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美国清除计划还真不见得不存在。
美国IT行业爆炸和传统工业衰落,原有的占整个社会70%的中产阶级正在瓦解。
可预测的将来会有三分之一的中产阶级搭上了技术革新的顺风车得以进入富人阶级,而被软件和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则会衰落,就如制造业、传统服务业,使一半以上的中产阶级落入贫穷。
当然,美国目前最贫穷的10%人口平均收入(2017年标准是个人收入11700美元每年为前10%贫困线)放中国也是属于一线城市中上水平的收入。
但社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美国高昂的房产税和街道税实际上就是安保费用,穷人的街区税收少,导致基础设施和治安差。
所以有很多犯罪分子专门盯着贫民区作案,经常是歹徒杀人越货半个小时后警察才慢吞吞地赶到现场,而富人区则是每十五分钟一辆警车经过门口。
虽然并没有电影里面那么夸张。
先说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本片有独到匠心的地方。
1. 第三部中的杀人方式的光怪陆离,其实与开篇交代的时间,以及女主在刚上验伤车时所说的那些话相互呼应。
在第一部中,杀人与被杀,还像是正常的犯罪;第二部中,则开始出现有组织犯罪的影子;第三部中,则已经崩坏到了处处是变态杀人的状况。
正如圣母所说的,是这个社会的“精神”出了问题。
二十年的年度清除,已经侵蚀了美国人的精神。
2. 有人还奇怪为什么都已经2030年了,好像没有任何大众科幻片中喜爱卖弄的科技进步的影子,是因为预算不足么?
我的理解是,这部电影并不需要这些预算,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标榜自身拯救了美国经济的新国父们实际上创造了一种使这个曾经充满活力的国家止步不前的新制度。
要知道虽然清除计划针对的是穷人和弱势群体,但很大一部分精英群体也可能因不满这个制度而被排挤,从而选择用脚投票离开这个国家。
最有可能率先出走的就是高度流动的科技人才,金融人才,科研人才等等,而第三部里剩下所谓的新国父阶层,也就是仅剩的政治精英,则都像是被洗脑的狂热信徒,完全丧失了正常判断力。
于是这个社会下无砥柱,上无栋梁,完全是空心木头,早已丧失了继续进步的可能。
3. 三部曲层层递进,而且维持了一贯的“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紧凑风格,不可预测性是一部电影吸引人看下去的基本动力。
本部中大多数人物的智商情商都还能凑合着用,杀伐果敢的人显然是在过去二十年饱经历练出来的,符合故事背景。
最终几个高潮也是有所铺垫,虽说黑人大叔们秒杀特勤人员这一幕有点仓促,但为了正义的“宣泄”,也算说得过去。
再说不足吧。
不够完备的剧情加上最后谁都能预料到的皆大欢喜结局,拉低了全片的逼格。
1. 前面虽然借圣母之口,道出了问题出在这个社会的精神,后面却又毫无悬念地让女主赢得选举,反正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个理想主义的女政客身上,最终所有的选民都和主角们一样伟光正,在一霎那就看清了权势阶层的真面目。
更何况电影中甚至没有交代在那万恶的夜晚发生在大教堂的屠杀,到底是如何被解读的,想来圣女的对手要想栽赃于她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
凭什么选民要相信一个与有着黑历史的反抗军为伍的参议员?
