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5岁后,或者说自己恢复单身后,更容易被这种生离死别的感情所触动,可能因为更多的共情到自己,经历了那么多感情不顺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婚姻)?
片中第一对退休的动物园维修工老常和农村来到城市捡垃圾的慧茹,都是年轻时失去过自己的爱人,如今再次心动后,该怎么勇敢的争取。
慧茹给他写信,说不想面对死亡将至,总会一天会一个人遗憾伤心的留在人世上,所以干脆选择保持适当的距离,守着一段美好的回忆独自生活下去。
第二对是张家辉和叶童饰演的有子女,但实际“老无所依”的,受到病痛折磨的老两口山哥夫妇 。
山哥临终前信中写道,早就知道老婆患了癌症,每天夜里痛的死去活来,同时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实在不忍身心同时受到折磨,决定一起自杀了断。
这也是最让人动容的同甘共苦携手相伴的承诺。
如果一个人在痛苦中无法自拔,那么身边人的陪伴和支撑就是最大的镇痛剂,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真的不如孑然一身。
一、老年题材的新转向《我爱你!
》在老年题材电影的叙事中释放了新的转向,即由过去那种在家庭或集体关系中探讨老人个体价值的方式,转为从社会个体的层面探讨老人的生存价值,诚如孙女小晴对常为戒说的那样——“讨好一下自己吧”。
常为戒大闹孝宴的戏看起来很解气,营造了形式上的高潮气氛,但与本片的整体调性有一定的冲突。
派出所内山哥子女的下跪,更是回到“一笔勾销”式简单粗暴处理矛盾的方式。
在山哥夫妇结婚45周年的家宴上,大儿子不断打电话,女婿一直玩游戏,小儿媳毫无顾忌地向山哥送给孩子们的公仔玩具喷洒酒精,大儿媳中途带女儿离席上网课,甚至指责山哥和常为戒划拳声太大,孙子们最后离开时都将公仔玩具留在了餐桌上等设计,显得有些刻意。
二、动物世界的隐喻影片设计了常为戒带李慧如以及山哥夫妇参观动物园的情节。
常为戒如数家珍地介绍各种动物的名字和趣事,特别提到——大象老了以后,会默默地离开,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悄然死去。
大象对自己归宿的选择,启发山哥选择了他和妻子的不归之路。
美若仙足不出户,陪伴她的除了李慧如,还有饲养在家中的数十只美丽小鸟。
常为戒提到妻子时,出现了爬行的蜗牛,他说,妻子矮小,做事很慢,像蜗牛。
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十诫》的每一部中都会有一位神秘的符号性人物出现一样,动物的意象贯穿了韩延所有被关注的作品。
在《我爱你!
》中,韩延将整个动物园搬到银幕上。
墓碑上爬行的蜗牛、美若仙家中饲养的小鸟,更具一种超现实的幻觉。
鸟被关在家中、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就像将自己幽闭在家中的美若仙。
美若仙手握一只真实的鸟,面对的却是一扇因为不敢打开而永远打不开的虚假窗户(暗喻心灵的窗户)。
手中的鸟是真实的人生,还是她不敢打开的窗外是真实的人生?
慧如从美若仙的生活中看到的是害怕和忧伤,于是选择了逃避。
常为戒在山哥的人生中看到的是幸福的终结,选择了勇敢表白。
常为戒读罢李慧如留给他的信,地板上出现了一只鸟(可以理解为清理时遗漏的),于是,将小鸟放飞。
在片尾,常为戒和李慧如吃饭时,曾经放飞的小鸟又飞回来。
美丽的小鸟成为创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象征。
三、后疫情时代的温暖现实主义表达其实,现实主义的创作从来不缺温度,即便是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
在当下特别强调温度的“温暖”,其现实意义在于:后疫情时代,经历了恐慌、焦虑、压抑、痛苦、无助的社会大众,更加急切地需要对心灵的抚慰。
《我爱你!
