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这个海报,看到那双有点疑惑,有点困惑,有点无奈,又有一丝希望的眼神,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知道他的故事,看了评论才知道男主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本色出演,难怪,那个眼神演不出来。
全程像纪录片,记录着他的三天生活,真实,残酷,人性的各种颜色…电视前的我一直在叹气,心疼感慨,画面里的他都来不及悲伤😭。
与他们相比令我反思的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也让我对外卖员这份职业继续抱以尊重,理解,宽慰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每一位!
最近被一部冷门电影深深震撼了。
不可思议的是,这部电影让人莫名看到了老舍和鲁迅先生的叙事风格,一种久违了的悲悯与感动。
尽管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主角是一位黑人外卖骑手,但命运对他的盘剥和不公却如此似曾相识。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难得有这样一部写实派电影,冲击力可想而知。
可以说,它绝对是今年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不该被埋没。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导演: 伯里斯·洛伊坎编剧: 德尔芬·阿古特 / 伯里斯·洛伊坎主演: 阿布·桑加雷 / 尼娜·梅尔瑞斯 / 伊马纽埃尔·约瓦尼尤努萨·迪亚洛 / 凯塔·迪亚洛 / 更多...类型: 剧情上映日期: 2024-05-19(戛纳电影节)片长: 93分钟
巧的是,去年国内也上映了一部相似题材的电影《逆行人生》,但评价争议颇大。
《逆行人生》被吐槽最多的点,还是国产影视剧的老问题:脱离现实。
剧情或许很精彩,但就是带入不了现实。
《逆行人生》剧照饰演男主角的阿布·桑加雷也并非专业演员,这也是他首次出演电影。
但他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第50届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以及第77届戛纳“一种关注单元”最佳男演员。
去年5月,影片在戛纳首映,阿布·桑加雷获得了全场起立鼓掌。
苏莱曼(阿布·桑加雷 饰)是巴黎众多外卖员中的一个,但他并不出生在法国,而是来自遥远的非洲几内亚。
每天骑着单车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取餐、送餐,争分夺秒。
没有时间吃饭、休息,这就是苏莱曼的生活。
可每当送餐APP后台需要刷脸验证时,苏莱曼都不得不停下送餐,去找非洲老乡埃曼纽尔帮他刷脸。
因为苏莱曼是一名非法移民。
没有身份的他无法注册,只能租用埃曼纽尔的账号。
为了这个送餐账号,他要向要埃曼纽尔支付一半的收入作为租金,自己赚的钱还经常被拖着不给。
今天,苏莱曼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埃曼纽尔讨要薪酬。
他急需一笔钱。
因为2天后他要参加庇护申请面试,如果通过了,他将获得合法身份。
关键在于给面试官编造一个高大上的“英雄故事”,让苏莱曼有资格申请庇护。
移民中介知道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面试官,他有各种文件资料。
但没钱就免谈,而苏莱曼依然没要到薪酬。
移民中介的老哥教他编了个“英雄故事”:一个理想主义反抗者,因为异见被抓,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心系群众……苏莱曼连学都没上完,对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更是一窍不通。
他只能一边送餐,一边反复机械地背诵这个离他很遥远的故事。
由于专注于背故事,苏莱曼过马路时发生了车祸。
人受了伤,外卖餐盒也摔坏了。
但他一刻不敢耽误,赶紧爬起来继续送餐。
顾客看到弄脏的外卖餐盒,直接拒收。
苏莱曼的恳求只换来她的厌恶和斥责。
也许她转身就会动动手指给个差评,殊不知这可能会让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更加雪上加霜。
送餐过程总是状况不断,有时平台派了单,餐馆迟迟不做好饭。
苏莱曼只能干等着,看着时间白白浪费。
本就争分夺秒的他忍无可忍,进店催促却遭到老板的谩骂。
忙碌了一天,苏莱曼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去救助所的大巴。
救助站里挤满了跟他一样无身份的人,密集的上下铺,嘈杂的环境,根本无法好好休息。
洗澡要排队、洗衣服限时时间、不耐烦的社工……
远在老家的女友打来电话,说家里安排她跟一个工程师相亲。
苏莱曼在焦躁中沉默了,自身难保的他又有什么资格反对呢?
