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总想在平凡中活出精彩,可折腾来折腾去,经常只是一身臭汗,其实生活永远比童话精彩,有时在悬崖边缘,往下跳是深渊,往前跳或许是新世界,或许仍然是深渊,而未可知。
生命其实是宿命的,注定的,比如赛车手用车技抢银行可最后死在蹩脚的摩托车上,比如正直的警察被周围所有的黑jc所排挤,只能卑鄙的通过背叛获得政治地位,就像年轻人为了父亲像复仇一样,其实他们是有选择的,却也没有选择,能选择的是生活的方式,不能选择的,是生活,想活下去不难,想活出个味,难,难上加难。
然后生活就是在无数的煎熬和炼狱中升华的,是充满宿命的,积极的活在当下吧,随遇而安,也许,这就是导演一直想说的吧。
别去纠结什么秤砣、截访、躲猫猫了,好好活着,就好。
一开始觉得只可以打三星是因为虽然导演故事交代的清楚,但是并没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不明白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后来再回想发现导演的调理很清楚,三段式结构:第一段高司令抢劫个人秀,第二段copper的出卖队友发家史,第三段下一代的复仇。
每一段都相对独立但是又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第一二段都拍得不错,尤其是第二段对正义以及利益的冲突描写很像黑帮电影,所以更具反讽意味。
第三段的复仇有点刻意,所以并不是很喜欢,但是Jason对父亲的那种爱和怀念拍的不错,尤其是他拿到高司令的墨镜和骑着摩托纵情驰骋的时候仿佛命运的轮回,luke又回来了。
其实最意味深长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松林外。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松林:luke是在松林里碰到结识他的搭档并且最终走上抢劫的道路;copper是被同事逼到松林里才决定要改变现状出卖队友走上从政道路(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因为他不想走他父亲的老路但是迫不得已去竞选检察官);Jason在松林里结束了复仇(并不是真的结束,只是彻底放下对对方的怨恨)。
一切从松林里开始一切又都在松林里结束。
Grippling thr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movie, with the first two third of the movie linked so seamlessly and intrinsically. Perhaps the ambition of the movie ultimately backfires towards the end, 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 is nevertheless a powerful and emotional story that truly gravitate viewers to the characters. I somehow think the last portion of the movie dragged a little too long that was incongruent with the rest of the film. Also, the logic behind several scenes remain questionable, but the film is definitely more than just a story, it is an inquiry into righteousness and fatherhood, and a lesson for all of us.
《松林外》又一出法官与贼的故事这又是一部,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故事!
当然,在松林里,法官也会面对举枪的贼跪下、痛哭并内心反省!
可惜,世界从丛林法则变为公约法则,已经200年了,在一国之法制社会内,丛林法则同样也已经老古董!
因此,当老法官指导自己身为巡警的儿子,就警局同事违法案件向检察官检举的时候起,这位受过良好教育、早就获得律师资格证的年轻警员就具备了向更高程度迈进的基础!
15年后,老法官葬礼之际,其子已经在积极竞选州最高检察官一位!
戏剧冲突在这里又开始,年轻法官的儿子与当年被其击毙的摩托银行劫匪之子,居然成为中学好友!
且法官之子,是教唆劫匪之子吸毒、放浪的本源!
正当一切都开始不那么故事化的时候,劫匪的儿子却推波助澜了,其搞清身世真相,开始寻机报复!
携枪入室,击伤法官之子,又劫持法官入松林里!
枪声没有响起,人物的生活轨迹继续!
结尾部分,法官顺利竞选得其位,法官的儿子站在台上一侧,初始佯装鼓掌,慢慢受到气氛感染,既然若有所思,全身心投入,热烈鼓掌!!!
因为,法官的儿子依然可以是法官!
劫匪之子,伤人抢车潜逃,未受举报,得以逍遥!
他来到某区郊外农场,向老人买下一辆旧款摩托,驾驶而去!
是去走其父未走过的道路吗?
歌声响起,职员表循上!
结束了,一部影片结束了!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或许永远是贼!
