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推荐这个片子时说,看吧,最后的四分钟,精彩。
那只看最后的四分钟,行吗?
你只吃第八个包子能饱吗?
嗯,一个古老的故事,包子要一个个吃,吃到第八个才会饱。
片子要一分钟一分钟的看,才能体会最后四分钟之灿烂精彩。
为了享受结尾的惊喜,我第一次没有性急的倒到后面看看。
德国电影,关于音乐的总是极致。
片子的情节并不复杂,以至于无须赘言。
观影的酣畅体验在于导演对画面,影调,节奏的控制,就开头那个上吊角色的处理,已经足以让我汗毛直竖,手脚冰凉了。
再配上音乐这个媚惑人的妖精,真是让我死心塌地,死心塌地的。
想起有个音乐人讲,跟画画相比,音乐之无形,音乐之想象,音乐之表达,实在是高出许多的。
憾自己没有白居易的妙笔,描摹不出最后四分钟带给自己的万千感慨。
如果人生有绚烂如此的四分钟,即使搭上所有的庸碌平淡悒郁晦暗又何妨?
烟花之绚烂,要得就是那一瞬间冲上云霄,撼天动地,虽然终了落得个粉身碎骨,又算得了什么。
Good Will Hunting的故事格局,老師背負傷痛過去,天才孩子茫無人生方向。
沒有Good Will Hunting 的奔向未來的冀望,反而像法國電影La pianiste一樣沉鬱,老師Krueger亦像是回應著La pianiste裏的鋼琴教師Erika,同樣抑壓,同樣對學生動了情,前者讓天生發光發亮,後者卻使自己的獸性爆放得不可收拾。
对音乐没有天分,连听的天分都没有。
所以,退而求其次,去感觉它们,不是它们所表达的情绪,而是我所体会到的情绪。
不去努力辨识它们,只是让它们像影子般投射到自己身上。
音乐归根结底也不过是种声音。
奇妙的声音。
Vier Minuten里的声音是放肆的自由与记忆的牢笼之间的碰撞。
现实中我们没有配乐,也根本不存在着那样的碰撞擦出的花火;现实中我们的配乐不过是些毫无意义的聒噪的语言碎片,大多数不过是我们的自导自演,要不也不过是别人的粉饰或是呐喊。
我记得第一次被音乐和画面双重感染是在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时候,那是一种艰难的呼吸,在步履维艰的青春空气中。
现在,Vier Minuten的空气里同时存在着两种呼吸,两个丢失爱的女人的声音,关于背叛爱和被爱背叛,一种是60年的执着的呼吸,另一种是4分钟的自由的呼吸。
Traude Krüger那60年毕竟是困兽之斗,这样的执着到底是值得人敬佩,还是让人觉得悲哀,此一时彼一时是理不清楚的。
最后的4分钟,是Jenny von Loeben一个人的交响乐时间,然后4分钟的自由对60年的执着行了个屈膝礼。
一个对钢琴演奏严谨执着的音乐教师,一个痴迷于黑人演奏又渴望自由的叛逆狂躁女孩,两个人因为女孩钢琴演奏的天赋走到了一起,为了实现音乐梦想而共同努力。
过程中有监狱管理人员的阻挠,有被殴打人员的嫉妒和报复,有同室狱友不解和嘲讽,但是女孩对钢琴演奏的执着和痴迷让她一直坚持着……钢琴演奏成就着音乐天才,让狂躁不安的灵魂找到了自由不羁的天空,在这里她可以在桌上刻出钢琴琴键的模样,肆意奔放地演奏;她可以轻轻叼起香烟,皱着眉头,在烟圈里细细品味演绎得美好;她可以将自己的真诚和善念毫无顾忌的表露,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不需要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但是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一个杀人犯(被人以为,其实是为男友顶罪)可能成为一个钢琴演绎的天才,桀骜不驯的女主又常常惹是生非,让人不安,最后的比试监狱不让女主参加。
老师为了让女主可以参加比赛,求助了女主的父亲,虽然跑出了监狱,却让女主怒不可遏……当监狱发现女主越狱前往拘捕女主时,女主正盛装上台演绎自己的钢琴独奏,全副武装的警察将女主包围,但是暗黑的演奏场,只有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女主全情的演绎,仿佛她就是全世界。
当琴声响起,全世界都沉默了,就好像整个宇宙只有女主一个人在演奏,她并没有只是俗套的用平常的方式去演绎,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领悟的黑人音乐的元素,将钢琴的外壳还有琴键根部的钢丝都当做了演绎得“琴键”,甚至将方寸之间的演奏席当成了舞蹈的舞台,纵情地跳啊、蹦啊、疯狂啊……当演奏结束,全场的观众都深深沉溺在这绝美而奔放的演奏中,久久不能自拔,直到掌声雷动,大家才恍然梦醒。
军警冲上台去,将女主反铐,就在上铐前的一瞬,女主用从来不给任何人行的屈膝礼向老师行礼,表达了深深地敬意,因为她已经在纵情地演绎里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那纯蓝的眸子熠熠生辉,甜美的笑靥里满是知足和幸福,我想老师应该也早已泪流满面了吧!
