。
”“那我会孤单。
……你会活多久呢?
”“50年吧。
”“我希望你永远不要死……”Monica取出了Teddy——机器小熊,“Teddy是一件超级玩具,相信你们可以好好相互照顾。
”无尽的爱对有限的有机生命太过沉重,还是交付给相同机械体吧。
Teddy抗议说“我不是玩具”,可David听不到,他只疑惑50年究竟是一段多长的时间。
Martin病愈归来,序曲结束,Monica说“世界上最好的事发生了”,而David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
疑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
”“什么是你第一个记得的?
”Martin的问题突如其来,不断强调David不是真的小孩。
嫉妒,与Martin比吃菠菜,半夜偷剪母亲的头发,在她讲给Martin的睡前故事里露出笑容,只因为他如此渴望母亲的爱,而成为real boy是他唯一心愿。
故障维修时,David对握住他手的Monica说“妈妈,我不痛”;面对愤怒的Henry说“我只是想让妈妈爱我更多”。
而Monica开始心慌,她的爱在动摇,即使她不断说服自己“这只是普通男孩间的挑战,他只是在游戏中犯了错误”,但面对Henry的“他不是人类,……他被制造用来爱人,而这也能解读他的恨”,她无力反驳。
Martin的生日会上,David终于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害怕,与希望得到保护,让他抱着Martin跌入泳池。
人们救起Martin,却将David遗忘在池底,从蓝眼睛里看池水外的世界,不知道他能否明白,其实那里他从没有真正走入。
Monica为David无法预知的行为感到恐惧,人类情感的复杂,让她无从判断机器孩子最简单的心愿,“Dear mommy, I love you and Henry, and the sun is shinning, ……I’m your little boy, and so is Martin but not Teddy。
”他其实只想做你真正的小孩,得到你他相同的爱与关怀。
David欢天喜地地踏上了与Monica去“野餐”的旅途,在Monica的眼泪中感到隐隐的不安,然后执着坚持关于被抛弃“Is it a game?
”,Monica将David推跌树下,留下的只是嘱咐他“远离人群,与同类一起才会安全”,和一句“Sorry,我没有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
学会爱却给了悲伤,学会了笑却没有眼泪。
母亲为什么离去?
是因为不是real child吗?
找到将皮诺曹变成人类孩子的蓝仙女,成为真正的小孩,David带着Teddy开始寻找自己的梦想。
自我成长David遇见的第一群人,应该是机器人,型号过时,功能不全的机器人,在一堆残骸间寻找下颌、断肢、以及眼球,形貌甚是恐怖。
然后是机械猎人,黑衣上的荧光令他们在夜间看起来像驾着摩托飞驰的骷髅。
然而这些远不及机械屠宰场的可怕,那里人类对机械的仇恨在极致中沸腾,他们因机器人被支离破碎而欢呼,看机器人被腐蚀熔化而疯狂。
其实,在这里,人比机器恐怖。
因为需要,他们制造机器人,又因为机器人的存在,他们看到自身不足,并为之感到不安,害怕被替代而猜忌,于是将其视作危险的竞争对手,最大限度的与之敌对,成人世界里潜藏的利己主义和残忍暴虐,在电影中,在对机器人的屠杀中,被戏剧化地放大了。
在这群机器人中,David是特殊的,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制造机器孩子”,他诞生的意图是特殊的,他有人类孩子的一切特质,并“有人为他倾注了爱心”,难怪疯狂的观众也要为他向屠宰场老板扔出石头,而屠宰场的工作人员也要惊奇说“David,你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尽管经历了诸多恐惧、无助并眼见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残酷,David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并坚信他的存在是“独特”的,而这种认定也许正是同人类一样对自我存在的肯定。
为找到能实现心愿的蓝仙女,同机器情人Joe一起,David来到了胭脂城,这里夜总会、俱乐部遍布,流光溢彩的城市是Joe诞生舞台。
他们找到“万事通”博士,一部信息百科全书,David想知道蓝仙女怎样能把机器人变成真正的小孩,它告诉他们Allen Hobby的书中有这种神奇力量,而童话中的蓝仙女在世界尽头的失落之城——曼哈顿。
影片中的国际都市,曼哈顿,不可避免的陷在无边海水之中,水面残存的断壁残垣述说着人类文明曾有的进步与辉煌。
在这里等待David的是他的制造者Allen Hobby,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David的自我信念开始崩溃,演化为要毁灭另一个自己的暴力;进而又遭到Hobby的另一重打击,“……在此之前,机器人不会有梦想,没有自主意识,……你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的儿子才是唯一的……”;然后发现一片尚未出厂的机器孩子,在原型模板的眼中看见自己人生的最初记忆——工厂的标志。
想爱却遭抛弃,寻找梦想只是一个童话,而自己的存在亦不能得到承认,真正的孤独与绝望,“妈妈”,带着来自心底最深的呼唤与渴望,David义无反顾地坠入茫茫汪洋……Joe被警察带走了,对获救的David说,“有一天当你变成真人,记得向女孩们提起我,我存在,我曾经存在。
” 在水下,在蓝仙女的雕像前,David祈祷千年,灯灭冰封,沧海桑田……记得很久以前,在前往胭脂城的途中,Joe问“蓝仙女是女的,还是男的?
