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剧本真实性了。
光从本身来看没什么情节,没什么代入感,有的地方不符合常识。
前哨设计不合理不说,正常的军队山顶和山坡夜里都会有暗哨,白天也会人有巡逻,这美军也太烂了。
本来M4得ACOG是4倍光瞄,但里面看起来是20倍以上,手都不带抖得,稳如山,而且枪的后坐力为零,也不需要算距离,指哪打哪。
塔利班打过来的枪榴弹和迫击炮弹威力明显比正常小很多,无破片杀伤。
影片中的塔利班被演的就是弱智,基本没有战斗力,进攻没有散兵线,没有梯度,没有掩护,没有组织,几百个人各自为战,还不如村子里械斗的水平。
来增援的轻步兵,一般是会前出侦察小队观察报告情况,并联系友军,指挥官再上前,电影里面演的似乎是指挥官打头进入战场,望远镜里面按照比例塔利班就在几十米外,这么近又不是丛林,双方就这样擦肩而过,无态势感知,看起来两边都是过家家啊。
那两家阿帕奇飞得那么靠近那么低,怕是马上就要撞山了。
总之呢,双方都很菜,菜鸡互啄,哪边有空中支援哪边胜。
很不错的战争片,拍的算是比较贴近现实了,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冷枪和迫击炮,以及防不胜防的IED。
驻军的反应也很真实,在遇袭时也会惊慌失措,也会头皮发麻,甚至在挑选敢死队的时候更有人直接拒绝,这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无论他们来参军是出于什么目的,有的可能就是单纯的为了钱,有的也许需要身份,当然也有的是为国而战(这里无关个人对错,士兵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上了战场你就是杀戮机器,没有任何个人荣辱与是非,对错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要骂就往上骂,去骂派他们去的人,制定战略的人,拍板的人),在面对敌人炮火饱和打击的时候,他们会缩进悍马车,这是为了保命,但当他们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之中,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顶着炮火救人,扛着担架穿越火线,从瑟瑟发抖到英勇无畏,这个转变演绎的非常有层次感,在某一瞬间让观众想起了《阿甘正传》《兄弟连》《血战钢锯岭》呈现出来的那种责任。
片中部队驻扎的位置相当烂,属于四面环山的一个洼地,又没有充裕的缓冲区,敌人可以轻易的从四面八方的反斜而来,也可以从任意高点位置窥探虚实,驻地的防御措施也不尽人意,壕沟没有,发电机,弹药库等重要单位都缺乏隐蔽措施和防护工程,尽管地势原因无法做到隐蔽,但最起码的防护工程应当做到,那发电机就摆在那么明显的位置,塔利班居高临下一发RPG就能让驻地断电,这是多么愚蠢的防御啊?
士兵提到过阔剑地雷,但是营地的周围并没有布置,几个机枪火力点预存的弹药也根本无法持续输出,这是军备准备不足的致命错误,因为在开篇的小规模战斗中已经暴露了这一问题,指挥官却熟视无睹属实失职。
在继任的指挥官发布的例行巡逻时,可以看出之前的指挥官根本没有做过类似的巡逻排查,这也是失职之一,当士兵聊天时提到过,如果你是敌人的话如何进攻驻地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非常明确,也就是说他们是知道驻地的弱点是多么明显却没有上报,也没有任何改进,大家都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
弹药补给会延迟,无线电通讯时有时无,悍马车会卡在地基上,士兵会在友军旁近距离开枪,在战斗时会听错指令,供弹员缺少等等问题都注定了这场惨烈战斗是必然会到来的。
这让观众看的既真实又无语。
顺便也过了一把指点江山的瘾,毕竟连枪可能都没摸过的普通观众都可以指出的种种错误,他们一个没落的犯了一圈……其实在看到巡逻时讨论攻防建议的时候,可能很多观众会冒出一些想法,比如:在营地四周布置阔剑地雷,在四面山顶高处设置轮换的前哨的前哨,在营地大门设置战术壕沟等等~最不济也比被敌人一冲就门户打开,任由其大摇大摆的侵入要强!
