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的結構是,把過去所發生的,同聽證會所發生的進行穿插剪接,很高效地講清始末,同時還有懸念感,帶著觀眾弄清扎克伯格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但還有一個潛在結構,從開頭,扎克伯格在宿舍寫代碼,然後大學生們在外面開party(拍了很多女人的身體),這個交叉剪接,就暗示了作者想要用男女關係/男女朋友關係來講這個人物。
底下這個一個結構,用我的比喻,就好像釘了三根釘子在下面。
這三根釘子就是扎克伯格,他的有錢朋友,以及他後來遇到的互聯網小開。
塑造人物之最重要,是人物的驅動力。
這個片直到最後(他發好友申請給開頭的前女友)才真正挑明他的驅動力,即,他做這些的目的只是為了再次impress前女友。
從這一點來檢視其他兩個人。
有錢朋友,能和女朋友在一起,是利用了自己是facebook 創始人的身分,然後同她分手,也是在公司得到五十萬天使投資之際——女人,對他來說,是會隨著事業發展而不斷替換的,他在乎的是身分的匹配。
而互聯網小開,則是身邊不停出現不同的女人——女人對他來說,是快樂的來源,就好像他搞垮了唱片行業、卻不賺錢,他也很爽是一個道理。
他對Facebook也是這樣的態度。
扎克伯格和他們完全不一樣。
他把facebook做起來,是想讓前女友知道他很厲害,所以當他得知還沒擴散到波士頓大學後,他的第一反應是要繼續做到其他學校。
最後的最後,他獨孤求敗了,才將好友申請發給她。
在這個人物內心,他最想處理的就是這一件事。
所以他對打炮不感興趣,小開帶實習生去玩,他也不想去。
用流行的話來講,他沒有什麼世俗的慾望。
他的慾望只不過是想要重新和前女友開始那段關係而已。
這個驅動力使他將facebook做大,不顧CFO的反對,然後做大到無法再繼續的地步,他才能重新回去解決開頭的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幼稚,也非常笨拙的人物。
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儘管這個方式是非常莫名其妙的。
但寫到這一點,電影已經成功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人物誕生了。
http://tech2ipo.com/944把互联网风生水起的 Facebook 的创业故事搬上大荧幕,好莱坞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票房收入。
然而,对于IT从业者、投资者以及Geeks, 更关注的是Facebook在现实中的发展历程。
《纽约时报》曾爆料说, Facebook高管一直在试图影响制片人和这部电影,但由于制片方并未理会,且对电影内容大幅修改,导致双方之前的合作最终以中止收场。
Facebook联合创始人之一Chris Hughes认为,这部影片的描述是“疯狂的”。
Facebook总裁Sheryl Sandberg和负责企业传讯业务的副总裁Elliot Schrage看过之后都表示十分讨厌这部电影。
不过,对 Mark Zuckerberg 而言,好消息是扮演自己的男主角外形非常讨人喜欢。
所以,他很镇定地说,即使影片内容有虚构成分,仍不失为对公司的一次宣传,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这个网站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 Facebook 的创业历程以及 Zuckerberg 等人的经历是否与电影所描画的一致。
并更深入地了解 Mark 等人与 Facebook 的故事。
Mark Zuckerberg是否真的从哈佛辍学?
是的。
通过真实故事的研究证实,2004年6月,在完成他的大学二年级,Mark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再也没有作为学生回到哈佛。
.Mark是否真的免费公布了他高中时的项目Synapase,而不是将它以超过1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
是的,Synapase 是一个 Winamp 播放器的插件。
是 Mark 和他的朋友 Adam为他们的 Phillips Exter Academy 决赛制作的项目。
这个软件会寻找你喜欢的音乐并推荐你可能喜欢的音乐。
尽管微软、AOL和Winamp都提供了高达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该插件,他们还是决定把 Synapase 在互联网上免费发布。
而后来,他们决定尝试进行交易,但几家公司所提供的offer已经不令他们满意。
- The Harcard Crimson.是哈佛关闭了Facemash还是网络超载导致其瘫痪?
在存活了四个小时之后,哈佛的计算机服务部门注意到了流量的激增,关闭了 Zuckerberg的网络接入。
总体而言,它的用户已经达到约450名学生,并有22000票的登陆。
- The Facebook Effect.Mark Zuckerberg 是否有女朋友?
是的。
他在2010年7月说:“事实是,在建立Facebook之前,我一直在和同一个女孩约会。
” 根据 The Facebook Effect 一书。
Mark 的女朋友 Priscilla Chan (她是华裔),并且参加了与 Sean Parker 首次的见面。
.Facebook 网站是何时上线的?
在2004年1月11日,Mark 通过 Register.com 用 $35 注册了域名 thefacebook.com。
网站从2004年2月4日开始对哈佛学生开放。
之后他们决定去掉名字中的the,并从 AboutFace 中花费 $200,000 购买了 facebook.com 的域名,于2005年9月20日首次亮相。
-The Facebook EffectMark Zuckerberg 的照片是否出现在 Facebook 最初的设计上?
并不是这样。
根据真正的故事,Ap Pacino 的照片在网站最初设计的左上角。
然而在页底的确表明 “这是 Mark Zuckerberg 的产品”。
.Eduardo Saverin 究竟给Facebook投资了多少钱?
Eduardo 为什么被推出公司?
他获得了Facebook多少的股份?
Saverin 最初用来帮助创建公司的投资是 $1000, Zuckerberg 自己也贡献了 $1000。
很快,他们一致同意每人追加 $10000的投资,以支付迅速增长的服务器维护费用。
几个月后,Eduardo 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以支付业务费用和获取广告收入的定金。
同时他自己又追加了额外的 $10000 投资。
正如电影中所指出的,Eduardo Saverin 的确是 Zuckerberg 的密友。
同时,电影中也正确的说明了 Saverin 犯的一系列的错误。
他从未充分地相信 Facebook。
但当他被推出公司后,他看到他的所有权大幅地减少。
然而,在之后的一次问题解决中,他得到了今天公司的5%,价值约14亿美元。
(电影中忽略了这一点).Facebook 最初的工资协议是什么?