2. 电影里把NFFA一群人刻画得残暴而不择手段,可我觉得他们真算是为数不多的绝对光明磊落的反派。
他们在有很多手腕可耍的时候(比如选举)选择了尊重法律法规,愿赌服输,而在原本就非常危险的年度清除之夜,非要自做死地废除官员的免死金牌,就为了符合宪法地刺杀一个女参议员(拜托,美国历史上总统被刺就有这么多了,非得要在年度清除之夜杀,还真是光明正大)。
3. 死不了的男主就不说了。
反正我倒也不想看他死。
最后的最后。
导演想拍一部讲述坏政府的片子,可是或许由于国情和阅历的原因,他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坏政府。
真正的坏政府才不会想出人类清除计划这种中世纪骑士决斗一般的蠢主意。
只要做到让统治者凌驾于法律之上,然后禁止民间持有武器,审查一切思想媒介,大搞愚民宣传教育,让人民从无力反抗到忘记反抗,轻轻松松就能江山永固了。
尽管The Purge 1有很多恶评, 看完以后仍然对这个电影的整体创意和人物设定很是喜欢,到Purge2出来对这个系列更是欲罢不能, Purge 3 成为这个系列的升华之作,借由人类清除计划这个主题,对现有体质进行了更加毫不留情的讽刺,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系列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引人深思。
清除邻居很多人觉得Purge1设定的局面过于狭小,只是表现了一个Neighborhood内发生的矛盾。
我却觉得此言差矣。
当一个电影企图反映人性这种宏大的主题,如果剧情设定也同样宏大,只会显得假大空,反而没有震撼效果。
编剧绝妙的把背景设定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前一秒还和邻居谈笑风生,谈论家常,后一秒刀枪相见,互相厮杀,设定场景虽小,更让人胆战心惊,因为这样一个场景可以随时发生在任何人上,也让人不经意浮想联翩。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的小矛盾,小嫉妒, 你家房子比我大,我的聚会没邀请你这种鸡毛蒜皮,却在Purge 之夜被放大到你死我活的惨景。
编剧想表达的正是人内心理性与暴力的相互交叉纠缠。
我们因为有文明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这些小情绪被压抑在心头。
若我们现代社会真的有PurgeNight,邻里之间难保不会真的有真刀实枪的争斗。
清除富人第二部的精华部分在最后面。
本来是富人通过这个制度消灭穷人,从中获利和娱乐,结果却backfire了,自作孽,不可活。
最后富人们争相拍卖屠杀穷人的娱乐机会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他们太轻视穷人,太高估自己的力量,以为他们是囊中之物,所以才搞成古代角斗场的样子。
而殊不知穷人力量开始觉醒,到最后冲进来的黑人领袖拿着武器端了富人老巢,看得我内心连声叫好。
这也很好的反映了绝大多数政策的两面性,和推行政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幺蛾子。
可以说任何一种政策如果本身设定是有些极端的,最终绝壁会走向极端,并且backfire制定政策的人。
这也是政治和统治的绝对弊端。
因为只要有统治,就会有对立阶级,只要有对立阶级,任何强力政策最终都可能跑偏或者两败俱伤。
第二部还高明的延续了第一部反映人性的主题。
其乐融融的胖姐妹家庭成了主角和猪队友们的保护伞,结果最后因为家庭矛盾自相残杀,强力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个细节反映了,如果没有法律和体质的健全和保护,太多心灵脆弱的人,会因此采用极端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即使问题没有到你死我活这么严重。
看得出来编剧不太支持无政府主义,并且赞成人的暴力需要通过体质和法律加以规范和压抑。
清除体制整部电影高潮迭起,矛盾斗争层出不穷,因为设定是选举,是国家体制,所以矛盾激化,更加紧张刺激。
更多更大的势力被拉入到这个设定中。
浮出水面的统治阶级却比较让我失望,与第二部的富人一样,他们对待敌对者就是把他们拉入这个体质设定中杀死。
情节又重复了好莱坞一贯的反派死于话多套路。
不明白为什么好莱坞给猪脚光环的方式一般都是凶残可怕的敌人终于制服了主角,然后突然情节阳痿,反派智商猛烈突降,开始对主角采取洗脑式嘴炮或者沉浸在胜利中不可自拔,最终主角神兵突降,反派失败。
为什么好不容易抓到女议员,先要杀一个穷屌丝,不先杀了这个最大的敌人?
