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这部《你好,疯子!
》,我开始对话剧电影青睐有加。
七个主角在莫名其妙被认定为疯子,被囚禁在精神病院的设定下展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他们在摄像监控下做出了很多可笑、荒唐的举动,戏骨们用夸张的演技,上演一幕幕啼笑非凡的闹剧,直到最后悬疑揭开恍然大悟,着实的把国产电影的智商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
(微博转载,已获授权)电影看完好几天,一直在想着,说什么都觉得矫情。
影评是个很主观的事情。
今年的中国电影中两部真实案件改编的《解救吾先生》和《湄公河行动》叫好又叫座,《追凶者也》和《唐人街探案》能让我再看一遍。
剩下的电影都是在“qnmd”和“cnmd”之间徘徊,包括大热的《废柴梦游记》、《老胡同串子》、《圣母屠村记》和《上古神兽大战中外勇士》。
每当对国产电影绝望的时候,总会有一部小成本电影来救赎,比如这部《你好,疯子!
》除了教科书般的好电影以外,这部电影也是毁誉参半。
有人说是玩烂的人格分裂梗,有人说是低配版的盗梦空间,也有人说是山寨版的神探…说的都对,影评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
我喜欢这部电影也有我自己的理由。
第一,人格分裂是故事的外皮。
人格分裂,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患者会通过自我催眠创造出“替代人格”。
电影主角分裂出七种或八种人格(具体数字取决于看没看彩蛋)。
这些人格对于女主角而言,是保护者;对于男主角而言,是迫害者。
到最后,我也没能确认到底男主角是主人格,还是女主角是主人格。
第二,情节设计是故事的骨架。
电影折叠了第四维,时间。
所有的人格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这意味着主角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
从主角的回忆中,之前六种替代人格并非同时存在,而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替代人格开始同时出现,甚至互相伤害。
这个设计很巧妙,电影不是推理小说,它留着破绽让观众发现,又让观众觉得意料之外的合情合理。
第三,深层意义是故事的血肉。
不管人格分裂这个梗被电影玩的是有多么悬疑,我觉得导演要表现的人性才是故事的核心。
七个人,既没有冷血杀手,也没有高智精英,主角能力的局限性使其替代人格也仅仅停留在普通人的水平。
如果忽略替代人格的设定,电影把小资产阶级的群相刻画得淋漓尽致,自以为是、自私冷漠、屈服暴力、民粹主义…第四,演员表演是故事的精神。
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流量、没有一个大牌、没有一个当红炸子鸡,全是我喜欢的演员。
万茜五分钟长镜头,一人分饰七角,配上画外音,让我想起来她在知乎上的回答“做一个不出名的演员是什么感受?
”。
所有的配角都演技在线,金士杰老师自不必说,王自健都让人忘了他是个相声演员,周一围的装腔做势也是恰到好处。
其实我有好多话想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喜欢,可是再说下去就剧透了。
我非常高兴在2016年的最后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
晚上看了《你好,疯子》,又一部话剧改编电影的影片,剧本很好,就是格局不够大,人物张力有限,看起来还是有“舞台”的影子。
剧情方面劝大家不要看简介,容易误导人,这不是一部喜剧片,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你会跟随着思考,并进入疯子的世界,直到发现八个人格(对,8个人格,看了彩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是7个)都是疯子的想象,一切都是一个疯子的自我救赎。
精彩并且感人的地方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前面的铺垫其实挺沉闷的,需要观众有点耐心看下去。
很多疯子之所以疯,是因为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无法自拔,已经无法认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而想象的东西共同点是它必然是疯子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在疯子的脑海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变成关闭自己的囚笼,如果想摆脱只有逃离想象或者消灭想象,让本体得以解脱回归现实世界。
演员方面大家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包括我也有些人不认得,但其实都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比如老戏骨金士杰老师,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万茜(军中乐团饰演妮妮),莫小棋(北京爱情故事饰演伍媚),周一围(绣春刀饰演丁修),王自健相声演员(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曹卫宇、李虹辰、刘亮佐相对来说不太熟悉。
特别夸一下万茜(女主安希),一人分饰7个人格的时候,演技爆炸。
客观得说,影片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最终打动我的也倒不是烧脑剧情,而是每个人都懂的孤独感,引用金士杰老师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
影片整体我打7分,值得喜欢去尝试不同电影类型和热爱思考脑洞大开的人去看。
(PS:影片结尾有彩蛋,但是喜欢美好结局的朋友请不要看彩蛋。
)
《你好,疯子》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
这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荒诞色彩、黑色喜剧的电影。
其实,与其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悲剧,因为剧情笑点铺排的背后,是直戳心魂“逼良为‘疯’”的人性鏖戮。
故而让人看得不寒而栗,甚至有些毛骨悚然。
加上精神病院幽闭、破败、诡谲的空间,以及配乐、灯光等硬件的加持,以及一众主演(在我看来影片没有配角,全是主角)的程开挂的演技,将“疯子”们的种种极端、奇异、惊愕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置身精神病院的直观体验感。
虽然不是恐怖惊悚片,但《你好,疯子》对恐怖、惊悚氛围的营造,远胜于国产恐怖电影。
对悬念的设置,悬疑的打造,也别出心裁新意十足。
你说,疯子有几次元?