毕竟那种久违的默契,失而复得的幸福足够享用余生!
情键四分钟,悠悠师徒情,恍然梦中人,今朝幸又得。
久违的自由,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美好而让人向往,随心所欲的演绎,纵情天地的豪情,真是帅到爆炸!
不要怀疑任何人的天赋,与生俱来,根本不容猜忌和嫉妒,所有自以为是的评判都变得如此可笑……
艺术大师,导师是天使,很崇拜,为了音乐,倾其一生,最终她说了谢谢,多么的桀骜不驯,对其确是崇高的敬意。
多少人为了理想,一生所追求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天才被她挖撅故事的女主角在我看来,老师胜于一切她默默地付出,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及简的生活确为了艺术从不放弃关于钢琴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钢琴家,四分钟。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都是非常美好的
一座监狱,两个女人,三场考试。
四分钟,有时候就是一切。
一个是在监狱教了60年钢琴的古典音乐造诣不浅的老妇人,一个是顶替自己的男友、以杀人罪入狱的天才钢琴少女;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暴力狂;一个曾在纳粹党卫军的逼迫下同自己挚爱的女人划清界限,并亲眼目睹她死,一个曾被养父强奸,跟小混混混迹街头,未婚怀孕,却经历孩子因医院对犯人的疏忽难产而死。
当这两个人相遇,故事会是怎样?
是不是,两人通过音乐互相了解,彼此改变?
是不是,老妇人发现了少女的天才,于是少女因此告别黑暗的过去,走向光明的未来?
是不是,这个故事励志而俗套,结局已经可以预料——女主人公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热泪盈眶?
不是的。
她们没有彼此改变,只是在对方中找到更真实的自我,更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老妇人并不因为杰妮(少女的名字)对黑人音乐的精彩演绎而减少对这类音乐的反感,杰妮也并没有因为老妇人爱古典音乐而放弃自己对黑人音乐的天生悟性。
不是的,老妇人能做的只是把杰妮偷偷从监狱弄出来,让她在德国国家歌剧院一展她的天赋,参加一个为21岁以下的人举办的钢琴比赛。
她所能做的,只是在垂垂老矣之时,给杰妮一个机会,一个短短的4分钟的演奏机会。
不是的,不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
演出还没开始,警察便已包围了剧院。
演出结束之时,在掌声雷动之中,杰妮便被两个警察铐上手铐,当场带走。
曾经多少次带着镣铐,用手在琴键上舞蹈,当这4分钟来临,她以黑人音乐的风格演奏舒曼,把自己20年来的委屈、愤恨和狂怒宣泄在音乐里。
4分钟结束,全场一片寂静,继而掌声雷动。
面对激动和欢呼的人群,她只是斜靠着钢琴,眼神里闪烁着一贯的不羁。
当看到观众席上百感交集的老妇人,对她如此演绎舒曼抱以掌声的老妇人,她这才走到台前,张开双手,向着老妇人的方向标准地行了个屈膝礼。
尽管,她曾经倔强地说,她永远不会对任何人屈膝。
这是我看过的最难忘的电影结尾之一,一个女孩,穿着她不惯穿的黑色晚礼服,在行一个优美的屈膝礼。
她的两旁各站了一名警察,她张开的双手眼看就要收拢,不久就会套上手铐,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得意和灿烂的微笑。
就这样,我被深深地打动,因为这残酷的真实,因为那些动人的乐章,因为这个不落窠臼的故事。
记得蔡康永说过他读书的时候被迫已很大的强度看很多电影,其中大多数铺陈都很闷,被闷死的同学就放弃了,但是没放弃的那些往往最后都喜出望外,因为大量的铺陈往往把结局衬托得异常出色。
这部片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看我应该早就按停然后找周公去了。
碍于当时情况硬着头皮看完,结果就是出了戏院还不停讨论,雀跃不已。
不怕闷的就去看看吧。
一开始闷得要命,把观众的胃口吊得老高,期待女主角来段吓人的。
结果确实也不负众望地有两段小高潮,第一段是小女孩暴打狱警,第二段是被锁着手铐的小女孩狂show琴技。
中间的挣扎和奋斗越来越多元素,直到最后点题的 四分钟 ,全片最高点。
记得当时影院忽然有一种同时停住呼吸的感觉,直到小女孩即使被警察铐住也终于微笑谢幕,那释然的笑也成了影片的最后一幕。
影院亮灯,观众们却仍愣在座位上。。。。
P.S.会弹钢琴的更应该看看,里面结尾那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几乎可以和1900媲美了 经典经典!