最初的协议是 Mark 和 Eduardo 的 7-3 分成。
一个月之后,Mark 的室友 Dustin Moskovits 也参与到工作中。
他从 Mark 那里的得到了 5% 分成。
当 Sean Parker 也加入后,公司进行了重新分配。
Zuckerberg 获得了 51% 的公司份额,Saverin 得到 34.4%, Moskovits 6.81%, Parker 6.47%, 其余的分配给他们的律师团队。
.Eduardo Saverin 的股份是否已经降到 0.03%?并没有。
尽管没有这么低,但他的股份仍然显著地下降了。
在公司改制并得到更多的投资后,他34.4%的公司股份被摊薄下降到10%一下,这导致了他们商务关系的终止。
.Mark 是否和 Nopster 创始人 Sean Parker 一同工作?
是的。
Sean Parker积极寻求与Mark联系,并给他发了电子邮件。
Eduardo Saverin 回应了电子邮件并安排他们在一家纽约的高档中餐馆-Tribeca 66-会面。
就像在电影中一样,这两个人一拍即合,部分原因是Parker理解Mark的观点。
然而,他们两人之后却失去了联系。
两个月后,当他们意外地在街上相遇,Mark 邀请 Sean 搬入他家居住。
搬家后不久,他成为了公司的总裁。
.Sean Parker 是否真的把 Mark 介绍给他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
是的。
Parker 联系了他的朋友 Reid Hoffman-LinkedIn的创始人,并试图让他投资。
Hoffman认为由于他与LinkedIn的关系,他不应该带领投资。
但他之后为他们与 Peter Thiel-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安排了一次会面,一周之内,Peter Thiel同意为他们提供50万美元的贷款。
.Faceebook 的创始人今天在做什么?
Sean Parker 呢?
Mark Zuckerberg 仍然是 Facebook的CEO。
Dustin Moskovits 在2008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创立了Asane, 该公司致力于创建协同工作管理软件。
Chris Huges 于 2007 年离开了 Facebook 并为Obama网络竞选团队工作。
2010年,他推出 Jumo.com, 一个用来链接人们与非盈利组织的网站。
他的贡献在电影中被很大程度的忽略。
Eduardo Saverin 于 2009 年以未公开的金额解决了他与 Facebook 的诉讼,并再次作为共同创办人在网站上被列出。
Sean Parder 在 2005 年的一次被逮捕之后辞职。
2007年他创建了 Cuases, 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创建一个宣传组并发布相关信息或筹款的网站。
最近,他投身于Chatroulette.com — 一个通过网络摄像头随机链来自全球的世界各地的用户的网站。
参考阅读:Facebook Company Timeline,Sean Parker Vanity Fair Article,Meet Eisenberg’s Cousin, Eric Fisher – TechCrunch,Moskovitz’s Take on The Social Network Movie at VentureBeat本文部分翻译自 chasingthefrog.com 一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tech2ipo
我的名字叫Mark Zuckerberg,我是一典型卷发犹太人,我成绩优秀,高中最爱编程,造了几个有点小用的软件后,我考上了哈佛. 在大学我什么都不缺,社交?
那是上等社会有钱小孩的游戏,我羡慕但我不需要,女朋友?
有一个我喜欢无比的女生Erica,但她没我聪明,从她去波士顿大学就知道了. 我不会甜言蜜语,我向来直言直语,这就是为什么我女朋友会叫我*sshole然后和我分手. 我生气我愤怒,于是我在博客里说了她的坏话,我还专门因此建立一个叫走facemash的网站来表达我对所有女生的不屑. 我1小时内编程出来的网站在两小时内因为流量过大把哈佛的网络系统瘫痪,那又怎样? 我什么都不怕. 两个傻呵呵的兄弟俩找到我告诉我他们想建一个哈佛学生自己的社交网站,他们叫它The Harvard connection. 我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自己编了另一个网站叫做The facebook, 我和我的好朋友Eduardo Saverin一起合作,他出钱,我出力,我70%的股份他30%. 傻呵呵兄弟不爽了觉得我偷了他们的想法,但我觉得我没做错. 好朋友Eduardo Saverin也不爽了,因为我听信他人的流言蜚语最后把他的股份骗到0.03%而已, 他面对着我在律师的面前说,Mark Zuckerberg,我是你唯一的朋友. 而你背叛了我. 我无言,我坚信我不是坏人,但这一切为了什么. 最后我成为了全天下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用仅仅几百万美元封住了这些人的嘴. 但我孤单的只剩下facebook,还有钱陪着我。
当故事结束,我做在我的电脑前,通过facebook找到了那个我曾经深深喜欢的女孩子, 我一遍遍看着她的头像, 犹犹豫豫的加了她为好友, 又一遍遍的刷新,期待着她能通过我的好友认证. 但最后, 我知道我其实什么等待的希望都没有了. 她又怎么知道,这个价值6.4 亿美元的网站只是我当时因为她离开我伤心难过而建造的呢?
David Fincher最新的作品, 我有幸在openning day的凌晨欣赏到. 导演过
在北美的孩子我们每天都用facebook, 就和国内的校内一样,有一部分人会上瘾,会迷失方向. 我爱facebook,我可以每天去看我喜欢的人在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有了怎样的聊天记录, 社交已经在空虚的网络上织了一层网,而我们都是未能逃脱魔网的人. 四月份的时候我和我的男朋友无聊间给Mark发了一封信,因为我们俩是在facebook上认识的,所以在交往一年的时候,我们觉得要告诉Mark我们很感谢他。
不要以为这种行为很反常,Mark经常回复别人在facebook给他发的私信,就像苹果公司老总总是回复顾客邮件一样. 他说: I'm glad that you guys found each other. Finding love and friends this is what the site is all about. 回复的最后有他经典的缩写,Mark Zuck. 对看着这部电影,我相信Mark是一个很孤独的人,或许当所有的人都在网上彼此寻找爱或朋友的时候,他找到自己的了吗?
