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指控于2011年3月19日违反普通法,杀害希恩奥卡拉汉,你作何解释?
”“我认罪”guilty第一集铺叙,松散而缓慢,看的昏昏欲睡,几乎决定放弃。
第二集眼前一亮,剧情逐渐扣人心弦。
第三集就已经渐入佳境,欲罢不能。
追剧、追剧、追剧,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不想上班。
一追到底,一声叹息,全剧终!
英剧不仅仅是止于案件侦办,更是多触角深层探讨的片子,最后一分钟,仍然张力十足!
itv的探案剧集绝对是行业标杆!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去做正确的事情。
This is your last chance, to do the right thing.一切顺利吗?
当我不想有人死亡的时候,他给我坦白了两宗命案,所以,你可以说一切都挺顺利的,但你也可以说,这一切都非常、非常他娘的糟糕。
“我们得遵从最简原则”we need to apply the KISS principle.keep it simple,stupid.一切从简“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动脑筋想想常识?
为什么那个律师那么努力地要让哈利维尔这样的人获得自由?
他自己都承认杀害了两个年轻的姑娘,为什么那么有力为一个有罪的人辩护呢?
”“我不知道,原则问题吧”“什么原则?
那么正义呢?
他们说哈利维尔遭你胁迫,我想他杀害贝琪和希恩前,也胁迫她们了,但是,这无关紧要,对吗?
”“老实说,我保证,我还是会这么做,我想不出来还能怎么做?!
”“我们百分之百支持你!
”“谢谢理解和支持,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工作是雷的全部,可是工作并不比他的孩子更重要,也不比他的生命更重要。
”“毁掉你的事业真是一件愉快的事,腐败的警察。
”it was a pleasure ruining your career, you corrupt basted.我庄严、诚恳并诚实宣誓,所有我提供的证据都是事实,是完整事实,并且只有事实。
"I do solemnly,sincerely and truly declare and affirm ,that The evidence I give shall be the truth,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他说的没错,但他还是把我毁了,我在法庭上面对他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俩总算扯平了。
那天,感觉就好像我必须失去一切,才能将他绳之以法。
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协定似的。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is that what we want?
我还没有老到可以平静看完这部剧的年纪。
分分钟想冲进去突突了这帮衣冠禽兽。
潮爷不要再演好人了,小泰迪本来就委委屈屈的样子,饰演这种角色真是不忍心看,非常替剧中角色愤怒。
看完这个得去回看多少部WTF风格的才能补得回来。
做正确的人,还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一个生活里角角落落都会发生的问题。
但是……it’s so hard to find a hero nowadays!
一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剧。
刻意使用了摇晃的镜头、大量的切入和切出、第三视角,营造一种纪录片的感觉。
但似乎观众并不买账,批评的声音很多。
我却很喜欢这种感觉,有一种真实感。
男主角Steve Fulcher由BBC版《夏洛克》中的华生,马丁-弗里曼饰演。
每次都是镜头给到他时,我才意识到这不是纪录片。
演技还是一流的,当得知同事Ray上吊自杀时,说了两个What,第一个表达对这个消息的震惊,第二个表达对同事自杀行为的不解,结合面部表情,表演很到位。
此外便没有光鲜亮丽的演员了,其实两个母亲的演员挺有名。
但这部剧里的妆容服饰都极普通,衰老的面部,更有助于表现两个母亲失去女儿的心碎。
其中一位母亲在酒吧外等女儿出现,没有等到,然后去给酒吧外的站街女分发三明治,请她们帮忙时,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警察剧走到现在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翻出新意。
且看这部A Confession能不能有所突破。
我是很看好它的。
今年新剧的名字都这么笼统,另一部也是九月的新警察剧,The Capture,名字也大而统之,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对应中文。
从第一集看,《坦白》暂时输给《捕捉》。
说真的,如果不是野外突击询问,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两个女孩子了。
带Christopher回警局,要求有律师,然后C就可以永远躲在No comment的后面,对所有问题一概不回答。
Fulcher真的是个好警探,直觉准,敢于行动。
事实证明他之前大规模搜寻Sian,派人跟踪C,这些策略都是正确的。
他对待C态度适中,既没有威逼,也没有软化。
C问,You think I did it. 而他直视C的眼睛回答说,I know you did it.C坐上车后,Fulcher替他系好安全带,还细心地问了问,紧不紧?
