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决战中的较量,大敌当前(台),敌对边缘(港),Stalingrad

主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蕾切尔·薇兹,约瑟夫·费因斯,鲍勃·霍斯金斯,朗·普尔曼,埃娃·马特斯,加布瑞尔·汤姆森,马蒂亚斯·哈比希,索菲·罗伊斯,伊万·舍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年份:2001

《兵临城下》剧照

兵临城下 剧照 NO.1兵临城下 剧照 NO.2兵临城下 剧照 NO.3兵临城下 剧照 NO.4兵临城下 剧照 NO.5兵临城下 剧照 NO.6兵临城下 剧照 NO.13兵临城下 剧照 NO.14兵临城下 剧照 NO.15兵临城下 剧照 NO.16兵临城下 剧照 NO.17兵临城下 剧照 NO.18兵临城下 剧照 NO.19兵临城下 剧照 NO.20

《兵临城下》剧情介绍

兵临城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饰)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然而,坦妮娅(雷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 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亚尔斯兰战记风尘乱舞马克斯·马努斯魔力月光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一季青春.com运囚生死斗功夫乐翻天代孕妈妈机关枪囚徒魔王军最强的魔术师是人类茶恋绿色边境寻觅之境独家头条:初露锋芒听见我的声音战火黎明蜜月期以眼还眼迷途猫OVERRUN幸福的眼泪情系洛川红苹果漫画少女衰鸟向前冲卡门悬崖上的谋杀猎手藏尸楼猛虫过江我的奇妙男友2之恋恋不忘伏妖天师

《兵临城下》长篇影评

 1 ) 兵临城下

影片以一个极具传奇色彩和象征意义的镜头开始,一只狼在白雪覆盖的森林之中伺机而动,狼的眼睛紧盯着猎物—— 一匹作为诱饵的马。

之后,一只被伪装过的猎枪和幼年的瓦西里出现在画面中,他神色坚毅却无法掩饰那份面对猛兽的紧张,狼开始冲向猎物,速度逐渐加快,而瓦西里的枪却开始在颤抖,在爷爷的不断催促下,少年瓦西里终于开枪了,而镜头直接切到成年后准备去参战的瓦西里。

通过后面的闪回,我们知道少年瓦西里因为恐惧和紧张,那一枪并没有击中狼,在狼撕咬白马的时候是爷爷射杀了狼,也给少年瓦西里上了可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要像石头一样冷静,机会出现时要勇敢果决甚至冷酷,不可有一丝迟疑和惊慌。

 2 ) 不是特别有感

如此多评论,我也就摘录点罢,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段:“人终将是人,不会重新有个同样的。

我们如此艰苦地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你的邻居。

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

一个微笑,一份友谊,一些你没有却又想得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是联合成一个国家,也都永远有贫富之分。

有天赋的人,没有天赋的人,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

”还有,印象最深的是这段:战营中的激情以及佟丽娅的雪白圆屁股...........................嗯,我也是男人,没办法做到视而不见...........................

 3 ) 狙击手好片

裘德·洛主演的不错的战争片哦。

美国人描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我想影片有三个主题:苏联草菅人命、狙击手的对决、战争中的爱情。

开头那一段,感觉的确真实。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如此之大,与其装备落后、不珍惜士兵性命是有很大关系的。

狙击手的对决是本片的主导线索,演绎得相当精彩。

这个片子里没有令人厌恶的角色,除了赫鲁晓夫。

那个德国少校还挺人性化的,这个是宣传部门应该学习的。

当然,作为立场的表示,影片对德军的暴行还是有一定渲染的。

爱情嘛,在战争中只能委屈求全了。

本片中唯一的性爱场面,怕是在好莱坞电影中绝无仅有的吧还有那个演小奸细的男孩好可爱哦!

名叫Gabriel Marshall Thomson,哈哈我记住了。

同86年生的,咋就那么不一样呢?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由瓦西里想到张桃芳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法国导演,英国演员,居然没俄国人什么事。

狙击手瓦西里和政委丹尼洛夫,像是演员和经纪人的角色,后者为前者塑造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主要是俄罗斯人民当时需要有这么个英雄来激励他们。

瓦西里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

(2001年的裘德洛还挺有看头)一个女人的介入,让合作的二人有了间隙,因为他喜欢她,而她喜欢另一个他。

德军调来一位上校狙击手来针对瓦西里,在几次交锋中,瓦西里对自己木有了信心(主要是那个银亮亮牙齿的大叔被对方狙杀),他不想当英雄了,但是丹尼不允许,你是英雄你就不属于你个人的了。

总之你只能前进,绝不能后退。

为了让兄弟情重归于好,让女人被炮击中,让他们以为她死了。

没有了外因,两人又可以携手合作了,丹尼洛夫牲了自己,让德军狙击手暴露,被瓦西里干掉。

狙击手瓦西里是真实的,从1942年11月10日到12月17日,瓦西里.扎依采夫射杀德军官兵共计225人(平均每天杀6人!

)他当时27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年仅22岁,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张桃芳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当狙击手到5月25日止,持续时间为3个月零26天。

除去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实际射击时间32天,平均每天杀6人多!张桃芳用了四百多发子弹,不知道瓦西里用了多少发子弹,我总以为会是百发百中这样的,估计都是被小说什么的误导吧。

和电影一样张桃芳也有和对方狙击手较量的精彩场面,只是我们的战争中不会有激情什么的,绝不会有电影中浪漫主义色彩。

 5 )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许多细节,达到了档案级水准

以下所引用的全部内容均严格依据档案。

依据档案:第284步兵师(即巴秋克步兵师)缺乏轻武器出处来源:《第62集团军作战日志》;并且其他档案显示,当时缺轻武器的步兵师,不止284师一个。

依据档案:法国一二战从来没有督战队依据档案:苏联督战队,不仅有,而且手段近乎疯狂。

东线题材的电影里《兵临城下》绝对是Top5级别的。

IMDB7.6的评分绝不是空穴来风。

从历史角度上讲,在二战电影里兵临城下其实也是处在前5%这个水平里的。

帝国的毁灭和刺杀希特勒(阿汤哥版本)肯定也在兵临城下之上,毕竟前两者是偏历史纪录片类的电影,兵临城下是还是有些不足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第一,《兵临城下》电影主角瓦西里所在的第284步兵师(即巴秋克步兵师)缺乏轻武器————出处来源:《第62集团军作战日志》,这是这方面的最权资料来源。

觉得这段是伪造的,或者格兰茨故意抹黑苏维埃红军的建议穿越回1942年亲手击毙造谣者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及其参谋班子。

截图给大家看下

其实斯大林格勒时期《兵临城下》主角瓦西里所在284步兵师缺乏轻武器这个在当时并非个别特例,而是很普遍的现象。

给大家看看,当时的苏联步兵师编制标准苏联国防委员主席斯大林于1942年7月26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亲笔签发的《关于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的国防委员会第2101号命令。

先说结论,这份由斯大林亲自于1942年7月26日签发的《关于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的国防委员会第2101号命令清楚无误的表明,当时苏军步兵师武器配置标准情况应该如下:即:按着1942年7月26日,斯大林签发《关于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的规定,显然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期,苏军步兵师人员中77%的人应该拥有步枪或冲锋枪。

显然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一些步兵师人员拥有步枪和冲锋枪的比例远远达不到。

我之前亲自查找档案,发现步兵师缺轻武器情况在当时很多。

不一一列举了。

这些步兵师的轻武器情况,照着斯大林签署的《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1942年7月26日)差距巨大。