今年很红的三部片子
一直都觉得慢镜头在运动中可以表现更加细腻的美,David果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出演Mark的Jesse Eisenberg是今年很红的另一部电影
这种呆呆的但很有想法的男生实在魅力无限!
还有JT演的Parker的塑造性很强!
每个人都栩栩如生,将故事情节塑造的超越完美. 话说,Mark在电影里赔了别人64million的钱只因为那些人觉得他偷了他们的想法,那国内的校内网要赔facebook多少钱才能回魂啊?
新浪微薄要赔twitter多少?
中国人的知识版权问题是个很大的漏洞, 或许有天当下载盗版电影能被警察抓住的时候,强大的祖国的电影界才会越来越出色,因为有付出才有收获,导演们也会更努力的拍好电影,而少一些匪夷所思的商业片,还有<赤壁>和<无极>的导演能够下下苦工少拍一些烂片了!
最后喊个口号!
我们都要闷骚,这样才能赚大钱!!
PS: Social network上映的一周后我才知道,科恩兄弟的电影<大地惊雷 >(True Grit)将年底圣诞节上映. 而并非传闻所说的2011年,所以我对奥斯卡的预言还要看<大地惊雷 >是否能让科恩兄弟的粉丝们欢呼. 当然还有汤姆·霍珀尔的<国王的演讲> 不出所料的话,应该是这三部片子之间的角逐. 值得期待!
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是事实,多少虚构。
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顶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
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原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聘的高等电脑程序技术人才。
电影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观众福利角度出发,倒也能算无可厚非。
一.一部极为扎实的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在我印象中是一位特别扎实的导演,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绝对一板一眼,从不偷工减料。
MTV导演出身的他电影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每部都有种沉甸甸“重”的质感,人物性格突出,细节充盈丰满,镜头语言充满层次内涵。
但芬奇的“重”并非是伯格曼或塔可夫斯基那类基于“慢”的积累的凝重,他的叙事处理节奏很快,从不拖泥带水,影片的质感主要来自于坚实的戏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支撑起来的氛围构建——厚、沉,充满心理压迫感,却又同时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疑窦丛生的逻辑发展激发观众情绪的起伏跌宕。
大卫•芬奇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以惊悚/犯罪类型片为主。
他很能在这种题材下控制场景的视觉氛围及叙事过程的铺展节奏,细腻刻画人物的心态发展过程,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身临其境感。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其中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与结尾一幕对整个旧世界意识形态彻底颠覆同时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大变革,稳健地树立了90年代经典“邪典电影”的地位。
《社交网络》是09年之后芬奇题材转换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同名短篇小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尽管没有了犯罪悬疑,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身也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通过芬奇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转换及干净利落的前后穿插,电影依然极具观赏性及娱乐性,信息丰富,回味无穷。
《社交网络》中最能体现芬奇才华的应该是亨利皇家划艇赛一幕:镜头从泰晤士河的远景俯瞰开始移动,随着背景音乐节奏的加快,几个逐渐加速的风景快切先调动视觉的兴奋度,然后一个稳健的水平横拉,紧接着一个沉着的垂直下移,目光的焦点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河面上的众赛艇队。
此时金属质感的贝司声越来越重,序曲也终于激发了主音,哈佛赛艇队从画面右侧向左驶入焦点,两位主要人物——扎克伯格的校友兼商业敌人温克沃思(Winklevoss)兄弟——也从远景变为特写。
之后,在远、中、近与人物脸部及肢体特写的反复切换中,音乐的主导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船桨整体划动的频率、敌对双方奋力出击的表情、飞溅的水花、紧绷的肌肉、破浪的船头都在继续补充一种紧迫感,直到最后的压力爆发,管弦齐鸣,胜利者的狂欢交替对比失意人的沮丧,高潮在一波波的咏叹中平息,镜头再次从快速的切换转为平拉,画面由河面垂直向上移动变作天空,以暴雨将至前浓云密布的远景收尾。
这一幕即完成了事件发展本身的线性描述,又成为了故事主线的某种隐喻,同时还视觉化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落脚点,实在精彩。
二.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
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
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
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
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
他真是个非常讨厌的混蛋么?
并非如此。
他能令人喜爱么?
我很怀疑。
在故事的整个行进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社会道德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
(像不像我们的80后?
)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
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三.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两条: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经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Eduardo Saverin)。
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投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
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力地编程,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功效是不能否认的。
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收益地一厢情愿,他对Facebook所进行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常规职业计划前提下的保守为之。
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开始变得真正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
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成功。
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这并不意味着二人便一定得反目成仇。
马克对待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极令人遗憾。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
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
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
你说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
1.必须承认,Mark是一位高玩,而高玩首先要会玩,其次要能玩,at last but least你要比别人更会玩能玩。
2.本片讲述了米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的发迹史,他的事业改变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当代社会的网络发展,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亲切地尊称他为,该页无法显示之父。
3.机关枪台词是本片的拳头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本片观众可以欣赏到到地道的哈佛吐槽,品尝当地的特色内涵,而且嗷嗷的米国口音更是您练习听力口语的不二选择。
这样的好东西我们不要您听六个月,不要您听一百天,只要您两!
个!
小!
时!
