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过于Brit Marling你看她扎个马尾穿着连体工作服打扫卫生的样子 难道会有人不想把贤惠的她娶回家吗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5131/她的眼睛是孔雀绿的颜色她眨眼睛的动作很奇怪 经常是快频率的迅速眨几下 神经性的 但是由她做起来却非常可爱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218536429/她在I Origins里穿过一个镜头的M65 简直..豆瓣现在的众多影评里最不缺各种理智帝分析剧情 各种逻辑帝解答真相也许两三年前我也会憋出一篇几千字的剧情解析但是现在 我更愿意撒也不说 只是想想 只是看看眼神 看看每一个表情 看看光和影 也许是先看了I Origins 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始终达不到那个高度
啊forgiveness,啊another earth,啊 synchronicity。
怎么说呢,最后教授去了E2,而最后的最后不晓得是在地球还是在E2上两个罗达(好像是这么写的)相遇了。
应该是在地球上吧。
教授去了E2去寻找他或许还在的妻儿,E2上的洛达为了寻找解脱来到了地球。
肯定是悲剧了。
E2的来了说明E2上也车祸了,John肯定见不到pion的小孩子了。
而骆达本来还有希望的心也在此破裂了,因为她造成了的John的家破是永远无法挽回了的。
在看片的时候一直有个词在我脑子里转,redemption。
希望他们两个人可以冰释前嫌吧。
一个原谅自己,一个原谅另一个。
我不认为结局女主和另一个自己相遇所代表的是一种宿命式的绝望,正相反,这一幕所表达的是另一种可能性,是全片最温暖的一笔。
全片讲述的全部是在Earth 1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两个地球都是Earth 1,不过为了区分,我们把影片里的地球称为Earth 1,另一个地球称为Earth 2)。
在Earth 1上,女主造成了男主妻子和孩子的死亡,为了赎罪,把去Earth 2的名额让给了男主,因为她希望在Earth 2的平行世界里,男主一家还在幸福地生活。
在Earth 2上,女主确实没有杀死男主的家人,所以男主一家幸福地生活,而女主则去了MIT,成了年轻的天文学家。
女主以科研专家的身份成功地申请到了去Earth 1的名额。
有趣的是,Earth 1上负责审核申请者的人说,他的老师曾对他说,你要么进监狱,要么成为百万富翁。
也许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这两种可能,而往往殊途同归,所以Earth 1上的女主(失败者)和Earth 2上的女主(人生赢家)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命运,却最终都申请到了去另一个地球的名额。
不同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为了赎罪,把名额让给了Earth 1上的男主。
但是在Earth 2上,男主和女主根本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还是女主本人登上了另一个地球,她实现了从小对于太空的梦想。
可怜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她因为那次事故,永远和自己梦想的人生无缘了。
我不认为Earth 2上也发生了那起事故,因为如果发生了,那Earth 2上的女主也会做出和Earth 1上的女主完全一样的事情——把名额让给男主,因为她们的思维模式完全是一样的(参考影片中提到的,如果Earth 1上的人想杀掉Earth 2上的人,那么Earth 2上的人就一定也想杀掉Earth 1上的人)。
但去另一个地球的人是Earth 2的女主,说明在Earth 2上事故根本没有发生,不存在让名额这件事。
有人说,有可能在Earth 2上,男主一家全都死在那次事故了,所以女主没有把名额给男主,因为男主已经死了。
这个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最后一幕,Earth 2上的女主看起来完全和Earth 1上的女主不一样。
从穿着打扮来看,Earth 2上的女主过得是另一种人生,她没有被罪孽所折磨,所以她不像Earth 1上的女主一样总是带着一顶毛线帽,想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在Earth 2上,男主也死了,那么女主应该会负罪感更深,更痛苦,甚至没有心愿去申请那个名额,彻底放弃自己的梦想。
Earth 1上的女主是在知道男主还活着以后才去申请的,说明男主活着这件事让她看到了一丝救赎的希望,才使她有勇气重新拾起梦想。
综上所述,结尾应是,Earth 2的女主来到了Earth 1,看到了落魄的自己,心里大概很痛苦。
而Earth 1的女主看到Earth 2上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另一个自己,也许会欣慰?
会释怀?
会看到希望并重新鼓起勇气过好这一生?