(一)其他档案显示,当时缺轻武器的步兵师,不止284师一个。

这些是我好几年前找的1942年8月末第64集团军步兵第38师,总人数3558人,拥有步枪1418支,重机枪8支,轻机枪38支,冲锋枪105支,反坦克枪115支,合计1684支;粗略算有枪率47%。

1942年8月末第64集团军步兵第138师,总人数8462人,拥有步枪1878支,重机枪14支,轻机枪10支,冲锋枪323支,反坦克枪82支,合计2307支;粗略算有枪率27%。

1942年9月11日第62集团军步兵第87师,总人数1819人,拥有步枪509支;重机枪0支;轻机枪1支;冲锋枪40支;反坦克步枪0支,合计550支;粗略算有枪率30%。

1942年9月11日第62集团军步兵第112师,总人数2297人,拥有步枪1181支;重机枪6支;轻机枪5支;冲锋枪117支;反坦克步枪0支,合计1309支,粗略算有枪率57%。

1942年9月11日第62集团军步兵第244师,总人数3685人,拥有步枪989支;重机枪5支;轻机枪14支;冲锋枪141支;反坦克步枪130支,合计1279支;粗略算有枪率35%。

1942年10月1日第21集团军步兵第76师,总人数6298人,拥有步枪2552,重机枪23,高射机枪5,轻机枪80,冲锋枪512,反坦克枪98,合计3270支;粗略算有枪率51.9%。

1942年10月1日第21集团军步兵第124师,总人数6398人,拥有步枪2343,重机枪23,高射机枪0,轻机枪71,冲锋枪533,反坦克枪129,合计3099支;粗略算有枪率48%。

我仅仅是很粗略的找了找,就找到一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苏军步兵师缺乏轻武器。

如果继续找,肯定还能找到更多的。

由上可见《兵临城下》电影主角所在的284步兵师缺乏轻武器,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特例,在一段时间内缺乏轻武器的步兵师不止他284步兵师一个,还有好多呢。

一般来说抬头带“近卫”字眼的步兵师,一般基本上能达到编制表的要求;但是普通步兵师那真就不一定了。

再举几个例子,比如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942年10月中旬的时候,

第34近卫步兵师,总人数10183,各类步枪5801,各类冲锋枪1956,大约76%的人有枪。

对照编制表,轻武器配给数量和比例合格。

再看28集第248步兵师,总人数10731,各类步枪3490,冲锋枪588,大约38%的人有枪。

所以我说了很多次,当时某一时段内缺轻武器的步兵师,不止62集284师(巴秋克步兵师)一个。

并且引用《62集团军作战日志》的材料说了,渡河那几天恰恰284师(巴秋克步兵师),就缺轻武器。

而电影《兵临城下》缺枪那段,恰恰反映的就是渡河那几天的事情。

可以说电影精准把握时间点。

因此,南斯拉夫苏粉瞪眼瞎编,错了还死鸭子嘴犟,满地打滚毫无意义。

一个旁证除此之外,在伊萨耶夫的《斯大林格勒》一书中,也有相关旁证。

在1942年9月11日62集团军的情况。

9月11日第62集团军下属单位的状态表格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当时苏联步兵单位的装备情况,刨除负责斯大林格勒督战任务的内务部第10步兵师,可以看到大部分普通步兵世师是缺乏武器的。

(刨除负责斯大林格勒督战任务的内务部第10步兵师,可以看到大部分普通步兵世师是缺乏轻武器的,而负责督战任务的内务部第10步兵师,确实按着督战命令做到了装备精良。

(该师分成若干小块进行督战),提示督战命令就是要求督战部队装备精良)

这是把上图中步兵师的情况翻译过来的翻译图

大家看看,在1942年9月11日62集团军的情况,这些步兵师拥有步枪和冲锋枪的比例是多少 ?

一般的军史作战不会细扣编制表,可是正好巧了,我找全了苏德战争时期苏联步兵师的历次标准编制和详细的编制情况。

而读者心里应该有个数,斯大林亲自于1942年7月26日签发的《关于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的国防委员会第2101号命令清楚无误的表明,一个步兵师步枪+冲锋枪总数大约相当于这个步兵师总人数的77%。

缺不缺轻武器对照下面这张图一目了然一般的军史作战不会细扣编制表,可是正好巧了,我找全了苏德战争时期苏联步兵师的历次标准编制和详细的编制情况。

当然也有不缺轻武器的步兵师(基本上跟《步兵师的组成、人员与武器编制》(1942年7月26日)上面要求的持有轻武器的比例情况能大体符合)。

不一一列举了。

比如下面的这些是我好几年前找的1942年8月末第64集团军步兵第29师,总人数7424人,拥有步枪7554支,重机枪47支,轻机枪154支,冲锋枪642支,反坦克枪222支,合计8619支;粗略计算有枪率114%。

1942年8月末第64集团军步兵第126师,总人数3783人,拥有步枪2801支,重机枪12支,轻机枪43支,高射机枪6支,冲锋枪198支,反坦克枪55支,合计311支;粗略计算有枪率82%。

1942年8月末第64集团军步兵第204师,总人数5920人,拥有步枪3989支,重机枪53支,轻机枪114支,高射机枪18支,冲锋枪282支,反坦克枪151支,合计4607支;粗略计算有枪率78%1942年9月11日第62集团军步兵第131师,总人数2540人,拥有步枪1918支,重机枪3支,轻机枪4支,冲锋枪215支,反坦克枪14支,合计2154支;粗略计算有枪率85%。

1942年9月11日第62集团军步兵第315师,总人数2873人,拥有步枪1797支,重机枪10支,轻机枪15支,冲锋枪260支,反坦克枪126支,合计2208支;有枪率77%。

1942年10月1日第21集团军步兵第23师,总人数5805人,拥有步枪4166支,重机枪32支,轻机枪115支,高射机枪2支,冲锋枪509支,反坦克枪100支,合计4924支;粗略计算有枪率85%。

1942年10月1日第21集团军步兵第96师,总人数7182人,拥有步枪5469支,重机枪72支,轻机枪170支,高射机枪1支,冲锋枪323支,反坦克枪223支,合计6258支;粗略计算有枪率87%。

总之,当时缺乏轻武器的步兵师是普遍存在的,当然也有不缺的,而《兵临城下》主角瓦西里所在284步兵师就是属于缺乏轻武器步兵师。

电影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什么问题。

因为引用来源是62集团军作战日志。

而且也不是他一个284步兵师缺轻武器,很多步兵师都缺轻武器。

大家仅需要知道,《兵临城下》电影主角瓦西里所在的第284步兵师(即巴秋克步兵师)缺乏轻武器————出处来源:《第62集团军作战日志》,这是这方面的最权资料来源。

可以说《兵临城下》的导演一定是阅读了大量档案资料,才能拍出这么还原历史的细节,必须给他点赞,真得很用心。

(二)空手冲锋是存在的。

至于有些南斯拉夫苏粉嚷嚷,让士兵空手冲锋不合情理。

我只能说那是你们在家臆想,事实上空手冲锋真有,这个不算艺术加工,因为在一些回忆录里提到过苏军其他部队存在空手冲锋。

——————士兵B.Сорока回忆道:在前面是法西斯的炮火,在后面是我们的督战队向我们自己射击,我们没有武器就只能向前奔跑。

贝利亚的说法:

对面德军的回忆

提二次提示,可以说《兵临城下》的导演一定是阅读了大量档案资料,才能拍出这么还原历史的细节,必须给他点赞,真得很用心。

第二,所谓法国督战队,是南斯拉夫苏粉瞪眼纯瞎编的,法国没有督战队,你甚至找不到法国督战的的文件,因为法国根本就没有督战队。

重复一次,所谓法国督战队,是南斯拉夫苏粉瞪眼纯瞎编的;你甚至找不到法国督战的的文件,因为法国根本就没有督战队。

实际上,法军在一战时期的逃兵数量很少,对逃兵进行的枪决更是极少,法国军事法庭在一战中只对4个逃兵进行了枪决。

而且一战中,法军没有任何一条命令,组建过所谓“督战队”的情况。

一战中,法国也来没授予过,不经军事法庭而就地处决逃兵的权限,从来没有。

所谓法国督战队,是南斯拉夫苏粉瞪眼100%纯瞎编的。

第三,苏联督战队,不仅有,而且手段近乎疯狂。

档案显示,二战时,苏联对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远远比电影《兵临城下》描述的要残酷得多得多。

举个例子,1941年苏联二战开战仅仅3个月,督战宰了10201人,其中其中3321人是被临阵处决。

《从战争开始时到1941年10月10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行动局和督战队的活动情况》——国家安全委员会三级专员С. Мильштейн向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报告到1941年10月10日,10201人被枪决,其中3321人是被临阵处决。

В книге гвардии сержанта Н. Н. Никулна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 войне:“А в наступлении, если повернешь назад, получишь пулю от заградотряда. Страх заставлял солдат идти на смерть. ”——来源: Никул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and Даниил Федорович Онохин.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 войне. Изд.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Эрмитажа, 2008.士兵Н.Н.Никулин写道:“在进攻时,如果你转身退却,你将得到督战队的子弹。

这种恐惧迫使士兵亡命前行。

”——来源: Н.Н. Никулин 《战争回忆》而且各种惊悚的督战全都有,大炮督战,坦克督战,机关枪督战全都有,只不过南斯拉夫网友在茧中里不知道而已。

督战队抹黑苏联了吗?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苏联科学院编纂的四卷本《华俄大辞典》(最权威的汉俄辞典没有之一)第2卷,第2777页。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释义:中文标准翻译:督战队。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苏联科学院编纂的四卷本《华俄大辞典》(最权威的汉俄辞典没有之一)第2卷,第2777页。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释义:中文标准翻译:督战队。

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重要的说三遍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的标准翻译就是督战队苏联科学院编纂的四卷本《华俄大辞典》(最权威的汉俄辞典没有之一)第2卷,第2777页。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释义:中文标准翻译:督战队。

(一)督战队的缘起:1918年8月6日,当时正处于俄国内战时期,为提高红军的作战能力,托洛茨基向列宁提出必须建立督战队。

托洛茨基向列宁建议:必须加强我们的军队,以内部保持铁的纪律的强大的革命核心单位为基础。

必须建立可靠的督战部队,这些部队与革命的核心部队一起行动,不断的处决逃兵。

还必须保证指挥员的权威,委派配备左轮手枪的政委,建立军事革命法庭和个人英勇勋章。

从这时开始军队中开始陆续组建一系列督战部队。

如1918年:1-й особы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3-й армии Восточного фронта.1-й Астрахански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11-й армии.1-й отдельны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г. Гомель, Западный фронт).2-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3-й армии Восточного фронта.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1-й армии Восточного фронта.1-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10-й армии Южного фронта.5-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13-й армии Южного фронта.7-й особый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 13-й армии Южного фронта.......(二)苏军督战的法律基础:刑法193.9:红军士兵在战时或战斗情况下的逃跑行为,以及具有指挥、行政、经济或政治人员在和平时期和战斗状态下的逃跑行为,都应承担以下后果,死刑。

在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没收财产。

在战时情况下,可将对个人徒刑的判决推迟到军事行动结束之后;被定罪者应被分配到陆军或海军的现役部队,担任军事指挥部门指定的职务。

刑法193.12:军人通过对自己造成伤害或假装这种伤害(聋、哑、失明、精神疾病等)以及煽动或协助实施这种行为来逃避兵役,都应承担以下后果,最高三年有期徒刑,并没收或不没收财产。

在战时或战斗状态下实施的相同行为,死刑在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193.13:战时指挥官如果擅自背离给他的作战部署或其他命令,或向敌人投降交出委托他给的部队、工事或军舰,破坏或使防御工事、船只、枪支无法使用、武器库、食品供应和其他属于战争手段的物品,如果它们是为了协助敌人而实施的,则需要判处,死刑。

造成有害后果的上述行为,即使没有任何援助敌人的意图,但违反了有关的一般军事条例和指示,也应适用:不少于3年的徒刑,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死刑。

刑法193.14:在战斗中擅自抛弃战场,或在战斗中故意交出武器或拒绝行动,应受到以下处罚,死刑。

以上这些苏联刑法条款是,二战苏军督战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相关修正案中更明确补充规定,如刑法193.6: 第一次逃跑既遂:1)在情况缓和或政治觉悟不高的情况下,量刑标准为:三个月的监禁。

2)如果没有减轻处罚的情节的情况下,可处以下列处罚:可判处一年监禁。

刑法193.7: 第二次逃跑既遂,量刑标准为:处以两年严格隔离监禁。

逃跑两次以上,处以不少于三年的严格隔离监禁。

此外,法院有义务在判决中规定军人必须继续服兵役的方式。

刑法193.9: 红军战时在战时或战斗状态下逃跑,以及指挥员、行政人员、经济人员或政工人员在和平时期或战斗状态下逃跑,都应承担以下后果:死刑;在情况缓和的情况下,处以不少于三年的监禁,并没收财产。

在战时情况下,可将对个人监禁的判决推迟到军事行动结束之后;被定罪者应被分配到陆军或海军的现役部队,担任军事指挥部门指定的职务。

即如果判定你是在战时,战况激烈的情况下,你逃了,那就是死刑。

二战期间,根据不完全统计,1941-1945年战争期间被军事法庭判为有罪的人共计2530686人,其中现役军人994300人,其他是被军事法庭判罪的非军人;有217080人被判死刑,其中13.5万人是军人,另外8.2万被判死刑的是非军人。

军事法庭判决的99.43万现役军人中,情况分三类第一类:有42.27万军人,被缓期执行,并送往前线的惩戒分队;第二类:有43.66万军人,被遣送到监禁地,古拉格疗养院;第三类:有13.5万军人,被处决。

仅仅根据根据内务部国安安全专员1941年10月的报告《从战争开始时到1941年10月10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行动局和督战队的活动情况》,苏联内务部特别行动局和督战队在开战三个月内就督死了(处决了)10201名军人,其中3321人是被临阵处决的。

根据司法部的军事法庭处决记录详单,这些被处决的现役军人,肉眼观察,13.5万人绝大部分死于,临阵脱逃,执行命令不力,擅自撤离,战场自残,逃避兵役,拒绝服役,将武器完好无损的交给敌人,以及叛国等。

其中临阵脱逃,执行命令不力,擅自撤离,战场自残,逃避兵役,拒绝服役,将武器完好无损的交给敌人,都是通常意义上的广义的怯战罪名。

——需要注意,这些罪名项目,在当时的苏联刑法上均有死刑条款。

另外军事法庭还有8万多非现役军人被执行判死刑,主要罪名是绝大部分是叛国罪,少部分是间谍罪这类的。

(叛国罪中最多的具体原因是所谓的参加过投敌武装,用中国话说就掉头当过伪军),而叛国罪,间谍罪这类罪名,在当时的苏联刑法上均有死刑条款。

无论是宰现役军人最多的临阵脱逃,执行命令不力,擅自撤离,战场自残,逃避兵役,拒绝服役等罪名,以及叛国;还在宰非现役军人最多的叛国罪,这些罪名项目,在当时的苏联刑法上均有死刑条款。

