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就是机械师在自家的冰箱上最后写上“杀手”这个单词的时候,这个时侯虽然很多观众都已经可以想见到结尾是这样,但是我不得不说,主演的瘦弱和气质的确让人觉得非常的适合这部电影。
据说主演是短时间瘦身的,能瘦到那种程度,除了敬业就是一种疯狂。
那段在工厂的车间因为事故失去手臂的段落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剧情的创意上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光是凭借男主演娴熟敬业的演技,也要给这部电影四颗星的评价。
end
人是最擅长原谅自己的动物。
犯了罪,因为害怕而不去自首。
在内疚中身体自我折磨,大脑因为接受不了现实而开始想办法逃避这个事实,潜意识开始想是谁陷害的。
然后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为了报仇而活。
如同小李子的《禁闭岛》,当内心无法承受巨大的悲伤,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找到一个强大的理由让自己活下去,譬如被人陷害而为了寻找仇人而活下去。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在跟着主角,他是主角认为的凶手,陷害自己的凶手。
他不断地寻找,终于将他杀死。
然而那个被他杀死的凶手没有死。
那个凶手是谁?
那是爱和良知。
不断地逃避,不断地自我幻想,爱和良知会不断地摧毁你的幻想。
摆脱了法律的制裁,逃得过灵魂的追杀吗?
由于之前看了《布鲁克斯先生》因此对于导演想玩的小九九基本都在掌握之中。
利用精神分裂幻化出一个独立角色与主人公进行对话和剧情推进。
电影如同广告创意一样,抄袭模仿撞车时常发生。
查了一下时间,机械师是04年出品,布鲁克斯先生是07年出品,基本可以判断后者抄袭前者。
不过这部机械师更严谨一点,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学的常识,主人公的每次幻觉都是一种病态心理反映,而且是能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映射。
布鲁克斯先生那个电影就纯粹的是剧情依附品而已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震惊的还是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利用了三个星期减肥减去了约60斤(如果大家想象不直接,可以想象去超市买肉买60斤是什么概念),电影有个镜头他在弯腰洗脸,背部的脊椎骨如同龙骨一样突出,一节一节的突起在干瘪的背部,这种效果不是特技,是真实的生理效果呈献。
这真的是让人太吃惊了,因为我也减过肥,在最肥胖的顶峰每天晚上只吃一根黄瓜和一碗粥减下去了20斤,但是耗时两个月,三周60斤,足以让所有按照常规程序减肥的人慕拜,足以让所有那些娇生惯养的大牌演员慕拜了!
后听说为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又增肥,肥了40公斤(请再次想象买肉买80斤)-_-/近乎疯狂的敬业!
当然除了敬业精神,那种失眠症患者的病态反应,无论是心理还是肢体行为上的,贝尔都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是在《撕裂的末日》这部电影中给我留下了印象,当时只是感觉“酷”,没有其他,也许其他特质让导演那没有营养的电影给磨灭了。
后来又查 《致命魔术》也是其主演。
呵呵看来应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御用演员。
原打算给此电影四个星评分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 他成为了剩下那一个星的理由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我就开始坚定的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做可预见的会让自己后悔、内疚的事情。
一开始应当是爸爸告诉我的,永远不要为不可挽救的事情后悔。
后来的很多重要选择,我的原则就是:不要让自己后悔。
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我过得心安理得,我忠实于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安心读书,安心读新闻,安心退论坛,安心谈恋爱,安心看电影....扯够了~~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导演想表达的,哥们儿我早就做到了。
导演想说什么呢?
Never do something that makes you feel guilty,never be a hit-and-run driver.如果你已经笃信上面的观点,并且看过fight club,Shutter Island,Identity,A Beautiful Mind或者Secret Window中的任意一部且有点悟性。
你就不用去看这部电影了。
贝尔瘦成这样的确太不养眼了,我宁愿看德普揉着乱糟糟的头发演精神分裂......看到一半就猜到了,那个胖子是他的另一个分裂人格。
也猜到了贝尔抛尸后回头看到的人,还是那个胖子。
但是我没有猜到他精神分裂,失眠一整年(让我彻骨的理解了白岩松,崔永元们的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他撞死了小男孩后肇事逃逸了。
看到揭晓结局的时候瞬间有普法教育片的感觉:不要肇事逃逸!
认识贝尔是在《致命魔术》中,我基本上已经忘了他长什么样了,但是他也告诉我一个真理:瘦成这样真的很像标本。
因此,我要增肥!