电影《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是由美国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于2012年指导的剧情片。
作为导演第二部长片作品,《松林外》大胆运用多角度叙事手法,描绘群像式人物关系,体现出这位年轻创作者对故事和角色出色的驾驭能力。
影片采用三段式故事结构,通过线性叙事推进,以不同段落切换视点。
剧情围绕两个家庭展开—— 故事1:侠盗车手卢克渴望重修旧爱,却在一次盗窃失手后,被警察艾弗瑞当场开枪击毙; 故事2:警察艾弗瑞杀人后心怀愧疚,而后卷入行业腐败行为,出手揭露成为精英检察官; 故事3:十五年后卢克之子与艾弗瑞之子相识,卢克之子发现杀父秘密意欲复仇,最终选择谅解。
卢克的猝死令剧情急转直下,让观者颇有似《精神病患者》的意外无措感;艾弗瑞对枪击真相的隐瞒,使功成名就后其压抑的内心在观众面前昭然若揭;二人之子的行动,则成为父辈未了恩怨的延续与报应。
影片在刻画这些复杂的动作和心理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场景以及视听语言的造型运用,成功把握住不同的角色形象,塑造出相异的生活状态。
无论从影片的娱乐性、悦目度,抑或主题挖掘、价值传递出发,造型在本片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物造型 片中最重要人物即卢克与艾弗瑞,其次是他们的家庭亲人以及同事友人。
放荡不羁的卢克一头金发,身上各处纹身,眼角泪痕刺青,衣着随意,烟不离口;而警察艾弗瑞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举止正派,谈吐大方,无论便装或制服都衣着得体,在故事3成为检察官后更是通篇西服革履。
可以说,卢克象征了社会底层、主流价值外的生存者;而艾弗瑞无疑是国家权利的代表、正义力量的化身。
社会地位的悬殊亦通过两人的家庭、工作关系也有所展现: 卢克虽是白人,但他的爱人却是非法移民者,而他的替代者,也即爱人的新欢,更是一位黑人;卢克所从事的摩托车杂技表演,以及后来的汽车修理、银行打劫职业,都是低贱、卑微甚至违反法律的工作;尽管他竭力为爱人付出,却始终被排斥在其生活之外,不容进犯其居所。
种族、职业、伦理的边缘化造型,令卢克及其相关人物群体处于社会中的危险位置。
反观艾弗瑞,父亲身兼要职,自己即是“二代”,理所当然有所蒙荫。
在片中屡次接受关注、褒扬、晋升,被推为行业翘楚,经济条件不俗,其子亦继承他成为同龄人权力中心,在最后出现时也穿上了西装。
西装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装,而通过造型功能隐喻了国家权力,故事3中艾弗瑞成为墙上的肖像简直以供瞻仰。
而他唯一一次脱掉西装,却是对卢克之子跪地道歉,在此他必须卸下政治上的高身份,成为情感上的忏悔者。
这亦是影片值得称道之处,它将看似对立分明的贫贱与富贵、邪恶与正义,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标准,丈量出不同的语气态度:法外之徒为爱奉献死而无憾,达官贵要内心踟蹰受之有愧。
以至于卢克同事对旧友念念不忘,爱人一家和睦过活;艾弗瑞却深陷职业上的利益泥潭,妻离子散。
鲜明的人物造型,呈现出两位主角的对立形象。
而丰富的心理刻画,通过场景与视听语言造型,更使得人物立体而真实。
二、场景(空间)造型 片名既为《松林外(按照英文翻译,可理解为在松林更远处)》,松林也固然成为片中一处重要场景。
在三段故事中,人物都在松林做出改变命运的重要决定。
密闭、狭隘、安静的松林具备了远离社会的特质,在电影史诸多电影里经常作为秘密处刑的场所(如贝托鲁奇《同流者》)。
在这个环境中,人脱离社会人而成为自然人,可利用无人目击的理由为所欲为(故事1),也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并迅速决断(故事2),亦可成为了结个人恩怨的一处秘密花园(故事3)。
在松林外,权力不再起效用,这里由此成为社会规则的无人区、法律的盲点,人性得到纯粹的释放。
此外,卢克、艾弗瑞两人家庭、工作场景的造型也值得关注。