》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常为戒是公园游乐设施维修工人退休,患有甲亢,被失眠困扰,老伴去世,帮女儿照看外孙,爱好响鞭运动;李慧如三十多年前和相好私奔到城市,相好因病不幸去世,粤剧名伶美若仙收留了她,现在美若仙的健康每况愈下,李慧如为报恩照顾其起居,同时收捡废品贴补家用。
两位主人公居住在拥挤杂乱陈旧的公寓里,但观众没有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抱怨。
相反,常为戒穿戴时髦,手游打得好,满嘴的网络流行语;李慧如性格倔强,独立意识强,有责任担当。
山哥夫妇的一生可以说命蹇时乖,但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最后自杀,也要伪装成煤气中毒,给儿女留下脸面。
最后一场四位老人打水仗的戏,画面拍得很唯美,把老人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现实是温暖的现实,是不绝望、不阴暗的现实。
笔者认为,温度其实是由态度决定的。
生活,你在意它还是不在意它,它就在那里。
生活,必然是美好与苦难、顺境与逆境、生与死的交响。
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感受生活的温度。
所以,温暖现实主义是创作者的选择,并不是现实本身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老年题材也是国际化的电影题材,诸如《关于施密特》(About Schmidt, 2002,美国)、《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2007,美国)、《爱》(Amour,2012,奥地利)、《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2016,英国)、《无依之地》(Nomadland,2020,美国)、《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2020,英国)、《生无可恋的奥托》(A Man CalledOtto,2022,瑞典/美国)等这些老年题材影片,屡屡在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致,西方国家老年题材电影比较多地表现了老人的孤独、无助,注重刻画老人内心世界的感受,也特别强调老人的尊严;中国老年题材影片注重从情感角度去表达老人与子女及亲朋好友间的关系。
应该说,《我爱你!
》追寻国际视野,在关注老人个体感受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红的不打不相识其实挺狗血的,需要大量巧合。
所以虽然篇幅相差很多,更让人唏嘘的还是辉童那一对。
叶童前两次痛哭,都能让人心头一紧,这是其他仨个人都没有办到的。
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但其实老来夫妻一样如此。
年纪就像是不断逼近你的悬崖,你虽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到来,但耳边总有个声音在说,快了,快了。
惠英红最后的执意离开,是因为失去实在太痛苦了,所以我选择不得到。
而这种一眼望尽的恐惧,是风烛残年之人的标配。
结尾处倪大红去农村后,子女依然守在病房收到手术成功的短信,让人一头雾水。
因此有人说,这一切其实都是老常的臆想。
有此镜头,就说明引起见仁见智的讨论本身就是导演的意图。
所以无需进行非此即彼的争论,取你想要的即可。
但这却激起了我另一种并不太相关的感叹。
那就是人生啊,还是会给勇敢者添加更多色彩。
因为如我般泯然之人,不会在别人争论时挺身而出,带孙子去上课也会客客气气的和人家寒暄,然后回到家里继续一边躲起来喝酒,一边延续送孙子上课,帮孙女摄像的规律生活。
和一成不变的前半生一样,过完一成不变的后半生。
但老常不是,他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对不对的放一边,但我不忍者惯着。
所以会有冲突,但如果有恻忍之意,有正直之心,总会让值得的人冰释前嫌,而冲突和误会甚至会加深彼此的羁绊。
要知道隔阂都是客客气气的,亲密才是打打闹闹。
所以我倒是可以接受一切都是臆想的设定的,因为如果有一天,我躺在医院的床上,盯着输液的点滴一滴滴落下的时候,也许也会有这么一出不期而遇的幻想。
但我也知道幻想里的那个人不是我,而真正的我,躺在这个纯白世界里的我,永远和人客客气气的我,从来不会生气的我,不会有那样美丽的结局。
【写完影评的第二天】豆瓣评分8.0?!
有没有搞错?!