昨天《你好,疯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了点映会,我有幸能在2017年1月1日它正式上映之前观看了整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整体感受就是:剧本不错,演员合格,导演合格,总体来说,影片合格。
影片一开场的场景就设定在一个“有着浓厚复古气息的废旧厂房里”(借鉴于电影原台词),人工设计过的痕迹太重了。
这是本片编剧也是话剧导演饶晓志的初次大荧幕尝试。
我想他八成是把电影当成话剧来拍了,这种不可让人相信的叙事一贯到尾。
整部电影我以为在影射和讽刺整个社会历史进程、当权者、底层群众社会现象以及人性。
倘若在结尾之前一切都还有那么些意义,那结尾的彩蛋也就太坑爹了。
就此,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全部崩塌,导演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疯子的多次元世界。
导演设计的女主角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很坎坷,可我怎么觉得剧情的一次次反转更是为了玩弄了人心和赚眼泪呢?
我实在是不懂万茜为何执意的念出“你好,疯子”的台词,导演为了向我们说明为什么取这个电影名字也是拼了。
坐在电影屏幕面前的我时刻觉得自己坐在戏剧舞台下面,能拍出一个生穿感这么强的电影,导演即使写了不错的剧本也只能算合格了。
相对于前段时间上映不久的《驴得水》,两片具有同样的特点:戏剧感太强,力度太硬,不够柔和。
这你让看惯青春校园片的主要观影人群何去何从?
我有点担心电影票房。
万茜在这部片里也算合格。
万茜本身就是好演员,所以演到这个份上是应该的。
没有败笔,也没贡献出影后级别的“神笔。
”最后要说一下本片的营销不大对劲,有点恶意误导和欺骗吃瓜群众。
本片的疯子说的可不是主流人群对那些疯狂追梦的人们的称呼。
别打着梦想的旗号揽钱,这比拿颜值圈钱好不到哪去。
疯子就是疯子,万茜在电影里顶多算是一个艺术素养良好的精神病。
我知道一些事但是不告诉你,我也很难受。
不是我不剧透,某些人不让。
END
事实上,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结构已经足够清晰了。
并没有多么悬疑,中间的音效效果还是不错的,听得有点瘆得慌。
后期的感情渲染太快,寥寥数语说出女主心声并且得病的原因,没有感觉太感动,过渡的有点生硬。
就结尾的那个彩蛋来说,因为之前有看过一个国外视频。
结局反转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多大的意外,但我宁愿希望结局是完美的。
就演员演技来说,四分绝对是值得的。
人格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试想安西的最后人格是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么她已经病入膏肓了,电影对于精神病人和医生的治疗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认自己有病,到暴力点击,证明正常,承认治疗,主动配合。
期间,可以从点到线上细想,安西当时就是从这些阶段经历过来的。
之后,她应该对治疗百毒不侵了,可以反侦探医生的心理疏导,在遇到刺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人格,再进行自我防护。
写在前面的话:看这部电影完全是临时决定的巧合,(一般去影院会选择外国大片,没办法,这样踩雷的几率稍微没那么高一点。
)就冲着关键词里的“喜剧”那两个字去的,因为跟一个男生第一次见面想着可以调节下气氛。
结果,额……全程尴尬,说好的喜剧捏?!