4.这个有五亿用户,价值二百五十亿的公司,却开始于一个妹子给还没发芽的老板发了卡,而最后这个宅要用F5找回他的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这熊孩子挺会玩儿,给技术宅发卡然后野外放养也是妹子们致富的好办法,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就是快拿着红宝书去自习室学你的习吧,那是BU的妹子,你know?5.据说Mark本人表示他根本不是为了妹子才开始搞事业的,那些渴望被发卡以此励志的也可以醒醒了,除了你父母谁大冷天的还提醒你多穿衣服,珍惜吧。
6.我国学子最容易被资本主义成功人士的故事所煽动,动不动就要学比尔大门翘课,学Mark毒舌,然后跑回寝室打Dota。
但是我想说面对贵国的人人网,技术宅们洗洗睡吧。
7.人家哈佛校长不都说了么,你有个点子牛逼个毛,你要在你点子被剽窃之后再想一个那才牛逼,哈佛人人都是点子帝,你没被剽窃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8.这部电影Mark牛逼哄哄的背后,是Finch流畅的剪辑和美妙的运镜,每个镜头都灵巧之极,切得恰到好处。
而倒叙加强了故事的张力,从恩爱基友到对簿公堂,仅仅是因为一段时间不见面,和一个新基友的挑拨(大误)。
9.我喜欢本片的配乐,怎么形容这给力的音乐和电影来着?
A.相濡以沫B.相伴一生C.相依为命;应该是C吧。
10.啊喂,这毫无违和感的选角是怎么回事?
Mark的扮演者就是《僵尸之地》的那位,他看上去果然像个无力的宅啊,小受Eduardo的扮演者不就是新任蜘蛛侠么?
还有那两位胸大无脑的英俊兄贵,其实他们俩的扮演者是一个人。
11.《僵尸之地》也是一部好片。
12.说到选角,Justin Timberlake,让他演免费音乐分享的发起人,这是导演在本片中最大的一个吐槽。
13.《南方公园》S14E04里,Wendy怒斥Stan为什么不把非死不可的情感状态一栏改成恋爱,跟本片那段戏同步率破表,连台词和语气都一模一样….14.本片其实还算一部青春片,就算他是亿万富翁,他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其实跟普通大学生差不多,这部电影侧重的的还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而非how to be a billionaire。
15.You're not an asshole ,you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16.所以说,Mark创立的不是非死不可,是寂寞。
17.最后,强烈要求,把本片顶入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候选名单中去。
(感谢六楼更正影片细节)
《社交网络》幕后花絮:译自IMDB1 影片中使用的四台RED ONE摄影机其中的两台为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所有,由其借给摄制组使用。
电影在结尾给他打了一鸣谢。
2 主演 杰西-艾森伯格和安德鲁-加菲尔德(就是演马克和爱德华多的那两位)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成为了好朋友。
艾森伯格表示,他们所扮演的人物间的斗争令两人灰常难过。
3 贾斯汀-丁伯莱克是唯一一个和他扮演的原型(肖恩-帕克)在电影拍摄前就见过面的演员,当时Facebook还没有成立。
艾米-汉莫和乔希-潘斯与 文克莱沃斯兄弟俩在电影拍完后见过面。
兄弟俩非常欣赏他们的表演,他们还一起拍了个全家福。
4 杰西-艾森伯格的表兄就在Facebook上班,显然他更为“接近”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
5 由于导演大卫-芬奇找不到合适的双胞胎来扮演 卡梅隆-文克莱沃斯和泰勒-文克莱沃斯兄弟,于是他雇了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演员——艾米-汉莫和乔希-潘斯。
芬奇觉得汉莫长得特别像那对双胞胎,所以拍一些场景时,视觉效果小组会让汉莫念弟弟泰勒的台词,拍下来以后用电脑特技把脸剪到潘斯的身体上。
或用传统的画面分割技术,让汉莫一人分饰两角,再拼到同一个镜头中。
6 电影拍摄时有报道说这将是一部R限制级电影,但最终的评级为PG-13,这一评级大大扩宽的影片的观众群。
7 早先的Facebook页面上方横条有一张数字组成的年轻时的阿尔-帕西诺头像,它是由马克-扎克伯格的朋友安德鲁-麦克科伦设计的。
在影片中该头像被换成了扎克伯格的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的。
8 影片开头 杰西-艾森伯格和鲁妮-玛拉分手的场景包含8页长的剧本和99个镜头。
(我数出来109个..)9 马克-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萨维林在纽约见的那个龙套角色,广告商“阿伦-索尔金”据信就是本片的编剧,阿伦-索尔金。
10 片中诉讼场景有一段提到,Facebook使得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校园里“19名诺(裁)贝(缝)尔奖获得者,15位普利策奖得主,两个未来的奥(裁)运(缝)会运动员,一个电影明星”中“最大的明星”。
紧接着,一个律师问:“哪个电影明星?
”回答是:“这很重要么?