————————分割线————————1 人物脸谱化。
为迎合年轻人而迎合年轻人(比如男主角的人物设定,这不妥妥的一个春晚人设吗?
),台词本身生硬,全靠演员台词功底托着。
2 为什么一会儿粤语,一会儿普通话?
3 剧本普通,偶像剧老年版。
人物动机异常,比如偶像剧里面常见的不打不相识。
4 学到一门课,在豆瓣评分没有出来之前,千万不要轻易的相信一部电影的质量,也不要提前妄下论断。
(8.0?!
豆瓣评分出来之后也别轻易相信!
)5 真的很想用电影里面孙女儿的一句台词送给这整部电影,请讨好自己,不要再讨好观众、跪当舔狗了,观众不需要你们舔,谢谢。
6 人物标签化,工具人效果明显。
比如,渣渣辉请儿女来吃散伙饭的时候,中儿女的表现可真是为了气观众而气观众,为了凸显儿女的无情而凸显儿女的无情。
又比如说,在白事宴上,男主角发疯(请原谅我用这个词)保安都来了,竟然没有阻止他。
又比如,庆祝孙子留学成功,让大家当场签的那个喝酒死人免责协议(而且这个协议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就好像编剧往你脸上蹭着说,老年人现在被歧视老年人的困境就是如此,我真的很想问问编剧的脑袋,老年人的困境到底是什么?
请你们好好的去跟老年人相处一下好不好?
),太生硬了!
7这个电影我唯一值得夸赞的就是主角们的演技太好了,真的太好了,特别是惠英红在看到好朋友死的那个飙哭泣的瞬间爆发力足够强,感染力真的非常强 。
8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翻白眼,现在某些中国电影怎么了?
怎么都成这个样子了?
为了迎合观众,连常识都不讲了吗?
在电影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隐隐约约的意识到这部电影会有现在中国电影的通病,脱离现实(除了服化道,呵),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跟朋友发消息吐槽了一下,在电影的进行过程之中,我无数次的想拿起手机继续跟朋友们边看边吐槽,但是戴锦华老师的那句:完完整整、全神贯注地看完一部电影(大致意思) 阻止了我,于是好不容易熬到电影结束,我迫不及待的拿起手机想我们群里面发吐槽信息。
10 我觉得除了演员演技本身感人外,剧情毫无感人而言,全是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全是年轻人的想象中的老人。
倪大红有一句台词“我们这一代人啊总把最应该说的话藏在心里……”编剧啊,你何德何能就这句话?
这句台词瞬间把我拉到了春晚🤮
看来韩延确实是一个没有才气的导演,可以称之为电影界大冰了,很平庸的电影。
像漫威的超级英雄一样,又一部流水线模版电影。
老年版小红花,换汤不换药,把年轻人或者肿瘤换成老年人就行。
梁家辉自杀、倪大红闹丧宴都是看了前面的几场戏就能知道后面的冲突,没有惊喜。
电影快结束时候像MV闪回的混剪也很画蛇添足。
唯一有张力的是倪大红撕开胶带把两个玩偶打碎时给自己的两巴掌。
几位老演员演技没得说,可惜了
不知道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片中有很多动物,但是出现最多的就是小鸟和大象。
这是导演埋的一个隐喻,小鸟象征着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的爱情,大象象征着相濡以沫一同默默赴死的爱情。
看到片尾的“我爱你”片名的时候,真的觉得导演好用心啊,左上角有一只小鸟,右下角是一头大象。
“小鸟”在片中代表了倪大红和惠英红所饰演的常为戒、李慧如。
“大象”则代表了梁家辉、叶童所饰演的谢定山和赵欢欣。
同样是老年人的爱情,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角度,因为我们知道,“爱”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爱”都需要付出和坚守。
海报描写老年人爱情的故事片不多,这个题材好像总是被忽略,我们有那么多描写年轻人的电影,却唯独缺少对老年人的观察。
难道他们没有爱情吗?
没有生活吗?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够浪漫都是鸡毛蒜皮吗?
