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名利看淡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些担忧,最好是老夫妻俩人相依为命,一同老去,一同告别这个世界,但这需要前世修来的福份,总有人先走一步,最近看伍迪艾伦的《遭遇陌生人》里霍普金斯演的离异老男人,克服不了寂寞,终成憾事,新结婚的妻子怀的不是他的孩子,想与前妻修复却无可能,想想他的未来也是可怜。
一个老人如果能生活自理,那还行,但总会到不能支配自己身体的时刻,这时子女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养儿防老,日本也是如此,电影《父亲与伊藤先生》讲述了父亲从儿子家转移到女儿家的故事。
儿子的理由:家有双胞胎,妻子与父亲相片不愉快,妻子到了崩溃的边缘,儿子就是这样两头受气的角色,孝顺与夫妻关系总是难已调和,这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道理和难处,非得分出个高下,先后,真难。
哥哥找到妹妹想暂时把父亲寄存在妹妹家,被大龄未婚的妹妹断然拒绝,理由是有同居的男友在,不方便。
哥哥失望之情尽在脸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父亲却不理这一套,辛苦工作40年养活了一家人,老人想到哪个孩子家里住,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部片子静静的像流水一样,讲述了74岁的老父亲从哥哥家被迫离开,需要暂时住到妹妹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子女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养老问题,是不管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喜欢与否,都要遵从社会的舆论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祀奉老人?
老人在面对自己老去的事实,内心怀着怎样的期待,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这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整个东亚文化圈都面对的共同伦理问题。
这个故事因为有伊藤先生而显得格外温馨,因为有伊藤先生,最后每个人都顺从自己的内心让这件棘手的难题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为什么说是一个家庭的三代人呢,我认为74岁的老父亲算是一代人,哥哥可以理解为一代,因为不知道哥哥的年龄,姑且认为40岁左右吧;妹妹34岁。
在老人到底应该怎么安顿的事情上,每个人的想法态度在影片里说明的很明确。
老父亲,一个四十年的老教师,正直有爱心,执拗,但有一个偷窃的小毛病:喜欢在超市里偷窃勺子和叉子。
勺子和叉子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团团圆圆的象征,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碗碟整齐,勺子和叉子发出各种声响,代表一家人的生气和温馨。
所以一个人在外面逛到天黑,仍然坐在夜色中倾听别人家的母亲呼唤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让他觉得眷恋,也让夜色中的他显得格外的孤寂。
所以老父亲内心是无比的希望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
哥哥,性格显得懦弱,而且在小家庭里的地位,明显老婆更加强势。
在与妹妹谈父亲是否能去妹妹家过度六个月的时间的事情上,明显掩盖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孩子要考中学只是一个借口,这个从老婆看到父亲时候的呕吐态度可以看出,父亲住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无法与小家庭或者说儿媳妇共处;所以6个月的过渡期只是一个借口。
后来在一个雨夜和妹妹一起在父亲的老家时,针对是否要带父亲回东京的恶态度上,也不愿意明确表态,甚至应该内心也有让父亲一个人在故乡生活的想法。
但是碍于传统的观念,养儿防老、赡养老人,无法直接表明态度,所以态度总是暧昧不明。
老婆的表现也是一个佐证,嘴里说着愧疚和抱歉,但是身体却做出了最诚实的反应:呕吐。
所以哥哥是受着传统的观念约束,活得最纠结的一代人。
妹妹,34岁。
从婚姻的选择上来说,显得很自我。
自己喜欢,和伊藤在一起觉得快乐,就在一起。
不用去在乎他是50多岁的老头,也不会过问过去,是真正的遵从本心,活得非常自我的新一代人。
她在面对父亲要来同住的事情上,最初态度是很明确的拒绝的。