此外,鉴于近来已经看过无数部悬疑片导致了审美疲劳,我决定说服兔子暂别这种类型的电影,每次看一半就猜到结局然后提心吊胆的祈祷”千万别是这样“的感觉真的太不爽了....
Christian Bale在机械师里的表演真的是很拼,有的镜头让我竟然看到了巩汗林的影子。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电影苍白的好像是说:“小伙子,你如果不自首,你将永无安宁”此类的话,对那些肇事司机来讲更有意义。
肇事——我觉得是对自己犯下的错不负责任。
我们可能没有当过“肇事司机”,但是我们都肇事过,都像Reznik一样为自己找借口(虚拟出一个人)证明那本不是自己的错。
他不断用自己的幻想和失眠做着一些赎罪,他的人生从钓鱼那一天就改变了,那条鱼从此就一直臭在冰箱里,他与他人的关系也渐行渐远,慢慢他的生活只属于那天的那片影阴无法摆脱。
Reznik平常是个好人,如此的无害,甚至还有一点仗义,人见人爱,但being good is nothing,需要在关键时记得站出来,承担一切。
当我们处于现在的和平中,我们的道德指数和标准都好像很多,当一份道德调查问卷发过来,我们会对污染环境say no,对屠杀海豚say no,对低头一族say no,对人际冷漠say no。
但这都不重要,毫无代表性,这些就像是在外表下的一点小小的装点,一下就能被戳穿。
这样的好人,人人都能做,这样的道义,人人都能讲。
真正的道德和正义体现在极端下,当被群体抛弃的你孤独面对一切时,你能否还能继续做英雄?
能否承担这样巨大的责任?
我们在平时不能时时经过如此极端巨变的考验,但是当我们继续嘴上谈论着某些原则和道义时,只要一次小小的违背,我们的谎言就立即可以被击穿,我们就再也撒不下去那些谎了。
而能让我们避免此种尴尬的只有直面人生,敢于承担那些责任,那些我们说出去的豪言壮语。
我们的语言不会成为我们,而是我们的行为。
当像影片里那样问及who are you,我们不会以谎言回应。
因为a little guilt goes a long way影片很多的隐喻也都表现的很清楚了,一切都映射那场事故。
而男主角一直所看的那本《白痴》的作者陀斯托耶夫斯基还有过另一本经典,那就是《罪与罚》
记得以前也会有睡不着的时候,心里有事 翻来覆去 又怕黑 扭开台灯看小说看教科书。
或者是白天读过恐怖小说,看了点恐怖电影那么准会半夜醒来 动也不敢动 纵使被子捂的出汗 也不敢把脚伸出被窝(小时候被个从脚心钻入的鬼的故事吓到的毛病)那时在大学 宿舍的别人都在沉睡中 不能开灯 不能入睡 一个人反复想那些恐怖情节 不能控制。
太痛苦了。。
所以那时一边跟自己是尽量少看恐怖故事,一边又去图书馆接着借书。
现在很好 无论我看恐怖小说也好 狂灌咖啡也好 每天睡觉就跟死过去一样 然后清晨醒来就像重生一样。
重生这个词不重,因为我每晚都做梦,稀奇古怪的梦。
其中以世界末日居多。
可能灾难片看多了的缘故地震 洪水 飞机坠落 战争爆发 空袭投弹 外星人来袭等等等等一个不落 在梦里这个挣扎 嗯 很好是反话我宁愿回到从前知道担心 知道害怕 晚上睡不着觉也不至于现在天天白天根本一点都不累 而晚上竟然睡的那么沉。
这个片子我看了4遍 前几次都半途而废,昨天才终于看到结局。
第一次我以为是恐怖片,因为我手贱往后拖看的冰箱往外在流血,所以关掉。
第二次没搞明白那个黑人到底咋回事,游乐园那块关掉。
第三次蹦着拖着看,还是没坚持下去昨天没网,只好翻电脑存的电影 才接着看完。
男主角为了此片减肥减到这么瘦骨如柴的地步,实在可敬。
早跟朋友讨论过这个电影,知道剧情,还算是我挺感兴趣的题材(忽略我看了几次没看下去)对减肥人士来说 多好的一片子,但是前提是 您得有良知。
我以前相信人都是有良知的,做了亏心事 都会觉得内疚。
现在知道了 人 并不都是人,做了坏事 只要不损害自己利益 吃的香喝的辣的比比皆是。
比如贪污了捐款的 比如见死不救的 比如害人的相对而言 男主角其实是很有良知的人,所以才会很自责 所以竟然一年都睡不了觉,然后出现那么严重的幻想。
所以说 ,人(是人)还是不能做亏心事,尤其是太会自我反省的人。
我曾经觉得出现幻觉 是多么美好的事。
比如我觉得我不是我 说话打字这个人不是我,我在一边看着这个人在做这些。
我不知道我是谁 什么样子 在哪漂着。
该吃饭了。
不管我是不是我,都还得吃饭。
吃饱了 才能继续考虑这个问题。
写的跟个神经病患者一样了。
告诉我什么才是正常
(其实你看完电影就会发现翻译有误,因为主角充其量就只是个机械工而已,这在咱们中国是很严肃的事情,差着好几个技术职称呢,呵呵)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没有7.7,也就6.0吧,属于还可以一看的。
原因是我在半中间的时候已经感到悬念的消失了,心中对剧情还有一定的幻想,宁可希望我没有猜到结局,可还是猜对了一半,所以惊喜就不够了。
主角Christian Bale,最著名的作品是American Psycho (美国精神病患者),本片里他瘦得惊人,我做了一下功课,查到如下资料:原来为了吻合他饰演的失眠症患者,他在2周内减重30多公斤!!!