难道他们不配好好活着吗?
感谢韩延导演,看到了老年人的辛酸、痛苦和向往,他们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这一次,终于有讲述老年人爱情的电影,将他们搬上大荧幕。
身边不乏有老人的身影,自己的爷爷,外婆,老公的姥姥,每当他们颤颤巍巍走来的时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当我老了怎么办,我该如何过完我的一生?
因为每当家庭聚会时候,我发现老人,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小一辈的谈话中,而他们的孩子,唯一和他们的交流,就是“多吃点这个,多吃点那个”。
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几乎为零。
我们从来不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每当爷爷从养老院出来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一言不发,他是一个“很听话”的老人,从不给别人找麻烦,也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我的奶奶, 早已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爷爷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吧,住在养老院里,虽然有人照顾,却无人倾听。
这是老年人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困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爱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奢侈的。
很多人失去了另一半之后就不会再找,一是怕说闲话,二是怕让小辈难堪。
他们那一辈人呐,总是为别人着想,也更要脸面,还怕引起经济纠纷,毕竟,遗产是要留给孩子的,房子也只有那么一套。
但是,他们的孤独、困苦、寂寞,又有多少人能懂呢?
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家庭,除了逢年过节,基本碰不到面,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着年轻时候的相册,才能意识到,自己也年轻过。
现在老了,难道就是一只脚跨进坟墓的人,不配享受生活么?
谢定山和赵欢欣《我爱你》这部电影正是聚焦老年人的精神困境,探讨老年人有没有权利爱,如何爱的问题。
倪大红扮演的常为戒是一个中年丧偶的北方男人,日常喜欢去公园打麒麟鞭强身健体,平时帮孙子打游戏,帮孙女拍视频,他自己的生活少之又少,几乎都围绕着下一代忙活。
惠英红饰演的李慧如年轻时候就失去了私奔的爱人,从此未嫁,也没有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着捡垃圾的日子,幸好得到粤剧名伶的帮助,在城市里有一个栖身之所。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和叶童饰演的赵欢欣是一对走过45年婚龄的夫妻,年轻的时候曾是陶瓷厂的同事,后来下岗,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容易,捡垃圾为生,年老了稍微好一点开了个废品收购站。
这四个人,可以说几乎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他们相依为命,互相依赖,是四个普通又可爱的老年人。
我一直觉得,老人有老人自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有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一直说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而真的到老了才知道,真正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除了爱人,只有朋友。
常为戒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和李慧如不打不相识,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相恋相知,经历了好几个过程。
先是因为捡垃圾结下梁子互相举报,然后是因为李慧如手机摔坏了只能找来了常为戒,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就像李慧如说的“你只看到别人捡垃圾,把垃圾堆在走道上,却没有看到别人为了捡一个空瓶子是多么不容易”。
李慧如的原型让我想到很多在城市里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以前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一个,就住在我们家楼上,她把垃圾堆满了好几个楼道,被隔壁邻居报警,而当时只有我们站出来为她说了几句,大意是她也不容易,没必要报警抓她。
后来我们搬家的时候,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还有谁像你们那么好呢?
谁都嫌弃我这个老太婆”,现在想起来都好心酸。
只有当我们看到了别人的不容易,才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吧!