一方面因为自己与人同居,一方面也因为父亲执拗和难以沟通。
所以告诫伊藤不要对父亲太好,让父亲住下来就不想走。
而且在父亲是否要同住的事情上,很在意自己小家庭的态度,在意自己的本心,在意伊藤的观点,甚至认为伊藤与父亲对她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
电影拍的非常细腻,每个问题都做了交代,并完美的得到了解决。
首先,妹妹对老父亲。
通过对父亲一天的跟踪,她深刻的理解到了父亲的孤独与苍老,也加深了对父亲的理解。
然后,她在意父亲的到来,伊藤是否愿意。
伊藤在父亲的事情上,表现的能与父亲很好的相处,细腻周到体贴;但在父亲的故乡时,明确表态说,我又不是你儿子,我为什么要和你住在一起,不要去依赖别人。
所以妹妹以为伊藤是不愿意的。
所以父亲,最后做出了去养老院的选择,一个人拧着简单的行李去养老院的驼背背影显得苍老和孤寂。
妹妹心里很难过,虽然她想,可是她是一个有着现代观念的人,家庭关系是她的核心,她必须要在乎另一个人的态度,所以流泪了。
可是伊藤先生摸着她的头说,我不会跑的啊。
妹妹明白了,伊藤的态度。
于是跑着追向父亲,所以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每个人都顺从了自己的内心,做了选择。
从三个人三代人的态度里,也可以看出,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都有着和中国一样的,子女是否要和父母同住养老的问题。
到了新一代的妹妹,其实已经比较西方化的观念了,越来越尊重自己的小家庭。
所以这个问题因为有了温柔体贴的伊藤,有了比较好的解决。
但是哥哥、父亲,其实都还是相对老式的观念,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点是以代际关系为核心的,夫妻关系反而是第二位的。
绝大多数家庭如果在遇到对待老人、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是要受舆论的监督的,夫妻关系和小家庭可能在某种极端情况下要让位于孝道和血缘关系的传递。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说明了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自我的变迁中,针对养老问题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舆论观念已经不再是一个约束。
老人的养老问题,可能越来越需要靠完善的养老体系和服务来解决。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再过几年,我要如何处理我要承担的养老问题?
或者说在几十年后,我也老了,我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我的晚年生活呢。
😭😭😭太好哭了当父亲在警察局被误解的时候当背对着女儿才能说出很开心的时候当被说是个好女儿的时候当想要去养老院对女儿客气道谢的时候 就算一来女儿家挑三拣四说女儿的不好还嫌弃伊藤先生一边教导女儿一边又对女儿的充耳不闻无可奈何 😛但当女儿跟踪时才发现原来父亲的背影多孤独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可有个矫情的儿媳看见自己都想吐时心里还是很难受的😞一儿一女 都不能理解父亲 觉得父亲就在给自己添麻烦 又硬要父亲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式生活多难受 伊藤先生真的很好就算很老 看起来都和父亲差不多年纪但应该是最明事理的人了帮着一家人学会和解 和父亲有共同爱好 会真的照顾父亲情绪所以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成不成熟还是要看个人啊 日本这种有关家庭啊小清新的电影节奏都很平缓 有大量空镜 但并不觉得尬 是种很舒服的调调 就像截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娓娓道来 喜欢 🥰
周五的《奇葩说》题目是“父母提出要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养老,我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现场哭成一片泪海。
这是一个我们必将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然而放假偶然看了《父亲与伊藤先生》,电影似乎暗示了这道题的答案,你有千万种选择,但你知道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日本的老龄化在我们还得意人口红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而当空巢老人比例一再攀升,以致于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在可以从这个和我们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里,学到点什么。