两处住所外皆挂有美国国旗,当然不是偶然。
国旗重申了权力的笼罩,在艾弗瑞家是遵循及倡导的规则,在卢克爱人家则与其外来种族的境遇形成比照——尽管身份特殊、地位孱弱,但他们无疑渴望和亟需融入美国社会中去。
另外一个重要造型道具则是电视机,片中警察艾弗瑞三次晋升(优秀警察、检察官、首席检察官),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播报。
事实上艾弗瑞的每一次晋升都经过冲突与挣扎,带着困惑与彷徨,对自己的成功是非心中有所保留。
电视在影片中形成画中画,而观看电视的他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审视自己。
在跳出社会身份仅作为凡人的状态下,电视是否是一场权力的骗局,也是他思考的问题。
开场中卢克供职于游乐场,摩托车杂技表演的圆球,在车手的高速旋转中充满了危险气氛,而后的汽车修理车间也满是颓废不堪的光景。
然而,两处共有的特点是半开放,与外界自然环境直接接触,虽残旧但充满自由之息。
艾弗瑞的办公场所的确干净得多,然而内景封闭、狭小,堆积的档案、文件使人压抑,在几处场景中,导演显是有意在前景构筑了铁网,使得人物处于被囚禁的状态。
影片中另有几处关键情节——夺子、枪杀、闯宅、寻仇,全都发生在房子二层。
通过这一远离地面、处于半空的场景造型,突出出几种行为的不安氛围,同时引导叙事,丰富了表演调度。
三、视听语言造型 《松林外》的三个故事分别涉及了强盗、腐败、贩毒三种犯罪手段,在视听语言造型上也严谨地追随其特征采取分别布置。
故事1“强盗”:突出速度感,多用外景,多跟拍,色彩明丽绚烂,音响喧闹,体现法外之徒的穷途末路。
故事2“腐败”:力求表达压抑、彷徨之情,多用内景,多固定镜头,影调晦暗,音响沉寂,无时不似拖赘着人物成功背后的阴影。
故事3“贩毒”:刻画少年的颓废和忧伤,多手持摄影,摇晃镜头,营造出迷幻感受。
尽管各段落之间视听语言有所殊异,影片整体并未呈现出极端的视听风格,大多运用传统技法。
在表现侠盗车手卢克的视听语言造型中,偏重高调、暖色、外景、摇晃、开阔的构图;而塑造警察艾弗瑞的视听语言造型时,则强调低调、暖色、内景、固定、压缩的构图;而对他们的儿子亦分别采取相似的视听语言造型。
由此带来阶级、职业、性格差异,颇有符号象征意味,同时也带来别样的观感。
影片最后一次“松林外”的审判,成为剧中所有人物动机实现的高潮。
通过艾弗瑞与卢克之子的对峙,平息两代人、两种人的恩怨,迎来宽恕与救赎。
这场戏拍得节奏紧凑,数次正反打,镜头景别越来越紧,剪辑节奏越来越快,演绎出冲突的激烈化。
成人艾弗瑞处于低处跪地,少年卢克之子处于高处站立,通过镜头的俯视和仰视,将高与矮、正与邪、权势与卑微的形象倒置。
艾弗瑞更是由强硬的背影、犹豫的正面、忏悔的除衣、无助的俯身实现了令人可以信服的道歉。
《松林外》以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跟拍长镜头开始,一个1分多钟的固定摇移长镜头结束全片。
两个镜头首尾呼应,分别是卢克父子骑摩托车,前者是危险的搏命,后者是安逸的远行。
视听语言造型在此处优秀地配合叙事,洞见了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完成了遗志的传承和规则的回归。
影片《松林外》精心的人物、场景、视听语言造型,使角色立体、故事丰满,为电影增添了诸多可读解的意味。
《松林外》作为一部美国独立影片,可以说做到了个体思考和回归主流的兼顾。
它对权力执行的要求建立在人的道德底线之上,深信违约不义者内心终将受到谴罚,同时也为末路人提供了更温和的处世愿景,昭显导演的现实浪漫情怀。
尽管影片难说有什么大问题,但也遭到一部分观众对其篇幅冗长、代入感弱、动机不够充分,行动不够合理等问题的诟病。
既有《撞车》更复杂的结构安排和更拔高的人道关怀,又有《低俗小说》更意外的剧情突变和更暴力的表现方式,《松林外》相较而言,确实不说中规中矩,也难算有所突破。
但在相对传统、标准、简单的制作和呈现下,能够对电影造型手法信手拈来,在片中精心布置,不可否定其导演水平和用心程度。
至少看罢《松林外》,卢克和艾弗瑞的鲜明形象挥之难忘,松林外的幽静与惶惑烙印心间,岂非出色的造型功劳?