人与人的关系大抵如此。
正是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他才开始慢慢的接近她,了解她,从厌恶捡垃圾到主动帮助李慧如捡垃圾,还帮她攒钱,常为戒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当然是喜欢,两人像年轻人一样逛动物园、跳舞,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终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热烈的玩耍起来,像年轻时候一样享受生活。
第四个阶段是恐惧,当经历了“喜欢,想在一起”的那个阶段之后,他们看到了谢定山赵欢欣的死亡,这让他们都害怕了,要如何面对另一半的死亡,这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伤痛,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真正让常为戒痛定思痛,冲破牢笼追寻爱情的反而是另一对爱人,也是片中的第三对爱人,粤剧名伶和她年轻时候的爱人,当时因为阶级观念没有在一起,后悔一辈子,老了只能抱着一个假人度日,在医院中痛苦的呐喊。
常为戒不想做这样的人,他不想后悔一辈子,既然认定了,就要勇敢追求爱,活着就要继续躁,能爱一天是一天。
终于,他冲出医院,开着山哥留下来的那辆破卡车,来到了李慧如的老家,他决定了,要和她在一起,管他什么流言蜚语,什么小一辈的尴尬。
这一次,要为自己而活。
他们是冲破牢笼的小鸟。
鸟在本片中是很重要的隐喻,所以在粤剧名伶的家里,有那么多鸟,而这些鸟,都没有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名伶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勇敢,所以年老的时候,她也不愿意把小鸟囚禁起来,她希望它们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完成她未完成的梦想,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倪大红饰演常为戒
惠英红饰演李慧如谢定山和赵欢欣的爱情虽然不是本片的主线,却是点睛之笔,而梁家辉和叶童可谓是贡献了殿堂级别的演技,戏份虽然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场都让我眼含热泪。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艰辛和不容易,他年轻时候就下岗,经历了贫穷,要养活一大家子一定非常不容易,而妻子很早就患病,肠癌和阿尔兹海默症,他不离不弃,一直伴她左右,保护她爱她,为她遮风挡雨。
两人经历了45年的风雨还能如此相濡以沫,早已超越了爱情,升华到了亲情,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爱”,让人动容。
所以在最后一刻,他们决定共同赴死,才让人如此痛心,忍不住流泪。
他们是奔向森林默默死去的大象。
大象是群居的动物,离开另一半无法活下去。
除了爱情,本片也触及到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非常接地气的描写了老年人的生活,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老人的精神世界。
四位演员也贡献了影后影帝级的表演,完全融入角色本身。
总之,《我爱你》是一部绝对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请准备好纸巾,因为这一次,你会为了他们落泪。
华尔兹在如今是优雅舞步的代名词,但在它诞生之初,这种自娱的舞蹈形式受到很多的鄙夷和发展阻碍。
华尔兹因为舞步简单流行于农村,也因男女距离过近、动作旋转过快,被当时的上流阶级评价为不道德、不文明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开放,华尔兹如今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了广场舞的一种。
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当我看到《我爱你!
》这一部电影时,它讲述了老年人的恋爱与生存,不禁想到了这也是老年群体的一场集体的华尔兹,即便如今有太多的自我禁锢、不被接受的因素,但也不妨碍老年群体浓烈的爱欲表达。
一部电影,亦是一个社会课题厌倦了流量故事、架空叙事,国产电影“温情派”有了一些理智地变化,至少在大银幕上,我们越来越多地能看到《我爱你!
》这样的影片。
本以为一个讲述老年群体故事的电影会以更“文艺”的方式出现——慢节奏、台词少,深沉且克制,但《我爱你!
》犹如华尔兹般丝滑又顺畅,外化的表达、快节奏的叙事,以及老年群体与社会现象碰撞的“反差萌”,这种幽默感消融了我对“老人电影”的刻板印象,观影体验是一级棒的,轻松愉快,不沉闷。
当然,《我爱你!
》仍然是一支“催泪香”,缓缓推进的情绪实在不免让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或外公外婆的故事。
尤其当故事中“谢、赵”夫妇共同服药终结自己的生命,老年人“老无所依”的养老困境、黄昏恋的孤独与忡忡忧心交织在一起,情绪在这一段故事里齐头迸发,实在让人觉得揪心,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复杂。
老年群体的爱与哀愁我身边很多二十几岁的朋友非常爱看老年相亲节目,觉得猎奇,也很幽默。
有的叔叔直面表达“自己需要更多的夫妻生活”,有的阿姨义正言辞地要求对方“退休金必须4000块以上”。
这样的直白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做不到,以电视节目的方式出现自然就显得更加独特。
老年群体的欲求需要被看到,他们需要的爱甚至更多元也更为复杂。
《我爱你!
