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孤独的解药。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爱情是双向的,托尼剖白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希望她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她呢。
片中对她当时的心理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也许是因为剧情是按托尼的视角和思维发展的,不能交代别人),只是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知道,她同意了,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她还是那个爱狂买衣服的女人。
我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结束她的孤独。
我觉得是这样的。
她同意难道只是因为她对他的重要意义么。
女人这样的逻辑真是理解不了。
这世上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却存在着彻头彻尾的孤独。
我是没有想到村上的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的,倘若说那种乖张的想象力和内敛的深藏不露的气质可以被天马行空的剧情和平缓淡定的画面表现的话,那那种颇似自言自语的细碎式自白该如何散发其吸引力呢;于是因此《托尼瀑谷》在我看来成了一个略显沉闷的优雅叙事诗,画面稳妥清淡到容易让人产生困倦,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仿佛发条鸟一般不断在耳边回响——从这点上来说,影片简直极其遵从了原著。
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导演会选择村上这样一部作品来映画化,无论是说到他初期作品的清新风格还是中期创作热潮爆发的诡异奇幻,或者是最后的回归朴实,都完全可以选择更多别的故事来搬上银幕,那么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出彩程度,或者说仅仅是渴望从迷宫式的回旋中获得出口都会比《托尼瀑谷》更容易让人产生兴奋的触觉,而对于非村上迷来说,看这样的一部片子可能是会耐不住那种缓缓流淌的节奏的,而坂本龙一波澜不惊的配乐更是直白无误地喻示着这是从头到尾都不会有高潮的影片,它所追求的就是在普通的叙述和日常景象中悄悄抓住你的心和感受。
然后我突然有点明白了,即便是这样一个淹没在他无数作品中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分解开看却是他所有欢喜要素的集合,而故事的主基调又是他脱离不了的琐碎,包括他言语的琐碎,大断大断跳跃说故事的琐碎,不吝惜详细描写生活细节的琐碎——影片里最后有一个镜头,托尼瀑谷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往玻璃大盆里的蔬菜色拉上撒调料,接着一口一口地咀嚼,我觉得这个镜头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深彻心底的孤独,他尝试着将能控制的感官和证物销毁吞肚,但最终却只能如同那旷然的储衣房和不再剩下一张旧唱片的空房间那样,永远并真正地品尝到了那个味道。
孤单乖僻的男人这样的主人公向来是村上的最爱,桀骜不驯地活在世上却和大多数地道的人格格不入,身上充满了孤独的气味却能吸引各式不同的女人。
这样的男人在村上的书里截然是不存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用《舞舞舞》里一个不知名配角的话来说,就是:“你,回到月亮上去吧。
”托尼瀑谷即便不如他书中其他的角色那样特立独行,但对于事物外形精准的把握远远甚过感官感受这点来说,无疑已充分具备了“孤单”这样的因素。
这样的男人连笑一笑都会让人惊艳,然而他并不需要是好看的,只需要骨子里透出的那一种落寞和低调即可。
尾形一成的表演宁静朴实,很多时候感觉他只要站在那里定定地直视,眼睛里就透出排斥他人的气息,而说到外形,原著里的描写是“略微棱角分明的面孔,加上头发蜷曲,小时候他常被当成混血儿”,在开篇里很是能感受到他那种与众不同,但到了影片后半部分,逐渐变短的男孩头竟让人不知不觉和村上本人重叠了起来,仔细想来,村上的名言“文化扫雪工”和这不停地绘画机械图的男人相比,倒真的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不追求任何个人创作的激情和感动,仅仅是纯粹地成为零件精确旋转的轨迹罢了。
美丽却总有缺憾的女人这也是村上书里热爱的元素之一,比如缺小指的耳朵模特喜喜,比如明亮脱俗却常常不由自主大哭的雪,还有皮肤黝黑的热情少女笠原May,这些女子无论是作为引导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还是为剧情推波助澜的配角身分,都增添了不少奇趣气氛。