”这个电影明星实际上指的就是 娜塔丽-波特曼。
她于1999年至2003年在哈佛上学,并且向编剧阿伦-索尔金提供了很多Facebook建立时的内幕消息。
11 大卫芬奇与鲁妮-玛拉合作非常愉快,于是将她定为《龙纹身的女孩》(2011)中众人哄抢的莉斯贝丝-萨兰德一角的扮演者。
(据说试戏非常重口)12 马克-扎克伯格(杰西•艾森伯格饰)和 爱德华多-萨维林(安德鲁-加菲尔德饰)对峙时我们可以发现 扎克伯格穿的是Arm & Hammer牌的T恤。
这件事的槽点在于,文克莱沃斯兄弟的扮演者艾米-汉莫(Armie Hammer)的祖父叫做阿曼德-汉莫(Armand Hammer),而Arm & Hammer公司是根据此人的名字命名的。
13 艾米-汉莫一人分饰两角,扮演了文克莱沃斯兄弟(详见5)。
但是不管怎么说,身为拉夫-劳伦(Ralph Lauren)品牌模特的乔希-潘斯同学毕竟也扮演了其中一个双胞胎脖子以下的部分。
他的脸被用特效剪掉,换成汉莫的,好让这对兄弟看起来真像双胞胎,虽然这两人既不是亲戚,长得也相差十万八千里。
他们俩人还花了10个月在双胞胎训练营里培养默契和练习微小动作的配合。
14贾斯汀-丁伯莱克(就是演肖恩-帕克那位)为了这部电影减重15-17磅。
他觉着瘦点儿的话会看起来年轻点儿。
15 当马克-扎克伯格(杰西-艾森伯格饰)对律师说他可以“买下整座奥本山墓园,把‘凤凰俱乐部’改成我的乒乓球室”。
这句台词跟电影《日落大道60号》(2006)中的一句台词几乎一模一样。
剧中角色汤姆-杰特(内森-科德里饰)说他的父亲“我可以买下这幢房子四次,把它改成我的乒乓球室”。
该两剧都是阿伦-索尔金写的。
16 影片中马克-扎克伯格戏谑般地按照拉丁文中以S结尾的名词复数变位规则,将 文克莱沃斯兄弟(Winklevoss)称为“Winklevii”。
事实上,扎克伯格算得上半个拉丁语专家,他在菲利普埃克塞特高中时古典文学成绩就非常出色,进入哈佛后他更是选修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等课程。
17 Facebook CEO马克- 扎克伯格既没有介入这部由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 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也从来没有和他的扮演者杰西-艾森伯格见过一面,无论是电影拍摄前还是拍摄的时候。
18 为了演好马克-扎克伯格,演员杰西-艾森伯格在电影开机两周前注册了一个Facebook账号。
电影一拍完他就把号注销了。
19 2010年10月,真正的肖恩-帕克告诉《名利场》杂志,他曾经遇到过他的扮演者 贾斯汀-丁伯莱克一次,贾斯汀想要多了解帕克一些,以便演好这个角色。
帕克然后回答说,了解真人只会于事无补,因为阿伦-索尔金笔下的帕克和真实的帕克毫无关系。
20 电影里的马克穿的每一件T恤和针织衫,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都曾在某时某地穿过件一模一样的。
21 片中马克走出教室,在走廊上遇到文克莱沃斯兄弟的场景是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拍的。
他走出的那个教室(Taper Hall of Humanitie)和他遇见克莱沃斯兄弟的那个走廊(Grace Ford Salvatori Hall)其实并不在一幢楼里。
22 马克-扎克伯格原先打定主意不去看这部电影。
后来他还是带了几个下属一起去看。
随后他发表评论说,除开电影里那些没拍对的地方,他们选的那些衣服还是一点没错。
23 看见诉讼场景中马克拿着个记事本了么?
这是演员 杰西-艾森伯格的主意,他用这个小本儿在每个镜头拍完后评价自己的表演。
24 本片是本-麦兹里奇的作品第二次被凯文-史派西的 特里格大街制作公司(Trigger Street Productions)改编成电影。
第一次是由小说《赢遍赌城—麻省理工高材生教你横扫21点》 (Bringing Down the House)改编成的电影《21》(2008)。
25 演员定下来后,大卫-芬奇曾禁止演员们在摄制完成前接触他们扮演角色的原型。
26 主要的视频剪辑工作是借助Final Cut Pro软件完成的。
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1285016/trivia其它资料1 他们租的别墅建了个滑降的玩意是真的 但是塌掉不是真的2 肖恩帕克真的藏毒被抓,并被facebook开除,这也是真的,但是具体细节不得而知3 失恋的事情不是真的,马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亚裔女盆友4 爱德华多真跟马克打过官司,而且赢得了股份。
不过当时是律师出席5 Facebook起诉爱德华多-萨维林涉嫌干涉业务,并要求取消其30%股份,萨维林进行了反诉。
最终双方和解,萨维林获得5%的股份。
萨维林目前的财富达11.5亿美元,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获得经济学学位。
他的Facebook主页显示他喜欢象棋等运动。
专业关系,看电影的时候脑子就在一直转,碰巧最近好几门课都讨论了这部电影。
胡乱写点笔记,所谈法律问题没有任何立场,仅供学术讨论。
先说电影故事里的两个案子。
双胞胎告Mark剽窃,确切地说是idea-theft,因为他们觉得这么一个社交网络的主意是他们想出来的。
但尴尬的是,idea这个东西法律上是不怎么保护的。
知识产权只保护具体的idea的表达(expression),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想法。
简单地说,知识产权是一种垄断,如果你对一个东西拥有著作权,别人就不能随便用了;如果抽象的idea也受到保护,那就相当于要控制别人的思想,是不现实的。
双胞胎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有这么一个想法,而正如Mark所说,他没有用他们的代码(程序代码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之内),因此知识产权不保护他们。
如果不能直接适用法律条文,idea只能通过合同来保护。
好莱坞影视业有很多这种情况,比如路人甲觉得自己想了一个特别好的点子可以拍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去找制作的人说了这个主意,人家不搭理他,结果过了两年出来一个电影,他一看,这不是我说的那个么?
然后就去打官司。
因为没有实实在在的故事大纲或者剧本,这个只能算idea,于是只能告人家盗用他的想法。
但问题是,好莱坞的制作人创作人员一天到晚见到无数人给他们讲这个讲那个,他们能记住谁说了什么吗?
到底他们是不是用了别人的点子没给钱,还是独立创作的巧合?