”David说“女的。
”Joe愉快地说,“我了解女人,……蓝色对人类代表忧郁,而我能令所有女人面红耳赤,……世界上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机器人的悲剧早已注定,他们的存在价值只来自需要他们的人对他们承认和肯定,所以,David“上穷碧落下黄泉”所找寻的爱与梦想注定不会有结果,他的心愿只有让异星生命来实现。
其实,这也只是导演与观众浪漫的寄情,正如影片中所说:Come away O human child To the water and the wild With a fairy hand in hand, 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http://ealinealin.spaces.live.com/blog/cns!EB8EFA6C21DD28EF!145.entry
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
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旧约·创世纪》第二章七节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想象那个画面我始终不是太明白什么叫做“成了有灵的活人”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就像输入了某种程序,然后启动,亚当就活了。
这就是人类最初被造的情节。
就像博士说的,上帝造亚当时,造的是一个会爱的人。
所以,博士也要造出与人类一般,懂得去爱的机器人。
戴维,就是第一个会爱的机器人。
爱对于他是一段预设程序,只有在独一无二的口令之下才会启动。
一旦爱了,就再也不能更改爱的对象,除非销毁他的芯片。
当莫妮卡念出那段口令时,戴维就这样爱上她了。
爱像病毒一样感染了他全部的思维从此他的生活就只剩下一件事:全心全意的爱着妈妈。
可是,妈妈却不曾被启动,妈妈不爱他。
对妈妈来说,他只是一个代替品一个电线缠成的金属机器,可以被抛弃,被销毁的玩具。
他被抛弃在废铜烂铁的垃圾丛林中。
而他还在爱,他还在希望他还相信妈妈说过的童话,蓝仙女会把他变成真正的小男孩。
尽管那个童话,妈妈是说给自己的儿子马丁听的。
尽管妈妈说,童话是假的,你也是假的。
但他还是固执的踏上了寻找蓝仙女的旅程,他要变成真的,他要妈妈爱他。
小小的戴维沉入深海,在蓝仙女面前祈祷了两千年。
两千年,世事沧海桑田。
妈妈不在了,博士不在了。
而他的爱还在,那芯片上烙印下的名字,还在。
也许是导演实在不忍心,才给了故事这样一个结局。
两千年后,人类已经灭绝。
一群2000年后的机器人在海底发现了戴维,提取他的记忆,为他制造一个巨大的幻觉。
那个幻觉只有一天,妈妈和他在一起。
没有马丁,没有亨利,只有爱他的妈妈。
妈妈为他洗头发,做蛋糕,捉迷藏最后他握着妈妈的手睡着了,终于沉睡在了那片冰封的深海中。
这不是个机器人的故事,戴维不是机器人。
戴维就是亚当。
他就是我们,是人。
我们难道不是与戴维一样,在被造的那天,就被输入了一段预定的程序?
