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应该还不至于有那么紧张。
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观看完后的第一反应是“就他么这么完了?!
”。
离我座位不远的一位中年大叔,在片尾字幕出来的一刹那,他双手一摊,向我看了眼,我也很无奈地向他双手一摊。
前排的一位小哥更是直接蹦出“What?!”。
从预告片的角度来讲,本片给人一种很有可能会是一部将变态杀手、僵尸或者甚至灵异鬼怪搬来吓唬观众的出色恐怖片,看完全片,原来,是一部纯心理惊悚片。
抱着寻求视觉刺激的观众可能要绕开本片走了。
作为一部出色的惊悚片,最主要的是影片要有从始至终有着勾人的悬念和抽茧剥丝般的解答悬疑的过程,很多时候,后者在影片中占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观众们喜爱悬疑惊悚片,正是因为那层层迷雾的拨开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在故事最后的那一刻,如果能有突然的真相大白,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等所有的观众拍着大腿吃惊地叫好的时候,这影片也就成了。
然而这部电影,似乎是极少数将重点放在不断增加的悬念,而不是谜底的揭开上。
也正如此,才会如此让人纠结和难忘。
故事从一开始并没有交代是何等的病毒导致了何等的后果,人类文明大面积消亡?
不知。
这一家人对未来有何打算?
不知。
他们一家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林中木屋中定居下来,这原本就是他们的家么?
不知。
紧接着,陌生人的造访,从怀疑,试探到考验和勉强信任,随着人物角色的增加,影片的悬疑也开始陡增。
陌生男子及家人可疑的来历,爱犬莫名的疯狂,男主人确认陌生男子的谎言,以及,男主儿子对陌生男子妻子的觊觎,等等这些,都让影片时刻笼罩在莫名的好奇和悬疑之中。
而这期间,男主儿子的梦境就更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恐怖的外衣,直到影片最后,我们也不知道那究竟是梦境还是他梦游所亲历的,而这似梦非梦的点点片段,似乎对故事情节并无太大推进,却又让人细思极恐。
影片从一开始就不停地抛出问题,陌生人为何而来?
黑暗之中究竟有什么让他们如此害怕?
爱犬究竟为狂吠?
陌生人的小孩是否梦游?
而陌生人一家为何又要突然打算离开?
最关键也最让观众好奇的,也许就是,男主儿子究竟是做梦还是梦游?
可惜,直到影片最后一刻,所有的问题几乎全都没有答案。
然而,正是这种不顾及观众的观影感受,才让本片的独特能够大放异彩。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惊悚片,影片所抛出的问题其实都无需解答,因为其所营造的环境不过是我们日常心理的另外一种假设罢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目的的渴求,对自我的保护,对未知的恐惧,甚至对现实的迷惘,所有这些我们日常的心理活动,都可以或多或少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角色上有所折射。
而上述影片抛给观众的直白的问题并不需要答案,因为真正的答案都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可是,如果不是在电影院,本片的观赏性怕是会打个折扣,慢节奏的故事,并无解答的问题,都会让部分观众失去耐心,而且,这种从头到尾一团雾的讲述,难免会影响心情。
所以,对于喜爱惊悚片的朋友来说,我就只推荐不力荐本片了。
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啊?
就这样吗”然后你离开电影院,走几步突然反应过来,你无法不去想这部电影。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你很想知道,但无能为力。
回到家第一反应就是查文,很想知道得清楚一些。
但是导演却说,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导演希望这是一部电影大家会不停地去想,多看几遍。
所以,没有什么具体的答案。
有几个点:1.爷爷得病,红色门后的小房间挂满了塑料布,塑料布真的有用吗?
然后他们把爷爷用小推车推出去枪杀结束痛苦,然后烧掉,真的应该烧掉吗?
谁告诉你们要烧的?
难道那个“传染病”不会因此而发挥到空气中造成更加广泛的流传?
如果不杀掉爷爷的话,爷爷是不是会变成怪物?
2.男孩回到房间,狗狗Stanley在右边的单人床上,他摸摸Stanley狗,睡到左边的单人床上。
为什么会有两张床,总不能另一张床本来就是给Stanley狗睡的吧,所以,青少年男主Travis是不是有一个兄弟?
而且可能是最早得病被处理掉的人?
3.就跟很多恐怖片里面的倒霉宠物一样Stanley狗因为看到了愚蠢的人类看不到的东西,必须先走一步。
而往往家里狗狗的死意味着人类就得接着倒霉了。
而Stanely狗到底看到了什么?
而青少年Travis到底听到的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爸爸Paul不允许Travis去找寻Stanley狗?
他在怕什么?
他是不是知道什么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而Travis常做噩梦,他看到了Stanely狗与什么东西抗争着,吓得他脸发白,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4.Stanely狗奄奄一息地出现在红门小房间的时候,如果我没看错,一堆的黑血(就跟得病的人吐出来的黑血一样),然后好像开膛破肚,所以是野兽做的吗?
但如果是的话,野兽不可能送它回这个屋子,还把红门打开了。
所以应该是人为5.小男孩不停地哭,还有咳嗽,小男孩爸妈will和kim的紧张行为应该可以断定就是小男孩得病了(可惜了那么可爱的孩子),如果是如此,为什么小男孩爸爸Will要求男主爸爸Paul取下面具,他是想大家干脆一起死算了嘛还是出于什么别的心理?