为了不太多剧透,所以有关剧情的地方会写的比较笼统模糊一点。
片子一来开始酝酿着悬疑路线,看片名就知道嘛,肯定是有疯子,但至于到底是部分还是全部就需要猜了。
一共7个人,倒也没有夸张到每个人都怀疑一遍,但基本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能一击即中就猜到的那种。
再来说说演员们,主演里面最出戏的就是王自健,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嗓音就有一种在看《今晚80后脱口秀》的既视感;最稳的是莫过于老戏骨金世杰,把一个***演的活灵活现,让我想起了以前总爱趴窗户的班主任。
而最惊艳的,要属真正的女主——万茜。
说实话,这部电影开始时只觉得她很眼熟,想不起名字和作品,越看觉得这小妮子眼神很有戏,而到了电影后半段,真心觉得这段是全片里面唯一值得票价的地方,也是个人认为的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回到正题,这部电影的总基调定的是“悬疑”+“喜剧”的模式,国内类似的似乎《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追凶者也》、《斗牛》等等不乏佳作。
但单凭搞笑这一点来说,《你好,疯子》似乎没有能拿的出的片段可以称之为“喜剧”二字。
那就再来说说重头戏,悬疑。
什么是好的悬疑片,个人观点:刚看的时候一切正常,完事大吉——再看一会儿,MD这是咋回事——等等我缕缕下,发生了啥?
——是他?
不对,是她!
不不,是他们?
啊啊啊——蛤什么?
这样就完了?!
——谁能告诉我我猜的对不?
——找度娘去,结果看评论越看越晕——N刷,每次都有新感受(微笑脸) end以上感受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致命IP》(凶手梗棒棒哒)、《万能钥匙》(结局棒棒哒)、《恐怖游轮》(循环梗棒棒哒)、《盗梦空间》(小李子棒棒哒)……还有一部国产的《催眠大师》(悬疑设置棒棒哒)。
可能是我国外悬疑片看多了,在《你好,疯子》里面总有一种看到类似梗的赶脚……《人民日报》客户端前不久批网友为国产影视太过苛刻,打分太低……说的也对,自己家的作品确实应该支持鼓励起来。
但是试问,我看过更好的,现在为什么要将就?
国产影视要是少一点商业化,多几分真诚,一切将会更美好。
看似“荒诞离奇”的戏码,诉说的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更是一场修行与自我精神的回归;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希,曾经都想过要成为自己心中幻想的样子,幻想自己变得如何优秀,如何的不一般,但总有一个“世界”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最纯粹的那个自己!
当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关在了同一家精神病院,当疯人院里意外地发生着啼笑皆非的荒唐事,似乎一切的不可能都在”诉说“着无限可能,然而七个人的不同身份,却成为了这场”意外“的开始,八面玲珑的律师、守旧的历史老师、正义的新闻记者、自卑的司机以及长期思念女儿的外科医生,每个不同身份的人仿佛都在映射着现实社会中的每一类人,而疯人院仿佛就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牢笼“,时常想要使出浑身解数逃出去,但每当即将要离开时却发现曾经一直想要离开的”地方“,或许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影片从上帝的视角记录下了女主角安希脑海中的定格画面,并选取了第三人称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悬念;在这个狭小的封闭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为了从精神病院出去,他们必须要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因此只能选择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故事“,生活在一个只有‘集体主义”的世界里,做着很多人眼中不伦不类的事情;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没疯,只有选择慢慢“变疯”从而“麻醉”自己:在房间里集体大合唱,跳肚皮舞,在百般无奈之下甚至想出了打架的主意,从一开始的假装打架,到后来的“以假乱真”,再到最后的完全失去理智;当他们发现任何办法都没有效果时,所有人都开始变得无助与懈怠,于是便开始了恃强凌弱的“生存法则”,他们选择用吃药和电击的方法来“解救”自己,甚至提出“快乐治疗”的方法,然而无论他们如何“改变”,却依然逃不出精神病院的“魔爪”。