可以肯定的是Earth 1上的女主不会杀掉并取代另一个自己,因为她软弱而善良的本性无法使她做出那样的事情。
但男主就不一定了,Earth 1男主来到Earth 2看到另一个自己和家人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很有可能萌生杀意,意图将幸福的自己取而代之。
但是他经历了四年行尸走肉的生活,很有可能已经无法重回光明,无法带给家人幸福,所以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还是个悲剧,他改变不了,因为痛苦已经将他完全改变了。
细思恐极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她/他有着比我们更幸福或更不幸的一生,我们到底会作何感想?
我们会不会嫉妒,厌恶,怜悯另一个自己?
甚至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中那样杀掉自己也不是不可能。
可以确定的是,在了解了另一个自己的存在以后,我们的内心再也无法恢复平静了。
第一篇影评献给了本片。
一开始怀着科幻片的心态去观看,但是万万没想到,它是一篇探讨自我的文艺片。
片中的设定:存在另外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地球,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另外一部描述平行世界概念的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
只不过后者更多从科学的角度去诠释这个概念,最多牵涉到关于人类的就是片尾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但是这部片子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探讨人 ,探讨自我,还有救赎。
披上了科幻的噱头也只不过是给灰暗的片子蒙上一层透着几丝光亮的纱布。
如图片中女主对自我的救赎,正如我题目所言,能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希望仅仅是一种窒息的绝望罢了!
关于片尾的结局,我更倾向于“你对自我有怎样的认知,就能看到怎样的结局”这种看法。
乐观的一面:不论John去到另一个地球的结局如何,对女主而言,她已经做出最大程度的弥补了!
而答应去,对'John而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对于两人而言,彼此之间能够得到宽恕!
这就是我看完本片后最大的一种释怀。
悲观的一面:女主放弃了对自我的一次难能可贵的探讨机会(上太空)继续过着昏昏暗暗的日子。
这里有些影友说她已经从阴影里走出来了。
可是我仍然认为导演给我们呈现的基调是 不可改变的过去 只有不断的宽恕(无论对自我还是他人)所以她最后仍然是走不出来。
而男主的命运其实片中在两人吃饭时已经有暗示(回不来)所以对男主来说,也只有以死的方式能得以解脱,同时能宽恕女主。
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看待本片,都能察觉片子在窒息的绝望中隐隐透露着一丝希望,至于能不能冲破阴霾 看到阳光,就看你们现时是怎样的心态了!
~华丽丽的分割线~昨晚久久难眠,可能是觉得女主太像自己了😲 虽然没有从优秀大学生沦为罪犯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面临人生转折的时刻吧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无力而悲凉 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
你想自我救赎?
甚至连死亡的权利都没有。
你想得到宽恕?
别人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这个代价有多重。
昨晚刹那间理解了那位可怜老人的自毁举动 那两人相拥而眠的镜头真的催人落泪。
有时候看不到未来的尽头,怀里又揣着悲凉的可笑的希望,人生如同被人噎住喉咙,窒息痛苦却又无法摆脱。
看不见,听不到,一味沉沦,或许很无奈,却又何尝不是一种办法呢?
说不好看的话,只是不适应这种调调。
非常喜欢这样的影片,纪录片的手法,描述一个简单的故事。
喜欢的几个镜头与场景:1.女孩出狱了,她的房间就好像走的时候一样,没有被动过,但是她还是收起了所有的东西,搬走了所有的家具,只留了床和一盏台灯,布置成了监狱的样子……2.弟弟大学通知书来了,全家一起庆祝,女孩一个人,感觉无法融入……3.女孩去看那个高中打扫卫生的老人,老人已经听不见也看不见了,她问:为什么……4.女孩把唯一一张去另一个地球的票给了约翰,之后……女孩的房间里有了鲜花,当她在救赎自己的罪恶,救赎约翰的生活时,也救赎了自己最后,女孩看见了另一个自己。
也许在平行世界里,有些事是注定会发生的认同我楼下那位网友的说法,女孩很漂亮,即使她不动,不说话,不笑……就是一个故事……然后她动了,我们却依然猜不透……
影片一开始是女主的一段自白,他对木星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也揭示了女主人公是一个对未知的宇宙有着探索精神和深深热爱的人,同时这里也对女主之后前往‘地球2’做了小小铺垫!
而故事是发生在‘第二地球’首次出现在第一视角世界,在这里也即‘地球1’的夜晚!
跳过故事过程,相信对于情节大家都看得懂,想法也自然一致,我就不再多说,直接进入细节解析!