当某个人向你说出某句隐秘的口令,或做出某种特定的动作时这段程序就会启动,把启动者的名字烧在“心片”上。
这段程序,叫做“爱”,而这个过程,就叫做“驯养”。
圣经里说,神是爱,而我们,就是按照祂的样式造成的。
“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狐狸说“可是,你不应该忘记它。
你现在要对你驯养过的一切负责到底。
”负责到底,听起来好沉重。
我们害怕负责,却想要不断的拥有贪心的学习许多口令,去启动一个又一个人的爱只想要把自己的名字烙在尽可能多的“心片”上我们轻飘飘的说出许多美丽的誓言,却从来不说做不到会怎样。
从没想过当我们不能再为驯养过的人负责的时候这些“心片”就会被销毁,粉碎成灰。
多么自私的行为,我们却以孤独当作借口。
然而孤独并不是没人爱你,而是你谁也不爱,还渴望有人义无反顾地爱你。
孤独并不是没人爱你,而是有人爱你,你却欲求不满地渴望更多不要回报的爱。
妄想不劳而获,朝三暮四的人类,根本不配拥有戴维那样永恒的爱。
每一个人都曾是小小的戴维。
都曾是那样相信过爱的,单纯的孩子。
当你决定驯养他时,就请用心爱他,不要轻易破碎一颗洁白的心。
你不应该忘记这个道理,对你驯养过的一切,负责到底。
看99年的《the sixth sense》的时候就很喜欢haley joel osment,眼中充满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和无助,不过布鲁斯威利斯的演技也无可挑剔,所以osment的表演虽然吸引人,还不至于到震撼的地步。
看01年的《AI》,斯坦利库布里克一直想拍未遂,最终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才知道科幻片也可以拍得这样动人,真是赚尽了我的眼泪。
人类对爱的需求,造就了“小男孩”David。
他被设定一生只会全心爱主人一人。
然而人类需要怎样对待大卫们?
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回答。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个童话而不是一部科幻片,尽管有人称它为科幻片中史诗一样的作品。
影片开头就提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类可以造出一个拥有情感懂得爱的机器人,却无法保证给予它同样的爱。
也许从机器人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们和人类的不平等,就仿佛上帝创造了我们,于是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信仰,谁有胆量或勇气去考证这一切否公平,是否合理?
谁会傻到去问上帝为什么不关心我们的个人意志?
当生存变成一种施舍,生命就显得愈发卑贱而渺小。
然而人类终究是幸运的,或者说是在悲惨到极点的命运中努力追寻,寻找那一点点气若游丝的快乐。
人生七大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一切的苦痛都是活在世上必须承受的,躲不开逃不掉的我们就这么存在于惨淡的人世间,自嘲的告诉自己这所有的经历就叫做生活。
怎么敢怨呢?
又该去怨谁呢?
埋怨上帝创造了我们,埋怨父母把我们带到这地狱一样的世界么?
渺小如同蝼蚁一样的我们甚至没有权利去恨,因为信仰和爱才是生存最彻底的希望。
也许发泄了恨意可以得到暂时的快感,信仰的丧失和道德的沦亡却将导致自身的毁灭。
那就单纯而直接的快乐吧,享受被欺骗的喜悦,体会谎言的真实。
就像《AI》中的David一样,接受了指令后便死心塌地的爱他的母亲,不理得失,无论后果;就像他那样,傻傻的相信世界上有蓝仙女的存在,可以实现他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愿望;像他那样固执的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真的小男孩,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
无数次的心痛地不忍心再看下去。
看到他把Monica当成自己的母亲,说“Mammy,I love you”那一刻;看到他为了和马丁一样得到Monica的关心,明知道自己不能吃食物却还大口大口的把青菜送进嘴里时;看到他在纸上写“Dear mammy, I love you and Henry, and the sun is shinning, ……I’m your little boy, and so is Martin but not Teddy”的时候;看到他含着眼泪大喊“I'm special, I'm unique”的时候……多傻的孩子啊,他竟然真的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以为只要可以像马丁那样吃蔬菜,以为只要找到蓝仙女把自己变成真的小男孩,就可以得到Monica的爱,和Monica对自己亲生的孩子Martin同等的爱。
他羡慕Martin,羡慕那个一片光明中躺在母亲怀抱里听故事的孩子,甚至羡慕Martin脸上的神气和不屑,只因为他太需要爱了。
可惜没有什么能给他爱,人类把他当作一件物品,一个玩具。
如果Martin就那样病死或永远无法醒来,也许Monica会把David当成自己的孩子,最终爱上他,可是Martin醒了,当真正的孩子出现时,代替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毫无疑问David更可爱,更懂事,更听话,懂得讨好,可是这一切在血肉亲情面前都变的可笑而苍白。
正主已经归来,替代品也就理所当然的离开。
可是怎么能离开?
