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能我是一个传统又冷漠的人,所以对于两位女主的做法道理上硬说可以理解,感情上却实在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这一作跟剧情承接上的前作《虐杀器官》在主角情感状态上我都没办法理解,不过前作以语言为主体刻画出的科幻作品很少见,而且逻辑理解上也没有什么奇怪bug,所以借着小众主题的优势我尚且可以多加两星;但这一作我的感觉就是很常见的反乌托邦题材,甚至这个乌托邦讨论还没有这么极端,明明是一个对生命权极端保障的社会,可仨小姑娘在学校这种公共环境里堂而皇之地讨论自由主义,还密谋自杀殉道,官方甚至一点监控措施都没有;另外白发女主因为在生府控制下生活太平和而觉得痛苦,想自由独立我不是不能理解,而且剧情里明显也有不在生府控制下正常生活的地区,长大以后自己搬出来避世隐居不可以吗,非得要拉着好多人一起追寻她所谓的自由和平静?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小bug,林林总总汇起来个人的分数就只到三星为止了。
最后个人建议,如果是为了科幻来看的观众可以绕道了,就是老生常谈的反乌托邦题材,但如果是为了品鉴人性之恶还是可以来看看的,毕竟真的很少见到一个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结局是把一个轻度极权社会的少数人问题发酵到极点,让全世界人民同享老大哥光芒作结的。
人类果真是难以互相理解的生物啊。
同事科幻天才伊藤计划的作品吗,也忍不住让人与他的另外一本已经做成动画的《尸者帝国》相比较。
《和谐》的深度是《尸者帝国》无法比拟的。
其中的原因估计也只是伊藤计划在写《尸者帝国》序章的时候已经离世。
但是后继者对尸者帝国的核心也算是比较好的继承了伊藤计划的原案,那就是人类的意识与灵魂。
和谐贯穿全篇,无时无刻不再提的,那就是人类本身的意识与灵魂。
(个人感觉这里的意识就只指人类的情感)雾慧图安来到的日本,是个大家都在互相模仿,连到长相都在模仿渴求着社会认同的国家,人类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成长,人类的生活都完全的在纳米机械的监视下渡过,一旦人类出现在《虐杀器官》中出现的大灾变,生府就会夺走人类的情感,让人类变成无意识的群体,来防止灾难,而这个防止灾难本身的名字就是《和谐》,一个比起灾难更令人恐惧的名词。
相比较《美丽新世界》,《1984》那样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难以贴身体会到乌托邦恐惧的时代。
《和谐》可以说是再一次让人类感受到了了美好世界的恐惧。
那种细思恐极的感觉,也正是伊藤计划的出众之处。
那么话说话来,如果你感到了恐惧,你为什么会感到恐惧?
是因为生府剥夺了你作为人的权利,还是恐惧御冷米阿哈所带来的恐怖袭击?
或者是来源于自己内心,那不愿意受人控制的自我意识?
如果你还保存着这份自我意识,而不是感觉《和谐》在不知所云,那么恭喜你,你还有着自己的意识,而不是一个已经失去了意识的行尸走肉。
当代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意识,很多人已经成为了失去意识的行尸走肉,丧失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和谐的话,你也会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恐惧。
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现状非常的满意,那你认为他们的满意是来自于哪里?
真的是自我的感觉吗?
安逸,和平,只要工作,就能够活下去。
这样的感觉,是谁带给你的?
你的意识告诉你,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和谐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在这里。
零下堂吉安就是这样没有意识,但是仍然有着情感的人。
当然在理解这个问题之前,你先要理解什么是意识。
那么首先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意,既是自我的意思。
识,就是认知,认识。
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
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
可以对立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
如果无法理解的话,那么你可以简单的吧意识理解成。
将自己与周边人区分开的认知。
如果人无法将自己和周边人区分开,那这个世界会如何?
每个人都在认真的工作,从不抱怨,人人平等。
共产,共妻,共子。
人类幻想中的世界,但是——看似美好的世界,其中的本质呢?
剥夺了思考,剥夺了情感,甚至剥夺了灵魂。
你甚至不如植物人。
因为如果你是植物人,或许还有着那么一丝可能性苏醒过来。
人类失去了情感,失去了欲望,失去了灵魂会变成什么?
一台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人?