但是镜头完全没有拍小男孩的得病的样子,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刚发病是什么特征,以男主爸爸Paul刚开始碰到Will检查他的眼睛和手的行为看来,应该是眼睛和手可以看出端倪,但到底是什么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
6.小男孩究竟是怎么得病的,电影引导大众觉得是他梦游到爷爷的房间感染了。
但是究竟是什么感染了他呢,他不是就睡地板上吗?
如果如小男孩妈妈Kim所的,小男孩不会梦游,那是谁把小男孩弄到爷爷房间的呢?
是不是跟把Stanely狗放到房间的同一个“人”所为?
7.青少年Tavis牵了小男孩的手,而小男孩已经感染病毒,所以他之所以会感染是因为有肢体接触。
他梦到自己的病,然后他再睁开眼看到他妈妈Sarah哭着对他说一切都会好的,他满脸是脓包(表示得病了),然后前一晚还不知道小男士是否得病的两家人分开后,男主妈妈Sarah亲了青少年男主Travis, 所以她也会被感染,而男主爸爸Paul跟男主妈妈睡一张床,想不被感染都难,最后镜头拍男主爸妈在餐厅坐着对视,两个人身上脸上不难看出也长满了脓包,所以他们已经处理完了青少年男主Travis了吗?
而那个时候他们彼此心里想着什么呢?
8.还有青少年男主Travis的房间那些照片,还有那幅画也应该是有一些含义的所以,最后所有人都死了,“happy” ending。
本文不是影评,也没写过影评,非常不专业,只是就是想写出来抒发一下心里的疑问。
这个电影吧,属于观后你主动去嚼一嚼觉得还有些意思,如果只是想看完有点烧脑或者剧情让你澎湃还是算了。
毕竟文艺悬疑类的很容易扁平枯燥,如果没共鸣就更容易变成导演自己一个人的自嗨。
类似的像Tom Ford的夜行动物也是如此,但是相比下我就蛮喜欢。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还是挺麻木的,或许是因为这种题材的剧情(类型)片看的比较多,也有可能我就是没什么代入感或者我早就接受了,人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丑恶,而是我早就接受了这样的丑恶。
此片确实也有可表扬之处,至少没有一个角色是圣母的,智商下线的,所有人物的行为看上去那么的合乎情理。
并且许多人不喜欢的长廊长镜头(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觉得故弄玄虚,但是其实那是一种暗示。
其他人物我感觉不太需要讨论,因为本片的中心其实就是那个17岁的小黑哥。
先说片名表面的It,其实It很简单,就是对黑暗和未知的恐惧。
此片从始至终都不存在鬼,也没有鬼,所有的一切可能发生的都是有合理的解释,也都是人为的。
小黑哥,青春期(性渴望),文艺生(爱画画),一看就是内心敏感细腻想得多的人。
亲人的离去和长期对恐惧的压抑让他神经衰弱和失眠,至于梦游是否是以前就有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都很难说,但是梦游是一定存在的。
所以说为什么It comes at night,是因为他的梦游(病发)都是在夜里发生的,跟对黑暗的恐惧丝丝相扣。
第一次他梦到爷爷还在红房子里急促的呼吸(还有病变后的完全形态),第二次他梦到黑瞳放大的Will(当时Will还被绑在树上),第三次梦到Will老婆Kim来他房间里,一是满足了他的性幻想,二又是因为出于对性的不理解和羞愧加之恐惧,看到她吐血,最后一次是他手臂上长满了大水泡。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符合那个致命传染病的病症和体现。
所以说句实话,我感觉他可能早就不想活了,只是人本身的求生欲望又让他恐惧死亡,所以他不断的做那些染病的梦来暗示(解压?
)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潜意识里他或许早就接受了自己因为染病而死的可能,最后做到了“自我实现”。
除了那几次的做梦以外,其他都是在梦游,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只是在最后死之前,导演给我们看了他的回忆,那就是那次梦游的真实事件,并且因为这个事件触发了最后的结局。
事件的故事还原就是:1. Will因为父亲不让找狗,或许是主动或者梦游,总之自己等到夜里就偷偷跑出去找,从林子里听到狗叫声跟了过去,最后很明显狗是被什么其他动物咬死,只见他一脸受到惊吓(至于到底“怪物”是什么就靠观众自己脑补了)。
2. 他把狗拖回房子里(那时候狗已经被感染),发现狗已经没救的小黑哥受到了精神上的创伤/惊吓,又进入到了梦游状态。
--- 所以从客观事实来说,以Andrew小白孩子的身高确实是不可能打开红门的锁,只有可能是小黑哥。
3. 他在回自己房间的路途上又醒了过来,但是因为过度悲伤(接受死亡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他把自己找到狗的记忆封锁了起来。
接着他又开始往外走,因为这是他夜间的例行活动(反正失眠),他这种行为是典型出于对周围环境的不安。
听到呼吸声他发现了Andrew(似乎是在爷爷以前的房间?