而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只是对每个子女心灵的扣问。
故事发生在一个云淡风轻的下午,哥哥约谈妹妹,拜托让父亲到她哪里暂住一段时间,妹妹正在和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男人同居中,觉得非常不便,婉拒的时候,提出了第一种养老方案“独居”,七十四岁老人独居,听也是个不靠谱的答案。
然而,当妹妹怀着愧疚拒绝的时候,父亲已经带着行李堂而皇之地搬进了自己家。
行使父亲的权力审问其自己的同居男友伊藤先生了
刚以为未来女婿是小学教员,心情有所好转的时候,被告知是学校的大爷啊。。。。
心里可能有一万只小动物跑过。
父亲如奇葩说所说,是固执而挑剔的老人,柿子不应该浪费钱去买(父亲的老家有一颗柿子树),文明人要吃辣酱汁(没太搞懂日本的酱汁),在狭窄的厨房加饭厅里,老人和家人郑重地进行晚餐。
像所有父亲一样,知道不能过于干涉女儿的生活,又忍不住关心,早上拿着报纸,念一句新闻,再一句女婿的情况,这一段温暖而有趣。
老人担心老女婿还有6年就六十岁是否能照顾女儿,34岁的女儿还没有正式工作,打零工也非常让人担心,然而自己的担忧女儿浑不在意。
老人每天早出晚归,女儿好奇跟踪了一天父亲,去图书馆看书,在路边解决午餐,坐在路边的凳子上直到日落,直到每家每户传出“我开动了”,起身回家吃晚饭,女儿就一直注视着父亲的背影,光线由明渐暗。
我们很早就学过了朱自清的《背影》,几乎逐字分析了那篇课文,然后那种心情,只有等我们长大亲眼看着父母的背影远去才能懂得吧。
影片的结尾,父亲的背影再次出现,甚至有些矫健的离开,不再等待。
因为父亲一次的见义勇为,暴露了以前他偷勺子的行径,父亲留了张字条回老家去了。
兄妹找来,在暴风雨里,彼此摊牌,父亲心里明镜一般知道她们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居住。
媳妇提出一起住,最后却受不了
女儿也不欢迎自己父亲想要独居,说这是自己喜欢的事,而这“喜欢”完全来自于子女都无法和自己和谐相处,下下之选。
独居的选择被一道霹雷烧毁,房子烧毁,小时候爬上爬下的柿子树也被雷劈成废墟。
父亲站在房屋的灰烬中,怅然若失,最后的选择也被剥夺了。
老家烧毁之后,父亲一度非常消沉,忽然有一天坐在妹妹面前,说自己要去养老院了,提出了养老的第二种方式。
唯一觉得抱歉的是,养老院很贵,没有钱留给子女了。
把自己的女儿拜托给老女婿之后,了无牵挂地转身离开。
老女婿一句“我是不会逃避的”,女儿追了上去,女儿选择了内心的答案
故事温暖而俏皮,像发生在隔壁老王家的八卦一样,然而看着剧中人的一次次选择,我们都会反问自己的答案,我们挣扎,犹豫,最后都抵不住内心那个正确的声音。
《奇葩说》里谈到了养老的三种方式,独居,和子女同居,养老院。
排除独居对年纪大的人完全不可行,同居和养老院是两难的选择,代沟隔阂都会让两代人磕磕绊绊,然而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呢?
养老院是一个不添麻烦的选择,麻烦了谁?
又解脱了谁?
空巢老人固然存在,大批的单身青年也许也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养老问题。
曾经我觉得什么事遇到他就完蛋了。
以败犬女自居的阿彩这样评价后来与她交往并且同居的伊藤先生。
乐活主义者伊藤上一秒还被老板骂,下一秒就就偷偷躲墙角看漫画。
但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大概是人以群分,34岁的阿彩很快和54岁的伊藤的走到了一起,一个在便利店当临时工,另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
虽然伊藤已经年过半百,至今也一事无成,但他们的小日子过得简单惬意,直到阿彩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闯入他们平静的生活。
原来,哥哥阿洁家因为两个孩子照顾不过来,想把父亲送往阿彩那里。
因为阿彩已经和伊藤同居,所以十分不情愿,奈何等阿彩回到家父亲已经不由分说地搬了进来,就这样,34岁的阿彩、54岁的伊藤和74岁的父亲住到了同一屋檐下。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日本电影《父亲与伊藤先生》,由棚田由纪执导,之前热播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也出自她之手。
父亲住进阿彩家后,延续了他退休前教书工作的严师形象,成为一个严父,不仅不看好女儿交往的对象,对吃饭蘸酱这些芝麻小事也是百般挑剔。
另外,“所谓晚饭,必须一家人一起吃”、“柿子怎么能吃买来的,在乡下外面就有的摘”这些也都是父亲严格恪守的规矩。