村上对于女子美丽的描写,往往并不在于脸部五官的精致,而更倾向于身材的姣好,往往长相普通的女子,会因为“完美漂亮的腿形”而引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也由此我发觉宫泽理穗瘦削的身材真的太适合演绎剧中对购置衣物有着疯狂欲望的女人,每次出现都变换的整齐的套装,程亮的靴子和精心搭配的装饰,无不完美呈示着小说里说的“衣服也仿佛由于裹在她身上而获得新的生命”。
感觉上宫泽好像有一种沉默的气质,眉眼都是细巧的,言谈举止也都是规矩而分寸十足的,但这样看来很平实的女人混杂了剧中偏执和疯狂的欲望,很奇特的就有了一种沉默的固执;对于托尼瀑谷求婚不动声色的应允,对于解释衣物在她空壳的生命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而事实如此,时间终结的理由在此产生。
爵士乐仅仅从书中出现的大量乐队名称和唱片集便可知晓村上本人对其的热爱程度,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的主人公索性操起了村上现实生活中的副业——开爵士酒吧。
在本片里,托尼瀑谷的父亲是爵士乐手,年轻的时候就离开日本去到上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等到回国结婚之后,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不是自己取的而听从了一个美国上校的意见,他在托尼瀑谷的记忆和生活中,从未像一个父亲那般存在过,而托尼自己,也不知道身为一个儿子该是如何样子。
父子俩未曾互相理解过对方,抑或是托尼曾带着妻子去听父亲的爵士乐演奏,也仍旧是摸不着一点头脑,也许即使有略微的感触,也不过是误解的集合吧。
一直觉得爵士乐的慵懒是非常私人化的享受过程,无论是于演奏的人,还是于欣赏的人,这两者间不存在一丝联系,不需要双方的迎和或呼应,只要个体分别获得满足即可,完全的个人化。
最后那个被托尼雇佣,身形与他妻子相似的女子,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庞大的储衣柜里,一件件试穿着那些典雅的套装和华美的尖头小皮鞋,终于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出声。
她无法理解一生中从未见过的那么多衣服被整齐摆置于触手可及却属于他人的地方,正如托尼无法理解妻子曾经的疯狂欲望,无法理解父亲曾经的热烈爱好,他尝试着去理解去逃开孤独,但最终仍不过是孑然一身罢了。
也许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无法互相理解,而无论有纠缠着再紧密的联系,生命的最终指向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孤独?
原著里并未提到托尼给雇佣的女子打电话的内容,并未谈到他再一次尝试着摆脱困境的举动,然而电影里的托尼拿起了话筒,拨通了号码,铃声空荡荡地回响在没有人接听的寂然中。
从这点上来说,简直杀人于无形之中。
如果你不村上,《托尼瀑谷》可以略过;如果你很村上,或者这会让你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平静的旁白,从头到尾坂本龙一零星点点的钢琴声,时常缓慢右移变换场景的镜头。
可以确定它将打动一部分人,但也仅仅是一部分。
托尼瀑谷(Tony Takitani),是一个人名,而不是我预想所想的一条瀑布、一个地名。
托尼的父亲是个优秀的爵士长号手,二战结束后被遣返回日本,随即同一女子结婚。
托尼的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便死去,“象转身关闭开关一样”。
父亲讲他一个交好的美国朋友的教名套在儿子身上,而托尼则因为这个混血味的名字从小遭受不必要的歧视,加上父亲常常带着乐队在外演出,托尼成了一个习惯同孤独相处的人。
托尼成绩一般,但喜欢画机械,“画得比事物还有实感”,他凭此画一些插画,赚了不少钱。
由于性格原因,托尼一直单身到中年,直到遇到一个“天生适合穿着”的女子走进他的视线……电影根据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片长仅为75分钟,除了结尾部分大体上忠于原著。
国内一些媒体宣称这是第一次将村上作品搬上银幕,实则不然,在此之前已有1981年由大森一树导演的《且听风吟》,1988年野村惠一改编村上短篇的《泥土中她的小狗》两部长片,此外还有两部短片。
但这几部电影都还没看过,而《托尼瀑谷》在我看来不算出色,所带的村上味也有点不一样。
我曾是一位村上扇子,读过他所有的长篇及一部分短篇,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补习了原著。
这是个很村上的故事,对准人存在的孤独感。
托尼本是个习惯孤独,甚至有点享受于其中的人,在结婚之后的几个月,却害怕孤独回来找他。
电影的结尾没有依照原著,而是变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等待。
我喜欢小说里托尼变成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如同之前父亲刚回国发现家人都已死去的失重感,这样才是村上,才是“以人类的孤独为养料”的地球。
除此之外,不喜欢一段旁白再留最后一句话由角色口中说出,这点非常破坏我的感觉。
总的来说,喜欢小情小调的人不妨一看,不知道村上但又有点兴趣却懒得看书的人也可以,孤独的一个人用来打发时间也不错。
ps.出演女主角的宫泽里惠这会可算是气质美女...