这是为什么冰与火之歌那么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这个套路。
反派都不是吃干饭的,喜欢哪个英雄杀哪个英雄,在看客心中留下无数道惊叹号和阴影。
这部电影总体很精彩,但如果减少套路,founding fathers 不要智商突降,可能会更有震撼力。
总体上这个系列的电影是非常成功的,也像网友指出的是少有的越拍约有口碑型。
个人比较希望如果有下一部可以反映更多除了统治阶级和穷人之间互相倾轧,统治阶级内部,穷人内部的矛盾。
以及反对废除purge 体制的群众,应该也会比较精彩。
看第一部的时候大二,觉着题材新颖可以一看就是女主有点圣母了...看第二部的时候好像是大三,从好友那里拿到资源,结果差点被里面的一群圣母心队友给尴尬致死没抱太大的希望看这第三部的时候已工作两年,不由得感慨时间的流逝,作为纪念吧。
第三部相比前两部好了许多,虽然主题依然是清洗,但从第一部的邻居相杀,第二部的冤冤相报,提升到了第三部对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变,总算基本上符合了电影名字《人类清除计划3》。
影片之中对于清除计划在家庭、社区、街道这四个日常生活环境之中的展现颇具张力,看完之后令我印象深刻的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包括:个子不高胸意外的大却扎了两个小骨朵的家里分明有钱却意外偷东西小黑女戴着国父面具上了海报装逼却没超过五分钟就集体夭寿的外国游客父母双亡无车有房我有信仰你们不能杀了大反派我要光明正大的打败他然而熊还没有小黑女大的白莲花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乱入了。
剧情方面比前两部扎实了很多,虽然女主角一如既往的白莲花但没有前两部那么真真切切了,不过仔细想想人家在电影世界里面是要扎扎实实的改变世界而像我这种五体不勤好逸恶劳的人也只会想到爽爽爽这种东西了吧,还真是意外的惭愧啊。
但是一个支持大清洗的人死在了清洗之中,这种讽刺得要死的东西不正好作为政治资本来宣传么。
就好像一个支持台独的xxx因为支持台独而导致自己到大陆来捞金的行为被抵制一般,牵强了。
电影情节流畅,差不多就是这种:哎呀,我要和庶民一起经历被清洗。
好啊满足你,但是房子要强化+10哎呀,我们中出了一群叛徒,叛徒死了跑跑跑到好心的分明是超市却自称卖肉店老板的黑大叔(黑人必须死)胸很大的妹子过来作死啦,死了子弹有追踪器我们找黑哥们帮忙吧,大兵死了一起坐车去善良阵营的地下基地吧,基地被发现了(后面没交代里面的情况应该安然无恙,你们这届佣兵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一起坐车去城外,不想让善良派击杀反派boss的女主角被抓了一起去就女主角吧,反派boss们死了一群(你们这届保安是我带过的射击水平最差的一届,椅子都射烂了)一起坐车吧,佣兵小队死光了(队长不是长枪上面加了个榴弹配件吗,为何不来一发)就这样,女主角当上了总统,然后反对派不敢了,你们不让我们一年有一天时间做一下人际关系大扫除,我们就全年都做。
那么问题就来了:1.善良派背后也有一个boss,他是谁?
2.十八年前杀死女主角一家的男人,他夭寿了没?
3.按照这尿性第四部也没跑了吧,接下来的剧情打算怎么做?
