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我们的起源,也是让我们最清楚地看到毁灭的地方,它最千疮百孔触目惊心。
而这个世界某些角落,依然沿袭着他们最擅长的东西,他们最大的优点。
一方面是跨越深海为人类命运探索的焦头烂额,一方面是根深蒂固自暴自弃式的水深火热,影片的最后我看到了《英国病人》,不过比其寄托的思索要深沉得多。
战争、宗教、生物科学都是很大的话题,两小时内有机交织实属不易。
除了一美的苏格兰口音和坎妹的混血人设,完全没有出戏的感觉。
这居然是我的第一部文德斯。
“你既是多恩的崇拜者,又是信奉上帝的爱国者,不觉得心里有愧吗”。
一种有质感的诗性思维,也是构建在写实的影像之上。
她要去探索海洋最深的深渊带,他要去找出索马里暴力组织的根据地。
她知道如果潜艇出了问题自己只能在深海里慢慢窒息,他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地方与一群恶魔作战几乎是九死一生。
她在与萍水相逢的爱人失联一个月后几乎溺死在思念的海洋中,他在暗无天日饱受折磨的地牢里忍辱负重努力要活下去。
她和同事在深渊工作时几乎遭遇死亡,他被押解到海滩上时被身后的枪声吓到失禁。
她在深海中感慨:这些生物在没有光的地方依然顽强生长;他在索马里见识人间地狱的惨状,屠杀与戕害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她终于能够脱险,和同事回到阳光灿烂的陆地;他终于不辱使命,准确定位让敌人被一网打尽。
短短几天的相恋,她用他的笑容、明眸作为自己深海里的阳光,他用她的美目、甜吻作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他们的工作都与水有关,他们的恋情也与海密不可分。
而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湿漉漉的思念,是如海浪拍打礁石般日夜不停的牵挂,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信仰,以及在此之外发现还有值得自己眷恋的爱情,对爱情的追寻与守护。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只凭一部糟糕的电影,是无法断言它的导演是糟糕的;但一次糟糕的表演,却足以转变这位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
毕竟导有专长,观众希望一位出色的导演永远不要失去自己的味道;但演要千变,一位演员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才能获得更多肯定,你能说这是不公平的吗?
[淹没]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而且是所有令人失望的电影中最糟糕的那一类——它笨重、沉闷,像一个浑身是茧的垂死老人,想要让大家欣赏他的风姿。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一口气看完这部电影需要花费比平时多三倍的决心,因为它本身的样子会令你不断思考:维姆·文德斯这是怎么了、詹姆斯·麦卡沃伊这是怎么了、艾丽西亚·维坎德这是怎么了……当然,第一个问题要想的比后两个多一些,因为你无法否认影像、电影语言方面的考究与成熟,却搞不懂曾经出现在诸如[德州巴黎]、[百万美元酒店]里的生动为何消失不见。
相比之下,表演上的空洞更好去定义——不好就是不好——你不会去纠结某些人的奥斯卡表演奖是不是白拿的。
犹记得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西恩·潘带来了一部影节历史上场刊评分最低的电影,[最后的模样],这部作品尝试用一男一女的感情经历带出诸如难民、战争、贫穷等现实主义问题,野心很大,但获得的结果只能用“惨不忍睹”四字形容。
[淹没]比[最后的模样],可谓不相上下,只不过前者稍微懂得克制,避免让人看着看着产生生理上的不适,然而那种井底之蛙的叙事角度依旧令人想翻白眼。
男女主角分别是英国特工和生物数学博士,他们一个即将要去中东执行死亡卧底任务,另一个要潜入海洋的深渊探索生命新形势,两人在途中短暂的休息中相遇,坠入爱河。
相信很多人是冲着“法鲨后宫起火”的好奇心去看[淹没]的,但其实得亏如此,才令人能够在麦卡沃伊和维坎德毫不来电的爱情戏中得到少许脑补出的乐趣。
上一次,维坎德和戴涵涵演了一部[狂热郁金香],两人完全没有丝毫化学反应,却要上演一点就着的禁忌之恋,尴尬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而这次的[淹没],堪称和男人产生CP感都不费吹灰之力的麦卡沃伊,也没能点燃鲨嫂“精灵般皎洁”的双眸,令人不免觉得,[谍影重重]系列被砍,一点也不是马特·达蒙的锅。