一些细节错误和优点:一些在第一人称视角下开枪的时候,镜头没有抖动,也就是说忽略了枪械的后坐力问题。
主角拿到的狙击枪不是美军的制式武器,而是俄制的SVD这就很迷~无线电通讯当初是约定好主动切断的,可长官后来又在吐槽无线电断断续续,而在与后面支援而来的阿帕奇通讯又清晰通畅。
军用版悍马车被称为全地形汽车,越过片中的小石头坎应当是轻而易举的。
所有人的m4都装有榴弹发射器,却几乎没有人用过。
(战争片通病之一)至于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也没有救活梅斯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当然如果事件原型如此另当他论),战争一直如此,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悍马车的防弹装甲极厚,需要花很大的力量才能打开车门。
临时喊话和偶尔射击后会被立即关上防弹小窗。
所谓的篝火晚会也没有篝火,是为了防止被敌人狙击。
有发电机,有电脑,甚至有空调,却没有冰箱储存血浆,这一点存在矛盾。
大门口的机枪在没有弹药补给的情况下持续火力压制怎么做到的?
士兵在没有指挥官明确命令时惊慌失措,一旦有高军阶的人接管立刻从容不迫很真实。
塔利班进攻时并没有机械化部队,守军却有人拎着毒刺导弹出去,不知道想打什么。
作为狙击手抗压能力应当是远高于普通士兵的,然而却没有参与战斗,反而像被吓破了胆这不科学。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是至理名言。
“也许我们不会都对,但我们可能都错。
”这句话真特么的棒!
总结:惨烈吗?
惨烈就对了!
乱吗?
乱就对了!
战争就是这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必须承认人家这电影拍的很棒!
再看看某国拍的那些所谓的战争片,道路两旁一排枪,鬼子睁眼瞎就是看不见,这边喊一句给我狠狠地打!
然后噼里啪啦死一地鬼子,炸几辆卡车,没有子弹呼啸而过,没有灰头土脸分不清兵将,英雄永远高光,永远是排开阵势打别人,手撕……算了没眼看!
真的没眼看!
臊得慌!
也不知道美军决策者们是怎么想的,把哨所设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里,除了几辆卡车悍马车,基本没有重装备,空中支援也不是说到就到。
翻看我朝历代各种兵法典籍里,这样的排兵布阵怎么看都是犯了兵家大忌的。
几十个山姆大叔的大兵从直升机上下来以后,除了感叹shit中的shit,实在是没别的形容词了,好在已经确定了撤离日期了,过一天算一天呗。
平时山上随便来几个塔利班散兵游勇,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朝底下的哨所来几枪,开心的话再点缀几个RPG。
好在塔利班的农民军无论在作战水准上还是武器装备上,跟美军比基本都是业余段位,所以日常除了让美军紧张一下,也构不成什么太大威胁。
塔利班们打几枪就跑,美军也回敬几枪几炮也不追,大家平时你来我往的,倒也算是和睦。
周边村民们知道美军快要撤摊闪人了,除了想方设法多讹点钱以外,也会卖情报给塔利班俩头吃。
塔利班被美军压着打了这多年,若是平地上遇到美军重装备,别说对抗了,逃命逃得稍微慢了都会被美军毫不讲理的空地一起轰的渣都不剩。
也许是平时这仗打的实在是憋屈,眼瞅这股山谷里的几乎没什么像样重装备的小股美军也如此得瑟,而且还快要闪人了。
塔利班内部一想,再不把看家本事拿出来,这人都要丢到姥姥家了,见真主时候怎么好交代,怎么好意思跟安拉真主开口要一百零八个处女呢,得嘞,一起抄家伙去干丫挺的吧。
于是,数百塔利班们漫山遍野的就组团来攻打这个山谷shit营地了,把平时压箱底的RPG和迫击炮都拿出来了。
按天朝老话讲,想要乱拳打死老师傅。
美军虽然人少缺重装备,单兵武力值也不是吃素的,靠着精确射击楞是让塔利班农民军们很难冲进来。
但子弹从四面八方过来,再牛的射手们也开始出现了伤亡,眼瞅就要弹尽粮绝被一锅端的时候,总算等来了空中支援,这才没被团灭。