这就是乌托邦。
没有疾病,没有抱怨,人人平等的社会所构建出来的代价也就是如此。
违背了人类的本质的美好世界。
人类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就是因为在不断的竞争和搏斗,人类的意识并没有从我们周边离开,我们也没有放弃对意识的追求。
本作中的哲学深度或许会有很多种理解。
毕竟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类的不重复性才注定了人的未来。
在如今,三体那种地摊文学也能够成为现象级IP的时代,也代表了中国文学圈的断层是有多么的巨大,毕竟阿瑟克拉克在国内并不出名,《童年的终结》也没有多少人看过。
在这个高仿能成就《三体》的时代,这样杰出的传递着自己意识,让其他人备受启发的作品真的不多见。
但是与动画整体节奏相比,和谐我能给的评价也只是推荐。
但作为并非是硬科幻,主题依旧是人性的文学。
却是可以给个非常的高评分。
如果十分的话,这部作品可以给上八分。
而尸者帝国,我会给四分。
而三体,我会给两分。
终于看了全片,是部没有办法进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每句话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道理太多,需要暂停给自己一点时间。
人类的意识是什么?
所谓的思考究竟是否重要?
设定里说到人类的所为并不是来源于单一的思考和纯粹的行动模式,是在脑里接收了外部资讯后,像召开会议一般进行选择,最后由我们认定的能获得更多报酬,也就是奖励的行动被采用,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做出行动。
常说若要评价一个人,要透过他的行为举止去评判,那么人的行动可以被视为是表露于外的意识和思考。
每个人在不同情况下采取的行动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于条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一部分的人来说,采取某些行动能获得他们认知中更具价值或吸引力的报酬,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却不是,这是意识的分歧,是自我的的实现。
然而在观测历史的角度上,我们能够知道的比当时的人更多,我们能够轻易地给予在当时难以理解的题目完美的解答,因为我们是观测者,我们透过庞大的经验和数据分析,可以利用修正当中的许多错误行为达到理想的结果。
行动之于结果而言是拥有解答的,比如想要健康就必须控制饮食和运动,我们理解道理却不一定会选择完美的解答,这将致使我们达不到目标,却会获得其他我们更偏好的报酬。
就自身来说,这是个不坏的结果,我们得到更想要的,但就观测者的角度来说,这是个不好的结果,因为没有采取最好的办法,没有收获目标的结果。
片中的和谐系统便是这个观测者,藉由控制脑内的奖励机制,使达成目标这件事拥有看起来最优渥的报酬,促使我们采取可以达成目标的行动,如此便能制造出完美而理想的世界。
但同时,在无法自由选择更吸引自己的报酬是什么,无法采取为了获得报酬采取的行动时,我们的行动不再与众不同,不再独特,趋于一致,这便是自我的消亡。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类的意识和思考究竟重不重要?
有没有意义?
弥迦的思想贯穿了图安的人生,也贯穿了本片。
弥迦出身体质构造特殊的少数民族,她生来就拥有能够“选择正确解答”的头脑和基因,她的行为生来就符合所有常识和准则,不需要经过脑内会议决定选择什么报酬,也即不需要思考,所以她生来就没有所谓的意识,那个民族的人都按照最正确的方式生活,全员一致,无一例外,没有人拥有所谓的自我。
弥迦的意识诞生于俄军的暴行,她脑里的其他部分模拟出了其他选择的结果,而她也采取了并非最优解的行动,这就是自我,就是意识。
意识和自我也许带领弥迦逃离了那个地狱,却把她带往了另一个地狱,也就是关心着所有人的生命维持与健康的日本。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会为了素未谋面的人的死去而哭泣,虚假的关心与安慰令人失去了思考,失去了自我,弥迦不愿意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自我,所以她要反抗,她要自我了结生命。
但经过一连串的反转,弥迦知道了,真正伤害人的是由于无法理解每个人不同的想法而发生的行为,会因为想活下去而杀人?
还是因为不想让他人死亡而选择自杀?
当弥迦在和谐系统的测试中被副作用侵扰时,她再一次回归了最原始的那个没有自我的自我,失去了意识,却能做出最完美的选择和行动,所以她得到了解答,只要所有人的答案一致,就不会再有人受伤了。
即便那需要牺牲的是自我。
人的意识与思考是否重要且需要?
