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历史写就的文化基因,反极权主题的政治片得以超越国界,成为了能唤起人类最大程度共鸣的一类电影作品。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世界上鲜有未曾遭受强权压迫的角落,身在物我难分的暧昧里,冷静的思辨也难免被镀上一抹桃红色的春光。
如果这会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建立在严肃思考基础上的考评,那这现象本身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照。
反观电影,用真实历史做背景的也好,纯属虚构的也罢,大多数以宣扬某种政治观念(而不仅仅满足于“政治正确”)为存在意义的作品的确会自带具有煽动性的英雄主义色彩,纳粹出品的《意志的胜利》是这样,反纳粹的后来者照样如此。
不可否认,反极权影片宣扬了善的普世价值者,而究竟什么是“善”,不同的影片又从不同层面或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其中有一些无疑会比同类型影片更加接近本质。
德国影片《沉默的教室》(2018)讲述了一个发生在50年代冷战初期、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通过展现一个高中毕业班一次小小的心血来潮所引发的一连串后果,以揭示刚刚脱离法西斯极权统治的东德,是如何迅速滑向另一个阴影之下的。
事情源于学生们通过西方电台听闻匈牙利十月事件遭到苏军武装干预,造成大批平民起义者流血,于是决定在课堂上为死难者默哀2分钟。
这次发声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也并未直接改写历史进程,然而当事学生却为此遭到了从学校到教育局直至国家教育部一次比一次严厉的审查,最终全体被打上“反革命”的标签开除出校,在这个国家里再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围绕着一个“小”事件的逐步升级,影片非常细腻地表现出了权力的层层叠加,如同一只手在慢慢扼紧观众的喉咙,让我们和片中主人公感到同样的窒息。
随着情节的推进,当纪念体育明星这一辩解被彻底无视时,当审讯者一次又一次公然要求学生出卖同伴时,当青年们的父母亲人遭到国家威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权力一方面在所及之处无有匹敌且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内化的,通过对所有人施加有罪推定消灭任何反对的意识。
在它的控制范围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福柯所表述的全景监狱中接受制度性的规训,最终被塑造成权力体系中的某个位置的零件。
在这个发出抗议的班级中,有不只一个学生表明自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显然,这与他们同情匈牙利的民族运动和受害平民无关,也与东德官方对他们采取的态度无关。
在此,影片显现出了高明之处。
它无意比较意识形态的高下,而是在更根本的层面上试图推演权力使人异化的运作方式。
对于无论何种性质的政治实体,这一来自历史的经验都不啻为一个警告——不只因为恶果会让人民与国家成为对立面,更因为它将引发人类对自由、善良、忠诚等等精神的背叛。
正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影片给了学生中的“反派”埃里克一个“守护父亲在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动机,并且最终让他在富有象征意味的教堂场景中实现了自我救赎。
在深层叙事上,影片说人性非恶,那些尚未被权力体制征召的人拥有敢于向强权说“不”的自由灵魂。
由此,影片中的青年成为了具有隐喻义的一种身份,而他们的父亲以被规训者的面目示人,沉默的,却在最后时刻的暗示孩子离开的母亲则代表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面对历史的一个至暗时刻,“长大成人”的母题被这样叙述。
影片开始于一辆从氤氲雾气中缓缓驶向观众的列车,结束于阳光映上逃亡青年的脸庞,它通篇和叙事同样规整的镜头语言分明在说,往昔纵不可追,来日尚可期。
片尾对原型事件的补充说明止于大多数逃亡学生在西德通过了毕业考试,未言及其他。
就事论事使影片成功避免了坠入具体历史问题的漩涡,大而化之的寓言性概述却也让它趋向简单化和理想化。
虽然不应该求全责备,但高而不深,确是《沉默的教室》的最大遗憾。
没发过影评,但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点看法想记录和表达。
假设是几年前在读书时看这部电影,我可能会评四星。
但是今天看,说实话,看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感悟到了将使我评一星的理由。
这样的电影,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软实力工具吧。
这是西方占主流的统治阶级试图用思想来渗入那些还是“顽固”的“世界”,改造人。
鼓励人们追求所谓自由的世界、自由的声音,敢问现在的西方真的自由吗?
我只想说,以油管、谷歌为代表的媒体的审查机制只比墙内更严格、更智能、更全面。
鼓吹学生追求所谓的自由,尤其这些主角的身份是面临毕业的学生?