),其实Andrew也有梦游症,然后把Andrew送回了他父母的床上。
--- 这时候Andrew已经被小黑哥传染了病。
4. 他走到红门那里,门是开着的,他听到里面有响动,接着就跑去把爸爸叫醒。
(中间过程省略)爸爸说让所有人去客厅开会,当他问到他是不是只是打开门没有进去(害怕传染)的时候,小黑哥回答他去的时候门已经开了。
最后讨论结果是大家以自己家庭为单位互相隔离。
5. 早上Andrew先发病,虽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但是小黑哥偷听到他们一家说要离开,而且Andrew哭个不停,小黑哥觉得不对劲,怀疑Andrew染了病(因为他们都怀疑门是Andrew开的)。
后来爸爸要闯门进去的时候,Will一直对Andrew说要他把眼睛闭上,一个可能是因为不想在争斗中让小孩见血,二是很有可能Andrew已经出现了黑瞳放大的病症。
--- 客观事实,爸爸提起过,爷爷染病后一天内就会病发。
Andrew因为年龄小,发病更快。
6. 在厮杀后很快小黑哥也发病了,因为当时隔离就一个夜晚(算8-10个小时之间),之后他父母也发病了。
如果说Andrew才是Patient 0的话,他们给自己做了清洗,并且隔离开(应该是空气传播),染病的可能应该很低,不然这个病毒太可怕了,人类应该早就灭绝了。
Andrew是在爷爷以前的房间里染病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那个房间被默认为是危险的,或者存有传染病原的,他们一家不会冒险还生活在这里,而且至少那个门要是锁着的,而不是敞开着的。
也就是说要被传染,必须要在无措时的情况下和被感染者呆在同一环境下。
同一个道理可以体现在小黑哥的房间里,还有一张多余的床,应该属于他的哥哥或者弟弟。
为什么是他把狗拖回房子里的,是因为狗那个时候已经严重受伤,不可能自己爬进来,何况周围的门窗都被木板封锁了,只有可能是被带进来的,如果杀狗行为是周围有其他人要威胁他们,那不如直接攻进来(反正他们连狗都能带进来了),何苦杀狗示威,并无意义。
而且并没有其他人听到明显的声响,都是小黑哥去传的话。
小黑哥这样的行为可以解读为很多方面,看你自己怎么想。
最方便的就是对青春期的体现,他的It就是焦虑,不安,性懵懂/性压抑(产生了性幻想,结果却是可怕的),减少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几乎他最放松开心的时候就是跟Will的老婆Kim夜里聊天,和跟Will劈柴,还有偷听他们床头语的时候),渴望与同龄人接触。
在这种末日背景下,这种情绪加剧,抵抗不了压力的他,而且很明显还是一个文艺生,就被击败了,夜夜失眠,神经衰弱,梦游加剧,与其活在恐惧中,会对死亡产生一种解脱的想法。
这是因为情感上的缺失是致命的,这不是指他爸妈就不爱他,或者他不爱他爸妈,但是人都是有占有欲的,他无法占有任何的情感关系,他需要一种专属,于是除了那只狗,没人给得了他。
Will有他的老婆Kim,还有个儿子Andrew,他们能够互相陪伴,而小孩(不出意外)也会活很久。
他的父母,也有彼此。
而他,既没有爱情,还失去了其他亲人比如爷爷甚至哥哥或者弟弟,最后他还失去了自己的狗,这可能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父亲,一个历史老师,为了生存一步步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他一开始杀的人,都是病人,即使是亲人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对Will的袭击,演变为在路上对抗后的杀人,对象都是男性,是对自己的生存和家人产生的威胁,祛除威胁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最后,他杀了并没有确定是否一定就染上疾病,并且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不够信任)的伙伴,其中包括女人和小孩。
这彻底击溃了他作为人的底线。
即使他觉得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他没有做错,他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但最后还是接受不了,他没有流泪,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如释重负。
人都是自私的,他做的一切在我眼里其实都是正确的,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苦他还要为他老婆孩子负责,虽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你想活着,为了道德上说得过去而安慰自己的说辞。
但同时这种事也是没有人会想去做的。
你无法反对,他也是痛苦的。
故事最后的事实就是,即使他们当了“好人”放走了Will一家,他们依旧会死。
这时抛出的问题是:当人性泯灭的时候,还有没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你是否要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你选择了信任他们,放走了他们,你对接受你死亡的结果(假设发现其实是因为自己儿子染病而不是因为别人家儿子),是否会更轻松一些?
她出品于2017年。
同年还有另一部恐怖片大爆,即各大电影节上杀疯了的《逃出绝命镇》,以一名年轻黑人的叙述视点。
本片同样探讨种族问题,试图站在上帝视角看种族问题,但其实不是。
和直白地大骂虚伪白左的《逃出绝命镇》相比,这部片显得过于犀利、晦涩,只有少部分会喜欢。
她试图挖掘人性在极端情况下如何从怀疑走向相互谋杀,暗生杀意到实施谋杀的过程不到一场戏。
仔细想想,很像对美国社会的一种隐喻。
白左男人(知识分子)娶了黑人老婆建立家庭,来了蓝领工人红脖子(当过兵的爱国者)的白人家庭避难,红脖子家庭其实很无辜,但是白左丈夫一直不信任红脖子家庭。
故事里最坏的其实是黑人老婆,主动邀请她们来的是黑人老婆萨拉,并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能增加自己家庭的生存能力,而结局迅速应对要杀掉这一家子的也是萨拉。
感染者其实是萨拉的儿子,那个总是梦游、敏感,无所适从的混血男孩特拉维,这个孩子很像美国社会本身的隐喻,一个种族杂交者,在正义和黑暗之间反复摇摆,分不清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样子,看不清人性,时常过于敏感,对种族身份、对权力,这样的人反而最容易耽误事儿。
故事的走向也证明如此,他因为去找狗,带进来了病毒,病毒感染了全家,而想逃走的红脖子家庭也不是吃素的,丈夫提出了要水和食物的要求,对峙之下,因为双方战斗值不平等,所以最终被白左一家子打死了。
这个故事特别概念化,也有很高的文化门槛,每个人物设计都有指涉的人群,特朗普任期时社会分裂加剧,人群割裂更明显。
不理解这一点大概人很难看懂其中深意,她是2017年非常出色的一部政治隐喻恐怖片,是对美国当时对峙中的种族关系,政治氛围的一种影射。
也神谕一般地预言了三年后,2020年爆发的全球大流行的人性状况。
恐惧来自未知。
到电影结尾,男女主角都被感染后,我仍然不知道敌人到底是谁?