即便是图解,也是极其洁净的。
饱和度很低的世界灰蒙蒙的,又仿佛纤尘不染。
人物静谧其中,肢体局部特写,摒除全身和外界。
对孤独的阐释,这一种,是很柔美的。
用小说的语言把托尼的出生和童年一笔带过。
每一个镜头融接都像是在翻书。
上了中学的男孩子,开始一个人做晚饭、洗澡、并名叫托尼瀑谷。
他画下的叶子细密惊人,极其好看,百看不厌,就像是一种默默嚣张的孤独。
托尼成了一个画精密机器的插图画家。
看透机械美感的人,都有精神上的洁癖。
等到爱上一个天生就是穿衣服的女人,他的表白可能也像一部表面枯燥的钟表。
很快,女人的病就泛滥上来。
其实没有人说,她喜欢用衣服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他害怕孤独是同等的慌张,一言不发的慌张。
她的腿非常漂亮,每一双鞋都成了灵魂的高跷。
整整一个房间的漂亮衣服,像某种战后的荒芜城市、抑或过于宁静却不见阳光的坟地。
当特写从腿和鞋上升、并聚焦于脸孔时,暴露了迷茫中的对立。
终结的镜头亦是很有洁癖。
独自吃着蔬菜色拉的托尼,将妻子的骨灰放好,要给仙人掌浇水的时候,发现两手空空,只剩容器。
雨水在玻璃外流淌。
他在沙发上哭泣。
让人想起冲刷汽车的妻子,和丈夫对视一笑。
丈夫招聘女秘书,条件只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他慌张,在这个要求面前先行怯懦,亦是有洁癖的社会人,不敢任性。
当衣服成为遗物,就拥有雕像般的灵气。
新来的女秘书穿上一件、脱下;再穿上一件、脱下。。。
直至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只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漂亮衣服。
其实她要说的大概是,从来不曾有过“自己的身体”在如此陌生、如此浩瀚的贴身感中感到悲凉。
托尼的父亲留下小号和唱片。
爵士乐本身并没有带给他安慰。
孤独和音乐的关系,大抵也是爱情的一种,强求不来,却也可以把人带去感动的场景。
当音乐也变成遗物的时候,宁谧也将更沉重。
托尼转手了二手衣服二手唱片之后,彻底孑然一身。
恍如一场喜舍。
带着出家般的冷淡和狠心。
人在伤怀的路上走到底,就成了狠心。
抛弃也就成了救赎。
托尼用一无所有去拯救一无所有。
这是孤独癖好者的绝症。
而爱情就是囚笼。
我们心甘情愿地做无期囚徒。
托尼在遗物荡然无存的空房间里蜷起,就像他的父亲当年在监牢里蜷起自己,假装听不见执行死刑的枪声。
看楼上的评论,大都是对末尾不满意。
被死去的妻子抛弃的男人是否应该出现呢。
出于洁癖,当然不应该。
出于狠心,也许就可以了吧。
打给穿着妻子遗物的陌生女孩的电话,是不是会有人接呢,开放式的结尾让人的心闷到何等程度呢,也许也是出于狠心吧。
孤独就像阪本龙一的钢琴配乐,幸福和明醒,就仿佛偶尔冒出来的一句台词,突兀的口齿玲珑,谨小慎微的呼吸轻盈,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之幸福的极度的呵护。
就像一场虐恋、或是溺爱。
在如此漂亮的画面里,竟是如此绝望的对孤独的溺爱。
始终还是不知道,这是村上春树的哪一部小说呢。
事实上,电影比村上春树的文本更有偏执狂,村上君的幽默感和饶舌、对爵士乐的精神上的碎碎念,在此是一点儿都没有了。
只剩下百分百的感觉。
纯粹的。
不可得的。
想不透的。
我蛮喜欢这个细节精致的电影。
因为对孤独的认同,引发了我对这番形式感的附庸,最后激发了我对有洁癖的孤独的奢求。
这是一部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简直算得上是一部村上春树拍的电影。
电影的构图恬淡,人物安静,西岛秀俊的旁白,尾形一成饰演主人翁那一身锅盖头、old boy模样,乃至女主角宫泽理惠略微病态的购物行为,无一不是村上春树小说的元素。
电影还是清新的,尽管并不太有导演的功力在里头,但它始终是“讲故事”的,是小说式的。
片中宫泽理惠“血拼”的那段镜头,每每都是新衣新鞋,镜头再不经意地滑过女主妇平静又焦急的脸庞——唯独没有满足。