应C的要求调高车内空调温度。
之后还递上一支烟。
正是这种态度让C放下警惕,不但交待了Sian的藏尸地点,还坦白了另一个女孩Becky的谋杀也与自己有关。
虽然因为年代久远,Becky的所在地记得不太清楚,给警方找寻尸体稍微制造了一些麻烦,但C对Fulcher的无保留,是令人印象相当深刻的。
他还问Fulcher,我一定是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一般人是不会就这样走出去杀人的。
这段交心令人惊叹。
想到Fulcher之后会因为这件事辞职,真是痛心,体制就这样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警探。
马丁-弗里曼还是一如既往地演技精湛,如果不是他的脸辨识度太高,我真会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有人说马丁没有突破,可是为什么总要突破?
就这样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又经典的表演,不是挺好么?
C的演员也很棒,他就是那个变态。
两个妈妈对坏消息的反应,处理得也不一样。
本剧在制作上很精心。
外景也美,尤其是直升机上的俯拍,配上音乐,如果不是案子让人纠心,还是挺让人心旷神怡的。
首先英剧了得,导演起码的商业功底了得,一个简单的案子,拍的有悬疑,有人性,多线叙事并行,但厉害的是节奏张弛有度,一开始大幕缓缓揭开,再到锁定疑犯时的紧张追踪,担心疑犯自杀,再到高潮时连环杀手的一段坦白,当你以为尘埃落定时,第二幕大幕再度缓缓揭开,原来抓住凶手只是司法庭审的开始,后面关于吸毒妓女之死的司法裁决和各方势力斗争渐渐斗争的酣畅淋漓。
剧中各方势力的人物一开始就统统登场,纷繁复杂但都鲜活真实,当然也是体现出英国这些非常优秀的演员的基本功。
比如男主警探这个人物,一开始他认为自己一身正气,面对被性骚扰指控的同事,劝他好自为之,且无法理解他为何选择自杀;到后来自己进入了审查体系,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刑侦工作,与家人的矛盾纠葛,确实丰富立体。
当然另个核心人物,吸毒妓女的母亲,这个演员当真老戏骨,表演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既溺爱又坚韧,且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始终力挺男主警探,也是大大出彩的人物。
整体影像风格上类似伪纪录片,摇晃的画面力图把真实感带入,演员的表演风格也非常克制,加上本身就是真实事件改编,且不偏不倚,没有去强烈煽情或偏向某个正义的一方,这也为观众自己独立去思考主题留足了空间。
最后说到这个剧的主题,当然还是事实正义和程序正义。
就如同结尾,妓女母亲为事实正义大声疾呼,而警察局长则大大表彰弘扬了程序正义的警探。
就像《三块广告牌》一样,究竟谁是谁非,其实根本没有答案。
警探最后接受采访,说出了这个主题,当你的女儿被绑架命在旦夕时,你就会开始渴望事实正义。
但是非常荒谬的是,在最后吸毒妓女案的审判中,因为换了新的法官,新的警长,当然陪审团也换了,所以在几乎没办法提出新证据证人的前提下,却把上一次的审判被推翻,凶手被定罪,程序正义这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似乎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出现,这次跟事实正义站在一起。
大家虽然满意这个结果,但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可以说是一次无厘头的胜利。
正义,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混沌系统。
如果你选择站队事实正义,那么有可能是即使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警探,大概率还是会丢掉工作,声名狼藉;你有可能像妓女母亲那样,明明知道凶手是谁,联名请愿声势浩大却踢到石板,在这个巨大的协作社会里,事实正义不过是一些个体的美好愿望,不过是撞向高墙的鸡蛋。
如果你选择站队程序正义,那么你会发现你爱上了一个千面观音,就如同几年后男主回到警局,发现当年那些仇人般的新上司统统已不在原地,虽然最后无厘头的取得了胜利,但都不知道找谁去炫耀一番。
当年因为自己的擅自行动,所有的证言和指控都失效了,如今的警队又觉得非常需要你出庭作证。
所以站在哪里都不过如此。
Fargo片头也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google了原型被告知是“an entirely fictional story”后觉得“哈哈老子被耍啦科恩兄弟你这辈子有了”,所以对这种“真实”字眼很警惕。
这部在看的时候,完全只有一个想法:太荒谬了。
对Steve的指控和大法官的原判太过荒谬了以至于质疑编剧和导演是不是对他们国家现行制度很不满,在抹黑警察和法官。
哈哈,发现这的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我失去了所有力气和手段。