末日病毒,还是怪物?
或两者都是?
既是真实视角,在我看来也较符合逻辑:从一个自始自终小格局信息闭塞的一家人的角度,在忽然遇到袭击后的真实反应。
恐怖来源尽可以遐想,没有真切的结论,要比解开谜题更令人诱发恐惧和迷惑。
三星半。
我看到有人说伏击的俩人猜测是威尔的岳父和兄弟。
我觉得不太可能。
如果真是如此,在保罗接威尔的妻儿回家后,威尔的妻子儿子没有表现出一点“外公舅舅去哪儿?
”,或者“他们杀了我爸爸和我哥哥,我要隐藏起来,找机会杀了他们”的情绪波动。
这不合理。
有一个细节,我还没搞清楚。
在叙述剧情的时候,屏幕大小是正常的;在特拉维斯(小黑男孩)做梦的时候,电影屏幕就变扁了。
虽然不明显,但在电脑上看前进倒退时可以看得出。
就是说,导演设置了一个辨别做梦和真实的开关。
在梦里,小黑男孩不是看见外公,就是梦到吐血,看到恐怖场面。
这个我明白了。
我没搞清楚的地方是,电影最后,保罗跟妻子拿着枪要求威尔开门,接着却被威尔夺了枪。
下楼梯的时候,屏幕慢慢地慢慢地变扁了。
这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慢慢变扁?
有一个变化过程?
是真实逐渐变成梦境的过程?
还是结尾整个都是一个梦?
或者导演的意思是,自从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开始,生活就逐渐进入了噩梦之中?
又或者,那个黑人男孩有某种超自然能力,造成了最后的局面?
说实话这片子的trailer确实很误导人。
我承认我完全是冲着看怪兽的猎奇感来看这个电影的。
影片结尾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超不满足的“That's it?!” 但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就变成超级满足的“That it!”下面是有关剧情的一些探索。
剧透慎读1.“It” 究竟是什么?
What exactly comes at night?文章标题摘自电影某一个版本的trailer,我认为说的很清楚了。
这里的it就是fear.或者更具体说,是人的猜忌和多疑(paranoia). Joel Edgerton扮演的Paul,是一个充满警惕甚至满怀猜忌的人,可以说正是他的这份小心才使得家庭得以在末世中保全。
哪怕是在影片最温馨的时刻,Paul还是特意叫儿子不要信任Will。
如果说影片结尾的冲突和悲剧完全是因为Travis完美继承自父亲的猜忌,一点不为过。
至于为什么说comes at night,跟Travis的梦游症相关,下文探讨。
2. Will究竟有没有撒谎?
如果有了上面的理解,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重要。
因为无论怎么解释,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和解读:Will撒谎了。
他的弟弟不仅没死,而且正在附近埋伏。
Will被Paul逮捕后,带领Paul回到父亲和兄弟的圈套中,不料埋伏不成反被Paul二话不说杀了亲人。
Will为了保全妻子将计就计加入了Paul的家人,享用Paul的资源一起谋生。
后来酒后失言被Paul抓到把柄,加之死狗事件让俩家相互猜忌。
Will觉得无法维系谎言决定带家人和物资离开。
Paul得知之后,猜忌加重,悲剧发生。
Will没撒谎。
他确实一直和妻儿以及妻子的弟弟谋生,失去了亲人之后被迫出门探索,不料被Paul逮捕。
跟Paul一起解决路上歹徒之后本想拷问其中一人,结果被过分警惕的Paul一枪解决,让他一时愤恨抱怨,反而使得Paul怀疑他认识歹徒。
后来酒后吐真言,解释了之前被拷问时一句口误说是自己亲弟弟死了,反而加重了Paul的猜忌。
死狗事件之后,俩家相互猜忌对方。
Will此时决定离开,Paul猜忌加重,悲剧发生。
无论怎么解读,都殊途同归;无论之后的结局是什么,都是猜疑累积的结果。
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观众上帝视角,而是以Paul一家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这样的视角只会不多不少地给观众知道角色所知道的东西,也就使得对于任何疑点(路上歹徒、酒后失言、死狗事件),观众都没有比角色更多的信息可以做论断。
在剧情的范畴之中,也就不存在“真相”。
类似的理解也可以被用在影片中诸多没有被回答的问题:“孩子究竟有没有染病?