如果没有书面合同,比如双胞胎和Mark就没有签合同,有一种叫隐形的口头合同(implied contract)。
它要求:1,一个提供idea,另一个有兴趣使用这个idea(比如,如果听完/看完这个idea,觉得好,就买下来——要有这么一个意向),双方都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一个人想卖,另一个根本不想买);2,一个人的确用了人家的idea——这里面包含两个要件,一个是substantial similarity,两者要非常相似,另一个是access,就是说做出这个跟你的idea很相似的东西的人必须接触过你的idea,不能是人家自己想出来的,那叫巧合。
电影里Mark明显接触了人家的idea,但是双胞胎的构思跟facebook的相似性有多少,是他们在deposition当中争论的焦点之一。
Mark认为双胞胎构思的只是一个哈佛校友网站,非常内部,而facebook的社交作用远超出这个主意。
另外,双方是否就使用这个idea建立网站的事达成共识,也是个争议点。
一开始双胞胎的律师纠结Mark如何回应双胞胎、究竟说了哪几个字,就是为了这个。
如果Mark明确表示他要按照双胞胎的思路建这个网站,就相当于他们有一个口头协议。
而收到双胞胎的律师信之后,Mark咨询了一个3L,给双胞胎写信提出相反意见,其实就是说,你们的idea不好,我看不上,你们的事儿我不干了(虽然这里的情况特殊,Mark并不是购买idea,而是替他们开发这个idea),试图撇清关系。
我们上合同谈判课的时候教授说,其实双胞胎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让Mark签一个书面协议——开发网站,外加保密和禁止竞业条款,尤其是他们的爹有律师,这根本不算什么。
要是他俩多个心眼儿,搞不好世界上就没有facebook这个东西了。
从纯法律角度讲,双胞胎要打赢这个官司很悬,但正如最后那个junior associate所说,陪审团会很主观,所以和解是最好的办法。
然后是Eduardo的问题。
我对美国的金融法不是很熟悉,具体稀释股份是怎么操作的也说不清。
但他们敢光明正大地这么做,一定是合乎明文法律法规地,何况Wardo自己也签了协议。
但他还是可以告告试试,因为美国法有一部分是追求衡平的,也就是说要追求一定的公平正义。
其他股东的股份一点损失都没有,Wardo一个人的受到那么大的影响,明显是不合理的,是有失公平的。
而且,幸好我还记得上学期的公司法,抛开CFO的身份,Wardo是公司股东,公司的实际管理人员对他有信赖义务(fiduciary duties),应当为他的最大利益着想,而不是坑他一笔。
电影描述了半天Wardo如何无怨无悔地给Mark出钱、支持他,就是为了证明,后来Wardo的遭遇是明显不公的,应当在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之外予以一定的衡平考量。
但是,我写着写着想起来,公司法里面有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叫做BJR,business judgement rule,基本就是说,对于公司管理层(比如董事会)所做的公司生意上的决定,即使最后损害了股东的利益,股东也不能轻易提起诉讼,这主要是为了鼓励运作公司的那些人敢于冒更多的风险,多做交易,推动经济发展,而不必担心万一决策错误被股东告了要赔个倾家荡产。
如果股东告董事会,董事会拿出BJR这个挡箭牌,股东必须举证推翻它,比如说做决定的人明显吃里扒外损害公司利益,或者欺诈,或者重大决定没有正确告知股东。
总而言之,我觉得Wardo的赢面比双胞胎那个案子要大,尤其他要赢真的就是只需要同情就够了,Mark都没什么可辩驳的。
所以最后他们settle的钱一定很多。
另外还有戏外的一个法律问题。
这部电影是有关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的,而虚构成分又比较多,很容易引起原型人物的不满。
在好莱坞,拍真人事件的电影经常要拿到一个real life story right,征得本人同意,使用人家的人生经历,并且进行改编——事实上花钱买的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从本人这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另一个就是让你篡改人家人生经历的同意。
我们在讲电影合同的课上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Aaron Sorkin不太可能是打电话给Mark Zuckberg说我要这么这么写你,Mark必然不会同意,况且电影上映后Mark也真的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形象东奔西走。
但是TSN为什么可以不经本人同意就这么写呢?
为什么Mark不告他们呢?
第一,Mark Zuckberg是公众人物,通常越是名人,real life story所受的保护就越少,因为你是名人,你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属于公共事件,是公共范畴里大家可以随意使用的素材,就好比你想拍开国大典,是不用去找毛家人要许可的。
第二,这个原因是我推测的。
Aaron Sorkin声明电影剧本是根据书改编的,那本书有没有获得Mark的同意我不知道(我猜也没有),但是中间经过这么一道手续,“真人真事”的背景就打了折扣,尤其是书本身对真实事件做了很大改动,基本构成了新的作品,电影剧本可以尝试逐步脱离跟real life story的关系。
不过他实实在在用了人家的名字,这是逃不掉的。
可是呢,参考第一条原因,公众人物的姓名权保护并没有路人那么严格。
facebook的商标权基本是一个道理。
第三,如果Mark要告Columbia,具体的损失很难量化。
他本身那么有钱,这一部电影对他的经济打击能有多大呢?
大家不还照样用facebook?
(不能用的也不是因为这电影不能用的。
)至于精神损失,真的,没有陪审团或法官会同情身家60亿美元的26岁男子,鬼才管你幼小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伤害哦。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他缺这点钱吗?