当他的电路板上已经被深深的烙上了“love Monica”的指令,那对我们来说冰冷的电路板却是他的心灵,他全部的爱,低声下气,委屈求全。
也许是太渴望爱了,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只有少的可怜的那么一点可能,都要拼了命的去尝试,去抓住。
始终相信孩子是没有恶意的,也许Martin说出那些不负责任的谎言只是为了好玩,也许连Martin自己也想不到David会傻到真的在深夜拿着剪刀去剪Monica的头发,谁会相信把母亲的头发戴在脖子上就可以得她的爱呢?
最终还是不得不离开。
Monica可以继续享受她那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David对她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或许连过客都算不上,只是一件玩具,比Teddy更精致可爱的玩具,或许也会闪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遗憾,或许会流下几滴所谓的泪水,转瞬即逝,廉价而虚伪。
可是David该何去何从呢?
被赋予了爱的他,一生只能把爱给一个人的他,要怎么样才能在被母亲丢弃后度过属于他自己那千万年漫长寂寞的时光呢?
幸好还有童话,那荒谬绝伦哄骗小朋友的童话,此时便成为了他全部的信仰。
传说中的蓝仙女,善良慈祥,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
David脸上夺目的光彩,眼中绚烂的光芒:“If she can make a real boy, mum will love me!
”眼泪又一次忍不住,太单纯的孩子了,有这么傻的机器人么?
执拗的相信着那烂俗的童话,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去寻找那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爱。
到头来一切真的是个骗局。
谜底被揭开那一秒种的绝望除了David自己没有人可以体会。
看到无数个David的样子悬在空中,立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这就是最后的答案。
残酷、冰冷而现实的答案。
历经千辛万苦又怎样?
受尽摧残折磨又怎样?
被人类造出的玩具应有的命运罢了,不能挣扎,不能反抗,甚至不能埋怨,那些被火烧王水腐蚀的机器人就是下场和榜样。
在飞船中静静的凝望着蓝仙女的雕像,只听见画外音慢慢地说“And David continued to pray to the blue fairy there before him, she who smiled softly forever, she who welcome forever. Eventually the floodlights dimmed and died, but David could still see her palely by day, and he still addressed her in hope. He prayed until all the sea anemones had shriveled and died. He prayed as the ocean froze, and the ice encased the caged amphibicopter and the blue fairy too, locking them together where he could still make her out. A blue ghost in ice, always there, always smiling, always awaiting him. Eventually he never moved at all, but his eyes always stayed open, staring ahead forever all thought the darkness of each night, and the next day, and the next day. Thus, 2000 years passed by.”David在海底废弃的公园度过两千年寂寞的时光,终于等到了苏醒的那一天。
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消亡,生存下来的只有他和Teddy,现实总是那么讽刺,那么凄凉。
还有更讽刺的,沉睡了两千年的David竟然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爱的母亲,尽管她早已经灰飞烟灭,尽管是她选择了丢弃他,尽管她从来没有爱过他。
当所有周围的同类希望他快乐,希望他能幸福的生活时,他的要求却和两千年一样,简单而微小——“become a real boy”,可惜——那些同类可以给他所有的一切,除了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
还好有Martin的谎言,还好Teddy藏起了那用惨痛代价换来的母亲的头发。
克隆技术可以让Monica再次出现与两千年后的时空与David相聚,却残忍的只给了他一天时间。
在仅有的一天中,再没有Martin,再没有Herry,有的只是那么多的幸福,那久违了两千年了无数倍代价才换来的爱,得到了他复杂的电路中所渴望的简单到极点的——爱。
人类成功了,有感情的机器人,懂得自主情感,知道如何去爱的机器人,终于在人类消亡后证实了它的成功,可是一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当上帝的光辉已经不能再照耀我们,当上帝的温暖已经无法慰籍我们,甚至连上帝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已经值得怀疑时,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呢?
片中大卫的扮演者海利·乔·奥斯蒙特(haley joel osment)的表演获得外界的一致好评,个人觉得也是不错。
大卫不是一个好演的角色,一个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该怎么表现?