这张脸上写满了界限、沟通之不可能——或者说,尾形一成与宫泽理惠之间哪怕是在最最甜蜜的时刻,他们都是分开的,所以才会有招聘来穿衣的女孩子面对着那么大的一间屋子的衣服失声痛哭,那一刻,对于观众而言,那个哭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衣服的女主人,正是村上春树大部分小说的人物。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是村上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看的片子。
清清浅浅,看似平淡的铺排,简洁对白,看着便会不觉眼眶湿润。
就像在野外邂逅美妙落日,景致安然壮美,日头落下,暮色弥漫,心中酸楚。
然后独自离开。
情节与村上的原作并无巨大改变。
托尼瀑谷从小便习惯独处,年幼母亲去世且与父亲的关系寡淡。
某日他邂逅一女子,与之结婚。
女子是个购物狂,后决定因托尼而改去旧有购衣的病态习惯未遂,并遭遇车祸。
不久,托尼的父亲去世。
托尼又恢复到孑然一身的状态。
小说已描写的相当棒:叙述托尼孤独一人的状态;托尼与其父亲相处的状态;妻子不停购衣略有病态的心态;最后托尼恢复孤独的状态。
村上的小说里用文字把“独自”描写得深刻入骨。
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图像表现。
描写日头起来日头落下,托尼独自做饭、绘图、骑单车路过、泡澡、弹吉他的细节状态;他细致入微的画毫无感情的机械画;在人群中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面部线条僵硬的样子;直到描写婚后他观看妻子洗车、晾衣服、与她面对面吃饭、看她照顾植物、给植物起名字、拖地打扫,陪她逛街坐在商店的沙发上等她换装,托尼惯常的少言少语,但他放松的表情和嘴角上扬的线条,感受到他是这样快乐着;再到妻子因车祸死去,他平静的捧骨灰回家、骑车到郊外、不发一言地绘图、处理妻子剩下的大量衣物,他的面容持平略略的显得有些僵硬。
他招聘女秘书,条件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新来的女秘书一件件的试穿,直到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漂亮衣服。
最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安静的焚烧信件、和处理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JAZZ音乐碟、在空阔的餐桌前洒上盐吃一份巨大的沙拉。
镜头常常固定不动,任人物在画面前停留或动作,利用小津安二郎的惯用手法。
这种作法对于这部专门试图描述状态的片子,显得恰如其分。
把托尼生活的细小状态从1秒拖至几分钟。
相当多的特写镜头。
他妻子硕大的衣帽间与数量庞大的各样衣服和鞋子;托尼有着深刻法令纹的脸;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外面,巨大的石头森林一样屹立的高楼;他的父亲在酒吧里紧闭双眼沉醉的吹小号;他妻子手提的不同牌子的购物袋和款式各异的鞋子;衣服全被搬空后空落落的衣帽间。
每一段细节后,影片便会移来拍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树丛,播上沉寂的钢琴配乐,还有树丛的沙沙声响。
最有杀伤力的一段是:夜晚他泡完澡,穿着铅灰色的浴袍,安静的替植物浇水。
背对镜头,他坐下来,在沙发上面,双肩抖动。
隔一会便僵硬的抬起手来擦眼泪。
停下来沉默一会,又哭起来抬起手来擦。
没有声音,背景只有滴答的钟声。
不喜欢电影的结局,导演埋下伏笔描写托尼开始爱上另一个女人。
似乎是想替影片在最后增加一些亮色。
暗示他开始摆脱孤独的状态,但还是喜欢村上原作,就这样嘎然而止,结尾更有力度。
喜欢这样的结局,托尼一个人骑着单车。
他总是这样寂寞。
但非常安静。
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很喜歡這一部電影。
人其實都是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的吧?
我們由一間房間走到另一間房間,從這裡走到那裡,再從那裡走到另一處,然後又再回到那裡,再走到這裡。
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這裡、那裡。
哪裡?