他完全可以自己出钱拍10部《阿凡达》级别的电影歌颂自己。
如果他真的那么无聊。
像他年纪轻轻就那么有钱的坏处就是,跟任何人较真都只能是掉价。
所以他只能上上Oprah,捐捐钱(如果他足够不要脸可以试试找Columbia报销这笔钱),去SNL跟诋毁自己的帮凶见见面。
电影相关的还有很多其他法律问题,我实在没法全都分析。
这几个只是最近跟人讨论比较多的,又懒得写论文。
内行欢迎讨论,外行就看个热闹吧。
时隔一年不到,重温《社交网络》。
第一刷在2014年,第二刷在去年,这是第三刷。
二三刷期间,也补齐了芬奇所有长片。
之前一直因为它作为最具标志性的2010年代电影之一,却在本体维度没有捕捉到极致的2010年代属性而感到遗憾。
但如今想想,那其实是过于固执和忽略定位的期待(当然也因为我们在本体维度的探索确实欠缺)导致的落差,无可置疑,它在载体维度已经达到了这个题材和表达诉求的天花板。
改变打开方式后,这次在视听上印象最深的是划艇赛那一场刻意异常的浅景深,整个比赛空间因为移轴镜头的使用而变得极其不真实,做得特别像一个微观动态模型。
结合上下文(前一场扎克在讨论Facebook的世界性扩张计划,后一场赛后酒会路人直接提到在Facebook上观看赛事),嘲笑意味溢出银幕,视野、追求、胸怀的高下顿时得到直接体验。
太幽默,太酷,《搏击俱乐部》所外露的叛逆和调皮一直在后期芬奇精致/完美主义表象下暗自流淌(尤其这部其实还挺政治不正确的,只是藏得好),非常中意这样的创作语气。
“创世神话也需要恶魔啊。
”世俗规则总会以最正确的姿势干扰超越于个体的创造,与此同时,前者在真正的创造面前太不堪一击了——世俗可以被重建。
《社交网络》没有偏废和褒贬,它只是指明了这一点,说:看,世界就是这样。
这些都是必然。
当下更是如此。
以及话说回来,所有高于人的,都起于人本身。
要承认,前两刷还是碍于阅历不足而没有触碰最根本的好。
上一次看是去年暑假,下半年踏入大学至今,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共情基因,让它成为我最后知后觉的本命电影之一。
前后六年跨度,刚好是我的初一到大一,从三星一直加满到五星,胜似某种迹象和讽刺。
说的有点早,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
明年学院奖的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改编编剧奖,最佳主演,最佳配角(Justin)提名和其中至少两个奖项能够拿到,可以完全灭掉《盗梦空间》,如果年底之前没有其他好片,那么它就是大赢家。
但是如果说以上这些电影人“创造”了这个故事,实在对Mark Zuckerberg和他的social network 是不公平的——他和所有Facebook相关的人才是创造这个故事的人, 你我和其他有facebook的用户,也参与了一小手。
然后把这个故事带入文学,随之带入影像殿堂的就是《偶然的百万富翁——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的作者Ben Mezrich. 这个纪实文学已经是他第二部被好莱坞买走的故事,上一步是关于MIT 学生击败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故事,由凯文石牌西主演的《21》。
Ben 这次写书的起因其实是Eduardo Saverin, 公司创始人之一找到他诉苦。
在众多官司的烟雾中,Ben 作为一个记实作者为了确证真实性和公正性,无数次尝试想要接触Mark Zuckerberg,但屡次被拒绝,Ben只好曲线救国接触到很多其他当事人了解实情.幸运的是,作者在调研这本书的时候,那些facebook的庭外和解都没有达成,一旦达成,保密协议一签,没有人能够和作者交代实情了。
也是因为这个,2009年此书公之于众之时,在纽约新书榜上升到第四,在波士顿上到第一,但是Mark 和 facebook 公开抵制,说这是个虚构的“小说”,表示自己绝不会阅读。
这个故事从商业潜力上说:最表层, 全球有5亿人——facebook用户 都能够联系到这个故事。
进一层,这个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十亿万)的创业故事。
再进一层,这是讲人应该如何对待朋友和信任你的人的。
最深层,这是讲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
所以这本书出来的时候,一线制片人对这个故事的价值应该是信心十足的。
早在2008年,书一送到出版社就被好莱坞买了期权, 一直被制片人Scott Rudin 雪藏着 Scott Rudin 可能是好莱坞最靠谱,最重视故事的制片人了,他做的东西,无论片型,没有媚俗的,也少有失败。
从《祖蓝德》,《 南方公园》 到 《革命之路》,《血色黑金》,有娱乐,也有深度——爱电影的人,信rudin没错。
详情:http://www.imdb.com/name/nm0748784/Scott Rudin 憋到在2009年六月David Fincher 决定加盟,业界才有公开的消息放出来 Aaron Sorkin 做他编剧.所有主创一至的地方在于,一个毫无“社交能力”的天才,才会没有女人,没有社团,没有不良嗜好的打搅,从而做出一个伟大的“社交网络”。
这个矛盾是影片最核心的故事。
这个人自明清高到极点,敏感,非常争强好胜,对目标执着到忽视所有人的存在。
如果这是一个智利和洞察力差的人,可能会成为地方一霸,但是Mark是个天才的程序员——这个组合在一年(2003-2004)之内把哈佛和全美高校搅了个天翻地覆。
全部“涉案”人员,都在这一年之内,矛盾趋向白热化。
故事胜在人物刻画,简练而有力,说话恨,口味重。
如此多平行故事讲得行云流水,我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的戏是两个孪生子去找Larry Summers背校训,这位哈佛前任校长是何许人也呢?