在撤退的直升机里,幸存者们回望被炸毁的山谷基地,大家都感慨万千。
也难怪金毛特总说,再也没有比浪费着纳税人的钱,让宝贵的士兵们去烂摊子里送死更愚蠢的事情了。
可惜美帝的政体特点,决定了不能他一个人说了算的,该扔钱还得扔钱,该送死还得送死,甚至明知是无意义的送死,还得硬着头皮去。
美帝这样一个在全世界到处插手到处发动战争的国家,其战争电影的主流却是反战的。
无论场面多模花哨,装备多么牛掰,最后都会让人反思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考验。
反观某一直以爱好和平以与友邦为善自居的大国,近几十年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连隔壁邻居内战甩过来的炮弹,也只是偶尔谴责一下而已,强烈这个词都要慎用。
但出品的战争电影,除了斗志昂扬就是诙谐戏说,完全不把战争的残酷性当回事儿,感觉就像砍瓜切菜一般随意。
这样一对比,也是蛮有意思的。
天天丑化别人不会打仗,但事实是人家是全球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装备也是世界第一,单兵作战能力也很强,正视差距才能赶上。
天天丑化别人不会打仗,但事实是人家是全球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装备也是世界第一,单兵作战能力也很强,正视差距才能赶上。
天天丑化别人不会打仗,但事实是人家是全球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装备也是世界第一,单兵作战能力也很强,正视差距才能赶上。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美帝的战斗场面的确效果很好,但仍旧不影响帝国主义的嘴脸。
海盗上岸了,多了硬派,少了剧情。
前不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发表言论:很不幸,中美有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
具体言论如感兴趣可以自行搜索。
先不谈这个言论可信度有多少,2020庚子年由新冠开始,随后接连而至的蝗灾、暴动、洪灾等苦难让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美国大选在即,中美之间的关系明显开始紧张,再加上突然而至的领事馆争端。
于是阴谋论自然而然出现:是不是要发生战争了?
战争,对于生在相对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既陌生也熟悉。
陌生到我甚至敢说屏幕前的各位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熟悉到我们每个人都隔着屏幕“经历”过战争。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似乎从未停止过战争,关于战争电影的素材也非常多。
这部根据2009年10月3日发生在阿富汗北部美军与塔利班真实战役改编而成的《前哨》让我们重新体验了一次战争的惨烈。
2006年,美军在阿富汗北部建立了一系列前哨,其目的主要在于阻止塔利班武装分子从巴基斯坦流入。
这部《前哨》对准的是兴都库什山脉一处前哨。
影片主要以四任指挥官时间线展开,叙事方面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亮点。
上半场主要介绍了美军在基地里一些日常,并把两任指挥官的死亡呈现给了观众。
影片利用手持摄影给观众一种纪录片风格,增强了纪实感。
各位没有经历过战争,可能对军事也不是了如指掌,但相信很多人都玩过真人CS。
即使在真人CS这种模拟战场中也贯彻一个原则:占领制高点。
而影片中的基廷前哨却建立在三面环山的山谷里,所有来到这里的美军都惊呆了,第一反应都是:Are you fucking kidding me?