”,“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疾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丛林里究竟有什么生物?
” 这些都是导演刻意留白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问题本身所传递的焦虑和猜疑才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
3.究竟是谁开的门?
死狗是怎么出现在屋子里的?
这个问题与以上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导演其实明确地给了答案。
开门的人是Travis,是他把死狗以及疾病带进了房子。
有以下细节佐证:• Travis最后一次接近红色后门的时候,门明显是锁着的,而他之后却坚持说他发现的时候门已经是开着的。
• Travis有严重的失眠和梦游,一方面他自己对Kim坦白自己晚上基本睡不着,另一方面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噩梦场景,几乎每次都是他单独在房子里或者丛林里游荡的场景。
• Travis和狗的感情超越普通主人和宠物:Travis经常独自对狗以朋友的口吻说话;狗冲进丛林之后,Travis不顾一切冲进丛林追寻;狗是爷爷生前的宠物,爷爷死后,Travis对狗说“不要担心今后我照顾你”,可见狗是Travis对爷爷的思念的寄托。
我的理解是,直接目睹爷爷发病后的惨状以及被火化的震撼场面,加重了Travis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之后每次噩梦的梦境,其实都是他梦游在房子里游荡的真实场景,加上他恐惧心理所投射的场景。
影片其中一次噩梦场景中,他走进丛林深处目睹爱犬被不明生物猎杀然后转身逃跑,其实就是他当晚梦游走出房间带回狗的尸体的真实场景。
从这个角度讲,也解释了It comes at night的含义:Travis的恐惧心理在夜晚袭来后的造成的后果,无异于夜晚漆黑的丛林里若有似无蠢蠢欲动的怪物。
更可怕的是恐惧带来的猜忌和多疑,更是把勇敢正直的人(Paul一家人)变成了十足的怪物(误杀小孩之后二话不说杀了母亲灭口)。
What comes at night is the overwhelming fear and the human captivated by it.影片对于悬疑氛围的营造影片对于悬疑气氛和恐惧心理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可以说是17年中数一数二的悬疑佳作;然而导演偷换概念挑战观众传统观影习惯的做法难免显得有些自作聪明,充斥影片的走廊长镜头,运用适当则是绝佳的营造悬念的技巧,一旦滥用则变成低劣的故弄玄虚,导演一直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That said,不可否认影片对于镜头的运用可谓高超:大量的连贯长镜头营造了一种缓慢又焦虑的creeping fear。
影片开头Paul拷问Will面对面对话的镜头,没有使用常见的over the should视角连续切换,而是采取手持镜头缓慢渐进的360度环绕。
这样的手法要比直白无遮掩的交替剪辑更加让人不适:在镜头环绕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要么对话双方都不在镜头中央,要么镜头被角色的背影遮住,观众看不到角色的脸。
然而拷问中的对话节奏却快得令人窒息,一不留神就错过重要信息。
这样的处理手法最大程度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让观众一上来就领略到,两位男主的合作关系建立在一种极其紧张多疑的背景之上,随时都可能崩溃。
也使得紧接着出现的歹徒袭击情节,让观众既震惊又有所预料,释放先前累计的紧张感同时,又有基础可以建立进一步的怀疑和悬念。
影片的氛围让人联想到近年另一部很成功的悬疑惊悚片The Witch,碰巧的是漆黑恐怖的丛林在两部电影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影片对于悬念的制造和推进精巧而严密,无论怎么解释,都有足够的细节支持,是属于需要事后思考才能得到进一步享受的佳作,也难免得罪很多寻求即时快感的观众。
一位演员Joel Edgerton一直是一位被underappreciated的优秀演员。
近年来的电影包括Warrior、The Gift加之这一部It Comes At Night每一部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
他的表演一直有一种内敛的张力,无需太多的戏剧冲突和台词,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充满挣扎和力量的角色。
Warrior里面family man,The Gift里的creepy guy,以及这部电影里的paranoid survivor,都带有类似的内敛特质,然而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感染力。
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关注。
影评人和观众的分歧,就像事物本身的两面,永远比口水战本身有意思得多。
这不,最近又有一部恐怖片,引发了讨(ma)论(zhan)。
烂番茄新鲜度89%,观众喜爱度44%。
Alternate Ending 影评人说——(影片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通过缺省和克制来表达的。
可对于观众,大片的省略和保留,于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优点。
什么片这么神奇?
就是这部——黑夜造访It comes at night
背景末世。
开篇,导演就给观众划好了重点——克制,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基本法,一个老年人,背对着房门,整个房间潮湿阴冷,色调阴暗。
镜头慢慢回转过来,老年人胡子花白,右侧眼眶有伤口,身上长了奇怪的东西。
You can let it all go
“随他去吧”,我们都知道这句话的意义,等同于“放弃吧”。
接着,一个戴着防毒面具的女人说了最后一句话:再见了,爸爸。
接着,在父亲和儿子的注视下,老人被枪杀,被掩埋,被焚烧,中间没有一个人有一次对话。
电影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为什么老人必须死。
先入为主的,是末世中那些无法医治且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以及病毒对生命的威胁下,亲情的脆弱无力。
烧了,就可以结束吗?
