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耶稣一生的简单介绍在视觉感受方面能把以前对耶稣的一些片段了解的片段串联起来,比如耶稣的诞生,对淫荡女子的宽恕,最后的晚餐,对自己喜爱的门徒Peter的怀疑,识破背叛者犹大,钉上十字架的淡然……作为对耶稣一生的科普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信仰的问题。
在以往我的认知范围内,我认为宗教是迫害科学的,因为宗教在跟科学抢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伊拉克的著名城市巴格达曾是世界的知识中心,我们现在仰望星空,超过三分之二的星座都是以阿拉伯文命名的:阿拉伯数字由印度人发明,后来由阿拉伯人介绍进入欧洲,所以长此以往,巴格达成为了知识文化的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巴格达优秀的知识份子集中向外散发知识,让知识得到普及。
但是在这繁华逝去之后,有一位宗教狂热份子站出来说:“数学,是魔鬼的哲学”,然后他得到了执政者的认同,从此巴格达再无知识,知识份子被流放,禁止发言,禁止做研究,直到今日,我们所看到巴格达已经被战火蹂躏,暗无天日。
科技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受到无数的阻拦,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科学的既得利益者,我们这个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易,而我则是科技无罪论的支持者。
而对于宗教,曾被我认为是伪科学的一种愚民政策,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这种怀疑一直持续到我接触到李安的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主要将讲的是Pi是一个出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举家迁往美国,在海上经历了类似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有幸的是他在他的救生筏上与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Richard·Paker”。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Pi只好与老虎一同生活下去。
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另外一个故事,在影片的最后,Pi接受采访,当他说到他在海上的奇幻漂流之后,两个采访者并不相信且视为儿戏,希望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于是Pi向他们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
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水手。
最后的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
采访者最终采用了第一个不那么残酷而残忍的故事。
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
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
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为什么这样回答呢?
这是一个兽性和神性的对峙,对信仰的拷问。
真实的故事其实是第二个故事,甚至可以将人物一一对应,但是我们人为的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因为是动物,而不是人,人在我们眼中是神圣的,而不会为了食物自相残杀。
但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人的兽性会被激发,Pi全家都是素食主义者,但在小岛上,为了生存,抛开地上的土寻找的植物的根茎满足的吃着。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素食主义还是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在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就会放下束缚,抛弃信仰。
Pi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跪地长啸,质问上帝“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
”,那时我认为要做到绝对的理性,信仰经不住命运的折磨。
但是这种怀疑当我看到上帝之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耶稣死后他对他的门徒Thoms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信我。
那没有看见我的人就会相信我真的存在了”。
换而言之,信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被人相信,而随着相信的人多了,就会随之产生宗教。
所以无论耶稣传记的真伪,最终他的门徒终此一生都在传播他的思想,将福音传到世界。
这是信仰的普及性。
再谈到信仰为什么会产生呢?
耶稣说自己是上帝之子,自然有人信他,他能宽恕人的罪恶,使人起死回生,能给饥饿的人雪中送炭,能为迷途之人导航,但统治者不信,认为他是假先知,宗教的维护者不信,认为他亵渎上帝。
我起初认为耶稣一直在向世人说明他是上帝之子很是愚蠢,用不断展现自己超能力的方式来获得伴随者,但对于未知的事件,保有怀疑的态度是人的本能,耶稣起初的跟随者是因为看到他的超能力,比如Peter,耶稣在他经济困难,无鱼可捕的时候赐予他满筐鱼,还有很多伴随者皆是如此,所以他们怀疑,Peter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不肯跨域河水奔赴耶稣,犹大背叛耶稣,Thoms怀疑起死回生的耶稣…… 但是在耶稣贴身的12个门徒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拥护者,宗教议会、最高法庭犹豫对耶稣的审判犹豫不决,凯撒对处死耶稣胆战心惊,耶稣背上十字架有群众自愿为他搬运、为他拂拭伤痕,他们不是因为受到耶稣帮助,也不是因为听到耶稣的奇闻轶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他的教会,他的谦卑。
他说:“反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宣扬思想从来不是采用武力手段,他说“归凯撒的给凯撒,归上帝的给上帝”,宣扬政教分离,反对成为以色列的王,他不是用思想来控制人们,而是告诉人们你们都是有罪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后,说到“父亲,原谅他们吧,原谅他们不知自己所做的事”。
耶稣终此一生都在告诉我们“I am the way,the truth,and the life”,看到这里我觉得不能把耶稣当作一个人,他更像是一个符号,真理的标志,渴望人们追随,那些超能力则是接受真理的馈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信神、信命总是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总是谈到“命该如此”“上帝你为何不帮帮我”,而当情况没有好转之后,我们本能地怀疑它的存在,但是引导我们的其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内心,心中的神性,引导人类无形的神。
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
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拜托困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人内心遵从的道德,所以我们被称之为“人”。
人不信了神了吗?