首先讲的是,在某天夜晚电视新闻中女科学家乔恩·塔里斯与地球2的联络中发现,地球2中也有同样一个乔恩·塔里斯在与地球1进行连线,而更令人惊奇的是两个地球有着完全一致的同步率,从两‘乔恩·塔里斯’的出生年月,做过相同的事,而且在同一个地方买了相同的食品草莓来看,两个地球其实是完全相同的平行世界。
而不同的是两个人在今晚的对话中说出了不一样的对话,也就是后来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在发现地球2的同时,这种完美的同步已经被打破,但同步并非完全打破,只是某些事情上有了略微变动,这从四年后两个科学家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与对方连线可以看出,同步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有了细节上的变化!
女主从网上发现一个前往地球2的活动,用一段征稿讲述自己要去的理由,被选中才有机会!
在这里要深度说明一下,去地球2是充满着未知与危险的,很有可能要付出生命,普通人有家有朋友一般是不会选择去做一个先驱的牺牲品,而女主恰好是一个对未知星球有着探索欲望且喜爱神秘色彩的人(片头自白铺垫,以及女主仰望天空深深不能自拔而导致悲惨车祸也是原因之一,其二才是酒驾),并且女主出狱后也一直对自己撞死男主妻儿的事深深的愧疚和自责,让她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了朋友的往来和正常社交,这也是他想去另一个地球的重要原因。
女主因为奇特而感人的经历自述被选中去地球2,而也因她最后的坦诚相告而导致她与男主的奇异恋情崩裂,后来因为科学家的‘同步打破理论’女主把去地球2的机会让给了男主,希望则寄托在地球2上他的家人也许没死,结局出现时女主看见了自己,也就是地球2过来的另一个她。
在这里我要批判一下导演和编剧,一部好片的拍摄要精益求精,尽量不要留人于把柄,可对于影片故事细节的环环相扣和情节的伏笔明显略有不足,尤其是最后女主衣服换镜头时竟然出现穿帮,结局最后女主回头之前打底衫是个蓝格子衬衣,转头后打底衫是个白色T恤,而地球2来的女主打底衫与我们都女主是一样的白色T恤(展示两人的同步率,当然外套不同无话可说,总不能让地球2的女主跨越星空还穿着清洁工服装一副狼狈样来见另一个自己吧!
)。
至此,我对影片的结局得出结论:地球2也同样发生了车祸,但死的不是男主的妻儿,也许是男主自己,所以地球2的女主出狱后遭遇一样,怀着深深的愧疚投出感人至深的一片稿件,并同样获得资格向着地球1前进,但因为男主在地球2是死亡的所以少了奇异恋情这一环节,所以女主没有转让她的机会,一个人只身来到地球1见另一个自己,而男主则去地球2与另一个自己的家庭重新完美组合,从此来看这个结局对男女主角来说都是不错的归宿!
这是一部包裹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一场车祸毁了两个人,也联接了这两个人,两个陌生的个体因此系上了血色的纽带,肇事的女孩渴望救赎,生还的男人渴望内心的平静。
大量的手持摄影营造了真实生活的质感,但影片又无时不透露着淡淡的优雅气质,天空中蓝色的神秘星球,女孩苍白而又美丽的脸,蔚蓝的大海,阳光中轻轻飞舞的尘埃,这些美丽的意象让影片沉重的主题不那么令人不忍注视。
事实上这个主题并不好拍,毕竟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让另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破裂,受害者真的能够原谅肇事者吗?
如果可以,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
而肇事者怎样寻求自我救赎才会令观众觉得她真的偿还了自己的过错呢?