当然不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房子第二天被闯入了。
闯入者名叫威尔(克里斯托弗·阿波特 饰),他声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缺乏水源,自己是出来找水的。
以为屋子已经废弃才贸然闯入。
屋子的男主人保罗(乔尔·埃哲顿饰)当然不会轻易相信。
他让妻子莎拉(卡门·艾乔戈饰)和儿子特拉维斯(小凯文·哈里森饰)待在屋子里,自己将威尔绑在树林里询问。
两人达成和解,威尔有食物,保罗有水源,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末世中,两个家庭配合极有可能活的更好。
那么,真的可以这样吗?
生存的故事在两家人相遇后才刚刚开始。
作为一部惊悚恐怖电影,《黑夜造访》的格局狭小——一间房子,七个人(开场就挂了一个),一辆车,一条狗。
比起《僵尸世界大战》和《釜山行》这样的末世片,《黑夜造访》看起来更讨巧。
导演特里·爱德华·沙尔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承认——这部电影不依赖于那种轻易的恐惧,没有什么突然跳出来吓你。
整部电影,都是由紧张累积的,就像你整整被勒了90分钟一样。
并且,影片前半段,导演机会告诉了所有观众电影的结局——死亡。
一家人烧掉老人的尸体后,镜头将特写给了一幅画——《死神的胜利》。
不用知道化作名称和历史,也不难看出,死亡,才是电影的唯一基调。
勾起观众欲望的,是明知道以后这六个人都得死,却不知道他们的死法。
在《黑夜造访》中,死亡不是一瞬间的血腥和残酷,而是一次长达90分钟的慢性屠杀。
整部电影都是冷色调,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吃饭生活。
从片名不难看出,影片关于黑夜,结于造访,作为修饰词,“黑夜”不过是大环境,造访者及被造访者的命运,才是电影的主题。
黑夜,既指发生在黑夜的故事,比如杀死老人,比如威尔闯入,比如小狗失踪,比如房门被莫名其妙打开;也指导演给影片的末世背景,指令人不寒而栗的病毒,指因病毒泯灭的人性。
如此小成本类型片,到底惊喜在哪里会让影评人不吝溢美之词?
看完电影,首先被惊艳到的,应该是导演的角色设定。
这七个人,哪个是主角?
相信不少人都觉得是父亲保罗。
错。
真正的主角,是儿子特拉维斯,十七岁的青春期少年。
他是一个善良,敏感,内向,纯真的少年。
当青春期面临自我与性双重觉醒的时候,却生逢末世。
年轻的躁动和激情,与末世的压抑和恐惧;青春的狂放和病毒的折磨,这种冷漠并凌厉的现实冲突,才是导演真正所要表达的。
在最应该快乐的年纪,却亲眼看着姥爷被父亲杀死,每天生活在牢房一样的屋子里,除了腐臭的味道,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比起相对成熟的两对父母亲,和不谙世事的小孩,
这部电影的主角,只能是特拉维斯。
另外,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和高潮,都是由这个少年推动的。
虽然没有具象化的怪兽,病毒,僵尸和变异,但梦境,是导演给电影设置的唯一窥探口,也是影片恐怖氛围营造的主要方式。
影片前半段,特拉维斯有三次做梦——第一次,他梦到自己死去的姥爷坐在客厅,颤颤巍巍。
这是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也是少年内心的直观展示——整个青春期将被死亡和折磨笼罩。
第二次,他梦到自己和已经感染变异的威尔四目相对,这时恰逢威尔闯入到自己家来。
不信任变成了少年的心结。
这个梦很大程度上是特拉维斯对自己的审视。
面对父亲“不要相信其他人,只相信家人”的忠告,特拉维斯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和自己的良知作斗争。
同时,第一次预示了威尔一家的结局。
第三次,威尔一家住进几天后。
威尔妻子Kim的标致美丽,让特拉维斯春心萌动。
他梦到她跑到自己房间来,抱着他亲着亲着,满嘴吐血……
这是对特拉维斯青春期性觉醒的直观展示,第二次预示了威尔一家人的结局。
三个梦,三种状态,其实都是特拉维斯恐惧的具象化。
随着梦的数量增加,频率增加,少年的恐惧越来越接近吞噬他的精神和身体,以至于最后他分辨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梦中的。
也是从做梦开始,剧情突然间就有了推动力,故事的发展开始高潮迭起。
不难看出,导演并没有准备走“恐怖”片走的老路子。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被“悬疑化”的原因。
之所以观众不喜欢,豆瓣仅仅5.8分,
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直白的恐怖电影,《黑夜造访》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血浆和僵尸,也从未一惊一乍制造惊悚,反而多少有点“烧脑”。
关键是,这种烧脑还是分层次的。
有的,想想就能明白大概剧情,有的,全凭观众脑洞,然后自己吓自己,这种开放性的观影命题,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并不适应,甚至大多数观众都比较排斥——不吓人还费脑子的恐怖片,有啥意思?