我们有理由期待年轻的电影人德里克·斯安弗朗斯,会在未来的创作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芷宁写于2013年6月8日)影片《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显然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的基调压抑缓慢,有着散文般的叙事方式,片长更长达140分钟,对很多人而言,确是一种观影挑战,看不了“闷片”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加之此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似乎较多,涉及生存、宿命、道德、职守、家庭、传承等等,而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也略显松散,每一段所呈现的气质也略微不同,从而更大地分散了全片的气息。
片中呈现的三段故事,情节相对独立,主题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三段故事在人物关系和前后因果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可否认,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的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危险,他也坦承,这是他的一次“内心的冒险”,很多观众从而产生拖沓脱节的观感也属意料之中吧。
在斯安弗朗斯执导的影片中,看过《蓝色情人节》和这一部,在前者中,斯安弗朗斯关于情感的呈现方式,确凿而飘忽,让人感到一种不可掌控却真实存在的关于爱的抹杀过程。
在本片中,斯安弗朗斯似乎想将格局设置得更大一些,也让故事更绵延深入一些,而且他有借这部影片向父辈留下的“关于生存的遗产”致敬的意思。
这部分的内容,他在影片的第三段故事里有所体现,片尾当十五岁的少年凭着血液中不安分的因素和身为车神之子的天分,跨着摩托飞驰而去时,观众看到这种留存在DNA里的不可磨灭的继承,又仿佛一种冥冥之中的安排,一种宿命。
该片讲述的主题其实是生存问题,面对生活本身,片中两位成年男人的情感、思路、行为模式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伴随着生存所产生的命题,便是毁灭。
第一个故事里的Luke,是个技艺超群的摩托车特技手,他的人生充满了冒险和挑战,意外得知自己已为人父的消息后,他决意要负起责任,于是他的生存方式便愈发走向极端。
从理论上讲,Luke的毁灭,应该会使警察Avery的生存更容易一些,毕竟他的立功机会始于罪犯的陨落,然而,Avery所面临的关于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也足以让他陷入困局,一边是良心的谴责,一边是同僚的信任,这让资质普通的Avery的故事比天分超群的Luke更接近大众。
而就本质而言,在成年人的故事里,无论身在松林内或外,无论身处荒蛮世界还是文明社会,生存都是一件痛苦、原始而血腥的事。
本片还带有一些黑色电影的感觉,而摄影和美术指导的出色,令人难忘。
微距拍摄,色彩饱和莹润,松林里,摩托车飙过时的跟拍和轻微的晃动,绿色一路绵延逶迤而去,形成了一种如油画般温润的错觉。
该片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演员的表演,气质文艺型男瑞恩·高斯林以他特别定得住的表演,将第一个故事呈现的有血有肉,欣赏这个故事时,估计观众不会有拖沓冗长、节奏慢之感,因为高斯林值得观众全神贯注地品味这个故事。
可以说,在影片前部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高斯林都独撑大局,片中的他,面容即清澈又决绝,带着一股黑暗毁灭般的气质,却又在这种黑暗毁灭中燃着点点希冀,让观众对他始终隐隐地若有所待。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伊娃·门德斯,因她的容貌而忽略她的演技的人似乎可以安静一会儿了,她饰演的女友Romina的形象在越到后面的戏越有味道。
布莱德利·库珀也奉献了一次有难度的表演,而Avery对Luke的惺惺相惜,则是通过库珀在第二段故事中的心路历程再现的。
虽然这两人并没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但却将这种感觉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不免令人想起西蒙·范·布伊的话:“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谈话是在寂静中进行的。
”有些谈话是属于灵魂之间的。
十五年后,车神之子对警察的宽恕让这个残酷的故事有了温情而理想化的出口,此后,车神之子可以甩开寻根及仇恨的包袱,自由骑行了。
而一直以来总在遵循父辈轨迹的警察,依旧有着迷失了的嫌疑,他的竞选成功似乎也应和着泰戈尔的话:“我迷了路,我游荡着,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678404_d.html
2013-08-09不算特别火但是好评不少的电影,剧情有着多次的转折。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以无比怪异的姿势倒在一片血泊中的时候,心想这个故事不是应该结束了吗?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导演想怎么玩?
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玩了阴招,把几个一看就不是善类的警察搞到监狱里,导演只用了几个简洁的画面和几个背景音就把本来可以充满冲突的剧情交代清楚,心想这接下来还能拍什么呢?