位于山上的塔利班分子对基地情况一览无余,对这易攻难守的据点自然不会客气,有空就对基地放两枪。
位于据点的美军就饱受折磨了,你正在逗狗呢,突然子弹就落到了你身旁。
你脱了衣服正准备洗澡,敌人的攻击开始了,你只能光着身子迎战。
可能很多人对营地设在山谷里抱有很大疑问,既然如此被动为何不直接把营地设在山顶呢,这样起码便于防御。
其实如果把基地设在山顶也不是不可以。
但如果基地在山顶就完全要依赖于空运补给,而当时驻扎于此的美军只是一个旅,可以利用的直升机资源非常有限,如果完全靠空运补给不现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补给都跟不上,还怎么打。
但如果把基地设在山脚,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公路靠陆运获得充足的补给。
可后期证明,糟糕的路况也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容易实现。
影片中第一任指挥官本杰明·基汀上尉就是因为糟糕的路况导致车辆坠入悬崖而亡。
如此被动的基地自然没办法继续维持下去,于是高层决定关闭基廷前哨。
可是这个决定却一拖再拖,原本决定于7月份关闭的前哨被拖到了10月6号。
这里面所牵扯到的因素实在太多,一方面是因为阿富汗大选。
2009年8月20号是阿富汗第二次民主选举。
上一次卡尔扎伊的五年任期于2009年10月为止,而前哨关闭日期正好被拖到10月。
第二个方面就是美国高层自身问题。
打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你所在的市投入了数十亿打造一个商业中心,并号称这个商业中心未来将创造多少多少收益。
结果商业盖好了,却发现利益并不如预期,甚至亏损,于是决定将整个商业推倒。
请神容易送神难。
一个小小的前哨中间所涉及到的政治、利益甚至面子等因素超乎我们想象。
结果就是在撤离日期到来之前,塔利班武装分子决定大规模入侵基廷前哨。
于是2009年10月3日凌晨5点半,号角吹响,入侵正式开始。
在观摩了一个多小时的军营生活后,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奉献给观众。
这段长达半个小时的战争戏份在我看来精彩异常。
除了前半部分的纪实感,这半个小时的战斗采用了大量跟镜头以及长镜头。
跟镜头与长镜头地运用大大增加了观众临场体验感。
跟拍镜头让我们瞬间化身战地记者,跟随士兵的脚步穿梭于枪林弹雨,宛若亲临战场。
长镜头地运用让我们更全面了解到战场上一位士兵从生到死的过程,少了多余的剪辑让影片连贯性更强。
诚然,大量对于人物的跟拍忽略了整体布局,就战场宏观性上来说让人意犹未尽。
不过考虑到影片成本(据悉影片成本仅1800万)问题,这番取舍也是无奈之举。
半个小时惨烈的战争场景让人历历在目,跟拍、长镜头所营造的写实风格让人不寒而栗。
这半个小时的战争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战争中没有所谓的穿梭于枪林弹雨中的英雄,没有所谓的身中数枪仍然屹立不倒奋勇杀敌的超人,也没有临死前嘱托身后事的烈士。
战争有的只是残酷。
你的弹药会耗尽,你的队友会突然倒地不起。
战争中没有戴斯蒙德·道斯(血战钢锯岭)。
战争中会奏响的战歌只有一种——血与泪、肉与骨的交响曲。
最后说回开头提到的可能产生的中美军事冲突。
无论是前段时间的中印边境冲突,还是最近的中美暗地对抗,评论几乎一边倒:打他丫的!
键盘侠手抱键盘无所不用其极的在网上发表极端评论。
仿佛他们手中抱着的不是键盘,而是毁灭除中以外的核弹按钮。
和平年代的人们似乎忘了战争有多惨烈,忘了战争之下埋葬着多少平民的尸骸。
嘿,我操心这么多干啥。
说到底,我也只是一介屁民罢了。
看这片心情很复杂。
首先片本身不错,摄影很棒,代入感很强,战争的确很残酷。
但另一方面,你们拥有夜视、战术车、阿帕奇、b1,对方连防弹衣都没有,用的还是老式步枪,结果生生拍出了上甘岭的感觉,谈着吉他唱歌的时候,真担心底下出排字幕,一条大河波浪宽。
老美仍是最发达的国家,电影工业也世界领先,但这种矫情劲真tm让人作呕,什么时候好莱坞能站在阿富汗人的角度拍一部抗击美国的战争片?