生活放到荧幕上令人瞠目结舌,如此戏剧化,如此荒谬。
其中不止一次地想到Sherlock关于“苏格兰场是一群金鱼”的结论,并狠狠赞同。
虽然剧里是威尔特郡警局,但是大家都没差啦,一样烂透了。
很出色的一部作品,确确实实可以被称为“作品”。
所有演员演技在线,Martin……我为你哭泣,被停职的时候我心死了💔活脱脱的一个敬业、善良的好警察。
Karen太伟大了,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公民,去找律师说要请愿修改PACE的时候我跟着哗哗哭。
导演和编剧对人性的审视、情感的拆解太到位了,诚然这个故事基于真实案件,但此类影视作品犹如过江之鲫,真正剖析出底色的又有多少?
伟大无需多言。
A Confession完全值得一个9分。
btw借用Martin之前在某电视节目的一句话:Fxxk you I won a BAFTA❤️🔥
一口气看完了马丁·弗瑞曼主演的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英剧:《坦白》第一季,还不错,虚伪的英国政府,可怜的背锅警探,无辜的受害民众,可恨的变态杀手,这部英剧的整体完成度特别高,剧情紧凑,全体演员演技在线,看的人压抑愤懑!
当正义无法得到伸张,以暴制暴便成了唯一的救赎之道,这点在美国影视剧里就体现的很明显,我特别喜欢《三块广告牌》里面的女主角最后为女儿伸张正义的霸气劲,而英国政府司法体制的虚伪和迂腐造成了很多悲哀和惨案!
一方面打着维护公平正义的旗帜为受害者沉冤昭雪,另一方面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对变态杀手的人权矫枉过正,讲求所谓的程序正当,却完全忽略了对受害者家庭造成的二次伤害,虚伪双标至极!
所以说比起美国政府的狂妄蛮横,英国政府的虚伪做作更让人反感!
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就是在向整个世界宣誓他的霸权和威严,明目张胆地进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英国政府就像一个搅屎棍,两面三刀,一方面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搅得一锅乱,从中获利,同时依旧活在自己日不落帝国的旧梦里,不愿醒来,却又不得不接受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现在成了自己爸爸的事实,多么讽刺!
该剧故事聚焦英国威尔特郡,围绕22岁女子希恩·奥卡拉汉失踪案展开。
马丁·弗瑞曼在剧中饰演负责此次案件的侦探!
全剧节奏超棒开头第一集为了快速铺垫好背景所以两家人的镜头比较串,对脸盲及其不友好,但是过了第一集就好很多。
剧集内容也很贴近名字:a confession,很快的讲好了可以拍很多集的搜索过程然后进入重点,和Halliwell的对话以及后面扯皮的过程。
整个剧还挺压抑,看着花生在追逐正义的道路上被不停的抹黑甩锅抢功劳真的很让人难受,更难受的是想想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也不断的在发生。
开篇剧集就不断的在强调This is a true story,剧中每个人的反应都是真实存在的,的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去断定一个人的选择是对是错。
Sian的妈妈没有Becky的妈妈强大所以事情发生后选择躲避而不是站出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各种选择都无可厚非旁观者没有权力去评价她们。
所以虚构探案小说里那一套就派不上用场了,我之前就一直怀疑真凶是那个飞行员来着,真的伏笔太多了,车上广播里那个突发心脏病的飞行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因为伏笔太多导致期望太高,所以打了四星🤦♂️前一部分搜索的过程很燃,便衣那一段也太专业了吧,完全不是那种无脑直追、从不跟丢的那种。
一切都神清气爽直到那个女法官的出场,我并不是诋毁女性当法官,但是她确实有点太感性了。
他们完全被Halliwell那边带了节奏好吗,PACE的问题是PACE的问题,murder是murder,在那一场里完全就可以判定完Sian的案子,然鹅完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再后面那一段真的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越看越气。。
后面Sian的案子还是被解决了但是Becky那个混乱老爹又出来搞事,然后可爱的花生就走上了一路被黑、背锅的路。
角色的个人理解这件事里我很佩服Becky的妈妈Karen,她真的很果断很明白。
从混乱老爹骗她说有联系到发现不对,她对女儿的态度从来是乐观的等待着女儿回家过生日。
如果说为母则刚的话,她一定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变成了钢铁侠!