(三)一些较为著名的督战命令(这些督战命令中的就地处决主要针对狭义的临阵脱逃罪)苏联刑法相关款项是,以下督战命令(对临阵脱逃就地处决的法律)的法律基础。

1941年7月17日,国防委员会第187号命令:关于将(内务部)第三局变为特别部门的命令Постановление ГКО СССР «О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и органов 3-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в Особые Отделы»——命令里直接出现,直接消灭靠近前线的临阵脱逃者(原文中明确无误的出现 ликвидацию дезертирства в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прифронтовой полосе. )必要时将地他们就地处决。

(原文中明确无误的出现 расстрела их на месте 就地处决他们)1941年8月16日最高统帅部第270号命令“关于现役军人向敌人交出和抛弃武器的责任”«Об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и военнослужащих за сдачу в плен и оставление врагу оружия» — приказ Ставки Верховного Главного Командования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за № 270, от 16 августа 1941 года——此命令还涉及到连坐家属1941年9月12日,最高统帅部第001919号命令:给各方面军、集团军司令,各师师长,西南方面军司令,关于在各个步兵师建立督战部队的命令Директива Ставки ВГК № 001919 командующим войсками фронтов, армиями, командирам дивизий, главнокомандующему войсками Юго-Западного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о создании 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х отрядов в стрелковых дивизия——此命令第一条,每个师都组建有一支人数不超过一个营规模的由可靠战士组建的督战队(每个步兵团要有一个督战连)隶属于师长。

除常规武器外,还配备一些卡车和几辆坦克或装甲车等运输工具。

——此命令第三条,制止惊慌失措的军人逃跑,使用武器来消灭那些恐慌以及逃跑行为的发起者。

1942年7月2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第227号命令“关于加强红军的纪律和秩序,禁止擅自撤出战斗阵地的措施”«О мерах по укреплению дисциплины и порядка в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 и запрещении самовольного отхода с боевых позиций» или в просторечии «Ни шагу назад!» — приказ № 227 Наркома обороны СССР И. В. Сталина от 28 июля 1942 года.——此第二大条第二小条 在各集团军内部建立3至5个装备精良的督战队,每队达到200人,把他们放置于动摇的师的后面(неустойчивых дивизийи)并责成他们(就是督战队)在部队一旦出现恐慌和无序撤退时就地处决(расстреливать на месте )张皇失措者与懦夫。

也就是说,二战时的苏联刑法,本人就是为苏联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国防人民委员会的一系列督战和就地处决逃兵的命令,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们这里不管苏联当时的刑法是否合理和仁道)所以,苏联可以玩大炮督战,可以开战不到3个月,就督死10201名军人。

注意:以上各类督战部门的就地处决,只限于狭义的临阵脱逃罪;以及战场自残罪,军医在判定是战场自残后,可以就地处决(可由军医自己执行,指挥员执行,督战部门执行均可,主要是军医说了算,也可以移交军事司法部门)。

除此之外广义的其他各类怯战罪名都要经过军事法庭审理,否则触犯苏联刑法,执行者会被重罪处理。

国防委员会第187号命令:关于将(内务部)第三局变为特别部门的命令1941年7月17日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1.将现有集团军和军区的师级以上的(内务部)第三局分支机构改组为特别部门,并将第三局改组为特别部。

2.把特别部和特别部的管理交给内务人民委员部,团、师的特别部门分别隶属于团、师政委。

3.战争期间特别部门的主要任务包括:坚决与间谍活动和在红军部队中的背叛行为做斗争,直接消灭靠近前线的临阵脱逃者(原文中明确无误的出现 ликвидацию дезертирства в 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о прифронтовой полосе. )。

4.赋予特别部门逮捕这些临阵脱逃者的权力,必要时将地他们就地处决。

(原文中明确无误的出现 расстрела их на месте 就地处决他们)5.责成内务人民委员会从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部队中派出必要的武装,交给特别部门使用。

6.责成后勤保障部门的首长与特别部门保持直接联络,并向它们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援。

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

最高统帅部第001919号命令:给各方面军、集团军司令,各师师长,西南方面军司令,关于在各个步兵师建立督战部队的命令1941年9月12日同德国法西斯的战斗经验表明,在我们的步兵师中有许多惊慌失措的敌对分子,这些人一受到敌人压力便会丢掉武器,大喊:“我们被包围啦”,并连带其余战士逃跑,于是造成整个师抛弃武器装备,溃散。

这种情况存在于各方面军。

如果这些师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们能够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那么这些惊慌失措分子和敌对分子就不会影响到整个师。

但是麻烦的是,我们坚定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并不是很多。

为了防止前线出现上述不良现象,最高统帅部命令:1.每个师都拥有一支人数不超过一个营规模的由可靠战士组建的督战队(每个步兵团要有一个督战连)隶属于师长。

除常规武器外,还配备一些卡车和几辆坦克或装甲车等运输工具。

2.督战队的任务是直接协助指挥员维持和巩固师内的坚定纪律,制止惊慌失措的军人逃跑,使用武器来消灭那些恐慌以及逃跑行为的发起者,同时对那些忠诚、战斗或因情况撤退的人员提供支持。

3.责成各个特别部门和师的政治工作人员给予督战队一切可能的帮助,并巩固和维持师的秩序和纪律。

4.督战队的组建应在收到本命令五日内完成。

5.相关执行情况应向方面军和集团军指挥官进行汇报。

最高统帅部,斯大林,沙波什尼科夫

斯大林签发最高统帅部第001919号命令,一个多礼拜之后,就出现了:近卫第2步兵师的大炮督战事件:当敌军坦克攻入我军战斗编队时,大群来自库尔斯克的补充兵,总人数约有900人,背叛了祖国。

他们就像接到了什么命令一样集体举起手来,扔掉手头的步枪向敌军坦克投降。

敌人的坦克立即包围了叛徒(就是那900苏军,也就是下令炮击的军官嘴里的叛徒)并且在其他(德军)坦克的掩护下开始把这些叛徒带回德军自己阵地。

我在前沿指挥所亲眼看到了这一情况,显然这对我军士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我缺乏必要的手段来挽救局势,把这些叛徒送上军事法庭。

但叛徒就应当立刻得到其应有的惩罚,于是我下令两个炮兵营向这些叛徒和敌军坦克一并进行火力覆盖,大群叛徒非死即伤,敌军坦克也被打散。

我将这一事件以密码发报的方式报告给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这些叛徒来自库尔斯克的一个预备旅,前不久近卫步兵第2师刚刚接受了来自该部的5000名补充兵,这些补充兵训练低劣,在思想觉悟上更为糟糕。

库尔斯克州党委已经得知了这些叛徒的情况并对思想工作没有做好承担了应有责任。

大炮督战时间段,近卫第2步兵师的组成、人员和武器编制情况(主要看他火炮情况)

步兵1团:76炮8门(超编4门),45炮0门(缺编6门),120迫击炮2门,82迫击炮16门(超编10门),50迫击炮18门。

步兵2团:76炮8门(超编4门),45炮0门(缺编6门),120迫击炮2门,82迫击炮16门(超编10门),50迫击炮18门。

步兵3团:76炮8门(超编4门),45炮0门(缺编6门),120迫击炮2门,82迫击炮16门(超编10门),50迫击炮18门。

炮兵团:76炮20门(超编4门),122榴2门(缺编6门)。

以当时近卫步兵第2师火炮装备情况,其炮火覆盖对步兵和坦克的杀伤效果相差百倍,拿122榴说,122榴对步兵的杀伤半径达到25m,面积1900平米,对四号坦克必须直接命中,四号坦克面积19平米。

