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娃是一个7岁的傈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
妈妈坚持要娃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
可是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
终于,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瓦娃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
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
是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
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
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
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姐弟情深的场面。
弟弟很爱姐姐,每天的玩伴也只有姐姐一个人;姐姐也很爱很爱弟弟,姐姐也从来没有欺负过弟弟;两个人和睦相处,情深依旧,真的是很好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了。
然后想到了我自己的弟弟,少年时候打架的场面;而且我每一次都不想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我每一次都把我的弟弟给气走,让他去找我妈妈,少年的我真的是坏坏的,如今的我也是坏坏地吧,一点点没有道德感,没有责任感。
但是我的不快乐,已经不容许我有道德和责任了,如果我不小心有了道德和责任,想必我会即刻死去,阳光晴朗,万物生长,而我却选择了死亡。
因为村子里面的新来的老师,给每一个小孩子送了一双雨鞋,弟弟也很喜欢,也很想要,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家里面是有两个小孩子的,于是弟弟就非得想要姐姐的雨鞋。
弟弟说如果把雨鞋给了自己,自己就不去偷偷溜索了,于是姐姐就说:“给他嘛!
”但是最后上学的时候,弟弟看到溜索的少年们全部都有一双崭新的雨鞋,而自己的姐姐穿着拖鞋的时候,就把雨鞋重新给自己的姐姐穿上了。
而且还用自己的衣服袖子,给自己的姐姐擦擦脚,他真的是可爱到爆炸。
然后我就觉得,此处真的应该手动@我弟弟,我弟弟别说给我擦擦脚了,我弟弟连盆洗脚水都没有给我端过的。
弟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
姐姐说:“我们这里要建桥。
”弟弟说:“什么是桥?
”姐姐:“......”解释了半天。
弟弟:“哦,我明白了,桥就是水上的路呗。
” 弟弟:“为什么我们这里好?
医生要走?
阿爸要走?
城市里的人还不来我们这里?
”为什么我每天如此不幸福不快乐,还要过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压抑着自己?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这样子对待我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
我很不快乐。
最后姐姐为了拿到给自己弟弟的一双“18.5”的鞋子,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她也许永远想不到自己是因为这样才丢掉了生命,因为“18.5元钱”才丢掉了生命;但是这“18.5”元钱,又是无价的,是姐姐的生命,是姐姐对于弟弟的爱意,是姐姐对于弟弟最诚挚的爱意,是那么的温暖,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澎湃。
电影看完的那一刻,我的不快乐又继续洋溢起来了,此消彼长,毫无办法。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
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
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
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
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在遥远偏僻的山区,有一家人,家里有个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姐姐和妈妈。
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她的姐姐每天都要上学。
那个小男孩聪明过人,也很渴望上学。
但是他妈妈因为有一次滑溜索差点掉下了江里,所以不让他上学。
有一次,他偷偷上学,正好遇见了从城里新来的老师,他马上就跑了。
老师要去他姐姐家家访,他妈妈便知道他偷偷去上学了,要打他,被老师制止了。
老师走之前,给了他姐姐两双袜子和一双雨鞋。
第二天,老师又给他买了一双鞋子,让他姐姐送回去。
在途中一只鞋掉了,他姐姐想去拿,但他姐姐也不幸落入江中。
小男孩知道后非常伤心。
桥修好了,小男孩想象他和她姐姐牵着手上学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头微微一震,不由得羞愧起来。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却不懂得珍惜,电影里的小男孩和他的姐姐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滑溜索上学,而我们远的坐车,近的走路,还要什么有什么,都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而且也不想上学。