伟大的演员啊,向Christian Bale致敬!
并建议出减肥书,一定拿下本年畅销书第一!
导演Brad Anderson,之前著名的作品是Session 9 (隔墙幽灵)。
在本片里从头到尾把颜色调到快失去色彩,此外乏善可陈。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海报上的Line:How do 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re not asleep?如果你根本没有睡着,又如何从噩梦中醒来?
他是个模范房客,每一次都第一个交房租。
他是个体贴的人,他会帮别人照看小孩子,会尽量满足小孩的要求。
他是个温和的人,多数时候他选择安静的喝杯咖啡。
他是个友善的人,他可以和妓女说心里话。
所以他的自责内疚魂迁梦绕的蚕食他的心灵,夜夜不能安睡,身体日渐消瘦,应为他不是坏人,他缺少的就是坦然面对现实的勇气,最后他勇于自首超越了自我!
机械师 The ManchinistAirport or Downtown?Death or Birth?你的过去是否已经把你侵蚀得体无完肤?而你,是否对着镜子的时候,仍然能看到你可怕的过去,以及,你的自言自语.<机械师>不是一个出色的故事片,但他绝对是会讲道理的片子,其中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又很复杂:人究竟应该怎样去面对过去,特别是那些灰暗的过去.其实记忆真的很残忍,他把人毁灭,不带一点痕迹.记忆藏在你的心底,和你如影随形,可是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鞭策着你,将你的痛处娓娓道来.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很可能会把他归结成惊悚片.确实,阴暗的气氛,瘦骨嶙峋的男主角,忧郁的眼神,沉重的死尸,滔滔的河流.一切因素都很有惊悚的气质:而他又像是悬念片,到底男主角为什么杀人?到底死人是谁?到底谁打着灯?到底有什么天大的秘密?导演设下了套子,只等着你去钻了.我也不能免俗地产生了种种问题,陷入了那个僵硬的陷阱.导演的安排奇特而又平常.奇特的是,本是应该直接揭开谜底的故事,却在进行中并没有这个意思,他硬是要往迷幻的地方拉.而平常的又是,导演深谙吸引眼球的方法,懂得将这个套子越拉越大,陷入了更深疑问中.于是,他不免俗套地叙述起了故事.这是一个阴暗地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可是导演却用着懒散的,事不关己的口吻,像顽皮的小孩,悠然地自我陶醉.他蓄意制造着场景,蓄意重复着道具,蓄意使用着灯光,蓄意伤害着观众.自然而又尖刻,摧毁着人们本就揪着的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导演又卖起了关子.喃喃自语的男主角,一张张离奇的纸条,一次次幻觉中的事件,一个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脸庞,现实与梦幻有机结合,这也正是影片的基调.从头至尾,一直重复着--导演用了更接近黑白颜色的影像,摄影也极其精透.长短镜头的切换,特写,朦胧,意向,都表达得恰到好处,让你觉得多一分显得庸俗,少一分又是缺憾.诡异的构图,清晰破败的景象,有着旧式摄影的精髓.加上类似<闪灵>阴暗气氛的配乐,以及伤神的晦涩,让人隐隐约约间感到瑟瑟发抖.怪不得不是恐怖片,却把人们看得手心冒汗,像沉在了水底,喘不过气来。
影片就这样进行着,常见的铺陈路线,让人隐隐觉得其中有<搏击会>的影子,而导演也遵循着这个套路,不放弃任何一个耍宝的机会.而其中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的情节,又让我想起了<教父>,想起了意大利的黑手党,想起了广场上飞扬的鸽子,想起了红色圆顶的教堂.并不是黑帮电影,却把格调定得这么阴暗,难道是导演要向那些前辈们致敬?