戏言,第三部比之前的几部好看多了,中间的击杀场面也颇为刺激,虽然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还是有点慢,但对比第二部简直好得不要不要的,希望下次能多加点国父面具的料,预告片里面颇为刺激但正片里面还是只露了几分钟的脸感觉不够啊。
以上附:穿帮镜头、女主圣母及屁股特写<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
本来以为是第一部,我看过了,准备删掉。
幸亏看了一点发现全然不一样。
这一部比较第一部明显丰富了许多,故事也紧凑了许多。
剧中反派部长,正派若干小人物的刻画尤其小死神,墨西哥人,熟食店黑人老板的刻画相当的成功。
黑人小妹有点DC小丑的感觉,若干条线索交接的也是恰到好处。
断头,枪杀等血腥场面比比皆是,结局大团圆,稍显老套,但纵观全片倒也不觉得生硬本来以为是第一部,我看过了,准备删掉。
幸亏看了一点发现全然不一样。
这一部比较第一部明显丰富了许多,故事也紧凑了许多。
剧中反派部长,正派若干小人物的刻画尤其小死神,墨西哥人,熟食店黑人老板的刻画相当的成功。
黑人小妹有点DC小丑的感觉,若干条线索交接的也是恰到好处。
断头,枪杀等血腥场面比比皆是,结局大团圆,稍显老套,但纵观全片倒也不觉得生硬。
其实艺术不能较真,就像你不能拿一个比喻继续阐释一样,那肯定各种不对头。
那些吐槽剧情各种不合理设置的人可以休矣,你们真的不适合看现实主义题材之外的文艺作品了。
我承认这剧情的硬伤不是一般的重,但是,如果你把整个剧情看成一种象征和隐喻就会完全有不同的体会了,正如你把非白人种换成动物城里会说话的兔子、羊一样,就没有什么不合情理了。
如果把人类清除计划3跟疯狂动物城比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比如:1、都意识到阶级分化和对立的严重性。
2、都对WASP有看法。
3、前提一致了,但两片结论是不太一致的,动物城是缓和矛盾,清除计划3是废除制度。
当然,如果能把女主改成非白人种可能会更切合一点。
时间有限,先挖坑,想到哪儿写哪儿再修改。
20170129存。
不需要剧透也猜得出女参议员最后必须选举胜利,至此这个系列应该算完结了吧。
以前很喜欢看这种道德沦丧的末世中难掩人性光辉的电影,但是本片后半部分还是有点受不了圣母的女主,不过仔细想想,在那样的环境中,心存善念的人不少,但他们也只能自保及保护家人朋友;坚决反抗清除计划的人也不少,像但丁和他的战友,但他们选择采取极端手段,注定不能站到前台,否则那就是一场颠覆国家的革命了。
也只有女参议员这样,对信仰的忠诚固执得可怕,才能具备感召的力量,光明磊落站到竞选的讲台。
一将功成万骨枯,如但丁所说“那你就去赢得选举胜利,让我不需要再做这样的事”,其他人奉献性命或者玷污双手,都是为了把她送上台,不能让他人白白牺牲。
另外,感觉本片在现在的形势下也蛮应景,因为ISIS,MSL与非MSL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社交媒体上喊打喊杀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种清洗的欲望,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吧。
#The Purge: Election Year##人类清除计划3#本杀人计划系列也走到了尽头,没有新鲜感了也就没有再续的价值了。
虽然第三部加入了无人可赦的刺激元素,但因为有了政治因素的存在,反而少了原始杀戮的快感元素。
纵观本系列的话,还是给暴力爽片给出了一个方向,表达的方式。
单纯从感官角度来说,此片可以荣登年度杀戮爽片。
片名: The Purge: Election Year譯名: 人類清除計劃3 / 國定殺戮日:大選狂屠(港) / 國定殺戮日:大選之年(台)類型: 動作 / 科幻 / 恐怖評分: 6.1/10 from 27,072 users地區: 美國語言: 英語 / 俄語字幕: 中英雙字幕映期: 2016-07-01(美國)片長: 105分鐘導演: 占士迪莫拿高編劇: 占士迪莫拿高主演: 法蘭格里羅, 伊莉莎白米曹, 艾溫浩基, 貝蒂基布爾, 祖瑟夫祖利安蘇韋亞, 麥凱泰威廉臣劇情: 美國一年一度的國定殺戮日,殺人等所有罪行均毋須背負刑責,所有政府緊急服務全面暫停。
時值美國總統大選,曾在殺戮日有過慘痛回憶的參議員Roan(伊莉莎白米曹 飾),決定參選總統,並堅持主張廢除這個恐怖活動,但此舉令她在殺戮日當天,成為所有既得利益者的眾矢之的。
跟Roan政見一致的保安主任Barnes(法蘭格里羅 飾)知道她已招來殺身之禍,他必須奮力保護她的安全。
然而他們慘遭同伴出賣,頃刻落入九死一生的困境……一場總統大選引發的血雨腥風,將如何結局?