近卫第2步兵师的火炮配备情况,近卫步兵第2师大炮督战 以当时该师火炮装备情况,如果说通过炮火覆盖的方式打到并摧毁行进中的德军坦克的概率可能是千分之一,但打到消灭投降苏军至少可以造成其百分之十以上的死亡,两者相差几乎一百倍。

根据近卫步兵第2师当时火炮情况,大炮督战火炮覆盖的目标就是那些苏军步兵。

注意1:根据相关报告分析,1941年时,由于大量苏军士兵家在沦陷区,所以督战效果不好,甚至其了反作用。

但从1942年,由于大量苏军士兵兵源在苏联政府控制区,加之配合连坐家属,没收财产的相关法令配合,督战的效果明显。

注意2:根据苏军中的书信审查员的秘密报告,有在书信中提及督战的士兵的情况看,一多半苏军士兵反感督战命令,另小一半的士兵赞同督战。

注意3:根据苏军中的书信审查员的审查情况,凡是在书信中,表现出对督战极度、激烈不满的士兵,会被公开送往古拉格或惩戒部队,一般性不满的会被训诫。

《从战争开始时到1941年10月10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特别行动局和督战队的活动情况》——国家安全委员会三级专员С. Мильштейн向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报告到1941年10月10日,10201人被枪决,其中3321人是被临阵处决。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第227号命令1942年7月2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斯大林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1、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和各方面军指挥员:1) 果断地消除部队中的退缩情绪,实施铁的措施禁止诸如我们还可以继续向东撤退和这种撤退不会有危害的言论。

2) 凡是那些没有得到方面军命令的允许部队擅自从阵地上撤离的指挥官,要坚决革职并送军事法庭处置。

3) 每个方面军组织1到3个(视情况而定)惩戒营(每营800人),将因那些懦弱或不稳定而触犯纪律的各部队的中、高级指挥官和政治工作人员派往前线较危险的地段,使他们用鲜血赎罪以洗刷对祖国的罪行。

2、各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和各集团军指挥员:1) 毫不留情的罢免那些对未经集团军命令,而放任部队离开阵地的步兵军、师指挥官和政治委员,移送方面军军事法庭审判。

2) 在各集团军内部建立3至5个装备好的督战队,每队达到200人,把他们放置于动摇的师的后面(неустойчивых дивизийи)并责成他们(就是督战队)在部队一旦出现恐慌和无序撤退时就地处决(расстреливать на месте )张皇失措者与懦夫,从而帮助部队诚实的士兵完成自己对祖国的责任。

3) 在集团军内部组建5到10个(视情况而定)惩戒连(每个150-200人),将那些因表现懦弱或不稳定而触犯纪律的士兵和下级指挥员派到这些惩戒连,并把他们投入到各集团军的危险的地区以给他们机会,使他们用鲜血洗刷对祖国的罪行。

3、各步兵军和师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1) 对那些未经步兵军或师长命令而允许擅自撤离阵地的团、营指挥员和政治委员,要坚决革职并收缴他们的勋章,并将他们送交前线军事法庭审判。

2) 向督战队提供任何帮助和支持,以加强部队的秩序和纪律。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斯大林

关于解散独立督战部队的命令1944年10月29日由于前线的总体情况发生变化的关系,继续维持督战队的必要性已不存在。

我命令:1.至1944年11月15日之前解散各独立的督战部队,把被解散单位的人员补充到步兵师之中。

2.在1944年11月20日之前报告有关解散督战队的情况。

苏联国防人民委员,苏联元帅,斯大林

提三次提示,可以说《兵临城下》的导演一定是阅读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个导演对苏联刑法、国防委员会第187号命令,最高统帅部第270号命令,最高统帅部第001919号命令,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第227号命令的督战内核把控的太到位了,才能把当时督战队拍的这么还原,必须给他点赞,真得很用心。

唯一遗憾的是,我觉得,可以把1941年近卫第2步兵师的大炮督战事件,给加工进去。

因为说实话,我看过的苏军回忆里讲到机关枪督战的例子太多了,没啥新鲜感。

与南斯拉夫苏粉纯瞎编的,督战队是法国的,苏联没有督战队相对应南斯拉夫苏粉纯瞎编的,另外一个网络段子是,苏粉瞎编说,“苏军政委经常带头冲锋,所以伤亡率特别高,所以苏联还特别下令禁止政委带头冲锋。

”————这段话,从头到尾都是南斯拉夫网络苏粉瞎编的网络段子。

经查证:苏联最高统帅部,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所有命令集中所有二战时期的命令,苏联从未有过因为所谓,“军政委经常带头冲锋,所以伤亡率特别高,所以苏联还特别下令禁止政委带头冲锋的命令”。

经查证:二战苏军档案,现在的俄罗斯学术期刊,从未有档案和论文表明苏军政委伤亡率特别高。

经查证:至于某张经常被南斯拉夫引用的所谓政工人员带头冲锋的照片,那个照片是纯摆拍。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8985637告诉你照片的假,照片中的人不是噜啦任何政工人员,同时照片是纯摆拍。

还有,噜啦噜啦政委要真管用,就不会在1942年10月9日,被紧急废止。

1942年10月9日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标题就是《Об установлении полного единоначалия и упразднени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ен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 в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关于在红军中建立完全的一长制和废除政治委员制度》)同时,噜啦噜啦解散督战队则是在,战争结束前的1944年10月29日《关于解散独立督战部队的命令》一个是苏军政委制度在1942年10月9日就被废止了,一个是苏军督战队制度在1944年10月29日才被废止,那位大胡子肯定比南斯拉夫某些群体更清楚,那个制度对噜啦噜啦军人作战更有效。

东线题材的电影里《兵临城下》绝对是Top5级别的。

IMDB7.6的评分绝不是空穴来风。

从历史角度上讲,在二战电影里兵临城下其实也是处在前5%这个水平里的。

帝国的毁灭和刺杀希特勒(阿汤哥版本)肯定也在兵临城下之上,毕竟前两者是偏历史纪录片类的电影,兵临城下是还是有些不足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我在本文最后稍微提下这些小瑕疵。

例如,有些时间点,并没有完全遵循作战日志。

看作战日志,从1942年9月20日至9月21日夜, (284)师开始强行渡过伏尔加河,并聚集在红十月镇工厂区及其南部的。

步兵1043团第一批强渡伏尔加河并且集聚在红色十月镇厂区。

1942年9月21日至22日夜,步兵1045团,1047团渡河。

瓦西里所在的1047团就是这个时间渡河。

关于渡河时间,档案里写的是步兵1045团,1047团渡河,1942年9月21日至22日夜,电影里是白天渡河,这是个小瑕疵。

这点《帝国的毁灭》和》《刺杀希特勒》的时间线就更好。

但是其实这两部电影已经类似偏历史纪录片了。

但是不可否认《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东线题材的电影里《兵临城下》绝对是Top5级别的。

拍摄者非常用心,肯定是阅读了大量第一手相关资料,否则很多细节不会这么还原。

比如登陆地点,部队详细番号,布防位置,大量街区场景的还原。

特别是对照档案看,越看越觉得《兵临城下》是部伟大的超经典战争片。

可以说电影《兵临城下》在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再比如,有网友说,储气罐爆炸那段是崔可夫的回忆,其实不是。