不过这位固执的父亲虽然各种嫌弃,但是也慢慢开始接纳伊藤,以至于伊藤为他买的蓝色椅子后来竟成了他的专座。
与很多日本家庭片一样,《父亲与伊藤先生》同样以温情与细腻让人为之动容,即便很多时候父亲与儿媳之间的嫌隙、女儿对父亲的不理解和无端的揣测、父亲与伊藤间的隔阂等,都给一家人的相处带来了诸多障碍。
但恰恰是这些矛盾慢慢塑造了父亲这一威严执拗的外表下,老人孤独与落寞的退休生活,以及那颗强大的自尊心。
在阿彩跟踪父亲时,本以为他有偷盗癖,却发现父亲只是一天到处瞎转悠,与之为伴的除了路边的餐牌、野花、超市里的勺子、公园里的便当、图书馆的书以及夜色降临后坐在凉亭里看万家灯火之外,别无其他。
而当阿彩开始察觉到老爸的这一处境时,她和伊藤开始想办法弥补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对阿彩一家人来说伊藤还没有名正言顺的关系,但他对于阿彩和阿洁家庭关系的修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影片最后父亲一心一意想住在乡下的老房子,不愿回东京,在伊藤的劝说下,老人变得言听计从,伊藤这个准女婿和倔脾气的老头也慢慢亲和起来。
直到陪伴父亲成长的老房子在一场雷电中被烧毁,柿子树化成灰烬,一直随身携带的勺子也被埋在一对瓦砾场中,父亲的根没了,儿女也终于开始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好在父亲已经给自己找好了退路,退休金和养老金让他的晚年生活有了充足的保障,阿彩也托付给伊藤,无需再面对在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一切就像伊藤所说的那样:放心,保龄球是不会跑的、房子是不会跑的、我伊藤也是不会跑的。
柿子树虽然没了,但是枇杷树伊藤会照顾好,而亲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也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如果喜欢我们所推送的电影,敬请关注“河畔电影院”,每天一部好电影,让时间在光影的世界里定格,让电影成为理解生活的方式。
往期影片:生活的本质别不甘心,你只是个loser而已私藏影单第1期:《如父如子》
又是一部讲述亲情的作品,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觉得阿彩和父亲的关系很像我跟爸爸,父亲顽固不化,难以沟通,我又跟阿彩一样缺少耐心。
最后父亲决定自己住到养老院去,当时感觉相对中国,日本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真的更独立一些吧,然而所幸最后温柔的伊藤先生讲了一句“我绝对不会逃避的哟”,女主就下决心跑去追父亲了[心] 。
起初父亲不喜欢这个伊藤先生,觉得来路不明,没有体面的工作,又比女儿大那么多,可是最后父亲的心也被伊藤先生的温柔融化了吧,无论你怎么闹情绪,他总是温柔的接纳,笑着应对。
果然与温柔的人相处,自己也会渐渐变得温柔啊。
即便接下来的生活还会面对很多麻烦和争执,但是对于爱的人我们还是愿意去妥协、去尝试,因为如果爱的人不在了,就什么都不能做了。
人年纪大了会变得跟小孩子一样,脆弱,孤独,需要关怀和照顾,如今又是妈妈又是女儿的我也要拼命努力去尝试更好的照顾家人,不留遗憾,虽然很累,但是好在我身边也恰好有一位跟伊藤先生一样温柔的人存在。
相信很多人应该看过《楚门的世界》吧。
普通人的生活被直播出去,而引起的一大堆思考,虽然细思极恐,却又细腻真实。
今天这部日本家庭电影,也能让你见识到真正平淡的力量和平凡的感动。
女神上野树里的——父亲与伊藤先生
不得不说一下影片涉及到的两位美女。
第一位,小树,也就是你们喜欢的上野树里。
不论是歌曲还是日剧,不论是电影还是运动,这个一眼看过去清纯如水的日本女演员,在中国也有很多粉丝。
上野树里很擅长家庭电影和电视剧。
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因为《秘密讯息》里的遥香,改变了自己心中理想女友的样子。
第二位,便是导演棚田由纪。
如果你不熟悉她,你肯定听说过《东京女子图鉴》和《苍井优X4个谎言》。
在中国观众熟知的日剧中,这两部剧的受众应该范围很广。
一个关于成长,一个关于人生。
所以,不用惊讶于她为什么能拍出这么温柔的电影,才华,往往与性别和年龄无关。
回到电影中,从海报就能发现,日剧对于家庭生活中平淡和细节的捕捉,是十分到位的。
三位主演一个比一个高得趴在彼此的肩头,父亲在最下边神情严肃,很明显他却是被守护的那个。
正式版海报里还有一张——
34岁,54岁,74岁的三个人,站在自己老房子的柿子树下。
什么话都不用说,电影就用海报告诉你——我们要讲的,是亲情与生活。
从《东京家族》开始,时光就很佩服日本的家庭剧。
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对真实生活的刻画,对亲情的展示,日本家庭电影简直就像是家庭生活的纪录片。
这部《父亲与伊藤先生》,亦是如此。
它就像一部将摄影机放在一个普通家庭而记录的真实视频一样,平淡而细腻,克制而理性,真实而温柔。