影片里的老人,就是他们一众人去他家听广播的,相对来讲大多数老人是社会的保守派,但他直接讲你们是国家的敌人(我看的翻译就是这样),这想必比林格说艾力克说是泰欧提出抗议更具煽动性吧。
不过,这部电影倒是会警醒很多人,全世界各国不管是哪一派,都会重视学生。
学生极容易被利用。
他们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开始主动地关注社会事件,在学校内外会接触各种思想,进而跟从其中一些思想。
此外,激化矛盾,使某个群体的思潮升温、加剧,会使得该群体往反方向加速演进。
就这一点扯远一点,个人认为我国建墙是一个昏招。
另外,这部电影配得上一星,它表明西方世界的那些人似乎有点急不可待了,电影最后赤裸裸地让年轻的学生们为了所谓的郑智理想与家人割裂?
哼,我倒想看看未来会怎样。
故事是历史的巨浪在一个普通学校的展开,始于火车,终于火车。
真理在手,就从一切不同中获得优越感,这就是我们要的真理吗?
如此真理,恰恰脆弱到连两分钟的沉默都无法容忍。
影片中所有的父亲,都是硬弩着的,他们虚弱无力歇斯底里笨拙软弱。
所有的母亲,可有可无,毫无踪迹。
但是他们恰恰都是合格的父亲,合格的母亲。
艾里克父亲形象的崩塌,是一切的隐喻,我们渴望一个强悍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指引方向的父亲,我们渴望一个给我们力量的父亲。
我们渴望从他过去的历史中获得启迪。
可是父亲啊,你在哪?
请允许我们崩溃。
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宿命,始于崩溃,接着逃出既定的故事框架,然后呢?
故事仍在发生。
最后,历史只是成了宿命展开的背景。
我们渴望改变,大雪纷飞,我们离开了,这是一切的开始。
我们渴望改变,大雨滂沱,路在何方?
历史总是会换个方式不断重演。
”在1918年造成大量死伤的一次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向德意志帝国提出军备限制与必须偿还巨额赔款的《凡尔赛合约》,让战间期德国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后来呼喊改革口号的希特勒上台,种下20年后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种;同样的,纳粹德国在1945年二战末期不敌苏联与同盟国的东、西夹击而投降垮台之后,世界也没有因此迎来长久的和平,德国不久便分裂成西方“联邦德国”与东方“民主德国”两边,以美国与苏联为首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立的“冷战时期”也随之来临。
因此,这次故事背景建立在1950年代冷战时期“东德”的《沉默的教室》,虽然不像是《乔乔的异想世界》或《无声的抵抗》等电影呈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但在后来东德作为“华沙公约组织”中苏联最重要的“卫星国”,奉行背后有着苏联支持的社会主义及一党独大体制的情况下,《沉默的教室》所讲述的同样也是国家为了维持表面安定而封锁外界信息,甚至是限制人民权利与自由的真实状况。
1956年,两位高中生提奥和库特在去西柏林看电影的路上见到了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报道。
为了对起义的死者表示悼念,他们和同班同学们决定,一起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突发沉默一分钟。
然而这短短的一分钟彻底改变了班上同学的命运,许多人从此被东德安全局视为眼中钉,加以监视和迫害。
在 班级被强行解散后,他们却决心在西德重新结集,不过是以作为逃亡者的新身份。
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关于英国冷藏货车货车偷渡惨案的有趣评论“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
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
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
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
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苏联士兵错了吗?
没有,他们只是为了反法西斯才来到了德国,占领了匈牙利德国学生错了吗?
也没有,他们也同样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也认同自己的民族应该摆脱俄国人的管理社会主义有错吗?
没错,这是一条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道路那是谁的错呢?