弥迦在不同时期有了不同的答案,但最终选择了不需要,选择和谐。
至于女主角图安,她的一辈子都活在15岁的弥迦的阴影里,当时的弥迦推崇着自我,推崇着死亡,长大后的图安虽然成为了螺旋监视官,负责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及维持督导,但她却一直念恋着旧时未能成功的自杀,她不像其他人,不像成长为一般良好居民的希安那般在意健康,很显然地,对图安而言更重要的是拥有思考的能力和选择的自由,是自我的意识,这也是15岁的弥迦所重视的,她试图要成为另一个弥迦,因为在她心中的弥迦便等同于正确。
然而长大后得知弥迦没死,她的思想与选择却与15岁的时候完全不同了,这另图安受到了打击,但她还是不得不承认弥迦的做法是对的,和谐系统确实是人类目前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有一天会被启用。
最后一问了,人类的意识与思考究竟重不重要,本片并没有给予观众一个明确的解答,而是用了一个说明诠释了女主图安的答案,也就是爱。
图安知道和谐系统终有一天会被启动,但她不愿意让弥迦被和谐,不愿意让她失去意识和自我。
弥迦痛恨让她产生了自我的世界,宁愿回归虚无的太初,但她管这叫爱,确实我们信仰的救世主也提倡人人平等且没有悲喜的世界,但图安至始至终深爱着的永远都只有那个聪明又寂寞的弥迦,她不能忍受那个拥有丰富知识和思想的弥迦被和谐吞噬,即使意识令弥迦痛苦,她爱的永远也是那个拥有自我并不愿让人剥夺的弥迦,所以图安最终扣下了扳机。
发人深省又美丽的电影,还好我过了这么多年才看了,小时候的我一定看不懂,虽然现在的我也不一定看懂了,毕竟这里的问题是人类思考了几世纪也得不到答案的问题,真的是非常经典的反乌托邦作品啊。
明天就去入小说来看!
旧文搬运。
依旧是没有阅读小说,不了解背景,仅针对电影本身写下的观后感↓女主的设定给我非常强烈的草雉素子的既视感。
无论武器还是性格,甚至声音,后面居然出现了很像塔奇克马的机器人。
一边出于【想要成为像弥娅哈那样优秀的人】努力向上爬成为了不起的社会人,一边在内心铭记青春期就开始的憎恨,并保持这份强烈的感情不会因时光而变得冷却。
这两种行为模式矛盾而和谐地共存,融于社会之中,内心却独立于社会之外,并封锁起来不对任何人展开。
不依靠任何,坚强乃至冷硬。
只有面对曾经弥娅哈三人组相关的事情时才会流露出一丝的柔软。
和谐计划,在我理解,就像时下流行的手游挂机模式(比如天下手游),当然要比手游设定的更加完美,按照计算好的最佳选择一直进行下去,非常轻松。
但和谐计划是不需要意识的,不如说,电影里的和谐计划是残缺的,只能排除掉意识才能运行。
也就是,相当于无痛自杀。
只有已经编写好程序的肉体存活下来,灵魂却离开了肉体。
相当于尸者帝国里注入灵素的尸者。
那种情况下,活着也和死亡无异了呢。
真正完美的状态应该是:可以由人类自己选择,心情好就手动,觉得心累就挂机,挂机的同时也可以偶尔手动一下。
诶仔细想想这样设定真的很棒,如果我能活到将来真的搞出这种设定来的时代就好了!
弥娅哈的存在简直宛如完美社会中唯一不和谐的音符,在这个人人压抑自身欲望三观趋向统一的乌托邦中,弥娅哈是唯一保留着完整自我的近乎完美的存在。
她拥有着女主图安向往的一切:不受世俗束缚的思想、强大而不受主流价值观影响的自我、与众不同的语言表现……在这被善意扭曲的完美社会中,弥娅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禁忌,无时无刻不宣告这自我的独特性,和周围宛如模具刻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的人产生了强烈对比。
她是特别的。
弥娅哈有着惑人的魔性,语言、行为、声音……一切一切都仿佛魔女般带有禁忌的魅力。
但魔女是寂寞的,为了不孤身一人,弥娅哈不惜将图安和吉安这两个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且自我尚未成型的青春期同学纳为同志,那时的图安和吉安尚未决定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还具有着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弥娅哈影响。
但通过后面吉安的自白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当时真正受到弥娅哈影响、将弥娅哈的话听进去的人,只有女主图安一个人。
吉安只是将自己看成可以调和弥娅哈内心的存在;而图安一生都没有逃离弥娅哈的影响,甚至留长发也不过是为了从外形上可以更接近弥娅哈。
弥娅哈对两人的做法也是截然不同,她诱导吉安自杀,也只不过是为了影响图安的内心;而她却将图安看成自己唯一的理解者。
电影中的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几近完美,自杀率却逐年上升。
随着自身逐渐长大,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越来越不明显,能证明自我独立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尤其自身被动地被编入公共社会体制后。