没想到马上就来了“15年后”。
本来以为两个小孩就是简单的损友,但没想到能够把15年的恩怨全部牵连起来。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和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的对手戏很短,这两个也算是好莱坞新生代的男星,在电影的二分之一处就完成了接棒。
前者的戏路可以千变万化,选得角色都酷得不行。
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以一幅二啦吧唧的表情。
我还是更喜欢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 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气场强大的人,还有着一身腱子肉,前途不可限量。
很喜欢电影名字的翻译,言简意赅而又意境非凡。
导演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但Luke生活的不羁、 对儿子的爱、纠结时的铤而走险;警察们对待金钱的态度;Avery在松林里,面对Jason流下的眼泪,是他对自己终结一个人生命所背负的自责;这所有的情节都真实无比,没有太多对错和教条。
Jason在拿着枪的时候,选择了饶恕,无论是因为胆怯还是因为别的,他让“世仇“不再继续,这个一直踩着自行车的小子,估计是第一次骑摩托但是看起来就驾轻就熟,基因是神奇的东西。
他走了亲生父亲的老路,浪子要在马路和孤单的旅程中才能长大。
松林外,看完了。
高斯林属于没啥演技也没有特别好看但是很养眼的那种演员,闹心了乐意看他演的片子。
这种一条一条层层叠叠的发型我一直很喜欢想要这种发型就得烫吧,不然只会顺的看不出明显纹理…一开门是阿里属实没想到。
这店主害羞社恐的感觉有一点变态,让我差点以为他是准备鸡奸高斯林…主要高斯林就适合面瘫脸,他一笑起来真是完美符合“一张逼脸”,尤其是他小时候…(法令纹深加眼睛小,不过当然他比99.99的男人帅。
)话说他究竟是黑发还是金发?
每次抢劫戏高司令破音的呼喊都让我想起唯神能恕那一吼…虽然知道高斯林这角色还没结尾就死了,但没想到这么快,五十分钟就死了…我恰恰觉得高斯林死后继续拍才对,因为如果可以只有高斯林那段只会是一个俗烂无比没有风格的b级片。
但问题是后面也不好看,也没逻辑也不现实,只剩下不真实感,信息量,角色,节奏,都有问题。
我不明白这女的有什么可骂街的,她的人生事实上完全不是由意外操控的,而是她自己选的,对这一要还钱的警察说自己人生被他毁了这不是很逗吗?
asshole字幕怎么能打成outlow?
高不成低不就,既不通俗友好取悦大众当个匠人类型片,又没有强烈的作者表达去戛纳闯一闯…真正有趣的是为什么他俩的儿子都成了混蛋,但影片压根没讲这个。
为什么不偷瓶毒药弄死他们呢?
怎么是这么个结局…3分。
一个为担当起父亲的职责不惜抢夺银行的特技飞车手。
一个出身名门刚刚步入警界的菜鸟警探。
直到Bradely出场五分钟之后,我们还以为这是一部“双雄”模式的电影。
导演Derek Cianfrance凭借2010年的《蓝色情人节》 声名大噪。
此番与Ryan Gosling二度合作,还请来了2012年当时还没拍完“The Silver Linings Playbook”的Bradley Cooper.电影的摄影风格粗犷写实,摄影师Sean Bobbitt在开篇Ryan Gosling扮演的Luke登场时,使用了一个将近四分半的一镜到底。
并且Gosling曾表示,片中所有的抢劫银行的戏全部都是一次拍好收工的。
飞车手Luke从有过一夜情的女子Romina口中得知自己当了父亲后,自幼便家庭不幸的他决定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有过抢银行前科修车铺老板Robin怂恿Luke打起了当地银行的主意。
在一次次轻而易举的得手后,一切似乎都迎来了转机。
为了自己那作为父亲的义务和担当,为了得到Romina的认可,Luke不得不再次的铤而走险,而谨慎的Robin最终与其分道扬镳。
在一次抢劫失误后,被警车追逐的Luke被迫逃进一家民宅,而和正巧在附近执勤的Avery狭路相逢。
就在这里,剧情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急转直下。
观众这才明白这并不是一部想象中的“双雄”式的电影。
Ryan Gosling扮演的Luke虽然戏份和台词并不多,大概只占了全片的四分之一,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角色通常贡献更大。