》把这一现象坦然地呈现出来。
“常、李”这一对欢喜冤家,一个是赋闲在家的退休工人,一个是以拾荒为生的独身阿姨,两人不打不相识,是故事的主角,黄昏恋的走向也是故事的“麦高芬”。
黄昏恋是复杂的,相对于年轻人一张白纸般单纯、有着舍我其谁的勇气不同,老年群体恋爱的人际关系网更为复杂,过往的经历也让性格迥异的两个人更不易接近,决定开展一段关系的“思想成本”更高。
在故事中,李慧如和常为戒从陌生到相爱,和年轻人恋爱时有的小甜蜜、小情愫有一种“互文”的照应感。
同样的,男人天生总有伤害女人的本领,“老男人”也是如此。
酒醉后的常为戒话语伤人,多年独身一人的李慧如在被伤害后更是倍感孤独,还好常为戒是个“厚脸皮”的小老头,李慧如也是一个大度的阿姨,不然二人的关系可能便就此终结了。
故事中还有一对“粤剧情侣”值得注意。
除了有了反衬“常、李”这一对的关系、推进故事的作用之外,两人彼此被区隔的现状也值得被探讨。
年轻时因社会观念未能在一起,步入年老又因精神状况被医生建议最好不见面,而这种外人所认为的“为你好”何尝又不是一种保守的观念呢。
情欲理应被自己掌握。
正像故事结尾常为戒说的,“两人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更多的是,黄昏恋无时无刻不是一种“倒计时恋爱”,人生步入中后期,时间有限、体力有限,选择多了就没了选择,选择少了又难以逾越思想的那一关。
在故事后半段中,李慧如在看到“谢、赵”离世后,毅然决定返回农村——她想的是“不相爱就不会有分别”,逃避但无错,任何人不会责怪一个在孤独中变老的女人。
时间确实像一把武器,既能帮助自己,也会伤害自己。
养老,同样也是黄昏恋中不可忽视的一件事。
电影最后,“常、李”选择回归田园牧歌的生活,“谢、赵”则是相反的、极端的另一面,电影中也许无法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儿女的牵绊、身体的状态都可能左右老年人相爱的进程。
但至少《我爱你!
》呈现出了不同生存状态下黄昏恋的可能性——向前走,爱就不老。
最后,还想夸赞一下演员们的表演功力,我实在不想把他们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一个“老戏骨”来概述。
不同的文化背景、过往经历,让这些成熟的演员能用一种融合的表达,来诠释不同的黄昏人生,实在是太精妙!
人生还在,就要勇敢爱。
写在前面说实话挺失望的,冲着豆瓣评分去看的,没想到这个评分竟然这么注水。
老年人勇敢追爱苏大强的脸是贴的。
但在这个影片中老年玛丽苏偶像剧不贴。
你说你把梁家辉让他当男主,可能我都会代入感强点。
然后剧情。
男主见女主第一次是女主在收废品。
然后男主讲了一些大道理把女主赶走并让女主罚款。
当时的我看到?
这就是他俩认识的原因??
anyway那女主为啥还要喜欢他,一个都不知道体谅自己收废品没有共情力的人,女主竟然喜欢上他?
喜欢像城管一样把你轰走的他?
公安局更离谱,男主为女主交了500块钱。
大哥你是他什么人啊,这正常吗?
太玛丽苏吧,因为他给你打电话你就给他打了500。
苏大强自动降智(或许因为他是女主)。
迎来了本片高潮:八分钟两个人谈恋爱的混剪。
我有一瞬间我仿佛在刷dy。
女主拒绝苏大强,我还挺高兴的,我想我还是判死刑判的太早了。
啊哈哈哈,没想到,这是导演设计的一环,为了大结局he。
好浪漫的玛丽苏剧情。
我真的好感动。
还有非常烂俗的网络词。
让我对台词很不喜欢主线也就是非常俗套的玛丽苏,副线简直连三观都没有了。
男生把女生杀了,然后自杀。
这是爱情?