你抛弃了我了吗?
Pi跑到教堂里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
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爱我们。
电影的结局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神的儿子带领拯救了人,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
上主之子(Son of God),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看到片名就必须看一看的电影,看了果然有惊喜,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耶稣传记电影,没有之一!
那飘逸的长袍,洒脱的身姿,帅气的面容,自信的微笑,温和的眼神,以及时尚的斜挎包。
哈哈哈,这恐怕是我能理解和接受的最真实的耶稣形象了。
电影的情节大概都出自圣经,特别是耶稣讲道的内容,我感觉几乎都是不含“小我成分”的语录,看完就是感觉太少了太少了,根本不够看呢,真希望自己能像他的弟子一样,坐在他面前聆听。。。
有一点比较遗憾的是,到了后面受刑部分耶稣就变得不那么“自然”了,仿佛圣灵也遗弃了他。
当然咯,十字架之刑是每一个信仰耶稣的人都难以回避的问题吧。
就像旁边的那个受害者质问耶稣,“如果你真的是上主之子是救世主,为什么会遭受十字架之刑,为什么不拯救我们?
”我们都必须试着去了解,他承受十字架之刑的真正用意。
虽然在正文-十字架之刑一节中他明确说过,承受十字架之刑,目的只有一个:Teach only Love, for that is what you are.可是,这实在是让人困惑,如此血腥残酷的刑罚怎么会与爱有关系?。。。
(未完待续)
死寂的湖里,彼得网出一船的鱼,贫瘠的村中,瘫者迈出新的一步。
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微笑,把神迹带给穷人;面对将被处死的妓女,耶稣请从没有罪过的人去砸死她,却无人能抛出手中的石块,看到受到唾弃的犹太收税人,耶稣发现了他内心中的痛苦和谦卑,将他带到自己的身边,因为耶稣,带着永恒的慈悲,把宽恕给予罪人。
当被幸福抛弃的穷人和被公正抛弃的罪人发现有一个年青人给他们宽慰,给他们希望,而他又是如此的宽厚和谦逊,并不为拥有的神迹而霸道和专横,如此的耶稣,怎能不被爱戴。
然而人们只知道国王的存在,以为耶稣必然是来代替旧王的,殊不知他们的每一次欢呼,都是在将他推入死地。
信仰的产生,一定会伴随着牺牲,因为新世界的崛起,意味着旧王国的崩塌。
无人会将手中的利益,拱手献给异端,也没有统治者愿将权利,与草民分享。
于是旧的宗教和世俗的力量联合起来,决心将这新的信仰抹去。
当统治者发现耶稣宁愿牺牲肉体,也不会去用暴力反抗,他们心中窃喜;当民众们知道这神之子不会做他们的新王,他的武器只有宽恕和博爱,他们无比失望。
于是,神的儿子被世俗的法庭判处死刑,骷髅地的十字架是他在尘世的结局。
但是人们终究是爱他的,他们分立道路两旁为他送行。
耶稣浑身布满伤痕和血迹,头戴侮辱的草冠,身背沉重的十字架,拖拽着把自己送往刑地。
罗马士兵的皮鞭增加着身上的痕迹,蜿蜒漫长的小路一次次绊倒他的步履。
母亲和信徒们绝望地哭泣,在蛮横和暴力之下,似乎上帝也无能为力。
曾经的信仰爬向十字架,温顺地等待被牢牢地钉死。
即使在士兵们毫无怜悯地嘲笑时,仍然在向上天祷告:天父,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三颗长钉钉住了一个永恒的形象,一个受难与牺牲的偶像。
《上帝之子》是一部充满宽恕,理解和爱的影片。
有些宗教类电影因为会展现出一些受争议的观点而被抵制,甚至会受到某些宗教狂热分子的恐怖威胁。
但此片聪明地避开了这个禁区,它紧扣《圣经》中的内容,宣扬博爱和救世的情怀,赞美为信仰而牺牲的美德。
看这部片子时不会去考虑过多的宗教因素,只会不断地为了耶稣的受难而感动。
看到去刑场这段时,不经意地联想到我们的革命先烈。
他们同样是怀着信仰赴死,为了给我们后代留下一个虚幻的天国。
基督教成为统治阶层之后,耶稣的精神已当然无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先烈的后人们成了新的贪官奸商。
由此可见,世俗欲望的力量,足以同化一切信仰。
不同的是,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宗教信仰现在已经可以相互作用了,科学让人类向前,信仰使人心向善。
西方的教徒们仍然相信上帝,而我们呢,是否还信仰主义?