可用得着这么大费周折,把自己拍得四不像么?
的确,《机械师》不是<罪恶之城>,因为他在2004年就已经拍摄完成,而《罪恶之城》当时还在制作之中,导演也不是斯派克李,那个家伙离开了丹泽尔华盛顿之后,就找不到自己的风格.主角更不是布拉德皮特,人家忙着掏手枪,谈恋爱去了。
这只是《机械师》,导演只是布拉德安德森,主角也仅仅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都不是腕,却都胜似腕。
故事进行到这里,貌似到了喊停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幻觉,只是记忆,只是人们内心的挣扎,只是一个简单的事。
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影片就终将流于俗套,而人们在观完影片之后,也仅仅会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不过遗憾的是,从头至尾都是一个气氛,永远都是一副腔调,而且,电影有很强烈的模仿《xxx》,或《xxx》的影子。
”然后列举出一系列类似的影片。
导演固然不会只将眼光放在这里,更不会甘愿让自己成为影史上的又一个牺牲品。
于是,他在影片的最后爆发了。
所以最后的十分钟,对于影片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
仿佛是戏中戏,将故事重新讲了一遍,急速得,闪过那些曾经的画面,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人们就在这样闪电般的奔跑中,重新体会这部电影的真谛,体会人性的涵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地心悦诚服,原来,这个电影不一般。
这是个文艺气息很重的片子,不像是那些纯粹去赚钱的电影,噱头不多,导演和演员又是朴实无华。
影片一直探讨的也是被大家反复咀嚼的人性问题。
记忆在人的脑海中,到底是好是坏,他不断地滋养着恐惧,浇熄希望的火焰。
可是非常明显的,虽然不得不赞赏导演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演员们出色的发挥,可是剧本的硬伤明显,具体情节不突出,对主题的升华不够,影片波澜不惊,故事起伏不大,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萦绕在影片的周围。
好莱坞不乏好的导演和演员,制作和拍摄条件更是世界一流,但是剧本的匮乏问题现在也是愈演愈烈,以至于那些片商不得不将触角伸到国外,近几年《无间道》,《午夜凶灵》,《咒怨》等等亚洲的影片也被好莱坞翻拍,《达芬奇密码》这样的剧本被哄抢,这些局面的出现也绝对不是偶然。
而如果让村上春树看到这部电影,他肯定会慨叹为什么好莱坞不找自己去给他们做编剧,因为这套子的故事太像《海边的卡夫卡》,同样的梦境与真实的转换,同样的记忆与现实的摩擦,只是村上的套子更大,大得足以让人迷失方向,而《机械师》的套子却这么小,连自己人都迷惑不了。
我想,村上不写剧本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
他的套子这么大,美国人又怎么能理解呢?
虽然他所钟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人写的,可轮到自己写时,那些美国人中意不中意,就是两码事了。
当然,这仅仅是玩笑话。
在这里,却不得不提本片的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此人大家都很熟悉,新一代的“蝙蝠侠”,好莱坞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
个人认为,去年《蝙蝠侠》在市场与口碑上的双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此人的功劳,而他本人也是在十分适合演绎这种具有浓重的黑色意识的电影。
他为《机械师》在两周内减肥三十公斤,这才能让我们在影片中见到那个永远都那么得tired,永远都浑浑噩噩的Trevor。
他坐在机场休息室时迷离的眼神,他在家里擦拭地板时的恐惧,他点不着烟时的愤怒,他望着夹在机器上的断手的不安,他听说没有Ivan这个人时的惊讶.他把车停在路中间,仰望机场的信号塔,他迷失过去,想起了真相后的悲伤,他自首后,瘫坐在牢房时的如释重负。
终于,他能睡个觉了。
贝尔在影片中的表演堪称完美。
他对待影片的态度更是认真,虽然好莱坞化妆术高明,可是那不合身高的腰围和明显的肋骨是怎么都欺骗不了的,为这样一部没有太大野心的电影毁容,贝尔也真是豁出去了。
而其中看似不温不火的演出实则难度极大,因为人物情绪的跨度非常大,所幸贝尔将这些转换演绎得十分自然,沉稳中带着十足的爆发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不停地询问:“Who are you?”而在最后,男主角连续品味着:“I Know Who You Are.”算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这个“You”指的是谁,其实已经很清楚。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在不停地寻找着,而到底在找什么,自己也说不出来。
其实,他们只是在旅途中迷失了自我,想要找回的,也只是自己,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呢?