首先说一下标题。
娜香双手捧着新鞋子回头一笑,是本片中最美的情节。
几秒后,因为鞋子掉下江中,瞬间将美好打破。
沉浸在甜美的微笑中,突然画风一转,来的很突然。
电影很棒,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剧情,演员的演技都很丰满。
唯一不足支之处在于,娜香商店买鞋后出门,娜香就做到了椅子上,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一样。
不免让人产生穿帮的嫌疑。
再来说说电影反应的事情与情感。
山里的孩子物质生活很苦,同样精神生活更苦。
瓦娃对上学理想的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了滑索这一情节。
对滑索的不恐惧,不胆怯的跑去江对面,仅仅只是为了站在课堂外面。
娜香对弟弟的关爱,同样更令人感动(娜香掉下去的一瞬间我忍住了,当瓦娃跑向在江中的红鞋子的时候,我哭了)。
我们应该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我们的些许关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电影《走路上学》豆瓣评分8.1,它是以云南怒江贫困山区儿童溜索求学为主题的一部励志儿童影片。
这部电影上映以后,提名了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一举获得了优秀少儿影片奖、新人编剧奖、优秀少儿男演员、女演员等4项提名,成为13届华表奖的最大热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7岁的瓦娃非常羡慕姐姐能够溜索过江去读书,于是他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滑索进入学校去听课。
在这期间他撞到了来支教的聂老师,老师对同学们很好,还送给姐姐一双红雨鞋,瓦娃非常喜欢,但是懂事的他最后放弃了跟姐姐争。
姐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爱弟弟的她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又得到一双新鞋,然而谁也想不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这双新鞋,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后来一座新的桥在娜香掉下去的地方建了起来,只是桥修好了,人却不在了。
看完这部温情励志的电影,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导演在这部片子中大胆地选用了非专业的的演员,但是他们的演技却深入人心,并真实地呈现了导演想要追求的现实主义风格,真实又感人。
接下来,我会结合影片,从弟弟瓦娃的视角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从叙事结构、 人物性格塑造和成长意义出来三个方面入手,解读这部电影的所承载的梦想和希望。
01、从瓦娃的视角出发,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让剧情循序渐进,打动人心在电影开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瓦娃的姐姐娜香用溜索上学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环境的险恶。
走路上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马吉乡的小学生而言,简直就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接着就是瓦娃的镜头,家里没有玩伴,他独自在屋顶上玩耍,也不喜欢和家人多说话。
瓦娃唯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都去接姐姐放学,然后听姐姐讲述学校里的见闻,直到后来,他独自爬上溜索过江上学。
在这种线性的叙述结构下, 电影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全片的基调阳光而又温暖,就像电影《走路上学》的名字一样,朴实无华,使人物的感情更能够自然流露。
电影中几乎没有刻意制造冲突的设计,这样很容易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并深深地被瓦娃和娜香的深深的姐弟情谊所感动。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叙事技巧并不是随意设计的,从儿童视角来看,导演是怎样通过这样的叙事结构来提升影片的价值意义呢?
我认为有三点:①线性叙事结构的特点。
这部剧有着宏大的主题,它关乎到贫穷、教育、希望和梦想,导演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可以让娜香和瓦娃姐弟俩的故事缓缓铺陈,并不动声色。
比如说瓦娃在房顶上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本领,就是为了能够独自溜索去上学,后来随着姐姐的去世,他备受打击,幸好最后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终于可以走路上学,实现了他们共同的梦想。
普通的演员,实实在在的叙事方式,简单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让人忍不住引发思考。
这部电影不管是和孩子还是成人去看,都很容易进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心情跟着故事中人物的变化跌宕起伏。
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线性叙述方式没有任何压力,就能够轻松理解。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影片中的瓦娃只有7岁,这个年纪的他本该到了上学的年纪,却受到了妈妈的阻拦,原因是他太小不能独自溜索过江。