日复一日的为了案件奔走寻求支持,即使Sian的妈妈没有勇气面对她也是:My door is always open.对Steve的态度从来都是感谢与支持,最后终于得到公正的判决以后Karen和警方的那个镜头切的真的绝了。
然后是混乱老爹,完美塑造出一个容易被带节奏的小市民形象。
开头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说Karen花她现任的钱,说只有女儿记得他(酸溜溜);然后他的重头戏就到了对Steve提出意见,为警局官方甩锅提供机会;最后结尾前被Halliwell带节奏又开始新一波怀疑攻击。
这种糟心的人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但是剧集中矛盾更加突出所以他这个形象更让人喜欢不起来。
主题全片都在强调是真实故事是因为现实中Steve仍然没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法案的问题也没被改正。
在他的办案过程中我感觉确实有点激进,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是该选择法度还是生命?
法度被创造出来不就是为了保护生命的吗,为了保护加害人的人权而使被害人没有办法得到正义就真的是搞笑啊。。
[其实想表达absurd和 ridiculous,不知道该怎么写]本来查案抓嫌疑人的过程就是很混乱的,非要按法度走未免太过死板苛刻。
想想Soul Goodman怎么赚钱,就知道这样的制度有多少空子可以钻了。
一心想要做好警察的一定都是血气方刚、追求正义与真相的人们,在遭受这样的待遇与打击后又能留下多少真正能够办实事的人呢?
如果警局里只剩下一些划水怪白嫖怪,这就很难受了。
同时,本片故事就是Steve Fulcher本人写的,故事里不排除里面有一些个人的情绪在里面,也许警局的确只是在安抚群众的情绪,但是对他来说,真的是被抛弃被甩锅的意思了。
再bb一句,Fulcher和Fauci发音真像。。。
有的时候很难看到真相的全貌,但这不能成为打击那些追求正义的人们的理由。
在每一集开头都会出现字幕“This is a true story. What follows is a dramatization based on research…”既强调故事的严肃性、又为大家留有希望。
这个故事确实很压抑,正义姗姗来迟,好人也没有善终。
我的心情就像主人公Steve的生活一样缓缓下沉,憋屈又无奈。
这种不安在倒数第二集结尾达到了顶峰:一连串的打击和来自各方的压力逼迫Steve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终生奋斗的岗位,还在他快退休的年纪。
前面的路怎么走、最后一集还能逆风翻盘吗?