香港海報
这个三部曲真的没有想象得差
漫展的胜利,乔治华盛顿亚伯林肯自由女神牛逼,中二少女团袭击面包店与再袭面包店。宗教典礼深刻地透露出富人与穷人都是傻x,只是傻的方面不同。结局无人反对才会更加惊悚吧,短期民意的绑架,政治程序的锁定,意识形态的束缚,往个人对抗体制上引导才是有意思的道路。仍有过时的刻板印象。
截止目前,我心中的全系列最佳,因为直接把清洗的对立面立了起来。用清洗的方式保护反对清洗的人,用暴力的方式守护善良,直接让两种价值观的人性硬碰硬。但是我觉得剧作上过于理所当然的顺畅,可以在结尾设置一些反转,让女主黑化,让她产生“只有暴力才能保护善良”的想法,这样既能让这个系列延续下去,也可以让主题进一步升华。
垃圾
20_155。由第一部的单个家庭(小区)到现在的政派双方对决,但确实有变更好看了,因为更暴力了(dbq)?最后又再回应一下第一部就坚持的,不能暴力。话说既然最后取消国定杀戮日,这电影还要拍下去干什么啊……
圣母希拉里大战精分川普。 剧情弱,画面也特么弱,男主电影一开始中弹,到最后都元气满满,因为怀揣美国梦吗?
从系列延续的角度来港,我是希望女主被做掉的,完毕
末世的感觉。。斩首和那个偷糖小女团。。简直是疯狂。。还有专门飞过来参加大清洗的游客。。哇偶。。其他就是一个套路。。女主还好圣母。。啊哈哈。。雇佣兵头头也是弱不经风
剧情烂到极致,画面好评
拉美计划
这一场是政府的对决 关于是否继续实行清除计划的对决。NFFA的人觉得 大清洗可以让穷人消灭 以至于达到国家更加富有的状态 反对派认为乱杀人是不人道的行为 应该废除。我却第一时间想到了新冠肺炎 你说如果一发现疫情直接把患者杀掉 这的确是可以一了百了 然而政府不可能那么无情 也不应该那么无情 如何让新冠患者从患病到康复 如何让穷人摆脱贫困 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
民心所向民意所指的是 斗人是无止境的 爱人也是无止境的 只有能表达民意的管道 才能废止恶法 保护良善
里面有个海外游客主动来美国参加“杀人节”的小细节,其实我觉得这是系列电影可以发展的方向,一年一度的大清洗也是在进化的,每年一部,让我看到进化。
可算是有一点光亮了
大选之年。
6.5分。总体拍得不错,特别是从第一部开始从小到大,这一部里对整个大环境的描写要比前作详细得多,算是刻画了一个无序,堕落的华盛顿。参议员逃亡串起了一根线,把末日般的景象呈现得不错。但可惜桥段设置上还是太过简单了,如果最后教堂戏码设计成参议员特地去提醒对手可能会更好。
主题一部比一部大,上升到政治层面,本身还期待了一下,但结果却令人有点失望,惊心动魄的东西少了很多,不够紧张刺激,看得根本不够爽,这种电影要拍就应该拍得像第二部那样,疯狂且足够邪恶,集体屠杀道貌岸然的政客或许要比最终以当选总统来终结清除计划有看头得多,一旦政治正确就不那么好玩了。
雷声大雨点小,充满了各种臭矫情。以及结尾的星条旗那个镜头都快要把我给闪瞎了。
难得的续集越拍越好,比起一二,三明显能看了
「Any government system that relies on violence to answer its problem must be rebooted.」「Pequeña Muerte is back, bitches.」「Unwritten Purge rule is leave the triage units alone. It&#39;s ture, for the most part.」「You got this.→ I got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