如果没有看过《圣经故事》或许会有五分,虽然记性不好,然而这个影片基本上是帮助我回顾了一下圣经故事那一大段,似乎就是圣经故事的剪辑,这次重点落在了耶稣基督身上,虽然影片非常不错,由于看过圣经故事在前,这样的电影又没有什么亮点,如果不是信仰基督教,这也就三分了,然而作为基督徒来说从这一部电影里面还是能感受到基督受死的震撼的,其中圣经的教导和事件的结合也非常得体。
所以还是有四分的,不想写长的影评,结果短评字数写不下了,只好复制到这里来。
很简单的片,片尾曲很好听无比打动我的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那句:“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每个人都为其无知付出了代价这是否代表神从未赦免世人?
这世界拥有着极多的恶,少到忽略不计的善却也运行着,这是否代表着神爱世人?
无论是神,耶稣,佛,以及各种表现形式背后都是一种东西,那是我信任的。
如何定义善恶,无知和封闭会导致恶,给予和开放是善意,区别在人知道后的选择,才会真正塑造一个人,这事关勇气,无知时的善依旧是善,恶也会得到神的赦免,而知道后的善依旧是善,恶不再得到赦免,不多的人生经历也让我看到,恶的动机都没好结果,是因为顾及的因素太少,极端自私的甚至于只考虑自己,从纯利益角度收益来看,选择什么也一目了然,这些选择我无法理解,一直在努力理解。
9999次的邪恶一次良善9999次的良善一次邪恶这是个关于信任的故事,信任是成本最大的选择,却也是收益最大的选择,利益是一切具象和抽象本质,而利益的本质是信任,人类社会需要一个更好的故事了,不然将永远陷入厮杀和争夺。
放弃一切反而得到一切指的就是选择,一个人从来需要的都不多,得到自己想要的,和拥有一切选择的权利才是圆满。
最终,我更倾向于,已经发生的都是命定,而未发生的,始终都有可能,并非希望。
其实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之前,美国人就对将电视剧转制电影,榨取最后一滴剩余价值呢条屎窍烂熟于心,本片就喺咁样嘅产物,当然要比大陆嘅山寨片精良无限多,一切都力图还原历史,还平添佐一份史诗嘅神圣。
较之一个月前睇嘅《诺亚方舟》,本片还喺拍得很客观正统嘅。
当然,剧情片终究喺剧情片,唔喺纪录片,佢嘅目的唔喺传教,唔会拍得非常学术,有好多细节会加入导演嘅艺术创作,唔可能完全吻合《圣经》,如同朗基努斯嘅外表,十二门徒嘅身份等等,但将佢当做喺一次《新约》嘅入门教学还喺不错嘅,至少呢本课本唔会读得太过枯燥无味。
电影拍得其实很一般,但对于我呢种读《圣经》半途而废嘅懒人,本片喺难得嘅一出粗略脑补嘅快餐。
本片尽可能令耶稣脱掉佐小耶和华嘅光环,更多喺以一个人嘅身份出现喺镜头面前,从拿撒勒降生,到游历整个加利利,再到横渡太巴列湖,降临耶路撒冷,最后被钉死喺十字架上,四日后神奇复生,电影基本上讲述完佐耶稣一生嘅主线,如何从一个人最后彻底升华为弥赛亚。
有人话电影中耶稣所展示嘅所谓神迹不过同李洪志差不多,呢点我都认同,但呢啲千真万确就喺《圣经》中嘅故事,乃至《旧约》,用世人今日嘅眼光去睇都一样虚假,而基督教却就喺凭借呢啲“神迹”统治佐地球超过1/3嘅人口,应俗语云“big things have small beginnings”。