说清楚这些问题而又能让观众信服,或者至少产生认同,并不简单。
达内兄弟的电影《他人之子》探讨过这个问题,最后他们还是相信人性的宽容,给了双方一个和解。
http://www.wretch.cc/blog/craigga/23365376圖文並茂。
長期接受眾家媒體對於「有別於渾然天成的歐森家族英雄 Elizabeth Olsen 小妹妹,Brit Marling 才是正宗二零一一年日舞影展小公主,簡而言之,It Girl。
」這件事情的洗腦,以及意識到 Brit Marling 即將遵循「前」日舞影展小公主 Zooey Deschanel 軌跡於主流市場發光發熱,然後消磨殆盡,殞落如白駒過隙 (sorry, I'm a indie snob),因此筆者決定到住家附近漫畫出租店支持正版 (同時反 SOPA),將得利影視出品之【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 2011) 帶回家,所以你可以想像這又是一篇沒有實質內容又愛引經據典的花痴文章。
筆者相信電影的魔力。
如果一部電影的內容可以其他形式或媒介表達,並且給予觀眾相同的感受,這就不是一部好電影,不是一部非得藉由電影這門藝術別出機杼的好電影。
而本片就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從片頭 Brit Marling 對木星快轉鏡頭訴說尤里西斯的凝視開始,我們就開始幻想這位女孩長什麼模樣,她若有所思,一個眼神即道盡世間百態,又同時保有蘇菲亞柯波拉式獨守空閨早熟少女的神情,筆者只能引用 成長偶像 對薇諾娜瑞德於【希德姊妹幫】(Heathers, 1989) 之評論,「你可以把任何一個詞語放在這張臉上」。
Brit Marling 繼承了自茱莉蝶兒開創後 (美國類比為 Hope Davis) 許久未見之 cool smart chick 血統,就連茱莉亞畢諾許 (台灣版本為楊貴媚) 早期清新脫俗形象都無法涵蓋,說出靈性 (ethereal) 這個單字都是褻瀆。
本片在故事結構很自然地與【當真愛來敲門】(Bounce, 2000) 被討論,而不論大至人類在宇宙定位辯證如我們將難逃孤獨與死亡 (we are alone, and we're all gonna die),小至男女情愛傷逝多愁,以及中心思想 redo the past & undo the past 的永恆糾結,【另一個地球】更貼近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Solaris, 1972),廢話,比那部 低成本科幻電影 更貼近。
好,筆者承認本片藝術成就與影史經典地位皆無法相提並論,但這就是一部典型的日舞影展獨立製片,值得我們細細品嚐,回味再三的小茵地 (indie)。
Remember her name, Brit Marling,她的名字叫布列特‧瑪琳。
什么时候起科幻片开始褪去硬线条的架构,尝试用叙事的内核替代抢眼的视觉元素,如同早前[源代码]和[忧郁症]都是这样剧情先行的设置,而眼下[另一个地球]走的也是差不多的路数,科幻外衣的裹衬下表述地是深刻晦涩的哲理。
在一个半小时故事里,围绕车祸过后罗达和约翰之间,赎罪与原谅的母题成为影片叙事的主线,反观其中平行宇宙和镜像理论的穿插,则更像是为了议论文的论据而存在的佐证。
交代“地球II号”事物同步发展,运行轨迹一致的落笔,更像是籍由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里人心的脆弱与不安,思考着自身与影子的关系,因此影片里无时无刻不充满这种辩证的隐喻,更是一再用旁白的方式加强这种观点的表述:“我们会遇见我们自己吗?
那个我比这个我更好吗?
”可至始至终电影都没有对地球镜像的缘由作出解释,转而试图以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将这种困惑或解答转嫁给观众自己,似乎意味着每一种反馈都是这个问句的答案。
譬如片中一个场景,罗达和约翰在玩格斗游戏,屏幕中的人物是自己的影子,从头到尾镜头没有给到过游戏的内容,却一直注视着两位主人公的动作,细微的镜头语言成为了画面之外的解读:与其是你在操控屏幕中的人物不如说你被那个人物所操控。
对于[另一个地球]来讲,科幻元素的加入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一个试图厘清人与人间无法洞察暗角的途径。
然而随着整个叙事下来,影片在最后交代罗达和约翰离开与逗留的选择,以及罗达遭遇到另一个自己的情景后,关于整个主题的表达仍然讳莫如深,或者说这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就是导演需要的,所以他才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来呈现冷色调的影像风格,继而又将抽象的借喻藏匿在漫不经心的叙事里。
最后,在这部对白与长镜头组成的剧情片里,科幻只是掩饰这种未知感的借口,全然没有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所有的答案都在说与不说间存在,如同整部影片的基调,玄乎的元素包裹平乏的初衷,除了圣丹斯会对这类独立小片青睐有加外,普通观众则只会沦陷到极度喜欢和不知所云的两极里。
这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格调可以定为压抑那一类型了,画面是那样的灰蒙蒙的,似乎永远看不到阳光的那种,音乐是那样的诡异,仿佛要把你牵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我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的确,在影片的故事行进中,涉及到了一点科幻,涉及到了想象。
片中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存在于这个宇宙中,而且离我们很近,那就是another earth,但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点关于another earth 的展示,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影片从一个聪明的女孩开始,她放任不羁,风华正茂,满怀希望,她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认为她的将来,nothing is impossible。