1942年9月21日至22日夜,步兵1045团,1047团渡河。

瓦西里所在的1047团就是这个时间渡河。

是瓦西里的回忆录里说的,苏军先占领了12个储气罐,然后德军飞机轰炸,然后苏军士兵身上都是汽油,纷纷跳入伏尔加河。

然后士兵们撕开自己身上燃烧的衣服,只穿着内衣,有的甚至赤身裸体,有的披着雨衣。

他们手中的步枪,开始了攻击。

认识俄语的知道我红框里圈的是什么吧。

可以说《兵临城下》电影拍摄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真的很用心。

电影《兵临城下》如实直接反映出1942年9月22日瓦西里所在的1047团渡河之战的惨烈状况。

根据作战报告,渡河当日第284师遭到重大损失,“一天之内总计损失了620人(其中包括阵亡112人。

)”。

电影没瞎编,直接达到档案级水准。

渡河当日《兵临城下》电影主角所在的第284步兵师蒙受了重大损失,可以说电影《兵临城下》非常用心的还原了这段。

电影几乎是完全照抄284步兵师的作者报告。

毛子的军事档案,挂到网上的归档混乱,我只找到一部分,但是就感受可以说《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如果你看过专业资料,越找就会发现大量细节就是直接抄的相关档案资料。

这个作战日志并没有完全挂到网上,此外挂到网上的也有破损。

另外,电影里没提到284步兵师,几乎不间断的得到补充兵,少的时候每天从河对岸补充过来几个人,平时每天补充几十人,多得时候比如1942年10月23日一天得到补充兵600多人。

284步兵师是9月下旬新投入斯大林格勒的,人员是基本满额的,但是渡过河没几天就给德国人打成6000多人,后面最少的时候就剩3700多人,平时一般在4000-5000人之间浮动。

并且数次被德军给打的残了。

《兵临城下》里,好像根本没提,284步兵师,几乎不间断的得到补充兵。

给观众的感觉是,284步兵师跟德军棋逢对手,其实不是,从交换比上284步兵师是被德军碾压式吊打。

全靠不断得到新补充兵撑着。

实际上《兵临城下》某种程度上大大美化了苏军的战斗力,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可是如果按着历史事实拍,那就会显得德军英勇顽强了,苏军好像被割韭菜一样全靠填耗材,所以《兵临城下》某种程度上大大美化了苏军。

最后重点重复一下结论:东线题材的电影里《兵临城下》绝对是Top5级别的。

从历史角度上讲,在二战电影里兵临城下其实也是处在前5%这个水平里的。

 6 ) 一个正常的推论

苏联红军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群乌合之众彻底击垮了德国国防军,德军在远没有1942年强大的时候,只用六个星期就灭亡了法国,因此,法国人是白痴加饭桶;本片导演Jean-Jacques Annaud是法国人,可见,此人有严重自虐倾向。

 7 ) 考究的道具与真假参杂的叙事

中国的战争片观众其实很无奈,国产的新战争片多半道具一塌糊涂。

可是这部法国的《兵临城下》不一样。

为什么看起来真实《兵临城下》的法国导演说过,剧组请到了专业的二战军服武器专家。

他没有说错,从法国出版的军服勋章图书来看,他们的研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

这部电影除了T-34的炮塔是43年型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哪怕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比如苏军政工人员的袖口是红星加党徽,而不是仅有军衔标识。

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是带有勋带,而不是现在常见的版本,且勋章的佩戴符合规定。

而同类作品里纪念章满天飞,帽徽乱钉,领章偏大或缝不齐,样式混乱。

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电影里的苏军政工人员电影配乐属于西方的仿苏式音乐,沉重而雄壮,虽然有别于真正的苏联音乐,但是一般观众是听不出来区别的。

演员方面,虽然用英美演员较多,个别配角甚至是德国人演苏联人,但是化妆到位,许多小角色请了俄罗斯人扮演,人物的扮相并不出戏。

电影在情节设置上,每隔一段时间有个小高潮,所以说,能好好讲故事的电影,票房是有可能成功的。

尽管如此,扎伊采夫著有回忆录《狙击手笔记》,苏德双方留下了详尽的史料,比对一下,就能知道这部电影多少情节是虚构的。

史料对比电影:扎伊采夫幼年时跟着爷爷学习过猎枪射击。

史料:基本属实,和爷爷和兄长学习弓箭和猎枪射击。

电影:扎伊采夫有很多字不会写,和战友说自己没文化。

史料:他是专科学校毕业,不但写信没问题,入伍后在红海军太平洋舰队担任文书。

电影:坐着闷罐子车厢来到前线,给人感觉是强征而来,没什么训练。

史料:扎伊采夫是水兵,因为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战败,他外出时被老百姓嘲讽为假男人,所以自愿调到前线去。

根据其他苏军老兵回忆,确实在战时坐的是货车厢,但是加装了火炉,简易厕所等。

而且,他的海魂衫被发现之后,战友惊呼精锐上前线了(苏军确实有水兵=精锐的传说)。

电影:白天渡过伏尔加河去斯大林格勒,遭到德军轰炸扫射。

史料:当时的轰炸机几乎无法在夜间搜索和攻击活动目标。

所以苏军都是晚上渡河,没有遭到攻击。

瓦西里·扎伊采夫本人照片(导演说瓦西里因为在狙击手里属于帅的,所以被重点宣传,简直呵呵) 电影:政委和督战队驱赶着缺少轻武器的军队盲目地发动冲锋,几乎被全歼。

史料:扎伊采夫本人回忆第284步兵师的首战是在工厂区,不缺武器。

苏德双方互有伤亡。

他本人和德军拼刺刀的时候被扎伤后背。

有个油罐泄露起火,部分苏军战士身上起火,一边撕掉起火的衣服一边冲锋。

(这个情节被俄罗斯导演小邦达尔丘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采用,但是也夸大了)另外,苏军第227号命令,不是随意枪毙人。

而是把逃兵罪犯编入惩戒营。

惩戒营里也出过苏联英雄。

电影:扎伊采夫在著名的“鳄鱼雕塑”附近用5发子弹打死洗澡的1个德国军官和4个德军官兵。

从此狙击才能被政委丹尼洛夫看中。

史料:扎伊采夫的狙击才能是被第284步兵师师长巴秋克上校发现的。

当时苏军被德军机枪压制,他一枪击毙了德军机枪手,然后又打死了两个替补。

巴秋克从梅捷列夫少校那里问清楚是这个神枪手是扎伊采夫后,命令给他一支狙击步枪,从此扎伊采夫就成了狙击手。

(类似情节好像在国产电视剧《亮剑》,俄罗斯电影《第九连》里看到过)另外,扎伊采夫回忆德军在前线洗澡是个陷阱,苏军发现德军埋伏好机枪组和迫击炮,诱使苏军暴露狙击位置,于是没有开枪。

电影: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赫鲁晓夫抵达斯大林格勒,威逼守军司令自杀,然后接管指挥权。

史料:苏军的指挥员如下,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只是有时到前线而已);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军事委员(政委):赫鲁晓夫,此人是因为苏联战时制度担任政工职务,电影张冠李戴,居然把打赢苏德战争转折之战的荣誉送给了他。

城内的第62集团军司令员:前任:洛帕京,对战局悲观,所以被撤换,但是依然指挥其他部队一路反攻,还参加了歼灭日本关东军的最后战斗。

后任:崔可夫,一路打到柏林。

所以说,没有人被逼自杀。

从左到右:叶廖缅科、洛帕京和崔可夫 电影:赫鲁晓夫在河对岸的大礼堂里接见扎伊采夫,同行的有很多又老又胖的高级将领。

史料:1942年10月16日,崔可夫在前线视察狙击手部队。

而年纪最大的叶廖缅科当时50岁,大部分将领既不老也不胖。

电影里的苏军将军,故意找的胖丑老,但注意他的勋章,是符合苏军条例的 塔妮娅扎伊采夫、塔妮娅和丹尼诺夫的三角恋是电影的主线之一,不过他否认在二战中谈过恋爱。

况且不久后被弹片打中眼睛。

苏联派了当时最好的眼科专家之一弗拉基米尔·菲拉托夫给他治病,奇迹般地治好了他的眼睛。

塔妮娅和扎伊采夫,庸俗的三角恋 狙击手对决电影的主线剧情是狙击手对决,德军从柏林狙击学校调来了狙击手埃尔温·科宁斯上校,通过飞机轰炸迫使扎伊采夫乱找掩护,结果却打死了一名女狙击手。