因为过于贴近真实,很多军迷会觉得不爽,但这也正是本片的闪光之处。
好莱坞战争片,大致两类,一类是开挂的英雄主义主旋律,例如《海豹突击队》之类,怎么爽怎么精彩怎么来;一类是反战类型,怎么压抑阴暗悲催怎么来,比如《锅盖头》之类。
当然更多的片子为了票房,会平衡二者,各种元素兼而有之。
本片显然是走的写实的风格,你觉得不爽了,导演的意图就达到了。
观众受商业战争电影影响太大,本片就是想还原真实的战场。
枯燥漫长乏味的战备等待,一群精力旺盛无所事事的大兵,长官尽量讨好阵地周围的村民,努力构筑一个相对和谐的小环境。
然后在一个毫无准备的日子,手忙脚乱的遭遇敌袭。
没有英明神武的巴顿统帅,没有呼之即来的空地支援。
只有官僚主义的上司、设置不合理的据点、随时掉链子的装备和通信、很久才来的支援,当然还有一群猪队友。
观众想想自己的工作和项目,不都是这么回事嘛,有几个项目能精准流畅的按你的计划方案和预期进行?
进行中无一不是状况频出、四处救火、一地鸡毛。
昏庸官僚的上级和出错的队友、趴窝的设备是100%存在。
和平环境的日常工作尚且如此,到了战场,显然只能更加混乱。
精心策划,精英团队,英武睿智的领导,秘密潜入,精准打击,按预定计划和时间,狙击手、导弹、飞机等各种豪华黑科技装备手段轮番表现,都踩着点依次到达,队员个个以一当十,机智勇敢,最后敌人灰飞烟灭,战友们全身而退。
即使有牺牲,也一定牺牲的极其光彩夺目。
英雄团队总是精神抖擞的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如果对真实战场持这种观点,那一定是商业战争大片的毒中的太深了。
例如海豹六队抓捕本拉登的行动,突击队提前在1:1搭建的本拉登住宅模型里练了几个月,具体实施时,依然有一架改装型黑鹰落在了围墙上,撤离时只能炸毁。
本片也能够提醒一下那些成天纸上谈兵的战争狂热分子,真实的战场确实很残酷。
正如片中老鸟告诉菜鸟的话:你能活着离开战场,就是最大的胜利。
看过不少这类美军硬核战争片,黑鹰坠落、孤独的幸存者、拆弹部队、锅盖头、危机13小时……美军战场遍布全球,维护世界和平、惩恶扬善、弘扬正义,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 前半段照例展现军营日常,大兵群像吹嘘打闹,想家想老婆想孩子,抱怨长官抱怨战争抱怨山姆大叔……表达反战情绪。
至今已觉不新鲜,枯燥无味,关键人太多太杂,脸盲症又犯,谁是谁叫什么都记不住,反正也不用记,后面打起来就看一爽呗。
终于打起来了,一群大兵没头苍蝇一样乱跑乱蹿,谁守哪个点位、往哪里补充弹药,乱哄哄没个章法。
指挥官在指挥室气定神闲地呼叫空中支援,对眼下正发生的战斗没有起一点指挥作用。
知道这是真实战场环境,突然遇袭寡不敌众还被居高临下,被吓屎都不夸张,但对观众来说,太糟心了。
类似片子的情节基本都是这样,只要不是神剧,被突袭就是呼叫空中支援和快速反应部队(QRF),援军到来前只有死撑着和眼睁睁看着战斗减员。
但怎么处理好等待救援期间的节奏和氛围,扣人心弦,是要看导演功力的。
片尾照例也展现一段大兵的PTSD,战争永远是年纪大的政客和将军们发动的,却要一群年轻人去赴死。
出字幕后还有原型人物的节目访谈片段、照片,片中部分人物还是请原型出演的,在片场拍的访谈花絮,字幕跑完最后是一张大合照,就像使命召唤现代战争系列那种。
说实话我是冲着奥兰多布鲁姆去看的,没想到他那么早就挂了。。。
另外建议看这部片可以先查查当时的背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可以通过影片去更深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看的版本翻译得不是很好,需要结合英文字幕一起看,所以观影感受上稍微有点不是很好,加上跟爸妈一起看的,片中大量的脏话也稍微有些不适。
但总的来讲,这部片虽然节奏不快,但一直非常平稳地在铺进,以前后四位总指挥官来区分章节也很好的交代了这个据点所处的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和几位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
而等到最后双方冲突实际爆发的高潮部分,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也拍得非常到位,没有个人英雄,有的只是小士兵们最真实的反应:不管是害怕也好,焦虑也好,或者是为了救相熟的同伴在枪林弹雨中突破,都恰如其分又真实可信地展示了人性,或者说人命的价值。
ps: 片中好几次记录的不同士兵给家里打电话的画面也真的很鲜活很让人感动啊。。。
3.2分。有点《拆弹部队》的写实感,不过整部片子走的是小成本小视野路子,将前哨站的传奇性和地狱感烘托的很到位。无处不在的枪林弹雨,瞬间死亡的士官战友,不能顾及的亲情爱情,这群被围困在谷底深渊的人,既是勇士,也是牺牲品。
拖沓。文戏也没有什么亮点。
蛮无聊的
有点看腻了这题材总是有叫穆罕默德的还官方吐槽这梗了you are my second fav穆罕默德lol 居然还有that's what she said呜呜呜想念Michael 我以前很喜欢看战争片的难道我是只爱二战片么
TCCC橋段好評, 當天兩位拉脫維亞士官參與了戰鬥, SVD是拉脫維亞人和美軍換來M4投入近戰驅敵的結果. 卡特事實上也沒像片頭那麼楞頭, 陸戰隊時期就已經具備PMI資歷, 戰鬥後那隻枕睡的EBR也是現實中他實際用過的配置.