电影里几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台词和情节,都在吃饭与睡觉中展示,包括人物的冲突,语言,表情和动作。
不像中国电视剧中,主角不工作不生活就豪宅豪车,动不动就CEO白富美。
《父亲与伊藤先生》中的主角,都贫穷,惨淡,但是有血有肉,丰满立体。
就像你的生活——除了朝九晚五,就是吃饭睡觉。
但这平凡中却又很多讲都讲不完的温馨故事。
已经34岁的山中彩(上野树里 饰),还没有正式工作。
莫名其妙地与自己临时工时的同事,54岁的伊藤先生(中川雅也 饰)同居了。
也许往往爱情就是这个样子,这种同居没有任何缘由,仅仅是因为她认为——他一定是个厉害的人呢
不巧,自己74岁的老父亲和哥哥闹掰,同样莫名其妙地搬过来和自己住,还没打招呼。
父亲(藤龙也 饰)是个固执傲娇,像个老刺猬一样的顽固老头。
刚进家门,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在饭桌上用不恰当的语气质问女儿为什么要与那么大年龄的人交往。
大概我们都有这样以为不善言辞莫名严厉的父亲吧。
不仅如此,就连吃饭用那种酱油,也要指手画脚。
当伊藤先生决定去买,他又不许。
理由是这样——晚饭就是要和家里人一起吃的。
父亲搬出来的原因,也是因为哥哥的妻子让小孩子上补习班,无法一起吃饭。
要不是父亲先斩后奏搬家过来,阿彩也不同意和父亲一起住。
不过,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女。
阿彩也有跟父亲同样的缺点,他们时不时一起吵架,不论在饭桌上还是在私下里。
电影里充斥着这样絮絮叨叨,琐碎无常的家庭小事。
但是,虽然这样,电影也能给你惊喜。
阿彩不知道父亲每天出门干嘛,于是化妆偷偷跟踪他。
发现父亲先是去超市,然后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吃饭,盯着街边的植物发愣。
然后颤颤巍巍去图书馆读书,读完书已经天黑了。
最后走出图书馆,一个人坐在长椅上,回声里满是别的家庭“那我开动了”的温馨欢闹,而夜幕下只有父亲一个人凄凉的背影。
那背影里,分明是空巢老人痛彻心扉的孤独。
可关键是,父亲有儿有女。
导演用一个个镜头,像一位路人一样,记录着父亲的一言一行,不争吵,不慌张。
就这样淡淡得,让每个观众都想起自己父母老去后的样子。
最孤单的不是无儿无女,最孤单的是膝下子孙满堂,却无家可回。
扮演伊藤先生,阿彩忘年伴侣的,是中川雅也。
之前看过《独家新闻》的观众应该熟悉,他在《独家新闻》中有多癫狂,在这部电影里就有多温柔。
《独家新闻》中的中川雅也,饰演了一个疯狂的杀人犯正是这个50多岁的“外人”,缓和了父亲和阿彩的关系。
当阿彩怀疑父亲是偷东西的变态狂时,伊藤在床边咧着嘴笑她傻。
他虽然年长,但却彬彬有礼,他虽然贫穷,只是个到处打工的老头子,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这些智慧,也许我们做儿女的,真的没有。
父亲因为怕拖累儿女,自己一个人跑到郊区的老房子住,兄妹两人和伊藤先生前来劝说。
比起兄妹的生拉硬扯,伊藤先生却更加温柔体贴。
他先是赞美父亲家里的房子漂亮,然后又独自开车回家,将兄妹留在了老房子有机会和父亲谈心。
第二天当兄妹只是一个劲得拉父亲回去,伊藤先生却这样说——我们先回去,把老房子修缮一下,等春天暖和了您再回来,住着也方便。
第一句给了父亲台阶下,避免了这个执拗的老人“没面子”。
第二句有恰当得使老爷子无法拒绝。
所以最后,当老爷子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一个人准备去养老院的时候,却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了这个自己根本看不上的“老年人”。
我们家阿彩就拜托给你了
而当初为了让老爷子住着方便,想竭尽全力换大房子的伊藤先生,最后却给了阿彩最真切的鼓励——
当阿彩追着独自离开的父亲的背影,真切的情感足以使所有观众泪目。
简简单单的一部日本家庭电影。
没有百万富翁,没有鱼塘豪宅,没有别墅没有汽车。
三个年龄相差20岁的中年人,道尽了人生的喜与乐。
电影如潺潺流水,娓娓道理。
戏剧冲突虽不强烈但是合理,人物性格随不突出但是饱满,剧情架构虽然不宏大,却直戳心窝。
原作的名字叫《柿子树。
枇杷树》。
树,大概就是家吧。
温柔而强大的伊藤先生,最终摸着34岁阿彩的头,教会了她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爱你,就爱你的家人。
也许这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
同样,有伊藤先生,父亲是幸运的,阿彩也是幸运的。
这个陌生人教会了他们一生都未必能学会的东西。
即便他垂垂老矣,无车无房,无钱无权。
但对于家庭,对于平淡如水的生活,对于血浓于水的亲情,
钱可以让你去养老院,人才会给你一个家。
欢迎关注一不小心就泪目的公众号:时光电影铺子(sgtjmovie)
亲情就像这部电影 如水如歌
这部电影算是意外惊喜!