扎伊采夫的观察手用钢盔诱使科宁斯开火,没有奏效。

小孩萨沙及其母亲与扎伊采夫熟识,甚至萨沙这个小孩自愿去做双面间谍迷惑德军。

扎伊采夫与科宁斯多次对决都不占上风,最后是丹尼诺夫自愿牺牲,才给了扎伊采夫机会,成功击毙了科宁斯。

史料和争论而根据扎伊采夫回忆,从俘虏口供得知德军派来王牌狙击手科宁斯对付苏军。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感到德军有个很厉害的狙击手,扎伊采夫的观察手用钢盔诱使科宁斯开火暴露位置。

然后被扎伊采夫抓住机会击毙。

对决就这么结束了,苏军大力宣传这次对决来打击德军士气。

飞机轰炸发生在马马耶夫岗,可能与苏军狙击手击毙了德军一名上校有关。

帮助扎伊采夫的小孩可能借用自1989年版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没有什么间谍的剧情。

关于科宁斯,这个名字在德语里写作König,意思是国王,极有可能是代号或者绰号。

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党卫军军官海因茨·托瓦尔德。

但是德军记录里没有叫科宁斯或者托瓦尔德的军官死于斯大林格勒。

而且,德军的狙击学校在奥地利的塞塔尔山,不在柏林,也不在措森。

所以说,这个人最多可能就是一个厉害一点的狙击手,名字未知。

这个人也有可能根本不存在。

真正的狙击战斯大林格勒的交战双方,是不会把消灭对方狙击手的希望寄托在己方厉害的狙击手身上的。

双方常常动用多个机枪小组,迫击炮甚至重炮攻击狙击手可能藏身的位置。

苏军在战斗中总结的经验如下:采用双人狙击编组制,1人搜索观察目标,1人狙击。

多组狙击手同时行动,相互掩护。

必要时使用炮队镜而不是普通望远镜观察目标。

而德军依然偏向于单人行动,最多派1-2个助手掩护狙击手。

苏军宣传扎伊采夫击毙德军王牌狙击手,可能是为了掩盖苏军狙击手的真正胜利奥秘——科学编组和集群作战。

而现代一些强国的军队,包括美军在内,都在使用双人狙击小组,多组同时行动的战术。

证明当时苏军的战术,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通过史料和电影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影除了道具配乐演员之外,如果在谎言里参杂着真话,听起来更加可信。

本文完整的配图和全文,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8 ) 这不是苏联的电影

央6,上周六佳片有约《决战中的较量》,以前看过一次,对结尾丹尼洛夫的死有印象。

这次又看了一遍。

演员是英国的,导演是法国的,外景全是德国的,这部表现苏联人的电影怎么看也不是苏联的。

因为出品人是美国的(派拉蒙公司),电影从人物的一出场就带出了“美国特征”,在对配角角色的处理上更是明显,比如那个赫鲁晓夫。

据说央6播放时删了关键情节,遭大家诟病,即便未剪,表现手法与内容也都是美国式的。

丹尼洛夫这个形象的处理,瓦西里与上校对决的处理,无不是是美国人的情感,不是苏联的。

苏联的博大,深沉,积淀了千年的民族情感,在电影里的表现是其他民族拍不出来的。

托尔斯泰的悲天悯人,陀斯妥耶夫斯基对心灵的探求,赎罪,震撼人心的精神痛苦。

只有这片土地滋养的艺术家们,拍出的才是苏联的电影。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里的气势磅礴,视死如归。

即使没有了大场面,《士兵之歌》里那种真挚美好触动你最柔弱的的情感,《雁南飞》里的刻骨铭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普通的女孩子变成了女兵,被战争葬送的美,如此残酷地展现。

此前,我们知道有很多艺术家遭到专制的打击与迫害,包括许多优秀的电影导演。

这真是一个悖论。

只有他们才能拍出好的苏联电影。

成长在其他任何土地上的优秀的艺术家,永远拍不出地道的苏联电影。

央6周日又播放了俄罗斯2004年出品的《星星》。

据说是普京点名要看的电影。

节奏处理上也是向美国电影靠拢了。

写完了,发现自己写的很贫乏,总是什么美国式的 苏联式的,又没说出个所以然,就这样吧,也许以后我的表现力好了写得会好些。

 9 ) 20多年后重看,突然很惆怅

我刚念初中的时候在电影院看的。

那时候电影引进很宽松,各种类型的国外电影都能在电影院看到。

当然现在想想,这个片子实在不适合一个12岁的小孩(我不记得xx片段所以可能被剪掉了,but still)。

《珍珠港》也是那年的电影,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这两部电影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算是国外战争片的启蒙。

我不记得之前为什么打了三星。

20多年后重看,把评分改成了五星。

那时候我什么明星也不认识。

直到年大学的时候整理豆瓣“看过”才发现男主原来是Jude Law,男二是费因斯弟弟。

德国神枪手是Ed Harris。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以至于每次有人提到这部电影都是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那个从楼层中间跳过的时候被射杀的场面。

我一直记得他两人关于“谁先跳”的对话。

小时候我以为大胡子是为了保全男主所以自告奋勇先跳,但是重看之后发现我竟然一直理解错了:先跳的人更安全。

此处的铺垫非常到位,之前跑雪地Jude Law先走,然后说接下来我们轮流先走。

接着一次楼之间的跳跃,跳完给了大胡子特写,他是后跳。

所以这次应该他先跳。

跳之前他还和男主争辩了一下whose turn it is。

所以男主纯粹是运气好。

并且发现大胡子是Ron Perlman演的。

这个电影里的一些台词和镜头,我想放在今天可能根本无法引进。

这大概是我二十年后重看心里充满唏嘘的原因之一。

同时感叹,那时候的Jude Law多么的好看。

颜值巅峰的他那几年演的每个角色(即使是渣男)都像镀了一层金色。

Gattaca, Wilde, Closer,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和后面的The Holiday。