弥娅哈那样的少数孩子内心明白这点,并心知自己还没有成年的时间是最后的时间,如果不能在成年之前想到解决办法,自己终将变成和任何量产品没有区别的行尸走肉,可无论怎样挣扎,还是没有找到能逃离这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绝望未来的方法,最后,只能用自杀这种方式逃离这世界、捍卫自己最后的自由。
而不知不觉长大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他者没有任何不同的瞬间,一定非常绝望吧意识到:自己非但不是独一无二,甚至随便谁都可以代替,工厂流水线般量产的、和他者无二的人生,即使自己消失也不会对这世界造成一丝一毫的影响,甚至根本没有必须生存下去的意义。
现实是如此残酷而一目了然,连自欺欺人都做不到……明明那么健全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努力地活至今日,可却是这样的结果。
望向窗外,是无趣到绝望的世界(地狱)。
就连呼吸都变得如此疲惫……是继续麻木不仁、装作一无所知、假装幸福地活下去;还是干脆结束这一切,以死亡为代价逃离这世界……而这时,和谐计划出现了,可以完美逃避的选项摆在面前,最轻松的生存方式,且拥有无害的表象。
就像影片里展现的那样,普通的自杀是那样激烈鲜明,而如果消除意识变成和谐模式,却表面上什么都看不出来,而且会拥有更精准合理的判断力。
我真是无法想象弥娅哈最后是真心爱着这个世界的。
因为她是那样憎恨这个虚伪的地狱,憎恨到想要通过死亡这样极端的方式彻底舍弃这个世界(地狱)的地步。
而其实最后她所期望启动的和谐计划其本质,也和大屠杀无异。
和之前弥娅哈企图自杀这样的行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自杀是个人自由,和谐计划可是相当于抹杀全人类的意识(灵魂),且根本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允许。
所以,我更倾向于弥娅哈最后所谓【爱着这个世界】的告白是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肯定自身行为的正当性。
不这样理解,她诱导吉安自杀这个行为、以及对于图安父亲死讯的无动于衷根本说不通。
弥娅哈真实的目的应该是希望让全人类给自己陪葬。
图安对弥娅哈的理解是正确的,弥娅哈其实是个有些怕寂寞的人。
只有自己孤独地离开这个世界(自杀),实在太过寂寞。
而通过和谐计划,可以轻松地、没有痛苦地消除全人类的意识。
大家的灵魂就能永远在一起了……没有意识的肉体按照设定好的程序继续“存活”,我发现伊藤计划真的很喜欢搞这种设定啊,尸者帝国也是这样。
这种幻想和大多数正好相反。
幻想作品里人类的末路,大多数都是社会高度电子化后,人类大脑也逐渐电脑化网络一体化,就像攻壳机动队里面某集一样,最后,变成了全世界都只有精神/意识/灵魂……随便怎么叫,总之全世界都步入了纯精神世界,抛弃了肉体,在电子海中得到了永生。
而伊藤计划的设定却正好与之相反,抹杀主观意识,唯有肉体永远存活在物理世界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于虚无缥缈的灵魂感到不安,因为无法触碰,所以潜意识觉得没办法永远存在下去?
但肉体却不一样,物理性的、可以看得到摸得着,所以很安心,和世界一起存在下去。
但这说不通,肉体总有一天会消亡的,哪怕里面已经没有灵魂也无法改变终将毁灭的结局。
仅仅肉体存在下去,是无法得到永恒的。
既然无关永恒,那么,就是自由了。
灵魂逃离这禁锢自我的躯壳,从有形的物质世界、无形的社会关系、身份等一切束缚中挣脱,舍弃了全部,获取真正的、纯粹的自由。
啊,原来如此。
伊藤计划,原来是如此憎恨这个世界,憎恨到想要彻底舍弃一切可能禁锢灵魂的东西的地步了啊……那么《尸者帝国》如果让伊藤计划本人来写的话,是全人类都变成了尸者,世界成了尸者的天国】——这样的结局可能性也是非常高的。
《和谐》和《尸者帝国》真的很相似,不光是【没有意识的肉体按照设定好的程序继续“存活”】这点,影片中同性间的爱也非常相似,主角对“已逝的”(星期五真的挂了,弥娅哈是假死)朋友都非常偏执。
图安爱着弥娅哈,那是美丽、纯粹而浓烈的感情。
即使以为弥娅哈死去了,也一直没有停止对弥娅哈幻影的追寻。
看着纸条上写着的:“alone”,图安的心声是:“我一直是孤身一人”。
是啊,她和弥娅哈是彼此唯一的同志,自从弥娅哈“死”后,图安一直是孤身一人的。
被女上司告知自身肩负着全人类的未来,而图安却说自己只不过想见到弥娅哈、做个了结……仅此而已。
女主爱着弥娅哈,在她心里,全人类都无法和弥娅哈相提并论。
而弥娅哈也爱着图安,在弥娅哈心里,只有图安是不一样的。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不太理解图安为什么明明无所谓和谐计划的执行,却最后杀死了弥娅哈,现在,有些明白了。
图安说,希望弥娅哈还是和之前一样,变回之前那个自己喜欢着的弥娅哈。
明明最开始见面的时候,交谈后,图安说弥娅哈还是没变呢。
为什么现在却改口了呢?