我很揪心、很害怕。
Steve作为主人公,和一般电视剧里神采奕奕的探长不太一样。
像神探夏洛克(Sherlock)中,不管遇到多厉害的敌人,我们都相信Sherlock一定能破局、逆转形势。
因为我们和Sherlock一起沉浸在他的世界中,聚焦于一个目标、谋划布局,很少考虑周围环境的变化和阻力。
但Steve面对的局面很复杂:他只有在探案时是绝对的主人公,统领众人、所向披靡。
当他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罪犯,而涉及多方利益时,在漩涡中心的他成为了各方斗争的牺牲品。
纵使Steve探案上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但现实却要求符合规则、看重平衡。
当正义和公众意识产生冲突时,毅然选择前者的人被称为英雄,但很可能是个悲剧英雄。
Steve把犯人抓回警局时,所有人都在祝贺他;于情于理、于常规来说,做到这里就可以收手了,但他心里并不满意、并不安宁,因为他找回了两个“一个都不想见到”的尸体,心里盘旋着罪犯“两个还不够吗”的怀疑和恐惧。
他的敏感细致和正直善良使他成为一个天生的警长;但命运弄人,一个出格的行动宛如蝴蝶扇动翅膀,一步步将他拉入了混沌的深渊。
作为观众,我们和主人公站在一个角度,自然觉得憋屈、无奈,正如面对现实的不可掌控和无力感。
我们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思想、无法干涉每个人的行动;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人生,唯有继续前进。
生活不会停止,也许前方更精彩。
注:1、 文中所涉及其他剧只为举例说明,无意比较好坏;作者列出来的都很喜欢。
2、 观影建议:剧中涉及人物众多,前几集又有很多群戏,容易看晕。
建议多留意人名和人物关系,但不用太细致,后半部分只有几个主要人物经常出现,很容易理清。
半个月前,老戏骨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里的几句话在热搜上被反复咀嚼着。
虽说这番言论古早了点儿,但还是引得剧主思考。
什么样的影视作品,算得上有分量?
剧主觉得,莫过于简单的黑底白字——“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可如果一部剧敢把“改编”两个字都放下呢?
剧主觉得,它一定更有底气,也一定更有锋芒。
这锋芒不在于多强的戏剧冲突。
而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绝望和挣扎。
就像这段故事一样。
它离奇,但从不遥远。
01掀动风暴的,是小镇中互不相识的四个人。
一个警察、两个母亲、一个陌生人。
高级警探史蒂夫,奉行简洁高效的实用主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之前剧主聊过的《堕落街传奇》里,史蒂夫这种警察被叫做“食草者”(Grass Eater):从不主动谋取私利,但同样深谙体制运行之道。
你可以说他专注,也可以说他世故。
总之,绝不是那种一拍脑门就下决定的理想主义者。
两个母亲身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同样重组了家庭,同样期待着女儿回家。
贝琦的母亲用了将近10年望穿秋水,既焦灼又无奈——当年女儿因为毒瘾发作而离家出走,中间又不得已做过皮肉生意。
她明白,相见对两个人来说都需要天大的勇气。
唯一让她心里有所安慰的,是前夫那边时常传来关于女儿的消息。
这也是她没有将女儿报作失踪人口的理由。
希恩的母亲没那么纠结。
她只是纳闷,蹦完迪跟男友分开的女儿一天都没回家,能去哪里呢?
滴答,滴答。
时钟敲响,眼看希恩失联的时间就跨过引发焦虑的临界点。
希恩的妈妈顶不住了,决定先去报案。
亲友都不知所以,搜查又迟迟未果。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希恩也处在监禁当中。
更糟糕的情况?
没人敢往下想。
这个时候。
恐惧的源头,对准未知身份的嫌疑人。
史蒂夫带队,日夜排查比对着可疑信息。
终于,在监控里发现了蛛丝马迹。
02克里斯托弗·约翰·哈利威尔。
有过几次轻罪的前科,注册过一堆虚假身份。
希恩留在外界最后的影像记录,是那晚在酒吧门口搭上了他的出租车。
旧案新疑,让史蒂夫把目光基本锁定在克里斯身上。
但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收集更多证据。
史蒂夫决定,先不把克里斯捉拿归案。
向他施压,逼他露出更多马脚。
这边,法网渐渐收紧。
另一边,克里斯仿佛不堪重负,买了一大堆安眠药物。
阴云笼罩。
如果克里斯真的自杀,希恩的下落将石沉大海。
不能再等了。
必须雷霆出击,将克里斯缉拿。
你看克里斯被押进警车时的神情。
茫然、懊悔,咬紧后槽牙,目光不自然地瞟向窗外。
脸上微微颤抖,表明他的内心不像表面那样平静。
史蒂夫断定,克里斯此刻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于是他不顾违反取证条例的风险,带着克里斯来到一处四下无人的空地。
你要告诉我们希恩在哪儿吗?