一个是有暴力倾向的叛逆女孩,一个是古里古怪的别扭老太太。
两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
她们在监狱的教堂里相遇,老太太弹钢琴,她们唱歌,她在钢琴的反光面上看到女孩很投入地比划着弹琴的姿势。
之后老太太给几个女孩教钢琴,看着她们一个个对钢琴手足无措的样子,老太太只能无奈地叹气。
后来狱警带着女孩来了,他觉得她很有天份。
她叫Jenny,她是那样粗鲁无礼,老太太说你想用你那双手碰我的钢琴?
我只有这双手,她傲慢地回话。
带她回去,老太太不给机会让狱警带她离开。
狱警和女孩起了争执,女孩疯狂地袭击狱警,镜头转向钢琴上那只垂死挣扎的虫子,老太太闭上了眼,小心翼翼地离开。
她慢慢地走着,和狱警们的匆忙奔跑形成鲜明对比,后面传来了激荡的钢琴声,是Jenny在发狂般地弹奏。
不希望浪费她的才华,即使觉得她是个卑劣的人也希望教她,于是她们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虽然电影的整体感觉挺阴沉,但很多细节都让人忍俊不禁。
钢琴刚搬进监狱的时候突然天上落下几条鱼砸在钢琴上,办公室高层说,不管什么鱼从10米的地方摔下来都会挂的。
它们是鲈鱼。
第一次去比赛的时候,老太太嫌Jenny的衣服太过随便,看看自己又看看Jenny,No,Jenny说,Yes,老太太笑着,于是两人对换了衣服。
进场的时候老太太让Jenny把外套脱了,Jenny说那你也脱掉,Jenny穿着老太的连衣裙,老太太穿着Jenny的T-shirt,那叫一个别扭。
钢琴练习时Jenny觉得烦了,老太太又在一边教训她,于是一把抢过老太太的眼镜戴上,还模仿她说话。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二次去比赛,被Jenny打伤的狱警拿枪指着她脑袋的时候,她才吐出迟迟未说的那句对不起,狱警那叫一个郁闷。
之后Jenny又向老太太表白说自己喜欢她,还亲密地抱着老太太跳舞,老太太杵在那边像木头似地跟着女孩转圈。
钢琴刚运进监狱和后来搬走的时候老太太都是让那两个大块头来搬的,这两人曾犯过罪是被禁止进入的。
从一开始就很不爽她的警卫问起他们身上有什么是别人没有的?
老太太答曰:一个是杀人犯,另一个强奸了他侄女。
也就是这么两个人帮老太太把Jenny弄出监狱去参加比赛的。
Jenny以为老太太和她养父是一伙的,两人大吵一架,期间她对她说出自己是lesbian的事实(字幕翻译成玻璃女同志,害我大笑。
)曾经爱过一个人。
然后Jenny一拳朝老太太脸上甩去。
你打我,老太太很委屈,我提醒过你,Jenny说。
于是我又笑了,两个可爱的女人最喜欢一段是的Jenny桌子上画钢琴键盘,人都一样吧,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着疯狂的投入与坚持。
老太太年轻时的那段故事跟V for Vendetta很相似。
都是些闪回片段,和恋人的那些回忆拍得异常漂亮,那么暧昧隐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后那四分钟是老太太帮她争取来的,这段演奏是全片的高潮和精髓,原来钢琴还有这样的表演方式!
