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气象整体的朝气蓬勃,理想向上,与油滑奸邪,尸位素餐的党国对比。
但用今天的视角看去,更是对逝去的热血的挽歌,尤其是喜剧色彩,今昔对比,笑过之后见凉薄。
但是我本来也不是奔着大主题来的,这部剧看完了我动心的是刻画哥嫂感情和骨科,友情的部分。
质感不错,虽然过分干净,不过不符合干净就是烂片的定律,反而清爽。
很会拍特写,从第一集郑朝阳一尘不染的鞋子锃亮的皮面,到哥嫂虎狼之词的驱寒药听诊器……面具皮包,异族短刀,玩得一手高级色情,非常喜欢。
到后来的香水,地雷,我还蛮喜欢这种小呼应,意象都是用了心的,戏曲唱词,快板说书,莎士比亚,给影片增加了不少文艺气息。
我不磕bg,看着官配bg我会想为什么冼怡不可以,就因为她剧情陪伴少?
我喜欢主动的女孩,没有说白玲不好的意思,话说他俩最后是不是白玲告的白来着,朝阳有没有主动说出来我和记不清了,我他妈满脑子都是哥哥爱你,如果首推一段,那一定是楼梯那一段,如果再推一段,那就是宗向方在桌子底下和朝阳嬉笑怒骂的一段。
如果再推,就是交换肥皂那段,我也喜欢,我内心叹道:白玲你还蛮会嘞,想让他沾染上你的味道对吗?
换完了,哦,味道互换啊。
三个男主演个个长在我心坎上,帅的无心看台词,性张力爆棚,结合凹三骨科向阳食用,谁用谁知道。
黄志忠演李云龙的时候我在我爸旁边看了几眼,当时只道是寻常,太适合风衣长发了,太有格调太有范儿,今儿一看给我帅的呦。
虽然被换的那个谁也挺儒雅挺气质的,不过黄志忠一点不弱,从这部开始我就是他的颜粉了。
对着绿幕能把和相方的情绪交流演得我磕生磕死。
朝阳猫伟光正的台词,也就只有他说我才能听,不乏徐忠劝降的路子,希望编剧们努努力,少来这种大型尴尬现场。
这大概是近几年我最最最最喜欢的红剧了。
这个本格局挺大的。
46集的剧情,前面超过三分之二部分的主基调都是快乐的,本来嘛,抗战胜利了,新中国建立了,百废待兴但终归是一切希望的起点,人民要幸福起来了,那种观众也可以感受到的轻松快乐是与那个“光荣时代”下的人民相通的。
大概三十五集之后,徐小山和王忠两个刚满十八岁踌躇满志正准备一展拳脚施展抱负的新警察,生命仓促的结束在巡夜时制止特务策划的扰乱治安的行动中。
那是我第一次在这部剧里感到揪心,仓促,他们俩为了改变命运决心当警察而且刚从警察学院毕业;仓促,上一秒哥哥还和弟弟说“未来我们一定能破大案”;仓促,连他们的死因都有一条因为战斗经验不足。
可是再没有时间给他们积累了。
在这之后的那三分之一部分里,剧情就像刚磨好的短刀,时不时扎你一下,不致命,但是疼,但是残忍。
宗向方和段飞鹏为了活着却选择了死路,一个重情重义却想既要又要,一个无恶不作却也会刀下留人。
甚至没给一条感情线he。
齐拉拉和小东西两个人的双向成长和救赎明明很治愈,齐拉拉每次危急关头几乎没抱过“我要活着”的念头,胆大命大大难不死那么多次让我已经深信电视剧嘛,总会让他必有后福,可他和段飞鹏决一死战身中数刀时还是不记得他当初笃定答应小东西以后无论什么都会陪着她这件事,可他满嘴是血说着“小东西对不起”,我才意识到他没忘,只是他顾不得了。
郑朝山和秦招娣两个以试探欺骗利用为起点的结合却走向了互相保护互相牺牲的结束,整部剧我只看过郑朝山两次“明目张胆”的“失控”,一次在知道招娣怀孕,他把招娣抱在怀里,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大笑”,不是为了掩饰,不是为了迎合,不是为了假装,只是为了高兴,为了他可能都已经忘了自己还可以拥有的幸福;另一次就是看到招娣尸体,他关上门,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大哭”,虽然他还在隐忍,可是他忍不住了。
郑朝阳和白玲两个革命同志在数次并肩作战中暗生的双方都略知一二的情愫明明应该是起码保底的happy ending,可因为工作安排问题不得不各处异地,没人知道他们会不会再见,会不会再也不见。
这也是“光荣时代”,这份光荣背后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感情带来的个人牺牲,是舍小家为大国的信仰,是齐拉拉小东西郑朝阳白玲徐小山王忠无数人的牺牲,也是郑朝山秦招娣宗向方段飞鹏等人的代价。
这才是“光荣时代”。
(不过后面几集的剪辑感觉不如前几集有逻辑,像赶进度一样,不够丝滑,扣鸡腿)
怎么都想不明白段飞鹏能活这么多集,从他一开始犯事儿起正常来说不应该发通缉令来抓捕么?