我想可以用来当电影学院面试的题目了,结果估计不是太象机器人就是太象人。
奥斯蒙特对此拿捏的恰到好处。
剧情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可以接受 但是从严肃科幻的角度来看 就太雷了 一个已经发达到可以让机器人有感情的文明竟然连让机器人可以吃菠菜都做不到(我知道那一场戏是为了突出戴维身为机器人的不同,在和人类孩子相处中的矛盾) 既然吃个菠菜都能那样 掉到水池里面还不报废?
机器情人 乔 被诬陷 机器人的记忆可以被验证吧 甚至可以像录像那样放出来都可以吧 为了社会秩序,乔这类服务型机器人是不会说谎的吧?
那还诬陷个屁 根本没法诬陷说机器人没有感情 但是根据剧情需要 这些机器人的情商时而像傻逼 时而像成人 懂得对死亡恐惧、可以依照自主意识割掉身上的身份识别装置(那个类似电子表的东西)、懂得报恩(因为戴维拉手救了他一命 他要帮助戴维)、在死的时候发出了“我存在过”这种复杂的感情的乔 居然无法理解陷害者对他的讽刺 竟然能认为蓝仙女只要是女人就会在艳都,这是什么逻辑?
表现出智商最高的机器人好像就是超级玩具泰迪了,但是那不是过时的科技么?
头发可以在有氧气的环境下留存2000年,就算是低温……我也无法接受最高科技产物——戴维 无法区分雕塑与仙女 服了 这不是渴不渴望妈妈的爱的问题 这真的是机器人视力问题 难道感光组件科技很落后?
戴维来到拟真电子公司的时候,看到一堆量产戴维,名字一样长相一样。
尼玛拟真电子公司高层脑袋都让门挤了吗,这机器人量产出去能卖得好?
——你为了养一个最接近真正小孩的小孩,买一个长得和别人家一样名字和别人家一样的玩意回来?
你带小孩去逛公园,一喊戴维,十个一样的小孩一起答应你能受得了?
稍微有点正常智商的卖法应该是长相、姓名可以自定。
OK我明白这么安排是为了那一个镜头的震撼效果,从幼儿童话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从科幻角度来看就是无厘头好像还有很多科幻上的槽点想不起来了 就说这些吧 等AI粉喷我说的只是从严肃科幻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 作为给孩子看的温情童话的话,没问题,满分。
他的程序是爱。
当爱成为他生存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无法不穷其毕生去寻找、去等待,千年万载,轮回往复。
“让妈妈爱我”——这样一个简单到极点的愿望,在孩子蔚蓝的眼睛里闪烁。
我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泪水,为了他,为了他从出生就注定无法抹去的烙印。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
美丽的蓝衣仙女,在孩子的拥抱中风化瓦解,变成无数狰狞的碎片。
仙女残破的面颊温柔依旧,但是她曾经优雅的身躯居然是一具空壳——童话和梦想的空壳,人类谎言铸就的残躯碎体,就这样冰冷冷地展现在孩子面前(——斯皮尔伯格,你实在是太残忍了!
)他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关切地俯下身,为妈妈送上清晨的第一杯咖啡,微笑着看她啜饮。
小小的身体努力、认真地挺直着,做她最初的,最后的屏障,小小的,爱的屏障。
因为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再次失去她,永远地失去她了。
他从两千年之前把她找回来,只为现在这样斜倚在床边,独自一人拥有爱妈妈的时间。
他的时间——他们的时间多么少啊!
当人类已完全灭绝,当文明已成往事。
只有一个小小的机器孩子,传承着爱的使命,延续着人类的灵魂。
这不灭的人性精灵,深深烙印在数码密布的电路板上,凝聚在那双蔚蓝色的眼睛里,像天空一样寂寥,像海洋一般深邃。
斯皮尔伯格的镜头如同喃喃低语,屏心静息地讲述着。
音乐仿佛辽阔背景下瞬息起伏的浪涛,配合着他的故事。
一点点铺陈,一段段展开,一层层推进,一寸寸深入人心。
最后,随着男孩的复制品妈妈沉入永恒的睡眠,这个小小的机器也静静睡去。
故事终结,该讲的,不该讲的,都已经结束了。
在时间的永恒之河中等待是一种怎样的诅咒?