仔细想想,弥娅哈的言行几乎和之前完全一样,只除了一点,那就是:曾经弥娅哈憎恨这个世界,渴望和图安、吉安一起通过死亡离开(抛弃)这个世界;而现在却改口说,爱着这个世界,希望启动和谐计划,抹杀全人类的意识。
除此之外,和之前的弥娅哈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图安希望和之前一样,仅仅和弥娅哈两个人一起殉情;而不是和全世界一起被和谐计划抹杀意识。
那样的话,自己和其他人类不就没有任何区别了么?
不,不要,【我】只是想和弥娅哈一起,去往只有你我二人才能到达的地方。
所以,图安扣下了扳机。
影片最后虽然没有显示,但弥娅哈死后,图安一定也自杀了。
——只有我们是特别的。
我们和其他人都不一样。
我们一定要永远在一起。
然后,和谐计划顺利执行,全人类一起被抹杀意识。
伊藤计划真是喜欢玩反差萌呢,《尸者帝国》和《和谐》都是如此。
明明设定背景都好像很大很广的样子,结果最后,还是仅仅执着于个人间的爱。
真的很相似呢,《和谐》的女主也是,并不会主动去危害社会,对于大事件也会和正常人一样去试着解决,然而,真正让她选择,她还是没有阻止弥娅哈渴望的和谐计划,仅仅拥抱着弥娅哈,杀死了她。
而我,依旧没办法讨厌这样的结局。
表面上看起来悲观而绝望,但实则比那些解决完事件回归日常的剧情要有趣且有活力的多。
女主的父亲不也说过,弥娅哈进入和谐模式后意识又回来了么?
而且说到底弥娅哈的意识就是从无意识中诞生的,那么是不是和谐计划实施后,人类的意识也有一天会回归呢?
或者在一片虚无中,将诞生什么新的东西?
我也很好奇,在和谐计划实施后,人类社会将会怎样运转,人类这个种族会怎样进化。
想一想就觉得很有趣本来就是,人类也不是一开始诞生就拥有自我意识的,现在也只不过是回归初始了而已。
但从得到的成效来说却是进化了,排除掉冗余的思考,仅仅留下最合理的选项,然后坚决的执行。
那么表面上看起来,不,实际也是如此,人类其实比之前更有智慧了,效率也更高了。
那么对于自我创造性的影响呢?
“改进”这个功能会更好,但是从一无所有中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就不知道会不会受到影响了。
就连结婚生子也只不过会做最合适的选择,而不会有【爱】这样虚无缥缈的“无用”感情。
也不会吵架,而是把两个人的意见进行对比,然后择优而选,简单明了。
等等等等……如果可以的话真想让超级电脑模拟一下这样的社会,让我好好见识一下。
纯白的空间中,电子墓碑般的东西上,光圈静静地闪耀着,机械而冰冷的声音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光圈明灭,周而复始,宛如没有明日般,静寂而安稳。
之前在贴吧看到有人猜想,其实这一切都是生府监控下人们的脑内模拟而已,那个电子墓碑似的东西和上面的数据就是证据。
也是不错的脑洞呢。
反派看似看透一切 对人性 社会了如指掌 想革新世界但她犯了最基本的错误 就是没有深入群众 她一直把自己当作受害者 孤独的受害者 在坑了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后也把她们的痛苦当作自己是受害者错的是世界的证据拜托 小孩子被诱导紫砂 还经历了好朋友死亡 留下心理阴影 一直痛苦是正常的好吧你咋不想想如果社会家庭对她们不好的话 她们怎么能活到这么大怎么平时能过的挺好 后来一个紫砂了还不是你挑唆诱导的 明明就相当于是你谋杀了她 还拿这当证据说紫砂是对的这 他 马 的 不 是 自 沙!
你小时候被慰安的经历是很糟糕 但麻烦你报仇也找对人啊 就因为自己痛苦 又害的身边小伙伴痛苦 就以为全世界都痛苦了?