比较一般,小boring,推荐主题曲《Mary , did you know》,歌词其实就喺整个故事,唱得还不错,电影本身唔推荐,唔收藏。
基于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改编电影,大熊都看过了。
Mel Gibson的也看过了。
猜到这次就不会有神马新鲜玩意……果然啊果然。
片子开头,是约翰在山洞里,对逻各斯的意义问题进行沉思。
呵呵,深山中沉思的约翰,差点让我以为编剧参考了the secret book of John (Apocryphon of John)……但其实伦家是默默滴在心里打《约翰福音》的草稿啦。
然后,简述人类历史+以色列民族史。
一带而过。
然后正题从Pilate上任开始。
Pliate确实够凶,史书为证,但是罗马当局和犹太居民之间的关系有这么紧张么?
暴乱一触即发的赶脚。
Pliate挪用圣殿款项去修水渠(可以有),然后祭司们和他还关系不错?
这个编得有点夸张了。
罗马军队之无处不在和无恶不作也有点夸张了。
就算是戏剧化表达吧,不然“上帝的归上帝,皇帝的归皇帝”一幕怎么能这么tense。
可是,亲,你的denarius看上去竟然是镀了金的啊……限量珍藏版?
以及,耶稣把denarius扔给罗马士兵是怎么回事?
还不如扔给马太呢,士兵是维持治安的,又不是收税的。
城管和税务不应该分不清吧。
还有,编剧独出心裁地给巴拉巴不少戏份,巴拉巴同志还和耶稣多次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俨然民族解放阵线主席。
但是既然这样,罗马当局和犹太祭司为毛要释放他啊,这个人威胁不是比耶稣还大么。
不明白。
越到后面,越乏善可陈。
以前都拍过N遍了的东西,真的木有什么深刻洞见或是符合历史情况的插曲。
只不过是有选择性地从四福音中挑情节和称谓而已,比如是叫加利利海还是湖,发现空坟墓的是几个女生,冲去看的是一个还是两个门徒。
唯一有创造性的发挥是古利奈人西门……他为毛是个黑人……难道编剧的圣经上写的是古实人西门……不过,到了最后,多马童鞋没有摸耶稣,见而信。
替Glenn Most感谢编剧。
演多马的演员像是从卡拉瓦乔画上走下来的,呵呵。
最后的最后,耶稣亲自来把《启示录》口述给约翰。
大熊又有点“是在逗我么”的赶脚。
东部教会直到很晚才接受《启示录》,而且都不觉得是使徒约翰写的。
现在基本没人会认为是出自使徒约翰之手。
连“羊”这种关键词都和《约翰福音》不一样。
这也就算了。
即使在这个时刻anachronistically说圣经是默示的,可以啊,可是喂……没听说圣子口述啊,这应当是圣灵的工作吧。
(当然,可能大熊的态度不端正。
这个片子要是放在主日学看,保险下面哭倒一群,连最后口述《启示录》的镜头都会让人泪奔,然后大家和约翰一起曰:阿门,主啊,我愿你来。
大熊也可以很虔敬,但是对着这个片真心虔敬不起来……扮演耶稣的这个葡萄牙模特一直面带微笑向人群致意,很难让人不想起领导微服视察……)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演职员表里那一排一排的穆斯林名字是怎么回事?
阿拉伯群众演员和剧务好找又便宜?
他们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什么影片的制作么?
《先知尔撒传》?