等到绝望之日慢慢降临,愿望才能得以解脱。
这种漫长的等待让我放弃了对永恒的企望。
同时默默庆幸: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一种幸福。
在我有限的生命中爱过,被爱过,是幸福中的幸福。
其实从电影里很多莫名其妙的的元素来看,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应该远不止“真善美的亲情”这么简单。
但是豆瓣上的影评似乎一面倒的倾向于“真善美的亲情”。
翻看短评,“感动的热泪盈眶”“眼泪簌簌的”这类评论充斥着整个页面。
排名第一的影评题为《人类啊,你们不配得到永恒的感情》,令人发笑。
其实,大卫同学的爱只是被烧录在硬盘上的程序而已,大卫同学也只是“照章办事”,而不是“主观的去爱”。
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机器人被编制的程序是“屠杀人类”,他被激活了程序,逢人便杀,你能说这是他的错吗?
不能,因为他被人编写了这段程序,这不是他本身的想法,他是无法控制的。
同样,大卫的爱也不是他本身的想法,只是该死的被烧录在硬盘上的程序而已,他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再来看这个所谓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最不真善美的“爱”,换而言之就是自私的占有欲,对,就是这个词,自私的占有欲。
大卫实际从未替她母亲想过,他从不去想他的消失才是对那个三口之家最好的情况,他只是偏执的想要占有她母亲的爱,他想要“special”他想要“unique”他想要“哄我睡觉,一天说500遍她爱我”,他考虑的出发点从来都是自己。
他憎恶他的“兄弟”,无视他的“父亲”,他巴不得这两个人都消失,这样她母亲就能只关注他一个。
最后那一天里,旁白:“没有他兄弟和父亲,只有他和他母亲,是他最幸福的一天”,这段情节让我毛骨悚然,别和我说这是什么对母亲的爱,这简直就是偏执的畸形的人为创造的怪胎。
所以,如果把这部片子仅仅定位于“温情、亲情”,(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单单就这部片子的“温情”部分来看)这是一部蹩脚的不及格影片。
很早以前豪哥就跟我提过这部人工智能,很有名的电影,依稀记得初中还是小学的英语书里好像还有一篇小短文是关于这个的。
豪哥说了,她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爱上了这个小男孩,豪哥还说,我看了肯定不会哭,因为这部电影会让人感觉哀莫大于心死。
于是这部AI在我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高,越来越盛名之下,也让我越来越不敢看。
今天,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部电影。
其实它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小小的机器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
前半段是科幻小说,后半段是童话故事。
我不断地思考,David对于Monica的“爱”究竟是什么东西?
当Monica对着David微笑的脸说出那神秘的七个词,“爱”将会被烙印在David的身体中。
可能它是一种程序,一种一旦被激活就会存在于David体内每一段电路的程序,一种让David无时无刻都想亲近Monica的程序,一种让David从此以后只为Monica而活的程序。
片中的机器人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机器情人,机器保姆,机器医生,简单而专一,David也一样,所以当他被Monica抛弃,他唯一想做的,也只是单纯的回到妈妈身边而已。
他不会恨,他只会爱,即使被最爱的人抛弃,他还是依然爱着Monica,因为这是他被制造出来唯一的功能。
我无从思考这样被轻易赋予的,毫无来由的爱是否可以被视为人工智能的智慧表现,但是相比较片中自私的人类,似乎机器人更值得被爱。
我希望这样的人工智能永远不要被制造出来,无论世界的环境变得多么恶劣,科技变得多么发达,请永远不要制造出像David一样的人工智能,因为人类一定会辜负他们专一而浓烈的爱,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像David一样最终能够得到Happy Ending。
时间的长河永不停息,就像机器人永恒的爱。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了一种标准,核心想法很亲切,“爱”让机器人有了“灵魂”。
他没有要求观者跳出人本位的思维习惯去想象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所有人都可以愉快欣赏完并充分理解他的意图。
我猜测,库布里克那么喜欢刨根问底,他曾经说过要做这个话题的影片,如果《人工智能》是他导的话,可能会不太一样。
(为曾经是个标题党辩护,但不成功。
2021修订)我其实觉得所有人头脑中的工具没太大区别(达芬奇爱因斯坦也没成仙脱离苦海啥的),对着一个问题坚持思辨下去的话,可能抵达非常接近的结果。
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需要走那么远,就可以在舒适区内找到安放疑惑的锚点。
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价值体系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ta们缓解了问题的紧迫性,让人可以摆脱“无法解释”和“找不到答案”的不稳定感。
而习惯持续追问的人,不一定受欢迎(想想苏格拉底),虽然追问的结果可能是拓宽了观念的舒适区,但是先指出我们可以走更远一点的人容易遭到排斥。
但是说到底,我们的思考工具,大脑,有什么硬伤和限制,都是很难纳入我们大脑的思考范畴的(工具怎么修理工具?