这不是典型的中二患者吗你不能捅了别人一刀子 然后说看他很痛苦 果然人类的本质就是痛苦
《庄子·秋水》一篇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周和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立桥上说:鲦鱼跳出水面,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庄子答: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一 蝶梦庄周 庄周曾为漆园吏,一日冥想,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若有思,写下:“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的名句来纪念那种逍遥愉悦。
庄周既可梦蝴蝶,亦可梦鱼,故知鱼乐而不足为奇。
又有清人张潮《幽梦影》评价: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通意是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世俗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因为庄子与蝴蝶终究还是有区别的,但是不知庄周为蝶还是蝶为庄周的物我两忘,万物归融的境界却是庄子崇尚和追求的。
故事便从蝴蝶梦为庄周这说起。
电影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少女弥迦出生在车臣,与生俱来的基因缺陷赋予她没有意识的神奇设定。
既无意识,即无烦恼,与蝴蝶无异,逍遥快活。
然而当她被俄罗斯军队被发现,并带出村庄充当军妓之后,她的结局便早已注定。
外部世界的刺激让她产生了意识,开始清醒地认识世界。
蝴蝶梦为庄周,也就从混沌的懵懂快乐中剥离,被迫进入到清醒的现实,这就是弥迦的不幸。
有人说弥迦痛恨这个世界,她的意识诞生在无尽痛苦之上,她有理由憎恨整个世界,将曾经遭受的一次次痛苦和绝望倾泻给世人。
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弥迦的行为也都被解释为反社会人格,因为在正常人看来,她的存在意义构建于此,即我们自诩的“知鱼乐也知鱼苦。
”但弥迦是否真正如我们常人思考呢,不得而知?
二 作茧自缚 我们总说乌托邦不可实现,是因为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社会矛盾,希冀通过人的极度自律和高尚情操来维持。
牺牲个人的局部自由换来整个社会体系完美运作,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重要支点。
然而个人自由意愿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之间存在矛盾,这样就需要意识来压抑部分情绪,从而达到某种协调,这是自然进化的规律,也是人类寻求生存的妥协。
意识在人类情感调节和行为抉择充当了重要的作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过马路时,有一辆车从远处飞驰而来,人会本能地躲避,因为意识先于大脑发出指令,告知危险,控制肌肉做出反馈。
这就是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在重要场合,你很激动,兴奋地想大喊大叫,放飞自我。
然而现场众多领导长辈列席,你的破格行为有违世俗,迫于压力,你会努力克制兴奋情绪,将之调节为平复状态。
这就是意识的压制作用。
人有欲望,却想要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但意识时刻压制着我们烂漫的情绪,小心翼翼地运作我们的系统,好让这副躯体日久绵长地存活。
前者保护人类生存,后者规范人类行为。
当然两者时刻在较量,对目的价值轻重进行权衡,即电影中所说的人是双曲贴现下的欲望集合体。
在电影中,女主角图安父亲将这种作用机制极端放大:为身体健康,摄入合理卡路里,健康芯片会时刻监控,并提醒某些食物不能碰,某些行为不能做。
像于大爷那样抽烟喝酒烫头都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
当然上述两个举例,有一类人是例外,那就是小孩。
他们会无意识地做出符合自由意志的行为(在成人看来不可理喻无法理解)亦或是忽略即将而来的危险。
似乎意识反馈链接并不能在小孩身上完全协同。
故而在电影中多次提到,健康芯片的完全植入需要静待小孩完全发育后才能安装完成。
在芯片最初被创造植入的那段日子里,很多小孩产生了轻生念头,给图安父亲带来困扰。
因为这不是生理上的排斥,而是来自意识的反抗。
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主导着人的行为,外部芯片的侵入绕不开它的防御壁垒。
直到弥迦这个强制设定的出现,通过仿生弥迦这族人大脑的作用机制,图安父亲成功设计出一个程序用来消弭这种障碍(为后文埋下伏笔)。
从此之后,大家都开始变得谦恭有礼,谨言慎行,一举一动都与社会信用挂钩,一切都被监控,只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安详繁荣。
人类将自己放入安全的桶中,为健康放弃很多逾越规矩的坏习惯。
这种的刻意放大束缚了动物本性,这在随心所欲的图安眼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人想要永久获得快乐,就必须先从蝴蝶做起?