女友责怪苏莱曼去了法国就把老家的朋友忘了,她却不知巴黎的繁华与苏莱曼无关。
如此艰辛的生活中,来自陌生人的点滴善意给了苏莱曼莫大的安慰。
可能只是餐馆老板给的一颗糖,路边小店赠予的一杯咖啡,顾客的一声问候……
送餐间隙与非洲老乡斗斗嘴、贫几句,是他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然而,现实依然迫在眉睫。
苏莱曼突然发现使用的账号被封了,而且是永久停用。
他不知道是被谁投诉了,那个拒收外卖的女人?
还是那个跟他吵架的饭馆老板?
打客服电话也没用,平台显示账户里的钱已被提现,埃曼纽尔的电话一直打不通。
明天就是面试的日子,苏莱曼无论如何要拿到送外卖的薪酬。
因为有了这笔钱才能买到移民中介手里的文件资料。
好不容易在埃曼纽尔家门口堵到他,没想到老乡完全不念旧情,咄咄逼人的样子就是不想给钱。
两人推搡之下,苏莱曼滚落楼梯,摔得头破血流。
移民中介于心不忍,还是将面试需要的文件资料给了苏莱曼。
并反复叮嘱他背熟那个“英雄故事”。
片名《苏莱曼的故事》其实一语双关。
苏莱曼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中介教他的英雄故事,另一个是苏莱曼真实的经历。
他相信只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才能打动面试官。
面试那天,苏莱曼小心翼翼地“背诵”已经默念无数遍的故事:抗争、被捕、不屈……
然而,这个精心编织的谎言还是被面试官无情拆穿了。
苏莱曼讲的这个故事早就“烂大街”了,不过是移民中介编造的流水线故事之一。
面试官鼓励苏莱曼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苏莱曼颤抖着嘴唇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
这段自述无疑将剧情推向高潮,也是电影最催泪的片段。
老乡们给苏莱曼起了个外号叫他“巴黎的苏莱曼”,“巴黎的苏莱曼”是非法移民、偷渡客、底层劳力,想成为获得庇护的“难民”。
“几内亚的苏莱曼”呢?
影片几乎只字未提。
“几内亚的苏莱曼”被称作“疯女人的儿子”,母亲患有精神病,被村民污蔑是魔女,父亲早早抛弃了他们。
苏莱曼来法国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他只是想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
面试结束后,苏莱曼走出大楼,温暖的阳光撒在脸上。
在巴黎这座繁华都市,他将何去何从,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未来?
《苏莱曼的故事》用近乎纪录片跟拍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的48小时。
手持摄影和紧凑的节奏,耳边是手机不断响起的订单提示音,观众仿佛跟随主人公在巴黎的街头奔走。
没有配乐,没有煽情,强烈的情感冲击源自真实感。
据说影片参考了演员阿布·桑加雷(Abou Sangare)的真实经历。
为了赚钱给母亲治病,2017年16岁的他只身来到法国。
然而,他的母亲却在2019年于几内亚去世了。
阿布·桑加雷本人的合法化申请也曾三次被拒。
2023年,他被导演伯里斯·洛伊坎 (Boris Lojkine)选中,在《苏莱曼的故事》中饰演主角。
一开始他不相信这是真的,去试镜只是想找份工作,但它却通过精彩的演绎打动了无数观众。
令人欣慰的是,2025年1月,在第四次提出请求后,阿布·桑加雷终于获得了为期一年的居留许可,该许可允许他通过工作实现合法化。
阿布·桑加雷本人就是穿行于巴黎大街小巷的众多苏莱曼中的一员,但他是幸运的,还有更多苏莱曼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灰色地带。
《苏莱曼的故事》并非在追问解决之道,只是客观呈现那些被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
影片聚焦移民身份认同与零工经济的双重困境,苏莱曼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挣扎,也是全球移民群体的缩影。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很欣慰还有人在坚持拍现实题材。
影片悲悯的视角会让每一位观众陷入沉思,这或许就是电影的意义所在吧。
*本文作者:RAMA
短短两三天的日常,把苏莱曼以及其他偷渡者,在没有合法身份的情况下在一个“梦想中的发达国家”希望能重启人生的:委屈,无奈,挣扎表达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在看这部影片得时候,我觉得自己也很纠结。
一方面是从苏莱曼的视角,他租别人的外卖账号非法打工,每天从早到晚,拼了命地狂踩自行车,被撞了也二话不说只想着把外卖送到客户手里。
当然这一单被拒收了..到头来自己拿命挣来的钱也被租给他账号的那个人私吞了,仅40欧打发苏莱曼,还一把把他推下楼梯。
另一方面是联想到近几年大量偷渡者,难民涌入欧洲,虽然欧盟非常人性化地给他们提供了住宿床位,简单的餐食,但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能在此地合法生活工作的签证,他们想要的是逆天改命,想要有一天能给家里寄钱回去。
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引发了近期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比如计划去欧洲旅游,第一课一定是防偷防盗。
从影片来说,苏莱曼是一个偷渡者,但他是一个好人。
他偷偷打工,靠劳动挣钱,那还有更多实际上的偷渡者,因为不能合法工作,又怕被压榨,所以干脆做小偷,至少来钱更快。
法国也是好人。
他不仅给难民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也给了他们通道去实现合法身份的转化。
影片最最巧妙之处,就是结尾在苏莱曼移民面试,他按剧本编造的经理被签证官识破,终于说出自己真实的经历。
而苏莱曼是否能获得签证,也是一个月以后的事,编剧或导演真的非常非常精确地把握了这个尺度。
雨淋湿了巴黎,苏莱曼骑着一辆送外卖的自行车穿梭在潮湿的街道上,他的闯入让本应缓慢的都市显得十分急促?