这是Jenny一直坚持的音乐,老太太一直提醒她不要弹的黑人音乐。
她的压抑她的愤怒她的暴戾全都发泄在这短短的四分钟里!
演奏完毕,观众哑然,之后是一片热烈的掌声,全体起立。
老太太举着红酒杯,两人对视,那是释怀的笑容。
虽然Jenny之前咬牙切齿对老太太说自己是不会给任何人做屈膝礼的,但最后她还是做了,警察随之来到,镜头也就停格在她的屈膝礼和笑容中。
09年看过的电影屈指可数,能认认真真投入去看,不快进不中途放弃的不超过5部。
因为这部电影我很满足
对于我等没什么“天赋”的人来说,对天才的想法是很矛盾和偏颇的,或者就希望看到一段完美的传奇,像1900那样小资优雅的让人顶膜;或者就像看他们的笑话,看他们怎么自我傲慢却又无法动弹,就像那些不想让Jenny去参加比赛的人。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我对电影的第一评判很简单,好看or不好看,要讨论意义也是放到好看之后的,不好看的电影再有意义,对我来说导演也是失败的。
说起以钢琴闻名的电影:相对冗长的《钢琴师》就属于一般般了,可能使我不吃导演那套,而且它其实在讲战争。
同样以钢琴为题材的《钢琴教师》,很好看,但其实是在讲女性。
所以非常好看的钢琴电影,似乎就是这部和《海上钢琴师》了,后者的三部曲一直被列为我最喜欢的电影,实在喜欢托尼托雷的拍摄手法。
但这两部电影可以说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有两个热爱钢琴的天才。
其实两个天才都是在人世间骄傲的活出自己的人,但Jenny命就差了点,没有像1900那样出生在小小的乌托邦里,而是在残酷的社会里经受痛苦。
可以想象,从小被发掘的天赋让Jenny奔波于钢琴比赛,却没有人为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才会有帮男友顶杀人罪这种“傻事”,加之继父的性侵、堕胎和监狱里的扭曲的人格,Mrs. Kruger刚碰到的J肯定是一个旁人眼中无法理喻的疯子和人渣,没有落入俗套的是Mrs. Kruger并没有要拯救她,她说“我可以帮你成为更好的钢琴师,但不能让你变成好人”时,我就知道这是一部好电影。
所谓天才,其实内心都比一般人要柔软,因为名利和赞美他们已遇到的太多,反而最简单的微笑会让他们写下防备,当大家在追逐名利时,他们已被名利拖累得太多。
小小年纪的J如何会被混小子骗已经一目了然了(一开始我还以为她杀的是混蛋养父呢,看到后来,她养父也不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嘛)。
我们总会想如果我们有这份天赋,那必定如何如何好好利用,从此快乐生活。
但在天才的想法里,真正的快乐生活想必是不利用他的天赋吧,这天赋只是他对自己表示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利用的工具。
他们肯定也想要成功,不是他们个人的成功,而是他们天赋的成功,1900最爱在船舱里为那些站着的贫民演奏,而J去参加比赛其实也是满心欢喜地吧。
或许1900和Jenny的区别在于男女?