这样,看完电影,有些观众觉得神叨叨抖机灵,也就可以理解了。
举几个例子——当保罗和威尔第一次相遇,威尔被绑在树上,保罗问问题的时候,他回答说:住在弟弟家
达成和解以后,保罗开车去寻找威尔的妻儿,半路上遇到两人袭击,一老一少。
这中间,威尔深色慌张,并以想问出什么信息为由,责怪保罗打死了他们。
这时,保罗应该对威尔的话有所怀疑了。
嫌隙的种子在没有完全信任时就已经埋下了。
最后,当威尔一家住进来,保罗拿出珍藏的酒和威尔对饮时,威尔却说漏了嘴:我是独子
当保罗问及为什么刚开始说他有个弟弟时,威尔马上改口说,那是自己妻子的弟弟,英文就是brother-in-law。
此时,相信保罗对威尔的信任已经全无,在准备防范这一家了。
动动脑子,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两家人信任危机的导火索,联系所有的剧情,很可能威尔就是骗保罗的,那一老一少两个袭击者,很可能就是威尔的小舅子和父亲(老丈人)。
目的很简单:在末世,他们杀掉保罗一家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资源,包括水,枪,食物和汽车。
剧情发展到最后的时候,也就是两家人分崩离析之初,起因是因为房间的门被打开。
见证者是特拉维斯,而当时全家人都在睡觉,虽然威尔的小儿子安德鲁在去世姥爷的房间里,但他的高度绝不可能打开门。
真的是外边有什么东西进来了吗?
其实不是的,因为门锁并没有坏,说明门是从里边被打开的。
仔细想想之前做梦的情况,我们就会知道,打开门的是特拉维斯自己。
由于经常的噩梦和精神恍惚,他已经无法分清自己是现实中还是在梦游了。
而小狗的失踪又让他难过万分。
于是,他半夜梦游起来,打开门去外边找狗,然后将感染的狗带回来后,自己上床重新睡去。
也正是因为特拉维斯,所有人都被病毒感染——他碰了被感染的狗,染上了病毒,然后将安德鲁抱进威尔的房间,威尔一家也因此感染。
当然,除了这些动脑子能理清楚的剧情,更多的是开放式惊悚——1、门外到底有什么,树林深处有什么2、狗失踪前在树林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对着一直叫3、如果是为了骗取保罗资源,带枪的威尔有一万个机会杀了保罗,为什么没动手?
4、英文名中的“it”到底指什么?
5、失踪的狗狗为什么会染病致死?
甚至还有——为什么白人爸爸和拉美的妈妈生了一个黑的透亮的儿子?
制造悬疑的同时,导演还不忘了跟我们使使障眼法。
细心地观众会发现,影片有三种不同的画幅,正常的(大约2.35:1)
梦境中的(2.55:1),
最终高潮(3:1)。
随着剧情的推动和作用,画面会变得越来越窄,这也代表着,影片的氛围越来越压抑,人物的命运越来越悲惨,故事的结局越来越不会出乎意料。
逼仄的屏幕告诉我们,比起病毒,心魔才是末世里最可怕的东西。
当保罗亲手杀了威尔一家人,他所保持的对亲人的人性,也似乎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那夜里造访的东西,虽然未知,却真的有人这么可怕吗。
在一切即将毁灭的末日世界,不论是病毒还是异形,不论是僵尸还是怪物,都没有人的本性来得更加阴暗可怖。
影片中的那栋房子,暗喻末世中每个人的内心。
猩红色的房门紧闭,透光的部分被全部封死,只有一扇门可以出入,也就是说,人们的内心只容得下生存(或者亲人)一条通道。
其他的,都无法进入到内心深处。
不论之前是善良,是淳朴,是年轻,是天真,即便只是一个历史老师,当他感受到生存威胁而变得面目狰狞之时,他就已经变成了恐惧本身。
惊悚那是不惊悚的,悬疑那是不悬疑的,关于人性的描写也很浅显,没有深挖。
带点文艺气息的恐怖片,音效到是很好,有那么一两个惊吓到镜头,一个人看会很爽但可能会累。
小黑哥的梦境很带感,找狗的那个应该是梦游了,表示梦游真可怕hhh结局太正常了,本就是才认识几天的陌生人,大难临头各自飞有什么错,生性多疑又怎样,只是在给自己最安全的保障而已。
只不过最后,他们都将死在这片密林中叻。
喜欢惊悚和病毒题材的别被简介骗了,最可怕的图就是我这个配图惹哈哈哈哈哈哈。
想尝试不恐怖惊悚片的朋友可以看看
感觉这部就是《克利夏》的姐妹篇,只不过《克利夏》是一部带有恐怖色彩的家庭伦理剧,而这部《黑夜造访》则是惊悚恐怖片。
然而有趣的是,这部惊悚片里既没有狼人吸血鬼,也没有丧尸异形女巫;有的只是人类彼此间的猜疑与不信任,人性的泯灭绝对要比上述提到的更加心寒与恐怖。
据导演沙尔兹说,他在《克利夏》的剧本同时也在写《黑夜造访》,于是两部作品有着互文关系就毫不奇怪了。
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个“闯入者”的角色,给原本的家庭关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克利夏》里多面未见的母亲在感恩节重返大家庭,却令原本可修补的亲情关系变得不堪一击;而这部发生在末日背景的《黑夜造访》里,外来者一家人既带来了共同存活的新希望,同时也招致主人公家破人亡的厄运。
耐人寻味地,本片中这个外来者的设计,具有多重隐喻色彩,给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提供了较大空间。
结合到时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排斥移民政策,似乎有着相当惊人的现实意味。