不,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巴黎。
街上喇叭轰鸣,各种交通工具横向交织,时不时还传来叫骂声。
来自几内亚的苏莱曼,即将参加庇护申请面试,为了生存他必须通过这场面试。
但小人物往往会受到底层身份带来的不公。
歧视他的餐厅老板、不给结钱的外卖同行、无良的移民中介,再加上老家想结婚的女朋友,这些使他感到窒息。
剧作完整,逻辑清晰,剧情推动紧密,影像风格冷峻、克制,人物特写镜头运用的恰到好处,盯着屏幕看会被人物的情绪和眼神紧紧吸住,仿佛要把你脱进他的内心深渊。
很明显,导演具备很强的讲故事能力,观看过程中几乎没有走神,喜欢边缘人物现实题材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近工作比较忙,西雅图电影节只打算看一场,那就是上一年戛纳上映并获奖的《苏莱曼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当苏莱曼忏悔的说出母亲的嘱托和自己无法遵守时,我微微掉了些眼泪。
提醒以下影评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又是所有元素都见过的影片。
本片的叙事结构似乎在说在我们轻易下结论前,故事可能有我们看不到的一面。
在苏莱曼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前,我倒没怎么审视他,更多的是观察底层人群为了生存,不仅不互助反倒互相倾轧的现实。
没有身份的苏莱曼处处缺乏发言权,难以为生。
最后和女友要视频通话是为了当面告别的仪式。
他们的话语虽然简单但情真意切。
我原本以为影片会更黑暗,”may Allah bring you peace”给了我不好的预感。
但影片收尾在了”mom told me to not lie, but I keep lying.”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头自行车的人》,生活逼迫我们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费尽千辛万苦,只为能给回报带给自己生命的母亲一个好的生活,可法国也不是天堂。
好在苏莱曼心中还念着母亲,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获得了法国的居留权,可苏莱曼其实已经跨越过千山万水了。
在监狱里被非人待遇之下他都没放弃,有着这分动力他又岂会是轻易放弃之人呢?
跌倒了就爬起来,擦掉身上的血,接着送餐、面试去!PS: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苏莱曼在奋力骑自行车而身后的大巴向前紧逼的画面。
苏莱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来到法国的难民们。
主角的经历不属于他自己,而可能发生在每一个难民身上,大家都可能被骗,都要谋生做苦力还可能拿不到钱,都可能错过末班车去福利床位,都可能露宿街头。
主角最开始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别的难民没有为他停下脚步办党员证,观众觉得对方没有人情味。
但是当主角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时,路上又有难民,寻求他的帮助,我们又明白他确实也自身难保,马上要面试了,材料没有,买材料的钱没有,拿着钱的人不给他,一切都没有着落。
这两个点就非常完美的展现了法国难民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刚来,到面试的整个过程。
虽然我们从故事的中途开始,似乎又没有结尾,但这才是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非常完整的剧本,这不比那垃圾最佳剧本强太多了?