真是莫名讽刺) 三 破茧化蝶 她的痛苦来源不是在堡垒里遭受的肉体痛苦,也不是磨难之后的精神创伤,而是回归正常人之后拥有意识被压抑的情绪痛苦。
那种懵懂,恍恍惚惚的惬意是无论如何没法在一个温暖却循规蹈矩的家庭中获得的。
她也清晰地意识到嵌入身体健康芯片的存在使她离那个快乐越发遥远,为了摆脱意识的压制作用,惟有死亡可以解脱,所以她不顾一切找机会将自己人道毁灭。
当然在过程里,她遇到两个好友,图安,吉安,如同小孩喜欢把自己爱吃的糖分给喜欢的人一样,她只是单纯地想将这种喜悦传递这种给自己爱的人。
于是也就有了电影开头,她蛊惑自己的好友一同赴死的诡异桥段。
弥迦是恐慌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众多人敌视她的原因,然而对于弥迦来说,她的出发点很简单(当然以下都是个人的揣测):她从无意识的混沌里诞生,想要回到混沌里去,而图安父亲的发明创造正好帮助了她。
无论结局如何,弥迦的终点都在堡垒的房间里,那个诞生她意识的地方。
在那里,她亲手将自己意识埋葬,重归混沌的怀抱。
至于整个人类的命运抉择并不在她的手里,因为对于她来说,被格式化清零和被杀,意识都归于虚无。
至于为什么要等女主角图安的到来,个人觉得是作者一种仪式感的安排。
破茧成蝶的伟大时刻需要一个人来见证,而图安就成了这个不幸的观察者。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整个人类最终统一成一个整体,成为庄子心目中的物化境界,在高扬肃穆的哈利路亚赞歌里落下帷幕。
一人化蝶,庄周之幸也;双人化蝶,梁祝之幸也;万人化蝶,众生之哀也。
这部动画有着强烈的反乌托邦情结,观影体验上有《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影子(监控与药物)。
在《尸者帝国》里,我个人说到过关于欲望的内容,本作中的“和谐”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利他的社会准则,也是在生物层面趋向完美的社会。
在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现在固化的日本社会,以友善和距离创造人交往的高墙,看起来既有礼,又冷漠。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极度的“善”和极度的“恶”有什么区别?
极度的光明与黑暗同样让我看不清周边的一切。
在生物科技中,无用的“杂音”(尸者帝国:情感与欲望)同样是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而非每个人都将他人作为“公共资源”小心维护。
在个人的评价中,直接通过“外部评价”来替代了“自我评价”。
动画为了表现生物社会这个概念,用了类似血管、器官、细胞等的外在建筑表现,同时也用“螺旋”这个符号(DNA)。
我很喜欢书中米亚赫关于“孤独与书”的表达,“一个人想要孤独的时候,就要借助于死媒介(纸质书)”以及“在中国,每个王朝的终结都要烧一批书,借以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对福柯的死亡理念和《少年维特之烦恼》所引发的“维特效应”做了阐述和实践。
在无菌社会中,多一粒灰尘都是罪过。
思考到这里,觉得伊藤计划三部曲实际上就是探讨人类未来的发展,以及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出现的结局。
而“语言”作为横贯三部曲的重要链接,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意识”“灵魂”“思想”等方面的认知。
回头看去,我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关于对立的双方(善恶、悲喜、天堂与地狱等),本无太多意义。
它们是作为“概念”而存在,而“语言”的本质实际上是为了构筑“环境”,传达“认知”的感情,而每个人接受“概念”,会进行再创作,无意识中融合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一点似乎在心理学中,也有意义。
因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哈姆雷特”都是他们自己本身。
在这个情境下,人类最重要的能力只是“选择”。
而“选择”本身,会收到“社会语言”的影响(教化、舆论、观念等),使得自由本身也是一种奢求。
引用《尸者国度》的一句短评“ 日本为啥总喜欢把一些二三流作家捧那么高?
这种硬件投入的水平,就找不到好一点的剧本了么?
”在《尸》这部片里尚不能完全苟同,但用在《和谐》上真是贴切。
惊艳于《虐杀器官》而反追之前两部作品,感觉却越发失望。
无止境的中二病,意识形态明显的夹带私货,对冷门信息的过度解读是日本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通病,而《和》几乎是其集大成者。。。
刚看的时候觉得电影版里女同性恋被消费得有点刻意(原著还是擦边球,电影就是大方搞姬人人夸了)反刍了几天又觉得回味无穷,甚至觉得是电影版唯一改得比较好的地方……原著里图安的男性特质比较明显,冷静、理智、对弥伽的感情近似于对领袖的仰慕,而将这种感情转变为恋慕之情之后内涵刷新了,图安追求的愈发不是“人类的结局”,而是“自身的恩怨”,因为她无论怎样努力还是爱上了“残缺的人类”也就是弥伽而不是理想的幸福。
如果说当初的努力都是为了追逐弥伽的幻影,终于重逢时却发现弥伽也不是理想本身——耶稣还没有死而复生、经过天堂之门,她爱上的是肉体凡胎的人,但她依然选择爱这样的耶稣,甚至憎恨、嫉妒即将为所有人带来幸福、被所有人所爱的耶稣……这是何等的直面真相的勇气啊,太典型而极端的人类的情欲,以此来做Harmony的反衬太合适不过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是且仅能是女同性恋故事,因为男性本身就作为异化符号出现,无论在战场的地狱(用暴力阻碍harmony)还是生府社会温柔的论理性的地狱(让“这对乳房这个子宫”无法被弥伽自由处置,而必须被Watchme监控,好比当代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男性凝视”——不同的是生府社会所有人都处在“他者凝视”之中,这种对个体的压抑,也就是让人面临选择的痛苦,同样是对harmony的阻碍)弥伽所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宗教性的全善,借用《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里的一句话:“你希望人自由地爱,希望被你吸引,成为你的奴隶的人自由地追随你”,当意识不复存在、善没有了对比的概念,自然就不存在恶,人没有抉择之痛,自然就不会因压抑而痛苦。
图安爱弥伽,但她没有像尤大爱耶稣一样爱弥伽。
图安没有阻止全人类达到和谐,她阻止的仅仅是弥伽一个人——唉,倘若不是到达“无法解释的狂热的爱”这个层面的话,图安的形象就是难以理解的。
图安和弥伽必须接吻。
停留在“战友情”的层次,反而会阻碍主旨的表达。
白毛意识的诞生代表了作者对于意识产生的观点吧?