面对着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我们在迫于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时常常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呐喊”与自我调侃,而在影片中这种“呐喊”似乎一直都在被无限放大,甚至于把个体放在集体主义中“演绎着”挣扎与荒谬的故事;当那些“小集体”的美好状态被一点点打破,看似是一种很“残忍”的做法,但却给了每一个角色最好的“状态”;然而有集体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正如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江湖”,当集体“坚信”着利益至上的真理,话语权的出现却总是显得尤为重要,而争夺话语权却是“集体主义”中的一个“弊端”,但也是最具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正如很多细思极恐的事,都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更不会有很多人眼中的“完美结果”。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让几个原本没病的人相聚在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他们不过只是安希幻想的几个“角色”,她的人格也是因为她的心理需求而诞生,并在她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我们每个人在遇到困难时都习惯于幻想出来一些“伙伴”,从而得到心灵的满足,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伪装自己,在脑海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完美”的人,害怕他们从自己的视线中离开,于是将他们禁锢在自己的思想和潜意识里,然而当他们完全把你所占据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吞噬成为了另外一个人,那个曾经的自己却早已不复存在。
当安希勇敢地走出精神病院的大门,看似她已经完全康复,实则却是陷入了自己的一个“梦境”之中,把自己意外地带到了一个脱离现实的情境里;当她最后只剩下与大夫两个人在房间时,才是她真正康复的开始,此时的安希终于吞噬掉了她曾经在脑海中幻想的伙伴,以及自己人格中的“人物”,成为了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她曾经的伙伴却是她生活中最好的“良药”,在她独立之时,看似是与自己的伙伴告别,实则却是与过去的“自己”告别,并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没有人愿意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享受自我,享受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坚定与独特,“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似美好,但却并不是适合于所有人,正如“疯子”就应该待在“疯子”该在的地方,正所谓勇敢地面对自我,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便是最大程度上对完美的接近。
很多时候完善自己的人格与享受自我并不矛盾,正如在生活中思考与欢笑对我们都同样重要;而在我看来《你好,疯子!
》就是这样一部在欢笑中引人思考与反思的佳作,或许也是导演想要对每一个“疯子”最好的“告白”!
个人评分:10
你好,疯子。
全世界崩塌,我想抱抱你。
一个人的痛苦是怎样的?
外面是黑暗雨夜,往头顶看是电闪雷鸣,推开铁窗是悬崖绝岭。
精神病院是灰色的,高耸入云,如废旧城堡,绝无出口。
院里光线灰暗,是废旧工厂,是锈迹斑斑铁柱、污迹和小监狱。
是七个自己的战争,是永远的陌生、恍惚、犹疑、恐惧、疼痛、眼泪和伤口 。
可是整个城堡塌陷,铁片翻飞,一个人只能回到小小蓝色病床。
一个人的痛苦在外人看来是怎样的?
小小病床,蓝色病服,倦容,黑眼圈,不想开口。
不过是一个人体的大小,对,是看不开的愚蠢。
事实上,它确实只有这么小,只是在你感受到时,它是无穷黑夜的吞噬,是钻心蚀骨,是八个安希。
这世界的确有这样的疯子,或许身体里没有住着八个人,却永远在自我消耗。
这世界全都是这样的疯子。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城堡,一朝风雨黑暗来袭,你看到了更多的自己, 看到了战火纷飞。
明知故问,把心底最柔软地方摊开,一刀一刀亲自去捅。
义无反顾,毫不后悔。
不过作茧自缚,又如何?
安希,安希,走出去是白茫茫一片白雪世界。
可是你应该明白,外面有天空星辰大海林木,外面有真实触觉,有家人等候,朋友永远敞开的门,路上有更好自己和更好爱人。
为何走不出腐烂城堡?
不回到温暖人间?
谁又有义务去理解,去安慰这样一个满面愁容的你?
或许再简单的人内心也有一场战争,人世也有一场战争。
谁又有空,又有余力去看顾另一个?
安希,安希。
自扇耳光是多么畅快的戏码,把枪口指向自己仿佛就得到了救赎,这不就是一切的源头吗?
自责、自残、自杀,似乎所有问题就被解决了?
他们被送到美丽海边,你就离开禁锢了吗?