实际上也如此,Luke是串联整个片子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Luke一次失手打伤Romina的男友Kofi之后,他抱着自己的孩子默默走出房子,坐在台阶上,一边轻柔地哄着孩子,一边喃喃地念叨“It's over.”似乎是在跟所有人告别。
Bradley Cooper的角色Avery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检察官,大学毕业后来到警界,抱着大干一番的信念。
与Luke意外的相遇成就了他的英勇事迹,一夜之间,初出茅庐菜鸟成了市民口口相传的击毙劫匪的英雄。
然而在得知Luke留下的一对妻儿后,Avery的内心充满了内疚与自责。
多年后,曾经刚正耿直的Avery已经变成通过牺牲朋友和同事,与官员勾结的政客。
造化弄人,当年死在自己枪下的Luke的儿子Jason居然与自己的儿子AJ成了好友。
狂放不羁的AJ在怂恿Jason买毒品时被警察逮捕,赶到警局的Avery发现了Jason的身份后告诫AJ与他断绝来往。
最终在AJ举办聚会时,得知AJ的父亲居然是当年杀死自己父亲的警员后,冲动的Jason持枪闯入Avery家中殴打了AJ,并劫持了Avery。
在当年Luke骑着摩托车疯狂行驶的那片松树林里,跪对着枪口,Avery痛哭流涕,一边又一边的说着“I'm sorry."不久后,Avery利用媒体对这一切的大肆渲染赢得了竞选,在AJ的陪伴下,最终站到了的被热情的支持者包围的演讲台上。
而Jason则远走他乡,追寻着父亲Luke的影子,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了镜头里。
两代人的情仇纠结交缠不清,Luke为了生存,为了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最终死于Avery的枪下。
而Avery为了生存,为了达到作为一个政客的目的不惜牺牲朋友成全自己。
Avery亲手夺取了一个孩子得到父爱的权利,他为此深深地自责和愧疚,而他作为父亲却没能给予自己的儿子应有的爱。
他亏欠AJ的一切可以弥补吗?
Jason是否也会像他的父亲Luke同样走上那条不归路吗?
如果你喜爱的是好莱坞式的包装大片,追求枪弹横飞,爆炸与追车的激烈场面,或者你期望着肉体横陈,让人热血心跳的激情片段,那么这部《松林外》肯定不是你的菜,虽然这部片子里追车,警匪,枪战,肉体各个元素一样不缺。
如果你对套路式的大片已经有了千篇一律的厌烦,并且开始对所谓的大片越来越失望,那么这部《松林外》能让你日渐饥渴的期望得到完全的满足,给您带来超越预期的一次惊艳。
《松林外》绝对是个好名字,相信有过野营经验的朋友,都会对山林的气息,有一种饥渴般的向往。
(我指得野营的是那种必须自带干粮和水,还有帐篷和睡袋的野营,是那种晚上除了篝火之外,就是一片眼漆黑,双手平举,不见五指的野营。
是那种一格的手机信号都是一种奢望的野营。
) 那种充满着各种树木,花草,混合着雾气和雨露在山野里的空气,对我们这些整天呼吸着汽车废气以及忍受着各种怪异气体的城市人类,如同甘露般让我们的肺焕然一新,让我们的心愉悦非常。
《松林外》这部影片,在茫茫的好莱坞大片中,起到的效果正是如此。
一部三小时的影片,相较于好莱坞通常的两小时大片,整整长了一半。
如果影片结束在51分钟,毫无疑问,已经是一部独立影片,估且称为第一段;而后的30分钟,毫无疑问,也能成为一部独立影片,笔者称为第二段;最后剩下的部分也可独立自成一体。
但同时,却如同一张细密的纱网,轻轻切入,丝丝连接,一点点的让前两段瞬间死灰复燃一般有了气息,得到了传承。
整部影片,观众如同聆听了一位得闲的小镇老人,絮叨了一场关于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小镇上发生的故事。
这故事的开始只是一个人的事,慢慢的故事扯入一个家庭,继而牵入第二个家庭,在镇上各色人等都纷纷出场,最后故事的强横生命力延续到了故事里人物的第二代。
影片的结束,对于观众来说,不是结局,而仅仅是故事的目前发展,并且这故事还在继续着自己的将来。
而这种感悟,给观众带来了无以伦比的真实感。
这种听到的故事和完美包装下的好莱坞故事不同,这是个有着普普通通,却有着强横生命力的故事。
这种生命力来自于不涂脂抹粉的真实。
这种真实感贯穿了整部影片,通过朴素的色调,通过简单的道具和取景,通过只有小镇里才能听到得土的掉渣,但又盛满心酸的片尾曲。
唯一的可惜是中文翻译还是差强人意,有些虎头蛇尾。
最后笔者给看了片子,又感觉对口的观众一个小惊喜:如果你喜爱本片的瑞恩。
高斯林。
推荐给您另一部他主演的片子 《亡命驾驶》风行网搜索就有,相信您一样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高司令全身都是黑暗毁灭气质,泪点颇多。
主角是谁?!