结果呢好像整部剧就没有发过任何人的通缉令,尤其是段飞鹏的早早发通缉令早被人举报了,还有整部剧从开始到结局真是全程被人牵着鼻子走,快三十集了愣是一个核心特务没抓到全是些外围的人员,真的是三个臭皮匠也顶不上郑朝山一个诸葛亮
郑朝山是剧中男二号角色,前半段是神,是仙;后半段是弱智。
其实可以更好编剧,把郑朝山设计成我党打入敌人内部的反间谍,主要在于截获敌方情报,获取敌方行动。
但从剧中转换看,很突兀,铺垫太少;可以说毫无头绪,完全是无厘头作业。
虽说有当红演员 张译 撑场面,但演员表现有些夸张,还有卖萌等表情帝,整体拉低了水准。
就想问有多少人是被黑玲的片段吸引看完全剧的?
为了看这一小节,从第一集开始居然完全停不下来,然后又看到了更多名场面(大部分是郝平川贡献的),喜剧谍战片无疑。
我真的太喜欢张译的这个角色了,他的作品看得不算多,大部分挺虐的,孟烦了、史班长还有一秒钟,都是苦哈哈。
郑朝阳虽然至亲好朋都是特务,但好在有郝平川和白玲陪着,且性格乐观,贫嘴精明,最后还收获了爱情。
所以全程乐呵呵看完,即使知道朝山身份的时候都没有心疼他,这种观影体验可真不错。
黄志忠老师真的很厉害,后期补拍所有镜头,一个人对着绿幕演,近景的表情眼神基本没有破绽,远景就不行了,赵立新那五短身材hold不住黄志忠满脸正气。
如果赵没出事,也不一定比黄的换脸强,他演戏太装,表演痕迹太重。
同样是AI换脸,我又想起了影视史上著名的换脸女士,黄老师是救场,用演技征服观众,那位女士拿着天价片酬贡献了最精彩的瞪眼镜头。
今年的各种娱乐圈整顿,真的是深得我心。
本剧最大惊喜来自多大爷(这怎么念来着?
),这位的演技真的是绝了。
从前期的置身事外,中期的明哲保身,多次试探,到最后被人民政府和郑朝阳为代表的人民警察所折服,彻底的融入了新政府新社会,多爷的心态和行为都是一直变化的,高亮完美的诠释了每一个时期的多爷,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旧警察在新社会的成长。
无论台词还是演技都毫无痕迹,仿佛演员就是这个人物,融为一体,这才是演技。
这部剧里的妹子真的是一个比一个漂亮,而且都有自己的特点,女主角白玲的扮演者潘之琳演技也在线,接得住戏,人设不令人讨厌,有知识又理性,思虑周全,不作,不拖后腿,业务能力强,总是在重要关头发挥关键作用。
唯一槽点是服装和发型,作为建国初期的女警,应该不会打扮得这么精致和与众不同吧。
郝平川是武力担当,也是快乐来源,虽然很多时候显得很傻气,实际也是对朋友的无条件信任。
演员有点用力,但喜剧效果很好。
其他的演员都是正常或超常发挥,也不一一分析了。
比较有争议的可能是齐拉拉,演员的演技合格,但太浮夸,五官控制不好总是乱飞,用力过度,表演痕迹重,而且人设不讨喜,导致很多人不喜欢他。
个人觉得倒也不必,但确实演技欠缺了些。
再来说剧本,拖拖拉拉,逻辑有硬伤,可惜了这么多的好演员,如果剪为35集左右观影享受得提升好几个档次。
所以,五星的演员,二星的剧本,综合一下给个四星。
因为喜欢王骁看的这部剧。
所以看剧过程中,宗向方只要出现,那一段剧情的焦点必然集中在他身上——按理说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这个剧完全不是这个走向,可以说和我原先的预期背道而驰。
我承认我有滤镜会特别聚焦宗巡,但是剧情过早暴露了他的身份,导致看剧过程中不由自主会去关注他的表现和反应——这可是打入我局内部的内鬼啊,多么重要的角色!