不够紧张刺激,属于展现前哨士兵生活的片子,不属于那种精彩好看的娱乐片
网上看的一版字幕太差,机器翻译,糟蹋了
看着挺乱的,脸盲。只知道一通乱说,一通乱打。也不知道为什么打,也不知道打的什么。
越来越反感这帮太平洋警察
环营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险,望之畏然而深忧者,塔利班也!(以下摘借齐泽克评拆弹部队):“这部电影基本没有去探讨美国人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而是将镜头焦点对准了面临危险甚至死亡的普通士兵在日常执勤闲暇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影片以一种伪纪录片风格……对于战场服役过程中的内心恐惧和创伤震撼的刻画,表面上似乎让《拆弹部队》与那部将韦恩刻画成美军人道主义者的“著名”的《绿色贝雷帽》有了明显区隔。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拆弹部队的这种表现战争荒谬性的简约现实主义呈现,实际目的还是要模糊并最终让人们接受他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和贝雷帽里的主人公并无二致。片中的意识形态虽然隐蔽,却更强烈:去到那里吧,与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感受他们恐惧和痛苦,而不是去质疑他们所做的一切!”
跳着看的很闷很无聊20200707晚饭后
6.5 好莱坞可以轻松通过影视手段去把一段真实故事放到屏幕上,拍出来也还算过得去。主旋律宣传易如反掌,枪战画面还挺刺激
相当写实的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的一场前线哨所基地保卫战。特别是战斗场面相当写实,就如观众在战斗现场观战一样。 塔利班的部队占据人数地形的绝对优势,拥有RPG和狙击手,且战斗头40分钟内美军没有任何空中支援和迫击炮,双方基本打个平手。可见就部队而言,组织实力相差太悬殊。当然,如果最后没有空中支援,这个美军前哨被夷平也是正常的。
今天也是美军小队长呼叫空中支援的一天
后面战斗戏压迫感很强啊。有点黑鹰坠落那意思了。
近期不错的有血有肉战争片了,小东木像大碧咸。疑问一是第一辆悍马不能开么?二是一个迫击炮手被干掉以后就不能打了?三是一共50来人,一大半甘坐在指挥所?就这么十、二十个人串来串去。四是片尾有一枚荣誉勋章和电影对不上?
分这么低可能是因为大家讨厌美国佬四处侵略发动战争吧,平心而论电影还是很好看的,没有瞎矫情,而且贵在真实:子弹会打完、机枪会坏掉、通讯会阻断、伤员救不回来。奥兰多布鲁姆在战争片里总是那个非战斗减员。
6.7
中规中矩,这个设定得亏是真事改编,不然编剧都不会这么写。战争部分看得出力求真实,其他时间又在很商业化的处理,结果就是爽没爽到,深刻也不够。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我精灵王子又一次在战争片里非战斗阵亡……
整体是憋屈的一场战役,后一个小时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