你杀不死他们的。
他们就是你。
安希,你自己知道:过分享受内心戏,过分从情感中索取,无非因为你的外在世界太小太无趣。
你要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把枪口对准外面的世界,不怕人笑,不怕苦,不怕疼,不怕无趣和失误,去外面一点点扩大你的空间吧,你还可以有你的城堡。
安希,难过时,你看见自己软弱、情绪、孤单、暴力、残忍、低微、审判,都不要害怕。
你只是要看见他们,去照顾他们。
你照顾自己的身体,照顾住在身体里的人。
你很清醒,你能明白自己苦在哪里,乐在哪里,疼在哪里。
当你有情绪时,你意识到,眼前有一个问题让你解决,你就去想办法。
你能理解每一个自己,你能满足每一个自己的需求。
你能自我和解,不再自我消耗。
等到那一天,你和你爱的亲友也能和解,你会去滋养他们,感谢他们曾经的包容、忍耐和滋养。
ps:其实人在快乐的时候又怎会去折磨最爱的那个自己呢?
如果有一天,有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完整的城堡崩塌了,你一定要抱抱自己,照顾好每一个自己。
若你现在开心幸福,那不妨对自己狠一点心硬一点,永不致困窘绝境,护卫自己的精美城堡。
先说不足:电影的几点不足都是剧场到荧幕的水土不服造成的。
比如话剧腔重:开头周一围说话的时候特别拿腔拿调,还有最后饱受好评的万茜的内心剖白,在剧场里是有必要的,但在电影里其实有点做作,因为戏剧的观演关系要求演员不断进行“总结式”独白,台词本身要负担起重现剧情的任务;但是在电影中这种重现是不必要的,本身镜头给的内容已经足够观众去做解读了,全都挨个说出来反倒是画蛇添足。
其次是,本身剧本可能内涵很丰富,但是放到电影里,尤其时间比较短,社会批判转向人生孤独的时候操之过急。
很多地方交代不够,显得生硬。
矛盾爆发之后虎头蛇尾这一点也导致前期的力度不够,关于阶层歧视偏见这些,没有点到。
对于疯子的第一重解读没有完成好。
最大的问题是,疯子的双重解读之间是分裂的。
为什么打三星呢?
因为即使这样,这部电影也很精彩,以上缺点不能够埋没它。
首先是疯子的第一重解读。
七个成年人被当作精神病患者抓入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需要做的一个事儿就是证明自己没疯。
这个题材很有意思,如何证明你没疯?
福柯说,没有把文明叫做疯癫并加以排斥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
所谓文明和疯癫都是社会构建的,是概念的而非实际的。
当他们通过唱歌,合作等行为证明自己没疯的时候,其实已经预先承认了疯癫是存在的,并且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是合理的。
之后的对抗也好反叛也罢,不够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实际权力掌握者院长的承认,进入到另一个群体——所谓正常的群体。
这个时候“疯”作为一种社会标准,使个人开始异化。
类比文革,可以想到同样一批人为了不成为黑五类而努力将大帽子扣到别人头上。
影评关于这一部分完成比较好。
这个时候的疯子,可以成为和异教徒、荡妇、变态等等相等的概念,因为他们都是人为的被流放愚人船的群体。
这一重解读引出了文明表象之下潜藏的阴影。
随着剧情的升温,“疯”这个构建的概念成为一种武器。
在这个封闭的精神病院里,逐渐产生强者,强者控制弱者占有女人。
一开始是智力的强者,由记者担任,后来是武力的强者,由出租车司机扮演。
强者掌握了资源分配的权力。
决定吃不吃饭,吃不吃药。
睡不睡女人。
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扮演暴力强者的时候,其实是阶层的倒置,律师医生白领这些所谓的中产阶层不得不屈服于底层屌丝之下,是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
在这里回应了第一重批判,就是社会构建起来的文明秩序,其实是很脆弱的。
但是可能是准备大反转吧。
在这里用的篇幅很短,所以有言未尽之感。
接着是疯癫的第二重含义,也是让我个人很感动的部分。
个体对于社会的疏离,个人的孤独。
让人很可笑的满足了疯的所有条件:不能正常的同别人进行交流,不能接受社会的秩序,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于是开始反抗:讷言寡语就需要借助巧言善辩的力量,软弱可欺就要希望变得叛逆硬气,不够漂亮就需要借助女人味儿性感来武装自己,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有一个思维严密思想独立的自己出现。
对爱的缺失,对自我的不认可,就需要父亲的爱和老师的认可。
于是人开始异化。
成为精神分裂的患者。
如果知道反思,那么就需要治疗,自我救助,这是本能。
无论念圣经也好,服用药物也好。
都是在进行治疗。
希望自己能够回到,疯的对立面去,回到正常人的世界里去。
最后的和解是一个亮点:或许有很多品质是社会认可的优秀品质,但是不一定是支撑我们走完人生的必要品质,因为走完这一生不一定需要漂亮,博学,善言,勇猛,智慧。
但是一定需要的是能够直面的勇气,和能够走下去的信念。
这是主人格所具备的。
结尾彩蛋很好,让和解变成无解。
但是两重含义的衔接,缺失做的很突兀。
导致前后部分都变得力度不够。
演员很惊喜。
演技基本在线,起码不会出戏。
三星是三点五分。
为什么多打五分?