),而且逻辑本身就是个扭曲的机器吧?
说回“爱与灵魂”的因果关系,听起来很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说“爱让人称为人”,感觉太正确了。
让人很难再去追问,“爱”究竟如何体现?
是时间线上的持续联系?
不断增强的反馈信息?
付出甚至牺牲的动作?
是一种乱码吗?
是错位还是必然?
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能是说,“如果不相信爱那还有什么问题值得费心思考”!
所以我们大多可以接受,好的,起源是爱。
如果我们抛开“爱”这个烫手的山芋,“灵魂”能聊吗?
人在进化过程中从何时有了所谓的“灵魂”?
那么进而,在机器的发展和演变中能否重复人的这个进化过程,而得到一个所谓的“灵魂”?
我原本希望《人工智能》会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
设想,如果机器人会说出这样的一段话:“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我或许只是在重复我过去在别处听到过的问题,而我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也无法停止重复这些问题。
”如果,机器人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与人有什么区别?
存在的问题对于机器人来讲如同Bug,对于人又何尝不是?
再说,记忆的筛选。
遗忘,是人类相比机器人的缺陷(或优势)。
记忆的筛选不是我们能够完全操控的,我们个人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对未来事件做反映的基础资料,而共同的记忆则构成了我们的文化环境。
这些记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们通过思考而自主达成的。
我们真真是不必把自主的“决定”看得太有效,其实我们不能掌控的“遗忘”过程对于构架所谓“自我”的影响应该是更绝对的。
我们虽然没有机器人的超强记忆功能,但是我们并不能操控的“遗忘”功能对于文明发展的功效作用可能更关键。
艾柯说,文化就是从此消失的书和其他东西的墓园。
他们在讨论的问题是,如果一切文字语言都通过电子方式记录下来而不再消失的话,那么文化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一个没有了有机(organic)的生长、衰败、过滤和消化过程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
在人工智能影片里,可以思考的是,对于机器人来说,文化将是什么?
机器人如果可以记录发生过的每一件事情的话,那么大概就没有什么事情比别的事情有更“深刻”的含义了。
更关键的问题是,“爱”让我们不断向未来索要,因为过去只能靠记忆存储,而记忆又总是在删节和褪色,我们渴望拥有,而恐惧失去。
于是,我们在不断的丢失记忆中的爱的同时,向未来索要更多的爱。
但是,如果机器人拥有一份永不消减的清晰记忆的话,“未来”还那么重要吗?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什么样子的?
如何感受?
创新、创作、艺术、重复,这些概念会消失吗?
愚蠢与谬误会消失吗?
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将是什么呢?
机器人社会需要“个体”形式吗?
人有些重要的能力,机器人不知道能否具备。
比如学习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
学习就是自我修订,机器人能否修订自己的基础程序?
选择也是放弃。
如何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问题对于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类似的问题可能就很复杂。
如果我们把熟悉的概念,通过机器人的视角审视一遍,想象这种拥有庞大储存能力和准确计算能力的系统,会如何处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
是否会得出我们所未见过的答案呢?