瓦西里这个角色,除了英俊的相貌之外,打动我的最是他的眼神:清澈、坚定、专注。

以及面对好友,喜欢的人,小男孩一家时的温柔。

这也是多年后发现男主是Jude Law时让我震惊的原因之一。

瓦西里这个角色,和他以往剧情片的风格以及他一贯的贵族气质/衣冠楚楚角色完全不同。

却又十分心疼他。

电影给了他一个温暖的结尾。

然而他一路背负着如何的重担。

第一次较量,德国神枪手击毙他两个战友。

第二次较量,大胡子和一个跟班被杀。

Ron Perlman死的那段,他几乎崩溃了,躲在角落颤抖不已。

他让男二不要再把他捧为国家的希望,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

第三次较量,队友被打伤。

然后小男孩的死,是致命的一击。

直到最后,决战关头被告知女主不幸身亡,他却要继续集中精神瞄准。

接着看着昔日好友主动为他牺牲。

他终于把Ed Harris干掉,把抢放在Joseph Fiennes身上后,抬头看到一缕阳光。

这个画面表达的太多了,是极好的一幕。

虽然如释重负、虽然希望就在前头,他可以活下去了,甚至或许可以活过这场战争,但是身边亲爱的人都不在了。

瓦西里是二战时的真实人物,后来被颁发列宁荣誉勋章。

很多评论说爱情线突兀和多余。

或许导演也心疼他,所以在这黑漆漆的战争里给了他一抹亮色。

最后,一直觉得《兵临城下》这个翻译太棒了。

 10 ) 兵临城下

当初以为这又是一部没有任何特色的战争片一直迟迟没看实在无聊实在无所事事的一个下午俺才开始欣赏这部影片第一遍应该说是浏览所谓聊胜于无打发时间但没想到自己在浏览完一遍后紧接着会再看第二遍影片以独特的视角理智的冷静的客观的描述了残酷的战争纯洁的爱情肮脏的政治和复杂的人性用它来填满了一个酷暑的昏昏欲睡的午后太值得了瓦西利从小打猎练就了一手的好枪法当德国大举入侵斯大林格勒的时候长大成人的瓦西利象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应征入伍参加史无前例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其说是保卫还不如说是狙击战因为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已经沦陷到处都是德国人苏联军队在德国强大的火力封锁之下损失惨重却不能前进半步夺回城市显得异常困难不得已只能依靠狙击手躲在暗处进行暗杀和破坏很偶然的一次机会瓦西利在一位军官的面前显示了他那弹无虚发的绝技为了讨好上司为了树立榜样也是为了显示发挥苏共强大的宣传优势在那位军官的控制下报纸开始大肆渲染和神话这位英雄瓦西利一时声名鹊起俨然就是拯救苏联的希望和青年人的偶像看到情绪日益高涨的苏联士兵德国开始忧心忡忡为了和神奇的狙击手瓦西利较量从柏林派来了一位有着少校军衔优秀并且老练的狙击手于是两名高手之间的较量宣告开始而此时的瓦西利正被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所迷恋作为犹太人的她双亲均被德国人所杀害因此她心中充满着仇恨的火焰当看到了英勇的瓦西利之后自然产生了爱慕之心他们共患难一起开始了和德国上校残酷的较量爱情在战争中成长但是他们热烈的爱情却深深刺伤了那位军官原来他也在追求那位女大学生瓦西利此时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处境一面是虎视眈眈的德国神枪手不断挑衅一面是公报私仇的同志不断把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最后在火车站的一片废墟中富有戏剧性的结束了两大高手之间的较量瓦西利终于不仅赢得了战争而且赢得了爱情一部好的影片一定有几处细节令人回味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当受不了恐惧的苏联士兵跳河逃跑船上的军官残忍的拔枪击毙逃兵.....在上级的训斥和逼迫之下与德国争夺斯大林格勒而以失败告终的一位苏联高级军官饮弹自尽......在一处苏联的男军营里尽管是在晚上四处还有走动的同志瓦西利身边有人说梦话有人咳嗽这是一个大通铺但是女主角还是在一大堆男人中正确的找到了瓦西利什么都阻挡不住他们的激情是的他们开始疯狂的做爱奇怪的是俺心中这一次竟然会彻底抛弃了对低级趣味的追寻什么是真正另人感动的战地爱情?看一看这部电影就知道了......电影画面既有血腥的一面也有唯美的一面处理的恰到好处硬要说还有什么瑕疵主题音乐的旋律似乎有抄袭"辛德勒名单"之嫌尽管如此俺认为评定为四星半还是有些委屈它的确值得一看忠告不要企图在电影院里能够看到完整的没有被阉割的片子还是在家里看D版比较好

《兵临城下》短评

你不是女神麽,把sacha给我还来!还有你,Jude,本色演出啊……你们这对狗男女!sacha!!

6分钟前
  • キウイ太郎
  • 较差

苏联和德国的战争,竟然是说英语的。  小孩让我印象很深刻,前半段有人对他的表现觉得是猪队友,后面反转了也没了,都是战争的问题,有时候面对生死选择会有偏差。是战争让死亡阴影笼罩在他们头顶,让这么小的孩子也要背负许多。

8分钟前
  • 疯狂伊
  • 较差

欧洲人和美国人拍的苏联故事,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黑化得太没有底限,情节和人物都立不住。唯一的亮点,德国狙击手上校太帅了~~

13分钟前
  • 矫情的反面
  • 较差

两位狙击手对决的部分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导演太过刻意的“证明”苏联军队内部的不和谐拖累了这部本该优秀的电影。三星半。

16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

没传说中和想象中那么好,感觉还差了点硬气。突出之处在于对苏联的刻画非常准确,可惜没看到想看的大决战。我真的好讨厌约瑟夫·费因斯啊。

21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时隔多年再看依然精彩,单纯从娱乐片的角度看,戏剧张力十足,男主与敌对德军狙击手针锋相对的一次次交锋异常的精彩,不仅演员扮演出彩,而且战术层面的对决也扣人心弦,看得非常的过瘾,毫无疑问这是目前看过有关狙击手对决的电影里面唯二最佳之一(张艺谋的《狙击手》算其一),另外男主与政委同女主之间的三角恋也戏味十足,其中1小时27分的那场男主与女主的性爱场面非常的欲而且还很美好,薇兹的性感白pp还历历在目呢!电影里面最主要的4个角色扮演者实在是太出彩了,最后看到哈里斯(德)毫无还手之力被干掉感觉有点心疼啊,虽然他是大坏蛋,看吧!这就是演员的魅力,会让人又爱又恨。此片的编剧和导演也得好好赞扬一下。

26分钟前
  • 迷影龙
  • 力荐

单位组织看的,狙击手对决,精彩并惊心动魄。介绍勃日列涅夫的那刻,单位的老同志们一起叹了口气

30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过于黏糊。伟光正的背景音乐太长了

32分钟前
  • lllllllllllllll
  • 还行

这位导演在制作上一直有保持比较高水准,但是对“电影”的理解似乎只得一知半解。。男女兵混战,战场地铺打野战…真是服了你。

3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Captain Russia。各种我本命的眼部特写,真漂亮

34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怎么看怎么有种国产片的感觉....靠人数堆起来的大场面

36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背景很宏大,却只为描写一个一个人小小的人性.小sacha却显得那么伟大..女主角還活着让结局沦落成了爱情片-_-!

37分钟前
  • Vash
  • 力荐

夸张了点。打狙没他们这个打发。。

41分钟前
  • 卡卡洛特
  • 还行

作为一部“大片”已很难得了。除了一些商业上的俗套和意识形态上的造出来的台词,对战争的描写很到位。当然因为有着明显的瑕疵,总是算不上是史诗级的作品了

4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勉强行,一般般,论场面,不如俄国拍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论反思,不如德国拍的《决战斯大林格勒》

51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比较牛逼 我是指狙击对战那段 为啥这样的片都要有个三角恋傻得要死 还有裘德洛的屁股下巴也不是那么难看了

55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未经痛苦的英雄不会成为真正英雄,当他懂得回归平凡,才是真正战胜自己吧~

57分钟前
  • 八月的海洋
  • 还行

没秃的裘德洛,实在是秒杀啊。同样德国的军人,太帅了。制服控。哈哈哈

60分钟前
  • 寓意
  • 推荐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狙击手的角度讲。掺杂爱情太多,导致主线不清晰。

1小时前
  • Vamei
  • 还行

本片是以美国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拍摄的一部反映前苏联为国战争的电影。电影中虽然物质细节做的很充分,但是还是有很多偏见性的细节暴露无疑,但这也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不知不觉就影响了你对苏联(主要是俄国人)的看法。并不断的强化固化,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意识形态的宣传。

1小时前
  • IV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