那个老年痴呆症的女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因为她的病她没办法判断),所以她的丈夫就有权决定她的生命吗?
其实如果男生没死的话,这个就不是爱情而是杀人行为。
真不知道广电怎么审核的这段剧情。
爱情大于生命观这种价值观竟然还能被美化深化?
让我觉得那些默默抗癌忍受病痛的老人被狠狠的中伤到。
另一对更离谱,18岁遇到的人因为时代原因没有在一起然后活到60岁,一直遗憾在过去的回忆里。
这就是爱情吗?
这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吗。
或许在导演的眼中一生只能一个人,父母朋友都比不上一个未能在一起的人。
而且这真的好浪漫爱[偷笑R],现实中如果这么纯情,意思他们几十年都没有xsh。
果然是国产电影,老年人的纯情鼻祖。
甚至女生不出门,男生疯了,说实话看的很压抑。
真正不是爱情了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了还有作品本身基调上许致敬了甜蜜蜜的人设以及背景:女主都是说粤语南方人,男主都是北方人生活在一个说粤语的城市。
甜蜜蜜中放甜蜜蜜。
我爱你现学放我爱你。
编剧真的好省力
好多年没回家过端午,冒着大暴雨赶大巴车回家,脚趾尖都湿透了。
结果我妈说她请不动假,我酸里酸气地埋怨着,我妈于是搬来了姨妈去代半天班,进城过节终于成行。
很喜欢韩延的第一部滚蛋吧肿瘤君,加上叶童和梁家辉的合作,更是让我期待值爆棚。
纵然有他一贯的滥用音乐煽情mv式拍法,但是现实主义议题的关照,叶童梁家辉出色表演都让我如鲠在喉。
常常回想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伴侣,那我会怎样度过晚年?
战战兢兢地住养老院还是空巢独居?
又或者一了百了?
但叶和梁的这条线把更残忍的可能揭露了出来,也许到时候连做决定的权力都没有,哪怕你儿女双全,哪怕有伴侣,哪怕有收入来源。
倪的挥鞭大戏是有力度的,但落幕之后呢,我尚且想不到更多,也许多多攒钱,买好保险,找好伙伴,会安心一些?
无论如何,珍惜此刻吧。
韩延在“国内第一绝症题材导演”的路上大步向前,从《滚蛋吧!
肿瘤君》到《送你一朵小红花》再到这部《我爱你!
》,韩延拍生死,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知道怎么拍会更感人。
端午档两部热门院线片,《我爱你!
》和《消失的她》,都是改编或翻拍别国的电影,也都是很成熟的商业类型片,说白了,这两部电影都是“行活儿电影”,有能力的导演用有能力的演员,借助较为成熟的工业体系,也有钱可以花,就拍出了观感不差(卖相也不差)的电影。
但电影始终不能只是行活儿,行活儿拍得好,行业内的人看了会佩服,普通观众看了会觉得舒服,但要想真正打动人,得有行活儿外的东西。
于《我爱你!