他2005当上了小布什的财政部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他和格林斯潘一红一白唱出来的。
这场戏毫无遮掩给他来了个中指。
但是原作和影片都没有把Mark 说成一个小偷,骗子——他的天才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眼界和判断也让人佩服。
但是影片最核心的东西,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这部分,留下了一串长长的省略号。
社交网络能把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带给你,但是它不能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 尤其是对人的态度: 平时喜好恶语相向的人,在网络上只会变本加厉的口无遮拦, 平时心高气傲的人,也绝不会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言论。
世界上只不过多了一个新的5亿人花时间接触新东西的方式。
小马25岁,是一间小餐馆的服务生,每月一千来块的工资,和别人合租住在八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单身,每天工作以外唯一的消遣就是到网吧上上网。
小马一直渴望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些转变,可要怎么办,他一直想不明白,直到他看了一部叫《非死不可》的电影,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也要做一个网站。
他坚信自己会成功的,因为马克·扎克伯格、马化腾、马云都姓马,这绝不是偶然。
论坛上的大侠们说写程序用python不错,于是小马就摸索着找到了python的网站主页,但很快他就沮丧地发现python根本没有办法下载,每次点击download,页面都返回404 page not found。
大侠告诉小马,那是被GFVV了,于是小马只好换一个语言:php,这次他很好运,php可以被下载。
小马白天上班,晚上编程,后来有天,小马被解雇了,因为他执意认为客人给了100块,消费25.6元,应该找回75元,因为输入100块是int类型,结果不保留小数位。
但小马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他的网站已经写好,今天晚上就要上线,想到有钱之后他就可以买下老板的餐馆用来打乒乓球,小马迈着欢快的脚步走进了黑网吧。
但事情没有小马想的那么一帆风顺,提供主机的人跟他说,网站上线必须要备案,不备案不给上线,丢给小马一个破烂得IE6都不支持的备案网址,对方下线了。
一天,两天,一星期,两星期,备案的回复似乎仍然遥遥无期,小马经历了几个从期盼到愤怒,再到无奈的等待循环,终于在一个月之后,结果来了,内容只有一句话:”你的网站不符合规格,备案不通过。
“这次小马真的愤怒了,等了一个月,结果就是“不符合规格”,更让他生气的是,对方连“规格”是什么都没有告诉他;这让小马想起他和曾经也是唯一的女朋友分手那天,她什么都没有告诉小马,理由是什么?
你猜吧。
小马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给对方回了一个邮件:“你麻痹,你得告诉我为什么不通过,我才能改。
”这次对方几乎立刻就回信了,内容依旧意简言赅:“你的网站不符合规格”。
小马真的感到身心疲惫了,幸好他还有最后一招,大侠曾说过米国主机可以不用备案,申请完就能用了,于是小马找了个有信用卡的朋友,把身上剩余的三百块全押宝在外国主机上。
外国的月亮果然特别圆,主机付款之后就可以用了,绑定域名,上传程序,看着进度条在滚动,小马有些激动,心想经历那么多磨难终于迎来了这一刻,他颤抖着按下了刷新按钮。
Error 404 Page Not Found看着屏幕上熟悉又陌生的错误,小马感觉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再检查了一次确认网站设置没有问题,但网站依然是不能访问。
“可恶,可恶。。。
”,小马喃喃着从座位上站起来,再也抑制不住,抄起键盘就往显示器上砸。
“你麻痹,你麻痹”。
“我不过是想做个网站而已,不是偷不是抢,没有杀人没有犯法”。
“备你麻痹,GFVV你麻痹阿阿阿阿”。
键盘和显示器碎了一地,所有人都看着失控的小马,就在这时,整个网吧咔嚓一下断电了,周围一片黑暗,几支手电筒光射了进来,一个声音高喊着:“都别动,都别动,上网的全部别动,身份证拿出来!
”网吧里一片哗然,混乱中,小马逃了出来,深夜里大桥上风很大,举步维艰,他点了一根烟驱寒,望着远方,回忆着自己这几年来的生活,泪水从他面上流了下来。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告诉年迈的妈妈自己要到更远的地方工作了,妈妈问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小马回答说没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亲不姓胡也不姓温,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挂断了电话,小马深呼吸了一口气,前所未有的勇气正从心底涌出,他翻过护栏,纵身一跃,跳入了滚滚浪涛当中。
冬天的河水冰冷透骨,小马的身体慢慢下沉。
下辈子。。。
到California去。。。
——小马如是想。
仿佛在跑步机上谈了场恋爱。
如Zodiac般的小老太的裹脚布,Fincher真不适合拍纪实片。
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没劲死了。。讨厌男主!讨厌嗓音!讨厌嘴!(又是嘴。。= =)
一个科技宅男的成功史,追根溯源是被姑娘甩了~~哎呀Andrew Garfield太帅气了有点吃不消了~咳咳,回归正题,影片节奏真的很好,一直感觉有股力量在推着你。
Andrew Garfield萌得无可救药。剧情严谨跌宕,思考有深度。一部IT界和商界碰撞出的奇迹。爱情、友谊和利益争执之下的勾心斗角和人性角力。所谓好电影,无非也是艺术和商业的肉搏和合体。
电影太烂了......这是大卫芬奇拍的么???容我怀疑一下......但是故事是精彩的、或者说很金牛的。谁说金牛座就爱钱?金牛座最大的爱好不过是爱赚钱!Success has its price. But I still want it ;)
Out of my imagination~
大卫芬奇的片子基本都没什么意思。通过快速台词体现角色高智商,通过穿插叙事结构体现事件复杂性,挺没劲的。这种传记片真实的成分不知道有多少,各种明贬暗褒扎克伯格让人反感。
一帮哈佛天才的投机取巧?马克在这片子里有些显得神经质,而且把Facebook的诞生描述的像是偷出来的。很奇怪的片子,看过就会忘的那种
大卫·芬奇真他妈牛逼!!!
这是不是单凭Facebook创始人在里面站着不干事就能有票房的片儿?那这事用不着David Fincher来干
世界是天才改变的
你不是混蛋,但你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混蛋。
三星半。面面俱到,所有都点到即止,人物都个性鲜明,娱乐性挺强,吸引人的故事。虽说力求从传记片中脱颖而出,但跟很多此类名人的传记片还是很多相似之处,并无特别过人之处。
@Wabash Landing 9。You are not an asshole. You a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
太冗长了。失败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Mark不停的在刷前女友的主页看有没有什么更新,所以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事儿的,不做了,睡觉去
让人不适的男权游戏,一个男人的“史诗”和满满被凝视的女人,雄性激素驱动男人的恶行并把之视为荣耀,所谓“男人的浪漫”
脸书人人网豆瓣什么的都是用来偷窥EX的
如何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