而那些意识到的,又有多少人愿意承认呢?
人生如梦,梦没有终点,人生却终将结束,而如何结束这场梦,就全靠自己了。
影片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re not asleep?
”在没有看影片前,这只是一句胡话,现在,却终于明白了,这其中的悖论到底何在?
诡秘的夜晚,有着同样诡秘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不会结束。
其实一句话就能把故事给透底了,但还是不要说了。
胆小的盆友不建议看了,其实全片没有什么过于恐怖的镜头,但整片的色调、风格、音乐和氛围总是给人一种阴森环绕的感觉。
实际上全片连唯一一处“杀人”的场景都处理的那么轻淡。
直到看到影片的最后,才能明白那句“How do you wake up from a nightmare if you asleep”,人性是复杂的,人的内心很奇特,我常常思考,人如果和计算机类比,那么人的OS中必定有一项很基本的设定——那是一种自我评价、判断和反馈的机制(暂且叫它评馈机制吧)。
是人,就总是要被这套机制所控制。
老祖宗常常有这样类似的说法“阳气不盛、邪气外入”,影片能获得足够成功的原因和贝尔为此角色如此敬业是分不开的,要不又如何把这“邪气充盈”的角色演绎的如此入木三分呢?
人类这套基本系统从心理到生理不断地负反馈,从负罪到害怕、再到纠结、后悔、推脱、淡忘、模糊、失眠、失忆、健忘、分心、幻视,种种心理和生理的负效应相互堆积,将一个正常人折磨的不成人形。
看完电影,也许明白了海报的那句话“如何才能从醒着时的梦魇中醒来?
”,但这一切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说到根本,其实还是因为内心的正见不够,在最初错误发生的那一刹那,心内的正知正见已经没有了。
人,真的很奇妙,也许再过上千年,人类能造出很先进的机器人,但却没有办法复制出具有这样优秀评馈机制的“类人”。
这套机制是人特有的先进之处,却也是人的软肋,当一个人健康的使用这套机制正向反馈时,一切都是完美的;当它负反馈时,你就会成为影片中主角一样。
而这套机制的起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如何决定因,完全在于每个人内心中如何守好自己最根本的“正知正见”,如果不是一念邪心气,又哪得魔三舍呢?
感谢贝尔敬业的演出,让我再一次印证了心行的力量。
还比较好看吧,整件事情的起因比较傻逼,但是电影的叙事手法和主角的敬业精神都很嗲~嘛,四星。
一看就是年轻导演拍的东西啊,注重噱头和视听但故弄玄虚的一眼就被看穿。一开头居然就露底了,随后掩盖的也很拙劣,贝尔演的再牛逼瘦的再惊人也撑不起来啊。而且主题太单薄了,完全白白借鉴了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的构成。。。
贝尔瘦的快成仙儿了,体力到精神的实力之作
没什么可说的,标称悬疑片,一点悬疑都没有,精神分裂的片子海了去了,太落俗套了
也许是类似片子看多了,没多久就知道是部精神分裂片,剧情只在无聊的延伸。片子带给我的疑惑还不如贝尔带给我的——他是怎么变这么瘦的?
交通肇事逃逸教育电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做了违背道德伦理的事即使不会被发现无人知晓,也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生理反应和巨大的心理负担。
这片也就剩摄影和贝爷的身材了。那个结尾,我擦你还能再普法教育一点么!!!
感谢字幕组的童鞋,以及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的Ryan_t童鞋的字幕合成和后期!
6分,这片子风格不错,贝尔真拼,但有点虎头蛇尾之感。
Bale何苦。
属于一个人表演的电影~~不过看之前就知道是人格分裂导致看的时候悬疑感陡降~
看贝尔那样····
我敬佩这个职业到不行的演员,我喜欢这部黑暗的电影~4星电影和5星演员
又看出来了
精神病患者的神经世界
此类型无爱
形式大于内容
最讨厌这种装神弄鬼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什么的垃圾片
纯粹的故弄玄虚,但是贝尔这般骨瘦如柴令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