以上是我希望《人工智能》会触及的一些问题,我没有答案(其实很多问题也并不呼唤答案),但是库布里克不言而喻的手法会激发人的想象,就好像《太空漫游2001》最后“星童”的出现,让我们都非常激动。
镜头语言极丰富。好几个ショット单独拿出来都充满美感和寓意。最爱深海鱼群接住Ai,旋转,逆流而上。还有最后笨熊爬上床,坐看着熟睡的妈妈和Ai。纯白的床单,阳光满满,那像天堂,那是永恒。
一场跨越千年的亲情童话,斯皮尔伯格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人工智能》用科幻色彩孕育出了感人至深的脉络,当纯粹的爱变为仅只能烧刻在电路板上不可更改的物化,感动之余是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爱与被爱永远是此世间超越一切的心动所在。
我泪点极低的人一点都没被触动。最后两千年后那段完全没必要,为了赚眼泪反而毁了,就让他们沉在海底多好。另,裘德洛真是帅呆了~
库布里克在《发条橙》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没有自由意志、没有选择权的不能称之为健全的人,而本片机器人的爱是被程序设定的,小男孩没有选择 hate 的权利,所以这只是斯皮尔伯格炖的一碗童话鸡汤而已。本片的立意甚至不如美剧《西部世界》,斯皮尔伯格也注定无法达到库布鲁克的高度。
很刻意的作品,有些剧情让我很不舒服;这个主演小男孩不知道应该说是演的好还是演的不好呢?反正不喜欢而且真的很可怕、很渗人(剧情和演出来的感觉),而且没有共鸣。全程都很压抑憋屈,而且是那种不可缓解以及最后也没释放出来的不爽感,发展也是各种异想天开、支离破碎,真的是失望透顶。是斯皮尔伯格拍的最烂电影之一。想不通怎么进入豆瓣前250的175名,而且听说原来是9.0分,现在已经8.6分了,还能继续降。ps:这部作品真的很恶心,对人类恶意太大,全程只表现人类的无知、愚蠢、残忍,我觉得过于片面,这部作品真的一点意义都没,说是警示我真的笑了,警示就是把人类写得这么极端?这么负面情绪爆棚?完全就是站在机器人角度把人类写成傻x,这作品才是真正反人类作品,看很生气、很憋屈,嘈点太多!本来给了两星,气的我改成一星。
大卫,你这一生都没有快乐过
一流的创意 二逼的剧本 ... 对科技时代的道德反思建构的却是一个科技主义解决一切的幻景。所谓的爱,所谓的温情,所谓的永恒,都成了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所虚构的诸多的童话之一。
氛围有点阴郁。这小孩看起来也是挺阴森恐怖的。开篇他神出鬼没一般,搁一般人都得吓死。主题是什么?爱?还是有思维的机器人和人类是否一样,应得到同等的对待?第一个问题。有个评论说的很对,他对妈妈的爱2000年不变,是因为程序,还是他真正拥有了人类的情感?我觉得本质上他还是机器人,程序设定了爱而已。对于复杂的人类而言,他和泰迪熊一样都是玩具,可以抛弃。第二个问题,机器人怎样才能被称作人类,有自己的思维?有血有肉?有情感?或者是虚无的灵魂,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记忆?《西部世界》里觉醒的机器人怎么分类?这里不得不说人类,基于自己的需要,制造机器人小孩,不需要了就抛弃,你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玩具或临时寄托感情的东西,既然这样,为何要赋予他感情呢。
人工智能伦理。我们是否应该把AI列为需要尊重和保护的生命形式?
the success of the technology the failure of the ecology
前半部可以给四星;后半部拖沓冗长、低级科幻,100分钟的内容愣是拖到140分钟,编剧一定是不会结尾了
对比下真正的工业机器人,唉,其实有时候人类还真是比较喜欢瞎操心...话说回来,思考的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至于上帝发不发笑就不知道了
They love what you do. 人类爱机器人的讨好行为,机器人爱人类给予他们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世间没有永恒的感情,都是一时感觉良好而已。
绝壁是看三次哭十三次的节奏呀QAQ…太虐了…小海利的演技简直没得挑,那小眼神儿一过来整颗心都软了…每次听到mammy都觉得心尖儿颤…我能想到最难过的事,就是永恒的生命和不变的爱。小泰迪萌翻了,但是看到最后大卫和莫妮卡一直睡下去,泰迪一下子坐在床上呆呆的不动了那幕又是个大泪点…好孤独…
一直到妈妈把大卫仍走都很不错的 后面就太假了 那个呆在水下两千年的旁白也是醉了 好好的题材拍成了儿童说教片...
不能迷信导演,我真的觉得难看
柔光渲染得恶心。从道德伦理开篇,转为亲情的煽情,后半段又用了大段的篇幅去讲述David寻求变真人的过程,深度未挖掘下去,感人也不够,顾此失彼。裘德洛的舞男又以一种急求存在感却无足轻重的角色存在,整部戏都不能让我集中。喜欢泰迪。
优酷 猪猪乐园版 1520 外公家
我爱你。生来爱你。你救起落水的儿子,我沉落清澈的水底。
2018年6月4日 完全萌不起来, 我是吃AI这类剧本的,塔奇克马和贾维斯都爱,唯独这个AI的鼻祖完全无感而且略带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