小小年纪的他自尊心非常强,为了证明他一个人没有问题,他偷偷地过江去学校听课。
后来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有新鞋子穿,于是昂求姐姐把鞋子给他,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都把鞋子抱在怀里,生怕别人拿走。
然而第二天,看到其他家孩子都穿着新鞋子上学,瓦娃又懂事地把鞋子还给姐姐。
通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更能让观众找到认同感,并站在瓦娃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瓦娃矛盾的心理,他很要强,有着自己的小任性,但是却好善解人意,让人感动。
02、三个主要人物,简单的故事情节,便把人物形象勾勒出来,更深入人心①瓦娃:他和姐姐的感情深厚,渴望能够和姐姐一起手拉手走路去上学在影片的开始,瓦娃喜欢一个人在房顶上自娱自乐,他没有玩伴,只有一条狗陪伴在他的周围。
姐姐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他望眼欲穿地等着姐姐回来一起玩耍。
瓦娃尤其对姐姐在学校里的见闻十分感兴趣,有一次姐姐在学校做手工课的时候给他带回来一个漂亮的风车,弟弟开心地玩起来,最后却不小心把风车弄坏了。
瓦娃对姐姐感到十分抱歉,后来姐姐的离世,给瓦娃很大的打击,也让他不再开口说话,即使上学的桥建好了,弟弟的心里,依旧觉得很落寞。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娃非常爱自己的姐姐,在他的心里,姐姐不仅是他生活中的玩伴,也是他的希望,因为姐姐总是非常关心照顾他,还会给他带来很多的惊喜,如今,姐姐不在了,弟弟心里的那盏希望的灯也灭了。
另外,瓦娃的内心也是非常地孤独的,而姐姐总是能够带给他很多欢乐。
就如生活中的我们,在最渺茫的时候,有人一直陪伴着你,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我们的心也就没有了方向。
其实只是渴望被人懂,渴望有人一直陪伴在身边。
导演通过主人公日常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出发,用真实又不乏灵性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构建了苦难永远不是生活中的主题,即使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依旧积极乐观,并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这也给予了我们温暖向上的力量,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知的生活。
②娜香:淳朴善良,为了保护弟弟的新鞋,不慎摔到江里去世娜香是一个淳朴善良,非常懂事的姑娘,在家里作为长姐,她非常照顾弟弟的情绪。
有一次支教老师送给她一双红色的鞋子,娜香非常喜欢,在得知弟弟瓦娃对这双鞋子爱不释手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把这双鞋子送给了弟弟。
让娜香意想不到的是,瓦娃在她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会把那双当作宝贝似的鞋子拿出来亲自为她穿上,并说:“我的姐姐也应该穿新鞋子,她才是最漂亮的。
”娜香非常感动,晚上放学的时候在聂老师的帮助下,娜香送给弟弟一双新球鞋,却在过桥的时候,球鞋从背篼里掉出来,为了保护新鞋,娜香掉入怒江之中。
弟弟很爱姐姐,姐姐更是为了弟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到这一幕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娜香和瓦娃的这份姐弟情难能可贵。
导演通过对娜香的人物塑造,让观众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悲伤,同时也展现出这份姐弟情是如此的真挚且珍贵,传递给观众一种要珍惜亲情的愿景。
③聂老师:充满爱的形象,给孩子带来希望与关怀聂老师从深圳长途跋涉来到这所贫困的学校,刚到这儿她没有选择立马休息,而是去班级里看望那群可爱的学生,当她看到那么冷的天,班级里的学生都穿着拖鞋上学,她惊呆了。
了解情况以后,聂老师立马组织深圳的朋友向这里捐款鞋子。
在这期间她主动拿着尺子给孩子们测量他们脚的尺码,并去孩子们的家里家访,送上新鞋子。
当她得知娜香非常想要给自己的弟弟买一双鞋子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帮忙付钱。
后来娜香去世,瓦娃受到打击不愿意说话,聂老师非常用心地给瓦娃做辅导并开导他,最终说服瓦娃的父母让孩子上学。
在孩子的眼里,聂老师就是仙女下凡,她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总是处处地为孩子着想,聂老师的举动不仅感染了孩子们,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像聂老师这样的人,她是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给你方向,指引你前进。
03、成长意义:以儿童的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用小男孩瓦娃的成长历程,传递了关于梦想和希望的领悟①纯真的孩童对梦想的渴望,传递给观众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儿童视角为主题的电影中, 往往可以体会到不一样的感受。