说实话,用海洋学知识来调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何况维坎德对这个角色的代入感看上去仅有过家家程度的认真,根本无法令人相信她要去“改变人类对地球生物维度的认知”。
而麦卡沃伊被俘后,出来看上去很惨很惨,也并无更多亮眼的地方。
要说和极权主义相处,他在[末代皇帝]中的表演足够震撼,这次剧情中遇到的是穆斯林,同样虐待、被囚,却无法使人产生同情的观感,所以只能说意识流也不太适合麦卡沃伊。
这部电影之后,很多人都说“德国新电影四杰”又瞎了一个——继和赫尔佐格之后,维姆·文德斯也是一部不如一部。
但其实问题不在于文德斯江郎才尽或者怎样,他所擅长的主题一直不是难度多高的东西,无外乎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去表现爱情、寂寞这些不过时的话题,只不过这几年拍电影预算上去了,成绩得却差了。
维姆·文德斯给[淹没]找的主题非常大——生命的发展,而男女主角的职业对应着两个极端,一个触碰到了认知的边界,她的研究可以刷新人类对地球生物的认知,甚至找到火星生物存在的确凿证据;男主角呢,他接触到的是人性异变后血淋淋的现实,宗教走上歧途后对人的束缚和迫害,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有毒的环境酝酿足以毁灭世界的瘟疫。
电影后半程一直在两位主角身上切换,彼此对照,探索或者反思,都是围绕生命这个巨大的话题。
然而问题就出在,两个人的爱情在这一议题面前,实在是太过微不足道——何况刻画的也不好——也许导演是想表达,主角所代表的,是一种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之间紧紧的联系,这种力量可以克服世界最丑恶的一面,也能给予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是十分割裂的,甚至无法自成一体。
于是,除了冗长感和乏味感,以及坐井观天时产生的那种一厢情愿,电影其他的远大抱负和艺术表达,都被闷成了可悲的哑炮。
《淹没》很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特工与深海生物学家的故事,从此我了解了海洋分五层,第五层,地狱般的黑暗,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化学反应的世界。
这正是整部电影男猪脚的处境。
这种爱情在现实中很难遇见,不仅是因为人设遥远,且境界遥远。
文艺青年需要刻意培养对它的免疫力………………………………【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淹没》之詹姆斯、丹妮自然的邂逅,洒脱直白的热恋分别,相思,天各一方,无从相见战争夹缝的无名战士,科学顶端的美丽博士不同世界的詹姆斯、丹妮被彼此淹没没有狂热的宣言,没有缠绵的呢语眼神交织的,是坦率的情心思神往的,是真诚的痛渗入骨髓的,是流着血泪的相思苦爱情,从来都是一种形式活着,才是一直不变的信念为了爱,宁愿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为了爱,不让死亡占据大脑,一定要坚持着活下去被虐的感觉是悲伤的,也是感动的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
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本片一直在生命延续和生命终结之间苦苦的求索。
男女主甜腻腻的热恋充斥画面;索马里残酷的现实充斥画面;冰冷冷的海水充斥画面(本片的海一直是冰冷的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海一样冰冷)。
不禁让我们反思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所谓的文明究竟是什么?
是宗教信仰?
是物质的丰富?
是干净而充沛的水源?
两个相爱的人能不被现实阻挠在一起孕育生命,这就是文明!
上影节第八场,唯一一部结束时没有人鼓掌的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烂了。
之前看豆瓣6.2,如果不是一美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
一美演技还是在线,坎妹的话好像没什么进步,感觉角色互换倒是更适合他们俩的气质,然而一美已经决定走上糙汉的道路了。
本片除了James的演技其他都说辣鸡,叙事零分,主旨零分,选角零分。
一开始觉得是探险题材,之后觉得可能是军事题材,最后发现真是不知道导演在干嘛。
两条线都烂得一匹,毫无故事性可言。
维姆文德斯还是去拍公路片/纪录片OK?
就算不说类型片的问题,这片子的主题是什么?
爱情?
信仰?