与此同时,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音乐家,拥有美好的事业,拥有美满的家庭。
可是当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遇上这个处于家庭幸福中的男人后,一切都改变了。
女孩酿成了交通事故,她开车撞向了那一家三口。
女孩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梦想,她被判入狱四年,而音乐家失去了妻儿。
影片很快就转向了四年后,四年的时间,给女孩太大的改变了,她背负着罪恶感,她已经变得不合群,不爱与太多人交谈,她内心承受着杀人带来的罪恶感。
她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折磨,她甚至选择了自杀,但被人救起。
后来她选择了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她想去向那个音乐家道歉,但她在他面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懦弱,她在罪恶感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
她阴差阳错地给音乐家做起了清洁,她希望这能改善他的生活,能让他的生活能变好一点。
后来她和他之间有了好感,我想这好感源于一种同处于绝望生活边缘人的共鸣与理解,但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她杀死过他的妻儿。
当女孩被抽中并有机会登上另一个地球时,她来向他告别,他对她不舍,让她不要走。
她只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她的故事,听完那个故事后,她让他决定她的去留。
结果可想而知,音乐家对杀死他妻儿的人不会有一点好感,她离开了。
最后女孩把那个机会给了那个音乐家,她希望他能登上另一个地球,她希望他能在另一个地球上见到自己的妻儿,因为按照科学家的理论,两个地球是存在镜像关系的,而四年前的车祸那一天因为两个地球离的太近而互相看见了对方,从那时起两个地球上的人就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行进了。
女孩最后还是解脱了,她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整部影片还是比较难懂的,尤其是影片的结尾,一个让人很意外的结果,女孩在earth 1见到了来自earth 2的女孩,影片在两人的对视中结尾,到底音乐家有没有见到他的妻儿呢,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观影期间我就一直在想,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人其实最难原谅的是自己,别人原谅你与自己原谅自己,后者要难很多。
所以电影就会构想这个世界存在另外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自己的视角来看许多事情,就会看到很多的不同。
这结局一定令有人些绝望到底,有些人豁然开朗ps:今年尽是这种心理科幻,文艺得很
显然是对多世界假设的误用。如果没有巨大资金支持,这类设想还是停留在小说阶段为好。
好无聊的救赎片。片头音乐不错。
假设破镜理论成立,为什么不能假设earthN2上中美交战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因此earthN1上的美利坚决定协助earthN2的美国完成战役,再由此展开想象......所以我决定不发这次花痴,两星伺候
圣丹斯出品,科幻环境中探讨原谅与被原谅,戛然而止的结局很让人深思。值得一看,四星给剧情,一星给女主和导演。
因爱受伤,以爱疗伤!
科幻你妹=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7858073海报、女主很好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791579剧情非常无聊。她应该是最年轻貌美身材好的清洁工吧,金发蓝眼睛,牙齿整洁。为什么会出现另一个地球?保持头脑清醒就会得到内心的安宁。通过自学反而学到更多。未成年能开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813994
女主很美 貌似还是本片编剧
还行 独立 清新 概念 但是我对这种小制作不感冒
软科幻文艺片,清新的女主角,如细水长流般的婉婉道来,有些镜头异常的美好
首先,结尾就莫名其妙。其次,她撞死了人和另一个星球有什么关系?能为她逃避?另一个地球上的她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吧。而且,教授是为了帮助她完成救赎的吗?不值7.2分,不过女主角演的还行
没什么很特别的共鸣,太过隐喻的概念如果没共鸣就很难理解。
如果说《忧郁症》是绝望致死 这个片子一切都恰到好处
这是文艺片?实在是没怎么看懂。 讲的是一个女孩儿成功把一个男人一家都送上天的故事 这句短评挺搞笑的。 另一个地球,另一个自己,自我救赎 面对,逃避,迷失 不太懂要讲什么 2.8
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伪科幻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配乐很独特,部分配乐很惊悚,快速变焦有特色。
还不错,小成本,女主很漂亮,片子基调不错,有点科幻性质,其实更多应该是社会伦理神马的~讲年轻人酒后开车(所以这是反醉驾的电影摸?)撞死别人1个之外的全家,所以坐了四年牢,出狱后试图补救不果,拿到飞船票给了对方让对方去第二个地球上找找看有没有更好的生活。
充其量也就是借用了科幻的画皮包装的小成本文艺片,内核却是一个《21克》式的赎罪故事,满篇写满了看似诗意的小忧桑,刻意渲染的气氛却难以摆脱做作的腔调,化繁为简的摄影突出着一种为了纯净营造的美好,只可惜我似乎已经不吃这套了
将如此有想象空间的题材拍的那么平庸是一种罪过 更何况拍肇事者和事故幸存者多年后上床…
生活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