那裡都是一樣,都是封閉的房間而已。
房間裡只有自己,真的好孤獨呢。
可是我在自己的房間內看見了你。
那不是真正的我。
那不過是你的想像。
每個房間裡其實只容得下一個人,每個人都被房間困死了。
我們看見的「對方」其實都只是幻像。
好寂寞喲。
怎麼可以一直一個人呢?
甚麼也不能跟人說,甚麼也不能跟人分享。
說了也是白說,因為大家本來說是不同的人,說了出來,別人也不可能會懂。
就算離開了這個房間,去到別處,還是會一樣喲。
沒有人會懂得你的寂寞。
因為每個人都寂寞。
我們只懂得自己的,並不懂得別人的。
有時候,我們連自己的也弄不懂。
把自己一分為二吧?
把自己變成二個,就可以自我對話了。
那就有人可以分享自己了。
可是結果還是只有一個人吧?
是的。
自我對話其實只會更寂寞喲。
也是的。
能不能走出去?
不能夠。
為甚麼。
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房間。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66
喜欢村上,这部电影的原作看过,2005年得知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期待遗憾大陆没能引进,不过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谈不上很小众,但绝对也不会有很多人看,从豆瓣上参与评价的人数上就能看出来了看到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上半年,伟大的BT下载。。。
第一次看的是原版的,没有任何字幕,不过因为本来对白不多,外加上看过林老师翻译的小说,电影能看懂。。。
后来看到了中文字幕版本的电影很细腻,几乎和看原著差不多印象最深不是情节,不是表演,而是耳边回荡的和缓的钢琴声随后毫不犹豫的下了原声大碟,每当这张专辑是播放了次数最多的了工作的时候在听、无聊的时候听、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在听不懂音乐,仅仅就是觉得好听,而这就够了
在2019看了这部2004的电影。
15年前的日本,和如今的国内一样,物欲,寂寞。
我最近几年,时而是上班族,时而在家接散活。
而太太基本一直在家,无论是否接些项目。
我的喜好,是买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注意,限量版的电子产品。
也就是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太太的喜好,保养品、好物、炊具、给我买好吃的等。
啊,我最近还开始买乐高,但没怎么拼,攒了十来盒。
喜欢看着太太拼。
电影里的太太,空虚的只剩下购物带来的乐趣。
一个人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物质?
或者说,如果一个人一生的身外之物是一定的,那么你会怎么把这些东西分配?
电影给出的答案,太太在丈夫提出是否需要买这么多衣服的建议后,崩溃自杀了。
也就是说,她一生的衣服,已经都在前半生买完。
假设丈夫不对不停的买买买提出异议,那么,只会有一种结果:家里满坑满谷全是服装鞋帽,迟早有一天,家并不能负担这些衣服,无论是空间,还是人。
也就是说,崩溃是迟早的事。
这会儿,可能她自己都会收不住。
为什么?
她现在的买买买已经超出了理性,是一种病态。
所谓不能控制的行为,都是一种病态。
如果继续买买买,病情就会逐渐加深,最后她痴狂到什么程度,都不敢想象。
现在只是丈夫提出一个建议,只是说是否需要这么多,她就已经崩溃了,显然病的不轻。
如果再这样十年,谁能帮的了她?
谁能说的动她?
那,就有两种方式:1.继续让她病下去,一辈子不去说,只去欣赏,带着她去看更好的衣服,买更好的设计,参加米兰时装周,买定制款。
这样,或许花更多的钱,但量会减少。
衣帽间的压力也会小。
同时,增加她和设计师的交流,拓宽眼界与交际,让她的状态处于一个相对积极与合理的范畴。
甚至可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2.治病。
治病就意味着,必须脱离现有环境,然后有新的同等级别的兴趣添加进空虚中,比如定居乡村等。
简单说,丈夫想让她改变,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丈夫本人,无聊的、除工作以外没任何兴趣的是丈夫本人。
若想要太太改变,必须俩人一起改。
丈夫需要把插画放弃,带着太太一起开荒、开辟新生活,两人一同努力学新知新,才有可能康复。
否则丈夫只居高临下的要求太太少买衣服,就太不人性与太不公平了。
要让太太放弃最爱,你也得放弃,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别人,不能独自站在道德的高度批判别人。
不光是买买买,对孩子的学习啊,对老人的孝敬啊,对同事上司下属提需求与要求啊,所有事情,能不能都先放弃自己,认为自己有病,自己先去治病。
如果可以,那么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
如果不可以,就认命,别试图只改变他人。
这部电影带来的思考真的很多。
非常喜欢电影的一种表达方式,旁白+剧中人的独白。
有朋友觉得这种方式十分出戏。
我是这么理解的:人在生活与回忆中,用会时而站出来评论一下自己当前/那会儿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神来之笔的提现了这种自我反思与潜台词。
影片还从另一个侧面去介绍了一个小知识。
你想要的人,你是更爱她/他,还是你其实是更爱的你自己所爱呢?