随便就先吐这些槽吧。
我觉得它好看,却无关乎我的信仰,因我不信仰基督,我也无任何信仰,看过三四集《圣经故事》,并没有把它一季度看完全,看的时候也是看看停停,却依旧觉得如此动人,觉得它好看也并不因为个人崇拜或者喜欢英雄主义,一向来对英雄主义色彩浓厚的片子无感,而它却不落入俗套,看的描述耶稣片子少之又少,所以我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来评论它是否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也并无权指责那些在豆瓣给它评低分的人。
Stop doubting.Believe.这一周我每天看电影的数量从weekday的1到weekend的3,一直没有太多想去share的,其中也并不乏我觉得很值得看的,因为基本看的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唯有它,我觉得,看完了之后,是真的想去follow。
电影的优缺我实在是评价不出,但是我觉得我能这样哭得死去活来,怎么说也觉得是够了。
今日又无法好好睡觉了。
无论是刚毅的彼得、感性的约翰还是那个总是兴冲冲的多马都演的相当不错。
尤其是两位反派,强横的彼拉多和攻于心计的该亚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老实说,耶稣演的并不是很好,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主的荣美不是人能够重现的。
故事方面,影片基本忠实于福音书的记载,有些小的改动也算合情合理。
特别是对审判耶稣时为什么群众都要求处死他以及呼召马太的细节,影片都给出了很独到的见解。
非常棒的电影,基本和圣经一致。
演员也非常好,主耶稣背十字架时的痛苦,在自己受苦的时候还说,bless you, 主耶稣在定十字架的时候还在传福音。
好多地方都好感动,感动的一塌糊涂。
主耶稣如此爱我们,为了人受了这么多苦,他是一个innocent people, 竟然被订十字架。
人是什么,什么人是没有罪的,竟然一个没有罪的人为了我们这帮罪人而死。
主为什么爱我们,而且如此爱我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我们这帮人是主耶稣花重价买来的。
我们这帮罪人,怎么配得主耶稣如此的爱。
Stop doubting, just believe. 主耶稣,让我以认识你为至宝,凭借我是做不到的,主,请你让我做到!
主耶稣,请你加强我的信心,让我的信心有应有的成长。
主耶稣,让我明白你的旨意。
让我在一切的事情上可以得着你。
我们是瓦器,来盛装生命。
让我感受你的甜美,请你不要放过我,来吸引我,怜悯我!
感谢你。
理清了前因后果 终于明白 相信真理
Amen
电视剧最后两集重新剪辑的版本,电视剧完整圣经故事更佳。
实在看不下去,不谈信不信,我以为会是引领人向善和互相帮助,结果拍成了神棍片,跟随者们不过是为了利益,这种宣传片有何意义?基督教人内部宣传?不信的还是不信
第一次看圣经电影,泪如泉涌
电影版的圣经故事,完全取自于电视剧版的,如果只看这个,固然就一般了。
我是抱着了解宗教的心态看的,只能说,还凑合
果然是电视剧的节奏,很多人物、情景都没有展开,只是粗略的剪进一些布道的场景。而且拍的太小家子气了。
看到耶稣的脸就想揍
弥撒亚。上帝精神永不过时。 耶稣是始也是终,就是在事件中不会出现新事件,一切都是宿命论,非常的结构主义。 上帝又是那个永恒的外在的他人,从太初就决定那一瞬间可以跳出这个符号秩序,结果就是弥赛亚。这就很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了。
当作了解耶稣下来看的,牺牲自己,成就了大道。
看了完整版,据说这个是缩短剪辑,好吧。
作为一个非基督徒,看完之后不得不承认,耶稣很伟大
就是很庸常嘛,和本来的美剧一样庸常嘛。
都是电视剧《圣经》里的镜头拼接的?
「It's much harder for a rich person to enter the Kingdom of God than it is for a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He who lives by the sword dies by the sword.」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I didn't know Bible, so it might be okay
纯粹的宗教宣传品~
God,这可是耶稣→_→
DiogoMorgado的眼神和语气一定是经过长时间反复练习的,平和而具有说服力~没有看过美剧“圣经故事”,也就对其混剪无所谓了~耶稣生平的重要传诵事迹基本都有囊括,最后的晚餐和被钉十字架后三天复活成为全剧高潮~通过这些故事去了解那段历史,去研究和反思,淡化一点宗教和神化色彩,有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