虽然喜欢这种日本特有的“小题材”“故事性不强但很生活”的故事,但是毕竟也看了不少,有点腻了。
结果看完还是觉得不错。
为什么?
就因为故事既透露现实,展现日本人民的真实生活,又能够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某些共鸣与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
直接地说,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阶层的固化”。
片中从侧面,若有若无地告诉我们,日本的孩子,中考就要读很多补习班。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很明显就是要改变命运。
那么假如他们顺利考上好学校,命运会如何呢?
很明显,了不得也就是和片中的“父亲”一样,当个教师吧(日本的教师地位和待遇可是很高的)。
如果上不了大学,那么命运又会如何,很明显就是片中的女主人公了。
34岁还是打零工,因为工作难找,连个固定的工作也没有。
一下子在便利店,一下子在书店。
因为长相普通,资质平平,又没有好的学历,所以她只能这样混日子。
最终还找了个大自己20岁的人“同居”,这个被女主人公视为“神奇人物”的伊藤先生,不过就是在学校厨房帮忙的临时工。
不过,即使是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父亲”,把钱交给养老院,也就一分不剩了。
至于伊藤先生,他的过去是个谜,也许当过警察(也算高尚职业)所以有警察朋友可以帮忙找到“父亲”,只知道离婚了,他到底有什么人生经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就是打打零工,以一种“曾经沧海”“大智若愚”的状态在生存,比女主人公还孝顺“父亲”,每天工作之余,就是照顾自己门口的“几平米的菜地”。
换言之,即使通过努力,尝试突破,依然被禁锢在底层,或者说,并没有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的人生,没有提升,也没有拓展。
只剩下庄周之乐。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人上了年纪后面临的问题。
日本老龄化,我们也开始步入老龄化,片中的伊藤和“父亲”老龄化,我们自己也逐渐老龄化。
也许是太多地“飞不高”“飞不起”,把一切化成了惰性,只能享受现有的一切。
也许,本来就对人生没有太多的欲望和理想,拼搏之后,只想好好地休息下来。
对一切都变得无所谓,女主人公对伊藤的第一印象,就是神奇!
所谓的“神奇”不过就是对小超市老板的训斥(摆放商品时,没有注意日期),毫不在乎。
当然,女主人公理想中的状态也许就是这样,然后女主人公居然就“爱”上了伊藤。
所谓的“爱”,也许正如女主人公的描述,不是激情,而是现实丢给的最后一根稻草。
既然找不到理想的,也就放弃理想了,随便找个感觉还舒适的人,就过一辈子吧。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亲情。
亲情是什么?
本来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责任。
女主人公并不欢迎“父亲”的到来,因为对自己的小家庭,二人世界造成了影响。
何况父亲吃饭什么的都很挑剔,不容易伺候,还出现了“老人痴呆症”的症状,会去商店偷调羹。
“父亲”原来是跟哥哥过日子的,但是嫂子因为长期照顾古怪的老头,导致产生心理疾病,见到老头就要呕吐,最终只好将老头抛给妹妹。
只有毫无血缘关系的伊藤,出于年龄上的接近,比较包容老头,能够接纳他,甚至讨好他;还劝告兄妹俩好好与父亲沟通,理解父亲对他们的爱,也理解父亲的牺牲和艰难。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影片展示了亲情的另一种解释:亲人就像朋友,必须花时间共处,花时间互相理解,才能够互相悦纳。
否则疏离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有关的回忆会被淡忘,最终亲情就可有可无,甚至成为压力和麻烦。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文化习惯,一直道歉,怕给人添麻烦。
电影丝毫不刻意去展示什么,故事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突(父亲离家出走,也不过是回老家,一对儿女也不上心),但是却可以展现各种社会人生的问题,问题看起来若有若无,不大不小,但都值得思考。
17.5.5
看电影的时间大概是晚上七点左右,天色应该是已经黑了,窗外不知道是什么虫子和鸟儿的声音喝着熙熙攘攘的人声,更是显得一个人的宿舍有那么一点寂寞了,嗯,大概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完了也并不觉得电影本身多么感人,你想啊,每天自己身边都是些这种鸡毛蒜皮的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烦都会烦死了,哪里来的感人一词,但是之后的一天突然想到和朋友聊天无意中用到的一个词“可爱”,我当时竟然会用“可爱”来形容一个麻烦事(多半是我那时脑子抽了),我慢慢地意识到这些过去的不开心的回忆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慢慢地淡化它的不开心,将之贴上“可爱”一类的词语。
于是,我又重新看了这部电影一次,发现这是一部“可爱”的电影啊!