呵呵。
因为前面刚看完 那年夏天你在哪儿。
对比起来,这片儿真是一股清流啊。
“我就是疯子,因为我心里住着你们。”剧情有意外有惊喜,这应该是最聪明而纠结的疯子。前面“让一个正常人证明自己正常,这本来就不正常”的逻辑走得通畅,但是施行起过家家的游戏十分低幼。话剧先入为主,演绎形式上还是太浮夸,节奏拖沓应该更紧凑。
画面美,精神可嘉,可惜又臭又长
形式大于内涵,缺少逻辑闭环。单纯看高能表演cut即可。
上来就把观众与角色莫名置于粗糙的密闭空间,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刻意营造悬念的同时也增加了疏离感。和《驴得水》一样有空间单一、情绪亢奋、歇斯底里、自扇耳光等话剧腔毛病。万茜飙演技确实厉害,但提出的“众人不识我”问题却并未得到解答。结尾意料之中在审查框架内,也能自圆其说。彩蛋画蛇添足了
7个比利;远差于《催眠大师》;话剧表演,不是电影表演;能明白几个人分别代表的内心需要和指向,但剪辑混乱,台词没能达到要心里想表达的东西
前半段四星,后半段直接五星。万茜演技加一星,总共五星。太喜欢这样的描写精神世界的电影了,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
结尾的煽情削弱了前半段的戏剧张力,不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棒的!
话剧感几乎要溢出屏幕,剧情也太老
什么玩意……浪费时间
国产悬疑片中比较有想法的一部,有笑有泪,略烧脑,万茜很美,演技也特别赞!PS:片尾有彩蛋,不要太快离场。
金角银边草肚皮
前二十分钟没看到,一帮人神神叨叨,片子也没看懂。全程只觉得女神发型好赞,求同款羊毛外套……
女演员如果长得清汤寡水就该冷暖自知,尤其是三十岁以上,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一旦不具备明星打造特质,在表演之外的野心就容易变成笑话。
看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个美好的结局还是挺暖人心的,但美好的有点不现实呀
我的感觉是,安希本来在正常和非正常之间游移,那几个人格都是正常人需要拥有的,院长怂恿安希杀掉他们 从此彻底寂寞,彻底变成了精神病。
想起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我乘着飞快的列车 路过窗外两座坟墓 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
之前没赶上在电影院看,演员里除了王自健有些格格不入,所有人都很好,本来说有金士杰这个老妖怪镇场,结果万茜最后一人饰七角太可怕了,这才叫演技炸裂。影片还是舞台味儿重,戏谑的成分少了点,让正常人证明自己是正常人,确实不正常~
全片份量最重也是关乎电影成败的那场戏,万茜没演出更丰富的层次感,也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猜中了故事的走向而难以入戏。
作为国产悬疑惊悚片,这部片已经完成得很不错了。开始的密室逃脱也很紧张,几个演员特点也比较鲜明。尤其是万茜,从一开始柔弱女子到后面多重人格爆发都表现得很有层次,剧情也没有什么大bug,其他演员也都可圈可点。尤其是莫小棋,居然演技也能碾压不少小花,跟万茜真是一对演技遗珠。
五分钟的故事,何必呢?既然是照搬,何必拍呢?这可怕的视听语言和表演,还有那冗长的无聊的解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