摇头,耸肩。
我知道是你做的。
你可以继续反抗,回到警察局里去等律师。
可一旦媒体曝光,你将身败名裂。
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你的家人考虑吧?
沉吟、转身。
克里斯终于说出了关于希恩的消息:我记得我就是把她搬到这里来了,她的尸体。
沮丧、无奈。
就在史蒂夫找到希恩的遗体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听到克里斯喃喃道:想再听一个吗?
03就一句话。
直接把史蒂夫噎在原地。
他顾不得按照程序,以涉嫌第二桩杀人犯的名义重新逮捕克里斯。
而是急切地追问:什么时候?
还有吗?
克里斯没有回答他。
反倒是一副痛心疾首地反问他。
还不够吗?
剩下的过程顺畅很多。
找到现场,掘出寒凉的尸骨。
经过DNA检测,正是多年不见其人的贝琦。
紧邻的两家人相继崩溃,史蒂夫也疲惫不堪。
正当案件慢慢平息,遇难者家属试图淡忘的时候。
情况再度急转直下。
回到警局的克里斯,一改之前捶胸顿足的沮丧之色。
而是冷静地应付着审讯——无可奉告。
更可怕的是。
史蒂夫皱紧眉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制衡克里斯的武器。
你说铁证如山?
对不起,克里斯的辩护律师说你“刑讯逼供”。
又陷入胶着。
史蒂夫甚至找来克里斯的女儿,希望共情能够感化冥顽不灵。
可没想到。
刚见到女儿,克里斯就搬出了那套准备好了的说辞。
别说话了,他们在录音我要你更名改姓,远走他乡贩卖你的故事,赚越多的钱越好
在法庭之上。
克里斯此前的供词被判无效。
他只需为一起杀人案件负责,而非两起。
而史蒂夫,却以渎职的理由被贝琦家属起诉,面对的是丢掉饭碗的风险。
在超市里,在大街上。
人们见到他都会聚众围观,尊称一声“在世福尔摩斯”。
他拨开拥挤的人群,逆向而出。
那欢呼声中的讽刺,只有他能听到。
04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
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这简单的“米兰达宣言”,剧主相信大家都在无数影视中听到过。
可细心琢磨,你会发现矛盾:为何一面渴望尽早认罪,一面又反复提醒后果?
说到底,这是对犯人权利的保护。
还记不记得《杀人回忆》里,金雷河扮演的曹探员的那双黑脚?
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残疾青年,生生被他“打”成了杀人凶手。
米兰达宣言的诞生,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单个个体的表达权跟国家机构的公诉力相比,本质上是一场极大的不平等。
为了弥补这种不平等,让每个人不至于“因言获罪”。
执法者必须先自缚手脚,让受讯者充分明白自身处境。
而也正是因为在交代第二起案件之前,史蒂夫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
克里斯才把他牢牢吃定。
从当年震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再到最近条姐跟大家聊过的《纽约灾星》。
你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总在人性的边缘去挤压试探法律的底线。
剧主还记得当时《纽约灾星》的推送发出来,有一个高赞的疑问被抛出来: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到底哪个更重要?
条姐给出的答案是,都重要。
所以司法英雄才那么了不起。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史蒂夫败走麦城后,就有这样的幡然醒悟——有一件事他说得是对的,他确实把我毁了那天,感觉我好像必须失去一切才能将他绳之以法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协定似的
这样看来。
片名《A Confession》,取它的两层本意似乎涵盖更广。
第一层,是供词。
这供词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也会变成锋锐的武器。
就像《纽约时报》的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所说:真相是会撒谎的。
第二层,才是坦白。
把真相曝晒在阳光下,让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这或许要付出杀身成仁的勇气。
又或许要付出以身饲虎的代价。
也唯有把这些都放在司法天平的两端,才能加重公正的分量。
在真理昭昭之际,执法者赤诚的心化作晶莹的碎屑漫天飘扬。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正义不仅需要呐喊。
正义更需要体面。
离疯女人远一点,杀伤力太强
挺爽的啊,好癫好喜欢! 女主的幻想都挺真实的,就是皮肤粗糙了点,然后导演还喜欢怼脸拍。男主身材真的好,这个年纪保持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