1900在下船的那一刻可以毅然决然的回头,因为它能侃侃而谈自己的理由,他的坚强很自我。
但我们痞痞的J其实很弱小,她需要一个懂她的人,她也需要倾诉她的痛苦,当她向Mrs. Kruger说出“我知道玻璃不会破,我在这里生孩子的两三个故事更精彩时”,我也怔了一怔,这个女孩确实经受了很多,我们常会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天才似乎无法套用,因为他们一出手便是惊叹,似乎就有了任性的理由,天才的任性总是比俗人的任性精彩了很多,他们有资本。
如果没有Mrs. Kruger,其实也只少了4分钟的精彩,但这4分钟却是可以改变她的一生,使她从新正视生命,她还是反叛,但他已经学会了道歉,和屈膝礼。
很喜欢她的结局,很真实,手铐铐上了,Jenny也会为“逃狱”付出代价,换乘美国拍,不知会不会拍成另一部芝加哥。
其实这部电影和海上钢琴师是不能比较的,一部是浪漫的意大利,一部是严谨自傲的德国。
从一开始,我就在等待这四分钟,我知道一定会有一次肆意的绽放,这样的活才有意义。
生活,其实很多人只是生,一种存在,就像电影中克鲁格夫人在监狱中教钢琴,就像杰尼睡下醒来,无关于犯罪弃之而去的男友和睡他的混账养父,这种生不是死的对立面而是作为死的一部分而存在。
而活,是末尾的四分钟,杰尼用她的喜爱的音乐,用她无所束缚的方式,宣泄她沉重的过去,舒曼在此早已退去,艺术是自我的艺术。
也是克鲁格夫人,她八十年的生命旅程不再停留在早已穿越天堂的曾经相爱的女孩。
挑明自己绝不行“屈膝礼”的杰尼望着她,深深地弯下腰,第二次露出真诚的微笑。
我以前常常问自己,没有活,何要生。
其实,没有那些枯燥的生,又怎么能找到那绽放的“活”。
虽然是双线穿插,但整体故事讲得很生硬,特别情感转折点的牵强,欠却抓人的细腻,略点了一些支线情节,更专注于两个人交往的碰撞与火花上,塑造的人物却比较单薄,激化的矛盾始终构建在难以忘却的过去和痛苦的回忆中,堆砌的符号元素太芜杂
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感受。喜欢拍法,但感觉人物上并未完全立好,包括克鲁格夫人和杰妮,两人的故事对于其选择都没有太好的补充和推进(也可能只是没有打动到我),最后的演奏之后的行礼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琴键四分钟竟然真的以这样四分钟收场。
运镜有十分的流动感,节奏也相当好。但即使它这样美,精致又细腻,我也不愿意给教育成长类励志片五星
德语对白,字幕不给力,看的很昏迷
虽然我只看了最后四分钟,但还是被震撼了。
信息量好大,两个女主角塑造的小细节不断……非常精彩的电影!励志到两行热泪流下来……
德国电影的典型风格,沉闷,但是有力度;只是女教师的经历安排的有点不make sense
2009/09/06和媽及小阿姨長春戲院。沒有爆點的片。教鋼琴的老太太,硬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其他人身上,強迫小女孩做曲膝禮,沒有體諒到每個人的特質,牢房警衛對她的友好被他糟踏,才引來後續的報復行動。人還是要對他人包容,女主角最後的演出,展現了自我,又完美的行了禮,狠狠的打醒了老師
前半段有点走神,不过看在最后的四分钟还是值得给五星啊!!
亵渎。
一个拥有往事的钢琴教师和一个具有天赋的狂躁女人,连接点是一个“天才不该浪费”的俗套故事。
音乐 牛逼 编剧有点弱 炫技部分总觉得假假的 三星半
其实是好片 但过于压抑 最后的四分钟各种震撼
又一部有关钢琴的作品,但稍欠火候和张力。小品级别。
成件事都好鬼造作,甚至令我睇得好鬼尷尬,無論演員,情節,鏡頭,對白全部都好鬼造作,德國竟然出啲咁嘅電影,最後嗰場表演,如果你有接觸過行為藝術,另類地下音樂同埋實驗音樂,根本就唔值得大驚小怪,仲有,節奏感強並唔係一定就等於係黑人音樂,唔好誤導觀眾—交叉剪接(開場老琴師和獄長談判和搬琴的一段),閃回(老琴師年青時和女同愛人的段落),隱喻蒙太奇(女主打守衞-琴上顫抖飛不起的飛蛾)。
不喜欢,看完以后很生气。不喜欢自暴自弃的人。
完全没办法理解和欣赏的电影,音乐之美完全没有从中get
钢琴教师发现女囚竟然有天赋异禀的杰妮,但杰妮性情暴躁难驯,相处的过程逐渐相互了解,闪回钢琴教师年轻时女恋人被纳粹行刑交代为何一直留在此处,也发现杰妮并非真正杀人凶手,而是替男友定罪,还被养父强暴过的经历。汉娜演的很好,那种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据说片中solo是她自己完成的,敬佩。
三星半。德国电影多致郁。结尾再点睛也改不了全篇水的事实。2017.03.18.
为了最后这四分钟的片段看了整部电影,除了最后这段激情澎湃的演奏,看过电影,反倒被最后这屈膝礼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