也许是两个不同的阵营的政客和他们的喉舌媒体吧,政府欺骗了他们的人民可人民也需要政府,需要一个既管理着社会秩序又能为人民所监督的政府这是一部需要带着批判思维去看的电影,因为它对于社会主义的抨击甚至抹黑是有许多不合理的可也是一部需要辩证思维去看的电影,因为它也确实指出了曾经那个苏维埃政权的一些问题一部电影并不能给我答案,可我知道的,是有些问题,需要年轻人去求知,去探索而我,愿意穷极一生去探求,也许我也不会得到答案,可我相信,总会有人,在一切前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基础上,会探索出答案的
震撼人心的故事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文:香蕉姐多年前,一部反思独裁统治的电影《浪潮》,让香蕉姐印象极为深刻。
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剧照一场出于玩乐心态的课堂实验,最终沿着不可控的方向滑向“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战败后被迫分裂的受害者;德国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反思,相关佳作也是层出不穷。
今年上映的一部口碑不俗的新片《沉默的教室》,就和《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上一次玩笑性质的事件,竟酿成巨大的悲剧,甚至改写了他们每个人的命运。
烂番茄新鲜度86%,也是不错的成绩。
故事发生在1956年的东柏林。
那时候,柏林墙还没有建起,东西德还可以通行,只不过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
一辆由东德边境开往西德美占区的火车上。
来自东德一所中学的毕业班学生泰奥和库尔特在接受警察的检查和盘问。
(左边泰奥,右边库尔特)两人去西德是为了拜祭库尔特的外公,他生前曾是纳粹党卫军里的装甲掷弹兵。
当然,两个青春期少年,冒着穿越边境线的风险,还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在西德的电影院观看在东德看不到的大尺度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
(1956年西德电影)电影放映前, 按照惯例,会播放几分钟的新闻。
当时新闻播放的正是发生在匈牙利的武装暴动,史称匈牙利十月事件。
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
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
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
西德新闻将暴动者描绘为自由斗士,他们燃烧占领国旗帜,声称要把苏联赶出匈牙利。
这让几个东德学生异常激动。
因为他们同样厌恶占领在他们土地上的苏联军队。
两人回到东德,发现当局对匈牙利十月事件的报道完全不一样。
他们将暴动定性为“由法西斯分子领导”的“反革命暴乱”,目的是“反对社会主义人民政权”。
为了进一步了解匈牙利事件,学生们决定结伴去找老埃德加,听柏林RIAS广播台的报道。
柏林RIAS广播台,即美国占领区广播电台,是冷战期间美国设在西柏林美国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建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以向柏林附近的德国居民提供新闻和政治报道。
他们对从RIAS广播台听到的消息,很惊骇!
苏联出动装甲部队镇压受压迫人民的自由意愿;匈牙利自由斗士伤亡惨重,超过一百人阵亡,其中包括匈牙利国家足球队队长费伦茨·普斯卡什。
这让这群充满理想主义的热血青年,悲伤又愤怒。
他们还得知,欧洲委员会众议院为此倡议,为了纪念阵亡的匈牙利民族英雄,默哀两分钟。
原本一件与他们无关的事,青年学生出于义愤,感慨一阵也就算了,或许过几天就会忘记。
这样他们也会和大部分东德毕业生一样,按照父母的意愿考大学,就业,结婚,组建家庭……但是,命运的车轮偏要把他们卷入政治的洪流中。
库尔特一时兴起,上历史课前,提议全班同学默哀两分钟,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同志。
于是,上课的时候,无论老师怎么提问,全班同学鸦雀无声,一个字也不说。
历史老师以为大家在抗议他,羞愤万加,夺门而出。
其实,大家同意库尔特默哀的提议,更多是出于游戏心态,或者只是为了显得合群。
你看,在举手表决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气走老师后,全班表现的也是玩笑得逞后的欢乐……
整个事件不过是一群易受煽动的热血青年,由于厌恶苏联占领者,同情匈牙利牺牲的同志,整出的一场恶作剧。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却按照他们未预料的方向愈演愈烈……事后,历史老师把毕业班的违纪情况报告给了校长。
校长考虑到这届学生都是优秀的毕业生,坚定的社会主义者,本打算不了了之的。
谁曾想此事惊动了地区教育局。
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又一次上历史课时,学生们被一个一个叫去校长办公室。
先是莱娜,后是埃里克,再是泰奥……
原来在东西方关系紧张的时局下,这些学生玩笑性质的默哀行动,竟被当局当做反叛者抗议示威。
一夜之间,他们成了整个国家的敌人。
虽然大家统一口径,一致声称他们默哀只是为了悼念逝去的足球明星费伦茨·普斯卡什。
试图说明这次莽撞的事件仅仅是出于体育精神,与政治无关。
然而,当局有的是方法治他们。
女官员凯瑟勒以东德报纸为据,证实普斯卡什并未死亡,整个班级收听敌台的秘密被揭发。
除此之外,当局更是发挥了他们控制民众的各种手段,离间、胁迫、利益诱惑……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相互出卖,供出谁是带头人!