》而言,行活儿外的东西是演员的表演。
倪大红演技太精湛,我知道很多人说他是“伪戏骨”,说他是“老面瘫”,但这恰恰指出了他的强项,很多戏骨强在放,倪大红强在收,演戏懂得克制,在这种天然煽情的电影里,格外珍贵。
惠英红和梁家辉的好,不必多说,近乎完美的天才演员,怎么演都是艺术,这种演员,不需要谈演技了,那张脸就全都是戏了。
叶童能演这部,我还挺惊喜的,年纪大了,她没什么经济压力,又没什么太大野心,在香港常给年轻导演帮忙演些配角,这次帮韩延出手,还是很见功力,黄金时代走过来的影后,演这种其实不算难度太大的“飙演技”角色,太容易了。
回头来讲。
我说这部电影是行活儿,是因为你看完之后仔细回想,就会意识到导演的精心设计,设计也好算计也罢,真诚也好虚伪也罢,韩延清楚地知道怎么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全片几个戏剧冲突,都有着非常成功的铺垫。
主线故事的矛盾都是小矛盾,大体上还是以轻松的基调进展,但同时铺垫出了山哥和妻子的艰辛生活,这也带出了影片高潮,山哥和妻子的自杀,韩延拍出了悬疑感,把影片的叙事节奏带了起来,这就让孝宴那场戏的大爆发更加有力了。
这都是行活儿,都是技法,很多国内的年轻导演想拍类型片,真的得像韩延陈思诚这样的导演学学,别觉得他们没大才华,有扎实的小技巧,已经胜过很多人。
细节上的技巧也很多。
老常醉酒回家,给惠如说了伤人的话,回家看到亡妻照片,突然哇一下大哭,韩延啪一下给演技爆表的倪大红一个特写,谁看了不心疼?
我相信很多观众那一瞬间眼泪就绷不住了。
动人不动人?
当然动人。
但这是不是算计?
当然也是算计。
没有特别强的褒贬之意。
我只是对于一切催泪煽情的电影都会心怀审慎的态度,我警惕别人想要赚我眼泪的行为,眼泪不值钱,但我希望它能流得更自然些。
仅从类型片角度来看,影片拍到孝宴尘埃落定,导演的技巧基本都是成功的。
观众该笑的地方会笑,该哭的地方会哭,看到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能产生思考,带出一点人文关怀。
但孝宴之后,导演有些失控,或许是大高潮之后带来的虚无感太强烈,或许是山哥夫妻的故事亮眼到有些喧宾夺主,影片最后那段时间的处理,显得有些冗长而乏味,读信带闪回的拍法不高明,大团圆结局大家猜得到,但看到最后,还是觉得有些太俗套,太不够动人。
毕竟说老实话,惠英红和倪大红并不够登对,男主角可能如果再帅一点就好了,倪大红演技是极好的,但很难和惠英红有真正登对的感觉,刚开始几场“对眼”的戏,还有些尴尬。
如果换成更有气质的老演员,会好很多。
哪怕是换成也不以颜值取胜的葛优,苏感都会更强。
倪大红和惠英红俩人在一起,看着挺可爱,但很难让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在看感人至深撕心裂肺的爱情片,但影片剥离掉生死大事老年人群等等,它骨子里还是个爱情片,最后落点落在爱情上,自然会让观众觉得比山哥那场戏弱,比孝宴那场戏弱,这就使得真正的高潮前置了。
所以说,这部电影是半部好片。
当然,说它是半部好片的前提,也是把它看成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一部兼顾了讨论生死的爱情片。
如果把它看成是现实主义电影,那其实是不及格的。
提纯太多,涉及太少。
为了拍出“纯爱”,忽略了对老年人性需求的关注,我当然知道这个在国内环境中不太好拍,拍出来观众也未必愿意看,甚至会觉得会被冒犯,但哪怕用台词带上几句,也会更有现实价值。
按影片设定,倪大红和惠英红之间的鸿沟,比影片中展现得其实要大。
退休工资4000多,孙女动辄要环球“穷游”的王老五老头,和没有固定收入的拾荒老太太要在一起,一定会被子女闹个天翻地覆。
惠如在影片中说两人不能在一起是因为怕再遭遇生离死别,挺浪漫挺动人,但这其实是用形而上的矛盾遮住了现实矛盾,有点避重就轻。
说实话,惠如在农村还有套房子,也算是编剧给这段爱情开的金手指了,如果惠如真的无家可归,不得不和老常一起回家,故事会有美好结局吗?
不好说,不敢说。
不过,在国内院线,《我爱你!
》已经算是出挑的电影,有一点点关怀,哪怕是夹杂着算计,也比一点关怀都没有可贵。
3.5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慢节奏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Cannes2023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北影节英嘉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