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
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
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
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
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
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
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
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
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
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
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
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
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
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
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
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
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
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太作了,都是闲出来的。10.17@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
为什么要找一个看起来四十岁的男人演20岁的男主,阳痿风,看不懂
呃只能说我上年纪了已经不适合看这部片子了
丧得很冷静,喜欢。灰色的影调克制又平衡,流动的镜头像缓缓翻动的书页,干净的疏离,感孤独是种洁癖。市川准执导,村上春树编剧,坂本龙一的原声。宫泽理惠的背很直很美,西岛秀俊的旁白好听。云在青天水在瓶,狱中人重逢梦中人。
音乐不错。但这部甚至很难称做电影,只是勉强地配合旁白、配乐,勉强地串起剧情的感觉。男主的演员甚至懒得多选一个青年时代的,直接让中年人演大学生也真的惊到了。主角们在剧情中以旁白的口吻念台词的时候真是尬到脚趾抠地了。
就我清醒时收集到有限的感官刺激来判断,是配乐诗朗诵?
像剔除了一切只有旁白的纪录片。音乐很对。
孤独是起点 也是终点
230707 坂本龙一回顾展@billy wilder theatre 喜欢solitude 一直买衣服的女人印象深刻 如今过了两年好像愈发能理解 无限的物质所无法填满的精神空虚
这MV拍得,闷出个鸟来,中弃。
流亡者之殇。东尼妻子那不停翻新的生命力,也不过是另一种精致的孤独罢了。再囤积再丰裕,仍旧如同堆符号组成的寿衣,失去了冬春的引见,遗世自伤。如此空洞,如此凝视,一次次交换了假冒的生死。氛围如此萧索阴沉,影像则太过单一,旁白具有间离效应,他的一生凝固于75分钟,我们在人海也只短暂汇合,与现实互文。
实在看不下去,闷死了!~
高度抽象化的影像风格,然而这种抽象又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本身,多是有长焦镜头造成的平面感,严格的从左到右的横移镜头造成的。影像发暗发灰,应该是hd拍摄。不大够村上。
宫泽理惠其实不太符合原著的角色设定的,她那么漂亮并非面孔不引人注意的类型。不过只有她穿梭在那华丽的衣服间如此纯净自然。那双棕色皮凉鞋美得发指。
她可是宫泽理惠耶 宫泽理惠多买买衣服怎么了?爱她穿衣好看 谈她家庭主妇做得好 又怪她买太多。拜托,她结婚自己工作自己买衣可没人管不让她买太多。(而且也就一个衣帽间而已 没太多吧?(章小蕙故事日本社会悲剧版😀🥹(男主角色看一下苏大强 镜像参考对照下自己 (不是(宫泽理惠女粉发疯(她好美 东亚同时代最美的女明星
村上春树使其具备文学性,坂本龙一使其具有音乐性,没有画面作为广播剧也能很好听。所以电影真的是这作品最好的形式吗?
夹在两部坂本龙一纪录片之间的放松。影片带有极强烈的先锋与实验性,却并非导演履历的早期作品,疑惑🤔运镜的技术推动了剧情的流动,没有停顿、凝滞这种极考验掌控力的时刻。剧情偏丧,丧得不真不实且没有迈入积极的种子,导演没有哲学修养么……还有一个解释,编剧是村上春树。说到坂本龙一,这家伙的编曲确实厉害,跟在剧情后面亦步亦趋,或大或小或急或缓,不会喧宾夺主,很贴合气氛甚至成为渲染气氛的主力。7+
摄影配乐和西岛秀俊的旁白很好,中年人真的无法不捏着鼻子看村上春树 @Brattle
空旷的布景单调的镜头表现孤独,过多的独白和配乐有点影响叙事,看过原著的估计会喜欢。
很安静的电影,在文学课上读了原著,对村上有些喜欢了,行文中十分克制的感觉。宫泽老了啊......坂本龙一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