强硬的教育部长拿出对付阶级敌人那一套,威胁说:一周之内说出带头人的名字,不然整个班级将在全国范围都不能参加毕业考。
女官员以亲人要挟莱娜,要求她说出领导者,否则奶奶的工作,全家的唯一收入来源就保不住了。
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颠覆一个男孩的信仰,摧毁他的精神世界。
在埃里克心中,父亲就是反抗纳粹英勇牺牲的英雄,如同神一样的人物。
但是女官员却告诉他,他的父亲曾与纳粹勾结,出卖同伴,被苏联军队当做叛徒吊死了。
为了让埃里克相信,还拿出照片佐证。
随后,撂下狠话:如果不说出带头人,就要在报纸上公布埃里克父亲的不耻历史。
这对埃里克来说无疑意味着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折,他也因此走向了“毁灭”。
(剧透预警)其实到最后,学生们有没有供出带头人,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当所有人被绑在一条快要沉没的船上,说出带头人,就会获救。
面对这样的人性抉择,你会怎么做?
说,意味着背叛;不说,自己连同家人都会遭受灾难。
影片最后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表达了态度。
全班同学团结一致证明:默哀举动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定。
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电影《死亡诗社》的结尾,学生们反抗校方,站在桌子上向基汀老师致敬。
因为基汀老师曾这样站在讲台上,提醒大家:时刻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1989年电影《死亡诗社》剧照电影以这种集体的方式告诉统治者们:请不要低估我们,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有益的;我们会判断,会选择,会反抗……这样的结局,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理想主义,但这部电影可是和《浪潮》一样,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事实证明,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戏剧化。
以上照片里的人正是电影里学生们的原型。
在真实事件里,班里差不多所有学生在1956年底,离开了他们的家人,到西德参加了高中毕业考。
这一由玩笑引发的悲剧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轨迹。
除了学生们的行动,影片对待历史的公允、真诚态度也是非常令人动容的。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很打动香蕉姐。
泰奥拿花生敲了一个苏联士兵的脑袋,一群苏联士兵追上来,香蕉姐以为他们要暴揍泰奥一顿。
毕竟俗套剧都是这么演的。
没想到,被打的苏联士兵先是问了泰奥多少岁?
泰奥回答:18岁。
他说:我21岁,我也没兴趣待在这地方。
曾经占领东柏林,致使骨肉离别的苏联军队固然讨厌;但他们也是被政治利用,远离家乡亲人,被迫履行职责的无辜民众。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议题——父辈与子辈的矛盾。
二战结束,德国被分裂为东西德,东德在苏联统治下的那一代人妥协软弱;而年轻一代充满理想与正义,深谙自由的可贵。
在这种情况下,父子冲突是德国人必须要面对的伤疤。
影片中当局者为了胁迫孩子们,牵扯出父辈的历史,硬是把隐藏的伤疤翻出来让人物去抉择。
类似这样反思历史,直面过去的主题,一直是德国电影的重要一环。
相关题材的电影更是佳作迭出,随便一举都是经典:《希特勒的男孩》、《朗读者》、《浪潮》、《逃出柏林》、《窃听风暴》……在电影里,他们面对历史,观点往往不偏不倚,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
2006年电影《窃听风暴》剧照在现实里,德国面对极权历史,也一直在忏悔、反思、重建未来。
虽然他们的反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曾集体沉默、回避历史、否认罪责。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德国才开始全面反省纳粹历史。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认罪的镜头,已成为德国反思历史的经典象征。
“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德国不仅用道歉表达忏悔,还用实际行动补偿。
2001年6月,德国议会批准成立资金为45亿美元的基金,用来赔偿纳粹时期被迫为德国企业卖苦力的劳工。
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也许所有的道歉和赔偿都无法弥补受害者家庭的损失。
但至少他们得到了公平的对待,而不是无视、否认、诋毁。
就像今年一部涉及慰安妇的韩国电影《她的故事》里表达的那样:对受害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道歉,以及公平的对待。
文/香蕉姐2018.11.8/青岛(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或保存图片,然后扫描识别二维码关注,后台回复片名 沉默的教室看 片儿)
你他妈真的假的啊?
10几个中学生居然没人想到说普斯卡什死了会被查到听境外广播的事?
这提议一出来老子就想到了。。。
前面还有故事是西历1956年这逼的外公如何能是一个党卫队装甲部队的兵?