同样也侧面否定了意识永恒这一观点吧?
但是在后续的尸者帝国当中从礼拜五夺取灵魂这一情节来看,作者似乎又偏向于死后灵魂永存?
否侧怎么会有夺回灵魂这么一说呢?
结合作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不难理解这一观点的改变……那么说到到底,人啊还是都怕死的吧(笑)
恕我眼拙,之前并没看出她们的爱情关系。呈现得也太拙劣了,不如把画面感很强的原著再磕一遍。
补标,就记得当时大兵很恶心
还原度非常高,未来世界的场景设置很棒!这才是伊藤计划想说的“魂”(对比<尸者帝国>)。少女的“痛”让已经身处于“乌托邦”的人类重新感受到了属于人类本身的“情绪”,科幻哲学杰作
和“暴力”相反的“和谐”同样是地狱,弥赛亚歌颂虚伪的天堂。情节和角色都简单又迷幻,与尸者的最大不同是思想表达清楚了,结局是个谜。出彩之处是情绪渲染,依靠两条故事线的交叉和画面的多种技巧的运用。厘清世界观较费力。声优表现很棒。
玄乎了点
【补】歌挺好听的,故事设定挺有意思,只是剧情还是中二,开展部分没能跳出那个圈子,偏中规中矩,三星半
@@@(2015-11-13)ハーモニー(和谐)(Harmony)(制作精美,未来感很足。2075年,奇怪的风车,扑翼机。讽刺联合国维和部队吗?《美丽新世界》?一言不合就餐刀戳颈动脉自杀。。。没有选择就没有意识?)
披了个反乌托邦的糖衣炮弹,里面的却是个无病呻吟思想中二又肤浅的小孩——作为电影而言,人物脸谱化,剧情薄弱,主题思想中二装逼掩盖不了其空洞无物,想对反乌托邦题材做创新于是矫情做作,野心实在大于能力。若深刻思考该晦涩哲学命题后在作业,岂不美哉?可惜可叹
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拥有自身意识,那么为了“和谐”而自愿抛弃意识的人类又算是什么呢?由意识的削弱到意识的消亡,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保证人类世界总是那么“和谐”,这是人类意识的自主选择还是少数有意识的人对人类的最终宣判?无差别的“善”,每个人都是公共资源都应珍惜,最终的那个世界其实是一片死寂吧,笑非笑,哭非哭,哪里还有“自己”,不过活成了一个容器。
没看懂…
画面真心做的很好。可惜故事有些虎头蛇尾;蛮黑镜的一个故事,但人物塑造的略单薄了。
主题基本延续了《杀戮器官》里关于自由的讨论,但遗憾的是没有进行任何深入,并且所有《杀戮器官》没做好的点,这部做得更差。主角的感情线戏份过重,但却重得毫无意义,中二少女们的纠葛而已。画面也是如此,多为炫技式的画面,却没有很好的利用3D技术做出新的表达。
制作比《尸者帝国》差了两条街。虽然设定很棒,但泽城太太总让我想到素子姐姐,然而情节的展开和发展又远远比不上攻壳。下一部虐杀器官真觉得没必要看下去了。
???
主题还可以,但这故事讲的好乏味
1.不要收养别人的孩子,没有卵用。2.剧情悲剧,反派自私极致。3.太偏重于心理学,看的很没劲。4.画面很美,很真实5.这政府竟然能让主角这种有明显反叛意识的人加入,也太理想化了。
智障一样的逻辑,映衬着自从日本经济崩溃之后的绝望的年轻人的现状。
画面精致,却不如《恶童》具有视觉冲击,影片主题过多的依靠对白,而非借用镜头呈现,故事格局太大,略显虎头蛇尾,不过7.2的评分依然偏低~
看不懂的黑镜动画版
一直以为看的是心理测量者的剧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