阿彩:作为一个30多岁的女人,但是有点出乎意料的不靠谱,没有正式的工作,没有结婚,住在一个小小的出租屋中,莫名其妙的就和“曾经以为这么一个怪人”的人喝了几次酒,然后就同居了。
醒来的早上看着伊藤先生傻笑,也许她自己也是有点莫名其妙吧
当父亲问为什么和伊藤年纪这么大的人交往,她觉得只是“碰巧“而
在和父亲吃饭时喝完啤酒像个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想要再来一听
想问题时咬着勺子,哈哈哈哈
穿着花袜子,一副不正经的样子躺着
在伊藤先生的安慰下,终于是鼓起勇气面对自己伊藤先生:已经是54岁的人了,没有正式工作,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一个做校餐的老大爷
依然这么津津有味地看着漫画
打保龄球时有点略显得意,说着“球瓶是不会跑的”这样没什么意义
劝父亲和阿彩一起回家,房子等修理好了再回来住,总不会跑的
生活总要去面对的父亲:严厉,古板,固执己见,被子女误解,用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子女。
早餐时看着报纸以一副毫不关心的样子关心着阿彩
固执地认为酱汁的味道也是有恶魔与天使之分(酱汁表示我招你了嘛
父亲的背影此刻有点略显孤独,不愿意回家,给阿彩添麻烦
多次打不中保龄球时,有点恼羞成怒了
这些廉价的勺子是父亲对家庭的寄托电影总归是电影,也许在电影中可爱的地方生活中就不那么可爱了。
现实的生活啊,总是琐碎的,无聊的,每天像是在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日复一日,不曾改变,有时候早上醒来会梦幻地觉得昨天已经完了吗?
出门时换一换脚会不会引起今天的日子有所不同,日子也许就是在一些我们未曾察觉的地方改变了,曾现螺旋式地递进地上升着,这才是生活的真真正正的可爱之处吧。
反映两代人亲情与平淡家庭故事的影片作为一种独立电影题材,虽然票房一直不高,却拥有层出不穷的作品。
比如最早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之后李安的《推手》,前不久德国玛伦·阿德的《托尼·厄德曼》,斩获金马最佳影片的《八月》、北影节展映的是枝裕和新作《比海更深》,以及最近被中国影迷看到的《父亲与伊藤先生》(以下简称《伊藤》)。
与前几部相比,《伊藤》显得更为低调且小众。
即使豆瓣评分7.8,口碑排行位列第三,观看人数也不过刚刚过千。
这也难怪,同期出现资源的日本影片《怒》,是众星云集的重口味作品。
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充斥着同性、悬疑、犯罪元素的故事,显然更吸引眼球。
不过,喝下《怒》这杯烈酒,再来一杯淡淡的《伊藤》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伊藤》的故事内核听起来还是有点噱头的。
34岁的女儿阿彩与54岁的男友伊藤同居,74岁的老父亲因与儿媳不合,迁居女儿家。
从此,“34、54、74”同居一室,上演一出温情与矛盾四溢的家庭剧。
但影片并未刻意强调这三个年龄差,没有太多极富戏剧性的桥段,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冲突与转折,而是用细微的琐事串联起三人之间的情感,在不经意中暗暗交代人物内心的起伏与变化。
阿彩在车站旁边的书店工作,每天按部就班,生活闲适散淡。
有一个大自己20岁的恋人,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想太多、问太多,而是“自己想清楚才这样的”,对幸福有自己的理解。
但与老父亲之间却有些疏远与陌生,对他的表面评价是“固执又难伺侯,很是烦人”,但内心却有作为女儿难以言明的愧疚。
伊藤在阿彩口中是一个“败犬及乐活主义者”。
已近退休年纪却是个临时工,但性格很好,不急不躁,总是一副笑咪咪的模样。
自己种菜,热爱生活。
面对小自己20岁的女友和大自己20岁的准岳父,他表现出成熟男人应有的细心和责任感,如同一团温暖的炉火,将父女间的坚冰慢慢消融,给这个家带来光和热。
74岁的老父亲脾气仍似当年,心直口快,原则性强。
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猪排饭一定要蘸辣酱汁;啤酒不喝太多,否则老了受罪;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像话……传统的日本大男人,外表倔强又权威,不容他人置疑,内里却柔软体贴,家庭观念极强。