如果片子的结局是这帮小孩被集体开除后多数过上苦日子我会觉得这是部不错的片。。。
但是这个结局直接崩溃了。。。。
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扭曲。。。
几乎整个班级逃到西德。。。
片子就变成一群无知的少年愚蠢-扭曲-逃避的过程。。。
看的我莫名其妙啊。。。
特别是这帮所谓的追求民主自由的孙子居然还少数服从多数。。。。
笑死我了这他妈得多扭曲啊。。。
还让未参加他们的人为他们保守秘密。。。。
这个真实改编的故事你让年轻人看好好的三观都给你整扭曲了
今年欣赏到的最佳影片。
故事情节流畅,逻辑自洽,人物形象丰满,表演真实自然,难得的德国电影。
让我对德国电影刮目相看。
为了逼迫那些学生二分钟沉默事件供出领头的,不惜代价,对他们威逼利诱,甚至搞出人命。
这是多卑鄙下流啊!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终于到了梦想之地,完成学业,可能也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新的事业。
它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由主义、理想粉饰的一块顽固铁板上出现的裂痕,这条裂痕拔起社会体制之秧,带起累累恶果之根,然根茎再变态,在青春的阳光里,结局仍饱含希望。德国电影尚秉持讲故事这一口,靠扎实的剧作反思历史,柏林电影节时没能在华人媒体里产生火花,甚是可惜。
幼稚
download | 三星半 | 片子有点太意识形态了 学生们头脑一热一时冲动而已
意识形态电影
对自己何等不自信的权力,才会连2分钟的沉默都感到恐惧?3.5
3.5
羊群里面唯一一只黑山羊都没有选择举报式爱国,同样都是学生啊……虽然把美苏都黑了一遍,但还是高下立判。能把正直的人逼得不敢说话,逼得逃走的社会远比谎话连篇的社会坏的多。
不太了解匈牙利的历史情况,无感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又是黑社会主义的题材,资本主义就一定那么香吗?学生要学的是思辨,不是一腔热血
片中以互为好友的四个学生设定了四个典型人物:Kurt出身于高干家庭,Theo出身于工人家庭,Erik出身于革命家庭,Paul(很可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唯一的槽点是,除了Paul之外,其他三位演员已经老到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年龄。抄一句经典台词:“要是革命只发生在我们脑中,那有什么意义?”
不分大洲,某一类团体的做派做法都好接近啊,有了权力就忘记了善呢,连女领导的长相都很像。如果是我们的教室,怕不会有这帮教室里的孩子这般纯粹呢。
为自由为民主,然而我们在为什么?
它其实是一部青春片,挑战体制是因由,此期间这个班的学生重新明白了友谊,诚实,父辈权威以及自我实现的另外可能。校长说,“你们这样做能为匈牙利革命运动提供任何帮助吗?”是啊,这一切似乎看不到任何意义,但那两分钟的缄默,一个班级学生的勇气,终究写进了历史。
他们身上还有光,所以他们的民族还有希望。
惊了,看过最糟糕的电影之一,简直不忍直视。就这么不加掩饰的宣扬意识形态?沾了自由二字就这么打鸡血?苏联专制就是邪恶?二战牺牲的几百万红军战士怎么瞑目?几个学生脑袋一热默哀了几分钟就成了自由曙光了,简直是对历史的亵渎,太儿戏了。
历史总在重复。
青年是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容易煽动的。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都是制度,有黑也有白,无论是哪个制度,我们都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历史没有什么因素可以让我们开口,没错!这是自由没有什么人物可以让我们沉默,没错!这是自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国家统一!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分裂分离!青年应该充满朝气和阳光,但是我们应该也要有独立的思考和能力制度不是原罪,人才是,两德是冷战的牺牲品。于彼时于此时,我们应该明白底线,让别人轻易带了节奏,可说不上是什么自由。
真实事件改编,但这个题材还挺常见的。一波好多折,就算是教室里最后的那场戏,应该作为一个情节的最高潮,依然让我觉得力度不够强。那些什么青年对自由的信仰对人性善良的坚持多么多么崇高blabla我都理解,但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从人物塑造到镜头语言都挺普通的,没有打动我。
很烂的电影,比电影更烂的是这部电影下面可笑的评论。一群偶尔接触外面新鲜事物就热血沸腾的学生,不见得能够辨别真正的对错。而大多数评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先失,谈什么热血,青年之类的真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