结尾虽然意犹未尽,但是结束的恰到好处,一点废笔没有。
这凸显了创作者对场景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不论苏莱曼这个角色通过与否,都不影响这个符号代表的难民群体,每个难民的结局不尽相同,各自的经历也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在法国为了身份所经历的一切。
给了角色结尾,他的符号性就减弱很多但这部电影也不是满分作品,剧本非常优秀,演员演技也到位,但是导演的镜头不够优秀。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只有一个合格的美学,手持镜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但是完全没有艺术性,这让电影能承载的体量大打折扣。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去年的暑期档,导演徐峥带着新片《逆行人生》一头扎进院线修罗场。
这部描述中年失业的主人公转行外卖员的影片,拥有着非常可观的初映表现——首周票房破亿,豆瓣高分开局。
然而,强劲的势头很快被巨大的争议所取代。
有观众深深共情,认为该片仿佛是一面“照妖镜”。
把中年危机、失业焦虑、房贷压力等现实困境照得无所遁形,精准戳中打工人痛点。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但也有人斥其为“苦难鸡汤”“避重就轻”。
让原本备受关注的“年度现实题材”转瞬变为了“有钱人的无病呻吟”。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就连一张“演员大笑VS外卖员麻木”的海报也被骂上了热搜。
(《逆行人生》)最终以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3.59亿)和崩塌的口碑(豆瓣6.6分)惨淡收场。
一场舆论互撕,让国产现实题材再次陷入尴尬境地。
同样是在2024年,法国的一部电影也将故事聚焦在了“外卖员”这个职业上。
上映之后,屡获殊荣,口碑相当不错,IMDb7.7分,MTC综评81分,豆瓣7.6分,上线之后迅速跻身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第二位。
甚至,有网友表示在这部影片面前,《逆行人生》简直被“秒成渣”。
(豆瓣网友评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踩一捧一。
对于影片的优劣,每个观众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况且,“真实还是悬浮”有时候并不是电影创作者本身就能决定的。
最近,这部影片终于能看了。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它,也简单说一说现实题材。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
《苏莱曼的故事》在去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评审团奖”和“费比西奖”,主演阿布·桑加雷凭借这部首作收获“最佳男演员”。
之后,他又在第37届欧洲电影奖中斩获“最佳男主角”。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在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获“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导演”。
今年的法国凯撒电影奖评选中,影片又摘得“最佳新人男演员”“最佳原创剧本”等四个奖项。
(《苏莱曼的故事》主创在戛纳)导演也是本片编剧之一的伯里斯·洛伊坎最初构思了一个关于外卖员的故事。
但在试镜选出主演之后,剧本决定加入阿布·桑加雷——彼时年仅22岁的非专业演员的真实人生经历。
他,不是在“演”。
他,就是在做自己。
01巴黎之夜每一天,苏莱曼(阿布·桑加雷 饰)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取餐、送餐,苏莱曼靠着外卖员的工作糊口。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刚送完一单,苏莱曼正准备接下一单,手机APP突然提示“人脸验证”。
按理说,刷个脸而已,不是什么麻烦事。
他却收起手机,赶紧骑车去找非洲老乡埃曼纽尔。
对方帮他完成了验证。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原来,苏莱曼是一名非法移民。
在这里,类似于外卖员这一类的苦活累活是他谋生的唯一出路。
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在平台注册,必须“租用”别人的账号。
不仅要支付租金,赚到的钱还经常被拖欠。
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苏莱曼鼓足勇气,张口朝埃曼纽尔要钱。
这笔钱,他有急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两天以后,苏莱曼就要去参加庇护申请面试。
这次机会很关键,如果成功,他将拿到合法身份。
但移民中介那边的钱还未支付,面试的相关重要材料还在对方手上。
人家也明确表示了,一手交钱,一手给材料,否则免谈。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和以往一样,埃曼纽尔又在顾左右而言他,迟迟不肯掏钱。
最后,约定了时间——明天。
苏莱曼继续工作,但心里很不痛快,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不给我。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本就不愉快的心情更加沉重。
为了赶时间,误闯了红灯,被汽车撞倒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虽然身体没受什么伤,但外卖被压变了形。
顾客拒收,没准还会扔一个差评。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紧接着,餐馆出餐实在太慢,苏莱曼进店催促。
白人店长的态度傲慢且敷衍,只顾着把苏莱曼等外卖员赶出门等着。
推推搡搡,双方吵了起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下一单订餐的顾客居然是一班巡逻的警员。
苏莱曼心慌起来,自己可是非法移民啊。
他想赶紧溜,警员却不着急,他们发现APP注册人与实际外卖员不符。
苏莱曼只好承认自己租账号的事情。
警员好奇盘问道:“租金是多少?
”“每周120欧元。
”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那你一周能赚多少?