《走路上学》这部电影从小男孩瓦娃出发,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能够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让电影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瓦娃代表着无数个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很孤独,希望有人陪伴,也对上学有着强烈的渴望。
也许对于别人来说上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他们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
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非常渴望,就会努力做到极致,比如瓦娃为了能够上学,他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去溜索,然后站在学校教室的门外听偷听老师讲课。
孩子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他们可以为了一件事情非常勇敢,坚持去做,直到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电影通过瓦娃的成长故事传递给观众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将孩子们的纯真呈现在银幕之上,感人至深。
②感慨万千的结尾,告诉我们要拿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姐姐娜香去世了以后,弟弟瓦娃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话,每天都只看着门口的怒江。
直到聂老师来做心灵辅导的时候,才知道之前姐姐对瓦娃说过,以后在他们这里修一座桥了,他们就可以手牵着手一起走路上学。
在瓦娃的画里面,就是他和姐姐手牵着手一起走路的情景。
六个月后,一座新的铁桥建了起来,瓦娃在父母的鼓励下终于走上了铁桥去上学。
姐姐的离去对弟弟的打击非常大,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在瓦娃幼小的心灵中,他一定能够感受到姐姐在天堂上看着他,并希望他能够勇敢地向前走去。
如果你思念一个已经离去的人,好长时间无法自拔和释怀,但突然有一天又能够前行了,而且觉得周身充满希望和力量。
那可能是因为他悄悄回来看过你了。
斯人已逝,我们与其伤心,不如大步向前,承载着他们的梦想,继续前进。
瓦娃可以做到,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如此。
③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人生在世,总会有很多的悲欢离合,有时候面对亲人的离世,身边知心好友的离开,就会倍感孤独。
就如影片中的娜香不可能一直陪伴在瓦娃的身边,做他的保护伞,他想要长大,就必须要独立勇敢。
其实,失去和孤独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对待。
成长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过程,人只有熬过了那些痛苦的时光,才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结语:《走路上学》这部电影自然却又不缺乏温情,电影很感人,但它不是为了感人而感人,而是别有寓意地传递了一种励志信息,让人感慨的同时,又心生别样的感悟。
想想那些孩子想上学却不能上学,实在让人心酸。
人只有经历才会懂得那种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即使我们现在过得非常美好,也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生活。
同事让我帮忙找这部电影,找到视频后,顺便观看起来。
这是一部特别让人共情的电影,关注山区的发展、边缘人的教育、儿童的心理,节奏张驰有度,前期有小欢乐,夹杂着心酸,后期非常煽情,一条索、一座学校、一双鞋、一座桥……承载着太多太多,国家当下除了发达地区经济的追求,也不能忘了那些后进地区的需求,他们也有追求进步的渴望与权利。
里面的亲情也很感人,姐弟间的深挚感情让人动容,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真实,其中丝丝缕缕,使我不由得想到与自家弟弟的成长画面,真是难以忘怀。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深圳一学校强制学生看电影 不看将扣学分2010年09月23日 11:40深圳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5条深圳新闻网9月23日报道 昨日,一名深圳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学生向本报反映,学校强制同学看电影,每人收费30元,如果不去看电影就要被扣学分,这样意味着不能拿到毕业证。
而学校称,他们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和通知办事,看电影属于社会实践。
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高二的学生小军(化名)告诉记者,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走路去上学》的电影票,另行收费30元/张,必须在9月25日下午3时40分在市民中心观看电影,如果不观看,那么学分就会被扣,这样毕业证就拿不到了。
“我们班已经有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了,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愿再去看了,但是没办法,不去看的话,学分就拿不到了,我们老师也表示无奈,因为是学校规定的。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一半同学不愿观看这次学校组织的电影,但因为和学分挂钩所以不得不去观看。