面对女儿,他像教育小孩子一样唠里唠叨,其实每句都是爱。
面对准女婿,他先是刨根问底,再主动亲近,最终将女儿托付给对方,看人极准。
影片改编自中泽日菜子的同名小说。
与其他日本家庭片类似,《伊藤》的魅力大多体现在细节上。
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细致入微的刻画。
镜头数次以女儿阿彩的角度观察父亲背影。
跟踪父亲一天,看着他独自坐在小区楼下,从黄昏到天黑。
居民楼里明灭的灯光,各家各户“我开动了”的告知声以及勺子与餐具的碰撞声,在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与父亲孤独的背影形成对比,令阿彩和观众心疼。
带父亲去看电影、吃饭、打保龄球,但他似乎并不享受,反而在回家路上逛完五金店后很开心,还主动买下一棵盆栽枇杷树作为纪念。
看着父亲付款买树的背影,此时的我们与阿彩一样,内心感到些许欣慰。
老家房子被烧毁,父亲独居愿望破灭。
雨过天晴,站在废墟上的他,看着眼前的一无所有,背影似乎苍老了许多。
从阿彩的眼里,我们读出了一份怜惜和忧虑。
父亲决定前往养老院,阿彩与伊藤送他去车站。
看着拎着不多行李、步履匆匆的父亲,背影消失在拐角处,阿彩内心的不舍与纠结全部暴露在眼神中。
父亲背影的几次特写,与女儿的眼神相呼应,清晰勾勒出一条父女间的情感线,也让观众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唤起内心共鸣,与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阿彩与男友伊藤并没有过分亲密的举动,只有几处小细节体现二人感情。
半夜醒来,阿彩看着熟睡中的伊藤会情不自禁微笑;伊藤晚归,阿彩会一个人百无聊赖,不开灯也不做饭,只是独自喝光一瓶酒,趴在桌上深睡;看着阿彩无所适从,想叫父亲同住又为难的样子,伊藤没有太多言语,只轻轻地说了一句:“我是不会逃避的。
”再温柔地来一记“摸头杀”,阿彩便明白了男友心意,勇敢担起了做女儿的责任……平淡如水却回味无穷的剧情,清新浪漫又平实稳健的基调,让《伊藤》成为适合一个人静静欣赏的电影。
它不像《托尼·厄德曼》般搞笑出格,而是渗透着东方家庭特有的含蓄与内敛。
不像《比海更深》般全是琐碎小事,还有直面当今社会养老困境的格局与勇气。
虽然与经典的《东京物语》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仍有无法忽视的现实意义,为每一个现代人带来深深思考。
如果你今晚没想好怎么打发时间,不妨看看这部《父亲与伊藤先生》,也许会对自己的父母、对当下的生活生出新的理解。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锐影Vanguard)
看了个寂寞
父爱如山
谁说不是喜剧呢
这货居然把到了Ma酱…真想打0⭐
54岁的学校食堂秃头临时工大叔和上野树里同居我还是怎么都接受不了....但电影主要是讲亲子关系啦,细节都很不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伊藤先生和父亲一起逛五金店,电钻和螺丝越逛越开心,最后买单时候父亲说“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柿子、勺子……怎么感觉天空变暗了呢,我是不会逃避的。
可不是每一个伊藤先生都和lily franky一样完美又温柔啊。
3.5,年纪大了找这种日常片看了。
三星半
故事讲得好好。
三星半,我家树里的演技又提高了,落泪的时候让人忍不住想抱在怀里。
穿搭和日剧跑都齐了~ 要说不伦嘛... 真的要算的话... 以及教师可真是个晚景凄凉的职业
伊藤先生该有的可爱趣味没表现出来,反倒成了云淡风轻的高人。爸爸很可爱,即使爱嘴角向下弯。演员们时而夸张,时而疏远,看得我像烧了柿子树的那把火。
前半段看树里酱吃吃吃,我为什么要大晚上看23333 伊藤桑太亚撒西了,还是生活小能手,爸爸是吐槽小能手,住在一起的时候笑点挺多的。ps 树里的小猫背好像越来越厉害啦……
溫柔可愛派!(我可能真的是個年齡20+控)
三人暮らす
3.5开头很好 中段开始还是弱了 上野的女主戏也有些失衡 莉莉桑抢戏王
也太不老套了,柿子树失火以后,几乎没有带来像样的转折。但失火这节,还是深具冲击力,他或许意味着走向变化的精彩程度,可惜,却打住了。
母鸡在拱乜嘢
对外人的依赖要适可而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