”“200到250欧元。
”警员忍不住吐槽:你这朋友也太黑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是啊,每周账号租金在收入中的占比确实太高了。
可有什么办法呢,苏莱曼没有合法身份,如果他还想在城市里继续活下去,他就得承受这些。
收工的苏莱曼跑去坐巴士专线回救助站。
无处栖身的他就住在这里。
几十人挤在房间的上下铺中,嘈杂喧闹,洗澡要排队,洗衣服被限时,社工的不耐烦……这些统统都要忍受。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有人说巴黎的夜很美,五光十色,灯红酒绿。
但,这些都与苏莱曼无关。
夜里,苏莱曼因为室内不时响起的鼾声和手机铃声辗转反侧。
刚刚,在几内亚老家的女友打来电话,说家里给她安排了相亲。
看不见未来的他,又能对别人承诺什么呢?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迷茫与困顿,早已将他折磨得身心俱疲。
可是想着明天能拿到钱,然后取材料,后天去参加面试……苏莱曼觉得,也许生活快要发生改变了吧。
02命运之匙店主的蛮横无理、顾客的刁难、路途中的风吹雨淋,这些糟心事在送外卖的过程时常发生。
可在每天的奔波中,也会有一些温情。
比如餐馆服务员递过来的糖果。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或是偶尔被快餐店免费招待一下。
那一句“祝你好运”听起来无比亲切。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又或是来自独居老人含混地问候。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包括在吃午餐的时候,和非洲老乡斗斗嘴,侃上几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些都让苏莱曼感到目前的处境还没有那么糟。
不过,现实世界里哪有如此多的好运。
苏莱曼使用的账号被封了,显示永久停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完全蒙了,是那个拒收外卖的女人投诉了?
还是警员举报了?
难道是吵架的那个店主搞了什么把戏?
打电话申诉,也没有具体说法,但平台告知他在封号之前账户里的钱款已经被提现。
给埃曼纽尔打电话,不接。
第二遍,还是不接。
埃曼纽尔失联了。
不祥的预感慢慢笼罩在心头,今天拿不到钱,一切就都完了。
好不容易找到埃曼纽尔的住处,等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把对方等回来。
苏莱曼张口就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工资。
埃曼纽尔拒付,指责他不应该把账号搞封掉。
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表示:你们只会自己人坑自己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没搞错吧,这难道不是我应该说的吗?
苏莱曼正想着,埃曼纽尔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想就此打发走对方。
苏莱曼怎肯答应,语言争执发展成肢体冲突。
埃曼纽尔一把将苏莱曼推下了楼梯。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手掌、眼眶都擦破了,鲜血淋漓。
苏莱曼顾不上伤势,匆匆赶去简中介。
捏一捏那可怜巴巴的40元,苏莱曼深感绝望。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无论如何,今天都要拿到申请庇护的材料。
那,才是转动命运的钥匙。
03现实之殇影片中,中介为申请庇护的苏莱曼等人准备了虚假的材料,其中有他们在国内遭受苦难与迫害的相关证据。
苏莱曼在送餐的途中,不停背诵着“剧本”。
只是,寒冷的雨夜中,那些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政 治纲领听起来多了几分讽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番精心的谎言,在面试官面前被无情地拆穿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同时,面试官给了苏莱曼最后的机会——说出你的故事。
选择讲出“自己的故事”,还是继续虚构“别人的故事”?
朋友打趣叫他“巴黎的苏莱曼”,那是否代表着还有一个“几内亚的苏莱曼”?
「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冰冷的现实在他们身上碾过,连原有的身份都被吃干剥净」这些是导演留在镜头中的诘问。
哦,我是偷渡客、非法移民,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人。
我只想成为一名受庇护的“难民”。
苏莱曼颤抖着嘴唇,终于说出了真相。
在那个真实的故事里,没有政 治,无关主义。
他只是想让自己和母亲生活得更好一些,仅此而已。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的故事》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48小时内的种种遭遇。
91分钟的片长,干脆利落,强烈的真实感犹如一部跟拍的外卖小哥Vlog。
在异国他乡,肤色、履历、贫穷、身份,都是血液里流淌的原罪。
繁华的大都市,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面试结束,走出门,一抹阳关的暖色洒在苏莱曼的脸上。
等待他的,是美好的未来?