高司令真是摆酷无极限了
140分钟的电影,某人不到60分钟就挂了,那我还看什么?不会演戏的Cooper嘛?
有些宿命论的感觉,故事情节太缓慢冗长。摩托车手高斯林生活潦倒,和同伴多次成功抢劫,一次行动中被警察库伯击毙,留下了孤儿寡母。警察也有一个同岁的儿子。十五年后,两个儿子结识,高司令的儿子发现真相但选择不杀警察。警察成功当选检察官。片尾高司令的儿子又在松林骑上了摩托车。
7.0/10 分。跨度15年,3个主角的一段岁月。最后的歌不错。。。打低分的估计是才看到一小半,男主居然挂了,一下蒙了。哈哈。。。整体还是不错的,就是节奏比较缓慢,时间长了点,现在的人都没那么有耐心了。。。包括我。。。
影片在中间被“腰斩”为两个部分,上部叫“瑞恩·高斯林”,下部叫“布莱德利·库珀”,真正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是罪犯,任性一生,一个是政客,平步青云,但他们的内心都有男人的柔情与慈爱。他们分别是loser和vinner,但松林之外,丛林之中,隐藏了彼此相照的人性之光。
一個三段式故事,卻是一段弱過一段,近一小時的第一段可以擴充成一部長片,不過那樣的結果反而會更像男主角Ryan Gosling舊作《Drive》,雖然根本比不了。幾個男演員的表現為影片加分,女演員的存在感則羸弱許多,而影片主題上所謂命運輪回的表現力度也有所不足。
第一次看这么彻底的三段式剧情片,第一段以高司令的Luke为视角,直到死亡戏份才跟男二Bradley碰上,然后进入第二段完全以Bradley的POV。第三段的视角则不那么明确,也可以算是第二段的延续,但个人倾向当作Luke儿子的POV。140分钟说这么一个故事有点拍得太电视剧了,不温不火,情绪上找不到高潮
没有了Blue Valentine的意识流,这部的叙事也有与之不同的美妙之处。这个导演很厉害啊。
整个后半段我都在痛苦地思考Ryan Gosling还会不会露个脸……结果竟然没有TUT
所以内容闷不闷不是问题,问题是导演怎么拍
前四分钟就抓住我了,研究了几遍,不是因为长镜头,是为看替身怎么换下高斯林。突然又爱回高斯林了,这样专情的眼神,溜肩也不算什么了!片子的节奏很奇妙,矛盾但不突兀。结构也很有趣。导演不愧是摄影出身,频频叫绝!且,有这样的主观镜头,要什么3D啊!少年仔一个像Leo,一个像马龙白兰度(720P版
父辈的传说,一警一匪各自的生活插曲和两代情仇,故事太杂了,所以情绪表达不太到位,总之就是各有各纠结都不容易吧
除了库柏的干练造型外没啥可看。
主题:父债子偿,因果轮回,做错了事,终究会有某种形式的补偿
三段体、分割得太明显
04/20/2013 AMC Atlantic:1、片子挺好看的,高司令正式升级男神,Bradley Cooper同样赞;2、不靠谱的人一直不靠谱;3、有其父必有其子;4、片子拍摄节奏还是有问题,没有文艺片观影经验的同学看前要有心理预期。
一直以为门大妈是法国人(神圣车行后遗症)。全面的加长版SCPD故事。S城在albany附近。高司令为啥把衣服翻着穿?他哭的比cooper好。前面场景剪辑太勤快(因为他衣服换的太快)。儿子长得像小李子。自从cooper受伤以后,总是觉得他会死,后来觉得他儿子也会死。看完心情很压抑。好基友一辈子世代纠缠。
導演一直給我帶來驚喜~~繼藍色情人節后又一部力作~~一開始我以為又是一部警匪片 高斯林的死亡隨即打臉~~三段式的敘事風格首次看到 對人性的思考也很有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