归根结底,沙尔兹的这部新片仍然是在讲述家人间的关系。
在一个人类几乎灭绝的极端环境下,如何对待亲人与外来者,如何捍卫家庭的完整,如何在人性道德与生存本能之间痛苦挣扎的过程。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沙尔兹这部作品是一部反类型的恐怖片。
尽管导演用上了许多相当奏效的视听语言来增强延续这种惊悚恐怖气氛,但是从头到尾几乎都没有正面吓人的怪物出现,反而在越来越鲜明的作者风格里流露出人性阴暗面的思考探讨,这似乎才是最令观众感到毛骨悚然的来源。
沙尔兹用来制造悬疑不安的手法让我印象深刻,跟《克利夏》是如出一辙的。
一开场的特写人脸镜头自不必说,这回让人胆战心惊的配乐终于派上用场,配合着逐渐逼近人物的镜头移动,或者是360度旋转镜头,以及向库布里克《闪灵》致敬的诡异走廊与红色木门,都足以证明沙尔兹在把握恐怖类型片的娴熟程度。
而这次的画幅变形更加微妙,在男孩进入梦境时画幅逐渐变窄,回到现实后又恢复原样。
这种刻画心理变化的手段也从印证了导演在类型片里尝试融入作者风格的大胆构想。
然而,电影中对人性阴暗面的探讨有点老生常谈,腔调过于文艺,而且情节中设置了不少可有可无以及模棱两可的人物刻画,令故事吸引力与逻辑大打折扣,让大部分冲类型片而来的观众大失所望。
尽管如此,透过这部影片更多观众认识到沙尔兹这位导演,也算是为新生代美国导演的发展前景带来希望。
从片名来讲,黑夜造访我感觉指的是否是那种病毒或者恶魔白天不发作,只有到了黑夜才会降临,黑人小子几次看到的也许不是噩梦,而是真的!!
他在小木屋第一夜的噩梦,见到的黑眼祖父就是恶魔!
第2夜噩梦,见到的黑眼闯入者也是恶魔!
第3夜、第4夜见到的都是真正的恶魔。
还有种可能白天的都是虚幻的假象,黑夜的那些恐怖才是真的。
再有个可能是他们全家都病了,开始就病了,他们一直在找各种借口掠夺杀人,他们看到的别人身上的水泡都是他们自己幻想出来的,黑人小子还有点良知,所以才一直噩梦连连。
我脑洞是不是有点大。
结尾感觉很有深意的样子。
黑人小子的...姑且说是噩梦吧,采用了恐怖游戏最流行的手法,比如黑暗的空间,唯一照亮前方的就是一盏手提灯。
黑人小子的几幅画到底代表什么?
他画的那两个怪物样的东西是什么?
我还没想通。
没有触动到我
454|3.5,前半部分真的让我有打一颗星的冲动,铺垫长而且无趣,剧情也有bug,这个病毒传播方式到底是什么?接触?气溶胶?后半部分渐入佳境,绝境中人们的信任崩塌,这个问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疫情期间。恐怖吗?好像就是拿音效吓人的,气氛营造不错,配乐加分。
末日里的一座孤岛。爱你的邻人
2020年看,这片就感觉不同了.前期疫情世界封城之时报道了很多起自杀的新闻.人类面对恐惧时,有些是会就经不住压力选择了解脱.所以现在看个如何抵不住压力精神崩溃
。。难看
死了那么多人,我只想知道,那条狗是谁杀的?
什么垃圾玩意
抖机灵居然都能被猜到一些。又一次,结尾的宽荧幕变窄。
我们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将与外界沟通的门锁好,过分去强调自己的领地,自己的私人财产,这给了我们伤害他人甚至杀死别人的借口。随着影片一步步走入高潮,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狭窄,心灵也越来越紧闭。片中最令我脊背发凉的是那位母亲,聪明绝顶,理智过头,却对自己的丈夫唯命是从,最终也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
Nothing comes at night.
末世题材,拍法老套,缺点和优点(如果有的话)几乎和《逃出绝命镇》一模一样,最令人费解的是这片明显缺一幕(或多个)高潮。画幅变化放在这里非常多余,结尾的潦草处理既能理解又觉十分可惜,给类型片导演来做多好。以后成片质量要和海报以及预告片水准反着看了,不过这种片总能戳到老美G点是真。
7,故事不错,格局略小。信任既然是人性问题,那就很难辩解清楚,与其说服自己拷问人性,不如一开始就保有该有的安全距离。另外,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莫名其妙
摄影好看 整体质量不差啊 不安感 梦境与现实的交错穿插 很mech今天朝鲜核试验微博科普核爆炸发生后的避难知识的新闻,正巧再看这个电影,看得我很恐慌。
小聪明太多但确实很有想法,以及现在电影是不是不跟难民问题沾边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材了么?
很一般
镜头很好,但真的太无聊了我吃不动这种。
和遗传厄运里是同一栋房子。本片氛围很够,如果在电影院看估计会神经紧张。建议A24多拍惊悚片别再一个劲儿拍青春片了,不想看少男少女的忧愁心事了。
又一部小成本带有文艺气质的惊悚片,没有大场面和特效,仅仅依靠几场日常生活的片段把一个短片的体量的故事拍的蛮紧张刺激,整体的压抑气氛营造的很不错,那一触即发的紧迫感和慌乱不安充斥着全片,在生存面前,人性本来就是奢侈品,谁又能说谁高尚呢?4星,7分,再次肯定了新一代恐怖片的未来
反正我喜欢 隐晦且暗黑 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