还是……前面说到过,本片是根据主演的真实经历改编。
由于年少时母亲病重,加之经济困窘,阿布·桑加雷16岁时去了法国。
先后经过四次申请,在今年1月份才获得了第一个为期一年的居留许可,允许通过工作实现合法化。
他的母亲已于2019年在几内亚去世了。
现实,往往比故事悲伤许多。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是描写外卖员,《逆行人生》与本片在口碑上相差很大呢?
或许,这条评论能够间接回答这个问题。
(《苏莱曼的故事》豆瓣短评)我们不去对比两部影片的剧本、演技、表现手法。
单单就从受众来说,现实题材近些年在国内明显“水土不服”。
观众渴望真实,但纯粹的苦难叙事难以破圈;资本追逐流量,却又惧怕触及敏感议题。
创作者又想呈现真实社会,又要兼顾票房的成绩,导致剧情割裂而悬浮;平凡人渴望艺术作品为自己发声,但真拍出来了,又感到被冒犯和消费。
双方都进入了“既要也要”的状态和某种意义上的“自证陷阱”。
(《逆行人生》剧照)泛娱乐化的当代,似乎想看到一部认认真真的现实题材影片已经成了奢求。
大部分的情况是,它试图为普通人呐喊,却困于商业与艺术的夹缝。
创作者被舆论的盲目批评与质疑击溃,畏首畏尾。
这不得不令人唏嘘,我们的电影市场,何时变得如此脆弱而敏感?
我们需要“爆米花”,也需要严肃和思考;需要真诚,更需要真实与勇气;我们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包容与多元。
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现实题材从银幕全然消失,越来越多的思索与认知隐入一片尘烟之中,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图源于网络 / 图片软饼干 / 作者
故事简介: 戛纳电影节提名影片,展现了移民在异国的生存困境。
电影讲述来自几内亚的难民苏莱曼在巴黎的艰难生活。
困于身份限制他只能借他人账户送餐。
与此同时,他需需要通过庇护申请,但临近面试几近崩溃。
观者吐槽中: 影片聚焦于移民群体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困境,导演采用了极具代入感的手法。
影片以苏莱曼的视角展开。
紧凑的时间线将故事浓缩在短短两天内,苏莱曼一边忙碌于送餐工作,一边为庇护面试做准备,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而且,导演巧妙地运用了简洁的对话和频繁的动作场景,营造出一种忙碌而压抑的氛围,让观者深刻体会到苏莱曼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
大赞男主扮演者阿布·桑加雷对苏莱曼的精彩演绎:他将苏莱曼的疲惫、绝望和对希望的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送餐的场景中,他急促的骑行动作和频繁看向时钟的眼神,生动地传达出苏莱曼在时间压力下的紧张和焦虑。
而在庇护面试的高潮部分,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将苏莱曼从背诵编造故事到最终选择坦诚面对的内心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趣的是电影在音乐运用上巧妙地利用环境音效来营造氛围。
自行车轮的滚动声、城市街道的嘈杂声、公交车的轰鸣声等,这些真实的声音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适时的安静反而更能凸显出苏莱曼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例如,当他在忙碌一天后,独自坐在庇护所的床边,周围的安静与他内心的波澜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者更能深入理解他的情感世界。
综上所述,电影以其独特的主题、出色的叙事、精彩的表演和真实的视听呈现,为观者带来了一次深刻的观影体验。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社会边缘努力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10。
今年来平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和观选片会”中听圆首的秘书推荐了此片,恰巧本届平遥将它选进了卧虎单元。
实际看下来,此片颇有一种《我是船长》后传的感觉,即使你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地从非洲偷渡到了欧洲,又怎样?
辉煌可能就只停留在了对直升机大声呼叫张势自己所谓的“人定胜天”。
然而一旦踏足文明社会,就只是层层剥削下的一粒微尘而已,连呐喊的机会都得用假笑、说谎的方式搪塞过去,不可谓不悲哀。
同时,关于类似“集中营”设定的临时庇护所也让我联想到了另一部偷渡难民题材的电影《罗茨洛赫》。
对这些电影,即使本身完成度可能没那么高,但也是充满respect!