感觉文德斯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没讲出来,非常不德国,简直是欧洲电影的败笔。
我会在深渊带,淹没在遗忘中,吞着水,消除所有回忆,我会在拥挤的无数微生物群落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会成为一切生命形态的基础,那将是一次浸没。
我想过海葬的尸体,那肯定不是尘归尘土归土,而是水归水,我们都是水做成的。
一方是淹没深海受困探索仓的女科学家,一方是淹没谍海受困索马里牢笼中的英国特工。
俩人在诺曼底海边相识相恋,离别奔赴各自的路途和所在。
一个潜入深海去探索生命之源,一个则陷入圣灵涂炭的恐怖主义魔窟,穿越时空的爱情看似遥相呼应但毫无出路,如同他俩的对话虽诗意却乏味。
一美虐,坎妹丧。
文德斯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淹没我看了好几遍。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很好笑,我喜欢它的幽默,它是一部通俗电影。
我认为它在把信仰,或者事业,爱情化。
一个特工在非洲反恐被监禁,能熬过虐待是因为记挂着自己的灵魂恋人,就好像一些人只能接受修女都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的新娘。
观众轻易地选择路径依赖,应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共情在人生最后几个小时里和情妇举行婚礼的希特勒。
人类有强迫症状,欣赏产生在理解之后,他们不得不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爱情可以是个比较直观的逻辑,它任性,被授权主宰所有合法性。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个疯狂的科幻电影。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主角两人曾经在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岛上相遇过。
真实发生的是,我们看到一个海洋科学家在轮船上焦躁地打沙袋,与此同时,一个被极端主义虐得很惨但眼睛很蓝的苏格兰人在仰头望月亮。
当我们疯狂得被剪辑艺术催眠的时候,我们决定相信,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一定可以发生过什么狗屁的命运邂逅。
直到此时,决定性的一刻发生,那座小岛上的旅馆像南瓜马车一样凭空出现了。
这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是在一群妄想狂中流转的阴谋论。
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在讲,无用的爱。
特工没有害科学家被跨国生化公司绑架,也没有以1打10英雄救美。
科学家没有在海底发现什么第几道门,也没有穿越回开头把救命的关键线索泄露给陷入危机的爱人。
他们两个人,什、么、都、没、有、做。
他们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透露出,对对方伟大事业有任何程度的认可。
两个明明拥有世界上最酷职业的人类,但是在进行一场毫无行动意义的恋情。
他们的身份就像论坛里的马甲一样,只不过这一次马甲恰巧是真的。
“我觉得你在跟踪我,我definitely觉得你在跟踪我。
”望周知,这个不叫调情,这个叫做小心我告你诽谤。
“我想在你的泳池里游泳。
”小姐,不好意思,就想让你知道我这边支持多种在线付款方式。
特工在红树林的海边成功发射了信号,应该感激制造了他假牙里微型零件的东亚童工,科学家在海底重启探测器,最好谢谢她那个临危不乱但是薪水可能只有她1/5的技工同事。
语言是不值得信任的,语言救不了中国人,深渊是实在的。
深渊吸引力还很大。
科学家说,如果机器故障了,就只能在密闭空间里静待氧气耗尽,会有好几天的时间用来独自思考。
好奇,思考的时间会有他们两人相处的时间长吗,她会思考怎么样才能走出深渊,暴走海底两万里,走到南半球的红树林(话说真的会有这种地方么)然后从水下接住他吗?
她用思考来爱,没用程度,堪比这篇影评。
但是伟大的事业不就是这样,第一个人类的祖先,披着远古的雨,从海底走上了陆地。
坎妹真美
大导拍娱乐片就是这样的,爱情建在苦大仇里,深陷在极限中,而所有的景致又是那么美好。当你相信这些美好时,命运带你走进时事,沉浸于危险。爱虽然被淹没,没有光,却也会继续生长。
自然与文明,人夹在正中,爱欲让我们存在。
节奏很慢但是很有意境,让两个极其养眼的演员出演,在风景极其美丽的地方探讨人生的意义、死亡等哲学命题,就是结局欠佳
挺好的,7.5分,两个人想回到对方身边的那种强烈牵念感觉到了。
这个片不能说是烂片,只能说是执行失败的片。选角就错了,我喜欢詹美,但他的气质明显和文德斯的电影不符,我也理解宣传点会说这是一部爱情片,事实上它探讨的远不只如此,但这样无疑造成观众期待的不符。都说是鲨的修罗场,我只看到两个人的初遇,坎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鲨,当作鲨美糖磕了(bushi
爱情片…
好拖沓的剧情。
一美好帅,坎妹好美。这个爱情故事拍得很美,但是也把我吓到,宗教太可怕。有些地方这辈子都不可能踏足了。一美被折磨实惨,坎妹恋爱脑太可爱了,但是潜水艇潜水的剧情也太简单了吧……
文德斯有时候起起伏伏起起伏伏的 又俗又美//翻好友评分发现一年前的今天 穆穆标记看过了这部电影
有爱就能在一起 是这个意思么
一直好喜欢这样的开放式体验,没有唯一的解读,不存在强制共鸣。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不可预知的,你也并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了,他们是如此的不同,却又不可避免的互相吸引,终于沉没在宿命中。导演对海一定是有情怀的吧。
我到底看了什么?
剧本什么意思?!
SIFF 深渊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着实不好看
不吹不黑,坎妹跟一美站一起比跟法鲨站一起更般配,法鲨跟一美站一起比跟坎妹在一起更般配,一美才是跟谁都更般配的那个
法鲨的男朋友和女朋友的爱情故事…
还行,没有很烂,但😂并不惊艳
#tiff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