他们认为另行收费违反了规定,而且与毕业证挂钩就更不合理。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电话,学校负责人表示,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一共有6个学分,在毕业前未修满6分的学生,学校不能如期颁发毕业证。
社会实践属于常规的教育,看电影是社会实践中的一节课程,占1个学分。
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也是对学生的有益教育。
该负责人称,“看电影就好比学生去春游、秋游,这些是没有纳入学费总额之内的,都必须另行收费,我们学校坚持按照上级的规定办事。
”他表示要继续和学生沟通看电影的必要性。
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教育局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每个学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走路去上学》,这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改编自云南山区的真实故事,姐姐在悬挂链锁横穿大江的上学路上不幸落水身亡,背上姐姐书包的弟弟,依然每天都要重复姐姐的上学路,幸运的是,他等到了来自政府的桥梁建设,终于可以安全的“走路上学”。
升华一下我们突然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揣测命运,迎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生。
因为穷,因为落后,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危险 因为没有桥,我们只能悬挂链锁横穿过河因为没有路,我们选择翻山越岭踏过崎岖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我们用一个个教训来完善对真相和谎言的辨别能力因为没有先进的医药医疗,我们在苦痛煎熬中直面生物进化论的基因筛选和淘汰因为没有一流的科技研发,我们一边被压制和剥削一边用低廉重复的劳动力换取生产资料我们似乎总是望其项背,总是在追赶着但是,我们依然在各自那些或大或小的领域中,默默的付出着。
先辈们献身抗战 ,父母在耕作中度过一生,而我们也扎身于日复一日的工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和阶层付出着青春和生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每个人都在这条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每个生命都在为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上,添砖加瓦眼见的繁荣和振兴,是属于每个人的功劳和收获,是每个默默奉献的人献给后辈们的礼物引用著名禅师、佛学著名学者延参法师的话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人生是如此的辉煌”
连着看了两场儿童电影,《人间童话》是笑中带着心酸的批判纪录片,《走路上学》是红着双眼看完的纯朴亲情之作!
华表奖不出意外就喜欢这样的,母亲不敢并且不让儿子溜索的理由,父亲面对女儿去世说出我不走,但是以后你要走出去,像是口号一样干瘪都很难让人信服。姐姐去世对弟弟的打击和后续人生的影响的描写过于少,这块是应该再加十分钟片长的。
不错
“学校里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小演员真棒
Ohno!姐姐滑绳索时担心老师送的新鞋子掉河里,竟然把自己掉进河里!难以忘记!
7.5分
希望所有美好在生命消逝前到来。
儿童公益片,剧情简单,主要是取材加分。画面拍得很干净,BGM美,小演员演得真挚自然。主题歌居然成龙唱的,声音好听。从头到尾找王倦的表示整个电影就几个演员那么长的参演名单怎么回事,电影里没露脸也算参演?
主旋律公益宣传影片,怒江天堑将傈僳族孩子隔绝在大山之中,政府的资助、社会的关爱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善良懂事的姐姐溜索上坠江身亡是影片最大的情绪点。导演叙事功力欠佳,剧情编排上刻意,姐弟俩真情流露的表演弥补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补
不论是配乐 故事 情节 还是这个无比灵气的瓦娃
感人,解决贫穷的办法,就是要加大城市化进程,减少人口流动限制,让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来到大城市,成为城市人,并且消除歧视,保障他们的权益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上学条件要好的多啊。溜溜锁啊,看着太危险了
哭成狗了
一双渴望的眼睛和真挚的感情,也融化不了怒江无情的奔流。愿你们安好。
无论如何,把故事里的小孩子写死了,于心何忍?气死我了。创作者投机取巧,为了让电影有冲击力,写死了小姑娘,就算长大,她是一个伏地魔,我也能理解啊,唉
所有人小学时代必看的片子
小学作文: 看人家山里孩子那么苦难 村村通了一万年还没通畅 大桥平地起才能上学 你有什么理由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 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 大家自发捐款 望着鲜艳的红领巾 觉得国旗一个角更红了 中国的电影更有希望了 今天真是有意义的一天!
虽然故事比较简单,但还是蛮感动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