PS:导演事先录制的视频中提到了他之前的作品中也有非洲偷渡的所谓前传的故事,有机会找出来看一下。
9-26 平遥电影宫3号厅#8th PYIFF 2024年 第3部
本文首发公众号:墨一的电影漫聊知道《苏莱曼的故事》出资源后 马上就去看了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曾上映一部法国电影 名叫《全职》讲述一个法国单身母亲独自照顾两个孩子 她家在乡下 但却在巴黎大区的酒店里做服务生 每天不断的往返 有时候还要将孩子托给邻居照顾 后来法国爆发游行 全国交通瘫痪 她每天回家更是无比艰难 同时她还想争取一个新工作机会 但面试需要从服务生的工作中挤出事件 瞒过上司那部电影大部分镜头都采用跟随镜头拍摄 用晃动带动情绪 用快速剪辑让观众感同身受这部《苏莱曼的故事》也是同样以手持摄影讲述了一个几内亚黑人在法国拼命活下去的故事全片只是他三天的缩影 看完却感到无尽的绝望和无奈只是相比《全职》里的法国女人 苏莱曼来自几内亚 他不仅要为生活焦虑 也要为是否能留在法国 拿到居留权和生活烦恼摄影上两部影片都采用了同样的摄影手法 高饱和度 低色彩空间 大量跟随镜头拍摄 让观众时刻跟着主角快速走在街上 去工作 赶公交地铁 赶着去求职 赶着回到住处 主角很少停下 也很少能慢悠悠的感受某个瞬间 享受是不存在的 唯一有能安静下来的时间 只有在公交地铁上靠着窗户看看景色 以及回到住处时的浑身疲惫苏莱曼的故事聚焦于在法黑人 他的居留权问题急需解决 同时他还面临着借用账号 工资迟迟被扣押 需要背诵虚假经历 以及拿到辅导资料的问题说实话背诵辅导资料这段看着太眼熟了 原来不止我们 全世界都异曲同工看着苏莱曼骑着自行车一刻不停的在巴黎飞奔 不小心摔倒 遇到顾客投诉 等待商家极慢的出餐 申请收容所 赶公交地铁 睡楼道 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爱人电话聊天 感受那些寄人篱下的无奈和丝毫没有喘息的瞬间绝望感就是透过这些镜头传递漫溢出来的很多网友说 这部电影和《逆行人生》很像 选取的都是外卖员的故事以及视角 但整体比逆行人生要好太多逆行人生的问题在于太矫情煽情 把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夸张化 比如徐峥送餐晚了那次 顾客让他原地道歉 现在的人点东西基本都是不愿意沟通 你给我东西走了就行 早一点晚一点也没什么将这一事件放大夸张化 并且让外卖员道歉是让我觉得很出戏的另一个段落 是车祸那场戏 逆行人生里 徐峥和同事分开 突然镜头一拉远 我就感觉要有事故 然后就有一辆车把同事给撞了 接着是同事和徐峥在他家聊这个事情 目的就是想让观众代入 可那种镜头一看就很刻意 是能让观众猜到的设计 后续的煽情同样如此苏莱曼的故事里 苏莱曼一直在看手机 撞车的镜头没有刻意拉远 车祸也不严重 之后也没有再重复利用这个设计 只用紧凑的剧情和跟随个人视角让观众去感受这份紧张 这种做法要更高级和自然本片中 我很喜欢结尾那场戏苏莱曼拿着编造的故事准备讲给面试官 但他记性不好 对来法过程支支吾吾 越说越不自信 那种高压之下的神态 身体颤抖反应 情绪状态 眼神的游离都在诉说着这份经历的玄幻面试官也看了出来 并告诉他还来得及说实话苏莱曼本来就不愿意背这些复杂的东西 在一阵令人窒息的长镜头思考后 他缓缓说出自己来法国的目的 因为家里贫穷 因为母亲生病 因为这里或许有更好的生活在诉说真实经历的时候 他依然是不敢看面试官 全身颤抖 眼神躲避 情绪激动 这种反应很考验演技 也侧面反映了大多数非洲人来法国的心路历程苏莱曼所叙述的 其实就是每个来法外国人最真实 最普遍的想法 但往往这种却是无法通过的 如果无法有更特殊的理由 被拒签是很容易的 很荒诞 也真实结尾最后一个镜头 苏莱曼看向夕阳 阳光洒在他的侧脸 这也是唯一一次有暖色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 我们不知道苏莱曼是否会因为这次真诚而获得居留权 或许会 也或许还是会因此被遣返当没有人知道未来 留白就是最好的处理本片和《全职》时长都差不多 都在90分钟左右 剧情紧凑 干净利落 专注于个人发展和主线 摄影风格也非常接近 看下来非常有代入感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会让我感受到生活带来的苦与悲是真实的 触摸到的