然而剧情却总是绕开他,根本没有好好去讲敌我双方如何斗智斗勇。。。
郑朝山和秦招娣同理。
这么重要的两个反面人物,结果呢?
哥哥和弟弟对手戏屈指可数,夫妻二人史密斯夫妇式的生活也完全没有展开,浪费了人设。
兄弟、好友、夫妻互相为敌,猜忌、防备、试探,相互拿捏,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强烈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啊!
结果这个剧完全忽略这些强戏剧性的设定,反而把大量笔墨花在多余的搞笑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剧后期看着特别不爽。
编剧请把这个锅背好😒。
如题,每次看的时候都很出戏,尤其她的发型,如果头顶加上两根麻花简直就是蛇精本精~没有抨击她的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玩儿,哈哈哈哈~特别喜欢多爷!
感觉好地道啊,低调厚道。
王一本对白玉兰的爱也是挺令人感动,白玉兰的扮演者有点像刘涛。
北京相声剧团三人组,加上齐拉拉,都很可爱。
宗向方自己跳舞那段也是非常迷人。
是他么?
是他么?
王骁!
追剧的时候看到因法之名里的王骁嘛,看海报排名虽然不是很靠前,没想到第一集就出现了,果然实力派演员眼神里都是戏,虽然也没几句台词,哈哈哈哈哈哈,救了男主角的话,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好的发展吧,不过男主角都离开北平了,也没交待一下救他的人是不是受到连累了,有点吊人胃口。
第二集中有一个战士们唱红歌的场面
红歌金曲这首歌是1943年写的,刚写的时候歌词里没有“新”字。
“新”字是毛爷爷1950年加的,所以这个剧里的时间点唱这首歌应该没有“新”字。
小bug,无伤大雅。
另:歌词里有一句“坚持抗战八年多”,其实刚写歌的时候抗战还没结束,当时歌词里是六年,转到第二年变成了七年,到了第三年1945年抗战结束了,歌词就定型成了八年多。
(这里面都是正经小知识没啥其他内容,审核大大高抬贵手orz)
看前面觉得还行,后来发现黄志忠是换脸的就真的很难受了,太影响观感了,有时候整个人完全是悬浮的,还不明白为啥这样的演员要抠图,百度了才知道原来是因为那谁出事了。
而且估计也是因为他,总觉得剧情有时候很不顺,剪辑有点问题那种,有些事没交代清楚就一笔带过了。
三星完全给演员,张译我的爱没话说,黄志忠换脸还能演那么好,真的太绝,郝平川那个演员太搞笑了,还很可爱,多爷那个角色我也好喜欢。
最后一集硬要搞煽情也是不太理解,而且候鸟能不能抓了再结局啊莫名其妙的。
剧里很多情节超级搞笑,前面几乎每集都有笑点,真是可以当一个喜剧片看了。
然后感情戏也很莫名其妙,男女主时有时无小暧昧,冼怡那个角色挑明了喜欢男主,又完全是打酱油工具人,一会突然出现,一会完全消失,而且说她喜欢男主吧,又根本不想着要在一起,很奇怪。
反正剧情很多逻辑问题。
总的来说算不上很好看。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BJIFF14 英嘉(🐳💗)
慢节奏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3.5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摄影很美...但是...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