观感真得很达内兄弟 3.5
太好看了,周六的电影院响起鼓掌声,la vie si dure..“为什么我要来法国?”,狠狠落泪了,我努力要过的人生和我想拍的这种电影。
单视点跟踪主角,故事情感都还尚可,不过挖掘得不够深
贫穷的问题庞大且无解难以言说 比较共鸣的是作为外来者被审视的那一刻 想到以前每次带着厚厚一沓材料去 préfecture排队续身份 目光跟随着工作人员的手指 在文件间翻动 尽管心里知道一切真实无误却还是不免感到紧张。虽然这与苏莱曼的处境无法相比 但那种被动等待 毫无掌控权的不安 却是相似的
[2025.03.16 @Palace Central Sydney〔AFFF25〕]
四星半,个人的8th PYIFF 卧虎最佳。纪录片/哲学系出身的创作者对于现实的关照真挚又恳切,是真的在讲述这个时代亟需被证明的故事。霓虹闪烁的巴黎不近不远的就这么在背景里滑过去,没有任何配乐,四两拨千斤地把很多意义消解掉。thriller的写法写出两条线的工整,整体上看是很匠气的作品。语无伦次抽搐着讲完自己的真相,苏莱曼走出移民署,黑夜散去,象征希望和勇气的曙光无差别地撒在这个已在绝处的年轻人的身上——年度电影瞬间。这个人物被挖掘被写作的背后工作,实在令人好奇。
欧洲文艺片的题材太窄了,除了同性恋就是移民的生存问题,政治正确的电影他们拍得不烦吗?5分钟弃
褪去滤镜的巴黎 无关浪漫 无关文化 是日常只一句你好谢谢之对象背后的巨大秘密 是游客眼中失焦的一瞥
苏莱曼的三天时光却似走完人的一生,千篇一律的故事却有全都是生活下去的理由
有些片会看得焦虑,譬如这部(my fault
巴黎胡安焉,贴近现实的心理惊悚片,普通人的日常战争。运动摄影极佳,带来刺激的紧张感、在场感,让人感同身受,包括两条线索里送货的生死时速和危险,申请庇护的无奈和窘迫,无限逼近心理现实。如同片中说的,无数申请庇护失败的面试都是因为编不好的故事,缺乏细节支撑,每天能听到无数个,而这部影片正是通过无数的细节支撑和刻画让人信服,很好奇导演的调研过程,后面了解到是纪录片和社会学出身感觉合理了。剧情节奏的推进、运动摄影调度、观众的代入感都把控极佳,可以说是本届平遥看到的里把控力最好的作品了,映后的导演采访说到,“其实剧情线索很简单,剧本是两天写完的。”最后得的奖是最佳导演,更重要的是把剧情用最适合的手段表现出来,只能说导演真的是拍电影的天才,拍电影真的需要天赋,别努力了,努力真的没用
徐峥洗洗睡吧
非法移民苏莱曼的巴黎外卖员vlog
3星,影片拍摄水平一般,贵在真实,第三世界人民的悲哀, 想换个环境就改变处境也并不容易, 打铁还需自身硬。
苦难的底层民众。出路在何处?
拍的很真实,看完感受到的只有绝望。觉得自己有病,没事找虐,难道生活的苦难还不够丰满?非要看这么让人憋屈的电影......多希望像迪士尼电影一样,有个片尾彩蛋,这个来自几内亚,1999年生的非洲男孩终于得到了允许,获得了法国身份,几年以后,把他的妈妈也接到了法国,哎 都是梦
2024戛纳第十四场。有点套路,但是不错
全片无配乐 中间一度也许有一点点点刻意的设计痕迹又被结尾处理扳回来几成
#10673. #8th PYIFF# 卧虎-导演奖。前获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最佳表演(并列)及费比西奖。导演自称“不是一部达内兄弟式的电影而是一部萨弗迪兄弟式的电影”,是“100%的社会电影和100%的惊悚片”。极有可能也参考了波兰波宇的《警察,形容词》的查字典名段,20多分钟的“讲故事”不仅反高潮,而且把叙事行为-元叙事推到了前景,又返回去形成对前一个小时“故事”的一种自指和更深层次的联系。大概是本年度最佳影片片名了。导演对剧作的清晰认知——申请庇护这一主要情节上缺乏动作,而送外卖又是充满动作的日常,焦点在于两条线之间的关系——真是精准。
很节制,也很坦然。把悲惨故事拍得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